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

2023-09-18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国外学者赫尔曼 (Herman C, 1969) 首次对危机进行定义, 认为危机是一种威胁到决策主体最高目标、在情境改观之前的可反应时间有限、发生超乎主体意料的情境状态。希斯 (Heath R, 1997) 认为危机是一种对人和资源构成威胁, 对人、资源和组织产生可见或不可见影响, 信息缺失、充满不确定性, 几乎没有时间去行动或反应的情境。

国内学者张成福等 (2009) 认为只有在超出社会正常状态并且政府管理能力缺失时, 危机事件才会爆发, 此时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紧急的特殊措施加以应对。付业勤 (2014) 认为危机事件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或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突发事件、事故、灾难、灾害, 需要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资源, 加强管理, 并具有涉及面广、突发性、威胁性、紧迫性、不确定性、扩散性和两面性特点的紧急、突发的事件、情势、情境或状态。

至今, 学者对于“旅游危机事件”这一概念尚未有权威界定。谢朝武, 郑向敏 (2007) 最早提出“旅游业危机事件”, 并认为旅游业危机事件包括安全性危机、经济性危机、社会文化危机和政治性危机四个方面。谢朝武 (2008) 认为业外突发事件是造成旅游业危机的重要来源, 并通过分析业外突发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的关联影响模型, 对旅游业处理业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任务做出总结。直到2014年, 付业勤才对“旅游危机事件”有了初步界定, 认为旅游危机事件由旅游业内危机事件和涉旅危机事件两方面构成, 是由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运行直接产生, 或与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旅游地、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有关的危机事件。

2 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 没有直接关于“舆情”和“网络舆情”的词语, 一般用“Public Opinion”一词来表达“舆论”、“民意”、“公众舆论”, “公众意见”和“民情”等范畴。“网络舆论”则被译为“Network Public Opinion”、“Internet Public Opinion"、“Online Public Opinion”或“Cyberspace public opinion”。

国外学者赫伯特布卢默 (Herbert Blumer, 1947) 认为网络舆情是在不确定的时间里, 在确定的公共场所内, 人们因讨论产生的集体性行为。德国社会学家诺埃勒·诺依曼 (Noelle-Neumann, 1974) 提出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群体性倾向的网络舆情之所以会产生, 是由于公众的意见和另一方因为沉默反复博弈的结果, 致使公众最终形成具有某种一致性的舆论。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 (Edward Lorenz, 1963) 的“蝴蝶效应”理论强调在事情发展的初始阶段, 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发展, 能带来整个系统剧烈的连锁反应, 从而显著影响未来的状态。凯斯·桑斯坦 (2003) 认为, 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获取方式快速、便捷但也使信息出现窄化的情况, 从而容易使各种仇恨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并相互影响。

我国最早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始于2003年,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要求后,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下, 成功的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 成果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以及形成机制三个方面:

2.1 网络舆情内涵研究

王来华 (2003) 认为舆情的发生是由于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社会事项的发生演变对国家管理者 (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的集合。刘毅 (2007) 认为网络舆情的发生是由于公众利用网络发布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热点问题的态度及意见的总和。

2.2 网络舆情特征研究

刘毅 (2007) 认为网络舆情的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 分别是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徐晓日 (2007) 也认为网络舆情的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与刘毅稍有不同, 分别是广泛性和匿名性、现实批判性、突发性、群体极化倾向、群体压力性。

2.3 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研究

余秀才 (2010) 借助西方学者舆论"场"论对网络舆论形成动因进行系统研究, 认为网络舆论场由新媒介场、心理场和社会场三部分组成。朱恒民 (2011) 分析网络舆情的产生受到突发事件、政府、网络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顾洁莹 (2012) 通过仿真分析后, 发现信息时间、感染系数和公众承受能力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

