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

2024-01-14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第1篇

隐性课程的本质内涵具有如下若干要点: (1) “隐性课程”的相关问题内涵中应表现出“经验特征”与“计划实施”的含义; (2隐性课程存在的主要宗旨, 是引导学生获取课程以外学习经验, 借此来提高综合素质; (3) 这些“经验特征”以环境、活动等为载体, 间接或直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4“经验特征”的传递不仅是具有目的性、意图性和预期性的, 并且是有意识的教育过程; (5) 隐性课程教育环境的首要主体是学生, 课程功能的实现达成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的激发状况。

2 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过于重视智育

现实社会对教育的经济功能过于重视, 使得人才的选拔标准多侧重于科学知识及技能考核, 因为学校和家庭过于重视智育, 于是采用各种手段学生能够尽快获得就业“凭证”, 保证其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样社会背景所带来的应试教育存在牢固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升学率也就成为一个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高低的评估指标, 这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的基础, 学生学习及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表现出严重的唯智倾向。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时事课教学中, 教师忽视学生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的培养, 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纯粹的知识教授。这种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的短视行为必将带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的缺失。

2.2 教育目标不合理

目前我们所制订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着严重的理想化倾向, 实质上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目标。在忽视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现实状况的基础上, 教育者对学生的年龄、接受水平缺乏科学认知, 导致在制订政治教育目标时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例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的同时开设对于中学生来说晦涩难懂, 甚至用我党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这会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动机丧失。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教育内容, 这些本质上是无法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动机与道德素质。

2.3 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化

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和心理学知识的匾乏, 教育者把学生的所有的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导致教育工作者无法科学客观地对待政治隐性教育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教育者往往把学生的一些行为动机简单理解为对物质的追求, 忽视社会发展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机的端正和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而无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加强。教师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态度问题。甚至把心理的问题同思想道德品质混为一谈, 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化。

2.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

普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社会生活严重脱节, 缺乏针对性。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这些新问题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做相应的调整和变革。然而,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缺乏联系,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单薄, 无法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 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 使得学生出现心理上的迷惑,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与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其无法认同, 更难促使其内化。

2.5 知识灌输缺乏实践性

中学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缺乏训练和实践磨练, 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纯的知识传授非常严重。这就使得学生往往成为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实际上来说, 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追求某种统一的思想政治认知, 而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形态在实践中的运用, 培养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 从中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道德方面健康成长。实际中的预先安排、统筹包办或过度保护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践行”总是走过场,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就导致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无法实现, 更谈不上将学生的思想品德理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3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建设对策

3.1 校风建设

为了更好的完成中学在新时期的基本任务, 以实现中学的培养目标, 加强校风建设, 培养树立良好的校风,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新时期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同样也是中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第10次全国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明确指出:“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及校风虽不直接表现在外却能让人们切身感受和体会, 对青年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思想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状况, 直接影响社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评价, 从长远看也关系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所以, 校风建设既是学校的“形象工程”, 同样也是“灵魂”工程。

3.2 素质教育建设

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说:“面向21世纪, 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所指的是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我们以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结构为重要手段, 来实施情感教育。显然, 这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也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过程和全面发展教育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德、智、体、美、劳教育经历的过程, 就是情感教育进行的过程。情感教育就相当于素质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纽带”,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3 师生关系建设

在教育过程中, 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养成学生优良品德、提高学业、培养智能, 及促进身心、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平等, 尊重理解与合作等基本特征。只有让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达到一定高度, 认为自己的老师是一个自己可以信任的朋友时, 才能缩短师生距离, 消除心理隔阂, 从而形成教育过程的交往互动, 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 在这种氛围内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摆脱困境出实效。

摘要: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巨大变化, 社会生产和组织形式等的突飞猛进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大量新问题。本文在吸收己有的隐性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隐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 .

