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2024-07-16

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第1篇

1 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出现背景及概念

机械设计自动化是由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门技术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使机械行业的技术与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以及生产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我国对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开始其主要是应用在冷加工领域当中。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开发,市场容量不断增大,同时人们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了机械自动化系统。在机械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下,工业生产可以实现自动化加工,从而大大提高生产力,这奠定了机械设计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关键地位。机械设备本身追求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以及低能耗,而通过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正可以有效实现这些目标。

2 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原则

(1)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出现离不开各种先进的技术,因此其也应当注重对各类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应当注重对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将人类无法识别的语言进行转化和传达,以使人们可以识别的目的;再如应当注重对各种加工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在对复杂工艺进行有效加工的同时,更加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2)满足对设备功能的要求任何一类机械设备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此它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同样,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必须要满足对设备功能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产品要求进行生产,不宜过大批量生产,而应尽量以小批量生产,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缩小产品之间的差异。再者,在生产过程中,还应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为后续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机械设计自动化制造必须要与机械设备本身的功能相匹配,并且要与其他部件及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才能够通过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等进行处理后输出人们所需的相应物质、能量及信息[2]。

3 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1)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机械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也促使了一大批机械制造企业的出现,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比较参差不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水平落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并且,在我国众多的机械制造企业中,目前还比较缺乏龙头企业,而因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领,又导致了整体行业的发展速度缓慢。更有甚者,我国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尚还沿用一些老旧的生产技术,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自动化技术,这显然延误了我国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发展。对此,未来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并鼓励大型企业的创新发展,以大型企业带领中小型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2)企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当前,在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中,仍旧在运用以往比较落后的故旧的机械来进行生产,而很少用目前比较先进前沿的自动化设备,也即是说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者是因为部分企业的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充分意识到机械设计自动化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迟迟没有进行自动化建设;二者是由于企业的资金水平有限,难以引进足够的自动化设备;再者就是我国的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所拥有的自动化设备种类较少,并且加工精度也难以满足实际生产要求[3]。针对这些问题,未来国家和企业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机械设计自动化的重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进行创新研究,以尽快提高我国的整体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水平,实现企业的自动化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出现代替了人工劳动,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机械行业的发展。在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带动下,当今机械设备设计也开始了自动化发展,这进一步提高了机械设备的性能及生产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鉴于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自动化程度较低,所以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和提高研究水平,争取早日赶超发达国家。

摘要: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机械自古就有,人们用机械来代替人工劳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机械设计自动化又将机械的性能进行了大大提高,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繁荣,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在机械设计自动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不小的成就。不过,目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水平仍旧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主要结合相关资料及工作经验来谈谈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相关问题,旨在促进我国的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晓辉.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57+359.

[2] 左路,吕明来.机械设计自动化相关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6:73.

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第2篇

从业主方收集资料有:货物到达量、发送量;各种货物来源、去向;货物品名及包装形式;工业园区规划资料及所在城市规划资料;线路可能经过的环保区范围及地质资料;请业主提供工业园区的比例尺图, 购买比例尺图。

在铁路局收集的资料有:可能的接轨站线路设备台账、车站站细、相关线路的工务台账;轨站设备使用情况及能力;货物所经线路的能力情况;车站及区段线路比例尺图。资料收集完成后, 需要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研究, 在满足各方需求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优化方案, 节省投资。

1. 运量资料的分析

对收集到、发运量资料归类, 找出运量大的货物, 研究整列运输的可能。对性质相近的各类货物, 以便装卸站分区方案研究。

例如, 中鹤粉业专用线”有关运量的内容:“煤炭:根据炭煤建设规划, 近远期分别需要到达运量18万吨和22万吨。粮食:根据规划, 近远期分别需要收储粮食280万吨和350万吨, 其中铁路到达运量84万吨和112万吨 (主要来自东北地区) , 其余为周边地区公路到达。近远期分别需要发送运量204万吨和232万吨, 其中经过山西中南部铁路到达兖州以远 (华东地区) 143万吨和162万吨, 经过山西中南部铁路到达长治以远 (山西省) 61万吨和70万吨。”

上述内容明确介绍了专用线只有两大类货物, 其中到达的来自东北地区, 可能的运输径路为京沪线转山西中南部铁路运输;运量达到100万吨/年以上, 考虑整列运输;但粮食为季节性产品, 车站设备配置时要考虑该因素。

2. 专用线技术标准的确定

专用线牵引方式要与干线牵引方式相匹配, 实现直通运输。即牵引方式、坡度等要与干线一致。在主要干线 (八纵八横) 繁忙区段或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接轨的专用线, 与干线应立交疏解, 并尽量采取下穿方式。

