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金融论文范文

2023-09-17

宏观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选择4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数据建立门限面板模型,考察两次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不同金融发展水平时外汇储备对出口、投资、消费和总产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对投资、消费和总产出具有消极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外汇储备对出口、消费和总产出具有积极影响;金融水平取得一定发展时,外汇储备对出口和投资具有消极影响,对消费具有积极影响;金融高度发展时,外汇储备对出口和消费具有积极影响,对总产出具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外汇储备;门限效应

一、引言

外汇储备是各国政府稳定外汇市场、防止外债危机、维持国际收支均衡的重要工具。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高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高于资本账户封闭的国家,短期外债较多的国家高于短期外债较低的国家。理论上如果国家金融市场成熟完善,提高政府国际资信能力之后,外汇储备需求应该下降。但1973年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之后,外汇储备并未出现上述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整体持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5年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其中东亚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有力的支持者,目前其外汇储备占全球规模超过55%。

外汇储备问题涉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各国选择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因此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上述问题,有利于对外汇储备的深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对策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之后,外汇储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外汇储备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外汇储备短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方面。Heller(1960)基本肯定了外汇储备在处理国际收支问题时的积极作用,Claassen(1975)也认同外汇储备规模变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观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剧增,各国学者才更加关注对外汇储备宏观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外汇储备能够干预国内经济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外汇储备通过影响汇率干预国内经济运行。对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追求币值稳定的国家而言,外汇储备是实现外汇市场稳定,维护外汇交易者信心,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外汇市场的有利工具。对于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外汇储备更是维持本币持续低估以实现促进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Edwards(1983)发现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要高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前者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预防外部金融冲击,而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实现本国货币的稳定。Dooley等(2004)支持外汇储备对稳定外汇市场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利用外汇储备维持本币汇率低估,实现增加国内商品出口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Aizeman(2006)和Lee(2007)则从“货币重商主义”的角度研究东亚新兴市场国家持有高额外汇储备的目的,发现提高商品出口水平是外汇储备稳定外汇市场的结果。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还能够通过货币供应干预国内经济的运行状态。William和Heller(1977)指出,增加外汇储备的直接结果是引起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进而提高国内商品物价水平,甚至通过贸易品出口渠道最终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张曙光和张斌(2007)指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国内货币的绝对量增加。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必然引起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发,若无有效的货币对冲机制则可能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或改变投资者的投资态度。尤其对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而言,外汇储备持有量增加必然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上述分析肯定外汇储备必然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发展,但对外汇储备存在积极宏观经济效应还是消极宏观经济效应,各国学者并未取得一致意见。Popoy(2003)发现扩大外汇储备相对规模有利于提高国内资本产出水平,对国内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Fukuda和Kosei(2010)通过数理模型肯定了外汇储备对国内出口、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必然联系,并指出增加外汇储备有利于国家出口但影响国内的消费水平。如果国家对贸易品生产的投资密度较高,则增加外汇储备能够促进国内投资和国内经济发展。马野驰(2014)以Fukuda和Kosei的研究模型为基础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外汇储备对中国的出口、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影响,但近年来积极影响的效果逐渐减弱。

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外汇储备对国家宏观经济影响的负面效应。Mohanty和Turner(2006)发现,持有过多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更容易发生通货膨胀,不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指导,提高了政府干预成本,也容易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过热,提高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Park(2009)以东亚主要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金融危机之后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影响。他发现金融危机之后外汇储备规模扩大会导致国内信贷水平的下降,对国内投资有明显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国内的经济增长。李巍和张志超(2010)将外汇储备、外汇市场和国内消费和信贷市场纳入统一理论框架下分析外汇储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他们发现若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时能够提高汇率波动弹性,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则能够刺激国内提高消费需求,但对国内信贷规模有明显负面影响,不利于国内提高投资水平。孟秀惠(2012)指出,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增加通胀压力,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部分学者认为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影响作用机制复杂,对宏观经济各方面影响效果不一。徐明东(2007)肯定了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他认为持有高额外汇储备会提高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成本,也提高了政府管理外汇储备资产的难度。但如果中央银行采取非冲销性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则外汇储备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国内信贷和负债水平,有利于政府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刘惠好和王永茂(2012)以东亚和拉丁美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为研究对象,考察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国家的投资和出口水平,但不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张。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基本可以肯定多数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超出最优规模并承担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对外汇储备管理和政策实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

1.外汇储备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外汇储备是以外汇形式存在的特殊的货币资产,是开放经济运行的产物,而外汇储备的货币形态决定了其必然通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供给渠道实现,若外汇储备变动而国内净资产不发生变化,则必然引起基础货币供给的变动,即外汇储备增加会相应增加国内基础货币供给量。另外,若国家追求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必须进行对冲操作以稳定本币汇率。但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或其他冲销干预手段的时效性,外汇储备变动必然影响国内金融市场,进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见图1)。

