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

2023-09-23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篇

如何才能做到?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不用刻意使用说话技巧,只要发自内心真切体会孩子的感受。因为大人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真实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孩子的大部分感受可以接受,但如果说的话让你非常生气或焦虑时,你可能立刻恢复到了以前的自己。让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下当你的感觉被别人忽视时,内心会有怎样的反应。

当我们在难过或受到伤害时,一般不想听到的是否定,建议,道理分析,别人的看法和同情。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你的伤痛,让你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困扰,你就不会那么郁闷和困惑,也就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对孩子也同样适用。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2. 3. 4.

在这四个技巧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和孩子产生同感,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操控。只有和他们产生同感,才会打动他们的心。

实例:

想一两个词来理解并描述孩子的感受,把这个词放入一句话表达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司机对我大吼,车上的人都笑话我。 我:那一定很尴尬 或那好像让你很尴尬

孩子:我真想打他一巴掌! 我:你好像很生气!

孩子:因为下了点小雨,老师就取消了课外活动,他真蠢! 我:你一定很失望

孩子:我搞不懂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简直要把我们累垮! 我:听起来你有些嫌作业多。

孩子:今天的投篮练习,我一次也没投中。 我: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全神贯注地倾听。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感受。

以上的回答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面对问题。 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只要倾听,接受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要给出建议。孩子很多时候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家长的常见问题

1.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同感?

不是的。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对话大多是些生活琐事。这时你只需简单地重复或说“谢谢你告诉我。”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明白他们的感受时,再和孩子产生共鸣。如做好一件事或受伤害时。这时需要技巧,抛弃以往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

2.

释。

3. 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如果直接问“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

当孩子难过时,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受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不可以。认同不等于接受。类似“你做得对”之类的回答,也许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尤其是孩子的行为不完全正确的时候。只需接纳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4.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5. 如果孩子特别难受,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如何应对?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时,身体上的适度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在适度的范围内发泄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如大吼大叫,砸枕头等,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画出他们的感受。无论如何,尤其是对待年龄小的孩子,能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6. 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接受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们发现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7.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给他提供建议有什么不好吗?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即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机会给他提建议,别急着告诉答案,孩子在提问时,他们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我们帮助其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这时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有时重复他们的问题,甚至称赞他们的提问,都会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这才是最有帮助的。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如他们周围的人、书籍网络等。

注意事项:

1. 2. 3. 4. 5.

孩子通常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重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大人只需陪在他们身当孩子表达强烈的情感时,大人的心不在焉往往会激怒他们。 父母的过度反应,如过度同情,对孩子也是没有帮助的。

当孩子对自己作负面评价时,父母不要重复或附和他们的评价,只需接纳他边就足够了。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第2篇

1 尊重生命

当今是需要理解的时代, 理解彰显着时代精神, 正在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 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解便和作为实践行为的理解的相互结合就成为当代教育的着眼点。在此基础上, 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提出了理解教育理论。理解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视域下, 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 依托师生的感情、智慧与行为, 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展开生命可能性, 在理解中不断前进, 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筹划生命可能性的过程。

现代学校人们发现在班级授课制的轨道上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在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 有自己的特色和不足。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有限与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个体丰富多样的生命特性要求我们在面对的时候, 在尊重与关注的同时, 要求我们善于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 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便在总结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开始探寻让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

2 运用生命

教育是个广泛的字眼, 不仅包含自身内部诸多的教育资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领域内的生命养成不仅是个体多样性的展现, 也是社会多样性的雏形。

理解是双向的, 是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的视界融合与关系的形成。理解正是通过树立理解理念, 运用多样理解途径, 整合多种体验方式并丰富自身的教育内容来落实到教育上的。理解教育的实施需要理解理念的疏导、贯彻, 离不开理解氛围的形成和理解策略的落实, 理解是促使师生生命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们从树立理解理念、营造理解氛围和实施理解策略入手, 对理解的生命特性进行深入探析。

