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

2024-07-16

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改示范课校级优秀课《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不仅是化学工程及其相近专业,也是食品、制药、生物、环境、轻化、高分子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连结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化工原理又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和工程应用的结合非常密切。在培养学生工程学的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复杂难以理解,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工原理》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作为《化工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如何把握课程特点与相关专业特色的统一,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 明确教与学的关系与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理论知识,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严重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不再适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现在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主体确立的,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

2 多种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2-3]: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丰富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开发与运用,将教授的知识以各种音频信息、文本、图像、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 有利于提供感性知识,启发思维能力,有助于化难为易加深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比较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为掌握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形成科学概念和思想,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事物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工程性的意识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课,是从事相关工程生产工作的理论支柱和基本指导。《化工原理》的学习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前提下,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实践。一般认为工程概念包括:理论正确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正确性是前提,技术可行性和操作安全性是关键,经济性是整个概念的核心。

3 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3.1 基础知识的衔接

教师在教授《化工原理》课程时,要立足于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来源基础,即采用已学过的知识作为现在所学内容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具体应用。指导学生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环节。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

3.2 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提出相关专业中某些内容(该内容是其他科目的常见问题或知识点),教师利用正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说明这些内容体现的原理。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微生物摇床培养过程中,摇床转速的大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了流体动力学中流体流速对物质传质和传热的影响,即转速越快,传质与传热的效率越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流体的剪切力对微生物又会产生一定损伤,所以微生物在摇床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转速的控制。

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具备本专业扎实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的体系只有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必须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前沿;必须了解与《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追踪新兴学科知识的进步,及在本专业方面的应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实现学科交叉,知识互补,活跃学术思想,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总之,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的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同时还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实践的观念、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及教书育人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振芳,陆维玮,任晓红,等.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经验和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46-47.

[2] 李明艳,班书昊. 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2(17):237-238.

[3] 陈蔚萍,陈丹云,毛立群.《化工原理》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09, 36(5):209-211.

[4] 叶志明. 谈当好一名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1:1-5.

朱学军(1970-),男,汉族,吉林柳河人,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化工原理、酶工程和酶制剂生产。

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必要性;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是学习化学工程与工世专业的基础。它几乎覆盖了化学工业的各个专业,例如: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等。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化工原理》是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相对做出调整。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人类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的在日常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类需求的对象往往是兴趣对象,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能够培养多样的兴趣对象。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1]兴趣帮助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促进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并发现新事物。兴趣对人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它指引人类对事物表示关注,对于感兴趣的,能够主动的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说的也就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惊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而感到骄傲。真正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使你的课堂活跃起来,就使学生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有知识的愿望。[2]《化工原理》原理专业课依据自身的特点,将操作原理、规律作为核心,对以后的操作设备在选型以及设计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仍保留着保守灌输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记笔记和强化记忆,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加深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化工原理》实验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化工原理》实验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举足轻重,对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实验室设备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但目前《化工原理》在实验教学方法、测试手段和技术上仍有许多问题。由于采用两套师资队伍,学生层次不同,理论课教材不同,难免使理论课与实验课脱钩,[3]实验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实验课采取课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现场抽题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实验操作、编写实验报告、期末书面考试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授课中,与实验相关的章节,教师有意识的讲解所要验证的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便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抽象,不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且也不能带动教师的教授热情。化学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4]

1.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将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等动态地展现,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模型与实物教学。要收集一些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的实物,购买相关教学模型供课堂教学及学生在实验室参观使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课堂时间增加讨论课。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讨论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能力提供了机会。为此,我们将10%的教学课时安排为讨论课。将理论课程和课程研究项目教学过程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溶于讨论,以学生讨论为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是主动投入,思维没有受到任何禁锢,他们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其活动效能明显高于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课堂上那种平淡而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5]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启发引导学生上,保证讨论不偏离方向,适时地点出结论,做好总结。

