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

2024-07-14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第1篇

一、情报计量视角下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研究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 采用高级检索, 构造检索式为:TI= (research*or author or schloar) and (evaluate*or*index*) , WC=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共检索到142篇文献, 通过对题录信息和部分全文进行研究总结, 得到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H指数用于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应用

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家Hirsch, JE首次引入评价科研人员个人绩效的一个量化指标, 我国刘俊婉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 对这篇文章也做了翻译, 目前这篇论文在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引用次数分别高达6671和2633, 可见量化指标在个人绩效评价中的实证研究一直得到相关学者关注, 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J.E.Hirsch在文中详细论述了h指数的设计思想以及该指标的数学推导, 虽然这项指标测量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科学家个人绩效评价中的局限性, 但是它没有考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周期以及他们所活跃的研究领域, 有许多研究者针对h指数的缺陷提出了一些修正办法, 并提出了不少衍生指标。

(二) Zp和P指数在青年科研人员评价中的应用

加拿大学者Zou, C指出学者的科研产出需要时间积累, 基于目前的指标, 比如一些研究生、博士, 刚晋升的教授等青年学者评价将会受到限制, 他创建了一个ZP指数, 是使用期刊的质量而不是引文数作为评价的指标, 而且, ZP指数还会考虑合作者的排名位置, 给予不同的权重。他表示使用ZP指数结合发文量两个指标, 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青年学者的学术成就。希腊学者Assimakis, N介绍了一种评价青年科研人员的指数, 即P指数, 可用于评估基于合作者排名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文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衡量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度, 与其他普通方法相比, 它强调了第一作者的贡献度。

(三) 引用百分位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德国学者Bornmann, Lutz指出H指数不能多维度来评价自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 他提出一种基于引用百分位的方法进行科研人员评价, 将在同一出版年和同一学科领域对不同科研人员的出版物进行比较分析。

(四) 成功指数 (sucees-index) 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意大利学者Franceschini, Fiorenzo在NS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比较通用的科研人员评价的成功指数, 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该指标优于H指数, 可以用于评价以下几种情形: (1) 单个的科研人员; (2) 不同学术年龄的科研人员 (3) 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 (4) 科学期刊等。

(五) 基于科学合作的混合指标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西班牙学者Perianes-Rodriguez, Antonio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和评价学者的科研产出、名气和声望的混合指标。

综上所述, 在情报计量视角下, 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研究重点是在设计合理的指标进行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 如单个科研人才、不同年龄段的人才、不同学科的人才的评价, 甚至还设计出了综合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

二、情报计量视角下国内科技人才评价研究

在CNKI中国知网里, 通过篇名或关键词=“人才”and篇名或关键词=“评价”, 学科=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为26篇, 其总被引次数217, 篇均被引8.35, 篇均参考文献数6.54, 篇均下载次数为242.65, 研究活跃时间为2005-2015年。本文通过对文献关键词、互引文献、共引文献、摘要、部分全文进行研究总结, 得出国内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文法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吴尔中的《文献计量学与人才评价》一文, 这是我国公开发表的最早一篇相关文献, 发表于1981年, 文中探讨了SCI在人才评价上的应用, 主要是通过SCI被引次数来评价个人的学术水平及学位、职位的获得, 级别晋升以及授奖等。同时文中从作者自引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引文法评价人才的局限性。

(二) H指数、P指数、HC等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邱均平、缪雯婷、许新军、董政娥系列文章中, 如《文献计量学在人才评价中应用的新探索——以“h指数”为方法》、《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基于文献调查的个人绩效评价中不同学科科研人才贡献指数研究》等, 实证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领域、经济学、烟草专业领域和某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个人绩效, 探讨其与传统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差异、相关性, 并针对其不足对h指数进行了修正, 从而在人才评价中引入了P指数、HC等指数。

(三) 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周欣娟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一文中, 阐述了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提出了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论证。

(四) 人才发现与评价

如李远明《高校领军人才发现与评价——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探索》一文中, 综合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构建学科型人才模型和学科团队可视化网络分别揭示高校领军人才的两项评价指标, 即学术造诣和团队意识, 并综合两项指标评选领军人才, 能够简洁、直观地拟定出相关学科领军人才的候选人, 展示出学科用户的结构特征。

(五) 基于知识网络的科研人才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是综合了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同行评议法的优点, 综合考虑了被评价人的各种事实性科研成果, 从研究能力到项目管理能力等隐性知识的评价。

综上所述, 我国情报界科技人才评价研究重点是采用引文法、各项指数法、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网络等情报计量方法, 建立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及应用的研究。

三、结论

情报计量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研究方兴未艾, 虽然研究范围覆盖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现状等方面内容, 但评价重点依然是对采用情报计量的方法对科技人才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 其他方面并未太多涉及, 可见情报计量视角下的科技人才评价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在2018年07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 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 克服四唯倾向, 推行代表作制度, 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今后我国图情界要立足当前我国科技部相关的政策法规, 构建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从而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我国科技人才, 推动我国科技发展。

摘要:情报计量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研究方兴未艾, 虽然研究范围覆盖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现状等方面内容, 但评价重点依然是对采用情报计量的方法对科技人才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 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国内外情报计量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全面梳理出科技人才评价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为我国科技人才评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情报计量,科技人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Hirsch, J.E. (2005)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out pu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 16569-16572.

[2] Zou, C.&J.B.Peterson (2016) Quantifying the scientific output of new researchers using the zp-index.Scientometrics, 106, 901-916.

[3] Assimakis, N.&M.Adam (2010) A new author’s productivity index:p-index.Scientometrics, 85, 415-427.

