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2023-09-19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第1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6岁进校读书,酷爱读书到了chī()迷的程度。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文革爆发chuò()学在家,寻觅春天的足迹

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学校开展了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也来积极参与吧!

(1) 你们班的同学决定出去寻觅春天的足迹,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到来的痕迹吧。(50字左右)(2分)

我的描绘:无书可读的时候他甚至读《新华字典》。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被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bān()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róng()合在一起”。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A. 水力资源与祖国的建设息息相关,因而十分宝贵。

B.对于投机倒把分子,我们不能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让它随波逐流。C.许多寄生植物叶片的形状和寄生物大致相似,容易鱼目混珠。

D.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 无不表现

得炉火纯青。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2分)

《春水晴峦》是一幅山水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家笔下的朦胧意境,映照出实实在在的心情文章。

①山坡上舒展着绿色苔草②山脊在平原中突兀矗立③船帆在江河上影影点点④石间水口涌动着汩汩清泉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4. 名句积累。(7分)

(1)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2) 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3)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绘夜间、黄昏时江面上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画莲花,不仅要画出莲花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植茎于泥,滋养于水的莲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本色。5.综合性学习(6分)

(2) 班上决定为此次活动办一期黑板报,聘任你为主编,请你为黑板报拟写主题语,并设计两个栏目。(2分)

主题语:栏目设计:(3) 你还记得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分别写出。(2分)

六个节气: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一)赏析古诗:(4分)

归田园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分)

7.“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19.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7分)课外古文阅读

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亟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

俟相公归视。”即欲持去。兄怒,挈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王旦,谥号文正。 ②归第:回家。 ③酝:酒。④却:去掉。 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兄亟令人首取二壶(2)即欲持去(3)问其故12.翻译画线句。(2分) 左右具道所以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表现了王文正怎样的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动物也在全球化(14分)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

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

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

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

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

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14.动物全球化指的是什么?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15.第②段中有一个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野生动植物全球化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一场由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噩梦,请摘录出这个词。(2分)

16.第⑥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与大脑容量相对较小的鸟类进行了比较,其作用是什么?(4分)

17.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简要说明。(4分)

呵护那一点点光(14分)

林元亨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蚂蚁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

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马路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走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被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照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了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孩子,也没有打他。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还会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孩子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人体画!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都是美丽的。所以,一朵花枯萎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孩子,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有一天,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也许这个孩子就是你、我、他,也许这位母亲就是你、我、他的母亲。这个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世界。18.看见地上的蚂蚁,文中的母亲是怎样教孩子的?(2分)

19.为什么孩子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4分

20.孩子上学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妈妈用什么方法让他不迟到?(4分

21. 阅读全文后,用几句话评析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4分)

四、写作(50分)

22.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会学会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中鼓励之中,他就会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会学会公正。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第2篇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0分,选择题15个,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共40分,由判断改错和材料阅读两部分组成,其中判断改错6分,四道材料分析题34分 。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即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

3、试卷特点

(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和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判读和回答。

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2、在教学中应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多角度、多途径的分析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试卷非常注重这一点,同时,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必需。

3、平时做题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历史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第3篇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有一些能力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 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

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

分。文题《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二、考试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 8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判断下列句子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 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

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63.4%。得分率高的是课内阅读,约为71.1%,课外阅读

(二)诗和课内紧密联系,材料内容都是《纸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相同,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现代文阅读文

(三)是一篇寓言,让学生分 析写法、总结寓意。

作文部分,得分率在76%左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 还不多。

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 3) 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 活少;

(4)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

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 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建议整体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 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 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有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力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

语文试卷反思:

例文1:我叫xxx,在xx次考试中,我考了xx分,全班平均分是xx分,最高分是xx,我的分数比最高分差xx分,比平均分差xx分,在班里位居xx名。综合分析,此次考试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思想不重视。认为这次考试是小考,没有意义,对付对付就完了。但是正是我轻视的思想造成了此次考试不好的结果。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不错,在班里居中上游。

第二:从此次考试中,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基础知识项目被扣xx分,占全部被扣分数的xx%。原以为自己的基础知识扎实,其实不然,给自己敲了警钟。

第三:从考试中,发现自己上课没有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因为很多老师讲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而自己没有听讲,所以不会。 由以上几点,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

第一:重视每一次考试,当成练兵,积累自己的考试经验; 第二:平时加强自身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满足于现状; 第三:上课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

我保证,在以后的语文考试中,一定要提高自己跌语文成绩,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监督我!