四、建立仿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仿真技术是计算机编程软件与现代化过程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工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模拟,使人们可以脱离现场及实际生产的限制,就能进行仿真的化工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实际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操作水平。将仿真实训引入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缩短了下厂适应期,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和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了教学效果,该系统已在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将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了《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化工传统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优势互补,更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完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6]归纳起来,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化工原理》是所有化工类及相关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国家提出的质量工程改革与实践中对化工专业及相近专业显得尤为重要。以《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它不仅要科学安排课程结构,还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外部环节之间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动态的、持续的、永恒的。我们应立足现在的条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争取实现我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新的突破,为培养21世纪工程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蔡莉.《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2]钟理,黄少烈,伍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当议[J].化工高等教育,1999(4).

[3]李卫星.《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讨.内蒙古石油化工[J].2011,(24).

[4]李志洲,刘军海.“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11).

[5]韩虹琳.化工原理及设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1999,(3).

[6]孙保平,宋海香,王国喜,张晏卿,杜慧.关于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殷都学刊,1998,(5).

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通过对佳木斯大学药学院化学系本科生3个年级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化工原理课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化工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化工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从理论基础逐步过渡到工程實际,后续的专业课程才能得以顺畅地开展。本文通过对佳木斯大学药学院化学系2011级、2012级、2013 级三个年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 让学生觉得化工原理有用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课程的先修基础;也是大多数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专业课程之一。整个化工基础课程是以化工原理为核心,以化工热力学和化学反应工程为基础,以分离工程和传递工程作为化工原理的进一步拓展为框架的体系。并且,化工原理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在化工原理的第一堂课上,教师都要告诉学生这门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用,他们需要学。

二 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不至于在化工原理课堂上只想到要与化工厂联系到一起。例如:学习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机械时,举水塔给居民楼供水的例子,就需要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及离心泵的选用的知识点,让学生觉得化工原理课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将宏观的工程问题通过微观理论讲解,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想象能力。如通过对流动的边界层讲解,加强学生对对流传热中热边界层内的传导传热和热边界层外的对流传热的理解,以及吸收的“双膜理论”,使学生对汽液间质量传递更好地理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在化工设备(如换热器、板式塔、填料塔)的讲授时,先让学生观看这些设备的动态效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工设备的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多媒体、录像、实体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产生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 开展多层次实验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既是训练学生实验技巧和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进行工程知识的熏陶,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在实验室工作,而且具有能够走出实验室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按3个层次设置了化工原理实验内容: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本型实验如管路流体阻力的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等;综合设计型实验如吸收实验、精馏实验等;研究创新型实验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反应精馏实验等。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化工原理实验采取多人的实验小组方式进行操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到化工厂进行认识实习

化工原理课程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它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合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利于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化工原理课程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的流程,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公用工程、技术经济、投资效益、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化工生产过程的概念,适时、适量的讲述设备,使学生对化工生产有更深刻的了解,贯穿始终的直观教学,深化了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必要的化工实验和化工认识实习,把学生的化工知识推向新的高度。

五 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不仅具有测评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更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的考试中,采用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办法。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的考核中,除了预习、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外,期末考核采用实验口试的形式,每名学生选择一个实验题目,教师针对该实验题目进行提问,保证选择同一个实验题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雷同,学生还可以通过选做研究创新型实验来提高实验课成绩。这样不仅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全面知识,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 把课程设计与化工设计竞赛相联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依据化工原理的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及先进性原则,综合利用化工制图、机械制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与控制等理论知识,进行一次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某一化工单元操作的实践性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及物性参数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化工原理知识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和经验。将化工设计竞赛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相结合,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应用的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有3周的化学工艺学课程设计和2周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比赛时间,所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将有5周的课程设计。根据每年竞赛的题目和要求,参赛的5名学生中3人一组设计精馏塔、2人一组设计换热器。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也完成竞赛要求的部分任务。学生使用Aspen Plus软件完成全流程模拟后,才能进行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内容。我们先对学生集中授课,给学生一定的模板和步骤进行计算和校核,完成设备的设计说明书,使用Auto CAD绘制工艺流程图、设备装配图。因为学生也是完成竞赛内容,所以各组模拟的流程均不相同,这样学生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时避免了抄袭现象。因涉及知识点繁多,学生自己针对问题,或请教老师,或有目的地进行化工原理的学习,锻炼了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由于设计计算量大,仅靠原始的手工计算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需要学生利用计算机等资源进行模拟、计算、绘图,也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