[4] Bornmann, L.&W.Marx (2014) How to evaluate individual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s meaningfully?A proposal of methods based on percentiles of citations.Scientometrics, 98, 487-509.

[5] Franceschini, F., M.Galetto, D.Maisano&L.Mastrogiacomo (2012) The success-index: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h-index for evaluating an individual’s research output.Scientometrics, 92, 621-641.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科技社团具有独立性、非盈利性等特点,探讨科技社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科技社团在创新发展战略中呈现问题。研究面向十三五规划发展的要求,从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角度切入,探讨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与缺失,并提出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社团;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实践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科技社团要主动发挥带头作用,引领风尚,营造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强调,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社团的支持,科技社团是国家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制于旧的管理体制,加之自身能力欠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科技社团往往出现志愿失灵的现象。为此,探讨科技社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定位与功能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科技社团属于社会治理主体之一,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重大作用。

(一)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优秀的创新团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而科技社团则是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社团的特殊优势使得其在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社团由于自身第三部门属性和独特优势,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它促进了科学共同体这一体系的完善,不同的社团可以利用自身科技优势为创新活动提供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思想交流。

1.科技社团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凸显

科学共同体是指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按照一定的科学范式形成的团体[1]。在我国,科学共同体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创新提供先导性、示范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促进科研人员的培养,同时也成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社团隶属于科学共同体,它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科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科技社团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促进公众对科学事业和创新活动的理解;为了满足政府需要,社团组织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等。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社团和科学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宏观层面(如研究科技政策)到微观层面(如普及科学知识)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2.科技社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优势平台

从科技社团产生的历史来看,科技社团是为了满足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而形成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水平的提高,日益凸显出科技社团的平台优势。

第一,科技社团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不同区域的科技社团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区域之间为了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依托科技社团这个平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如跨行业开展学术研讨,相互交流借鉴经验,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另外,科技社团具有搭建科技互助平台的功能,能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区域内科技社团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科技社团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科技社团具有第三部门属性,不受政府和企业的干预,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科技交流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全方位的合作,学习先进理念,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3.科技社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独特的基础

从本质上讲,科技社团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不受二者领导,因此可以称为第三部门。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发组织成立的,其组织特性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专业性。科技社团的会员是由该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或技术人员组成,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不仅能在理论层面提供政策性建议,在实践层面还可以解决技术性的难题。第二是自愿性。科技工作者根据自身兴趣自愿参加社团,遵循社团规章制度。自愿的前提是兴趣,在充分保障自身兴趣的前提下,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会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第三是民主性。会员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充分讨论学术问题,促进思想的碰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十三五规划也强调了创新的核心地位,科技社团可以充分发挥思想库优势,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理论、制度和文化创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同时,科技社团是一个柔性的组织,组织与科技工作者之间没有人事上的隶属关系;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却是一个刚性的组织[2]。柔性与刚性具有不同的特质。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于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柔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主要体现在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优化环境和提供传播媒介几个方面。

1.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交流平台

科技社团是科技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它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不断突破原有思想的束缚,获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例如通过举办中国科协论坛、中国科协年会、全国学会年会等会议,了解一年中社团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不同领域之间思想的交流可以开阔科技工作者的视野,进一步深化理论认知,促进理论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在沟通过程中获得思维上新的突破,产生思想争鸣,为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2.提供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

科技社团人才荟萃,囊括了这一学科、专业最优秀的人才,具备雄厚的人力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的集聚地,凝聚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学有专长的会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才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科技社团自身改革进程的加快,又促进了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升了自身实力,吸引了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科技事业是需要人才去完成的,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科技社团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才库的完善,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3.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科技社团通过承接政府职能、开展科普活动、组织学术会议等具体活动,促进知识的传播交流和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组织学术咨询服务活动,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共享,施惠于大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另一方面,科技社团具有间接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移。这个“转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规范授权转移”;广义则除了包括狭义概念外还包括“委托、协助政府购买服务”等项内容[3]。例如政府转移科技奖励的认证、执业资格的认证、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科技奖励的设立、科技成果的评定等等。

社团发挥组织功能,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了解,增进互信,同时也有利于公民对社团的自觉监督和评价,促使社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社团的工作激情,提升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人人支持创新、参与创新,为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4.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传播媒介

科技期刊是国家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它以文字为基本载体为科技成果的交流传播提供渠道。我国科技社团出版的期刊种类丰富,涵盖了学术、技术、科普、指导和检索等重要领域,随着办刊要求的提高,精品期刊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期刊为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载体,也成为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媒介。随着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其质量和影响力也明显提升,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构成了广泛的交流渠道,理论和科技的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动力,也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话语权。

同时,科技社团通过开展科普、科技咨询等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大众不断获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通过开展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流探讨,了解所在领域最新思想和研究动态,展示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促进创新发展。

二、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与缺位

科技社团定位准确意味着自身作用的有效发挥,缺位则意味着自身发挥作用的无力。定位准确与否,关乎科技社团在整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的效果。只有明确科技社团第三部门的独特属性,逐步摆脱旧的管理体制的约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科技社团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前提。科技社团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要明确其第三部门的属性,逐步摆脱原有“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社团独立性,避免其志愿失灵。

1.明确科技社团第三部门属性

科技社团既是非政府组织,又是非盈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它不同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是填补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空间的“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4]。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科技社团只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才能增强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2.科技社团主动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八大”开幕式上代表党中央所致的祝词中强调,科协组织要继续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5]。 正确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的政策为支撑,是科技社团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科技社团要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构建科学的体系以促进创新发展。

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特殊作用,加强平台建设,开展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思想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此外,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推行,机构不断精简,政府行为逐渐归位和规范,政府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调控[6]。科技社团要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找出自身优势与不足,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设保障会员权益,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社团的作用,提升社会影响力。

