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

2024-06-23

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

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一、 保持 “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

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 1 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

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材重应用和高中教材重阅读的特点,以文学史为纵线,按照文体特点为单元组合,由浅入深地编排阅读篇目;第5册为大学语文的阅读范畴,以审美主题为单元设计;第6册注重实用性,对应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专业应用性并重的特点。通过该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感悟文学艺术给予的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一系列的 2 科目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实施中高职师资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

整合中高职相关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成立联合教研室,对两校教师队伍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搭建中高职相关院校教师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工作办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贯通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

首先,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其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水平。第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增强教研活动效果。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教学实时监控,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师评价模式;建立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同学互评的多主体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建立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元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式。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教学管理运行条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办法》等。学校还实施了严格的甄别制度。甄别内容一般包括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明确规定学生学完第一学年课程后,由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进行甄别,甄别科目累计不及格(经补考后)达两门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二年级学习,甄别科目经补考后三门仍全部不及格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一年级学习。甄别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联合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并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

五、设置招生程序的面试环节。

贯通专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职校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合理就业,因而,具有高收益预期的热门专业更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而且,初中毕业生仅有15~16岁,作为未成年人,一切还存在变数,在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过早定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并非家长和学生的理 4 想选择。

我校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考成绩不低于中专最低投档分数线。为增强学生与报考专业之间的匹配度,中高职贯通招生实施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由于“中高职贯通”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填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而面试则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面试时,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教师发问,如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今后的具体就业方向等;同样,通过面试,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因为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可能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定限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面试加以筛选。

通过面试学生可以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和专业,而不是以往只凭借学校招生简章上的内容来认识专业。参加面试的学生与家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贯通专业的相关政策、专业特点、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可以了解报考学校其他专业的各种情况,从而也改变了以往学校派大量教师到初中学校低效率的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学生积极报考我们学校。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第2篇

1 建立课程整体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课程整体定位非常关键, 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思路, 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清楚对学习的相关要求。学习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 或者遭遇迷茫。

所以, 我们说:视角决定视野, 视野决定心态, 心态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遇到困难之时, 可能会自我哀叹, 逆来顺受;可能会意志消沉, 一蹶不振;也可能勇敢面对困难, 迎难而上。当困难袭来时, 何不这样看待:困难是上帝为考验你的斗志而安排的, 往往困难的出现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 只有很小的差异, 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 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有一天, 一位家长在桃树下遇到一位智者。一脸阴云的家长仿佛遇到了光芒万丈的太阳, 连忙拱手施礼请教:“尊敬的智者, 我的儿子不思上进, 怎么办呢”?“怎样个不思上进法”?“我给他制定的考入班级前15名的目标, 他老是不能实现”。“他现在在班级中的位置是多少”?“55名”。“啊——你让他一步跨40步, 太难了!我有办法”。智者笑笑, 然后指着枝头的一个鲜红的桃子说, “不过, 现在我饿了。想吃桃子, 你跳起来为我摘一个, 然后我告诉你方法, 好吗”?家长举起手, 双脚向上猛地弹跳起来, 一次, 两次, 三次……但是, 始终摘不了那个鲜红的桃子。“高了、高了。即使拿出吃奶的力气, 也摘不到”。家长看了看下面那个微红的桃子, 估计跳起来就能摘下。于是和智者商量, “你能不能让我摘下那个微红的桃子”?“好了”!智者哈哈大笑, “这下子我饱了”!家长心里一惊:“那办法呢”?“你自己不是找到办法了吗”?

所以, 对于《数控原理与典型数控系统》而言, 它虽然是一门专业课, 但是很多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也同时符合国内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如:数控检测装置的研究、数控伺服系统的研究和数控系统的研究均不够成熟, 均是借鉴外国的。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应用之外, 要做深层次的思考。而现在, 我们急需要把数控的相关基本理论建立起来, 这很重要。也不能着急说:我们现在数控技术与国外差距那么大, 什么时候能学到最新的知识阿。我们要一步一步来就像刚才那位摘桃子的家长那样。这就是教学中的系统思考。