七 积极辅导学生考研

化工原理不仅是化工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也是其它一些专业的必考课或选考课。

当前出现在化工原理考研试卷中题型大致可分为:概念题、计算题。概念题又包括客观概念题——填空、选择、判断、作图,主观概念题——简答、论述。概念题和计算题的定义不是绝对的,可以简单计算的结果来说明某一概念,也可在综合型计算题中引用概念来判断、推理。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增强学生对各种题型的掌握能力。

总之,作为从事工程性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从严治学,加强基础理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工程技术观点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银惠.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5(9).

[2]晏丽红,杨宗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1).

[3]尹志芳,钟铜生,熊文高,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广东化工,2008,35(5).

[4]白术杰,张向宇,李秀玲.化工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

[5]韦岩松.“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增刊)(1).

[6]朱平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6).

[7]杨荣榛,段兴潮,董文生,等.师范院校化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7(8).

[8]黃婕,齐鸣斋,刘田.强化工程观点 培育卓越能力——以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2(2).

[9]曾文良,王剑秋,张复兴.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

[10]刘佰猛.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7(16).

[11]田玉.高师化工课程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2]段兴潮,杨荣榛,张近.化工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3).

[13]张向宇,白术杰,张杰. 大四年级“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微课程教学法,对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微课程在高职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改革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微课程;化工原理;课程改革;运用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的化工原理课程在理论性上相对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尤其是针对书本当中一些单元性操作和工作原理的分析过程中,很多问题都表现得非常抽象化和概念化,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当中,对这方面的概念理解程度较低,造成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偏低,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的吸引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提起兴趣。高职院校中的化工实训课程属于化工原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相比于理论学习来讲具有更加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同时化工实训课程与实验以及实训课程的范畴,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

1.高职化工原理课程对微课程的改革与运用分析

在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可以有效的服务于化工行业的第一线,为社会企业提供出诸多优秀人才,在有效结合了高职院校中化工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在进行化工原理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过程当中,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不断的提升学生综合技术能力,同时推动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这对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发展理念。

“微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比如课堂教学案例片段等。微课还含有化工原理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教师把课程内容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表现出来。“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1微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法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精确的选择,将理论知识、仿真内容、实训资料以及企业的相关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形成了一种化工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专题化的微课程教学方法,有效的适应了当前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层次不一的化学教学内容,有效的适应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已通过一种无实训课程以及和其他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在化工专业学生来讲,实施仿真实训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吸收了单方面仿真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实现和实训课程的有效连接,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同时引入到微课程当中,使得学生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除此之外将企业内部的实训操作和视频引入到微课程教学当中,不但可以有效的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2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在微课程视频当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制作出相应的PPT课件、flash动画以及操作流程图等,通过多角度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将实验课程当中的摄像机、照相机以及录像机等相关设备有效的引入到实践课堂的教学当中,可以让书本当中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化,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反馈,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仿真软件引入到课程制作当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实施自主手动操作,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收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开发微课程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的运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性,和教师之间共同进行微课程的开发操作,充分的调动起学生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枯燥的理论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保证学生在微课程的教学形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也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在化工课程改革上的发展。