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例文2: 1 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2 准备不充分。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

3 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自己有很多兴趣,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明白的人,当然不应该同机器一样,让自己的兴趣被平白无故抹煞,那样不仅悲惨而且无知,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兴趣严重耽搁了学习就不好了,不仅不好,有时候真的是得不偿失。

失败了怎么办?认真反思是首先的:

第一,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要认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 第二,你接下来要干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因为失败不甘心接着走,而是要正确地衡量自己。看看想要什么,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弱势是什么;

第三,确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走。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

语文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语文。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希望在今后我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语文,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语文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语文的广阔天地中去。

综上,我决心: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第4篇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pai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 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 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

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 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 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 ,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 诗,完成问题。(10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 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

B.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D.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9.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10.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 ,共8分

(1)人生亦有命, 。 鲍照《拟行路难》

(2) ,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

(4)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春水碧于天, 。 韦庄《菩萨蛮》

(8) 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长相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共14分)

陈寅恪

刘继兴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西方二十三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给他的学生,说他们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说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是因为梁启超的老师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既然是梁启超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国学研究院的学生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以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奔放与学术的自由。他一生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了一切关于移居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从此开始了他最后二十年的岭南生活。陈毅看望,陶铸照顾, 胡乔木、郭沫若、周扬过访。许多重要人物到了广州,总是以目睹陈氏风采为荣,一贯狂横的康生竟然被陈寅恪堵在门外。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几乎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1953年夏,陈寅恪病了一场。他看了清代陈端生所作的《再生缘》,于是,他那积蓄已久的生命感受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他把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一篇气象万千、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诞生了。

从1954年至1964年,足足十年时间,陈寅恪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余万字,此书犹如一堆需不停地添加燃料才能旺盛燃烧的火,耗尽了这位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的老人的心血……

陈寅恪一生学贯中西,倡导以诗文证史,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能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罕见的成就。

(选自《今日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陈寅恪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B.陈寅恪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学识广博,学贯中西,见解深刻,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他讲课的教室场场爆满,连著名教授都慕名前来听课。

C.陈寅恪凭借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

D.陈寅恪学贯中西,研究深入,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在历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E.选文主要从治学的高度赞扬了陈寅恪的才华与贡献,也对他在二十年的岭南生活中谢绝外人的到访表示敬意。

(2)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寅恪的治学风格。(4分)

(3) 请结合陈寅恪的治学精神,就如何治学谈谈你自己的看法。(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3)题。(共13分)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 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 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 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 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和精神面貌。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 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E.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 人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4分)

五、语言知识基础

1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春晚只是一台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承担所有期待, 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②《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③这篇文章记叙了一场篮球比赛的经过,场面描写非常传神,神态、动作等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④黑心商贩为敛财无所不为,吃着香喷喷的里脊肉,你能想象它有可能是廉价鸡肉“整容”而成的吗?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⑤一场车祸让这位阳光男孩突然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不知所以,他在残疾的阴影中整整消沉了五年。

⑥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虽然 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B.当一些日本媒体报道中国飞机多次侵犯日本领空时,日本的大多数媒体、报纸和电视台都公布了事实真相,破坏了日本极端媒体妄图达到它们险恶目的的阴谋。

C.《时尚装修魔鬼省钱细节》一文,介绍了很多实用、省钱但又不失时尚的装修办法,让家居装修无时无刻都能省着点钱花,因而大受家居装修者的关注。

D.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 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① 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 存废。② 在今天, ③ 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 ④ 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 ⑤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⑥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①②③④⑤ ⑥

A但特别因此 /首先其次

B但尤其因为首先过去现在

C因而尤其因为首先虽然但是

D因而特别因此 /过去现在

1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一个精心制作的新节目,只要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播放,初期的观众是不用愁的,如果节目质量过得去,就会形成一股社会风潮。而如果这样的节目在视频网站播放,_ _________,观众的数量自然难以保证。

A.网站将想方设法培养用户,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

B.网站将面临是花时间培养用户还是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的选择

C.网站要花很长时间培养用户,还要冒着无法控制负面评论的风险

D.虽然网站初期的用户不用愁,但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

17.下面是 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林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疟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及团队身上体现着许多可贵的精神,例如: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大家都没有考虑名利,把谁做的更多成绩进行汇报,是‘大协作’。”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感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些。”