煤炭等对环境有污染的专用线, 应采用环保型高效型装车设备, 配备轨道衡 (筒仓装车时可不设轨道衡) 等安全计量设备。大宗货物装卸线有效长满足整列装卸条件。线路、轨道等标准应根据运量选用相应的技术标准。

3. 接轨站方案研究

根据工程情况, 大宗运量满足直进直出的原则, 避免折角问题, 选择接轨站。专用线引入后, 按车站承担专用线的作业情况, 确定股道规模。

分区车场设在装卸站:按占用一股道还建一股道的原则设置到发线;双线铁路一般设2条到发线, 单线铁路一般设1条到发线;地形困难情况下, 也可从到发线上直接引出, 但在专用线进站前应设一个列车长的缓坡段。品名较多的专用线还应考虑摘挂列车作业的要求, 即在设牵出线 (或利用正线调车) 一侧适当增加到发线。牵引质量5000t的单线运量在300万吨以上、双线铁路运量在500万吨已上时, 根据行车量计算确定。

分区车场设在接轨站:根据专用线作业量, 考虑列车的不均衡到发及机车转头因素, 确定到发线数量。此外还需根据机车使用情况设置机待线, 根据取送车方式设置牵出线。例如, “中鹤粉业专用线”接轨站示意图

单位:万吨

可行性研究中, 考虑车站及专用线地形条件较好, 近期运量只有225万吨/年, 接轨站只考虑了列车同时到达的条件。

可行性研究修改中, 铁路局对运输组织的意见“本线到达粮食具备整列到达的条件, 但整列发车是否具备存在疑问, 应该灵活对待, 考虑摘挂车, 站内要考虑调车作业”。按审意见要求, 考虑上行联络线平度较好, 能够满足调车作业的需要, 将该线的进站信号机外移, 以实现调车作业, 配合摘挂列车作业要求, 将上行方向增加1条到发线。接轨站只考虑了列车同时到达的条件。

4. 装卸站方案研究

对进出装卸站的列车时间进行核定, 一般应控制在2~3小时以内;否则应重选择机械设备或增加机械设备。根据货物包装方式, 确定装卸机械, 选用的机械要是高效的。例如, “中鹤粉业专用线”运量与包装、装卸方式选择。

可行性研究中:粮食包装为袋装, 采用棚车运输, 站内配备叉车装卸作业, 装卸线旁要配高站台。

路局审查意见将粮食为散装, 采用运粮车运输, 站内卸粮采用卸粮地沟, 场内设皮带输送机一座, 粮食筒仓6座。

卸粮工艺发生变化后, 站内取消了高站台。但考虑产成品外运需要, 在园区内还是设计了1做高站台。园区内采用螺旋卸煤机, 卸煤线设在园区边缘, 紧邻大陆;并预留了其他专用线接轨条件。

装卸站的布置应保证作业流程顺畅,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转线作业。装车站及煤炭装车站:运量在200万吨以上时, 尽量采用筒仓装车。装一列5000t列车, 用时在50min左右。

为了缩短列车在站停留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调车行程, 装车站一般采用纵列式布置或货环形布置。运量在500万吨/年以下, 客考虑纵列式布置形式。运量在500万吨/年以上, 考虑环形布置形式;当地形条件受控制时, 业可以采用纵列式布置形式, 但不推荐采用。

有条件时, 在装车点前后, 要有一个列车长的缓坡段 (最好是平坡) , 特别是在重车段, 坡度≤1‰;空车段要满足列车回推的条件 (困难条件下, 请行车专业根据机车类型进行检算) 。装车点设在≤1‰ (一般设为平坡) , 前后要不小于2个车列长度, 一般前后各考虑50m。采用有计量设备的筒仓时, 不设轨道衡。轨道横一般也设在≤1‰, 长度100m。

从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煤炭装车站的反馈意见看, 有条件的话装车点后可以适当采用上坡。困难时装车点前的坡度可适当加大, 但要请行车根据机车性能进行检算, 要考虑列车回推的条件。

卸车站及煤炭卸车站:200万吨/年运量以上时, 选用翻车机。横列式布置, 翻车机配移车台, 翻两节车4;纵列式布置, 翻两节车3 min。翻车机为一翻, 完成300万吨/年;翻车机为两翻, 完成800万吨/年-1000万吨/年;翻车机为三翻, 完成1500万吨/年。

