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5

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关注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尤其是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突出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要学习基本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思想及方法,并学会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热爱自然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新教材特点

0

新教材对物理学知识本身的关注下降,侧重探究过程,它的特点有:

1.教材设置思路

高中物理新课程设置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采用“模快”式结构,分成一个基础平台和三个选修方向。基本平台由必修一和必修二,这是高中生都要学的。三个选修方向是平行的,各个选修方向在课程内容和要求方向都不一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修。

新教材注重“情景创设”,每节课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或多媒体展示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和“假设”,注重学生去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改变旧教材只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了促进学生经历探索活动过程,培养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专门设置了若干体现活动过程的栏目,“讨论交流”、“观察思考”、“活动”、“实验探究”、“练习与评价”、“发展空间”还有“物理学史的启示”,“课外阅览”、”“物理在线网址”、“小资料”等。

2.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

《课标》对课程的基本范畴有所限制,但是比较宽泛,对不同的内容的处理方法呈多样化。注重选取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例如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加强“矢量”的教学、突出“变化率”的概念、强调应用数学方法及“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渗透“微元和极限”的思想等。

3.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教材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增加了“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内容,安排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放在匀变速运动规律学习之前,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物理规律获得的过程。增加探究性实验和扩展性的实验“做一做”、“说一说”等实验栏目。为不同潜能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的空间相同的模块里对一些内容做了“弹性”处理,以便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教材专门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发展空间”、“科学漫步”、“STS”等。对于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能力和兴趣, 有选择地学习。如物理必修 1 第二章第 1 节“做一做”中的“用计算机绘制 v-t 图象”,是为那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安排的;物理必修 2 第五章第 3 节“说一说”中关于“瞬时功率”的讨论,是为那些学有余力、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思考的学生所安排设计的。

4.注重联系实际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物理问题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相关的物理问题,以唤起学生将已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亲切感。例如在物理必修一中讲到“时间”和“时刻”与“路程”和“位移”的区别时,教材从上课、下课以及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到同一地点这些生活化的例子出发,逐渐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物理必修一“速度”是以百米运动员的赛跑为例来得出的;分析了飞机起跑的过程得出“加速度”;第一章第1节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物理必修二中在讲过功率 P=Fv 后,分析了汽车变速箱“换挡”的问题;分析了静电在实际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所选材料尽可能地与实际相关,避免过多地使用“小球”、“木塊”等抽象名词。

[ 参 考 文 献 ]

[1]马碧志.高中物理新教材特点及教法探索研究[J].内江科技.2009.6

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正式全面使用已二年多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了套,经验失灵,内容简单,没讲头。我省1996年初中毕业(开学)会考命题时,物理学科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题不是太容易就是太难,这说明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正确使用现行教材,使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出路为教法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和思想

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多数学生而言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在高级学校深造的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安排内容;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有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不断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識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用心良苦,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上述种种,宏观上属教学方法的范畴,教学中非如此不可。至于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具体教法,当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应该是百花开放,各显其能。但是,具体教法不能与基本教学原则相违背,否则又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作者从分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谈了对新教材的若干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总结了新教材教学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高中教学新教材 教学体会 教学成果

宿州市新课改试验刚刚开始,数学学科统一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的编写有鲜明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一条主线来看,内容比较新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个教材贯穿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有所用”的教学思想。

一、对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简要分析

1.新教材内容的体系和编排。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有必修1—5,选修1—4系列。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旧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有困难的内容,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四大板块的数学知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基础知识不再局限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也界定了在基础知识之中,它是显性知识中蕴含着的隐性知识。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强调了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反思交流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另外,还专门安排了“课题学习”和“探究活动”。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引导学生探究,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2.新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要求有新的变化。

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六大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老教材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相比,一是名称变化,将“逻辑思维能力”去掉“逻辑”二字,改为“思维能力”。这一改动扩大了思维能力的范畴,把过去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合并为思维能力,提高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本中的课题学习及探究活动以常见的实际问题为例,说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体会

笔者结合对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体会进行整理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认真学习新教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推进教学改革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对新教材内容不熟悉,特别是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不甚了解,那么他就无法弄清楚教材编写的意图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在教学中消极应付,新课程方案也就很难得到贯彻和实施。因此,我们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都必须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进一步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做整体研究,参考有关资料和其他老师的教学建议,设计好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的切实转变。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十分重视“问题情景设疑”及“问题拓展”的设计,以“问题”或实例引入,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在“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调动,而教师成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思维形成的引导者、能力培养的促进者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样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3.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展示数学的动态性,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例如在进行《圆锥曲线》的教学时,运用几何画板和多媒体演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及其立体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非常直观清晰的,学生将会对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理解得更为深刻,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更加明了,因此用好这一教学工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圆锥曲线及空间图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所有的这一切,仅靠教师做几个数学教学课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三、运用新教材取得的教学成果