3 关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 在网络舆论管理过程中政府是否占据主体管控作用, 一些学者对此持支持态度, 如:戴韦·普里查 (David·Pritchard) 认为, 媒体活动在公众工作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影响着公众对社会信息的判断, 政府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氛围有责任对媒体活动进行合理监管。约翰·谢菲尔德 (John·Sheffield) 认为, 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受到社会舆情的影响,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部分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有理由对其予以管控。另一方面是关于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具体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罗伯特·格尔 (Robert·Gellman) 以政府和民众的双向互动为基础, 进而提出政府有效获取、传播信息的方法。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于网络舆情的管控应该是多元化的, 如立法管理、技术手段监控、行业自律、市场自发调节等。

国内关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政策分析等多角度切入, 相比于国外, 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针对网络舆情发生的不同阶段, 政府在不同阶段要有侧重, 防止网络舆情愈演愈烈,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加强舆情监控机制, 实现制度和技术保障

陶建杰 (2007) 提出构建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方面, 并创新性的提出构建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部门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舆情。赵子剑、王森 (2010) 提出网络舆情预警平台、网络舆情公关平台、网络预警管理小组可以构成一个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王升华 (2009) 认为引导网络舆情需要从行政许可、加强立法、技术手段三个方面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周文飞 (2010) 提出政府为了加强自身回应能力要着重开展法制化建设运行机制, 包括建立公共权力的保障机制和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 还有与之配套的能动有效的回应载体和理性法制的回应流程设计。史波 (2010) 认为一个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需要多元主体合作提供预警的协作保障, 其中既包括高效的监测分析系统, 还需要专家的智力保障以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配合。

3.2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掌控主流舆论

纪红, 马小洁 (2007) 认为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中要掌握主动权, 在分析研究网络舆情搜集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善用“炒、发、放、冻、化”等几种策略。蔡晓平 (2011) 等从政府引导公众需求的紧急性的独特角度, 着重分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首先要进行选择性的汇总, 再针对不同种类的舆情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和引导策略。秦健 (2011) 认为, 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爆发后, 党政部门领导、各部门新闻发言人等要善用网络新媒体, 如在微博上公布事情进展、解释答疑、阐释相关方针政策, 及时安抚公众负面情绪, 主动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3.3 建立综合治理体制, 创新治理路径

李华军 (2013) 提出在新媒体时代, 政府在形象修复时为了获得公众的认同和媒体的支持, 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使得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政府形象实现最优化。汪青云 (2016) 突出政务微博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在媒介发生的重要作用, 政务微博的有效公开一方面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 缓解公众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修复政府形象。韩永军, 詹成大 (2017) 首先肯定了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 并提出政府在制度、公共政策、人才资源、科技、全球资源和法治六个方面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4 关于政府应对旅游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这一部分研究多为跨学科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付业勤 (2014) 强调政府在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首要地位, 政府要设置网络舆情管理专门机构, 建立包括舆情监测、会商、社会协调、预案执行、事件处置、舆情引导、新闻发布、微博沟通和善后恢复在内的旅游目的地舆情管理系统,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旅游危机事件给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骆娟, 闫静 (2015) 以三亚市为例, 指出当地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应对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积极公开信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应对机制等对策建议。丁璐 (2015) 通过分析“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政府回应行为的相关性, 发现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有助于弱化网络舆情对政府造成的冲击, 对进一步提升政府的舆情防范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5 相关文献评述

当出现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后, 政府作为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首要主体, 在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责无旁贷。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笔者发现目前在政府职能领域, 学者对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 且研究方法多以理论阐述和案例描述性分析为主, 但研究主体多集中于突发公共事件, 政府在网络舆情发生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手段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但旅游危机事件作为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特殊性, 政府如何弱化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旅游舆情防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旅游管理领域, 学者对于旅游危机事件的研究多以基于公众感知度的情感内容分析法为主, 且多集中于旅游危机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机理、网络传播效应、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等方面, 很少有研究以政府为主体, 突出政府在旅游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情的主体管控作用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本梳理, 以期引起学者们对旅游危机事件中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关注, 从而进一步提升政府的舆情防范能力, 积极打造政府为民形象。

摘要:当出现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后, 政府作为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首要主体, 在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责无旁贷。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危机事件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以及政府应对旅游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以期引起学者们对旅游危机事件中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关注, 从而进一步提升政府的舆情防范能力, 积极打造政府为民形象。

关键词:危机事件,旅游危机事件,政府应对

参考文献

[1] 付业勤.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D].华侨大学, 2014.