[2]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

[3] 李元书.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J].学习与探索, 2002 (5)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第2篇

摘要:在新课程中,文言文为基础的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可以作为辅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建设民族精神之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一、传统文化建构中学生的精神家园

中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接班人,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在人生当中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情况、道德修养,将为其将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将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反正。由于目前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入侵,使得当今时代的学生其整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养成面对着更多的调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精神抵抗能力,将会造成精神世界的贫困,以及人格脆弱等缺点。在我国的五四运动期间,西方文化压迫我国的文化发展以及崛起,并且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各种形式上的破坏——无论是具体的文物壁画,还是流传的诗词等等,所以,当今社会更应该加强我国的传统文化建设、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字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中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们产生民族使命感以及自豪感。我们需要一个优秀的串通文化基础,来传承爱国的素质,为学生的人格培养进行提高,全面加强学生的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理念,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平,不强调正义。从纵向上看,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恒定和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培育民族文化在精神家园、民族认同和文化信仰创造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二、传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和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感悟、启蒙与精神感悟、道德与心理模式为基础的道德思维文化。传统文化有利于自尊、自我表现和教育的培养,它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思想与政治教育支持者之间的压迫与压迫关系,特别是,改变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尊重主体的身体发展。

中学语文作为德育的中心内容,学习应该积极开展古诗词朗诵活动,鼓励阅读经典思想和文学作品,举办读书周,拓宽阅读视野。德育与阅读、知识转移相结合;要重视把义务教育纳入外在自觉教育;强调榜样的力量可以作为榜样,并将话语与人格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把道德自觉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三、传统文化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要求独立、自由和个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体发育不成熟,极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失衡,或者各种各样极端的表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材施教,保持自己的心理状态,引导自己的发展。加强和发展传统文化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傳统文化精神教育中学生,在培养“德尊中庸”的载体上,在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精神上,并在塑造和谐的整体面貌、动态的中学生成长发展观;学习“天人合一”的人文探索精神,教育中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精神,例如其中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精神。这些精神当中孕育了对父母的宽容和尊重,遵纪守法的行为和以行为规范的精神教育,才会产生社会主义的荣誉感。对中学生进行“修齐治平,国家为先”的传统文化理想教育,灌输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语文是一个学生不断了解世界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应该有课程,同时还应该有古诗词的背诵以及学习,比如语法学习等等,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入带对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的各个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的和掌握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特征。就其内容而言,它继承了一种包括各种知识形式的文化,一种思想文化;文化不仅是从各种理性文化中继承而来的,也是从爱国主义等各种非理性文化中继承而来的。文化不仅在意识的各个层面都有传承,而且能够传承到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去,比如帮助学生们形成一个健康的心态、优秀的文化素养以及良好的社会风尚。

学校要利用传统节日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体现这种传统节日的意义,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并对学生展开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从而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名族尊严感以及自信心,有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结束语: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一个中学生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帮助,让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并且感受到多种多样的优秀知识,同时可以丰富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手段,并且深化了思政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殷庆利. 浅谈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新校园:中旬刊, 2012(8):63-63.

[2] 李春燕.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赤子, 2016.

[3] 刘晓洋, 李奇洁, 刘增.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补充功能[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6).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第3篇

2、运用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可行性

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4、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5、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6、思想政治在农村中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7、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原因与衔接路径

8、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理念趋势与授课体系探讨

9、浅谈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10、战“疫”之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1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浅见

12、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3、法治理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14、谈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15、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状与对策

16、浅谈中职德育课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功能的发挥

17、浅谈隐性教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8、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19、发展与定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迁

20、中学思想政治与理想人格教育探讨

21、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困难及策略探究

22、榆林市中学思想政治融合廉洁教育问题研究

23、教育链:中学思想政治情境教学的新视野

24、让创新教育走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25、新媒体下开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26、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7、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置误区及思考

28、新时代下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再学习构想

29、将红船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0、中学化成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3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3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思考与运用

3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初探

34、校园亚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35、浅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36、当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7、浅析当前政治环境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8、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评估模式探究