1.产生了互动型师生关系。

在实施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同时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让学生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是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学习。

2.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在“问题情景设疑”及“问题拓展”的设计中,引入“问题”或实例,让学生考虑数学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应用,同时又涉及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我们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学生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了知识发生的过程,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还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数学本质的动机和欲望,进而促进知识的升华。例如:借助“比较分析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有关的数学概念,而且能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从数学的发展足迹中获取了营养和动力,全面地感受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当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应该承认,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化使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68.

[2]王海勇.高中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62-63.

[3]阮宏忠.高中新教材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78-79.

[4]杨朝宗.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09,(32):49.

[5]何立恒.正确认识与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10):39-42.

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部编版教材的使用下,初中历史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目标、探究、兴趣”的教学步骤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此,从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三方面入手,探究教师使用部编教材,实现初中历史“目标、探究、兴趣”的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就是为教师提供参考,保证部编教材使用的合理性,进而全面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效率。

关键词:部编版新教材;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历史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合理利用部编版教材,提高教材资料的利用率,并将“目标、探究、兴趣”教学原则贯彻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通过这样的教学,还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综合能力,提高其历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一、对部编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进行展示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其最为核心、灵魂的内容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方向、质量。同时,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所以在部编版教材的使用下,教师应该积极对教学目标进行制订,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展示,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对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制订,教师可以对课程的进度进行合理控制、把握,增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部编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制订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情感、能力三方面,保证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实现教学工作的本质目的[1]。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同时对其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本次课程的重点,有利于其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具体来说,《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知识方面,对战国时期的战争、水利工程等,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尝试对李冰、商鞅等进行评价,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3)情感方面,认识到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当前祖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同时也能够为教学工作指引方向,为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对部编版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探究

在使用部编教材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其能够积极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等,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将学生的能力作为考虑因素之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促进学生之间实现“一帮一”的学习目的,并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等。实际上,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程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2]。鼓励其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问题具有可探究性,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讨论。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保证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并提高历史教材中资料的利用率,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对部编版新教材内容的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以此来为部编版教材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1.丰富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料、画像资料、插图资料、投影方式、幻灯片方式等,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珍珠港》《我的1919》《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影片,提高历史知识的生动性,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组织课堂辩论。在部编版教材的使用下,教師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会,如全球经济问题等。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够提高历史知识的利用率,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重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使用部编版教材的条件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目标、探究、兴趣”教学策略应用在其中,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一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习目标,积极探究历史课程的问题与观点,并可以增强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保证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结合本文的分析发现,文中所提及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应用在部编版教材的实际应用中。

参考文献:

[1]邢玉芬.聚焦新版部编教材 呈现多样教学风采:我市举办2018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研讨活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81.

[2]王福华.基于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学习活动设计:以部编教材《三国鼎立》一课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48-49.

作者简介:杨赟,1976年3月生,女,湖北武汉人,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照解读

2000年《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全国颁行, 它结束了建国50年幼儿师范学校无语文大纲的历史。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比照阅读, 可以发现, 它明显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幼儿师范教育特征。

1.1 性质、任务和指导思想

两者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是完全相同的, 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对语文学科的任务的表述区别很大。新课标这样表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 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则这样说:“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 又具有专业学科的性质。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幼师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幼儿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 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必须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联系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突出幼儿师范特色, 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师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目的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强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口语能力, 一定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 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 发展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1.3 教学要求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分为阅读能力 (13条) 、写作能力 (9条) 、听话能力 (3条) 、说话能力 (4条) 和教育能力 (2条) 五个方面共31条要求。这五个方面都突出幼师专业性质, 尤其是第五点教育能力规定:具有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口语能力, 引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口语进行交往, 适当地运用幼儿化语言和态势语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需要, 选择相宜的文质兼美的幼儿文学作品, 生动地朗读、讲述、表演幼儿文学作品。同时说明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是:适应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需要;基本、实用、精要、有序;注重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吸收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分工的衔接, 以及与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配合。

1.4 教学评估

《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评估规定: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估师生的唯一依据。要注重平时成绩。语文考试, 要着重检查能力, 考试方式要多样化, 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鼓励学生有创见。