2.1 树立理解理念

树立理解理念, 发展师生的理解意识使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与环节。由于教育世界的内在特性, 因此让师生乃至家长逐步树立理解观念是理解教育的首要步骤, 在理解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让师生通过多种途径钻研理解理论, 体验理解的价值, 力争把教育世界变成充满理解的场所。

理解教育认为理解性随教育本质的凸显而降临人间, 教育世界的基本矛盾围绕理解展开, 即在教育过程中, 理解即是智慧活动又是德行, 作为智慧活动的理解, 普见于对教学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 理解是德行是说理解主体善解人意的心态意味着对他人保持一种大度与宽容, 有利于减少误解的产生。[2]其次, 理解即是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了认知和情感因素在内, 将认知与情感贯穿于教育过程, 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 共同成长。

2.2 营造理解氛围

营造学校的理解氛围, 主要做法有:一是确立理解性校训, 即“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理解老师, 勤学奋进;理解自己, 塑造人生, ”指的是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应理解教师, 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 并以勤奋学习、力求上进作为对老师的回报。校训是学校的办学宗旨, 理解性校训的确立有助于较好地理解自己, 并在教育活动中恰当地定位, 促进师生不断进取, 呈现丰富多彩的理解型生命环境。二是张贴理解性箴言。理解性箴言是理解性校训的具体化, 在学校注目之处张贴有利于理解的话语, 如“为师不忘童年梦, 常与学生心比心”、“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才成功”, 突出了对教育的投入不仅在于体力还有情感与智慧方面, 是体与情智的结合;体现师生之间相互激励作用的锦言, 如“与人为善, 真诚交往”流露出了师生间, 坚持理解的价值取向。三是建立理解室。理解室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给自己一个相对舒缓的空间道出自己心中所想, 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彼此, 增进理解、消除误解。

2.3 实施理解策略

2.3.1 理解教育创新教学模型

理解教育的“反思, 创读, 多重循环”模型强调教学过程中由反思到创读再到反思的课内循环, 借助档案跟踪实现的反思、创读再反思的课外循环和课内与课外循环结合的多重循环, 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形成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的完整的教学回路, 尽量减少因教学环节的不严密而造成的教学效益的流失。它要求师生对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解, 注意教学中的感情因素, 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减轻教学负担, 以便有较多时间自己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同时通过反思与创读的多重循环, 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期望变成现实。[3]从改进学科教学入手, 调适师生情感, 强化弱生学习信心, 同时减轻师生负担, 并提升教学质量, 实现弱生上进、优生更强, 全体全盛共同发展。[1]由此, 理解教育提出在教学中实施分材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实施中, 更关注后进生的提升, 让全体师生在现有教育条件下尽可能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

2.3.2 自然分材促进学生个体共同发展

自然分材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 是理解学生差异的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实践以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为基础, 使理解由观念走向实践。

“自然分材教学”由“反思, 创读, 作业, 跟踪”四个环节组成,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让教学任务即教学材料随学生的差异自然分化, 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策略。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 意味着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决定, 谁学得快谁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就是说让学生在习题册上标记自己的学习问题, 尝试尽量从多角度解决,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 让每一个学生自然地处于同一条学习道路的不同点上。[4]

2.3.3 感情先行, 强德富智

“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才成功”。[1]理解教育是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 理解需要智慧, 理解产生智慧。理解是教育的资源和手段。积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更有助于理解双方相互沟通, 发挥积极性去主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困难, 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养成正确的教育感情观,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投入, 因为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不断地巧用智慧, 减少现实教育中相对笨拙的教育办法, 这不仅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且是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直接实现。[5]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之理解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成绩不仅显著提高, 而且也让教育中的各方感到在教学活动中, 相互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感情层面上, 教师通过确立“理解读者, 感情先行”的原则表征着自己对学生的理解,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感情投入和管理。譬如, 理解教育的自然分材教学策略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吸引、互相接纳的理解型关系, 教师要有表达自己对学生理解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一个让学生接受和反馈教师表达自身理解信息的平台。[6]