3.突出科技社团的主体地位

促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成熟,构建基础性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科技社团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挥上具有重要作用。理想状态下科技社团开展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不受政府或企业约束的,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科技社团在管理和运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病。科技工作者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工作理念,逐步摆脱政府和市场的影响。科技社团作为第三部门,要依靠自身力量,调动会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引领公众思潮。科技社团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而不会因为过度受制于政府而导致自身志愿间歇失灵。

(二)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缺位

科技社团定位的缺失源于固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和挂靠机制,自主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而社团本身内驱力的不足也导致在推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志愿失灵。

1.科技社团定位的缺失导致自主性受限

科技社团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按理说,在开展活动时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应受制于政府和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整体发育不足,其结果是我国科技社团过分依赖政府,在创新活动的实践中其独立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在现实中,我国科技社团的定位往往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原因在于我国很多科技社团都是挂靠在政府部门,在管理体制上是双重管理,科技社团呈现半官方特性,其本身的独立性由于管理体制的缺陷而丧失。

另外,政府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管理体制来代替“双重管理体制”[7],因此科技社团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往往忽视对科技社团的服务功能,更多地是充当科技社团的管理者和“家长”身份,导致社团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也无法吸纳更多优秀的社会资源。

2.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志愿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部门之所以得到广泛发展,一个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出现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8]。由于我国科技社团实行的是“挂靠机制”,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府的失灵必然引发科技社团的失灵。政府习惯于旧有的“家长式思维”,把本应是科技社团的事情垄断在自己手中,“全能政府”导致科技社团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志愿失灵现象。

此外,科技社团的运行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运行资金的不足、一些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也成为志愿失灵的诸多诱因。导致科技社团自身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社团徒有虚名,一些科技单位参与社团只是应付了事,并不开展实际活动;一些科技社团自身运作机制不成熟,缺乏合理的监管体系,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3.科技社团创新内驱力不足导致社会服务能力减弱

服务社会大众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能之一,科技社团应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公共管理水平。但是,随着“小政府,大社会”进程加快,科技社团的创新内驱力明显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环境,导致自身不能为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发挥关键性作用。

科技社团的内驱力受制于其特殊的双重管理体制和挂靠制度,政府或挂靠部门的过度干预削弱了社团的主观能动性,而创新缺乏积极性也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同时,从社团自身来讲,运行体制的弊端、经费的欠缺、对会员权益的忽视以及本身的业余性也导致其创新内驱力的欠缺,进而影响服务社会的质量和自身的公信力。

三、科技社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策略

实现科技社团的科学性、持续性发展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入手,内部要找准定位,促进运行机制的科学合理,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外部要改善管理体制,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激发科技社团的创造活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提升自主性

科技社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社团自身对于这种主体地位的认知和掌握。“主体”意味着责任,科技社团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工作和活动的设计、实施中增强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科技社团由会员组成,会员是社团的组织基础,所以科技社团的组织体制必须以广大会员为主体;会员要进一步认识自身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同时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为社团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构建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和高效廉洁的执行体系贡献力量。

要厘清科技社团的内外双层关系,体现“第三部门”精神,摆脱官民二重性的束缚,保持自身组织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社团综合能力的提升,明确社团活动评价的指标,逐步建立相关评价体系。

(二)推进职能转移

科技社团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减轻了障碍。因此,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社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政府职能。

一方面,社团要有序承接政府技术人员资格认证的职能;另一方面,科技社团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具备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能力,政府应该逐步将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职能转移给科技社团。此外,在国际组织援助项目的论证、制订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攻关项目立项的论证等方面,政府亦应主动地、有意识地让科技社团参与进来[9]。科技社团通过承接政府的转移职能,学会与政府建立合作治理平台[10](P70-71)。科技社团只有发挥自身作用,促进承接职能常态化,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有效避免志愿失灵。

科协要促进社团与政府转移职能的有效对接,密切配合,通过科学统筹,使相关科技社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职能。科技社团要积极响应政府的职能转移,[HJ2.8mm]集中各行各业优秀的专家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科技社团要按企业化的模式来进行管理,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服务宗旨,要能够面向市场,注重服务,提升对公共事务治理的能力。

(三)优化监管体制

科技社团是独立的第三部门,由于实行双重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优化监管机制要立足于科技社团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现实,做到与时俱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优化审批制度,逐步降低科技社团的准入门槛。虽然政府原有的很多审批内容都在快速取消,但是社团在业务管理和登记管理中的审批制度没有变化或进展缓慢[11]。在实践中由于管理水平难以达到要求等原因,主管部门多采用高标准的审查许可要求,因此政府要降低对科技社团的干预力度,降低审查门槛,由以前的直接管理模式逐渐向间接管理模式过渡。

科协一方面要合理调整社团管理体制,突破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提升对科技社团的服务能力,激发社团活力;另一方面要整合科技工作者资源,整顿当下社团人才混乱、管理失调的局面,同时加强对会员的服务和引导。

(四)完善保障体系

1.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有十分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科技社团的健康运行,而在我国,科技社团法制建设基础薄弱、经验缺乏。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立科技社团的法律地位,保障科技社团及其会员的合法权益,使科技社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一方面要建立新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法》,明确社团职责、权利和义务,促进科技社团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修订完善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降低科技社团的准入门槛,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相应的规章条例,明确规定社团内部的管理体制与财产关系,促进社团的稳定发展。

2.资金保障

科技社团开展创新活动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社团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税收领域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降低科技社团的经济负担。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免税和减税两方面。在免税方面,政府可以直接规定免税的科技社团或者免税的行业,减轻社团经济负担;在减税方面,政府要根据社团实际情况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合理规定减免比例,间接为其提供经费支持,促进社团活动的全方位开展。