金融市场是外汇储备对国家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中介平台,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必然影响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根据马野驰(2014)的研究,综合产业结构布局、现有国际分工模式等原因,各国增持外汇储备的趋势将在长期内存在。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投资渠道缺失,导致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

2.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本文利用门限面板模型分析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以Fukuda和Kosei(2007)研究为基础,分别建立外汇储备消费效应模型、出口效应模型、投资效应模型和总产出效应模型,具体如下:

Cont=α1tRESt+α2tGNIt(1)

Ext=α1tRESt+α2tGNIt (2)

Invt=α1tRESt+α2tGNIt(3)

GDPt=α1tRESt+α2tGNIt(4)

其中,Cont、Ext、Invt、GDPt、RESt和GNIt分别表示消费、出口、投资、总产出(总产出数据较难获得,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替代该变量)、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情况。模型具体模拟过程中,为规避收入差距对模型的影响,本文将以上四个变量分别与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相除。其中,消费、出口、投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WDI),外汇储备数据来源于IFS,数据范围为1990年到2012年。

为充分考虑不同金融发展程度下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选择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瑞士、德国、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冰岛、意大利、日本、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新西兰、葡萄牙、瑞典),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主要国家或地区(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印度、韩国、马来西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乌拉圭、委内瑞拉、南非)等40个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到2012年共2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为考察不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下的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设置门限面板模型如下:

Con=α1RESI(μγ1)+α2RESI(γ1<μγ2)+α3RESI(μ>γ2)+α4GNI+ε

Ex=α1RESI(μγ1)+α2RESI(γ1<μγ2)+α3RESI(μ>γ2)+α4GNI+ε

Inv=α1RESI(μγ1)+α2RESI(γ1<μγ2)+α3RESI(μ>γ2)+α4GNI+ε

GDP=α1RESI(μγ1)+α2RESI(γ1<μγ2)+α3RESI(μ>γ2)+α4GNI+ε

其中,ε为残差项。I(·)为示性函数(括号内条件满足时I=1,否则为0)。门限变量选择是本文实证分析的重点。世界银行将股票市场价值占GDP比重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而白钦先(2011)也将上述变量用于衡量日本的金融发展水平。因此,本文用各国历年股票市场价值占GDP比重(Sto)作为衡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门限变量。另外,本文将GNI进行对数化处理,各变量统计特性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和结果说明

为保证模型设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首先应该检验模式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然后再对模型进行相关估计和检验。本文选择Tsay提供的方法搜寻门限值。排列回归方法在处理样本观测值时首先按照升序形式对门限变量进行排序,然后以每一观测值作为门限值估计模型,若某一观测值估计模型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则将其认定为门限估计值。进而,采用Boottrap方法进行LM检验,分析F统计量的渐进分布形式,计算临界值,最后检验是否存在门限效应。建立门限回归模型要确定门限数目的个数,以便确定模型的形式。根据Hansen(1999)的思路,对上述模型采用最小二乘估计,依次假定存在1、2和3个门限值。对各变量做门限数量统计时,F统计值的检验高度显著,说明均存在2个门限值。

本文实证分析以全样本数据(40个国家)为考察对象,对不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下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影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数据时间序列跨度23年,期间全球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特别增加虚拟变量Dum1和Dum2,分别表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1998年到2012年Dum取1,其他时期取0;2008年到2012年Dum2取1,其他时间取0。各变量均通过稳定性检验,均为平稳序列,可建立面板模型,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1解释了外汇储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总体而言,国民收入对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统计性显著。模型1-1显示,各解释变量统计性均显著,最具有解释能力。其中,国民收入增加1%则国家出口将提高014%。但金融危机对各国出口的影响则显著为正,即金融危机过后各国出口水平出现大幅度提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与其相比,外汇储备对出口的影响则呈现U型变化模式。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外汇储备变动对各国出口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外汇储备占GDP份额提高一个单位,则会促进出口至少相应增加011个单位。模型1-1中,2008年金融危机的哑变量统计结果不显著,结论与模型1-1基本类似。

模型2解释了外汇储备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模型2-4显示,若国民收入增加1%则消费会增加044%。金融危机对居民消费的消极影响最为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总消费的影响要高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外汇储备对总消费具有积极影响,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外汇储备对消费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增加。模型2-1到模型2-4中,均显示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其他各变量也均符合统计标准。总体而言,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单位外汇储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较低,仅仅为0008。但当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单位外汇储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则提高到007。

模型3解释了外汇储备与总投资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是影响总投资最重要的因素,模型中国民收入变量的统计性均显著。模型3-1中各变量影响系数均统计显著,外汇储备对投资的影响基本呈消极影响,仅在金融市场门限值介于244和309之间时为积极影响。模型3-2中,当门限值小于688时,外汇储备对总投资影响系数统计性不显著,介于688和1238时单位外汇储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为002,高于1238时则转变为消极影响。模型3-3将两次金融危机变量纳入考察范围后,仅仅在金融市场门限值介于47和687之间时影响系数的统计性显著,外汇储备对总投资具有消极影响。模型3-4中金融危机变量统计不显著,其他情况与模型3-1节基本类似。