屠呦呦及团队身上体现的这些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错误,原文表述为“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该项将范围扩大化了。

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这与“佛教进入中国是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这里属于强加因 果的错误。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A项“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错误,这一信息在原文没有表现,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4.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由“曰”“虽”“然”“也”等虚词,“诸君”“德声”“愿”“诣”等实词判断A项正确。

5.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关于“谥”的表述,“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不正确,谥号也有带有批判性质的。

6.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的表述错误,原文是“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卢渊推辞豫州刺史之位,是因为母亲年老,而非去世。

7.(1)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2)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得分点。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句“及”解释为“等到”,“恨”解释为“怨恨”,“介怀”解释为“放在心上”。(2)句中“无”解释为“不论”或“无论”,“御物”解释为“接人待物”,“和”解释为“信赖”。之后在此基础上翻译整句,努力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备注】【文言文参考译文】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亲的风范,崇尚学业,家庭和睦。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供职黄门侍郎,叉升职兼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赜死了,停止进军。此时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 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 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 ,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8.A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的表述错误,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D项“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曲解诗意,诗人约客而客人不到,诗人闲敲棋子,实际是焦躁的表现。

9.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10.(1)安能行叹复坐(2)春江潮水连海平(3)危樯独夜舟(4)吴楚东南坼

(5)云中谁寄锦书来(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7)画船听雨眠(8)故园无此声

11.(1)AB【解析】(1)C项,“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表述错误,《柳如是别传》应改为《论再生缘》。D项,“在历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全面。 E项,“谢绝外人的到访”不正确,并非全部谢绝,只是将一贯狂横的康生堵在了门外;“表示敬意”于文无据。

(2)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②他治学严谨,全力以赴,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不能消磨掉他的创作才华,他长期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

(3)

①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②研究学问,脚踏实地,学人之长,避人之短,切莫坐井观天,闭关自守。③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只有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尽善尽美。

12(1).A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的表述无中生有 ,由文本看,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日本人面前好交差。D项“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的表述曲解文意,应该是白忠孝因为自己曾经帮过日本人办事不光彩,担心游击队知道。

(2).①医术高超。为伤员治病时,王仁甫运用银针为其片刻止血,又很快将其伤骨复位,显示了他高超的医术;就连宫本一郎也久闻王仁甫神针大名。②沉着冷静。从容镇静地完成了对游击队伤员的救治;宫本初到医心堂时,王仁甫正从容地捻着银针赏看 ,对侵略者的淫威毫不畏惧,显得沉着冷静。③大智大勇。王仁甫设计通过教授白忠孝针灸之术,巧借其手除掉日军指挥官宫本一郎,体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④正义爱国。王仁甫不顾身家性命而救治游击队伤员,保护民族医学而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体现了其正义爱国的一面。⑤包容大度。师弟白忠孝省悟改正后,便不计他帮助日军之前嫌,教授其神针绝技。

(3).“医心”有两层含义:①医者之心。医者既要有伤者必救的仁爱之心,更要有恪守正道的崇高人格。王仁甫秉承先师教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日武装救治伤员;他捍卫民族医学的尊严,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设计除掉日军指挥官,都体现了其守正爱国的情怀。②医治人心。医生既要善于医治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疗救世人的精神。王仁甫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用针灸之法,拯救了白忠孝这个误入歧途的人,帮助他重新做人,回归正道,体现了疗救精神的真谛。

1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求全责备”的意思是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与①句“步履沉重,气喘吁吁”的语境相符,且是否定,使用恰当。“妙手回春”是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用在②句中属于望文生义。“呼之欲出”是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与③句“人物形象”的语境相符。“无所不为”的意思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与④句“黑心 商贩”的行为相符。“不知所以”是指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也形容人不明原故;在⑤句中与句意矛盾。“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在⑥句中属于用错对象。

14.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可删掉一个;B项并列不当,“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存在交叉关系,不能并列。C项否定不当,双重否定中少了一个否定词,可以将“都”改为“不”或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15.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①空由“不断变化”和“恒久”的句意关系提示填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处举例,可填“尤其”或“特别”;③处阐释原因;⑤处有“古人”的提示填“过去”;⑥处与⑤处相对。综合判断B项恰当。