[2] 谢朝武, 郑向敏.旅游业危机的应急管理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9) .

[3] 易臣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湘潭大学, 2014.

[4] 朱恒民, 李青, 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5] 顾洁莹.基于SNA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进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6] 周文飞.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6) .

[7] 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7) .

[8] 汪青云, 胡沈明.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理论框架建构[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6 (11) .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些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美国青年人, 早已厌倦了旅行社老套、规范化的旅游行程安排, 决定摆脱这种受约束的旅游方式。因此, 以背包游、自驾游为主要出游方式的自助游逐渐兴起。自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局限于旅行社固定单一的路线, 根据携程网《2017年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 旅游者58.6%选择自由行, 从中国在线自助游市场交易规模上来看, 增速较快。可以看出, 自助旅游已成为当下很多人出游的不二之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社会”,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社会智慧式管理, 为自助旅游者营造了更好的旅游大环境, 截至2017年底, 包括南京、苏州、北京在内的33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一)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 “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相关概念逐渐被衍生出来, “智慧旅游”也应运而生, 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者们探讨的新热点。国外比较注重信息技术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Molz (2012) 认为智能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能让旅游者感受到更加智能、可持续的服务, 从而深化旅游体验。Gretzel U, Sigala M, Xiang Z (2015) 等人指出了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商务模式。Zacarias F, Cuapa R, Ita GD (2015) 等人指出, 重视信息通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并且关注智慧旅游中的服务客户端的技术指向性, 能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国内研究集中在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与智慧旅游的实践价值方面的研究:吴安学 (2011) 、刘军林、范云峰 (2011) 、黄超、李云鹏 (2011) 分别指出智慧旅游能够满足旅游决策、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等综合旅游信息的需求, 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姚国章 (2012) 、史云姬 (2013) 等都认为智慧旅游应该重点关注旅游者的体验, 将智慧旅游与旅游者体验结合起来, 而旅游企业的管理、转型与资源整合也应该重点关注旅游体验。罗建宏、杨茹 (2014) 认为智慧旅游平台通过管理、服务、营销三大模块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影响。马明、陈方英 (2014) 认为大部分旅游者会利用网络抒发游后感受、分享旅游经验。

(二)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自Boorstin, D.J.在1964年率先提出旅游体验这一概念后, 20世纪70年代起, 外国旅游学界对旅游体验进行重点研究, 前期学者的研究主要在于旅游体验概念的理解。如Mac CannelDean. (1973) 认为旅游体验是对现代生活烦恼的一种积极反应。在旅游文化建设重复性问题严重的情况下, 理查德和威尔逊 (2006) 指出, 只有将创新元素、创新思维融入到产品设计与生产中, 才能使旅游者获得新型体验, 从而促使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互动良好。20世纪90年代, 国内开始出现旅游体验方面的研究。谢彦君 (1999) 的《基础旅游学》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参与各类旅游情境时, 身心得到的畅爽感受。此外, 龙江智、卢昌崇 (2009) 等人也分别从游客需求、心理特征、旅游主客体相互作用等层次方面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定义。基于人类学视角, 陈兴 (2010) 从旅游体验本质出发提出了“虚拟真实”的概念, 他认为塑造旅游体验应该从旅游氛围的营造、目的地居民与社区的参与度和配合程度、文化元素的真实性等方面入手。李甲岚 (2016) 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六要素对旅游者产生的综合性感受, 并且应该在旅游管理过程中运用智能技术, 有效规避一些影响旅游体验的负面因素, 更规范、系统、科学地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服务。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 本文认为, 智慧旅游的智能化、便捷度以及人性化等特征能够满足自助旅游者自主性、个性化的需求。本文以此做出假设, 智慧旅游对于自助旅游体验的提升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 为证明假设,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SPSS实证分析, 将自助旅游者的行为分成决策、体验、评价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验证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对于这三个部分是否具有提升作用。

