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2023-09-16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血透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99-01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区之一,透析室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现结合实际情况就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的职业危害,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1]。而通过血源性传播的传染病有肝炎?p梅毒?p艾滋病等多种疾病。另外锐器损伤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工作中难免被锐器如:针头,剪刀,安瓶等刺伤出血,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透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化学性危害:血透室常使用较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伦拿灵,这些消毒剂易挥发。长时间的吸入或直接接触混有高浓度消毒液的空气时,可引起头痛、头晕、胸闷、咽喉干痒、皮肤过敏。透析粉可致刺激性干咳;每日的机器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的消毒;尿毒症患者呼吸产生的氨臭味;透析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以上因素导致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差,长时间的吸入可损坏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3物理性危害

1.3.1紫外线的伤害:我院透析室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易引起头晕、恶心症状。消毒产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如果直视可造成结膜、角膜发炎。

1.3.2噪音污染:血透室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系统,血透机的报警和机器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另外空调、电视、心电监护仪、病人痛苦时的呻吟声,噪音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常导致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焦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

1.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操作,患者多为危急重病人,加之是体外循环,所以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各项指标,随时准备处理,精神始终是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的出台,新透析技术的不断出现,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动静脉直穿病人较多,血管的破坏加大穿刺难度,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配备专业工程师,机器出现故障必须自己排解;遇到急诊随叫随到,休班时完全达不到放松状态;患者对透析排班,机位不满意发脾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而使身心疲惫,容易发生差错。

2防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医院必须对护士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建立防治交叉感染,特别是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传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内瘘穿刺针、动静脉管路、透析器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安全处理锐器,遇针刺后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

(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3]。阳性病人实行专区、专机、专人透析。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建议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其后1-3月再检查,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护士应每半年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研究表明,有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约占30%[4]。

2.2化学因素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布局应合理,具备空气消毒装置、医用空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护士应掌握化学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准确浓度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水围裙、护目镜。消毒液及时加盖,避免挥发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2.3物理因素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室内不能留人,消毒结束通风换气。水处理应有良好的隔音条件,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使之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音污染。

2.4心理因素的防护: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在休班时能达到完全的放松状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确保工作时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对透析治疗操作要娴熟,避免因业务不熟而产生心理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舒畅的心情。

3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血液室的职业危害有其自身的特点,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所存在职业危害,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自觉、主动的自我防护意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ZK(#〗王秋莉.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黑龙江医药,2010,23(5):841

[2]王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陈香美主编.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v3?w11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谱的改变及现代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肺结核、流感等。

2.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肤、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锐器伤

这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主要与抽血、静脉注射、个人不良习惯有关,例如:针头使用后冲洗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瓶等。锐器伤后在与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又易造成传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电离辐射

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成危害。

b非电离辐射

常见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

5.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气、物品、地面

等的常用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可以造成手部皮肤皲裂。

6.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等,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病毒、细菌而治疗疾病,但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害。在配配制药液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还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等,还可使免疫力下降。

7.负重伤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为了病人而忽视自身安全,转移和运送病人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不正确的搬运姿势可使护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关节好的损伤。

8.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9.职业暴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家属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或家属中会对因无人员实施暴力,辱骂或殴打医务人员。

二.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接触传播性疾病

a .洗手、戴口罩

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脱手套后必须严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大颗粒气溶胶和散播距离在1M以内,所以,医务人员仅在近距离接触病人是才需要带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黏膜。护士除必无菌操作是必须戴口罩外,在进行其他操作尤其是铺床、更换床单是也应戴好口罩。特别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凡接

触病人都应该戴好口罩,口罩只能戴一次,湿了就无效,口罩应盖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b.穿着工作服

以这要整洁,扣好衣领和袖口,不能穿工作服去餐厅、宿舍等地。工作服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化疗药物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c.病房整洁

采用湿式清扫的方式,定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保持空气新鲜。

2.锐器伤的防范

a.规范操作

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中应谨慎、细心。

b.使用防护用品

戴手套。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时必须戴手套。安部折断:使用纱布可减少掰安瓶导致的玻璃伤加强废弃物管理。不能将裸露针头的器具传来传去,用过的针头尽可能一次性处理到位。

c.发生锐气伤后,应保持镇静。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从近心端想远心端基础 损伤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在用酒精、乙醇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在根据情况注射疫苗等。

3.射线防护

紫外线消毒时,避免人员进出,照射结束后开窗通风,在进行X线摄片是,护士尽量远离摄片区,必要时穿防护衣。

4.化学消毒剂污染的防范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消毒液吸入呼吸道,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防止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能减轻对身体的危害。

5.抗肿瘤化疗药物污染的防护

护士应该样操作规程,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配置药物时、更换液体、拔针时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戴聚乙烯手套后在加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地方,操作台应该靠近安有排气扇的窗口,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后脱去防护用品,并洗手。(注:化疗药物外露,应标明污染区域,及时处理。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眼内或皮

肤,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减轻毒性)

6. 负重伤防范

搬运重物或搬抬病人时,一方面,要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避免肌肉损伤;另一方面,要借助一些护理器械。

7.心里危害的防护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工作之余多从事户外运动。正确处理好与病人、病人家属、同事和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好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8.防护暴力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护士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房管理过程中要文明礼貌,遇到纠缠不清的特殊情况要采取迂回战术,避免发生冲突。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 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损伤因素

1.生物性因素 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国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 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 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3、物理性因素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很普遍。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 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

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

二、防护操作措施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 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 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 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 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 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 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 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三、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的人员编制

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

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 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 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手卫生

