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

2024-07-03

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第1篇

(2017年4月5日)

各位领导,各位道德楷模,同志们:

春和景明,趵突泉下百花绽放;群星璀璨,道德之光闪耀泉城。在这满目春意、万物勃发的美好时节,3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济南隆重举行,这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对济南精神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期许,亦是700万泉城市民学习道德榜样、培育时代新风、创建文明城市的宝贵机遇和无上光荣。在此,我谨代表济南市委、市政府和每一名平凡普通而又心向崇高的济南百姓,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座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济南工作的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渗透,是举世闻名的泉城,拥有独特的历史风骨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这里,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清新雅致,也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雄浑气势;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由衷慨叹,也有“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做济南人”的畅意抒怀。在这里,大舜帝耕于历山,扬名仁爱才德;李清照沉醉晚回,惊起一滩鸥鹭;辛弃疾忧愤北望,梦回吹角连营;张养浩悲悯怀古,洞察世态沧桑。在这里,黄河经道,泰岳依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按察司街,王府池巷;齐烟九点,淡淡荷香;百代过客,大家徜徉。在这里,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丰富的文化、包容的胸怀、现代的追求,共同凝结成济南独特的精神标识,汇聚为泉城光亮的思想底色,培育出向上向善、尊礼守德的道德土壤。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济南的山美、泉美、湖美、河美、城美,人更美!近年来,济南市按照总书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工作机制,采取扎实措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主要切入点,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选树宣传活动,推动涌现出一大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截止目前,全市有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0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7人获得全省道德模范称号,34人获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7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荣登好人365封面人物,217人荣登“山东好人榜”,27人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2户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户家庭获评全省文明家庭,并涌现出了房泽秋、刘成德、刘延宝等一大批在全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道德典范,公民道德建设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推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社会氛围。

道德的力量春风化雨,道德的传承惠及千秋。当前,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我们将认真办好此次好人榜发布仪式暨现场交流活动,将其当做展示济南精神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大舞台,当做审视公民道德建设成效的大检阅,深入挖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所体现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关爱好人、争做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将切实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家庭文明各项道德建设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特别是今年,扎实做好第六届全市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巡讲巡演等基础性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实践和价值导向,不断夯实济南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基础,努力打造泉城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

预祝3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第2篇

小路两旁的大树纵横交错,树枝与树枝在一起交叉生长,上面挂着可爱的树

春,悄悄地来临了,刚刚萌芽的小叶子一夜之间变得青翠迷人。走在这一条洁净的小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春风一阵又一阵地吹过,树叶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为春天增加了几分生机。每天清晨,小鸟们在薄雾中叽叽喳喳地叫,却不会令人感到厌烦,反而令人没有了惆怅,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惭惭地,青绿的叶子变得深绿了。

随着蝉一声声地呼唤,夏天到了。火辣椒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家都热得苦不堪言,纷纷成群结队带着扇子到树阴下乘凉。两排茂盛的大树为大家遮挡住了太阳,一丝丝阳光还能在树阴下透出来。但大家似乎早已忘了烦燥,在树阴下笑

呵呵地聊天、下棋。

秋天,发黄的树叶相继落下,鸟儿们已相继飞走了,只留下空鸟巢。地上一滩一滩的金叶将小路装饰得更美。在小路上走着,微风吹过,叶子落在头上、身上,将人打扮得光茫四射,美丽极了。

寒冷的冬风吹过后,小路剩的只有荒凉。大树光秃秃的,小路极少有人,大家都躲在家里取暖,路上很静,这种是落幕美。

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第3篇

——那年·那月·那天

美好的诗歌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人生来自于活着的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

——题记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未曾察觉。“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

