星际穿越物理观后感范文

2024-08-12

星际穿越物理观后感范文第1篇

《星际穿越》上映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告诉观众两件事。第一,有五部太空电影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分别是《XX: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以及《超时空接触》。第二,《星际穿越》是一部考验观众科学素养的电影,建议观看前,先补习相关物理知识和经典太空电影。

我原样照做了,并且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就体会到诺兰的良苦用心。这次他实实在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影史诸多太空经典博采众长,镶嵌进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中。在我印象里,很少有哪个导演能从如此多名片中摘取灵感,却仍然使作品看上去充满原创性。这位擅长高概念电影的商业片巨匠,再次以一个从未涉足的题材领域为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气候剧变,沙尘暴频繁,庄稼濒死„„《星际穿越》描述的未来景观,其灵感正来自上世纪60年代经典科幻剧《迷失太空》,该剧开头也是环境恶化,人口膨胀,食物耗尽,而两部作品中都以人类在外太空寻找新家园为主线。马修麦康纳饰演的宇航员穿越时间后,与成年女儿相会,也与90年代电影版《迷失太空》博士遭遇来自未来的儿子不无相仿。

对《XX:太空漫游》的致敬自不必说,首先《星际穿越》最大的前提:人类在一个超然神秘力量指引下发起星际远航,就与《XX》如出一辙。只不过库布里克当年逼格较高,智慧生命放置大黑板的做法晦涩难解,而本片中直接开个虫洞等人去钻的用意不言自明。诸如飞船在虫洞中的航行,飞船与空间站漫长的对接等视觉印象,都令人想起《XX》的经典画面。最妙的是《XX》主角以垂暮老人之躯在陌生房间里苏醒,也由马修在土星医院苏醒得到呼应,那医生还不忘加上一句,你已经是个124岁的老人了,哈哈,更统一也够微妙。

马修作为一个顶尖飞行员,担起远征太空的使命,是诺兰对1983年讲美苏太空竞赛的《太空先锋》一片的借鉴。《星际穿越》开头的一组闪回中,马修驾机逼近极速,仍咬紧牙关一往无前,随后画面切到一段记录访谈,你若看过《太空先锋》,一定会有一份熟悉感。

马修父女通过破译神秘来客的密码,一举找到隐藏的航天局,这又是诺兰拿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做的延伸。该片中,幽浮事件的遭遇者通过拼凑蛛丝马迹,推算出政府与外星人的接触所在地,他们的到达让军方十分惊讶,就像本片中安妮眠彭蝴等科学家一样。

马特戴蒙饰演的宇航员,是《XX》的电脑哈尔和《异形》中生化机械人爱什的交杂。温言软语、谦和无害的外表下,有一颗比任何地外环境更为险恶叵测的人心,再度印证《XX》和《异形》的主题之一:危险永远在最防不胜防之处。就像哈尔和爱什一样,该角色用“伟大的目标”为谋杀行为开脱,但不像前两个机械生命,他毕竟是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喋喋不休只为让内心好受,叫人愤恨之余,也有一丝同情。

马修女儿的角色,几乎是《超时空接触》中朱迪輠斯特饰演的女科学家的翻版:童年具有科学探索精神,意志坚定,智力超群,将毕生奉献给天文事业,而两片的压轴同样是父女通过跨越时空进行“神交”,当然诺兰的处理方法要炫上百倍。有趣的是,当年《超》中马修麦康纳演的是女科学家的情人,留在地球作后应,而本片他演了该角色的父亲,而且亲自出征,两片对比,正应了“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绝不可能是巧合,绝对是诺兰兄弟故意开涮的,太狡猾了。

其他零星的联想包括:未来教材中记载美国登月是政治骗局(美国教材也歪曲历史!),与1977年的惊悚片《摩羯星一号》照应,该片讲述一名宇航员揭发政府伪造登月的阴谋;用一支笔穿透纸上两个孔来解释虫洞原理,这一课在《撕裂地平线》我们已经上过了;全片周而复始、首尾合一的结构,与旧版《人猿星球》五部曲有着似曾相识。由于个人看片量和记忆都有限,关于诺兰脚下“巨人”的总结到此为止,也欢迎补充。