模型4考察了外汇储备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是影响GDP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因素,各影响系数统计均显著。模型4-1中,当门限值低于012时外汇储备对GDP增速影响不显著,其他条件时随金融市场发展则呈现明显的消极影响。模型4-2中,当门限值介于012和10697时外汇储备对GDP增速影响不显著,高于10697时则显著为消极影响,低于012时则为积极影响。模型4-3中金融危机变量均符合统计显著性,但也仅仅在统计变量高于10697和低于0117时外汇储备对GDP增速的影响显著,其中在前面区间时为消极影响,在后面区间时则为积极影响,结果与模型4-2类似。模型4-4中,金融危机变量统计性不显著,结论与模型4-1基本相同。

1.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外汇储备对各国宏观经济影响表现出不同特征。具体来说,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外汇储备对出口、消费和总产出具有积极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取得一定发展时,外汇储备对出口和投资具有消极影响,对消费有积极影响;金融高度发展时,外汇储备对出口和消费有积极影响,对总产出有消极影响。

当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意味着国内金融市场普遍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缺少必要的生产和建设的投资资金,金融体制建设也不完善,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金融脆弱性,易受国外金融危机影响。因此,在国内金融市场发育滞后时期,政府多数选择出口导向型发展策略,试图通过出口贸易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并获取经济发展的必要投资资金,改善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面。在此时期,外汇储备的主要职能表现在满足平衡各国国际收支和外债偿付方面,也成为各国进口关键性生产设备的主要资金来源,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贸易品出口量,推动经济发展,并增加国民财富。而国民收入增加之后,也必将刺激国内对贸易替代品进行消费,并最终提高GDP发展速度,提高国家总产出水平。

当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中等程度之后,国内融资渠道基本畅通,但各国金融市场发展仍存在许多缺陷,缺少有效的海外投资渠道,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有限,本国货币国际公信力仍较弱。在此阶段,各国基本实现提升自身出口能力并创汇的目标,国内外汇储备相对充足,已不需要通过外债等手段筹集投资发展资金。而外汇储备是以外汇形式存在的货币资产,缺少有效海外投资渠道,也不能作为其他国家主要的储备货币,只能投资于低收益的发达国家政府债券,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明显提升。此时,由于金融市场在传递货币政策时效果有限,央行货币冲销政策失灵意味着增加外汇储备必然引起国内货币增发,不仅给国内市场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不利于贸易商品的出口,因此该阶段外汇储备对出口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也不利国内投资的发展,甚至会对总产出产生消极影响。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基本都面临上述问题,外汇储备被动增加使各国承担高额持有成本,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马野驰,2014)。

当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国内金融体制建设完善,能够实现资金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国外资本市场建设也取得极大提高,甚至本币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冲销效果明显,能够有效解决增加外汇储备而导致货币增发的难题。另外,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意味着能够将外汇储备更有效地投资于高收益资本市场,改变以往以低收益政府债券作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窘境。此时增持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大幅度下降,也为贸易品出口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出口的发展并带动国内消费能力的提高。但必须注意,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其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此时增持外汇储备并不利于改善总产出情况。

2.1997年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更为显著。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各国出口、投资、消费和GDP增速具有不同影响。总体而言,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出口发展速度和能力明显提高,而其他如投资、消费和GDP等则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其中1997年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总体影响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仅仅在投资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1997年金融危机是由东亚发展中国家盲目地进行金融深化改革并放开资本账户和实行弹性汇率制度所导致,其国内脆弱的金融环境在国外游资撤离之后迅速出现金融恐慌,并引发国际性金融危机。发生危机的主要东亚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紧密的产业联系,危机对上述国家的影响也会迅速传染到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即全球各国均受到金融危机较大影响。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资金链条断裂,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与美国金融市场之间错综交织的金融联系,使金融危机迅速传递到发达国家,并在发达国家内部产生严重的金融恐慌,甚至出现国家破产等恶劣情况。

由于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性质、传染途径和影响国家群体的不同,使两次金融危机对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区别。两次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均通过提高出口促进国内恢复生产能力,带动国内经济的复苏。东亚主要国家均以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在金融危机过后更亟需通过出口拉动疲软的国内经济,因此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总出口增势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对投资的消极影响最为严重,可能由于发达国家内部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国内生产力的根本,使国内投资者对生产市场的投资信心急剧下降。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行“重振制造业计划”就足以说明上述问题,美国和德国等均有目的引导国内制造业,使其成为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但由于此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小于发达国家,影响规模、范围和程度也均小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对消费和总产出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和外汇储备对总出口、总投资、总消费和总产出的影响均不相同,且后者在金融发展程度不同时有不同影响。两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总出口水平均有所上升,但不利于总投资、总消费和总产出。

3.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家应从适当增加外汇储备向加强外汇储备投资能力建设转变。