3 拓展生命

3.1 理解促进个体生命发展

理解教育重视发展师生的理解精神和宽容品质, 注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即对他人的理解, 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形成德、智、体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1]相互理解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是实践合理性的变形, 相互理解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我理解, 是在建设实现自己生命可能性的环境。无论是自我理解还是相互理解, 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投入更多的教育理解就意味着消除必要的误解, 从误解中获得解放其实就是发展。因此, 理解是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拓展生命的有效途径。

3.2 理解教育提倡师生同益

理解教育在提倡教学相长的同时, 始终让师生更好地筹划生命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 关注的是以理解为主体的师生的全部身心。为此, 理解教育提出:师生同益作为其本质理念。

师生同益是理解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点之一。理解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定位在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上,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存或生活质量密切相关。[1]另一方面, 古人早有教学相长之说, 这意味着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自身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而且, 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1]理解教育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 使教师的发展真正成为持续的过程。

3.3 理解教育丰富师生情智

理解教育是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 理解需要智慧。[1]理解产生智慧, 是教育的资源和手段。说理解是教育资源是因为理解是教育人的有效手段, 生命个体只要处于理解教育之中, 就必然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 也就能被别人更好地理解, 另外, 理解也是教育质量它是加速是师生理解品质的形成进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必要途径。

感情先行和强德富智也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并筹划其生命可能性的有效方式。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感情, 不仅学生需要, 教师同样需要, 理解教育需要对师生的感情进行调节要注意感情真挚、用情得当, 实施换位理解将心比心, 把师生彼此的理解体悟得感同身受, 达到情感的共鸣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适当的教学策略, 真正做到教育过程“巧用情智才成功”。

摘要:教育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命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为人类的生命发展服务的, 教育也必须通过丰富人的生命来进行。理解教育提倡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同时投入感情和智慧, 创设生动、丰富的教育环境, 促进个体生命主动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 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

关键词:理解教育,生命质量,筹划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 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熊川武.我眼中的理解教育[J].校长阅刊, 2006, 11.

[3] 熊川武, 江玲.“反思创读、多重循环”——“理解教育”的教学模型[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11.

[4] 刘丽, 汪德力.自然分材教学: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EB/OL].http://news.com.cn/0/2006-10-11.

[5] 陈会昌.理解“尊重学生”的内涵, 学会尊重学生[J].教育科学讲堂, 2007 (2) :343.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三维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发展, 进行集成应用的技术。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以虚拟的方式对周围的事物和信息进行感知, 获得较好的观察认识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者, 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处理和虚拟环境产生交互体验, 提升虚拟信息的真实性。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传感器使使用者和虚拟信息形成交互连接, 通过对用户感官上的刺激, 提升用户所在虚拟环境的真实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设计者的设计构想, 系统性的对体验者传达虚拟信息, 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以及真实性, 使用户能够快速的学习理解传达信息的含义。1总而言之,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新词传递方式, 可以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和学习效率, 提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帮助使用者快速的提升对某方面信息的了解程度。和传统的三维数字技术相比, 虚拟现实技术给用用户更多维度的感官刺激, 提升用户的沉浸感, 通过一定的物理交互方式, 可以有效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应用

我国是传统的历史文化大国, 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 有着浩繁的文物和故事。系统的使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认知, 是博物馆教育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责任。大量的历史信息, 通过现代传媒技术的演绎, 可以快速的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提升国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信息传递推广中重要的技术方式, 其在信息技术传递领域有着巨大的特点和优势。在文物介绍和历史教育中,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真实的反应文物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信息, 是历史文化教育事业中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随着现今经济的发展, 人们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信息传递高效率的特点, 可有有效的满足适应现今的历史文化传播需要, 是对历史文化教育事业的极大改观。

