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7

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逐渐加强培养中职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在新时期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普遍被人们所重视,大力发展和倡导审美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下,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1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美术的教育中,老师应当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未定型且容易受艺术感染的学生而言,审美艺术和审美意识能够极大地促进其性格的形成,学生形成艺术性格,美术教学的过程也就相对容易得多,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得到很大的提升。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体会出艺术效果,“纯绘画”教学使美术教育成为艺术技巧的教学,美术教育的价值、意义以及真正的功能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中职美术老师应当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将审美教育作为一项原则,实际上审美教育就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还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原则,美术老师应当充分挖掘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因素并加以利用,将这些因素融入教学之中,确立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审美教育对中职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素质修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完善中职学生的精神面貌。而且审美素质也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间接提升了自己的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成为新时期下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仅具有健全体魄和崇高理想,还富有审美素养和创造精神,这对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期中职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按照学生的审美能力分层,以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中心,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鉴于美术作品的种类非常多,所以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标准,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例如A小组鉴赏中国山水画,B小组鉴赏西方油画和素描等等,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科学的分层分组之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互相督促,共同提升审美能力。

2.2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纪律组织性不强,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上课散漫、开小差等现象也会屡屡出现。因此,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显得格外重要。现如今,信息技术的發展,让多媒体教学进入到校园,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例如通过一些影视资料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冲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所以老师可以多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他们可以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审美能力。

2.3活化教法,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的一个群体,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美术专业课的学习。中职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会有很强的尝试欲望,与此同时他们一般拥有不错的动手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优势。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优势。对于美术学习,写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好动的学生来讲,定期的写生活动很具有吸引力。学生通过写生,可以提高绘画的积极性以及观察事物的敏锐度,这是极其可贵的。与此同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以此提高审美能力。

2.4美术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

倡导美术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鼓励教学走出课堂,走近当地特色文化,走入社会,走进现实生活。带领学生以多样化、多维度的视角认识美术审美、美术创作,陶冶学生艺术审美情操,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名胜古迹等特色艺术文化资源,将当地特色产业案例纳入实际教学中,凸显当地文化艺术特点,突出民族艺术文化优势,立足乡土结合的

内容,易带动学生的爱乡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更易融入美术审美创作中。增加美术作品欣赏环节,根据美术作品历史背景分析提升学生鉴赏美的深度,利于学生日后艺术创作融入真情实感,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2.5丰富美术教育课堂开展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活

动,积极交流心得体会,形成反馈性评价,总结小组讨论成果,针对存在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及评价。强化师生交流,课下关注学生动态,针对不同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情况,不断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审美能力。学校要定期开展美术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提高教研成果,加强和当地美术协会、高校等专业性机构的联系,聘请专业画家、评论家参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老师需要紧跟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会保证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莲.探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

[2]海波.中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7).

[3]张振国.浅谈新时期中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

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培养审美感知感受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 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 (人) 对美的诸多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有了审美感知力, 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并且最后接受同美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卢梭语) 同时, 陶行知《在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中指出:“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 做一桩事情, 画一幅图画, 写一张字, 如能自慰慰人就叫美。”罗丹也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感受能力, 显得尤其重要。

1.1 感知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 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 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对自然季节的细微观察, 如观察树木、池水、天空等色彩的变化。水色是春绿夏碧, 秋青冬黑;天色是春晃夏苍, 秋净冬黯;树木是春英夏荫, 秋毛冬骨。是让学生感知不同季节的变化, 也感受不同季节的美。

1.2 感知感受形式美

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而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先接触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 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所以, 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 来培养他们对形式美的感受。

(1) 引导学生会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 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 然后通过白描联系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美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色彩美的感受。每个人对色彩感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 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教师通过讲解、观察、练习, 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 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 进而掌握这—造型语言。