(1)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可通过适当增加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适当增持外汇储备,在保证外汇储备实现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将外汇储备对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作用最大化,使外汇储备既能保证国内的金融安全,防范由于自身金融脆弱造成国际金融危机,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有策略增持外汇储备,避免外汇储备过度积累而给自身经济发展带来过高负担。

(2)当国内金融市场取得一定程度发展后,必须加强外汇储备投资能力建设,将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上述问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增加外汇储备向盈利性的海外资产的投资比重,提高自身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宏观控制能力,保证外汇储备既实现稳健增长,又能够将收益最大化;其二,加快本币国际化推进工作,建立本币海外债券市场建设,拓展外汇资产的投资渠道,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1991年中国股票市场价值占GDP比重的021%,2007年达到峰值223%,到2012年下跌到70%。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规范,以Sto值代表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有一定局限性,但研究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外汇储备的宏观效应,对于我国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张志文.外汇储备规模与本币国际化:日元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10).

[2]贺金凌.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对货币均衡理论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0(10).

[3]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

[4]刘惠好,王永茂.外汇储备增长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东亚与拉美的数据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

[5]马野驰.东亚产业结构、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外汇储备[J].经济问题探索,2014(6).

[6]马野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7]徐明东.全球外汇储备激增及管理策略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8]张曙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7(4).

[9]孟秀惠.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困境”[J].商业研究,2012(4).

[10]Aizenman J. Lee. Y.and Rhee.Y,International Reserve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Mobility in a Volatile World: Policy Considerations and a Case Study of Korea[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7(1).

[11]Chien-Chiang Lee, Chun-Ping Chang. Pei-Fen Chen,Money demand function versus monetary integration: Revisiting panel cointegration among GCC countries[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7,79(1):85-93.

[12]Claassen. E. M.,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the Optimum Mix and Speed of Adjustment Polic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

[13]Donghyun Park and Innwon Park(eds). Prospects for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China World Economy,2009,17(4):104-120.

[14]Dooley. M. Folkerts - Landau. D and P. Garb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Asia, Interest Rates and the Dollar, Global Markets Research,Deutsche Bank, 2005.

[15]Edwards. S,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 the Case of the LDCs, 1964-1972, Economica, 1983,50.

[16]Frenkel. J, International Reserves: Pegged Exchange Rates and Managed Float in K1 Brunner and A.H.Meltzer(eds.), Public Policies in Open Economies, Carnegie - Rochester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78,9(Amsterdam).

[17]Fukuda,Kosei. Three new empi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Hodrick-Prescott parameter Empirical Economics,2010,39(3):713-731.

[18]Fukuda,Kosei. Joint detection of unit roots and cointegration: Data-based simulation[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7,75(1-2):28.

[19]Heller. H.R, 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46,76(302).

[20]Hansen.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11):345-368.

[21]Mckinnon, Ronald and Gunther Schnabl. The East Asia Dollar Standard, Fear of Floating, and Original Sin[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8).

[22]Mohanty. M and Turner. P.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ccumul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What are the Domestic Imp Lications?[J].BIS Quarterly Review,2006,September.

[23]Popoy,.V. Accumul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Long Term Growth,MPRA Paper, NO.20069, 2003.

[24]Triffin. R, National Central Bank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Feb, Issue,1946.

[25]William H. L. Day, H. Robert Heller. The World money supply: Concept and measurement,Weltwirts chaftliches Archiv,1977,113(4):693-718.

An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ased on Threshold Panel Model

MA Ye-chi1, JIANG Shu-bo2, WANG Yong-she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Key words: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reshold effect

(责任编辑:严元)

宏观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今天的金融, 它不再是过去所指的狭义的金融, 既资金融通了。现代金融包括着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由于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已经形成;金融调控已经成为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金融深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我们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是左右经济的“权杖”。反过来, 金融又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 在现代经济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灵魂。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 但经济还不够强大, 不过至少可以说是一个准经济强国, 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是一个金融大国, 金融滞后于经济。我们的金融立法相对落后, 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很不完善, 我们的金融体制尚不健全, 我们的金融市场还不十分成熟等等。

2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走过了新世纪以来金融危机阴影下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企稳回升的态势。有经济专家预测, 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本世纪以来的第二轮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周期。

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经济回升基础, 为“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至关重要。随着投资增长的延续, 消费的稳定增长, 外需的明显改善,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复苏态势。

不容置疑,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 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 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 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目前, 我国经济形势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第二, 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 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 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 广义货币M2占G D P的比重过高。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特殊性, 但是过大表明, 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 风险度偏高。第四, 总储蓄率依然偏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更复杂、更严峻的局面不容忽视, 我们的经济策略必须放在大的格局里思考,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是必须要从容而严肃面对的首要问题。

今后经济区域结构的调整力度要加大,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也要加大, 将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低碳减排方面, 政府可能会在排放、可替代性能源、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加大力度;其次, 依赖出口、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将转变成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那么, 如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3 当今中国宏观金融形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反而使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较小。而2009年以来, 我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 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着后来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 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目前, 中国的宏观金融形势整体向好态势趋于明显, 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良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今年以来,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人民银行在《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 提出今后一段时期, 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据此, 市场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稳定政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再次重申财政与货币政策总体框架不变, 同时进一步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这给市场注入了充分的信心。