三、青龙镇文物出土文物以及历史文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的分析研究

(1) 充分开发青龙镇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为了提高青龙镇出土文物的信息传递效率提升影响力, 对青龙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整合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基础。信息整合包括对出土文物的发掘情况、文物的历史价值、文物的保护方式、文物的型质简介等, 通过对文物数据的整理整合, 可以有效的发挥虚拟现实技术传递信息高效率的特点, 对参观者进行系统性的青龙镇文物介绍, 充分了解青龙镇的历史文化底蕴。2

(2) 青龙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对出土文物的信息分析和数据收集工作。在对文物的信息收集过程中, 需要建立文物的数字虚拟模型, 对数字模型添加足够的反应文物特征的文字细节, 提升文物展示的完整性。同时对历史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充分的研究, 通过不同的声光体验交互, 提升参观者的感官真实性, 提升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3) 青龙镇历史文化传播和虚拟技术结合需要的经济性考量。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青龙镇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意义。通过青龙镇的技术验证以及推广效果, 可以在全国其他博物馆技术推广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是先期的技术验证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我国的文物展示和博物馆教育事业提升到了新的阶段, 促进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

(4) 通过对青龙镇文化推广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培养了一批精通历史文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应用人才。为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结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同时通过历史教育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 提升了历史博物馆进行文化普及教育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化教育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过程中, 注意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 保证在该模式推广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足够的技术验证和技术人才支持。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举例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新近技术的不断发展, 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我国的高新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产生了全新的进展。如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扫描和保护, 建立网络上的数字展览中心。能够在保护文物的同时, 对参观者提供更全面的文物展览和介绍。近期北京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相继展开了对数字技术展示的使用工作, 相信在将来我国的文化事业能够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和保护。

五、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宣传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宣传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技术应用的研究热潮, 虚拟技术是未来信息传递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信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播将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当下的热门应用技术。我国是历史大国, 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将文物保护教育工作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保护和历史教育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会对虚拟现实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促进我国文物遗产保护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文物遗产保护,博物馆教育,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7 (1) :140-141.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的分析,首先从展品解说牌的种类入手,然后阐述了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应用现状,阐述了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结合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对创新展品解说牌内容,提升社会教育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展品解说牌 博物馆 社会教育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我国文化底蕴的主要地方,而且博物馆也是旅游行业中的一个重要旅游地。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游客对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系统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博物馆需要完善展品解说牌的信息,创新展品解说牌的形式。游客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了解展品信息,在了解展品信息的同时受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但是目前游客对博物馆中展品解说牌的关注度较低,以至于展品解说牌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进行研究。

1 展品解说牌的种类

在博物馆中,展品解说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一个展品放置的小说明牌,第二种是挂在展示厅中的说明牌,主要是介绍背景知识的展板。在博物馆中通常是说明牌和展板互相搭配,为游客全方面介绍展品的信息,向游客传递博物馆中展品的意义和历史内涵,从而使展品解说牌可以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1]。

2 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和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的博物馆变成了游客了解历史和陶冶情操的主要地点。而且,很多专家都在加深挖掘博物馆的功能和意义,然后提出有助于博物馆发展的有效观点和建议,其中主要针对展品解说牌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展品解说牌中的两个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博物馆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理论就是展品解说牌内容的“ABC原则”和“3-30-3”法则。但是这两个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应用这两个理论的展品解说牌的时候,解说内容很少,这样致使没有办法把展品的详细背景介绍给游客,致使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3 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

3.1 展品解说牌是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可以体现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展品解说牌不仅仅是介绍珍贵展品的,也是介绍一般的展品的,博物馆要禁止出现对一般展品给一个笼统的名称介绍[2]。由于每个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对展品解说牌的需求也就不一样,有的游客只对珍贵的展品感兴趣,有的游客对某种特殊环境下的展品感兴趣。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渲染博物馆整体的展览效果,因此在设计展品解说牌上,从内容上到字体上都需要注意,这样可以使展品解说牌的特点突显出来,也可以把博物馆展览的主题突显出来,从而使博物馆通过展品解说牌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3.2 展品解说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摆放