二、基于智慧旅游平台的自助旅游者体验分析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自助旅游者追求新奇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 只有通过更具创造性的智慧旅游才能激发旅游者的出游需求和动机, 使他们的旅游体验凸显创新特色。从智慧旅游的功能来看, 智慧旅游可以作用于智慧决策、智慧体验和智慧评价的三大环节, 为自助游客提供服务。

(一) 智慧决策

自助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显著, 自驾游、背包客等自助旅游者往往要在网上数量庞大的旅游信息中, 根据兴趣爱好, 选择出游地。但是形式雷同、如出一辙的旅游路线加大了筛选难度。OTA (在线旅行社) 的出现帮助这一群体找到满足其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使得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的旅游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如携程、去哪儿, 还有近几年才出现的O2O形式的丸子地球等智能APP能够拟合分析用户的搜索习惯、关注要素, 一键式匹配最符合旅游者兴趣爱好的旅游产品。而各种旅游论坛、社交服务APP也利用智能终端, 将志趣相投的“驴友”集结到一起, 引起需求共鸣, 进一步激发了出游动机。

(二) 智慧体验

智能导购。经过智能决策的详细分析, 游客充分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在移动网络的支持下, 一切票务信息一览无余 (包括班次、优惠) ,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 灵活地进行各种票务预订, 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

智能导航、导游。节假日路况、景区饱和度是自驾游这一群体最关心的问题。智慧旅游平台通过对各旅游地、景点、交通道路进行实时监控, 进行有效排序, 旅游者只需要与移动网络连接, 就能及时规避拥堵。位置服务是导航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联网检索旅游者位置, 规划通常的游览路线、准确及时的找寻空余车位, 使旅游活动有序进行, 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确定游客位置也方便了智能设备获取周边食宿、娱乐的位置与各类信息。如各类商用场地的促销与优惠活动, 开放时间、人均消费等。

智能导览。虚拟导游利用了电子射频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检验票据信息, 游客可不做停留地通过检票, 还可以自动感应景点变换, 切换讲解。平台还能通过3D虚拟现实的方式重现历史, 使游客仿佛置身其中, 达到高度参与、深度游的体验需求。

(三) 智慧评价

新时代的自助旅游者通常会在微博、朋友圈、QQ空间展示自己的游历过程, 抒发内心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搜索网上的各种在线旅行社和相关论坛, 比如较为有名的马蜂窝、携程等, 集聚了大量“驴友”交流、吐槽和评价, 分享攻略和DIY路线, 这都会成为后来者路线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智慧旅游的及时性、广泛性, 也实现了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生产者、经销商、接待方之间的直接沟通, 旅游投诉能够迅速送达至产销方, 从而得到及时解决。

由于自助旅游体验具有高参与性、综合性、强个体性与无形性的特征。因此, 旅游活动相关组织只有提供十分全面、便捷的旅游产品信息与服务, 才能让旅游者全身心投入, 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向着正影响方向稳步提升。但旅游体验看不见、摸不着, 并且受到旅游者的主观控制, 旅游者只有在各种旅游、社交、团购应用上对旅游过程中各项产品与服务的评价中反映他们的满意度, 所以, 智慧旅游对于这些满意度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 可以间接衡量顾客的体验质量。

三、智慧旅游对旅游体验影响的SPSS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构建

通过了解智慧旅游平台的运作模式, 我们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的智慧旅游平台影响自助旅游者体验的研究模型。

根据建立的智慧旅游平台对自助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模型, 本文设计了30个问题进行调查, 分别是自助旅游者的基本情况 (6个问题) 。第二部分是自助旅游者使用智慧旅游平台的现状 (5个问题) 。第三部分是自助旅游者的智慧决策 (5个问题) 、智慧体验 (11个问题) 、智慧评价 (3个问题) 这三个阶段来研究自助旅游者使用智慧旅游平台的详细情况。本次调查于2018年6月19月投放了524份问卷, 于2018年6月24日收回, 剔除了53份逻辑矛盾的问卷, 最终回收471份有效问卷, 问卷回收率为89.89%。