运量在500万吨/年以下, 采用一重一空一走行布置。运量在500万吨/年以上, 采用两重两空一走行布置。运量在1000万吨/年以上, 采用纵列式布置。

5. 结束语

按铁道部运输局的要求, 报运输局行政许可的文件中, 还需要列车在站停留时间的说明。除上述的装、卸车站外, 还有其它种类的专用线车站, 如:物流园站, 工业园站等。有些特种货物运输, 还需要企业购置或租用自备车。企业购置有自备车时, 一定要设计足够的存车线, 已备在铁路运能紧张时, 车辆在装卸站的存放问题。完成一个地区专用线, 要结合区工业域相关规划, 对铁路专用线统一规划, 在完整可行的规划中, 根据对运输的需要, 分期实施。

摘要:专用线如何引入车站问题一直是铁路工程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论文从基础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如何确定专用线技术标准, 探讨接轨站和装卸站的设计方案,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为铁路专用线设计提供借鉴。

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夯基固本的平台,是教师引领学生拓展延伸的桥梁,是教师引领学生活学活用的指南,是教师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手。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事关高效课堂的建构,还事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在深入浅出地分析课堂练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设计课堂练习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一、 引言

于教师而言,课堂练习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以及掌握情况的一扇“窗口”,是引领学生夯基固本、拓展延伸的一种“推手”;对学生来说,课堂练习是活学活用、吸收内化相关知识的一条“蹊径”,是回归实践提升能力、发展素养的一方“舞台”。课堂练习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声在教育界、学术界此起彼伏。“核心素养”俨然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教育热词。事实上,即便是“核心素养的内涵、内容”再怎么“高大上”,教师都必须要采取一些“接地气”的方式,潜移默化、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师要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中、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之中、富有实效的课堂练习之中等。下面笔者将围绕“练习形式、练习内容、练习过程、练习效果、练习评价以及练习梯度”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一些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二、 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一)练习形式要“多”

同样的练习内容,如果教师参与不同的练习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相关内容,还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相反,一些单一的课堂练习,既会使得练习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追求“多元”,借助于多元的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潜力等。

“正数和负数”是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这一章中的一小节内容,在引领学生学习这一小节内容时,我设计的课堂练习既包括选择题,也包括判断题,既包括填空题,也包括综合运用题等。当然,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首选的是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如,我所设计的判断题正是教材中的一道课后练习题,即“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同样,我所设计的一些综合运用题,也是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实践证明,通过让学生完成多元的课堂练习,就有助于学生更为通透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等。

(二)练习内容要“精”

实践出真知。这句至理名言无可厚非。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却有部分数学教师“歪曲”“扭曲”这一至理名言,具体表现为:教师设计海量的、不分主次的、重复啰唆的、缺乏梯度的练习题目,还美其名曰“增加课堂容量”,殊不知,这样的练习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还会让课堂练习的趣味性荡然无存。追本溯源,是因为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不够“精”,即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既没有精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也没有精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既没有精准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也没有精准选择练习的内容等。

因此,为了切实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初中数学教师还必须要以教材目标为聚焦点,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坐标系,精准选择课堂练习的内容。

比如说,在教学“有理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准选择了课堂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旨在考查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理解程度的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一些旨在考查学生辨识各种有理数、区别正数和负数的分类题,一些旨在学生运用有理数相关概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运用题等。

归因于课堂练习中的每一道题目都是教师精挑细选的,所以这些课堂练习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也会更加显著。

(三)练习过程要“趣”

兴趣是提升课堂练习效益的“催化剂”。倘若课堂练习了然无趣,那么,学生在完成各种课堂练习时,必然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主观能动性。反之,如果课堂练习趣意盎然,那么,学生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就会节节攀升。

“趣”,同样也是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练习的一个基本要义。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趣意盎然,初中数学教师既要将课堂练习的内容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也要借助于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趣化课堂练习的形式。

让学生精准辨识“正数”和“负数”,是“正数和负数”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该教学目标,我利用希沃白板设计了几项游戏活动。事实上,这几项游戏活动正就是课堂练习。如,“连连看游戏”,在此项游戏活动中,学生要想顺利通关,必须要将所给的“正数”和“负数”相应的算式连接起来。相比于让学生直接去计算而言,这种游戏的方式顯得更加有趣,也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有趣,是有效的必要前提。教师唯有在课堂练习中融入趣味元素,才能够触发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课堂练习才能够变得更加有效。