2 培养审美鉴赏力

(1) 对有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象征意义的作品欣赏。例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 在不了解作者的艺术个性, 不了解作者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创作了这尊雕像, 那么欣赏者眼里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被捆着的人而已, 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但如果了解作者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 不为恶势力所屈服, 富有反抗精神, 正直、勇敢的艺术家, 作品是在作者为祖国的沦陷而痛苦失望, 对宗教皇权统治一切和压制个性深感不满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了解到这件作品靠征作者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渴望, 那么, 欣赏者对作品必然产生强烈的共鸣。雕塑粗犷的造型, 激烈的动态, 扭曲的线条, 都会引起欣赏者思想和感情上的震动, 从而获得较深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体验。

(2) 运用美术作品的比较欣赏。例如:在进行东西方绘画欣赏教学时, 如果没有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往往会认识模糊, 为此, 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如将中国画家的人物画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作比较区别;将中国画家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比较;如将国近代绘画大师林风眠的《秋艳》与欧洲印象派杰出代表莫奈的《阿让特伊的秋天》让学生进行比较, 找出中西方绘画主要的区别。

运用美术作品比较欣赏, 还可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同一时代、不同题材作品比较;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等等。“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器而后识器。”多鉴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培养审美想象力、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仅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并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

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精神活动,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不可能像数学算式那样呈现1+1=2或物理、化学定律那样得出某种必然因果关系或变化结果。因此, 审美要摆脱一般科学认识规律的制约, 想象力才会得到自由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 高山变成了巨人;流水像是某种心绪;一幅简单的剪纸能体会到祥和、古朴的民风;一个造型简朴的民间泥塑, 能感受到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而这种审美感受, 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学生是充满幻想的,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 是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 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再运用所学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 对客观事物的进行观察分析, 把无形的想象变为可视的形象, 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摘要:美术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般由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培养审美感知感受力;二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三是培养审美想象力、创造力。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 最后提高审美能力, 达到“真善美合一”。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 (英) 威廉.荷加斯[著], 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大纲 (试用稿) [J].中国美术教育, 1992 (3) .

[4] 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45.

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华民族本体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文化宝盒,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渗入。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引导者,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此,本文以小学美术课为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是集审美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身的文化气质十分突出的一门课程。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小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机会,找到切入点适时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提升小学美术的文化品质。

一、以小学美术教学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十分珍贵的一种文化资源,代表着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我国文化历史漫长发展历程的重要体现。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改革对美术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国家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是有效性较高的一种措施。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难免会承受一定的外来压力和冲击,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发扬与美术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十分有必要。基于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十分关注。要想将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融合起来,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是十分合理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首选方案。美术课堂种情景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作者的创作情境,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创作过程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内涵会逐步沉淀下来。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建立专属于本班学生的收藏库,将设计理念新颖,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作品收录进去,通过激发学生好胜心的方式逐步增强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契合程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提升,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

(二)以传统文化故事为例,引发学生共鸣

每一个传统文化的背后几乎都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教师可以传统文化故事为教学素材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展示出来。其中最符合小学生心理及精神需求,同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借助古代书画名人,增强小学美术教学的传统气息。

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更加活泼,逆反心理也比较明显。在此情况下,教师继续坚持传统教学方式很容易消耗学生的学习耐性,不仅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也不能实现。古代书画名人的作品相对来说说服力更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导作用。

唐伯虎是古代名人的杰出代表,他自小家境贫寒,但十分用功,凭借个人努力最终成为苏州“四大才子”之一。作为明朝画家的典型代表人物在美术课堂教学方面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因此以唐伯虎这一历史名人为入手点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趣味性,学生对于唐伯虎等人的鉴赏也会更具感情色彩。