尽管, 在这次横扫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我们金融系统受到的影响程度比较小, 但是, 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必须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金融改革, 扭转金融对于经济的弱势局面。今番应对危机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联合刺激的策略, 其效果已经显现。我们激励自己要能够从金融危机当中寻找机遇。危机, 有危也有机!也许这正是国人对待一切危机的积极思维, 这种思维将持续推动我们的经济前行。

我们的金融体制、金融环境、金融效率、金融市场, 尤其是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 诸多方面都还落后。金融环境不佳, 金融体制不健全自不待说, 金融市场可以说很不发达。至于金融立法以及金融监管则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滞后于我国的经济进步。我国今后要从依赖出口、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转变成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对上述调整, 金融必须相应地有所作为, 要服务好。对经济工作, 金融既要服务, 还要参与。只有参与了, 服务才能跟得上。总的来说, 我国的金融形势中, 危机是可以抵御的, 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宏观金融是向好的, 前途是光明的。

4 完善金融立法刻不容缓

我们今天建立的是法治化的市场经济, 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它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动脉, 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那么, 金融立法是中国金融法治的基本前提, 是中国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同时也是防范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监督管理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金融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金融立法也有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尽管,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金融法, 但是, 自1995年以来, 我国人大颁布了10项金融法律;国务院颁布了145条法规;加之国务院各部门出台的金融规章及高法与高检的司法解释等, 共计3885部涉及金融的法律法规与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在宪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为核心, 金融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金融规章为主体, 金融方面的司法解释为补充的金融法律体系框架, 既适应中国国情又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金融法律制度统一整体。

但我国金融立法仍存在许多不足, 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完善我国金融立法体系和对一些重要金融立法内容的修改应是我国当前金融立法工作的重点。

金融立法和金融法律制度建立的最根本目的, 就是防范金融风险, 规范和调整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强调对金融机构客户合法权益的保护, 通过在政府失灵的领域强化监督管理, 发挥市场在金融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实现金融管制与市场自律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有金融市场就会有金融风险。因此, 金融立法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 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 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离不开金融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

既然, 金融立法主要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当前,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三项:一是信用风险。贷款和投资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贷款和投资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金融机构的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 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 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即信用风险。当然,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还会有不能及时界定发生问题的金融资产及证卷公司资产质量低下等风险。其二是操作风险。由于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各种灾难事件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金融机构对各种失误、欺诈、越权或职业不道德行为, 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遭受的损失。三是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的不稳定因素。目前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 既有中信公司这一类的以事业部制为特征的模式, 也有银行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这一类的以金融机构为母公司的模式, 还有以实业公司为母公司下属金融性公司的模式。另一方面, 银行、信托、证券、保险机构在突破分业经营模式过程中, 不断推出的各种横跨货币、资本等多个市场的金融产品或工具隐含的风险。如银行推出集合委托贷款业务和各类客户理财计划等等。近年来, 跨市场金融风险有上升趋势, 尤其表现在以实业公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控股公司或准金融控股公司所实施的资本运作方面。由于横跨产业和金融两个领域, 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多个金融部门, 资本运作形成了“融资—购并—上市—再购并—再融资”的资金循环链条, 运营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由于起点和终点都是金融部门的融资, 一旦资金链条断裂, 各金融机构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

针对上述风险, 要完善以下金融法律法规: (1) 征信管理法规, 建立征信体系。征信就是收集、评估和出售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征信体系是为解决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建立的制度。 (2) 修订现行企业破产法。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严重滞后, 非常不利于金融机构保全资产, 金融企业资产的安全状况堪忧。当前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对债权人的保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破产管理人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现行破产法律规定的清算制度弊病很多, 在清算中往往漠视债权人的利益;现行破产法律在破产案件的管辖与受理、债权人会议、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不很健全, 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对破产债权人保护的力度。这就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不断形成和累积, 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大。 (3) 必须纠正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行为刑事责任追究法律制度的缺陷, 此项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最大。当前我国金融诈骗行为中, 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取资金的诈骗行为十分普遍。我国《刑法》对上述金融欺诈行为, 并没有明确确认, 对此只能通过《合同法》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4) 增订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法律制度。在金融业务方面, 对最为活跃的跨市场金融产品——各种委托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证监、保险监管门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分别进行监管, 但缺乏统一的监管法律制度。由于现有的法律制度无法解决与金融控股公司有关的法律问题, 金融机构开拓的新业务缺乏严格的法律界定, 潜在的金融风险必然要加大, 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法律风险。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是对金融系统、投资者的共同保护, 是国家金融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当今国际大环境下, 必须确立其在金融改革中的先行地位。