2.微课程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化工课程开展过程当中,理论课和实训课之间很难实现有效的融合,通常情况下都会被安排在理论课程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来进行,这种情况就造成了理论和实际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联系,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将实际的案例有效的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将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学习效果,所以说在化工原理课程的发展过程当中,实施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改革方向,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完成课堂任务为主,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实施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选择的形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产生的弊端进行了弥补。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当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资源的有效运用非常明显,有效浓缩了教学内容,同时明确了教学的具体目标,为学生在网上在线学习的新模式,打下了坚实的保障。可以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对其中一些没有讲解到的知识点,比如离心泵的运用方法、精馏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吸收解吸塔操作等相关的实践内容,通过微课程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展示,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向学生传输这些教学内容的细节,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方便查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操作技能。

3.对微课程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评价

针对微课程的教学评价效果,教师可以在微课程的评价过程当中,让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对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制作效果进行评分。其中包含了教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动画的设计,设备结构流程图以及操作流程图等是否表示正确的进行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交流平台对教师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匿名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改正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起全面性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学习过程当中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针对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了解。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可以通过QQ微信等现代化信息交流的方式,在微课程中开展移动学习,有效推动了网络教学资源的最大化运用,开展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实时性的观看微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课前复习、课上提问、课下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观看微视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且提出相应的课程问题和学生之间进行问题的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4.微课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总结和反思

把微课引入大专化工专业化工原理课程中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学习的地域限制和时域限制。学生只需要有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就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在线学习。这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还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教师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又可成为生动案例或者经验传递给其他的教学工作者。实现微课实践在网络中的分享与交流。推动化工原理专业课教师在知识点整合上的认识。也可把微课推广出去。我们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微化,教师能把微化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微化的内容整体化,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总之,微课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不能微课绝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只能被看作是大学化工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弥补。

5.结束语

通过微课程的有效引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的帮助的學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并且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的引入了微课程和实训操作视频的相关概念,通过视频录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化的了解到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武存喜.高职《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改革研究──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8,45(11):282-284.

[2]曾飞虎,袁淑芳,李大刚.微课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设备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8(04):40-41.

[3]王雪莹.高职《化工原理》——离心泵操作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山东工业技术,2017(04):36-37.

[4]刘凤花,王全英,李徐东.微课在高职石油化工类专业实验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03):32-33+41.

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文章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当前中职校学生特点和体现为学生服务的职教理念,从实践教学引领和推动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中职校 《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中职化工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程应用观念很强的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动量传递过程及设备、热量传递过程及设备、质量传递过程及设备等。在《化工原理》教学环节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仿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化工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讨论比较重要又比较常用的一些单元操作。主要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如流体输送、沉降、过滤、离心分离、搅拌、固体流态化等;热量传递如加热、冷却、蒸发等;质量传递如蒸馏、吸收、萃取、干燥、结晶、膜分离等。化学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发、设计与操作,即探索最佳的流程与设备,定出最佳的操作条件;规定设备应具有的性能,选出合适的形式并确定其主要尺寸;对日常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使设备能正常运转,对现行的生产过程与设备作改进,提高效率。所有工作都要求对各个单元操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由此可见,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容易造成教学形式枯燥单调,学生不易产生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化工生产中比较重要的单元操作,达到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原理,而且掌握设备的有关知识,树立工程观念和经济观念的目的,是本课程改革的关键。

1.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联系实际不断提出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要贯彻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能的原则,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及课程的兴趣,是科学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结合生产实际不断提出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牵动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流体流动”一章中,提问为什么一般液体在管内的流动速度范围是“0.5~3m/s”?为什么液体在长距离输送时要设中间增压泵?等等。通过提出问题和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2.定期安排讨论课。

那种试图通过课堂上讲细讲透“帮助”学生学习的想法和做法,不仅不能扩大课堂信息量,反而会助长学生学习依赖心理,严重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主张把习题课改为讨论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因为只有那些在课后查阅资料、反复推敲、充分准备的教师,才能在讨论课上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颇有新意的议题,给予学生满意的答复。

3.重视实验课。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单独设课的方式,实验内容按专业功能分为四个层次:演示实验、一般综合性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通过实验理论课、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课考核等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4.完成课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及能力放在首位,就要让学生养成用“工艺头脑”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课程设计不失为良好的培养手段。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反思与建议