(三)开展相关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践行中领悟传统文化魅力

小学美术课程表面上来看是传播美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质上美术课程的实践性更强。因此,要想真正通过小学美术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修养与情操也会得以提升。书画实践等相关主题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刺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提升。从另一层面来说,任何文化的渗透大多需要书本知识向实践转移。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美术学科的人性化程度更强,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体现十分明显。作为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美术学科的人文特质,增强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融合程度。传统节日是开展主题活动的不错选择,教师可以对不同时期节日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或者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收藏艺术品的分享。在节日的氛围下,这些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文化神韵势必更高。此外,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进行艺术品创作,一方面通过作品设计将学生的思维特征及艺术鉴赏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结束语:综上所述,美术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美术教学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观察,想象,动手。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创新。由于小学美术的连贯性较低,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别的章节分类串联起来,将具有对比性的教学课时分为一组,同时选取特点鲜明、风格差异较大的主题作品,让学生能够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两者之間的差异。或者以学生自己设计的艺术品为美术课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不同的物品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设计产生的实质性差异。此外,网络平台的运用也是在美术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积极与其他高校的一线教学保持沟通,互相讨论,不断吸收其他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学融合方面的教学经验,更好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体验传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张丽洁.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84-85.

[2]周冰.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02):124-127.

(海南省琼中县第一小学)

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 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把“琴、棋、书、画”作为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 说明了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育, 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并且能够进行创造美, 从而将美与丑区别开来。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 更有代表性, 成为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 美术教育对高等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所以高校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2 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为了教导学生通过有形的物质材料去认知和感受事物的美好, 通过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去认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且能为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事物, 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 也影响着他们的道德修养的提高。改革开放30年里, 我们在努力地发展经济, 但由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峻的挑战。审美能力的提高虽然不是社会问题的救命稻草, 但它可以从侧面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 在高校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感官与心灵对形式美的感悟与品味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锻炼我们有一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在一般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当中看出许多美来。具有视象感受力, 视象联想力和审美感悟能力。纷繁复杂的视觉符号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真实世界, 而欣赏和理解这些视觉形式正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要素。人类对美的发现和爱美习性的培养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形式美。形式美的四大因素, 线条、色彩、形体和声音, 除声音属于听觉艺术外, 其余三项都是视觉问题。美术教育通过系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 使形式美的诸多因素和基本法则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从而提高对形式美的感悟与品味能力。

2.2 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生境界

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塑造、提升人生境界, 超越实利意识而逐步取得自由的审美境界, 从而完整人性和文化心理结构, 达到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由此对人的身体产生一系列延伸效应, 导致身体、心性走向健康与自由, 使审美主体体态、动作、举止自由和谐, 富有活力。

一位读者在看完凡高的《阿尔的吊桥》后写到“在凡·高的笔下, 我看到了对生命的质感;在凡·高的笔下, 我看到了对艺术的追求, 对理解的渴望。这幅《阿尔的吊桥》中, 凡·高诉说了他心目中阿尔真正的绚烂光华, 在阿尔的天空中, 凡·高真正的体验了飞翔。凡·高的作品总是火一般地热烈, 不仅在色彩方面大胆创新, 而且线条与物体的表现力也极端地强烈。凡·高拥有对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金黄色、天蓝色、草绿色, 简单而不凡的笔法清晰地刻画了阿尔的吊桥、麦田、刚发芽的树木、草地、洗衣妇、小船、马车, 当然还有特别重要的——阳光。他用色彩的对比度鲜明地描写了晴空下余晖中的一切。让人感到似乎那是真实, 又是虚幻。也是因为色彩的跳跃使大家认为那是一个欢跃的场面。可那水下金色吊桥的深蓝色倒影, 图右下角疯狂生长的芦苇, 似乎是画家内心中的神秘隐喻, 那深蓝色是他的现实生活, 可余晖的镀金是不是他对美好的向往呢?那并不平静的水面和杂乱无章的芦苇, 也许表现了作者当时并不安宁平静的心情, 吊桥后那几棵直插蓝天的树, 也可能是他一意孤行和独一无二的个性的精神写照。看凡·高的画, 就是自己的心灵与艺术的沟通;看凡·高的画, 就是仰望阿尔的天空, 仰望金色的阳光”。人们从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美的伟大情操, 受到美的美好感染。这是其它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审美让人们知道事物的美不仅能给人们感观上的享受, 还能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感染力量, 使我们的精神得到超脱, 提高人们的心意境界, 感受生命的真谛。人们的情感受到陶冶, 使人类进一步人性化。