科技社团要逐步脱离“官民二重性”,进一步凸显作为第三部门的属性特征,开辟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减少对政府等挂靠单位的依赖性。独立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利用社会资源筹集经费。非营利组织内部如何运作被视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黑箱”[12],因此要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对社团资产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

(五)提高服务能力

科技社团是连接产学研用各主体的纽带,要进一步发挥其平台优势,充分连接各个主体,促进社团服务能力的提升。要以人为本,促进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人才交流,促进相互合作;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发挥老、中、青成员各自的优势与积极性,实现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

第一,科技社团要充分吸纳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作为会员,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建立良性互动的交流体制,促进思想的碰撞,激发创造活力;第二,科技社团要实现产学研用各个主体之间充分有效的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主体针对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对话,推动理论向实践成果转化;第三,推动社团横向交流,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民族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科技理论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知识和技术在企业和社团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协同发展。

(六)强化思想库建设

思想库是先进思想的聚集地,是科技社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科技特色。思想库的建设从宏观上可以推动科技战略的制定,从微观上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它是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推动决策科学化、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思想库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建设好科技思想库,基础是要有一支好的研究队伍,要充分吸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优秀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吸纳优秀人才。第二,深入开展课题调研。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做到整体把握,立足于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要结合长远的发展趋势,做到短、中、长期课题合理分配。第三,推动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建立成果发布、服务和评价机制,及时公开研究成果,跟踪成果应用情况,虚心接受各行各业对成果的评价并认真改进,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力。

参考文献:

[1]冯长根.科技社团要提高主体意识加强科技创新[J].学会,2006,(10).

[2]刘松年,李建忠,罗艳玲.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及其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3]福建省政协科协界,福建省科协联合调研组.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调研报告[J].学会,2014,(12).

[4]T.Levitt.The Third Sector: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ACOM,1973.

[5]陈希.肩负起科技社团的时代使命[N].光明日报,2012-12-03(13).

[6]张潇婧.科技社团全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趋势探析[J].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1,(6).

[7]王锂.我国科技社团的职能演变及其对社团管理的影响——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的研究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8]赵永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报道[N].人民日报,2010-08-02(20).

[9]张自谦.科技社团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12,(8).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1]龚咏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Bernd Helmig, Marc Jegers,and Irvine Lapsley, Challenges in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Research Overview.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 15[J].No. 2. June 2004.

责任编辑刘绛华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第3篇

2、从面向对象的思想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3、论人的精神世界现代化

4、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新探

5、就业导向下的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系列课程体系设置

6、中职数学应用趋向教学探究

7、四川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开发研究

8、浅析科技政策的制定及其价值旨归

9、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谈谈现代经济价值观的局限性

11、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12、论闲暇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3、大学理念的发展、功能及其当代启示

14、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德育模式

15、教师“校企双向循环流动”技能养成机制研究

16、试论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

17、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18、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9、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0、尚勇:中国科协的五大发展理念

21、浅谈文化市场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研究生科学责任意识培育

23、开展创造教育 发展学生潜能

24、现代科技:走向世界的中国膜

25、培训:提升公务员科学素质的“主干道”

26、价值论视域下的科技翻译研究

27、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浅析

28、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29、发展现代科技,构建和谐社会

30、“80后”与“90后”

31、对物理教学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32、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33、视觉传播在现代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34、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5、浅谈信息时代小学图书馆的人本化建设

36、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7、领略科学精神 展示科普魅力

38、中学数学课改课堂教学的反思

39、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

40、“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41、浅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42、论新国潮元素在“京福多喜”中的VI设计研究与推广

4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问品质

44、以培训拓新路,谋发展增后劲

45、“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

46、《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略论

47、“智能化防控+贵和群众工作法”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48、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应用分析

49、PLC在水厂滤池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融合;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8

The Research of Traing Mode of 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

——A Case of Shanxi Fi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Zhang Yuzhu1Wu Sanlin2

(1.College of Applied Mathematics,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2.Library,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Key words〕knowledge fusion;university libraries;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training mode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积极开展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情报学人才需求量猛增,情报学硕士授权单位也随之不断增多[3]。就高校图书馆而言,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1996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其中设在985高校图书馆的有5个,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空大学;设在211高校图书馆的为5个,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扬州大学与江苏大学;设在普通高校的为7所,分别是山东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与新乡医学院。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展周期短,但从培养过程看,各馆情报学硕士点积极挖掘本馆教学科研潜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程序。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有幸于2005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为了能保证财经类院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开展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1模式的概念

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模式”进行了解释。《辞海》解释“模式”亦译“范型”[4]。《现代汉语词典》称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为模式[5]。西方学术界理解模式概括起来有4:(1)模式是一种模型和计划;(2)能在短期为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提供模型问题和解答的科研成果为模式;(3)模式是一种简化、理论性的形式;(4)模式是可表达结果和过程的主要因素与其之间的关系[6]。在《新英汉词典》中,模式相应的单词有:Model(模式)、Paradigm(范式)、Patteru(模型)[7]。从上述的解释看,相关工具书与学者对模式概念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别,但就内涵来讲,认同是一致的。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知识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Oct,2015Vol35No1012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方面,我国存在有结构论与过程论两种。简单来说,结构论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将若干个有关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而过程论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动方式[8]。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1995年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谈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中的诸因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要素、教育理论及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推广、实践价值大。

1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样式[9]。(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绩效评价各要素相互影响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中培养目标是系统的核心。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图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可行性主要从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及社会环境层面进行分析。