(四)练习效果要“实”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不仅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过程,更要关注课堂练习的效果。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参与各种课堂练习,学生是否吸收内化了相关知识?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是否掌握了一些计算技巧,是否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计算能力是否得到了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这些实实在在的练习效果,都是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概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力求“实”。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时,除了要设计一些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之外,还要设计一些操作题,如,课后练习第2题,就是一道非常实在的操作题。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2.5,92,-34,0,通过让学生完成这道操作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数轴”的概念,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为了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教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即通过某种练习,提升学生的何种能力,巩固学生的哪些知识等。课堂练习目的明确了,课堂练习的效益也就会显著提升。

(五)练习评价要“细”

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为了引领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的评价就显得极为必要。不仅如此,教师的评价,还能够让学生从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以評价为推手,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必然也会大幅提升。因此,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细致入微的评价,教师就可以及时引领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就可以适时拨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就可以助推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升。

比如说,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一名观察者的身份,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完成练习的现实状况。对于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个性问题,我会当面予以引导、或予以指正。而对于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会将其“放大”,并进行专门讲解。另外,对于一些在课堂练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即优秀作业,我会利用多媒体展台向学生展示。这样的展示,对优秀学生而言,是一种肯定,一种表扬。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则是一种引领,一种鞭策等。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专门围绕练习内容,设计一张量化评价表,如,“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生计算的速度如何,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怎样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怎样”等。当然,这张量化评价表要简单、易操作,教师既要利用这张量化评价表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的表现,也要让学生利用这张量化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等。

(六)练习梯度要“缓”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是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认知规律。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梯度。如果课堂练习的梯度过大,那么,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效度。反之,如果课堂练习的梯度过小,那么,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课堂练习也就会缺乏实效。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练习梯度才是适宜的,才是平缓的?于学生而言,只要“跳一跳”就可以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高度”,就是适宜的梯度、平缓的梯度。对教师来说,为了设计梯度“平缓”的课堂练习,教师不仅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唯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才能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课堂练习,才能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练习梯度等。

归因于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梯度“平缓”,所以学生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压力。学生的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练习的实效性也就会大幅提升。

三、 结束语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便是学生准确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即便是学生熟练掌握了运算法则,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完成计算练习;即便是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推导出数学公式,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准确运用公式解答相关题目。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方面巧做文章,让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妙趣横生、梯度平缓的课堂练习孕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探究[J].名师在线,2019,84(11):67-68.

[2]沈正兴.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教育(文摘版),2017(12):101.

[3]付海英.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2018(4):175.

作者简介:

梁金发,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中学。

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权威的范本,它只有明确的追求、共通的理念与个性的实践。在形式繁杂的高效课堂样态之后隐藏着一系列公共性理念,这就是降耗、增效、固本、强力。降低内在能耗、增强正向效能、坚固学习之本、强化学习者的学力与内力,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功秘诀与本真内涵。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效能;降耗;增效;固本;强力

在当代,高效课堂探究日益成为教学实践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成为倍受广大教师追捧的教学探索方向之一。可以说,自“有效教学”被升级为“高效课堂”以来,每一次在“高效课堂”名义下开展的教学改革都极易激起广大教师的热情响应。当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高效课堂”冲击波的震动,教学实践者对教学“效力”的追求空前强烈!至今,广大教师对“杜郎口旋风”、李炳亭的“22条”、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泗阳中学的“1+1模式”[1]等依然津津乐道,高效课堂的花样与形式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问:在林林总总的高效课堂教学样式下蕴含的核心理念与教育精髓是什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一精髓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自由境界呢?无疑,这可能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了。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本人在基层参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来探讨高效课堂改革的精神实质与本真内涵。

一、降耗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进言之,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原初本意。但问题是,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过程控制与教学结构重整,就必须设法整合利用一切科学手段与有利条件,尽力将教学活动中的无效劳动、低效与“反效”劳动(即与教学目标方向南辕北辙式的教学劳动)降到最低水平。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正向效果,而低估了无效、低效、反效劳动对教学资源与成本的占用,以致认为:只要教学效果好,多一点付出也无所谓。由此,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陷入了另一种误区与盲区。当前,这种教育思想已悄然沉积为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根深蒂固地主宰着他们的教学行动与教学思路。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与共同行动,教师对教学精力、体力、心力投入的增加都不仅会导致教学成本投入的相应增加,而且,这种额外的教学成本投入还会异变为拖累他们学习进程的“包袱”,最终加重学生的精神负担与学业压力。无疑,在教师进行轰轰烈烈的不计教学成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也在跟着受累、受罪,如忙碌于课前的演练与资料收集工作、课后的大量专项训练、大量日常生活时间被占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被无聊参演活动侵占等,学生进而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替罪羊”与“牺牲品”。其结果,师生的教学成本都会增加,高效能的取得对教师来说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整个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然遭遇来自学生与教师的无形抵制,最终会沦落为“面子工程”,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懒教师不一定是差教师,懒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高效能课堂应该是一种便捷、简单、明快、节能的课堂,一种绿色、生态、减负、增能的课堂,高成本投入的高效课堂最终只会让师生望而却步,对之失去参与改革的热情。我们相信: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教师是智慧型教师,所需要的学生是智慧型学生,大量机械、无效、无聊的教学活动只会埋没师生的教育智慧,最终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增效