审美能力的提高能够培养一种高雅的生活趣味, 看清和抵制现在社会上大量的“艳、俗、媚、甜”矫揉造作的所谓艺术作品, 纠正不良的审美倾向。培养起学生健全的鉴赏心理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以高品位的感情趣味取代低级庸俗的行为。

2.3 在工作、学习中思维模式更趋完美

审美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模式从理性转化为自由直观, 由理性认知转化为自由创造。在劳动生产过程当中可以帮助劳动者提高技术操作的把握能力和创造力, 使技术艺术化。可改变劳动技术从单一的理性的操控转变为自由自觉的操作方式。把理性的实用目的的造型与审美造型很好地融合, 可以创作出更优秀的产品, 为社会接受和使用。

3 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的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审美心理的教学与研究,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1 充分利用美术作品鉴赏这个平台

作品鉴赏是审美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作品的线条、黑白、色彩等诸多因素感受作品传递的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各种情感, 或高兴、或压抑、或叹息, 在完全投入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 调动身体各个机能去感受美, 进入审美境界, 会让学生诱发联想, 从而领略作品的意境美。著名艺术教育家里德认为研究和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并非是一种肤浅的学习成就”、“自我的升华是欣赏伟大艺术作品的结果”, 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达到提高审美的目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步骤具体阐述, 怎样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首先对美术作品做感性表述。美术鉴赏教学的特征之一, 就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触和审美关照来对作品进行品评。著名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认为:“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感性概念具有最令人向往的开放性, 那是达到充实和完善的最直接途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 不用考虑其艺术内涵, 不用去了解其创作背景, 只需要点明画面上有那些物象, 把学生带入欣赏情境。这是鉴赏的第一步。接下来便让学生说出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一般来说, 艺术感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闪烁性, 有的时候我们刚刚好象有所感受, 但感受就不经意间溜走了;有的时候那种感受让内心沸腾, 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列举一些大体靠近被欣赏画面感受的描述性词语, 让学生受到启发, 激发学生的灵感。

其次, 引导学生对欣赏的画面进行理性分析。这个阶段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 而是作者是如何让你产生这些感受的。毛主席曾说过:“感觉了的东西, 不一定能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此过程中通过系统且严谨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理性和深刻, 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 获得再次感受, 使鉴赏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这个过程我们主要对作品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寓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 体验和品味形式美的意味。比如我们可以先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造型元素, 接着分析这些造型元素如何在画面当中形成空间感、形体感、运动感, 以及画面中对比、虚实、疏密、对立和统一等一系列的形式美的法则。再通过横向比较, 找出作品与其它画面相比较之下最突出的优点。使审美上升到画面形式和艺术风格表现的的高度。

第三, 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意义, 对美术作品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画面语言和审美信息符号的解读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味, 进而在从画面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品位、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画面做出评判。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主角。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尚不具备深刻的人格, 缺乏精神上的深度, 他们所做的是结合“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在评价过程中禁忌“惟我独尊”式的独断评论, 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尽量收集来自各家的评论, 已激发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或赞美。在欣赏美的同时内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艺术上诸多因素外, 还包含着许多其它要素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教师在表述过程中, 要对美术作品做由表及里、由外向内、由浅入深的层层分析, 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3.2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提高审美的角度讲, 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画家, 不强调系统的训练, 更不需要创作出多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于了解一件作“美”的事物产生的过程, 从材料到步骤到最后效果。如果一点动手实践都没有, 对美的体验就不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3.3 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 改变教学观念。一些老师还保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 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条条框框的要求下进行学习绘画, 不能进行独立地思考、创意, 完全失去了“自我”, 只能依葫芦画瓢, 学生无法从学习中去感知事物的美好,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遭到扼制, 他们在审美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观点, 对他们的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给学生更多思维空间, 根据他们的创作意图进行指导, 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也让他们懂得了如何进行审美和对美的表达方式。

第二, 改变教学模式。不断完善高校美术教学的体系, 重点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专业素质,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 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艺术大师的画展或是艺术品的展览。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领会艺术大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 让学生的审美接受由最浅的观赏性接受过渡到鉴赏性接受。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写生, 领略山川的高大雄伟, 小溪的弯曲流转, 树木花草的娇艳妩媚等, 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第三, “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把“以教为本”的教学方式改为“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因人施教, 对他们大胆的想象力和审美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搞活学校的美术教育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互助互学中一起进步,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方面一起发展。