博物馆要想通过展品解说牌,挥社会教育功能,就需要合理科学的对展品解说牌的摆放。由于每个展品的展品解说牌的尺寸较小,而且展品解说牌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因此展品解说牌的摆放位置没有明确的要求,博物馆只需要对展品解说牌进行科学合理的摆放,统一的摆放在相应的器物前面就可以。不过由于展板受到展示馆的空间和展览主题的影响,博物馆需要结合展品的摆放位置进行悬挂,使游客可以更好的对展板内容进行阅读,从而使博物馆通过展板和解说牌,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教育功能。

3.3 收集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意见

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收集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建议,使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可以更加完善,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3]。由于每个游客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底蕴是不同的,因此提出的意见也会有所不同。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有效地对游客的意见进行整理,然后挑选出有价值和可行性较强的意见。博物馆需要有针对的结合游客的意见,对展品解说牌进行创新,然后再把创新后的信息反馈给游客。这样可以在不断的创新中,提升展品解说牌的质量,从而使博物馆在以后的展览中,可以更好的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4 创新展品解说牌内容,提升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给游客接受展品的信息背景,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但是由于每个游客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不同,因此展品解说牌的内容就需要涵盖不同层次的游客。简单来说,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展品信息背景最大程度的表现给游客,让游客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对展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4.1 创新说明牌内容

说明牌是介绍单个展品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游客了解展品的有效途径。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游客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程度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展品解说牌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4]。因此博物馆需要对说明牌中的内容进行创新,加强说明牌的信息量,让每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从展品说明牌中学习到知识,从而使说明牌,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可以在说明牌上添加展品的图片、文物号、详细尺寸、功能作用和流传的经历以及研究现状等内容,然后在文明说明牌上附上二维码,可以依靠信息手段,让游客在手机上也可以观看到解说牌上的内容。针对比较有价值的珍贵展品,博物馆可以针对此类的珍贵展品另外再做展板进行描述。然后在制作说明牌的时候需要注意说明牌字体的大小、字体间距的远近、字体颜色的搭配,特别需要注重对生僻字和次的注释,然后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況,制作英语说明牌。

4.2 创新展板内容

说明牌和展板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同的,说明牌展示的内容是展品的基本介绍,而展板展示的内容是展品的时代背景等,两者在内容的展示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展板的内容基本都比较枯燥无趣[5]。因此,博物馆可以在展板原有内容之上,进行创新,可以注重描述展品的器物组合和展品衍生的意义。在描述的时候,需要突出展品和其组合的独特性,避免展板上出现一些复杂的论证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出展品组合的内部关联。这就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展品的时候,把存在关联的展品放在一起,从而激起游客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展板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

5 结语

博物馆是蕴含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承的作用。展品解说牌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因此博物馆需要加强对展品解说牌的创新,吸引游客进行阅读,从而达到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博物馆需要丰富展品解说牌的内容,提升展品解说牌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安排展品的摆放位置,博物馆管理人员还需要注重收集游客参观以后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博物馆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更好的发挥出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泽,李冬蕾,郭蕊,等.基于“5W”模式的博物馆解说系统现状探析——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J].经贸实践,2017(9):269,271.

[2] 朱慧芬,孙玲,施凯依.中国博物馆展品解说牌英译研究——以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2):46-51.

[3] 王克敏,蔡君.云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效果评价研究[J].热带地热,2015,30(4):408-413.

[4] 周洁茹.翻译伦理观和博物馆解说牌示汉译英翻译探析[J].海外英语,2016(7):16-19.