21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学科财经大学。学校设有24个教学单位和32个学术研究机构,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校研究生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培养,这种管理体制有利用提高管理效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详见图2)。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培养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能为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2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管理框架图

22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点属管理学科,管理学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硕点,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就是依托其开展的,教学已有8年。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讲,图书馆负责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指导学位论文撰写等。(见图3)图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来看,目前教学团队共有25人,其中教授(研究馆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为8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的为10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胜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见表1)表1情报学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名称数量(人)百分比(%)合计25100教授936副教授1248讲师416博士学位832硕士学位1662其他14

从实践教学和科研来看,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有13个,学校配有专业实验室12个,教学软件5套。情报学硕士生培养注重与基地合作,与企业联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近五年情报学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著作7部,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6项,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信息资源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也正是需要通过知识融合的情报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导师组开设的专题讨论,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研究生实际技能;通过参加导师项目,参加各种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专门人才来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可行性。

23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影响了培养质量[10]。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践基础上,为了改善教育培养环境,促进知识融合共享,提高教育质量而提出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思考的路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因此开展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3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31基本思想

知识融合包含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间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随着现代化社会实践中大量复杂性、跨领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不断提出,多学科横向联合和纵向集成已成为必然趋势[11]。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教育,它超越了情报学科本位的思想,适应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国家学位条例要求,在对情报学硕士生研究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创新思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科学与情报学、技术与管理、应用与创新的融合,强调财经类院校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情报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实践,要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领域与情报学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情报学界和情报工作的实际问题,信息分析能力强,能组织协调情报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模式构建的原则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概括,是对培养实践规律性的揭示,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因此,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321社会需求原则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颇为紧密、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情报学大量人才,需要硕士研究生来补充,因此需建立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至于核心的地位,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知识融合原则

知识融合原则体现的是知识本位与知识共享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观。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伴随着新知识融合、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与发展逐渐探索而建立的,它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是专业所属的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知识融合是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知识融合与共享就不能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就成为无米之炊。新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有利于知识的融合,通过培养模式促进知识融合与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科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323研究生主体原则

研究生主体原则主要强调以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强调研究生独立性、整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的高度集中化、同步化的教育观念,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兴趣与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培养阶段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学校与图书馆要为研究生提供最佳的选择范围和灵活的学习、实践方式。因此,在基于知识融合的培养环境中,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有利于研究生在情报学学科的前沿与交叉领域探究问题,使研究生能在学习、实践、研究中受益与创新,使终生教育理念深深扎根。因此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等因素构建的。构建新的模式并非是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依据原有的模式,通过分析与探索,进行的完善和发展,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

41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对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指导思想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构建培养模式原则的确立,作者应用本体论的思想,构建其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共分4个核心系统模块,即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教学实践系统和创新能力培养系统,这4个系统各自承担着知识融合中相应的角色与功能,形成了一个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整体(详见图4)。

42培养模式分析

从培养模式反映出,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开拓创新为突破,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理论,了解本领域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21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是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具体是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与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业外语、情报学理论研究、管理学方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为情报学学科前沿专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系统分析与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策划与安全技术等。分析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涉及信息分析与案例研究、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资源统计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市场分析与预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专题等。专业方向知识课程主要是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计的方向选修课程,主要有经济信息管理研究专题、网络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竞争情报专题、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题、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等。

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将部分课程讲授由团队完成。我校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加强专题讨论,加大研究生的选修课比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实践基地丰富的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研究图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干中学”、“项目中学”的培养目标。

422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分析

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情报学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知识处理、知识传播,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节的知识流程。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将情报学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情报学知识资源以资源平台系统为依托,建立各类知识元数据库。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1)建立情报学数字图书馆,可通过网站,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情报学教、学、研互动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包括课件、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试题、实验数据库,它还是一个教、学、研心得交流平台。(3)建立情报学动态知识库。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要不断收集新知识,使教师和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能及时利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展学习与研究。

423教学实践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紧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多样,适合现代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实践系统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基地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实践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实践系统一方面构建了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能积极探索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力强,效果好。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安排有实践的内容,并将先进的软件开发、系统仿真工具、定量分析软件及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等融入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想活跃,教与学相长,促进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因此,教学实践系统模块有利于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强调了知识融合下的专业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424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正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注重创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系统模块中有社会调研、参与项目、参加各类竞赛、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专业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模块主要要求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是在专业教师与导师引导或指导下完成。教师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研究生的兴趣,指导或引导他们开展社会调研、参与项目、撰写报告和发表论文等。研究生通过这些活动,学会了收集查阅资料文献,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活跃的思维有利于拓展情报学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这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开拓性地工作。

总的来讲,从知识融合的角度分析,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是使研究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学实践系统是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方法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是培养研究生能综合运用知识、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将知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系统是为上述3个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学团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机的、扁平的、能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能使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使知识融合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创新。

5措施与建议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资源有机结合,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培养模式的立体化,但就目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实现。

51进一步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是与学科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和讲座,增加专题讨论,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逐步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理论课资源共享平台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资源丰富,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他们有著名教授与专家承担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逐步把这些作为精品课程,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增强了师资团队合力,保证了培养质量,而且能促进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53实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控制

尽快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实践与科研能力、就业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积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和科研氛围,采用引进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情报学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知律,徐芳.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五个导向[J].图书情报研究,2008,(1):6-8.

[2]韩晓红,刘文云.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11,(7):1031-1035.

[3]葛敬民.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8,(1):69-72.

[4]夏征农.辞海(普及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55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34.

[6]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0.

[7]新英汉词典编辑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8]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5-16.

[9]祝培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20-25.