那天,天正下蒙蒙雨,我坐在窗前,百感交集。低头,沉默。自己的英语又挂科了,看着卷子上无情的红叉,我的心沉沉的堕落了下来。“英语英语”我在内心深处呐喊。都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看考试成绩也无情。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的英语成绩为何像和我作对一样,怎么也上不去呢?开窗,望着天边发呆。寒冷的冷风哗啦啦的贯穿我单薄的身躯,自上而下。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正欲转身,却无意望见窗前的腊梅,在风雨中,傲雪独开。我心不禁一沉,每逢春夏白花盛开之时,腊梅从不与其争艳,总是默默无闻;而当隆冬季节,大地被冰雪覆盖,百花踪迹难觅,腊梅却迎着凛冽的寒风越开越多,越开越旺,越开越艳,混身充满生机,昂首怒放。我望着这意志坚强的梅花,不由得陷入的沉思:腊梅这顽强奋斗的精神,不也是一种美吗?曲折的美丽,正是人生的美丽。最美是过程,结果只是其次。然而,只要不懈努力,还怕走不出人生的底谷?“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腊梅都有着这样百折不挠的精神,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为我,怎能输梅一精神,想到这,我关上窗,重新回到桌前,摊开英语习题,奋笔疾书。我坚信,付出多少,收获就有多少。

写到这,大家可能认为我跑题了,美,和顽强的的有什么牵连,但是曲折的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吗?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

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第4篇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攀登者说:“困难重重、坎坷崎岖的攀登就是美,一种坚持不懈的美”。学习者说:“辛苦至极、勤奋刻苦的钻研就是美,一种积极向上的美”。

“渴求知识的美”、“自然的美”、“坚持不懈的美”、“积极向上的美”„„这些美是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美,而是内在的美。其实平凡也是一种美。像那些商场中的清洁工,虽平凡朴实但又不失一丝劳动者的光荣。还有马路上清洁的员工,他们是最值得他人敬佩的。在夏天他们顶着炎炎的骄阳为人们做贡献。在冬天的早上,那些工作人员必须在人们起床之前去打扫,以确保行人的通车安全,他们顶着寒风、大雪、北风呼呼地吹进他们的胸膛,一个寒颤接着一个抖着。这份工作虽平凡普通但却透露着一丝丝伟大,一丝丝敬意。你能说这些普通平凡的劳动者不美吗?

还有像“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她们都是用平凡普实的行为诠释了“美”。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嬉戏在海洋中的一股清泉;美是荡漾在春风中的几缕炊烟;是雪花上的几个小脚丫,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

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第5篇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2.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吴显才事迹

吴显才, 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

类似的生活。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己做儿子。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

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3.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陈培玉(已故)

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

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

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

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积极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

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

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助身边的人。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

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4.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廖桂林事迹

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助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办?”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提供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

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5.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和龙事迹

张和龙,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石龙技工劳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位巴南区石龙镇大连村三社的农民,1984年汇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经理,开始带领家乡民工“闯天下”。在创业征途中,他以诚信为基石铸就了全国劳务品牌商标“石龙技工”。

张和龙视信守合同为企业生命,为保证合作方对民工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异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训民工;为保证按时交货,不惜用高额补助组织员工加班,不惜改铁路运输为航空托运;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操作要求严而又严。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钢铁厂暖气片生产劳务,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超高,公司如兑现合同就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但他没有走人,毅然借钱兑现了合同。守合同、讲诚信为公司获得了续包权,赢得了社会美誉,推动了公司发展,而今已成为10多万人的石龙劳务集团,在全国建了9个分公司。 在创业之初,因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亏损,有人提议减发或缓发民工工资,张和龙断然否定说:“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民工紧锁的眉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悄悄让家人贷款汇去,如期予以兑现。

近6年来公司为帽儿山钢铁厂创利1.5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0万元。张和龙不仅视纳税为义务,而且把热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义务”,悄悄关注着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时刻惦念着老家的路桥、校舍等,先后个人捐款75000多元。他说:“我在家乡长大,在尚志创业,不能丢了根、忘了本。”

张和龙以诚信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十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6.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彩均事迹