2 上课过程是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

人的思想火花产生于三种状态:一是产生于激烈的争论中, 火花一现;二是产生于观察与思考, 灵光一现;三是产生于阅读中的思想碰撞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这三种状态都离不开思考。不过, 第三种思考更成熟, 更深刻。所以, 在授课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主动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 而应该伴随着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当我介绍到插补原理的时候, 有的同学就开始思考这种外国人发明的近似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说:逐点比较法存在的近似误差太大, 主要原因是逼近的方法不好, 只能用单一方向的单一脉冲当量进行逼近, 而且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只能针对直线和规则圆弧。所以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如果是不规则圆弧, 我们如何实现插补?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我当时就表扬了这个学生。其实数控技术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外国人也有过这种困惑, 同时正是我下面想介绍的内容:插补方法——数字积分法、数据采样插补法。顺便引出下次课的主要内容。所以, 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有回应。

3 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 我们没有差等生

教学过程中, 树立“没有差等生”的概念。一位老师, 他依据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 将班里的学生划分为优差等。一次, 他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我爱祖国》的短文。第二天, 作文本交上来, 先抽出几个优等生看了看, 没有什么新意, 无非是“长大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或是“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之类的空话套话。依次看下去, 几乎千篇一律, 剩下最后一本了, 是班上一个差等生的, 不经意地打开, 上面只有一句话:“如果祖国是一只雄鸡, 我宁愿是一粒米。”那一刻, 他被震撼了, 不仅仅因为它的新意, 更感觉到这个孩子懂得情感, 等得爱的呀!而这种懂得, 恐怕比单纯的考满分重要得多。从那以后, 在他的教师字典里, 再也不存在“差等生”。

很多差等生一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学不好, 因为可能一直比较差, 所以认为自己肯定就是比较差。但是, 当你对一个专业、一门课或者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 往往学习效率、办事效率却很高。只要我们勤奋、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 就一定可以成功。36岁便被誉为日本推销之神的原一平在一次大型演讲会上, 台下有数千人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渴望能聆听到他获得成功的秘诀。10分钟后, 原一平终于来到了会场。他走上讲台, 坐在椅子上, 但一句话也不说。半个小时过去了, 有人等得不耐烦了, 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会场。1个小时过去了, 他仍然坐在椅子上, 还是一句话也不说。会场上的人大部分已经走了, 只剩下十几个人。此时, 原一平终于开口说话了。他说:“你们是一群求知欲和忍耐力最强的人, 我愿意同你们一起分享我成功的秘诀。”于是, 十几个人都跟着他前往宾馆。到了宾馆的房间后, 原一平脱下外套, 脱掉鞋子, 坐在床上, 把袜子也脱了, 然后把自己的脚板亮给大家看。人们看到, 原一平的双脚布满了老茧, 有厚厚的三层。原一平说:“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所谓的推销之神, 其实是靠勤奋跑出来的。”所以, 教学中一定要团队学习, 不能错过任何一名学生。

4 多手段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数控原理与典型数控系统》教学过程中, 我们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资源, 制作了教材使用PPT, 运用动画演示动作过程, 结合实际反映原理。让一门本来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课, 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学生感觉有趣, 学起来有劲。因为任何学生对未知事物都存在求知的欲望, 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看看CNC装置工作的状态, 伺服驱动系统运动的情况。学生看了之后便会问很多问题:老师, 伺服电动机怎么转起来的呀?老师, 你怎么来控制电机, 可以让它可快可慢呀?老师, 加工的时候刀具的大小和长度都不一样, 我可怎么办呀?然后, 我就把这些问题全部写在黑板的右上角。问题各个击破, 学生感觉受益匪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检测装置在数控机床中的位置, 让学生拆装脉冲编码器、感应同步器等检测装置, 以此掌握检测装置的内部结构。结构掌握了之后, 同学们提问题, 我也提问题:它们是怎么检测的呢?通俗的讲:检测装置怎么知道数控机床主轴转速到底是多少?怎么计算工作台运动的位移量。这样, 学生学习的效果都很好。

学习是一种精神, 它需要思考、需要钻研、需要勤奋、需要刻苦、需要方法。总之,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硬, 任尔东南四北风!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数控原理与典型数控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进行阐述:第一, 建立课程整体定位;第二, 上课过程是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第三, 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 我们没有差等生。第四, 多手段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课程整体定位,心态,数控技术,思想火花,鼓励,差等生

参考文献

[1] 王凤蕴, 张超英.数控原理与典型数控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

[2] 李善术.数控机床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5.