[10]孙全军,左文革.高校图书馆独立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与挑战[J].情报杂志,2011,(11):247-248,237.

[11]张文德,赵需要,陈秀莹.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特色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9,(6):92-95,104.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佛山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及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佛山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现状;对策

在民资唱主角的佛山,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1.8%。截至2011年,佛山已有中小企业36万余家,占全部企业登记总数的93.3%,其行业涉及陶瓷、纺织、家电、铝型材,小五金等30余个行业,成为打造“佛山制造”招牌的中坚力量[1]。当前,在西方经济危机四伏,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的经济环境下,佛山这个对外依赖性很强的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因素以及在投融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其对市场情报信息关注度不够,盲目经营导致陷入困境。在现代信息环境和WTO背景下,竞争情报信息已成为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大资源。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息优势,只有具备信息优势并能快速将其转化为行动的企业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为探讨佛山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现状,帮助它们树立情报竞争意识,在企业中开展常态化的竞争情报工作,拓展企业发展壮大的能力,笔者于2012年5—8月针对佛山200余家的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采用现场问卷与网上问卷方式,内容涉及竞争情报意识、竞争情报资金、竞争情报人才、情报管理体系等8个方面,共发放200份,回收调查问卷160份。

1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缺位现状

1.1 情报意识的缺位

竞争情报意识是指人们对竞争情报在社会、企业发展的地位、价值、功能等的认识、思维和态度。具有竞争情报意识的主体不仅理解和接受竞争情报及相关服务,而且在做重大决策之前习惯于首先获得竞争情报的支持,依靠竞争情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而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企业管理者其自身的竞争情报意识对整个企业员工竞争情报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媒体报道,竞争情报在广东的发展比不上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更喜欢市场调查、策划营销等比较短期的行为,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战略性的眼光。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企业不知道竞争情报的概念,对于竞争情报不了解、不投入、不使用,企业决策完全凭经验、拍脑袋。表1显示有85%以上的企业家文化素养不高,在日常经营过程注重惯性思维,不太关注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结构的优化,自然就难以形成企业团队的竞争情报意识了。

1.2 竞争情报资金的缺失

近年来佛山产业投资持续低迷,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五年处于下行通道,2009年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仅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4%,用于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性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32%,低于国家和省平均水平。大多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融资难,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匮乏,现代情报信息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低。调查显示,只有8%的企业对竞争情报工作有预算,33%的企业根据需要再确定竞争情报工作的预算经费,59%的企业无预算,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1.3 竞争情报人才的缺失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其作用和价值已经被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许多企业管理者所认识。企业由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的单一竞争形式转变为人力资本加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多元化的竞争形式,因此,能否尊重人才、塑造人才也是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考量。纵观佛山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家自身情报素养的缺失,导致情报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调查显示,有91%的企业无专职人员从事情报工作,有95%的企业没有专业情报人才,表明佛山中小企业专业竞争情报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缺乏掌握现代情报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陷于被动的局面。

1.4 情报管理体系的缺失

对于企业来说,既要努力获取他人情报(在法律与职业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又要谨慎保护自己的情报,这是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重大情报课题,它既能反映企业情报技术的强弱,也折射出企业情报管理体系是否规范。竞争情报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决策支持,由于佛山民营中小企业运行的是家族粗放式管理模式,在竞争情报与实践中表现为缺意识、缺资金、缺人才,直接导致其情报工作体系的不规范,所采用的决策方式大都是“一言堂”,且以企业管理者经验决策为主,从不或很少召开正式的决策会议,也很少经过科学论证。

2 中小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对策

2.1 培养竞争情报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竞争能力

企业的竞争情报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这与企业经营者、决策者和企业员工的竞争情报意识息息相关,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2]。虽然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竞争情报机构的必要,但日常的竞争情报工作需要在企业中普及开展,只有大多数企业员工具备了这种意识并认同竞争情报的价值,竞争情报工作才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培养企业员工竞争情报意识,要将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实践练习、启发思维等综合起来并定期检查,也可作为对职工的考核指标,建立奖罚制度体系。通过知识竞赛、办培训班、案例分析,厂报宣传、班组学习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如新老员工)、采用不同方法(如新员工岗前培训、从竞争对手实物产品中反求、剖析情报、从展览会、新产品发布会中善于搜集企业情报等),使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者)产生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行为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固化下来。

2.2 一定资金的投入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保障

竞争情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据了解,在美国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60%以上建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系统。在中国,竞争情报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发展也颇具规模,而广东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已严重影响到佛山中小企业的外贸出口,据佛山市南海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南海规模以上的企业亏损达331家,亏损面达15%,同比扩大66%,在顺德更有100余家牛仔制服企业倒闭,生存环境举步维艰。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入世以来前所未有的国际反倾销、各种贸易壁垒,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因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贸易法规、竞争对手的动向等情报信息的缺失,损失惨重,而佛山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输出地更是深受其害。因此,企业必须做好自己的竞争情报工作,在企业预算保证竞争情报工作有一定的资金注入,为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瞬息万变的情报信息,以图在困境中求发展。