传统习惯与当代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冲突,阻碍现代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表现在:(1)教学内容陈旧,学科体系难以打破。(2)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师并没有完全抛弃注重教的思维习惯,没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过多研究教师教法,较少研究学生学法。(3)职业学校要以培养技能型毕业生为目标。但是,许多课程并没有与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没有遵循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4)教育教学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教师、媒体的多向交互过程的现代教育过程还停留在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状态。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当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导思想。修订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体系,用生产实际或教学实验项目带动理论教学,应该成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媒体的多向交互过程,应该遵循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

综上所述,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解教学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各种手段调整学生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學生顺利学好化工原理课程,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等.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2]王志魁,林义英,李云倩等.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3]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5]宋国利,盖功琪.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2).

[6]王振芳,张长桥,任晓红.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工程特色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7(02).

[7]邱运仁.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04).

化工原理小论文范文第6篇

2013-2015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牛顿黏性定律

2.流体静力学的方程运用:

(1)测压力:U管压差计,双液U管微压差计 (2)液位测量。 (3)液封高度的测量。 3.湍流和层流。

4.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方程(包括内能,动能,压力能,位能),伯努利方程。

5.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边界层分离条件:流体具有粘性和流体流动的过程中存在逆压梯度。工程运用;飞机的机翼,轮船的船体等均为流线形,原因是为减小边界层分离造成的流体能量损失。 6.流体的管内流动的阻力计算: (1)流体在管路中产生的阻力:摩擦阻力(直管阻力)和形体阻力(局部阻力)

形体阻力的来源:流体流经管件、阀门以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和缩小等局部地方引起边界层分离造成的阻力。

(2)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的计算:范宁公式和哈根—泊谡叶公式。管内湍流的摩擦阻力的计算:经验公式。

(3)管路上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7.流量的测量(知识点综合运用) (1)测速管 (2)孔板流量计 (3)文丘里流量计 (4)转子流量计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2.离心泵的基本方程

3.离心泵的理论压头影响因素分析(叶轮转速和直径,叶片的几何形状,理论流量,液体密度) 4.离心泵的特性方程

5.离心泵的性能参数(流量,扬程,效率,有效功率和轴功率) 6.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7.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8.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NPSH,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9.离心泵的工作点 10.离心泵的类型

11.其他类型化工用泵:往复泵(计量泵、隔膜泵、活塞泵)、回转式泵、旋涡泵。 12.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真空泵)

第三章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颗粒的特性 2.降尘室的工作原理 3.沉降槽的工作原理

4.离心沉降的典型设备是旋风分离器,其原理。

5.过滤操作的原理(化工中应用最多的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滤)、过滤基本方程、过滤速率与过滤速度

6.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叶虑机、转筒真空过滤机 7.间歇、连续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第四章 液体搅拌

1.搅拌额目的。

2.搅拌器的两个基本功能及适用场所。 3.均相液体搅拌的机理是什么。 4.选择放大准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 传热

1.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1)导热 若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导热)。 (2)对流传热

热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质点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之中, 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3)辐射传热

任何物体, 只要其绝对温度不为零度 (0K), 都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 同时又不断地吸收来自外界物体的辐射能, 当物体向外界辐射的能量与其从外界吸收的辐射能不相等时, 该物体就与外界产生热量的传递。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辐射。

2.冷热流体热交换方式: (1)直接接触式换热 (2)蓄热式换热 (3)间壁式换热

3.热传导:平壁传热速率,n层平壁的传热速率方程;圆筒壁的热传导(单层和多层)

4.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5.传热计算方法:平均温度差法,传热单元数法! 6.对流传热原理及其传热系数的计算

7.辐射传热:黑体,镜体,透热体和灰体,物体的辐射能力 8.换热器

(1)分类: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 (2)间壁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蛇管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3)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增大传热面积S,增大平均温度差,增大总传热系数K (4)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蒸发