[3] 王爱玲.现代数控原理及控制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7, 3.

[4] 李宏胜.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

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一、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数的组成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 刘东军

更新时间:2013-12-7 11:41:19 摘要 :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几何直观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关注问题。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本文从几何直观的本质意义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反思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应注意的问题,让小学数学教学从简约中走向丰富。 关键词:几何直观;课程标准;本质把握;培养能力;注意问题

当前,数学教育界都在关注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关注数学课程改革,而几何直观是数学中生动的、不断增长的而且迷人的课题,在内容上、意义上和方法上远远超出对几何图形本身的研究意义。正如弗莱登塔尔所说,“几何直观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重要、可能有意义和可接近的,并使我们在课题、概念与方法的荒漠之中免于陷入歧途之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要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依托具体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具体落实在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教学细节之中。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学会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以保护学生先天的几何直观潜质作为起点,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作为目标,最终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数学素养。

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力从几何直观的本质意义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几何直观的本质把握

对于何为“直观”,可能有很多说法,但本质基本相同。所谓直观,《现代汉语词典》2002版解释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对于数学直观,数学家克莱因指出,“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而西方哲学家通常认为“直观就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而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直接洞察,直接把握对象的全貌和对本质的认识”;心理学家则认为“直观是从感觉的具体的对象背后,发现抽象的、理想的能力”。蒋文蔚指出,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徐利治先生提出,直观就是借助于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而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换言之,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

综上,我们认为直观要体现两点: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一眼能看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势。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即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既有形象思维的简约,又有抽象思维的丰富。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0世纪最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在名著《直观几何》一书中谈到,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这就是几何直观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国拓扑学家张素诚曾说过:“对数学中的许多问题来说,„灵魂‟往往来自几何。”几何激发学生这种“灵感”,首先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只要在有可能的地方,尽量借助几何直观分析讲解,这样既能逐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具有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意识,又能为学生创造便于用几何直观去寻找解题方法的条件。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只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标准》(修改稿)指出“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对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识图中感知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借助图形对事物的认识,那么对图形的学习与认识以及运用图形的意识和能力就是几何直观的基础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通过展示科学家用激光器发送到月球的一束激光图片,视觉上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引出射线是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地延长所形成的图形。让学生很容易发现射线的特点,尤其射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几何直观的感受凸显的更加重要。日常教学中要多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更好地感知几何直观。

(二)画图中培养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通过画图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促进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懈追求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而画图兴趣则是几何直观教学的载体。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几倍》一课时,创设游玩动物园的情景:动物园里有6头小狮子,2头大狮子,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来表示6是2的几倍?然后再汇报展示,如下:

通过画图,学生很直观地看出6里面有3个2,也就是说6是2的3倍,这样为抽象的倍的概念建立了具体形象的表象,理解起来轻松很多,以后在学习较复杂的“和倍、差倍”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想到画直观图帮助解决问题。课上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激发了孩子画图的兴趣,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作图的热情。在日常教学中,我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比如上课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师生共同评析,看哪个同学画得好,优点在哪里,存在哪些毛病;印发常见的基本直观图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摩,然后再画出来;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画直观图比赛”。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规范作图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画图对理解概念、寻求解决思路带来的益处。其次,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图,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尽量把数学的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再次,要让学生规范画图,能准确直观的表达题意。例如关于求面积的问题,关键要使学生想到画图、正确画图、用图分析和体验画图解决问题的好处。首先向学生呈现例题:一块正方形试验田,如果长和宽都增加5米,面积将比原来增加875平方米。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面对比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接着鼓励学生尝试画示意图,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用画图来表达题意,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画出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注意边长比例,增加的长度用虚线表示,标出数据),使学生感受到画图能清楚地理解题意。

5米 5米

(875-5×5)÷2÷5 =(875-25) ÷(2×5) ? b =850÷10 =85(米)

85×85=7225(平方米)

a c 答:原来试验田面积是7225平方米。

然后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增加面积为a、b、c三部分面积之和,并且a与b面积相等,再列式解答。最后回顾整个解题的过程,突出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 画图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实现数学问题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渗透,不仅使解题简捷明了,还开拓解题思路,让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而且有利于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使数学从简约中走向丰富。