39、浅谈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40、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少年人格塑造

41、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42、浅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3、论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44、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

45、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定位

46、网络时代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47、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48、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9、新媒体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当前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基于以上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使用在全国的普及,当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但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心理和思想上呈现出独立、逆反等特点。大部分中学生在生活中对是非观念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中,中学生需要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其建立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追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新形势下摆在中学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错误

素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在高考压力的面前,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实施。部分中学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味强调对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分数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首要标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不注重对学生全面、持久发展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校花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极少,甚至对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导向。

2.教育方法的落后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这一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讲,学生记,测验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视。学生在日常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很多资讯、信息,教师却无法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枯燥、应试的教学模式容易让中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学生只能被迫地听,机械地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师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3.教学内容的局限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所依托的教材仍缺乏现实意义,教育内容单一且缺乏实践性。实际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已经经过几次改革,相较以前,其理论深度与系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其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仍相差甚远,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讲授的道理无法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实际,也难以解决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4.教育环境的复杂

21世纪,网络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它的广泛普及尤其受到了中学生的追捧和热爱,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都给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题。如何避免不良网络环境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避免多样的网络文化影响中学校园的教育管理,都是复杂的教育环境里中学教育正在面临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雏形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时期。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理想,更推动着素质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中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思想困惑,培养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使中学生将自己的成长、成才自觉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中学生积极顺利的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新形势下新问题的必然选择

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沉溺网络世界影响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欺诈事件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这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中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其甄别信息的好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理念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许多中学教育仍未从思想上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在高考的压力下,以分数论高低,以成绩评优劣仍是部分中学的常态。实际上,这种观念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并未得到应有的提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换位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应坚持着眼于中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注重对中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注重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护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2.依托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网络在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快捷的网络操作可以使社会的热点问题得到及时传播,老师可以将国家关注、网民热议、学生关心的问题放到课堂上来分析、交流。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泼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性,更能引导学生对网络的关注重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网络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举办主题活动,丰富课外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要求。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学习,可以让中学生在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同时,明善恶、辨美丑,增强学生对传统道德观的理解,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开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活动,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坚定信念。理想和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及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艰苦奋斗的意识,避免其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前的成长环境中,中学生容易在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性格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向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顾畅.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生教育,2012(09).

[2]冯静敏.网络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4(02)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第5篇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關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意义;方法

近年来,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个别地方甚至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地位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没有彻底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社会中负面观念对初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使得初中生当中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的现象加重。

在这种背景下,初中生无法建立明确的是非观,无法建立长远的人生目标,无法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够改变学生错误的观念和意识,维护我国礼仪大国的形象。基于此,本文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育。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强化德育功能的优势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其德育功能的特点,抓住思想政治课强化德育功能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2.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中学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1.言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教师的示范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思想与地位解放,重视学生的地位及其地位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结合国内重大的时事和一些社会热点,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3.运用生动的教学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来授课政治教学,尽量贴近时代社会的现状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准备和处理教材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造,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和学有所得。我们始终要铭记,讲台下面对的是一些知识不足、形象思维主导而抽象思维能力略差的初中生。如果政治教学只是单纯地从抽象的概念理论上讲解,必然导致学生索然无味、困顿不解的局面。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我们需要以理论为导向,以实际为基础,借助现实生活中形象生动的典故、故事、新闻时事、模仿英雄事迹,甚至教师个人的人生体验,逐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快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活泼的事例故事里,初中生更易于认识社会,有效吸收知识,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标准。

4.通过课外实践延伸德育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效果要在课外得到延伸和补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同样要融合德育教育。所以,我们要一边通过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要加强落实实践环节,在生活实践中教育和锻炼学生,才能教会他们融入社会、直面挑战与规划人生的真本事,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品德水准。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而言,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撰写政治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通过有效的指导和引导,推动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实际分析来锻炼和培养初中生的问题解析和社会观察能力,为提高其道德素养打下基础。尤其是在乡镇中学,引导学生走访调查,挖掘乡土风俗和民族风情,既能加深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出热爱乡土、思忧奋进等宝贵品质。

三、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注重情理法并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渗透措施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也应该以自身为榜样,积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德育典范。

参考文献:

[1]周丽.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学周刊,2012(10):59.