[5] 郝明勤.浅谈博物馆解说之转型[J].四川文物,2017(4):97-98.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第5篇

摘 要: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宣传窗口,青少年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力军。如何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博物馆社教功能,是当前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文博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主要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浅析民族地区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举措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

1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基本情况介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2009年以新馆新貌屹立于张家川镇滨河西路。作为反映区域文明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文化底蕴丰厚,现有历史文物陈列、民俗文物陈列、马家塬遗址及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馆藏书画精品陈列四个展厅,馆内现有各类藏品2511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9件/组,二级文物61件/组,三级文物279件/组。其中有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的陶器,秦汉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宋、元、明、清时期盈润秀美的瓷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作为“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1年对外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各类游客逾82万人次,常年开展各类社教活动、四进活动、临时展览和馆际交流活动,学术研究不断提升,文物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水平更加优化,已成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最具文化气息的城市名片。

2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就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对青少年教育教学提出新的建设性意见,提出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了一系列适合中小学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

2.1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丰富社会教育实践内容,利用传统节日将青少年“迎进来”

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先后与全县30多所学校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在春节、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主动与学校对接,共接待青少年50多万人次,开展系列社教活动100余次,近20000名青少年参加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图1)。

2.2 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四进活动,加强馆际交流,让历史文化“走出去”

为加深青少年对张家川县域文物资源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积极主动联系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将“流动博物馆”带到学校,将历史知识带进课堂,通过现场讲解、课堂教学、趣味互动等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拉近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让那些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有了近距离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机会(图2)。

2.3 充分发掘馆藏资源,积极开展进课堂活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化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走进张家川镇沟口小学开展“阿阳讲堂”,为青少年零距离传授地域文化和文博知识,使文博知识从以前的“进校园”逐步转变为现在的“进课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以基本陈列为出发点,将历史知识和馆藏资源、传统文化和马家塬西戎文化相结合,采用PPT课件教学形式,选派优秀讲解员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向同学们介绍张家川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博物馆文物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短短一节课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受益匪浅。此项活动在全县中小学陆续開展,截至2020年,该活动走进了20余所学校,共开展了50余次,使全县10000余名青少年从中获益(图3)。

2.4 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互动体验活动,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偏远地区,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会百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文物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应该利用新媒体,增强与青少年线上交流互动,针对这一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成效明显。自2019年以来,我们陆续开通快手、抖音等官方账号,推出了一系列线上互动活动,系统介绍了如弧边三角圆点纹彩陶盆、清代书画作品张锐花鸟通顶屏、国宝文物青铜茧型壶等各类文物资源,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快手和抖音平台上发布精品文物视频和专题社教互动活动30余场(图4),累计播放量300万人次,尤其是元宵节猜灯谜线上活动,关注度非常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面临的问题

3.1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博物馆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博物馆教育包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思维和艺术素养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青少年主动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思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博物馆教育模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只重视被动教学,而忽视因材施教和主动性;在教育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体系建立,而忽视综合运用;在培养目标上,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思维创新发展能力;在宣传服务上,只重视灌输思维,而忽视主动引领。这些教育方式和博物馆社会教育格格不入,而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殿堂,采用的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形式,是青少年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有场所。在目前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模式下,怎样建立青少年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博物馆社会教育需要考虑的,在博物馆开放式的教育学习中,开发科学合理的教育项目和多元化的模式,让每一位青少年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互动、交流,从而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博物馆体验式和探索式教育价值更加凸显。

3.2 博物馆参观学习流于形式

现阶段,博物馆与学校大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系统的统筹、协调、共赢关系,无法形成固定的常规化模式,缺乏对博物馆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像县级博物馆只是单方面主动联系、组织,学校只是被动接受,有学校甚至从未组织过校外教育活动,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当前,唯分数论依然在学校、家长中存在,青少年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老师、家长就对一切课外活动进行“封杀”。而学生参观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博物馆教育没有了生存空间,无法真正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也是今后博物馆和学校在教育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