2 高等幼师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

幼儿师范学校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较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较强的幼教职业能力, 能说较标准流科的普通话, 具有较强的听力和口语表达力, 书面表达要求做到观点正确, 文句通顺, 内容充实, 层次分明, 面对幼儿这一既具有幼稚性、未成熟性而同时又是幼儿积极主体性的受教育群体, 教师既是其身心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 同时又是其游戏的参谋与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积极行为的鼓励者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并成为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

五年制高等幼师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近几年, 由于“普高热”的影响, 报考幼师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学生底子薄, 文学素养较差;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 即人生的可塑期、成长期, 古人云:“文以载道”, 语言文字是生活在社会的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对其进行思维的启迪, 方法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 发展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一套优秀的、适用的语文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

3 高等幼师语文教学现状对教材的要求

有以上分析可知, 幼师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征, 因此对语文教材的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

3.1 文本的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并强调“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 体裁, 风格丰富多样, 难度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

(1) 选文的适应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生认知实际发展水平 (能够独立任务) 和潜在发展水平 (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使他们能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 将其潜在发展水平变成实际发展水平, 以实现其认知的发展。从难度深度来看:教材选文一定要难易适度。太难了学生接受不了会丧失自信心, 太容易了又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幼师学生本身的基础文化课知识不扎实, 学生的欣赏领悟和接受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对其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 因而课文选材的深度、难度都应有所不同。

(2) 选文的时代性。

语文课程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决定了教材的时代性。社会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 语文教材也应该适应这些变化。叶圣陶先生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 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 分门别类写出许多文章来, 代替选文。”因此, 教材的选文要适当增加反映当代青年学生生活的作品和学生自己写的优秀文章, 以激起学生共鸣,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文化内涵。

(3) 选文的多样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书, 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各种各样的书, 不仅要读各种体裁, 题材和各种风格的书, 而且要读不同来源, 不同作者的书。只有这样, 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材的选文应该丰富多彩, 从古代诗词到流行文化, 从纪实文学到科普科幻的文章, 从历史追溯到国际热点, 从军事到体育, 从古典文学到青年情感等, 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入选。

教材的选编不仅要求题材, 体裁的多样化, 也要求作者来源的多样化, 特别是收录同龄人文章更能激起他们思想的共鸣, 也更能叩动他们的心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求知, 鼓励他们上进。北大女生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入选广东教科书, 成为教材改革的佳话,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其实, 这也并非首创, 在美国早有先例。美国高中写作教材《手册》选用的范文全部出自与教材使用者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手。在教材的第二部分“文章”中, 选用了高中生朱迪斯·派克 (J u d i t h p a r k) 的议论文”微妙的广告” (subtleexploitation) 作为范文, 其中朱迪斯的初稿、二稿、定稿及个人创作体会也全部收入在内。范文作者的学生身份也激励着同龄人写出同样优秀的文章来。

3.2 助读系统

文言文的学习对幼师生来说, 有很大难度, 不少学生甚至有惧怕心理。这就要求助读系统应该详尽而简明。

还体现在课下注释更追求准确性和重点难点的突出。对语文水平相对不高的幼师学生来说, 注释更应该简明。

3.3 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分两大层次:一个层次为课文作业, 如苏教版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一个层次为单元作业, 积累与应用或文本研习。这主要体现在: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不设置简单的一问一答的练习和唯一答案,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多学科的联系。表达与交流部分, 应淡化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系统的训练指导, 引导学生去讨论, 去认知、模仿和实践, 以切实提高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和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幼儿师范教育是职业教育,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水平, 因此, 对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要求很高。例如下列作业设计:

(1) 结合注释理解《劝学》、《师说》的文意, 然后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2) 朗读《古代诗歌二首》, 在体会诗作意境的基础上背诵这两首诗, 并用正楷字默写, 然后在小组内评比。

(3) 阅读的过程是自我体验的过程,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的艺术世界里走出的时候, 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和“康桥”,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和“我心中的康桥”。

(4) 编演课本剧。《鸿门宴》故事情节曲折, 矛盾冲突激烈, 人物性格鲜明。请查找资料, 了解课本剧的写法, 各小组推荐部分同学执笔写出剧本, 改定后组织演出。最后师生评价演出效果。

这样的作业系统设计充满了人文气息, 注重对人的情感的唤起, 能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味、应用入手, 对文本进行体验、感悟和鉴赏, 并且设计非常灵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 思维得到了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材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 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凭借, 其适用性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师语文教学一直没有专门的教材, 作为高等幼师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高效使用现有教材的策略, 并呼唤有幼师特色的语文教材早日产生。

摘要: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不同于普通中学与一般的职业中学, 这决定了幼师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征, 因此对语文教材的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本文把《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照解读、分析高等幼师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 从而提出高等幼师教育对语文教材的文本特点、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的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高等幼师教育,培养目标,语文教材,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 教育部.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0.