5 强化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国家法律授权部门, 为了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和信誉, 保护银行安全、稳健的运行,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的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一套完整且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保证金融业稳健运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金融监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面对金融全面开放, 面对金融立法的完善, 为了能够保证金融立法的顺利实施, 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我国金融监管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变革。目前,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已严重滞后于国际发展与实践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不断做出相应调整, 而我国仍采取根据既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在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日趋模糊的情况下, 这种监管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诸多业务创新已具有部分混业经营的性质, 光大控股集团、天津秦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事实上也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序幕。与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相适应的分业监管体制已不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为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 我国应在现有的金融监管基础上平稳过渡, 逐步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 实现监管体制的彻底变革, 以适应未来混业经营与混业监管的新局面。金融监管是金融立法的后决条件, 只有健全并细致的监管, 金融法律法规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我国的金融立法工作和金融监管建设任重而道远, 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谨慎前行。金融立法、金融监管越是完善到位, 向好的宏观金融形势越是持续和稳定, 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形势也越有保障。

摘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并根阐述当前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论述以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形势向好, 并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稳步增长。

宏观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相融合的产物, 实质依然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是创新了传统金融的新型金融模式。但是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简单结合, 它是一种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实现资金融通、投资、支付和信息中介服务等功能, 不仅扩展了互联网业务范围, 也对于金融行业进行了有效补充。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 互联网金融促进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 使互联网成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的有效平台, 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得到拓宽, 减少了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时间, 使企业的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 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互联网金融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

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快捷、丰富的理财投资渠道,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资金拥有者可以直接在线上选择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完成交易, 过程方便快捷。互联网金融不仅包含传统金融的业务范围, 并且通过自身的优势将传统金融放弃的市场整合起来, 包装为整体性的金融产品, 更为高效地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 互联网金融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互联网金融为企业创造更为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政府倡导和鼓励的项目和领域, 促进社会资本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带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 使金融服务门槛大大降低, 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促进各行业能够快速发展, 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推动力。

三、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 互联网金融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不断加大, 大多数网络借贷平台在借贷双方交易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双方交易人的信息进行核查, 对于所贷资金流通情况并没有监管到位, 从而增加了贷款违约的风险。其次,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 长期以来大量资金会存在于网络借贷平台上, 由于这部分资金缺乏监管, 如果网络借贷平台运营出现问题, 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被挪用,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二) 商业银行经营高风险项目的数量增多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产生倒逼作用, 部分投资者为了能够获取最大的收益, 往往将银行的存款取出, 存放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 促使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保证正常运营, 有效增加自身的资产收益, 就必须对资金获取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倒逼着商业银行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 并且高风险的项目逐渐增多,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 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 互联网金融加大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 是一种存在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 主要由第三方理财机构和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等组成。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扩大了影子银行的金融模式, 但是由于影子银行对于借贷双方往往监督不到位, 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

四、化解互联网金融消极影响, 助力宏观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和监督, 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平台与机构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 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互联网金融立法的相关经验, 引导互联网金融向积极和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 促进商业银行和互联网相融合

商业银行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建设, 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发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完善商业银行的线上服务, 使线上业务的办理更为高效和安全, 大力拓展的电子化发展渠道, 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进行数据共享, 有效地宣传和开展相关金融业务, 提升银行相关产品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三)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管控

完善影子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 在法律层面对其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进行严格规定, 建构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建立系统性的监管体系, 优化监管协调机制, 同时加强影子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和完善,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 使影子银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稳定的金融服务。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 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效率以及资金市场的竞争力, 但其仍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监管工作未落实到位等问题, 对于我国稳定上行的经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部门必须要认真贯彻政府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各个产业深度融合, 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为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服务。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经济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发展环境, 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简要的介绍, 之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最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给宏观经济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希望能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所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利弊分析,互联网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 李炳, 赵阳.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 2014 (8) .

[2] 张学深.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探讨[J].时代金融, 2015 (26) .

宏观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目标为8%,有着丰富的政策含义。一方面,从经济的惯性考虑,2005年经济增长不可能回落到更低的7%左右,与持续快速经济增长形势并不太协调,与预期相差太大的经济增长目标会变得没有意义,且有人为压低经济增长率之嫌;另一方面,目标也不宜过高,设定为8%是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宏观调控的政策仍然趋紧,当局将继续推动从追求增长速度到追求增长质量的转型。

因为要大规模推进多项改革,所以,高层将2005年定位为“改革之年”。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外界研判下一年中国经济的“风向标”。200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中国很多学者为之欢欣鼓舞。他们认为,中国向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从这次会议中,很多人看到了中国政府的转变。

为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政府更强调平稳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代过去行政色彩相对要强的积极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转向市场

持续了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将如何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会议公报的仔细阅读、逐条分析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说:“在当前宏观经济大幅度波动因素仍然存在,围绕过去和未来一段时期宏观调控问题而展开的争论尚未结束之时,会议公报的论述,给认识和展望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走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论启示。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式将转向重视市场手段。”

这一点成为了学界的共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宣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对于稳定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是大有好处的。同时表明,2005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将更多地采用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总量手段,这也是非常好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也认为,在调控的方式上,中央政府将注重使用经济手段,减少行政干预,运用经济杠杆,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回顾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袁钢明以2004年4月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4月底前,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2004年4月底以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行政手段。