3.3 陈展能力不高,社教项目单一

由于基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比较固定,形式单一,更新较少,不能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要。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致使陈展策划能力不高,进而导致教育项目单一,这就需要基层博物馆规划长远目标,转换工作思维,引进专业人才,打造精品展览,依靠适宜的展览活动方案,给予视觉冲击,提升展览内容,创新展览形式,让青少年充分理解展览文化价值和内涵,深度结合思想和艺术增加社会效益。这是博物馆,尤其是偏远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也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个趋势。

4 建议及思考

4.1 提升博物馆“第二课堂”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场合就青少年教育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他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博物馆是青少年与社会互动的最佳场所,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博物馆教育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一种主要的历史知识传播途径,更是一种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从而让青少年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功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教活动,在协同完成一项活动或一件作品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切身感受到同伴的需求,可以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慢慢学会尊重、包容和理解。

4.2 加强馆校合作,建立规范化教育体系

目前,博物馆建立规范化的教育体系,是社会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效方法。博物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学校搭建良好平台,共同促进馆校之间的联动,充分利用馆藏文化文物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加强研学活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4.3 策划适合青少年的博物馆展览和社教活动

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博物馆教育展览和活动,是在博物馆藏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确定特定主题、展览和方式来开展,在活动中,教育人员应与参与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互动,以保证教育效果,这就需要对展览和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策划和组织。前期对观众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中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展陈质量的改善、服务水平的提升、展览形式的满意度、互动体验的增设、观展的目的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次数的要求等,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馆藏特色延伸教育活动,密切联系相关展览,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让青少年在参观和体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内涵,进而拉近文物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4.4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

当前,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方式大多以静态模式展示,观众很难直观了解展品的深层次内涵。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县级博物馆应从实际出发,找准地域特色品牌,将博物馆馆藏资源深层次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博物馆要双管齐下,把展览和教育相结合,策划适合青少年的特色教育活动,动员博物馆策展人员、文物保护人员、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教育项目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讲解,策划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尤其是到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活动。实施精品战略,将其做精、做强、做大,形成独特优势和较大影响,使之能够为該馆创造社会效益。从当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发展实际来看,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开展研学教育活动,需要研发相对应的系列活动项目,从学校教育教学入手,研究开发历史、科技、自然的系列活动项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用好用活馆藏资源,取其精华,使县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落地开花。

5 结语

博物馆教育是当今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博物馆社教人员需要在最新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深层次理解,策划社会教育活动方案,开展有价值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寻找适合当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优化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将祖国的未来培养成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高尚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也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小博.我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2):9-19.

[2]毛维维.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创新社会教育方式—浅谈十堰市博物馆“十博课堂”活动[J].青年时代,2018(34):71-72.

[3]景泽时.县级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以古浪县博物馆为例[J].丝绸之路,2020(3):160-163.

[4]周明.浅析博物馆对青少年课外教育功能的拓展 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上海教育,2020(1):62-63.

[5]苏佳.浅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福建博物院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3):34-35.

[6]曹丽芳.浅议青少年教育在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23-224.

[7]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70-73.

[8]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R/OL].[2020-10-19].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9/content_5552487.htm.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范文第6篇

1认识文博专业属性,培养专业意识

1.1 了解文博专业属性

一般认为,文博专业是培养文物收藏、管理、修复、保护、鉴赏与博物馆建设、陈列布展等专门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青铜器、玉器、陶瓷器、古文字、书画、票据等文物以及博物馆建设与陈列布展等。 以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究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还是授予考古及博物馆学学士学位,有待专家的论证和教育部的规定。

1.2 掌握文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1.2.1 基本理论

文博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文物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了一种新博物馆学理论,促进了整合博物馆学运动。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博专业建设的需要,“红色文博学”理论建构呼之欲出。

1.2.2 主要方法

(1)文献解读。 阅读文博专业理论、大学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论等著作,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专业建设。

(2)调查访问。 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场馆考察学习,赴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地参观访问,赴全国重要的苏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海洋区域调查访问,搜集文物和资料,为专业建设服务。