[2]刘妍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2(7):51.

[3]程新忠.谈德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7):82-8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文第6篇

三生石编辑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一)调查的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特开展此次调查活动。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已相当成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过渡期。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进入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表现愈加关注;生理发育逐步完成,对异性易产生爱慕心理,陷入早恋泥潭;心理发育受主客观消极因素影响,易出现偏差,人际交往不良。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旨在探究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引领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不计名问卷形式,只要求被调查对象按规定如实填写,其中客观选择题29道,主观问答题1道。共分为学习类6道,兴趣、爱好类7道,理想、信念类8道,综合类9道。

(三)调查的对象

淮南九中高中在校学生。全校现有21个高中教学班,1200余人。随机抽取200人,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14~15周岁为26人,16~18周岁为119人,18周岁以上55人,共发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的第一部分 ——学习类

1、学习的目的与态度。50.2%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谋取职业”,26.5%和19.3%的学生选择了“振兴中华,提高自身素质”和“过上幸福生活”,4%的学生选择的是“赚更多地钱”。对于学习态度,选择“应付家长和老师”和“马马虎虎地学”的分别为22.7%和26.4%,另外48.2%的学生选择“勤奋刻苦”,还有3.7%的人“讨厌学习”。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较明确,但学习态度尚待进一步端正。

2、最喜爱的课程。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压力加大,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偏科问题,尤其面临高考压力,渴望缓解压力,对音体美的学习兴趣提高。14~15周岁、16~18周岁、18周岁以上对音体美的兴趣分别为22.3%、23.5%和24.2%。

3、学习中的最大困难和影响因素。学生选择“基础差”和“心理压力大”的比例分别是27.6%和30.9%。而17.7%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最大因素是“父母吵架,不关心”。由此可见,影响学习的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二)调查第二部分 ——兴趣、爱好类

1、业余时间的安排。选择“读书看报”的占44.7%,选择“看电视”的占20.1%,而选择“打球、唱歌、游戏”和“睡觉、上网、玩游戏”的比例分别是18.7%和16.5%。可见,多数学生能通过传媒获得知识和信息,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和游戏室。

2、最喜爱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男生多选择“武打军事类”,女生多选择“言情类”,而选择“名著类”和“励志类”的比例仅占17.8%。表明当代学生男女性格差异拉大,民族传统和理想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3、穿戴“名牌”。由于生源大多来源于矿区,选择“不在意”和“无所谓”的占86.3%,选择“羡慕”的为10.8%。这说明学生受经济条件影响,较务实。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攀比之风有所上扬。

4、“零花钱”问题。调查显示,95.3%的学生选择“家人给的”和“亲戚给的”,另有3.2%的人选择“撒谎向家人、亲戚要的”,仅有1.5%的学生选择了“勤工俭学挣的”。在花费上,40.9%和29.1%的学生选择“吃穿玩乐”和“上网交友”,“花在学习上”的仅占28.4%。这一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家长溺爱孩子的情况较突出,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5、“过生日”问题。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选择“与家长一起过”或“订蛋糕聚会庆祝”这两项比例达高达95.3%。表明,父母比较重视子女的生日。

(三)调查的第三部分 ——理想、信念类

1、关于人生坐标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勤奋上进”和“珍惜光阴”的学生占40.6%和34.8%,选择“发展个性”的占20.1%,仅有少数人选择“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这部分学生的错误倾向引起警觉。

2、对偶像的崇拜。对这一问题,男生选择“体育明星”和“英雄人物”较多,女生则多选择“影视歌星”,而总体上选择“英雄人物”和“伟大人物”的仅占20.4%,这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加强学生人生观教育,加大对“英雄人物”和“伟大人物”的宣传教育力度。