袁钢明认为,经济手段调控与行政措施不同,两者对投资及经济运行状态产生了差别很大的影响。2004年初未采取行政措施前,投资增速猛然上涨,采用行政措施后投资增速顿然下降,很多人认为由此可以看到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失灵及行政措施的有效。但从另一视角看,投资增速突然高涨,既可能是行政措施临近出台所引发的投资逆向选择,也可能是经济调控不到位,未及时上调利率抑制需求所致,如果充分采用经济调控手段而不是行政措施,有可能不会出现投资的大起大落。2004年10月底央行上调利率,终于表现出重视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新动向。

公报在论述此次宏观调控所运用的手段时,没有提及前一段时期很多论述极力主张的行政手段,指出此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深了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关系的认识,增长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袁钢明说:“中国政府对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深化,远比宏观调控取得的当前成果意义更为重要和深远。”

财政货币走向稳健

在2004年10月底的加息之后,就不断有消息透出,中国的财政政策要转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样的政策指向: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形成了中国经济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局部经济过热现象。况且如果继续大量发行建设国债,会使财政风险进一步积聚。应该承认,在过去的经济过热中,对原材料的强烈需求及煤电油运出现的供应紧张,政府投资的大项目难辞其咎;而稳健财政政策正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防止过热。

实际上,从2002年~2004年,长期国债发行量就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分别是1500亿元人民币、1400亿元人民币和1100亿元人民币。这可以视为中央政府为财政政策转向所释放出的明显信号,亦是官方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步骤淡出悉心铺路的表现。

为防止收油过猛,2005年会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解释道,这样做的必要性是: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第二,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资源,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形势。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认为,2005年国债发行量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为合理数字。

同时有专家认为,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投向将有所调整,由过去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扩展至在建重点工程的后续投入、公共项目的欠账填补、以及支持亟待进行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债资金很可能承担起一部分税制改革的成本。

改革开放多年,市场化配置资源已是共识,而不宜过多强调政府配置资源。财政政策走向稳健是大势所趋。

全面推进改革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中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解决,所以在面临全面开放的WTO后过渡期和中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改革成为了最响的声音。高层已将2005年定位为“改革之年”,致力于改善中国经济运行环境的各项深层次改革将在2005年全力推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陈东琪认为,双稳健的宏观政策为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5年改革会获得更多的机遇,改革的机遇会大于改革的挑战。

在2005年,中国将加快实施中央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诸多行业的改革也要加速推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认为,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现在已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了通过政策按部门、按地区地细化,可以做到“有保有压”之外,同样会给人们一种信号,即结构调整今后将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由利益趋向来引导,并将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实现。随着人们信心的增强,对结构调整的有利影响是可以预料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表示,2004年已经开始的投融资体制改革,2005年将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融资措施;此外的改革重点还将包括:集中在资金、土地以及能源的价格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等。

另外,2005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后汇总的一年,为同2006年开始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衔接,各种重要的经济项目等有必要看到相应的结果。

宏观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投资者对市场的乐观预期有些为时过早,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均缺乏长期走强的有效支撑。

近年来,强劲而持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腾飞的主要“双引擎”。搭上了我国经济高速腾飞之机的投资者们也在股市、房市中获利甚丰。去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像飞机所常遇到的强烈的气流,令投资者颇受颠簸之苦。

以金融危机为主因,“双引擎”相继失速: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明显下滑预计导致2009年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2008年的25%下降到12%至15%之间;在出口方面,中国的出口与欧美的GDP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历史来看,欧美GDP每下跌1%,中国的出口增长就会下滑6~8%,根据欧美GDP在2009年均会发生-2%以上负增长的预期,我们预测出口量将下降12%!

“单引擎”被成功重肩。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引擎在一系剁“从重”、“从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被迅速重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令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间每月贷款最比1年前同期的3个月高出200%。经过3~4个月的滞后,这次激增的贷款(主要对基础建设公司的贷款)很可能会转化为第2季度原材料需求的可见性复苏。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方而,项目批准和中央政府的投入都很超前,去年11月内项目批准的人民币资金总量为正常量的4倍,而今年前2个月国家发改委所批准的支出已经占到了2009年计划投入总资金的50%

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引擎的重启,巾围的经济已确实出现短期复苏的信号,PMI(采购经理指数)从去年11月的底部开始逐渐在12月和今年1月和2月恢复;发电量12月~2月下降幅度开始减少;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则已强劲反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似乎得以恢复,对股市、房市的牛市预期亦被“重启”。

中国经济远景的乐观不容置疑,如中国名义GDP将在10年之内赶超美国;中国可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中国正在引领实现超主权储备货币等等。然而,我们认为,投资者对市场的乐观预期有些为时过早。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再度减速。因为,一是贷款增长速度不具有可持续性,可能呈现倒“v”型;二是今年的赤字/GDP比率已经达到3%。财政刺激的投入已经是1998年或1999年的3倍,明年的财政刺激比例可能会更低。财政刺激和货币推动的减弱会令固定资产投资的单引擎减力,而另一引擎——“出口”的重启有待欧美经济的全面复苏,今年显然难以实现。