16. 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段文字是分析一个新节目在不同的渠道播放所引起的不同的反响。很明显这里是对比了两种情况: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播放和在视频网站播放。由后文“观众的数量自然难以保证”可知这里要填写的是在网站播放面临的困境,即用户不足,还有无法控制的负面评论。因此,可知C项是最合适的。

17.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要能够读懂构思框架的结构和逻辑,首先写出国庆七日游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的目的,再提示做好前期准备,最后介绍七日游的活动范围。

18.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诺奖是极为重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事件本身具有时代性、热点性,但背后反映的却是传统价值、人类精神。既有学术性,又有普遍意义,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能够引领社会健康发展,引导人们积极生活,促进人类和谐进步、走向光明的满满的“正能量”。因此这则材料作文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

材料已经把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可贵精神总结出来,即

①“ 艰苦探索、不懈追求”的攻关精神;

②“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奉献精神;

③“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主人翁精神。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第5篇

试卷分析报告

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

第一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

1、 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或”误译为“或者”。“执”:误译为“执行”。

2、 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

1、 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 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 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第二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

1、 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谓”误译为告诉,说。

2、 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 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 解决方法:

1、 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 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 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

8、9题——

第8题——

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

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

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

应对措施:

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

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3、严肃处理考试不认真答题的学生。 第9题——

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

存在问题:

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直抒胸臆,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由远及近,声

色结合,托物言志„„。

2、分析的时候,景和情结合不紧密,脱节,甚至有些同学分析的时候和前面艺术手法照应不上。

3、情感分析不全面。

4、答题步骤逻辑性不强,错别字多,术语不规范,卷面不规整。

应对措施:

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

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比如本题问的是“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考的是描写景物的方法,就不要答什么借景抒情一类的抒情手法了。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3、严肃处理考试不认真答题的学生。

三、名句名篇默写——

一、评分标准

每空一分,错字漏字不给分,共6分。

二、存在问题 1林寒涧肃

①“涧”----错写成“间”。 ②“林”----错写成“淋”。 2属引凄异

①“属”----错写成“嘱”。 ②“凄”----错写成“其”。 个别同学没填上。 3韩魏之经营

①“魏”----错写成“卫”; 4剽掠其人

①“剽”—错写成“漂”。 5望帝春心托杜鹃

① “心”---错写成“深”。 ②“鹃”---错写成“娟”。 6蓝田日暖玉生烟

①“日”---错写成“玉”。 ②“生”---错写成“升”。

三、改进方法 加强背诵与默写。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2)——

现代文阅读中包括两个题,学生大部分选择12题的实用类文本

一、评分标准:(1)共5分,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2)分析

2、

3、4段中莫言的特点,共6分,分3点,每点2分。

二、试卷分析:(1)题学生答的较好,大部分都选对了。

(2)题中,问题包括三方面:①学生对莫言的特点分析不全面,有关他的自警、善言方面有忽略的。②学生在总结莫言自由自在这一特点时,用的概括语不是很恰当。③有些同学只在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写在了答题区域,没有任何的总结话语,相应给扣了分。

三、解决办法:一方面对现代文进行总结,归纳题型和答题技巧;另一方面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点的练习。

第(3)题 ——

评分细则:本题为赏析划线句子,及其作用,其实可以分两方面作答,即:内容,结构两方面。总分为6分,答出比喻1分,分析合理2分;答出承上启下1分,分析合理2分。

存在问题:1.学生没有注意赏析二字,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分析出比喻手法。

2.分析不合理,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3.结构上的作用一般都能答出承上启下,但是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具体分析。

4.错字连篇。

解决办法:1.明确答题技巧,强调其重要性。

2.加强日常管理。

第(4)题:——

本题失分率很高,如果照参考答案,很多同学一分都得不到。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定基本分为3分,凡是有一点答案的内容的就4分往上给。但绝大多数同学也就4分,少部分人能得6分。

1、审题失误,自以为是,想当然,答非所问。这一点是本题失分率很高的最主要原因。学生不能把握文章写作者的意图,依据自己的理解,想怎么答就怎么答。超过80%的人答的根本就不对。如:莫言的成功源于他不拘小节,源于他的简朴,澄澈的心灵,在于他能说会道,在于他童年的印痕,在于他的性格,与他的记性有关,记住了自己因多话而挨打等等。