如果说降耗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条逆向而进的路径,那么,增效则是高效课堂的一条正向路径,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路径。课堂效能的增强靠的是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选、教学过程的专业化推进,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三驾马车”,是促使一堂课持续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从教学设计上看,高效课堂强调的是内涵设计而非形式设计,重视的是关联设计而非分步设计。内涵设计的主要意蕴是: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知识点及其学习过程的科学设计,是按照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学习者消化知识的自然进程来进行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立基学习、服务学习、为了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根本内涵就是“助学”“促学”,是为学习者顺利消化知识提供一架“云梯”,搭建一座桥梁。所谓关联设计,就是强调: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三维”式网络化设计,是严格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呈现生命化的知识形态,力求让知识不再单单是一个符号、一种信息,更是散发着诱人的泥土芳香的“活知识”,是承载着知识原创者的生气与灵气的“活知识”。从教学方式上看,高效课堂强调的是方法的优选与灵活的组合。客观地讲,方式由方法组成,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元素,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构成的母体,用“优选”出来的方法组合成为“优秀”的教学方式是创建课堂课堂的重要思路。在当代高效课堂改革中最为崇拜的是教学模式,是种种成熟教学方式的凝固化组合形式,这一点值得警惕,它很有可能弱化高效课堂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最终在教学模式打造中偏离教学改革的初衷与本意,把高效课堂改革引向歧途、推入陷阱,致使整场改革屡屡受挫。在推进方式上,高效课堂必须立基于专业化的思路来推进。专业化的教师是最优秀的教师,专业化的课堂改革是迈向卓越与优秀的课堂改革。立足于专业化的高效课堂改革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活动的专业品质、关注课堂结构的专业内涵的教学改革。在高效课堂创建中,教师只有树立精益求精、崇尚原创的专业精神,高效课堂的“春天”才会到来。因之,高效课堂增效的秘诀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习,教学方式上追求灵活,教学推进上注重专业品质。在设计、方式、进程“三管齐下”思路指引下,高效课堂改革就一定能够走上一条健康、持续、生态的新路径,也才能够实质性地增进课堂教学的效能与内能。

三、固本

高效课堂理念不是“玄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基于坚实的实践与理念基础之上。对高效课堂而言,其根本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持,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使命所系。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根本;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学习是根本。如何让教学实践回归学生,回归学习,是高效课堂“固本”的应有之义。高效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率地发生的优质教学形态,是以促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地展开为终极使命的教学样式,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本真内涵。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鲜明势头是:其一是课堂结构瘦身,其二是推崇导学案,其三是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无论是杜郎口的“10+35”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其内核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抑教扬学”、“以教辅学”,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全力推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自助化。要坚固课堂教学的学习之基,高效课堂需要启动一场面向学生学习的重心“沉降运动”,需要大力倡导低重心、亲学生、强基础的新式课堂结构。我们相信:只要是落在学生学习层面的教学活动都会生根发芽、产生效果,只要是真正能启动、加速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都才算得上是“高效”。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不是如何让教授活动变得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不是要让教师在课堂上尽情展示、恣意挥洒,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舞台,创造一种情境,确保学习活动顺畅、高效地展开。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学习活动,课堂就会产生教学效果;只要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进行着学习活动,课堂就一定会变得高效。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永恒旋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高效课堂的本真追求。对高效课堂而言,它需要固守的“根本”就是学生,就是学习,就是如何让教学活动“沉入”到学生的心底与灵魂中去。