结合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IS模型以及张海鸥 (2017) 确定的智慧旅游平台对自助旅游者体验的三大影响因素即应用感知、便捷感知、满意度, 对上述模型进行假设。问卷所得数据不直接用于假设, 而是为SPSS实证分析提供频数。将调查所得数据代入信度分析, 信度系数值为0.893, 研究数据信度系数高于0.8, 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 可用于进一步分析。通过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见下方表格:

回归模型1:因变量:智慧旅游平台方便了自助旅游者的决策

自变量 (IV1) :“1.智慧决策”部分的相关问题拟合。

回归模型2:因变量:智慧旅游平台方便了自助旅游者的体验

自变量 (IV2) :“2.智慧体验”部分的相关问题拟合

回归模型3:因变量:智慧旅游平台方便了自助旅游者评价

自变量: (IV3) :“3.智慧评价”部分的相关问题拟合

回归模型4:因变量:“1.智慧决策”部分的相关问题拟合

自变量:有必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分享旅游体验、评价和意见吗?

回归模型5:因变量:自助旅游三个部分的满意度拟合

自变量:智慧旅游平台是完成自助旅游的重要途径吗?

(二) 模型的验证

如表1所示, 五个假设的显著值分辨是0.004**、0.038*、0.000**、0.000**、0.003**, 这几个数值都小于0.05, 并将其带入F检验。即:

计算得出的结果意味着智慧旅游平台: (1) 对自助旅游者的决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F=16.641, P<0.05) 。 (2) 平台对自助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F=4.796, P<0.05) 。 (3) 对自助旅游者的体验分享与评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F=22.363, P<0.05) 。 (4) 其智慧评价对自助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F=7.962, P<0.05) 。 (5) 对自助旅游者的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F=15.510, P<0.05) 。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中, 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 智慧旅游平台对于自助旅游者的旅游决策、旅游活动体验过程中、旅游感受的分享都存在正向影响。 (2) 在网上发布旅游经历的评价与体验对自助旅游者的决策制定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人们会将自己的旅游经验通过QQ、微博、微信或各大驴友论坛等社交网站及软件上传, 供大家互相浏览, 起到在自助旅游过程中互帮互助的作用, 这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一些潜在的自助旅游者的自助出游动机。 (3) 智慧旅游应用在各个方面都对旅游者满意度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4) 使用智慧旅游平台的体验与自助旅游者学历、性别和所从事的职业相关性都不大。这说明智慧旅游是一种各个阶层的人普遍都能够接受的旅游工具。 (5) 人们使用智慧旅游产生的满意程度与他们的出游次数呈现正相关性。 (6) 自助旅游者使用智慧旅游平台产生的满意度与他们的月收入存在负相关性。

四、自助游体验优化对策

在问卷的最后设置的开放式问题的讨论中, 对于智慧旅游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也进行了归纳,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智慧旅游平台的使用还没有普及, 导致受益人群有限;二是接受调查的自助旅游者表示某些平台发布的旅游攻略主观性太强, 不能客观地反映旅游地真实情况;三是智慧旅游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及安全提示方面做的并不完善, 可能伴随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对于不同的风俗、法律规定或未开发的景点的游览安全提醒不足;四是智慧旅游不仅注重让旅游者在方便快捷及人性化技术上提升体验, 智慧旅游的“智慧”也应该体现出文化差异和人文色彩。

面对自助旅游者使用智慧旅游平台过程中遇到的以上问题, 本文结合问卷样本基本信息、相关文献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以期自助旅游者的智慧旅游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 增强智慧旅游的协同发展

微博、微信、QQ以及最近大热的短视频APP, 这些应用软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影响力巨大。所以智慧旅游平台可以更多的关注这些社交APP的讨论热点来分析自己的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关注点和行为特征等内容, 并且在这些应用里植入宣传。调查样本中有8%和25%的用户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这类便携式智能终端占比较大, 所以可以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把重心放在开发移动智能旅游APP上, 并且添加移动支付功能, 能够有效拓宽在移动用户市场的占有率。