[6] 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5:98.

[7] 鲁迅.给颜黎民的信,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2:218.

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问题的提出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经分析,现行三套高中化学教材(必修)课后习题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题比重较大。选择题的比重约占20%-26%;填空题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客观题。主观题占习题总数的70%。(2)设置体现多样性,综合性和灵活性。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问答题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性习题,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3)实践性习题注重科学探究和能力培养。

那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课后习题使用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抽取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初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和文献研究。调查地点包括三个地区,福州、长乐和连江。总共发送问卷161份,其中福州60份、长乐44份、连江57份。161人老师中初三56人、高一48人、高二34人、高三2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一职称94人、中二等初级职称66人,所在学校包括市区各级达标学校和农村学校,因此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

3.1.1 调查结果

3.1.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课后习题全部使用的情况只占49.0%,部分使用的情况占44.1%。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教材课后习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表2可以知道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具体的使用方法,有63.9%的老师是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58.9%的老师是把课后习题作为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做的占19.0%。

从表3中数据处理的结果看,对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这种情况,初三有44.6%的老师选了这一项,高一72.9%,高二76.4%,高三65.2%。对比之下,初三的老师中选择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偏小。对福州地区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这和初三年级习题的设计有一定关系。

此外,从文献查阅的情况看,一份对浙江省丽水市各高中高一、高二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的使用很随意,一般作为课堂教学的候补内容,视课堂教学情况而定。如果教学时间有余,就从中选几道作为课堂练习;如果时间紧张,则留作学生课后选做。

可见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缺少关注,不重视对教材习题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习题也不屑一顾,只顾埋头于良莠不齐的参考书的题海战中,致使教材习题变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附属,变得可有可无,这其实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

3.2 限制教师使用课后习题的原因

3.2.1 调查结果

3.2.2 结果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主要原因是难易不当,其次是量太少,还有是教辅练习的影响等。调查中了解到部分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后习题很简单,没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后习题上。此外,习题呈现仍以节为单位(苏教版的“单元”相当于其它版本的“节”),由于每节教学含多个课时,习题的呈现不是以课时为顺序,而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类型为顺序,加之试题的综合性增强,有些试题只能学完整节后才能做,这些试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这些原因都限制了习题的使用。

此外,我国实验本教科书的习题量比统编教科书的有所降低,较其他教科书的习题量低。但从调查中我们矛盾地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题量不足。以课标要求的每模块18周、36个课时为标准(实际课时数远多于36课时),三套版本的教材中苏教版习题量最多,但平均每课时也只有2.9道习题,远不能满足巩固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适当增加题量使教科书“变厚”并不一定就是“加负”,与其让学生去寻求市面上的各类习题集来补充,不如让教科书更加实用,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因材施“练”;与其从数量上减轻负担,不如花更大的精力来研究提高习题的质量和匹配。

3.3 调查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习题的使用情况

3.3.1 调查结果

3.3.2 结果分析

实践性习题包含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这类习题在三种教材习题中占的比重约15%。

从表5可以看出实践性习题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少做的占了39.1%,至于完成的效果还有待考究。实践性、开放性习题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调查显示这类习题的实际使用率是最低的一类。

从类似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并没认真研究教材课后习题的潜在价值,还是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即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地方不实践,该让学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的也由教师包办讲出来,或是轻描淡写,无法体现这些实践性习题的能力价值。

3.4 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原因

3.4.1 调查结果

3.4.2 结果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设施和管理,其次是太费时间,与考试关系不大。实践性习题的活动方式多是调查、参观、上网查阅资料等,提倡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但当前不少普通高中都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学校和老师要负一定的安全责任。对于网络,虽然不少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但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很少有学校对学生开放。

对于太费时间这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需查阅资料的调查类实践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而需走访的调查类实践题难度较大,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独立完成,显然很费时间,而且工作量非常大。而老师在资料查阅、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情景素材的准备、学生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花费比旧课程大得多的精力,学生也提出更多的难于回答的问题。

与考试关系不大也是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广大师生认为实践性习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得不偿失。