3.4 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老师, 肩负着授业与育人的双重任务, 所以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通过培训、研修、举办教学研讨会等, 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才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审美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审美化能力和在教育过程中审美因素的传递能力, 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实施美育的保证。

3.5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学习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的先进的教学经验,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史, 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 加深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国外对美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将我国的绘画技巧及审美观点与西方国家的进行融合,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莱辛曾说过:“艺术的使命, 就是使我们在这种鉴别美的领域得到提高”。美术是一种文化, 它的载体具有物质性, 而营造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技术性和审美创造性。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通过对美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 理解人生, 是毫无疑义的。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去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美, 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对美的欣赏的基本方法的同时, 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提高审美情趣, 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净化他们的情感,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 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 更有代表性, 成为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塑造、提升人生境界, 超越实利意识而逐步取得自由的审美境界, 从而完整人性和文化心理结构, 达到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作品鉴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黑龙江教育 (综合版) 2000, 1.

[2] 张志英.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 5.

[3] 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

[4] 马桂林.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科技资讯, 2006 (22) .

[5] 姚丽华.谈师范院校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 2007, 1.

[6] 莱辛.汉堡剧评[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359.

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也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也为了适应新课标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时刻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并通过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后续生活以及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落后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不断强化与改革的今天,我们发现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落后的思想、教学方法等。其中,落后的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长期落后教育的压迫下,许多教师拥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认为只要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绘画技巧就足够了,这样的教学观念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会消灭学生对美术的最后希望。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生的最重要一步。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少之又少,教师只是教学生基础知识,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下,学生深刻感受到美术课的枯燥与乏味,对美术课毫无兴趣。总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美术素质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分析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例,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进行教学。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害怕教师,有事情就与教师分享,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去创造美,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与创造美的同时感受到美术的魅力[1]

(二)结合实际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过的[2]。因此,在新课标发展下,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办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同时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学习各种技能。其中,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更宽更广的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发挥。另外,举办教学活动并不是很容易,首先教师得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个人作品,为学生创造一些主题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领会,创造出自己认为符合主题的美术作品,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多次参加画展,观看画展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最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課堂,教师应适当为学生举办课外美术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大自然环境中进行绘画,大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更好的灵感,这种方法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进作用。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兴趣的关键[3]。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思维简单,容易受到周边事物的影响,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定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启蒙作用,利用好每一节美术课,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评价。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心较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上课应以鼓励为主,善于激发学生特长以及浅论,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潜能进行引导与鼓励,让学生给教师提问,做教师的“老师”,让学生更加自信,从而全面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了全面了解后,学生就会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总的来说,教学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评价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良好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以及学习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例如,在开展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台灯造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本节课而言,首先教师可以开展预习环节,让学生提前了解手工灯饰的制作方法,借助立体构成的造型方法想好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台灯。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为课堂增添情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资料,通过欣赏漂亮的手工灯饰,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设计,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设计,首先学生要将自己的设计画下来,然后再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让他们体验创作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敢于创造的信心。总而言之,教师在“台灯造型设计”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4]

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推进,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改革是必然的趋势。美术改革不仅关系到美术的教学质量,同时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并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所需。学以致用,这是每个学科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从而提高美术的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必须紧跟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这样才能够为后续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彬彬.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陈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多元化价值倾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3]王晓丽. 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20.

[4]邵秋虹.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2018(04):155.