2、不能用原文语言组织答案,用自己的理解去写,不准确,没有采分点。

3、还有部分同学答小说,理解的根本就不对。都这个时候了,就不要答小说了。

应对策略:平时的练习中,训练学生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不要自以为是;训练学生提炼概况文章信息、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规范学生作答模式,训练学生用文中词句组织答案的能力。宁可讲的慢一些,也要想办法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五、语言表达16题——

一、得分情况:这道题70%的同学都能够得4—5分,剩下的同学0—3分不等。

二、考查能力及做题思路:这是一道概括新闻内容的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材料由四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各地建设城市雕塑的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是概括性的信息,属于次要信息。第二个句子,“城雕的建设过程实际是城市的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这四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是专业性的信息,属于次要信息。第三个句子,“遗憾的是拙劣丑陋的雕塑破坏城市环境的状况并没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是笼统性的信息,属于次要信息。第四个句子,“有鉴于此,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发起此次评选,从城市文化、视觉审美、公共空间角度出发,评出‘2012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是具体而明确的信息,属于重要信息。由上可知,概括性的、笼统性的、专业性的信息是次要信息,还有琐碎的、解释性的信息也都是次要信息。只有具体明确的信息是重要信息。所以答案为:全国丑陋雕塑活动启动。

三、方法总结:要想做好这类题,不妨这样做:首先,关注句号,明确每句的信息;其次,进行比较,找出重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最后,按照要求组织、整理答案。

语言表达第17题——

评分标准:(1)答案:高考加分成为少数人投机取巧的筹码,拼爹的较量。找到如下关键词——拼爹、高考加分、考试加分、家长背景等,语句通顺均可给2分。

(2)答案:高考加分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利益,需要还高考以公正公平。从“高考加分”“高考公平性”“个人能力”等角度作答,有观点,有阐释,言之成理给4分。

存在问题:

1、没有看懂漫画,对漫画理解错误,比如可怜天下父母心、弄虚作假等。

2、分析不具体,笼统地答以权谋私、考试不公平等。

3、语言表述极差,写出病句。

4、中心不突出。

应对措施:加强漫画训练,提高学生对漫画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规范答题。

六、作文——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书写关。

如勾抹过多、字迹太小()、笔画拈连、字体倾斜、字数不够(800-900为宜)、 错字连篇(特别是题目中错字,如洗理、涅磐、褪变等)

2、 语言关。

引文弄错出处(如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的作者顾城说成泰戈尔等)

开头一段毫无文采,甚至语言不通顺,还有的使用方言土语或者外文等

从表达方式看,记叙要简洁,抒情要感人,描写要细致,议论要精辟,而很多学生做得并不好

3、 审题关。 偏离题意的如: 谈“坚持”“过程”“传统文化”“拯救生命”“净化环境”等

4、 选材关。

材料陈旧。如可恨的用烂了的“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事例不典型,没有说服力。 事例雷同,事例之间缺少梯度。

5、 文体关。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第6篇

一、 试卷分析

全卷共三个大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二、理解运用(42分);

三、作文(50分)。满分120分。

考试内容:本试题涵盖初一语文下册

一、

二、三单元。

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上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课有所倾斜。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语文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简单分析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从学生考试结果分析,平均分与预期值基本一致,区分度好。 最高分116分,最低分71分,平均分100.81分(预期100分左右).

2、积累与运用(28分)容易错的是4小题,6小题第(5)个“白头搔更短”中的“掻”有的同学不会写,其余都作的较好。

理解运用(42分)第一个语段中,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错的比较多。第二个语段《一包花生》,看似简单,但问题不少,第一个小题,概括故事情节,错的较多,看来,要加强对学生概括分析

能力的训练。14小题暴露了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欠缺。16小题学生能写一些,题目要求字数不少于80字,改为不少于是否更好一点。第三个语段(15分)学生能答出来,但是不太准确,平均13分左右。作文“有家真好”学生可写的很多,平均分在46分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

1、知识掌握不全面、记忆不牢固。

例如:一(6)诗句默写(8分)中的错是学生知识不牢造成的。

2、知识理解存在缺陷。

例如:

二、现代文阅读(42分),三个记叙文语段,都不太难,有的同学失分较多

3、书写的不规范。比较严重的是作文。

4、做题时马虎,不注意审题。

四、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3、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教学。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教学,要能读懂各种文言文,明白其含义。

上一篇: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下一篇:不动产登记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