(三)数形结合中发展几何直观。

华罗庚先生的《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一书中,有一首小词:“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这首词形象生动、深刻地指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其实质是把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数量关系等与几何图形与直观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顺利、有效地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1、在低年级运算教学中,借助数射线将抽象的“数”直观形象化,有助于理解运算,将运算直观形象化。例如:“加法”就是在数射线上继续向右数;“减法”就是在数射线上先找到“被减数”,然后再向左数;“乘法”就是在数射线上几个几个地向右数;“除法”就是在数射线上先找到“被除数”,然后向左几个几个地数,如果恰好数到“0”,就是除尽,数了几次,商就是几,当不能恰好数到“0”,就产生了余数,数射线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形象化载体。

2、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借助线段图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化,有助于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例如教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解决问题(2)》中“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一课时,探究:小胖带了3个苹果,把小胖的苹果增加到3倍是几个苹果?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增加到3倍就是原数的3倍,再列式解答,最后结合算式和线段图说说解题思路。

列式:3 × 3 = 9(个) 答:把小胖的苹果增加到3倍是9个苹果。

3、在分数及其运算的教学中,借助“面积模型”将抽象的思维过程直观形象化,有助于对分数意义的透彻理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四年级《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充分利用分数的直观图(图1),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时,分母小的分数就大;在《分数的加减计算》一课中,借助分数直观图(图2)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从而更直观的理解分数的运算。

图1 图2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表象清晰,记忆深刻,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应用的一种过程,为发展几何直观开辟了条重要的途径。

(四)运用模型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几何直观。

借助于直观形象模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抽象的数量关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模型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几何的知识,直观而有效。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直接出示薯片包装盒、水杯等实物,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柱的基本特征映入眼帘,一览无遗。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观感知和理解数学问题,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生动的直观材料做支柱。如在“认识直线”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直线是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线延长所形成的图形。这样利用多媒体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静态为动态的特殊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观例证,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不仅给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几何直观。

总之,几何直观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形成,让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从简约的图形中走向丰富的 数学思考。

三、运用几何直观应注意的问题。

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测结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谈直观性问题》中,写到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首先,要适时运用几何直观。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束缚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学生去思考老师本来想引导他们去思考的抽象真理。几何直观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其次,要适度运用几何直观。在运用几何直观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上将是不再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几何直观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要准确运用几何直观。在运用几何直观的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由于画图不准确、讨论不全面、理解片面等原因导致出错,或有一定的误差干扰,失去数学问题原有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画图技巧,准确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第4篇

摘要:有效地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并从角色转变、教学反馈和项目教学现场指导和教研活动四个方面探索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构成分析;培养途径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职教创新示范区建设、星级学校评估等方面,评估细则对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定性和基本数据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笔者作为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线管理者和实践者,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创造性和可控性,并进行了探索实践。现从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分析入手,着重探讨如何培养专业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1.对教学监控能力含义的界定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心理学家在对人类认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发现要真正地理解个体的认知活动,就必须首先了解在其内部对认知活动控制和调节的心理机制。这个研究趋势促使我们去深思,虽然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各式各样的,但其内部的心理必然性是什么呢?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监控对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因果性影响。基于上述考虑,有人提出教学监控能力这个概念。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教学监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

2.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分析

教学监控能力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构成。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至少可以从其对象性质、作用范围、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构成。

(1)根据专业教学监控的对象、“双师型”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等多重因素,把专业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这两类教学监控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自我指向的教学监控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水平、努力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情绪反应,而且也间接的影响着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材料的使用、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补救等。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不仅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且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积极性等也存在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师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

(2)根据其作用范围,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

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它是建立在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必备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的、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整体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也是所有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特殊型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对自己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具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不同的环节体现出不一样的监控能力要求,如实习课的讲、演、练、评四个环节,因理实一体化、工程教学意识、企业质量管理、技能形成规律等个性特征,差异就较大。

(3)根据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过程,专业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按三个形成过程构成。

班杜拉曾将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部分,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同样,教师的教学监控过程可相应地分为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所谓自我检查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检查、审视和评价,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监控的开始阶段;自我校正是教师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改进、纠正和调节,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在体现;自我强化是自我校正过程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地寻找自我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期巩固自己已经出现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的重新出现,这是教师教学监控过程一个循环的结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在这种发展中,监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4)根据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实习教学课为例,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包括五个方面。