基于对市场的非稳定上升的预期,我们认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均缺乏长期走强的有效支撑。而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能在于以下几个行业和领域:一是通货紧缩的受益者;二是教育和医疗等反周期服务;三是当收入增长减缓时人们转向低成本的娱乐活动;四是政府主导的投资,以水泥行业为代表的建材行业是政府刺激计划中最大的获益者。

因此,我们认为水泥、钢铁、煤炭、房地产和银行业在未来的2个季度里可能是进行区间投资组合的很好的候选对象。建议投资者逐步转向防御。炼油、发电、电信,铁路建设、设备、在线游戏、医疗保健和教育都是良好的防御性行业。

从大趋势来看,虽然预期依然有较大颠簸,但中国经济的腾飞会继续、人民币会稳步的升值。股票市场的整体水平与2007年10月的水平比较,处于相对低位,对于能承担风险又接受较长投资期限的投资者,可适当利用市场回调的机会增加股票组合仓位,以期取得长期的高回报。对于不太愿意承担风险,又或是投资期限短而适合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应以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为主。

宏观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该如何发展?文章分析了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包含的内容体系,对其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计划管理,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统计分析思想主要表现为优化管理、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研究中主要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宏观统计和微观统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撑指导。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系统整体或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经济统计分析,具有实证性,在分析过程中以宏观综合统计系统资料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从现实的经济活动现象出发,应用统计手段,最终获得国民经济的宏观性总量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结果及经济规律。它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依据数理逻辑和实物逻辑相结合的实证逻辑进行的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个术语名称产生于中国,并且其知识体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机结合了统计学和宏观经济统计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独立学科,这个学科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当前的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经济理论和数理经济学模型估计与测验发展的推动力,而统计学仅仅是当成一种手段,只是注意到其在整个计量经济学中占有一定比例,忽略了其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纵观历史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等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正确引导了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其思想十分科学,因此,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的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的建立以三个目标为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统计目标。

以宏观经济学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是相通的,主要是根据宏观经济分析对象的理论体系对分析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分析、景气统计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国际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都是在我们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体系。

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主要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内容进行研究,以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结构为研究的出发点。例如,以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的统计分析研究。

以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以统计信息开发使用和国家行业和部门统计、综合统计、区域统计的分层次的系统统计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完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内容,更好的为科学研究、社会使用、政府管理服务,不断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方法,推动统计数据和信息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的应用在社会统计中。

三、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自建国以来,我国开始采用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统计也开始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检查中应用,并且在国家各部门和企业中的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一阶段。1982年,钱伯海教授(任教于厦门大学)出版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一书。在书中,钱教授将我国的实际计划经济理论和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相结合,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平衡分析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外汇、信货、物资及财政,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三阶段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起点,在各个高校中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引入了“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该方法来自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替代了无主题综合统计分析方法,因此,我国开始进行经济运行的综合方法及检测体系研究。1991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不断扩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真正使该课程受到了主要财经类院校的重视,并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知识体系不断发展。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发展。根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实际发展情况,可知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当前我国实行的《统计法》分别在1996年和2009年进行修订,经过修订之后,数据统计分析的重点在分析比较各类数据。但是,实践表明,我国的宏观数据统计分析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2013年我国31省市区的GDP之和约为63万亿,这个数据超出了全国GDP总量大约6.1万亿。事实上,这样的统计“误差”不是个例。出现这类统计误差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统计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中掺有政绩“水分”。

由上述分析可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两方面的特点,对对某一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其经济发展情况。随着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并且使它们具备各自的特点。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而使其对经济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和合理,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程度。大数据时代具有公开化和网络化的特点,通过科学的核算系统和实物量统计,对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构建出统计分析模型对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并且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对房地产价格进行统计时,住建部门的网签数据和银行的贷款信息能够提高房地产价格数据的真实性;通过水泥的贸易数据、有色金属、钢铁、能源判断供需走势等,这将使宏观经济数据更加精细,制定的经济决策更加科学。

(二)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纳入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使分析系统更加全面化,从而使得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三)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随着我国发展目标的不断改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我国重点的发展方向就是创新型国家,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概念中应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定量分析创新能力,最终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宏观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借贷政策等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够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定量分析和认识,在大数据背景下,提高了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并结合国际的微观经济、部门经济、宏观经济共同进行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判断,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策略的制定提供分析基础。在过去的2014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取得进展,防风险也取得重要的进展。2015年的各种财政金融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断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受控范围,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表现。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吴翌琳.基于实物量数据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2009(02).

[2]吴尚武.如何做大统计[C].第四届中国统计论坛年会,2012-10-27.

[3]Steve Lohr.The Age of Big Data[N].The New York Times,February 11,2012.

(作者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财富基金论文范文下一篇:辅导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