(3)历史分析。 从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中了解历史背景、验证历史文献、揭示史料价值;从事物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中探索和研究文物的本质与规律性;根据文物的属性与价值做好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

(4)社会实践。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等相结合, 将文博专业建设理论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博专业。

(5)综合研究。 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艺术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文博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1.3 了解文博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文物的重要场所。 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 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8 世纪出现的。 1753 年,大英博物馆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1905 年由清末状元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世纪50 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三大馆的建设, 集中体现了建国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教学的成果。 近十年来,我国历史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和展览不断涌现。

1.4 注重文博专业技能训练

在了解学制学分、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专业标准、主干学科、基础课程、方向课程、通识课程、实践环节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文博专业技能训练。

一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文字、音韵、训诂、年代、地名、职官、档案、史籍、文献、方志、谱牒等教学研究活动,让学生知道青铜器、甲骨文、玉器、钱币、壁画、陶瓷器、书画、石刻、标语、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遗址旧址、旧家具、服装、乐器、武器、票证、艺术品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利用和鉴赏[2],全面训练学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能力;

二是人文素质培养。 鉴于文博专业与旅游专业的紧密联系,博物馆从历史综合类向专题化发展的新趋势, 文博专业应更多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技术史、古籍版本、考古学、旅游规划、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生活史等课程和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成为专业通才。

三是“博”与“专”结合。 文博专业学生应该系统掌握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具备文物标本征集、保管、科学保护、陈列布展、研究、教育、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博与专的统一。

2了解文博研究动态,增强科研能力

了解文物与遗产政策法规、各类博物馆与学会组织。 认真学习和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等。 熟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故宫博物院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熟悉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收藏家协会、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等学术团体。 关注中央电视台“收藏马未都”“国宝档案”“寻宝”等栏目,了解更多文物信息。 登录中国文博网、中国文物网、中华博物网等网页。 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完善群众文化体系建设,如主题文化公园、各类纪念设施建设等。

3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参与文博专业建设

3.1 了解文博人才需求状况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机遇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好。毕业生可以到博物馆做史料研究和陈列布展工作;在政府机关(海关、文物局、史志办)、文化企事业单位(各类纪念馆、风景名胜区、艺术公司、海关等)工作;可以到高等学校历史系或文博专业担任教师和科研工作;还可以到新闻单位、拍卖公司工作。 一些新的,待建的博物馆、纪念馆如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均需要大批红色文博专业人才。

3.2 熟悉各高校文博专业情况

吉林大学文学院(特色:史前考古、地质考古、艺术考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色: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佛教考古);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色:藏区考古);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特色:旧石器时代考古、古文字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特色:博物馆管理与展示;文化遗产研究、鉴定与保护;考古学研究与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故宫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特色: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色:先秦考古、宋元明清考古、科技考古、中国古代瓷器研究、楚文化考古);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特色:科技考古);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色:海外交通史迹及海洋考古、物质文化考古、东南地区考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色:科技考古);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学系(特色:人类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色: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美术考古与岩画)、历史系(特色: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石刻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边疆民族考古、古文字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遥感考古、科学测年、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井冈山大学历史学系(青铜器考古、陶瓷器考古、红色文博)等等。

3.3 参与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活动

高校要走产学研用之路,加强专业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要系统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 绿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历史与资源,尤其要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全面了解革命遗迹遗址,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文博专业技能。学生应该主动参与文博专业建设工作, 使自己成为文博专业拔尖人才,顺利毕业就业,报效国家和社会。

摘要:文博专业本科生必须认识文博专业的属性,培养专业意识,了解文博专业性质,掌握文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文博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了解文博专业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等;了解文物与遗产的政策法规、各类博物馆与学会组织;做好大学生涯规划,直接参与文博专业建设和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活动等。

上一篇:百事可乐国际市场营销范文下一篇:报送年度工作计划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