2.3 加强中小企业竞争情报人才队伍的建设

商场如战场,竞争情报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水平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佛山加快竞争情报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企业除了争取政府、行业商会对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从相关院校招聘竞争情报专业毕业生,还应加强对现有的情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可由企业主办或由企业与教育部门、行业商会等联合举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层次不同的专业培训班、研修班,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竞争情报人才队伍培养的方式,建设一支较强的既具有竞争情报理论知识与方法,又有一定的搜集、分析、预测能力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2.4 加强产业集群情报信息沟通,提高对外贸易的联盟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佛山民营企业产生了众多的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如佛山石湾、南庄的陶瓷产业集聚,南海西樵的纺织产业集聚,顺德乐从、龙江的家具产业集聚,三水的绿色农业产业集聚,以及佛山环市童装产业集聚,等等,成为佛山经济增长、竞争优势和工业化迅速完成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但依然摆脱不了弱、小、散的局面。当前国际贸易争端领域不断延伸,呈现出由单一产品或企业转向产品群或产业集聚,最终表现为产品群或产业集群之间的较量。为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强联盟,增强情报信息沟通,实现产业集群内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搞“内战”消耗自身资源,不靠拼价格获取订单,通过贸易情报大力开发海外市场,以“佛山智造”代替“佛山制造”,使佛山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以达到共荣共赢。

2.5 建立健全竞争情报管理体系,加强组织结构的优化

中小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竞争情报管理体系,使竞争情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3]。提高情报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最好能单独设立“竞争情报信息委员会”之类的领导小组,设置一个全面负责竞争情报信息工作的主管的职位,由这位主管负责牵头召集,企业的最高领导和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均为该委员会成员,对情报信息在采集、加工和开发的各个环节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工作的高效运行。规范情报信息的应用,如可以把客户名单编码储存在电脑里,固化在企业内,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情报信息的安全、实效性,实现情报信息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佛山市政府网[EB/OL].[2013-01-01].http://www.foshan.gov.cn/

[2] 孟祥荣.吉林省中小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3):78—82.

[3] 郭秋萍,赵 静.经济全球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科学,2005(6):835—839.

[收稿日期]2013-10-26

[作者简介]高燕萍(1963—),女,副研究馆员,本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信息可视化可以让我们直观地观察某个主题在一定时间段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对2000-2009年情报服务研究论文640个关键词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33个高频词作为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对象。利用可视化工具Ucinet和PASW绘制了关键词网络的多维尺度分布图,并从定量的角度判断了情报服务10年来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情报服务研究的4点思考。

〔关键词〕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情报服务;可视化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9.008

Visual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Based on Co-word Network in ChinaTian Dafang

(Library,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Benbu 233030,China)

1957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全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和全国科学技术情报网[1]。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地方、基层的三级国家情报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情报服务机构,为各级政府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的各种活动提供着情报服务。伴随着21世纪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情报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情报服务目前的研究热点有哪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本文将以期刊论文的关键词为分析对象,通过疏理2000-2009年我国情报服务研究内容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1 数据收集

为了比较全面地收集国内情报服务研究的期刊论文,本文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是:题名或关键词中包括“情报服务”,时间范围是2000-2009年,剔除会议通知等少量文献后,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94篇。这些论文发表在206种学术期刊上,期刊发文数的分布(见图1)是一个幂指数分布(Y=34.62X-0.7318)。其中,发文较多的是传统图书情报学期刊、专业(农业、医学类)情报类期刊。这表明情报服务是一个学科属性很强的研究主题。

尽管“情报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它们的复杂性,研究人员在文献中存在两者混用的现象。从图2看,国内情报服务研究的成果数量,2000-2004年检索结果的数量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态势。这与研究者在论文中更多选择“信息服务”有较大关系。另外,从检索结果分析,“竞争情报服务”作为一个术语在2004年之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的题名当中或被用做关键词。这是图2中2004年以后检索结果数量上升的重要原因。总之,从题名和关键词这个角度看,国内情报服务研究成果的期刊论文数量在10年期间呈现出一个先抑后扬的局面。

2 研究的数据整理

2.1 数据清洗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学术论文中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是未规范的自然语词。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较长时域内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关键词的集合,可以揭示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等[2]。笔者检索得到的494篇期刊论文共有1 705个关键词,篇均3.5个,初次去重后为711个。

由于关键词存在一些不太规范的现象,笔者利用3种方式对数据进行清洗。

(1)合并。这种方式主要是把表达内容一致的词用其中一个较常用的词来代替。如大学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统计时汇总为“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汇总为“中小学图书馆”。

(2)集中。这种方式是为了把一些出现频次较少,但反映特定内容的词,集中起来用上位词代替。如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技术在统计时用“数据库”代替。

(3)舍弃。这种方式主要是对于太宽泛或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发展、方向、要求、现状、问题、研究等,最后不计入统计分析的范围。

通过上面3种方式,最后得到609个关键词。

期国内情报服务共词网络的可视化研究Sep.,2010Vol.30 No.92.2 高频关键词的选择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统计发现,在609个关键词当中存在着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本文选取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次为高频关键词(见表1),33个高频词虽然只占总体的5%,但出现频次却占总体的54%。它们基本可以反映国内情报服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表1 高频关键词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1情报服务21812服务2123服务模式92高校图书馆9313图书情报1724航行情报93竞争情报8614医院图书馆1725情报服务工作94信息服务5515企业1626数字图书馆95图书馆4516信息资源1527情报工作86网络环境3917知识服务1428数据库87书目情报服务3818科技查新1329文献情报服务88竞争情报服务2919情报1330资料室89科技情报2720医学情报1131公共图书馆710书目情报2721专业图书馆1132知识经济711定题服务2322情报用户1033资源建设7

2.3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可视化

本文首先将33个关键词的共现次数统计之后,构建了一个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利用可视化软件Uninet将构建的关键词共现矩阵数据转换为一个网络图(见图3)。

如果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当中,则这两个词间产生一条连线。从图3看,这些节点可以分为3类。一是情报服务、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等节点,它们与其它节点的连线较多。这反映出它们与其它节点代表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次较多。其次是情报、服务模式、文献情报服务、资料室等节点与网络中其它节点连线较少。这反映了它们与其它词共现的机会较少,其代表的研究内容只是少数研究人员的关注。第三类是服务、公共图书馆和航行情报3个独立的点,这反映出与其它节点相比,这部分研究内容相对独立。另外,从整个网络来看,显得比较松散,这表明国内情报服务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非常集中的研究内容。 3 数据分析