(二) 做好信息更新与反馈工作

自助旅游只能依靠自主搜集旅游信息完成出游准备, 所以旅游信息不真实, 很可能会造成他们权益的受损,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旅游者对于社交媒体上旅游信息的评价评价不高, 没有发挥真正的参考价值。良好的反馈机制能为旅游者提供渠道, 指证平台中的不真实信息, 也为别的游客提供了另一条获得正确旅游信息的途径。及时更新旅游资讯, 通过使用基于位置和邻近度感知系统, 使旅游者在旅程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过程中最需要获取各类信息提示和帮助的时刻, 看到对应时间、对应地点的实时动态, 才能真正保证旅途的安心。

(三) 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

对于信息安全方面, 应当组建安全网关办公网络。制定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条例, 加强监管力度, 在OTA (在线旅行社) 与用户在线交易时, 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在自助游客扫描具有风险的二维码时, 及时进行安全提示;各类旅游APP和网站在页面醒目位置显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巧, 潜移默化中让用户形成防范意识;为用户搭建与网警联系的快捷通道, 及时反映安全问题。法律与安全预警方面, 首先应当在自助游客搜索目的地信息时, 关联目的地的法律信息, 提示旅游者关注和普及相关知识。游览景区应利用定位技术, 通过游客手机, 随时监测游客在景区内的位置, 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游玩项目进行安全指数评定, 及时告知旅游者。景区应该全面部署监控、投放避难所与急救箱, 并联合智慧旅游、消防部门在景区公众号、电子导游、旅游APP上设立求救功能, 定位和监控遇险者位置的同时, 也为他们指向避难所位置, 在等待救援的同时, 积极展开自救。

(四) 丰富智慧旅游的文化内涵

智慧旅游平台更应该注重各类旅游信息的文化内涵。网站、手机应用的界面文字、图像、颜色呈现, 会给浏览者产生第一印象, 所以要注重视觉元素的融入。将汉字以民族特有的字体样式呈现, 或是以当地象征性的事物形象, 象形地进行呈现, 使浏览者不光只是读懂文字, 更能从文字中体会到当地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与此同时, 应当从目的地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民俗民风、饮食文化等) 、历史环境等方面对地域特色进行挖掘, 提炼出能展现地域特色的图片、符号等元素。在不同时节加入不同的配图和描述, 并且把这些元素与一些应用的功能结合统一, 从而增加体验的独特性, 使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了解更加深刻, 更能激起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出游兴致。简而言之, 满足游客对旅游需求的指向性, 才算是智慧旅游真正的“智慧”。

结论与展望

目前, 自助旅游市场仍处于新兴时期, 个性化、独特性等需求成为旅游行业的关注重点, 因此, 旅游相关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挖掘出自助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而智慧旅游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科技, 为旅游者在出游的各个方面创造便利, 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创新。由此可见, 智慧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旅游将取代传统旅游, 以全新的方式, 真正从顾客需求出发, 快捷高效地塑造因人而异的旅游体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背景下, 旅游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 健全以公众、企业与政府为主体的智慧旅游体系, 深入研究旅游者需求, 带来旅游业全产业链的全新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不断深度融合,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建设, 使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当前, 旅游业不仅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更加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以游客为中心等特征, 自助游市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空前发展。本文基于自助旅游者体验视角, 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软件, 分析智慧旅游对于自助旅游行为的影响,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优化自助游体验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智慧旅游,自助旅游,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Molz J G.Travel Connections:Tourism, Technology and Togetherness in a Mobile World[M].London:NewYork:Routledge, 2012:532.

[2] Gretzel U, Sigala M, Xiang Z, et al.Smart tourism: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s[J].Electronic Markets, 2015, 25 (3) :179-188.

[3] Zacarias F, Cuapa R, Ita G D, et al.Smart Tourism in 1-Click[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5, 56:447-452.

[4] 吴学安.“智慧旅游”让旅游进入“触摸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6-09 (008) .

[5] 刘军林, 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 2011 (10) :121-124.

[6] 黄超, 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 2011.55-68.

[7] 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3-16.

[8] 史云姬.体验经济时代下新一代通信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J].科技视野, 2013 (9) :180-193.

[9] 罗剑宏, 杨茹.智慧旅游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14 (05) :75-80.