很多同场观众抱怨没有看懂,但此前被媒体炒作的“烧脑”一次,用在这里并不恰当。烧脑指的是观众要开动脑筋才能跟上叙事,而看不懂《星际》,缺的并非思维活跃度,而是知识储备。本片既没有《记忆碎片》那样支离的叙事结构,也无《黑暗骑士》缠绕的多线叙事,基本上是线性的平铺直叙,不用动什么脑筋就能跟上故事。如果感到影片艰深难解,那么多半是对基本的物理概念缺少了解所致。这当然不能怪观众,也怪不得主创,毕竟他们操弄的是一个如此硬核的命题。

当然,我们能看出影片尽力做了大量科普,尤其是前两幕,十万个为什么风格的台词几乎遍布每一场对话。我完全能想象诺兰兄弟写剧本时的殚思竭虑,思考如何用最精炼通俗的语句,说明尽可能多的科学事实,同时不破坏整体的叙事氛围——毕竟你不能让一群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老是谈论入门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台词的成就令人赞叹,既随时紧扣住主角面临的局面,又简明扼要地普及相关理论,即使是纯科普片,也很少能做到更出色。我强烈建议那些立志振兴中国科幻的电影人,认真钻研此片的台词技巧——尤其是正在鼓捣《三体》的那一群,诺兰多么及时而贴心地奉上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通常来说,把“爱”带进科幻片主题,会软化其内核。在那些爆米花科幻片中,我们常看到爱唤醒了人性、人性战胜一切强大武力这样的大俗套。编导也知道这在逻辑上丝毫站不住脚,但没办法,谁叫观众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为了让他们移情,不得不违背科学精神来编织天方夜谭。然而,一厢情愿炮制人性击败药物、电脑和外星人,就像在抗日神剧里炮制大侠手撕鬼子一样,终究是一种高级的意淫,给观众的鼓舞也肤浅有限,而诺兰的做法是迎难而上,真正把爱作为终极力量,却依然无损硬科幻的质地,这才是电影所能传达的高级感染力。当海瑟薇首次提出似是而非的理论,包括观众都相信那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自我慰藉,而在结尾,竟真的是这种看似虚无的精神力量,使危机得以化解,时空得以打破,文明得以延续,亲人得以团聚,而诺兰做得有理有据,令人于情于理无法不接受。

星际穿越物理观后感范文第2篇

《星际穿越》上映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告诉观众两件事。第一,有五部太空电影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分别是《XX: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以及《超时空接触》。第二,《星际穿越》是一部考验观众科学素养的电影,建议观看前,先补习相关物理知识和经典太空电影。

我原样照做了,并且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就体会到诺兰的良苦用心。这次他实实在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影史诸多太空经典博采众长,镶嵌进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中。在我印象里,很少有哪个导演能从如此多名片中摘取灵感,却仍然使作品看上去充满原创性。这位擅长高概念电影的商业片巨匠,再次以一个从未涉足的题材领域为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气候剧变,沙尘暴频繁,庄稼濒死„„《星际穿越》描述的未来景观,其灵感正来自上世纪60年代经典科幻剧《迷失太空》,该剧开头也是环境恶化,人口膨胀,食物耗尽,而两部作品中都以人类在外太空寻找新家园为主线。马修麦康纳饰演的宇航员穿越时间后,与成年女儿相会,也与90年代电影版《迷失太空》博士遭遇来自未来的儿子不无相仿。

对《XX:太空漫游》的致敬自不必说,首先《星际穿越》最大的前提:人类在一个超然神秘力量指引下发起星际远航,就与《XX》如出一辙。只不过库布里克当年逼格较高,智慧生命放置大黑板的做法晦涩难解,而本片中直接开个虫洞等人去钻的用意不言自明。诸如飞船在虫洞中的航行,飞船与空间站漫长的对接等视觉印象,都令人想起《XX》的经典画面。最妙的是《XX》主角以垂暮老人之躯在陌生房间里苏醒,也由马修在土星医院苏醒得到呼应,那医生还不忘加上一句,你已经是个124岁的老人了,哈哈,更统一也够微妙。

马修作为一个顶尖飞行员,担起远征太空的使命,是诺兰对1983年讲美苏太空竞赛的《太空先锋》一片的借鉴。《星际穿越》开头的一组闪回中,马修驾机逼近极速,仍咬紧牙关一往无前,随后画面切到一段记录访谈,你若看过《太空先锋》,一定会有一份熟悉感。