从表7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这三个地区的几所学校里,实验用品齐全、够用的仅占11.8%;基本齐全、够用的占52.2%;其中实验用品不齐全、不够用的占32.3%;而严重缺乏的占3.7%,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的教学条件离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尤其是农村学校、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更是落后,甚至有的山区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极度缺乏,这都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性习题在实行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4 几点建议

4.1 教材习题编制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学化学新教材课后习题和以往相比,虽然做出了探索式的改进,但在习题的编制上仍存在不足。难易不当,其次是题量太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限制,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查阅,新教材习题编制应注意如下几点。

4.1.1 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52.7%的老师认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原因是难易不当(见表4),所以应对教材课后习题进行准确定位,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

4.1.2 注重习题的层次和联系

在给习题进行准确定位时,需要将习题划分层次。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于2005年出版的新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习题设计。这本教材习题设计由易到难,分成多个层次,使学生经历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层次理解概念,是针对该章的一些基本概念、定理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个层次应用概念和批判思维,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类题目约占总题数50%左右,是习题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层次知识和能力回顾,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通过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第四个层次写作和解决问题,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解决一栏中的题目难度稍大且综合性强,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并达到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类题数量较少,一般在1-3道之间。

4.1.3 适当增加习题量,改进习题编制方式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30.4%的老师认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原因是教材习题量太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见表4)。所以应适当增加每课时的习题量,保证每个课时之间习题量的基本均衡。并在保证基础题量的同时,增大选做题目的量,提高试题的选择性。此外,还应该改变现有的以试题类型为顺序的呈现方式,改成以课时为单位,按教学顺序进行呈现。为了方便使用,也许可以将习题从教材中独立出来,集中到教材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将习题部分完全从教材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成配套作业本。

4.1.4 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注重知识的迁移

提高习题的典型性,适当增加典型例题的数量和设置适量迁移练习,注重解题过程,讲究方法,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让教科书更实用。

4.1.5 进一步完善习题本身的设计

从数据处理的结果看,对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这一情况,初三有44.6%的老师选了这一项(见表3)。其原因是:教材中部分题目的设计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再现,试题简单、机械,忽视了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启迪。

斯多克(Stokes,1999)认为,对于获得创造力至关重要的早期训练环境应该是具有充分创造空间的、挑战性的训练,而不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性的训练。教师在布置作业和测验中应该增加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命题中尽量减少描述性、程序性知识等记忆性的题目,而增加一些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分析或综合的题目。

4.2 教材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教材课后习题都是经过编写者仔细筛选、精心设置的,既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训练,又能作为深化知识的增长点,具有许多潜在的教育功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教材课后习题全部使用的情况只占49.0%,部分使用的情况占44.1%(见表1)。教材课后习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实践性、开放性习题,它们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却是使用率最低的一类。为了充分发挥新教材习题的功能,新教材习题编制应注意如下几点。

4.2.1 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性习题教学活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如化学实验条件)和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是限制新课程实践性习题使用的最主要因素(见表6、表7)。所以学校方面应切实加强配套资源和实验室的建设,为新课程化学学科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此外,教师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安排下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将一些实践性习题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完成。

4.2.2 灵活使用教材课后习题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践性习题需要大量时间的问题(见表6),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可以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实验设计性的习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性活动也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在布置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还可以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的做法,应该将课本中的章节习题分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和合作完成部分。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较复杂的实践型作业。对调查报告和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可让组内的学生转换分工角色,轮流执笔完成书面报告。

4.2.3 转变教育评价观,实行多元评价

还有23.9%的老师认为与考试关系不大是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又一个因素(见表6)。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评价观,改变以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价。通过纸笔测验,强化对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运用表现性评定的方法,突出对学生实验探究、开放式活动式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查;运用观察法、成长档案袋法强化过程性评定。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强的指导性。

作业的批改不要像测试题批改那样只针对答案的正误进行总的评判,应像批改作文那样对学生的双基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解题策略等方面分别评判,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注重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可以设置学习园地或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论文、报告,并进行点评。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空间,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领会,并进行新的尝试。

4.2.4 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

调查发现,实践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极为生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不是仅仅考虑是否有学生活动,而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认识上存在什么误区、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把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或前概念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设计出真正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究活动方案,同时要研究所学习的课题中蕴涵着哪些科学方法、思维训练的教育因素,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案。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真实情景,注意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整合。

4.2.5 求真务实

在使用新教材的习题时,必须一切从学校的现状、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求实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课后习题潜在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将习题与知识的深化、新问题情境等联系起来。在精选的变化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达到会学、精练,跳出题海,回归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王宁荪)

上一篇:供应链产业集群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公共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