段彩均,男,42岁,中共党员,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段彩均诚实无价、守信天价,让一个负债率高达300%的国有老企业涅盘而生,一年扭亏、三年跃升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家装电线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铜型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创下瞩目的“鸽牌奇迹”,是国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无固定资产、二无流动资金,负债700余万元危难之际,投资组建了现代国企——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凭借着“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为全体职工创造政绩”、“诚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装电线电缆,以“诚实”为基石,实施质量品牌领跑战略,推行质量事故全额赔偿并加扣10%的企业名誉损失费的制度,以现代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引领着团队向市场传递着诚实信息,市场也因此让“鸽牌”展翅高飞。至今,资产总额达到5.9亿元、产销额12.19亿元,分别增值50倍和20倍,经济规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计上缴国家税金6600余万元。今年底产销额将突破16亿元。荣获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市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段彩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质量等于饭碗”的意识,将守信意识融入每个环节,使“真心真诚、有利有义”成为鸽牌人与合作伙伴及顾客们合作的基础,出现了鸽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现象:产品质量没问题也可以退换;经销商没订货急着把款交;供应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钱。出现了“调整价格、现款现货”、“宁让价格、不让市场”、“宁让价格、确保资金回笼”和“顾客满意、商家赚钱、公司发展”多赢局面。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与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其电线电缆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质,家装布电线和电工用铜型材产品的产销量均列全国前三,占领了重庆家装电线市场90%以上的份额,“鸽牌”已成重庆名牌、西南地区著名商标和老百姓心中电线电缆“精品”的代名词。

段彩均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重生,而且对员工以诚相待,对社会勇于回报。解决了近67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公司每位员工每月不仅能领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都足额到位。主动捐款修建重庆机电鸽牌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

段彩均先后荣获中国管理100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7.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邓平寿(已故)事迹

邓平寿,男,中共党员,生前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

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

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倍。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

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8.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石元英事迹

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9.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马福元事迹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

道。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10.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谢方珍事迹

谢方珍,女,29岁,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乡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这样一位"带夫"出嫁播洒爱心的农家妇女。她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高位瘫痪的丈夫,照顾残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岁的谢方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俩恩恩爱爱。可甜蜜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灾难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车祸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当时谢方珍觉得生不如死。这时,娘家人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家。但是,面对心爱而无助的丈夫和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身怀有孕的她不忍心离去。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诺,用我的一生,尽我的全力,照顾丈夫,不让这个家破碎。于是继续留在这个遭遇灾难的家,用她弱小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着十几亩地的庄稼,饲养5头生猪,本已疲惫不堪,但夜里仍细心照顾丈夫,每隔1个多小时都要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长褥疮,所以只能睡上4个来小时。丈夫眼看着备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个月瘦了20多斤,几次想自杀都被妻子劝阻开导。本无力抚养孩子,为了给瘫痪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气,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曾多次想过自杀。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诺,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发现身边的道德模范范文第6篇

牛良则同志又兼任村图书管理员,为方便广大村村民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政策,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精神素养,他每天都盯在文化活动室为广大村民提供无偿服务,完善借阅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共同促进辽河头村文艺、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明和谐先进村的建设工作。

辽河头村是户多、人多、地多的大村,因为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多重矛盾和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为了做好这个村的各项直补发放工作,他带领同事,到村部办公,和村干部分工合作,登记表格、发放现金,进行咨询服务,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不但理顺了村民心里的怨气,而且还落实了党的惠农政策,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他不仅是财务工作的助手,而且还是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他积极参加辽河头村的各项工作,在护林防火、防汛救灾等工作中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他不仅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而且还热爱公益事业、助人为乐。每年向灾区捐款、捐物,他都积极参与,起模范带头作用。每到年节假日,他经常到村里的孤寡、残疾老人家里去走访慰问。谁家遇到困难,他知道后都尽几所能伸出援助之手。今年七月,辛安村一名大学生身染白血病,家里为他治病花去几十万元,正在患者家属愁眉不展、万分焦急的时候,乡领导号召乡机关干部捐款,他听说以后当时主动找到村支部书记要求捐款二百元。然而熟悉他家情况的人都知道他家里生活并不宽裕。他说:"二百元钱微不足道,但捐献的是我的一片爱心!"

上一篇: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下一篇:法医学案例分析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