①课前准备。在实习课教学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准备与检查好实习所需的图纸、工艺规程、教学软件、实习原材料、设备、仪器等,拿出实习计划,形成相应的“项目单”或“任务单”,并预测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的能力保障是实习教学课成功的先决条件。

②入门指导与组织管理。这个过程是教师实习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可充分展示出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管理能力。该过程包括呈现挂图和ppT、板书、安排实习小组、分析工艺规程、示范与演绎规范动作等。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③巡回指导。即能否认真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耐心指导纠正,既要重点解决共性问题,又不放过个别指导,在实习时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

④结束指导。这一过程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实习得与失的基础上,对普遍和突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剖析,讲评操作工艺、质量保障措施、安全文明规范,评估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及水平上,因此,教学监控能力水平高的教师必然会非常认真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⑤反省与评价,在一次或一个阶段实习课上完后,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准确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相反,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一般就不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课上过就完事,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不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

3.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专业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工作中所要解决的一个具体的也是关键性的问题,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笔者带领教师团队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角色转变、教学反馈、项目教学现场指导和教研活动等,这里仅略做介绍。

(1)采用角色转变方式,推动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这里所说的角色转变,是引领专业教师从“教学者”向“实验者”转变,即将专业教师按专业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别,组成“专业教学监控能力培养工作室”。专业教师变成提升专业教学监控能力研究者的身份,根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个性特长设置相应的实验课题,实现教学任务完成的被动者向探索教学效果的主动者的转变。这一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参与实验的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明确实验的要求,积极配合实验的进行。从根本上说,采用角色改变方式,其实质在于促进实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角色改变方式用于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运用教学反馈技术,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

分析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可知道,评价与反馈是其基础。平时我们强调或实施的教学反馈,通常局限于反馈来源上,如教后感、实习报告、听课点评等,并未借助于各种现代技术。因此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除考虑自我反馈、专家反馈、学生反馈、同事反馈等反馈来源的有机结合,还要运用不同的反馈方式和反馈技术,包括语言反馈、测验反馈、音像反馈、实物反馈等不同形式。如实习课教学可采用实物反馈法,专业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产品或工件表面质量,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教学活动的内在效果,判断出操作工艺流程是否正确,设备速度等技术参数选择是否确当,技能掌握已达到什么程度,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等等。专业理论课教学,可通过摄像等再现反馈技术,将教师上课的实景保留下来,让教师自行观察分析自己的上课,评判得失,从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教学手段的选择、企业意识的渗透、生产实际的衔接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再现分析,提高对自我教学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由此增强个人教学效能感。

(3)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现场干预,指导性地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我们实验组借助于专业课“项目教学”模式,尝试了对教师进行现场干预指导,效果较好。为了易于实验操作、便于干预指导,我们把项目教学法按照六个步骤进行:一是信息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整理、校正信息,教师向学生明确项目的具体任务;二是计划阶段,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选择完成项目任务的技术路线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三是确定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工作计划,鼓励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工作;四是实施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有序地完成整个工作过程规定的各项工作;五是检查阶段,工作完成后,学生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对全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做好工作计划、工件图纸和技术文件、检测报告、工作检查报告等记录;六是评价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在实践过程中,可有意识地提高六个方面的综合监控能力,一是任务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二是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三是独立和负责能力;四是交往和合作能力;五是坦诚诚恳的品性、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工作的能力、考虑他人和公平的意识;六是心理承受能力。

(4)借助教研活动,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监控能力。

通过教师自我反馈、专家反馈、学生反馈和同行反馈等活动,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教导处、教科室成员进课堂听课活动中的有针对性地指导,逐步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校正和控制的方法、技能。通过运用校本研究活动的公开课、示范课等示范性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将以往的、他人的教学监控经验有效地移植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去,培养教师的迁移能力。通过借班上课、外出交流、教师上汇报课等开放性实践活动,激励专业教师培养其拓展性的教学监控能力。

目前,我们在实践研究中采用的培养途径还仅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如何将其系统化、结构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实践和论证。总之,不管通过何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必然会加快专业教师优质队伍内涵建设的步伐。