1.蒸发的目的: (1)制取增溶的液体产品 (2)纯净溶剂的制取 (3)回收溶剂 2.蒸发的概念

3.蒸发过程的分类及蒸发过程的特点 4.蒸发设备:循环冷却器

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1.传质的分离的方法:平衡分离,速率分离。

2.质量传递的方式:分子传质(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对流扩散) (1)分子扩散:菲克定律

(2)对流传质:涡流扩散,对流传质机理,相际间的传质(双模模型,溶质渗透模型) 3.传质设备:板式塔和填料塔。

第八章 气体吸收

1.气体吸收的运用:

2.吸收操作:并流操作和逆流操作 3.气体吸收的分类:

4.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粘度 5.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通常用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及亨利定律表示。

6..相平衡关系的应用: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确定传质的推动力,指明传质进行的极限。

7.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膜吸收速率方程(气膜、液膜吸收速率方程),总吸收速率方程。

8.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 9.吸收剂用量的确定:(1)最小液气比(2)适宜的液气比 10.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1)传质单元数法(2)等板高度法 11.其他吸收与解吸 12.填料塔

(1)塔填料:散装填料与规整填料等

(2)填料塔的内件:填料支撑装置,填料压紧装置,液体分布装置,液体收集及再分布装置。

(3)填料塔流体力学能与操作特性

第九章 蒸馏 一.相关概念:

1、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性不同的性质,人为的制造气液两相,并使两相接触进行质量传递,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拉乌尔定律:当气液平衡时溶液上方组分的蒸汽压与溶液中该组分摩尔分数成正比。

3、挥发度:组分的分压与平衡的液相组成(摩尔分数)之比。

4、相对挥发度:混合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5、精馏: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

6、理论板:气液两相在该板上进行接触的结果,将使离开该板的两相温度相等,组成互成平衡。

7、采出率:产品流量与原料液流量之比。

8、操作关系: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第n层板下降液相的组成与相邻的下一层(n+1)板上升蒸汽的组成之间的函数关系。

9、回流比:精流段下降液体摩尔流量与馏出液摩尔流量之比。

10、最小回流比:两条操作线交点落在平衡曲线上,此时需要无限多理论板数的回流比。

11、全塔效率:在一定分离程度下,所需的理论板数和实际板数之比。

12、单板效率:是气相或液相通过一层实际板后组成变化与其通过一层理论板后组成变化之比值。

二:单级蒸馏过程: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及其计算 三:多级精馏过程:精馏(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

四: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图解法、逐板计算法和简捷法),最小回流比的计算及选择。

五:间歇精馏和特殊精馏以及多组分精馏概述(了解部分) 六:板式塔

(1)塔板类型:泡罩塔,筛孔塔板和浮阀塔板。 (2)塔高及塔径的计算 (3)塔板的结构:溢流装置

(4)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操作特性

第十一章 干燥

一、名词解释

1、干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物料中湿分的操作。

2、湿度(H):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水分量。

3、相对湿度():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比值。

4、饱和湿度(s):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等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时的湿度。

5、湿空气的焓(I):每kg干空气的焓与其所含Hkg水汽的焓之和。

6、湿空气比容(vH):1kg干空气所具有的空气及Hkg水汽所具有的总体积。

7、干球温度(t):用普通温度计所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8、湿球温度(tw):用湿球温度计所测得湿空气平衡时温度。

9、露点(td);不饱和空气等湿冷却到饱和状态时温度。

10、绝对饱和温度(tas):湿空气在绝热、冷却、增湿过程中达到的极限冷却温度。

11、结合水分:存在于物料毛细管中及物料细胞壁内的水分。

12、平衡水分:一定干燥条件下物料可以干燥的程度。

13、干基含水量:湿物料中水分的质量与湿物料中绝干料的质量之比。

14、临界水分:恒速段与降速段交点含水量。

15、干燥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气化的水分质量。 二: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三: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四: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五:真空冷冻干燥

上一篇: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范文下一篇:工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