四、强力

高效课堂一定是一种可持续的生命化课堂,一种能够不断增强学习者内能与正能量的课堂,这种正能量就是“学习力”。学习力既包括学力又包括心力:前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知的消化力,后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吸纳新知的动力。我们相信:有了学习力这一能量,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可能实现自主运转、自在推进,就无需教师更多的絮絮叨叨。高效课堂持续运转所需要的内力来自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需要,来自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责任感。学习者对新知的渴求、对“学习改变命运”的信仰是教学活动的坚实能源库,要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在学生“强心”这一环节上下功夫。高效课堂的实践者相信,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依靠学习者的两股力量:其一是掌握学习艺术的学力,其二是渴望学习成功的心力。与之相应,高效课堂改革的使命也有两个:一个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掌握高效学习的诀窍,促使整个学习活动发生主动化与自助化的转变;一个是让学习者获得学习的内驱力,加强他们的学习后劲与劲头。高效课堂考虑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教”,而是“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学”,是“如何让学习者承担更大的学习责任”。在高效课堂中,学生“会学习”比老师“会教学”更重要,学生“喜欢上学习”比教师“忠于职守”更重要。任何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构筑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的高速公路,是要构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通道。只要学生想学,学习活动才会发生,教学活动才有必要;只要学生会学,学习活动才能生效,教学活动才有“效果”可言[2]。对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两手抓”的策略,即一方面持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智力商数,另一方面不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能、情感商数,力促学习者的学习走上一条自助、自强、自信的轨道上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上的自立与自理。把学习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负起责任来,藉此最大化地彰显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内能与超能量。这才是高效课堂走向最终成功的秘诀与依靠。

总之,降耗、增效、固本、强力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内涵,坚守这四大理念是教学实践者在高效课堂改革与探索中实现自由创造、灵活自主的坚实依托。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法定的样式与权威的范本,它只有明确的追求、共通的理念与个性的实践。作为实践者,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高效课堂理念,直接考验着他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思维。我们相信: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个教师一定能够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样式,完全可以超脱各种流行高效课堂模式的轨限,闯出一条奔向高效课堂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泗阳中学“1+1”高效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0,(9):101.

[2]龙宝新.基于核心知识收放策略的高效教学样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2,(6):58-62.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自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以来,我国较多高校已引入CDIO教育理念。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预定目标,文章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首次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三个三”教学模式,即三个平台、三个阶段、三个步骤。结合本科生的课程设计,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并通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认知度、灵活度有较高的评价,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喜欢这种模式。同时还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科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CDIO;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计

从2000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以来,我国较多高校已引入CDIO教育理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2016年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其中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就围绕CDIO,从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达到预定目标。工科学生重在实践,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中,而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恰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

一、翻转课堂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Jon Bergman和Aaron Sams[1-2]开始尝试录制微视频,最初的目的是将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以便一些缺课或者课堂上没有消化知识点的学生随时学习观看。但是后来不断的改进,演变成在课下自主观看视频学习,课上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进行答疑,也是目前翻转课堂的主要形式。

我国的翻转课堂是从2012年才开始引进的,首先在中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展了一些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之后,国内教学学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发展了研究论文,同时也在大学课堂上进行试验。

2.翻转课堂的优缺点

翻转课堂的引入,有如下优势: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是接受传统课堂填鸭式教育,教师也不再是将知识从书本转移的搬运工,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情境,来激发兴趣点;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结合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主动搜寻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能够更快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疑惑;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会自行形成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共享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这是一个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但是,翻转课堂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①对学生的挑战。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只需听着就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课前熟悉、课后讨论的习惯。而翻转课堂的实施,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在课下完全不自学,课上就提不出疑点,导致学习不到应有的知识。因此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一个挑战。②对教师的挑战。翻转课堂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教师,因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结合课程需要,教师还需要录制微视频,教师需要提前组织好所讲内容,在几分钟内清楚地讲解课程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这就对教师掌握课程的重难点程度提出了挑战。③对学校的挑战。翻转课堂近几年引入中国,还是试验阶段,并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普及。有些老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模式,这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挑战。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对于学生毕业后,是否具备一个工科生应有的工程设计能力起着很大作用。最初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学生在一个固定教室,连续几天完成这个设计,同时所有学生做的是一个题目。最终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全部都是一模一样,这样的教学结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一方面,课堂上很多时间学生都在了解课程设计的题目和熟悉画图软件,教师没有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学生都做一个题目,很多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等着其他学生有结果了直接借鉴,这样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应该有的知识。因此结合翻转课堂的概念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三个三”教学模式,即:三个平台(课堂+课外+移动端)、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下)、三个步骤(探索+实践+改进),模型圖如图1。

1.课前阶段

该阶段教师发放课程设计指导书,学生自行熟悉设计题目和要求。并结合主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初步尝试设计,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指导书上进行标记。学生提前熟悉设计内容可以减少在课堂上的预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个阶段,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人数拟定出不同的合理数量的设计题目,让每组学生之间题目有共性,但又不是完全一样。同时设计内容还要紧贴主课的教学大纲,将主要设计相关知识点包含进去。因此,这个阶段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执行者,内容的完成都在课外平台。