[10] 马明, 陈方英.旅游地网络口碑传播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11] Boorstin, D.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Harper&Row, 1964.

[12] Mac Cannell Dean.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 1973, 79 (3) :589-603.

[13] Richards G., Wilson J.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s:A solution to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culture[J].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6) :1 209-1 223.

[14]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15] 龙江智, 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31 (11) :9-19.

[16] 陈兴.“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基于人类学视角[J].旅游学刊, 2010, 25 (11) :13-19.

[17] 李甲岚.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提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22) :109-110.

[18] Eugene W.Anderson, Claes Fornell.Fou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0, 137 (11) :869-882.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旅游活动,地点是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一大早,我3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起了床,匆匆洗漱完毕,拎着大包的零食以及饮料,和同我一起走的同学,一起早早来到了学校。

我们在5时50分上了大巴,在客车中度过了3个半小时,终于在9时20分到达了4A级的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首先,我们参观了宣教馆,详细地了解了各种湿地动物,观看了动物标本。其次,我们来到了文博馆,参观了东北古代原始居民遗留的石器等物品,了解了东北的文化历史。随后,我们来到了鬼屋,我原来是开路先锋,可走着走着,便不敢向前了,最后,我是第4个冲出鬼屋的人。这时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我们来到了北大荒风情园,吃到了丰盛的午餐。我们享想用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品尝了鲜美的老头鱼以及绿色猪肉,真是一顿健康无公害大餐。饭后,我们玩了最有趣的cs野战,一阵“枪林弹雨”,同学们在草丛中你追我“打”,在欢笑中上了回程的大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1、项目名称:张家界旅游产业环境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计划类别: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建设

3、申请单位:张家界市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会(战略联盟)

4、推荐单位:张家界市科技局

5、参建单位:吉首大学旅游与工程管理学院、城乡资源规划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美术学院、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基地、湖南省软件工程企业联合实训中心、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产业环境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或智能化,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在旅游产业环境方面进行了数字化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湖南省以及张家界市旅游产业也进行了数字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亟待加强张家界旅游产业环境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以改善和提升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生态资源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经济运行环境为目标,依托吉首大学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基地、湖南省软件工程企业联合实训中心、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单位,采用数字媒体技术、“3D”技术、“3S”技术、“云”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张家界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新型旅游城镇规划、旅游产品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等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对于张家界旅游产业环境的提升改善,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提质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项目技术创新点:利用数字媒体技术、“3D”技术、“3S”技术、“云”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创建“张家界旅游产业环境智慧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智慧旅游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开放变化时期,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发展得到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随着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不断融合,推动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的旅游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也不能认为是旅游业的互联网时期。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在“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的指导下,我国加快了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发布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五、结语

笔者主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案例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及部分高校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过泛、定位不明等造成的人才供需错位问题;课程内容方面,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比例过高,课程内容混乱重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等问题,提出在现如今智慧旅游时代,结合本学院优势专业,资源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打造在智慧旅游视角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及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方向转变,以适应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新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3]杜一力.旅游业之变[j].旅游管理,2014,05:11-15.

[2]张敏敏.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研究[d].2010.4.

[5]郑耀星.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1:607-610.

[6]张旗.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2:34-40.

[7]陈才,张燕燕,刘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旅游学刊,2006(s1):77-80

[8]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s1):173-176

[9]王丽萍.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65-67

[10]张凌云.智慧旅游建设的是个问题旅游经济[j].旅游经济,2012,02:11.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范文第6篇

全域景区,是推进全域旅游的核心抓手,全域旅游管理的重要平台,全域产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基于上海徐家汇都市开放型4A级景区创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及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的总结,提出全域景区建设的四大策略:多点捆绑、线路串联、点线带面、统一平台。

一、全域景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全域旅游建设的核心抓手

全域旅游的建设首先要求的是全域景区化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交通、旅游游憩景观及配套旅游服务。5A级景区的规划理念和标准涵盖了这一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建设细则和评分标准,这就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找到了切实的实施抓手。通过全域5A 景区的创建工程,整合全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完善配套设施及服务,最终打造主客共享的休闲生活区。