3、职业选择。35%学生选择“经理、老板”,选择“国家公务员”的高达50.3%。而男生选择“军人”的较之女生多,而女生选择“教师”的比男生多。这与整个社会大气候基本相符合。

4、成为九中人的感受。30.3%的学生选择“很满意”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之合高达68.5%。由此可见,学生对九中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持满意态度。

5、影响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和人生成功的关键。有46.5%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恒心和信心”,而选择“社会环境影响”的达21.6%,可见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和谐进取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针对人生成功,70%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影响。

6、对共青团的认识。调查显示,60.7%的学生选择“主动参加团组织”,相当部分学生对学校团队工作表示满意,并对今后团队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总之,学校团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青年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是主流。

(四)调查第四部分 ——综合类

1、与人交往的原则。学生选择与“性格开朗”、“诚实守信”的人交往的比例分别达36.2%和60.3%。这表明学生交友的原则是正确的。

2、关于“失眠”及原因。有过“失眠”现象的学生中,选择“学习劳累”和“心理受压抑”的分别占45.3%和19.4%。表明,与家庭多沟通十分重要,家长和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辅导。

3、任何看待老师与家长的批评。选择“理解接受”的占74.5%,有16.6%的学生选择“表面接受”。更有4.5%和4.4%的学生选择了“无动于衷”和“讨厌、拒绝”。这表明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应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

4、对网络的认识。有35.7%的学生选择了“充满诱惑”,95.8%的学生选择上网是为了“打发时间”、“交友、玩游戏”和“满足内心空虚”,仅有4.2%的人选择“查阅资料和信息”。这表明,整治有害网吧势在必行,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出来。

5、希望父母成为什么样的人。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选择愈加务实。如选择“当先进”、“发大财”的年龄段,比选择“过平凡幸福生活”和“无所谓”的年龄段要轻,标志着随着年龄增大,学生群体对社会认知越发注重观实。

三、形成原因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品德等方面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中学生,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和提高,外界的干扰较强。

(二)部分家长的错误导向。我曾接待过一位家长,他认为给孩子创造优裕的条件便行了,学不学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三)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厌学,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滑坡。一段时间以来,素质教育变了味,变回到原来的应试教育水平。

(四)当今中学生面对日益提高的消费支出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宣传影响,由于虚荣心的驱使,更容易产生与人攀比的心理,在客观条件下不允许的情况下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由以上可以看出,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迫切,因为新一代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四、解决对策和建议

针对中学生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关心、爱护他们,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他们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根据上述调查,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素质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1、不断加强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典型引路和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把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2、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尤为重要。

3、开展各类讲座,丰富知识内涵。尤其要举办形式与政策教育、科技知识、社会发展动态、法律知识、心理卫生知识等系列讲座,使青少年形成正确认识,为步入社会作好心理准备。

4、开设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书画、绘画、舞蹈、航模、计算机、时事政治、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5、开展团队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读书演讲、青年志愿者、文明小卫士、团员教育评议、学生记者采访、社会实践、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营造一个优良、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重视人才,发展青年的氛围。坚绝抵制网络游戏、不良书刊音像的不健康影响,引导青少年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内涵。

2、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升学、就业、评价竞争机制。弘扬正义和上进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

3、不断开展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活动。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前途教育,用先烈、英模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1、社会承担起“规范”作用。“规范”文化市场、就业竞争市场,当好“文明监督员”,落实“科教兴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思想。

2、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吹鼓手”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注重发挥团队功能和思想政治课作用。

3、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当好“协调员”。父母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子女去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同时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幸福、安康的家庭环境。如控制自己的兴趣,少看电视,不打麻将,不讲脏话。父母要经常对子女进行爱心、信心和恒心及艰苦朴素教育,要让子女体贴生活,从而培养跨世纪的“四有”合格青年。

上一篇:珍惜陪你聊天睡着的人范文下一篇: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