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电影美工;造型;空间;表现形式

电影美术也是电影概念设计,是将电影的故事进行视觉再现,是电影前期设计的重要环节。电影美术分工特别精细,有美术指导,副美术,电影概念设计师、道具设计师、陈设师、制景师、服装设计、化妆等。无论是哪个部分,都是有美术师精心制造,以达到视觉的第一呈现,突出影片的现实意义及其艺术内涵。

一、电影美术组的分工

我们在家或者去影院观看成品电影,但是,对于电影的制作不是很了解。制作一部电影,需要一个很大的团队,然而,每个人的任务各有不同。对于电影美术组的分工,她的具体工作包括绘景、置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美术、字幕等内容。电影美术堪称整部电影的蓝图。以光、形、色等各种造型手段为影片设计出可供导演、摄影师讨论。因此电影美术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前期部分。必须严格符合电影整体风格要求,实现导演、美术与摄影三位一体的统一构思,并要注重造型设计与影片的题材、样式、风格的和谐统一。

电影美术师,我们称作“美工”,他们不仅要负责整部电影的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设计,他们还负责外景的选择。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需要他们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人物形象、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转化为具体形象。说到其它分工,中国大陆和香港就有不同,和日本又有不同,香港的美工会和导演一起工作,时时聊天,聊天的工程中,能聊出一个大概的感觉,然后制片才去找景,拍一大批照片回来,给美工、摄影师和导演看,精心筛选,找出最适合影片的,我们才再去确定:假如真的觉得几处场景都很适合,当然是都要去看的,因为到了现场的感觉是很不同的。大陆的美工是和制片一起去找景的,他们的工作就是差不多和制片一起起步的。我认为这样的分工是好的,凡是亲力亲为,虽然累一些,但是及时找感觉,及时更改总览全局,及时调度,能解决很多问题。

二、电影美术的特征

电影不光是我们看到的演员的表演,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他包括文学、美术、摄影、音乐等。伴着电影的成长,美术和电影一直是骨肉相连的关系,美术是电影的骨架。但是从本质来看,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以一定的物质媒介,经过美术创作者的再创造,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再现于空间的艺术形态。它的创作目的在于通过视觉上的审美感受来引起观看者心中的共鸣。而电影是一种时空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与蒙太奇手法,在导演的总体指导下,由演员、摄影师、造型师、灯光设计师等艺术师们所共同努力创作的,在空间上三维,在时间上一维的综合艺术形态。从创作目的上看,一部影片所有的元素都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的。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却会让观众在欣赏时忘记视觉上审美的主动性,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所以影片的场景、造型、色彩、光影等等电影美术元素,都是镜头语言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电影创作者而精心创作,在不知不觉之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在观众心理上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作为一个称职的美术指导,需要提供“精而简”的方案给导演,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多与杂,也不能一味的以导演的想法为依归,这样可以令整个制作丰富一些。第二,一个称职的美术指导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灵活的调度能力,所以,既要有好的理念,又要配合大家一起实现。

三、电影美术的地位与作用

在电影中,导演们之所以愈来愈多地利用外景拍摄,当然是很方便的。实景相对来讲比较纪实性还有较强的表现力,不用搭景造景,能够缩短电影的制作周期以及能省些成本。化装和服装,这要求化妆师对色彩要非常的敏感,因为色彩在化妆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的整部影片的风格。角色,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他们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彰显了时代、民族、地域等特点。有稍微的不舒服,就感觉整部电影制作不精良。道具更是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陈设道具,戏用道具,一般是演员随身佩带和使用的。与其说和谐统一,不如说是舒服,人物服装和造型,一定要和大环境相吻合,要和身份特征相融合,不能有太大的反差,否则,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对观众的不负责。从演员的装扮到道具的配用都不能失真,并应和时代、特定环境相配。总之,道具是影片中美术设计造型的重要手段。

以上的浅析可以看出,电影美术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而服务的,不同时代美术形式都为电影发展提供了创作的营养。电影美术的艺术的高低决定了整部电影的质量。因为,一部电影,第一时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色彩,第一视觉的触及力决定了人们对整部片子的第一印象。而就是这个第一印象,决定了整部电影的艺术水准与票房。电影美术虽然地位不可小觑,但是,电影美术不可以单干。电影美术与剧本联系密切,电影美术师应与电影导演多沟通,设计和制作出有时代、地方特色,有生活气息、有性格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

参考文献: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3

[3]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上一篇:企业个人资源价值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法律秩序构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