2.课中阶段

该阶段学生带上主课教材以及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先对课程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重点阐述,学生进而熟悉整个设计流程,尝试初步设计,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将交流过程中学生存在共性的疑点进行全面讲解。这样的方式,不再是传统课堂的统一教学,能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学生的疑问,做到高效课堂。

3.课下阶段

在完成前两个阶段后,学生已经明确了设计目的,熟悉了设计内容,掌握了设计流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计算和画图。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进度不一样,因此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课下自行完成,不用按固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但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这个阶段就需要随时与教师沟通。可以建立微信群,教师在群里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还可以约一个时间视频教学,开展微课堂。

最终提交设计成果时,不再是传统的收上来根据报告给一个分数,而是要做当面汇报,教师当面提问,以便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解决学生在完成设计后的遗留问题。这样整个课程设计才是真正做到了过程管理,教师能根据平时的沟通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平时表现,从而对学生的最终成果给一个客观公正的成绩。

三、“三个三”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1.课堂实践内容

这次翻转课堂的实验对象是大三环境专业本科生,学生18人。教学内容是为某选煤厂的动筛车间设计一套通风除尘系统,设计任务包括排风罩结构形式的确定和排风量的计算、除尘器的选型、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和通风机的选型,最终成果需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和相应的图纸。设计题目中给出6组不同的初始条件,以便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之间具体的计算结果和细节处都不一样。

课前阶段,学生熟悉课程指导书的内容,明确设计目的和任务,对照教材掌握各环节的设计步骤和计算方法,复习排风罩风量计算,局部阻力计算,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课堂阶段,教师给学生梳理设计流程,强调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设计要求,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点。

课下阶段,学生自行设计计算,有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小组内部解决不了可以在微信群里向教师提出,教师随时进行解答。通过发送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解决途径,具有即时、便捷和高效的特点。

2.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效果,设计了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问卷,一共发放18份调查问卷,收回18份有效调查问卷。除此以外还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访谈以及学生最终的成果来综合评估教学效果。

对课前阶段课前设计指导书熟悉程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反馈,发现课前发放课程设计指导书后,仅有11.11%的学生没有翻看过,且在第一节课堂上也没有携带教材。有16.67%的学生对设计指导书认真翻阅,并且试图初步设计,将不明白的地方都做好了标记。剩余72.22%的学生都对设计指导书做了通篇浏览,了解设计任务。对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上,没有学生很清楚翻转课堂,61.1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翻转课堂,但也不是很了解,其他学生对翻转课堂不太清楚。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上,大部分学生都即时有问题,仅有11.11%学生没有提问。课下,通过打电话、微信群聊、语音聊天等多种途径咨询问题的学生占到了66.7%。由于将学生分组进行,有一些小组是派代表进行提问。

在最后集中提交成果阶段,教师采取一对一提问,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对这门设计课的掌握程度。发现在提问过程中能回答正确并且掌握了基本设计流程的学生占到了88.9%。最后成绩判断达到优秀的学生有33.3%,成绩是综合平时、设计报告和图纸给出的。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全班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提升了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其中33.3%的学生认为提高很多,这些学生并不完全是那33.3%成绩优秀的学生,66.67%的学生有提高一些。调查显示, 55.6%的学生还是很喜欢翻转课堂的,5.56%自觉性差的学生不喜欢,觉得很难,剩下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最终让学生对设计成果进行自我评定, 33.3%的学生表示满意,55.56%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仅有11.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通过对最终成绩和课前熟悉设计指导书程度调查发现,那些在课前精读的学生最终成绩都为优秀。通过最终成绩和学生自己对设计成果满意程度调查发现,那些拿到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全部都对自己设计成果满意,有一些自我要求高的学生认为还有提升空间,但是时间问题没有把设计做得更完善,因此对自己的成果表示基本满意。那些最终成绩为优秀的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形式灵活、高效,提升了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四、結论与改进

将翻转课堂用于本科生课程设计,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访谈、调查问卷以及最终成绩得出以下结论:①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学生拿到设计题目后,自己研究,教师只需随时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解答,这样学生能够自主高效的学习,避免了传统的自学遇到难点容易停滞的特点。②翻转课堂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学生从不了解到亲身参与,再到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③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由于学生是自主寻找解决办法,对知识点的应用更具象,更深刻。④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课程设计课上更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学生能够灵活高效完成,教师也能够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安排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

但是在这次教学模式的体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①调查样本数少。由于我院环境工程系一届人数少,这样样本数量少,代表性有待继续考证。因此计划持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观察教学效果。②翻转课堂占据了更多平时时间。部分学生反映应该降低设计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学任务进行改进,考虑学生投入的时间。③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全程不参与翻转课堂学习,也不联系教师,最后交一份报告。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关注这类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0.