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第5篇

自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们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教学当中,学习新课程体系,领悟新课程理念,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本人结合两年来的教学经验,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及要求描述比较概括抽象、粗化,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及深度很难说明把课程标准到位,并且辅助资料与教材和教学不配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都难以把握。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即是认真研究新教材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2、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科学探究受教学条件不足的限制。 生物学是一们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教版教材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有实验14个,收集资料2个,参观讨论1个,实验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大多以实验为载体。由此导致的实际困难,一则生物实验较原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实验经费不足,占用课时多,教师实验员工作量增加;二则生物实验装备没到位,配套实验器材缺少。

3、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对生物科学进展了解不够。

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教师没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新科技发展知识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4、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出现通俗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传统的生物学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上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育观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1]。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尽可能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搜集、制作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5、对生物课程教学控制力和执行力不够。

不少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从课程高度着眼,宏观控制生物课程,正确处理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有教师由于对考试的担心,对学生的不放心,习惯按原来的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学,任意加深内容,普遍反映课时严重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们对实施高中课改思想认识和准备上的不足,学校原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老师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意识和整合能力还不强;学生们对课改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课改会减轻负担,不愿意吃苦。此外,还有诸如课堂教学评价、学习过程性评价、学分认定及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加大学校的开放力度,扩大校际交流。双方互相学习交流管理经验,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学科组到对方学校听课评课。这种交流方式对我校的老师树立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加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力度,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高中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各高级中学就要创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受家长敬重的老师。一是要求教师们提高和巩固生物学专业知识,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掌握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二是鼓励教师为了专业发展扩大阅读、开放课堂、扩大交流合作、进行教学个案研究,和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加大对实验教师的培训。为了解决实验教学的困难,学校采取了由老师们对实验员进行新教材实验培训,派老师们轮流协助实验员准备实验;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并培训实验小组协助老师工作;对学校原有的理化生实验音像资料按新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播放部分实验音像资料。

(二)教师层面: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1、教师首先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教师的主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因此,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生物教学的关键。

①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实现基础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我们不能存在有“学生水平低、基础差、学习偏科、教学不配合”等难教的思想,应当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同时,教师要认识到“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推动生物教学的发展。

②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的前进,不作及时更新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现代生物知识的学习,包括生物发展的动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的学习和应用;加强现代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对生物“喜爱”的火花,增强责任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①生物学习兴趣是影响生物学习的变量。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变量,注意培养、保护、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的心理,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成功激励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②要结合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生物的思想和态度,唤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注意。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3、改进课堂教学,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培养各项能力的前提下主动接受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是搞好生物教学的主要措施。根据科学素质的培养模式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4、加强生物实验与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①生物实验是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感性认识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动机的途径。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因为是学习差的学生,实验要求较低而削弱生物实验,而且还要适当地改革教材中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通过这种形式的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科学价值取向。

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既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学生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5、评价学生的方式应涵盖三维目标,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考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由教师评价,还要由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结果也不仅局限于用分数表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予以肯定。在今后的选拔性考试中能抛弃以往的评价方式——只拿“分数”论英雄,相信未来的学生不再出现高分低能,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范文第6篇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其涉及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描述经济问题与现象, 检验经济理论, 以及预测经济变量等方面。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而言,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熟悉模型估计、检验、预测等过程, 也侧重于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以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和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与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特点, 指出了计量经济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并从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提出了可采取的措施。

一、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 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不充分

大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及课程往往注重模型回归中的数学推导, 而不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重要性。然而,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应是注重如何应用计量经济学工具以阐述经济学理论或解释经济现象。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这一点, 对于理论的理解尤其重要, 应将其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 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理论实际意义的阐述占比较少。例如,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大多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性, 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计量模型的因果性这一问题毫无了解。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理解的缺失, 造成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计量方法往往是一知半解, 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自主思考问题, 只能模仿上课案例进行应用。

(二) 教学过多注重理论知识

计量经济学由于包含大量的数学及统计学知识, 大多数授课教师也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方法的介绍以及数学推导上。然而对于如何应用相关理论方法建立模型的实践内容讨论偏少。另一方面, 计量经济学课程课后的练习题也偏重于数学推导, 以及对估计量性质的求证。这种练习题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学生重视书本中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练习题的内容通常为理论及数学推导问题, 问题过于的抽象也使其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考试时体现出了良好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 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这使得课程的教学结果不理想。