3.1 节点中心性分析

W.H.Lee研究发现[3],在一个共词网络中,网络中心性的点中心度、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指标不但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且还能够用于识别未来发展趋势。在某个学科领域,节点中心度较高的节点通常代表着当前的研究热点;节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性两项指标较低,而中间中心性指标较高的节点代表着新兴的发展趋势。笔者利用Uncinet得到33个关键词3个指标的数值,并将数据归一化之后转换为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以下3点。

(1)节点点度中心性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它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表示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越频繁。“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这4个词的点度中心度都较高。这反映了图书馆的情报服务、竞争情报是当前情报服务研究的热点。“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竞争情报服务、企业”这4个词处于第二个层次。相对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应该更加丰富,但目前的研究还较薄弱。

(2)节点的中间中心性表示关键词在网络中“中介能力”的大小,反映了网络中某些关键词通过某个关键词建立联系。从图4看,“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文献情报服务”这四个词的节点中心度较低,但是其中间中心性较高。它们可能会成为国内情报服务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

(3)接近中心性大小反映的是节点在网络中不受其它节点控制的能力。在图3中则表示某个关键词与其它词共现能力的大小。从图4看,除3个独立的点之外,其它词的接近中心性差别不大。这表明单纯从这个角度很难判断某个关键词代表的内容是否是情报服务研究的热点或潜在的研究内容。

3.2 多维尺度分析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揭示情报服务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为了对国内情报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下面利用PASW的多维尺度分析对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可视化(图5)。图5 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布

根据关键词共现的情况,可以将国内情报研究的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

(1)信息资源与情报用户。信息资源是情报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资源才能满足用户不同的情报需求。情报用户是情报服务的对象,只有对用户的情报需求、情报利用习惯、用户对情报服务的反馈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情报服务。

(2)网络环境下的情报服务工作。这部分主要是探讨书目情报服务、文献情报服务、科技查新等传统的情报服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存在机遇,尤其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提升情报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创造一些新的服务模式。

(3)专业情报服务内容与机构。专业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的多次出现,既表明情报服务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同时也反映了这些领域的情报服务工作得到研究人员较多的关注。同时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知识经济、知识服务、资源建设又是专业情报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手段、背景、方式和基础。

(4)图书馆和企业。图书馆是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其中定题服务是传统也是时间最长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如何为其提供科技情报成为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一个方面。

(5)情报服务的模式。尽管情报服务机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情报服务的具体模式,但随着情报服务环境的不断变化,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等背景,如何用更加有效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成为研究者值得关注的一个主题。

4 几点思考

4.1 情报服务理论有待进一步丰富

情报服务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依赖于情报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不断从实践工作中进行归纳和总结。信息与情报之间的模糊界定也直接影响着情报服务研究的深入。情报服务与信息服务从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和方法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人员应该明确加以区别,这样才有利于两种工作按各自的规律展开。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沈固朝教授在其多篇文章[4-5]中对国内外两种情报观进行了论述,他关于情报的介绍和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情报服务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情报服务的方法和技术应该不断创新

从笔者对关键词数据的统计分析看,除定题服务、定题情报服务、书目情报服务等少量词语外,反映情报服务方法的内容较少,这表明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方法是情报机构实现情报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网络环境下,博客、维基、即时通讯等web2.0平台为情报服务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这方面的探讨还较少。从情报的收集、整理,加工,到情报在决策链中每个环节的准确使用等环节都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4.3 情报服务研究的内容应该更加广泛

目前情报服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图书馆这样的信息服务机构,它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比较有限。情报服务是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需要为各种各样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李刚等人[6]探讨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将情报服务导入突发事件的管理决策及救治运作中,紧紧围绕伤员救治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快捷、及时的优势和特点,全方位积极开展信息情报服务,为领导和机关科学决策,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科学开展救、治、防,最大限度地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伤残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吴健和武丽真[7]介绍了北京军区查新站——医院的医学情报服务机构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战斗中,凭借先进的网络条件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前线医务人员提供了内容丰富、层次更深、方法灵活的多样化医学情报服务。现代社会,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发生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情报服务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人员应注意关注国计民生,为决策者在解决一些社会性问题提供针对性更强,质量更高的情报服务,扮演好“耳目、尖兵、参谋”的角色。

4.4 情报服务研究人员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学科的学者和情报工作人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历史学派。政治学家、部分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深情报人员形成的认知学派和政治学派。研究情报部门对社会和公众的“监视”或“监督”(surveillance)成为这个领域的社会学派[5]。研究文献提供和利用的图书情报学派。研究情报服务技术与系统的技术学派等。学派之间要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来丰富和拓展情报服务的内涵,提升情报服务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297.

[2]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的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9):1400-1404,1434.

[3]LEE.W.H.How to identif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 using scientometrics:an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J].Scientometrics,2008,57(3):359-377.

[4]沈固朝.两种情报观:Information还是——Intelligence在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引入Intelligence的思考[J].情报学报,2005,24(3):259-266.

[5]沈固朝.“耳目、尖兵、参谋——在情报服务和情报研究中引入intelligence studies的一些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4):1-5.

[6]李刚,张新颜,王梅,等.5·12汶川大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信息情报服务[J].西南国防医药,2009,(7):740-741.

[7]吴健,武丽真.抗震救灾时期医院医学情报服务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08,(8):10-11.

上一篇:色彩运用网页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山区小型农业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