2、全域旅游管理的重要平台

全域旅游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运营主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全域5A景区要求有完善和高效的管理体系,这不仅是单个景区运作的保证,也是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当然,全域旅游景区由于与行政区范围重合,需要管理和协调的要素更为复杂,也是对全域旅游的管理主体提出的新挑战。

3、全域产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全域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依托旅游资源和产品,更需要有效融合区域内优势特色产业。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这一方面可以推进特色旅游产品的更新和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旅游的发展融入产业血脉,进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

二、全域5A景区创建的历史经验

结合国内现有类似景区的创建实践,重点研究了上海徐家汇都市旅游景区4A 创建、南京夫子庙- 秦淮河旅游风光带5A 创建、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度假区的5A 创建等。其主要措施为:一是整合市区内的散布景点,点线串联,构建一体化旅游片区;二是突出主题特色,统一景区名称,统一包装营销;三是成立专门的管理运营机构进行景区建设、管理和运营。

随着重点创建措施的逐步推行,实现了“四个全景”:一是全景式景区,不局限于原有景点和旅游资源,拓展到区内的街区、社区、乡村等多元素,实现全域的大景区构建;二是全景式设施,以游客服务中心、特色交通体验、旅游标识、旅游环卫设施等为重点,推进适合主客共享的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全景式服务,以人为本,同时关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推行特色化、标准化服务;四是全景式家园,通过旅游景区促进社区就业、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最终构建全域和谐美好家园——既是游客的休闲家园,也是居民的宜居家园。

三、全域5A景区建设的渝中模式

重庆市渝中区全域面积23.7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8.5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17平方公里。为了落实全域旅游规划,明确了以全域5A景区创建为抓手,打造世界级文化山城旅游名区,全力推动渝中区城市转型和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创建全域5A旅游景区成为当务之急。

从5A景区的内涵和游客游览的感知出发,如何建设全域渝中5A级旅游景区呢?我们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提出了四大创建策略:

1、多点捆绑

5A 级景区的申请,必须有4A 级景区基础。通过全面盘点渝中区的现有旅游景点,筛选出10 个成熟景点联合打包,其中包括7 个4A 级景区和3 个3A 级景区。这十个景区一方面能代表渝中区的核心旅游特色,另一方面已有一定的景区基础,可以迅速的让游客在体验之后感受到渝中“巴渝古都 • 二战名城”的全域旅游形象和文化气质。

2、线路串联

旅游交通是串联十大景点的重要廊道。结合渝中区的独特山地地形,依托现有交通条件,规划以2条旅游主环路、N条山城步道网和3条主题游线为骨架,搭建旅游交通体系,点线串联,打通旅游界面。其中,两条旅游主环路包括整合于中国山水都市旅游资源的“蓝色巴士”环线与整合渝中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红色巴士”环线;N条山城步道则主要依托已建和拟建的山城步道网络,重点串接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街区、休闲商圈等,为游客提供漫游渝中的特色步行交通体系;3条主题游线是渝中世界抗战名城、巴渝民俗源和时尚山水都市三张名片的重要游线产品,为游客体验全景渝中提供参考。

3、点线带面

通过景点和旅游通道的提升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重点是以景点带动休闲街区,以旅游通道带动沿线特色社区的产品开发。街区和社区是都市区的重要发展单元,沉淀了重庆母城渝中区的千年历史文化,是游客体验渝中文化的重要界面,也是当地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空间。通过成熟景点和旅游通道带来的客流,将特色餐饮、民宿住宿、购物等业态融入其中,一方面可以有效疏导客流,形成良好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社区参与区域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惠民,带动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4、统一平台

规划建立专门的全域景区管理运营平台,实行专款、专人、专业的负责机制,统筹5A景区创建和运营工作。首先,统一景区名称,凸显“渝中半岛”的地理特征及其所带来的民俗内涵,拟命名为渝中半岛旅游区;其次,成立现代旅游业领导小组,协调推动全域5A景区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再次,建立全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旅游标识、旅游环卫、安全服务等服务设施,结合APP、微信、微博等移动媒体,形成“自助、自主、自由”的零障碍休闲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下一篇:传统文化的表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