[2]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3]刘传明. “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132-137.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 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 46-51.

[6]董黎明,焦宝聪.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

[7]徐妲,钟绍春,马相春. 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12.

[8]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9]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5.

[10]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6-150.

(编辑:鲁利瑞)

课堂环境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结合山区高中英语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反思,探讨如何以设计阅读问题入手以达到构建服务型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山区高中 服务型 阅读课 问题设计 策略

教学服务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求。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应有知识储备来适应这个时代。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可是生源逐渐减少,优秀学生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课堂难以定位,要么优秀生吃不饱,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要么就是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处于两难境地,这给山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山区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就要更新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新时代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通过一段时期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探究发现,没有优质的教学服务,就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课堂应该要以服务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基础,教师要用自觉服务的意识去开创服务型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个体学生在一堂课中提出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反思,谈谈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要求

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层层递进,突出简化教学过程,把提高山区学生的阅读技能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体现“服务学生”创新的教学原则,让山区学生真正有时间解决问题,充分体会到求知感、创造感和成功感的快乐。

二、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阅读策略和语感是高中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所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和题材的特点以及山区高中学生学习情况,巧抓切入点,设计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及探究的问题,有效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

1.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读文章标题,学生往往能感知和预测文章的内容。因此,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全文,理解作者意图。

以Module 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为例,本文是围绕“Search”这个关键词展开来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笔者让学生看标题,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when you see this title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思考探究,同学们马上想从琥珀屋用途、发展、经历事情作出了如下的置疑:

① What is the Amber Room used for?

② What did it disappear?

③ Why do people search for it?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去探究“琥珀屋”失踪的来龙去脉,这样就有效地将整篇文章串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把握住了全文的支撑点,对提高山区高中学生阅读速度很有益处。此外,这些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的需求。

2.以文章主旨大意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众所周知,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各不相同。读者能否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抓住文章表达的基本观点和意图,体现了他们总结、概括和归纳的综合能力。然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综合能力却是大多数山区高中学生的致命弱点。因此,设计培养学生寻找文章主旨大意能力的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以Module 3Unit 4 Reading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采用段落教学法,然后归纳段落大意,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提供帮助,以便他们能归纳出每段的大意。在归纳完五自然段大意后,设问:“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学生意见各异,让他们讨论,最后得出答案。

Part 1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para. 1—3)

Part 2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para. 4—5)

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The text mainly tells us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on it.

教师让学生从寻找文章主旨大意为出发点,去自主研读,这样不仅降低了阅读障碍,提高自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山区高中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以文章结构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文章体裁不同,其结构也各异。以文章结构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进而提高山区高中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理解文章的能力,更加准确、快速地定位所需要的信息。

以Module 7 Unit 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为例,该篇文章是记叙文,主要讲述虎鲸帮助捕鲸人捕猎须鲸以及救人的故事。笔者以第一则轶事(虎鲸帮助捕鲸人捕猎须鲸前、中、后)和第二则轶事(虎鲸救人)这个结构为突破口,要求学生思考:

①What did the killer whales do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hunting?

②How Old Tom protected James?

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一个表格将文章的纲要呈现出来,以便课文的复述。

4.以课文内容延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设置课文内容延伸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释疑解惑的创造性思维。 “好奇”与“质疑”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兴奋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以Module 8 Unit 5 Using language为例,Reading and speaking的阅读部分是对秘鲁这个国家的一段介绍,要求学生能运用找读的策略从地图上找到文中提到的地方。阅读旅游小册子,领略了秘鲁的库斯科,马丘比丘,的的喀喀湖,乌罗人的浮岛及亚马孙河热带丛林的美丽风光后,笔者将教学延伸到在现实生活中,在此处设疑:

(1)List the dangers and problems which may happen while traveling abroad, then discuss ways you can prevent these things happening in groups.

(2)To prevent the situations, what should we do?

Dangers and problems:lose your way/ have difficulty in communi?鄄cating

with the local people/ meet malefactors( robber, thief or ...)/be hurt.

What to do: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将讨论结果以小短文或对话表演等形式呈现,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效果

在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重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提高山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实效性有着重大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山区高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迈进一步。笔者所带的班级在运用了该教学法后,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在构建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重视阅读问题设计,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的独特之美,使英语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设计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上一篇:汽车营销服务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