(三) 实践教学过度重视操作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 计量经济学课程通常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现象, 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思考为了解决问题, 需要使用那些计量工具, 得到那些结果。在现今的实践教学模式中, 大多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 让学生对模型设定, 参数估计, 模型诊断等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 这样的实践操作往往关注于对已知结果进行分析。这造成学生往往只能简单的重复课堂中案例的操作步骤,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1], 也使得学生只关注如何通过软件得到结果, 而忽略了为何需要得到这些结果, 这结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四) 缺乏对不同专业差异的关注

计量经济学作为大多数学科中都会使用的定量研究工具, 在不同学科中所使用的模型与方法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然而, 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缺乏对计量工具在不同学科下应用方式不同的关注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一方面, 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 统一平行式的教学模式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中的案例内容无法充分理解,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所使用案例与学生专业背景的脱节也会使得学生认为上课所讲的内容与其专业所学联系不紧密,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些都会影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可采取的措施

(一) 重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理解

计量经济学虽然既可以采用数学推导的形式进行讲解, 又可以通过一般经济学课程的方式进行讲解[2], 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 对于理论理解的讲述都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特别是其在应用中意义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到的计量经济学因果性这一概念,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X的变化, 导致Y的变化。在这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其他“其他条件不变”。学生熟悉这一基本概念有助于帮助更好地了解高斯-马尔可夫定理中关键的假设4, 也就是为何在假设4下, 参数无偏对于模型估计如此重要。满足假设4的参数估计即满足了因果性中“其他条件不变”, 这样的模型才可正确的衡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 对于基础概念理解地不透彻, 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于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比起数学推导应更重视对于基础概念的讲解。

(二) 设计应用导向的课后练习题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以应用为导向,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对于理论方法实际应用思路的讲解, 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也应减少理论推导, 增加实际应分析的内容。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理论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计量工具。例如, 对于估计值的t-检验以及F-检验这一问题, 学生往往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检验所需的统计量, 但对于如何使用t-检验以及F-检验进行模型设定并不了解。针对这一点可以给出以下思考题:是否可以在模型中同时删除两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多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也可能是由于这些变量中的线性相关性所造成的, 需要同时删除两个及以上变量可通过F-检验的结果来判断。在此基础上, 教师也可以追问, 对于两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 其联合F-检验的结果是显著的, 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多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模型设定上的矫正?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学生不但对如何使用t-检验以及F-检验就有了一定的概念, 并且也对如何灵活运用假设检验来选择变量建立模型有了思路。

(三) 增加全面的实践指导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 其意义在于通过计量工具分析与解决实际存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应该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任课教师可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上进行调整, 如, 首先对案例中的经济问题背景进行讲解, 让学生思考为分析这些问题需要哪些定量结果以及要得到这些结果需要如何设置模型以及使用哪些计量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如何通过结果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向如何使用模型得到结果从而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转变。除此之外, 大多的相关教学研究也提出应将课程论文纳入课程考核中以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3,4]。课程论文纳入课程内容的一环, 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更重要的是,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从而加深对模型方法的理解。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演讲, 通过教师的点评, 帮助学生完善研究思路,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关注不同专业的差异

为了使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 对于经济类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有所差异。首先,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根据专业情况进行调整。现今大多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都是以线性模型及最小二乘法为主, 非线性模型、面板数据、时间序列等为扩展。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在扩展部分进行取舍, 针对学生专业背景设计教学内容, 对相关重要的模型与估计方法进行精讲。其次,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因根据具体的专业情况进行安排, 金融专业可以侧重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性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应用, 旅游专业可侧重于游客感知问题的非线性模型的应用。最后, 若课程考核中涉及实践性的课程论文, 也应鼓励学生研究自己专业中的问题, 教师课可以提供相关研究话题以及数据供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身专业背景下思考问题, 提高课程效果, 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今后的本科论文和从事的工作也有一定帮助。

三、总结

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 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合理的使用计量工具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应用为导向, 在实践教学设计上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课程内容与设计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诸多更进一步的问题有待于在具体教学案例上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讨论。

摘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 培养学生对于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一直是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应用能力这一视角出发, 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计量经济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解决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媛.关于普通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 2018 (09) :231-232.

[2] 窦祥胜.计量经济学深层次教学中“形”和“神”的内在统一性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7 (10) :45-49.

[3] 康健.应用导向下的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经贸, 2018 (29) :99-100.

上一篇:科室质控护士职责范文下一篇:课题实验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