马修父女通过破译神秘来客的密码,一举找到隐藏的航天局,这又是诺兰拿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做的延伸。该片中,幽浮事件的遭遇者通过拼凑蛛丝马迹,推算出政府与外星人的接触所在地,他们的到达让军方十分惊讶,就像本片中安妮眠彭蝴等科学家一样。

马特戴蒙饰演的宇航员,是《XX》的电脑哈尔和《异形》中生化机械人爱什的交杂。温言软语、谦和无害的外表下,有一颗比任何地外环境更为险恶叵测的人心,再度印证《XX》和《异形》的主题之一:危险永远在最防不胜防之处。就像哈尔和爱什一样,该角色用“伟大的目标”为谋杀行为开脱,但不像前两个机械生命,他毕竟是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喋喋不休只为让内心好受,叫人愤恨之余,也有一丝同情。

马修女儿的角色,几乎是《超时空接触》中朱迪輠斯特饰演的女科学家的翻版:童年具有科学探索精神,意志坚定,智力超群,将毕生奉献给天文事业,而两片的压轴同样是父女通过跨越时空进行“神交”,当然诺兰的处理方法要炫上百倍。有趣的是,当年《超》中马修麦康纳演的是女科学家的情人,留在地球作后应,而本片他演了该角色的父亲,而且亲自出征,两片对比,正应了“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绝不可能是巧合,绝对是诺兰兄弟故意开涮的,太狡猾了。

其他零星的联想包括:未来教材中记载美国登月是政治骗局(美国教材也歪曲历史!),与1977年的惊悚片《摩羯星一号》照应,该片讲述一名宇航员揭发政府伪造登月的阴谋;用一支笔穿透纸上两个孔来解释虫洞原理,这一课在《撕裂地平线》我们已经上过了;全片周而复始、首尾合一的结构,与旧版《人猿星球》五部曲有着似曾相识。由于个人看片量和记忆都有限,关于诺兰脚下“巨人”的总结到此为止,也欢迎补充。

很多同场观众抱怨没有看懂,但此前被媒体炒作的“烧脑”一次,用在这里并不恰当。烧脑指的是观众要开动脑筋才能跟上叙事,而看不懂《星际》,缺的并非思维活跃度,而是知识储备。本片既没有《记忆碎片》那样支离的叙事结构,也无《黑暗骑士》缠绕的多线叙事,基本上是线性的平铺直叙,不用动什么脑筋就能跟上故事。如果感到影片艰深难解,那么多半是对基本的物理概念缺少了解所致。这当然不能怪观众,也怪不得主创,毕竟他们操弄的是一个如此硬核的命题。

当然,我们能看出影片尽力做了大量科普,尤其是前两幕,十万个为什么风格的台词几乎遍布每一场对话。我完全能想象诺兰兄弟写剧本时的殚思竭虑,思考如何用最精炼通俗的语句,说明尽可能多的科学事实,同时不破坏整体的叙事氛围——毕竟你不能让一群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老是谈论入门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台词的成就令人赞叹,既随时紧扣住主角面临的局面,又简明扼要地普及相关理论,即使是纯科普片,也很少能做到更出色。我强烈建议那些立志振兴中国科幻的电影人,认真钻研此片的台词技巧——尤其是正在鼓捣《三体》的那一群,诺兰多么及时而贴心地奉上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通常来说,把“爱”带进科幻片主题,会软化其内核。在那些爆米花科幻片中,我们常看到爱唤醒了人性、人性战胜一切强大武力这样的大俗套。编导也知道这在逻辑上丝毫站不住脚,但没办法,谁叫观众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为了让他们移情,不得不违背科学精神来编织天方夜谭。然而,一厢情愿炮制人性击败药物、电脑和外星人,就像在抗日神剧里炮制大侠手撕鬼子一样,终究是一种高级的意淫,给观众的鼓舞也肤浅有限,而诺兰的做法是迎难而上,真正把爱作为终极力量,却依然无损硬科幻的质地,这才是电影所能传达的高级感染力。当海瑟薇首次提出似是而非的理论,包括观众都相信那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自我慰藉,而在结尾,竟真的是这种看似虚无的精神力量,使危机得以化解,时空得以打破,文明得以延续,亲人得以团聚,而诺兰做得有理有据,令人于情于理无法不接受。

上一篇:先进事迹的专题学习范文下一篇: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