主讲:罗 荣

医生、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做好手卫生,可减少1/3的医院感染,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经济负 担和痛苦。

1、 手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 主要表现为洗手意识薄弱。 1.2 工作繁忙时手部细菌量成倍增加,从而使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1.3 对手卫生的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甚至戴一副手套为很多病人操作。其实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1.4 客观因素影响医护人员洗手的效率 部分医疗机构洗手设施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致。 1.5 手卫生经费支持乏力 1.6 手卫生监督监测不到位 2 、手卫生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并熟练应用六步洗手法,张贴六步洗手法彩图,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手、正确洗手。同时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 2.2 改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应加大经济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手卫生设施,充实洗手设备,增加洗手池的数量,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特别是高危科室,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从而提高洗手依从性。

2.3 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2.4 加强监督 监测与指导 3 、手卫生注意事项

对手部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可有效地减少或消灭细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二种,即机械清洗法和化学消毒法。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最好装感应水龙头),水流不可过大,以免溅湿衣服;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者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每周清洁和消毒,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集体采用一块毛巾会造成大量病菌积聚在毛巾里,导致相互感染,应禁止使用。

护患沟通技巧

主讲:陈晓云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情感的过程。沟通与交流普遍应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但是对护理工作来说,沟通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护士,只有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的技巧,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与病人有关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身心状 态,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1、护患沟通的原则

1.1 首先赢得患方的信任 护患沟通的实效取决于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微笑接待患者是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自身着装整洁,言行举止端庄,以及良好的气质、风度都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它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被尊敬感。同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坦诚,乐于助人和富有同情心,这样可使患者产生愉快感、依赖感。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娴熟的业务技能让患者放心、满意。在此基础上,患者对护士有了良好的心理定位,在沟通中自然愿意交流,愿意同你接近。

1.2根据不同性格、年龄层次,采用不同方式沟通 护患沟通的方式因人而异,沟通前护士应了解病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沟通。

1.3掌握恰当的沟通时机 我们在术前一日及患者进手术室前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可明显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流方式可灵活多样,如在为其做治疗及护理中,可以边操作边交流,这 样既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又达到沟通的目的。 2 、护患沟通的技巧 2.1 言语沟通的技巧

2.1.1 恰当运用沟通语言 一是运用礼貌性语言;二是运用安慰性语言;三使用鼓励性语言;四运用劝说性语言;五是运用指令性语言。说话时的语调、强度、以及抑扬顿挫等超语调性提示都会帮助我 们表达语言,使用得当,也会增强沟通效果。

2.1.2 避免运用对沟通不利的言语 沟通过程中,护士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一是要避免刺激性语言,病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又处在特别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如果受到训斥、指责、讥讽等不当语言的刺激,很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二是避免消极语言。病人是脆弱的,特别是在损伤较大的医护措施面前往往举棋不定,护士一句无意的消极提示,有可能催毁病人的勇气,丧失治疗的信心。三是避免应用造成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病人唯恐患上“绝症”,又怕大家瞒着他,这样患者往往过于敏感地从其他人的言语、表情上捕捉信息,护士与家属窃窃私语式的谈话,被患者发觉,极易被病人误认为有情况瞒着他,患者从他们的谈话判断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因此对病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应在沟通中避免。 2.2非言语沟通技巧

非言语的信息传达包括眼神、表情、动作等,在沟通中所起的 作用是言语不能代替的。 2.2.1 护士的仪表

2.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沟通交流中最丰富的源泉。 2.2.3目光的接触 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 2.2.4 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3、 促进有效沟通交流的技巧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忻州市某医院的临床护士共198名,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9岁, 平均26.1岁。调查在过去的1年里她们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锐器刺伤的情况。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回收率为94.28%。调查内容包括锐器刺伤发生的频率、时机、地点、原因、刺伤的部位、刺伤的物件、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是否回套针头帽、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刺伤后的认识、处理等相关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对每一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 将不合格的筛除 (其中5份问卷对是否发生刺伤不确切, 7份问卷的刺伤次数不吻合) , 再用PEM 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总体情况。被调查的198名护士中有182人曾发生过锐器刺伤, 发生率为91.92%;共发生刺伤次数586次 (为164人的总和, 另外18人填写的为“很多次”) , 被调查者人均被刺伤3.22次以上;182人中有132人被污染过的针头刺伤, 占72.53%。

(2) 导致损伤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刺伤的586次中, 护士回答被针头刺伤的有334人次, 占总刺伤次数的57.00%;被安瓿刺伤的有204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34.81%;被缝合针刺伤的有12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2.05%;回答被其他物件, 如病历柜、玻璃、剃刀等刺伤的有36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6.14%。

(3) 发生刺伤的时机。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回答在掰安瓿时发生刺伤的有204人次, 占刺伤次数的34.81%;在传递缝合针时发生刺伤的有12人, 占刺伤次数的2.05%;在抽血或注射等操作前发生刺伤的有38人, 占刺伤次数的6.49%;在操作中发生刺伤的有48人, 占刺伤次数的8.19%;在操作后发生刺伤的有120人, 占刺伤次数的20.147%;其他有18人, 占刺伤例数的3.07%。在浸泡针头时发生刺伤的有110人, 占刺伤次数的18.77%。

(4) 操作后回套针头帽的情况。在调查的198名护士中, 每次回套针头帽的有86人, 占总人数的43.43%;经常回套针头帽的有52人, 占总人数的26.26%;偶尔回套针头帽的有40人, 占总人数的20.20%;不回套针头帽的有10人, 占总人数的5.05%;未作回答的有10人, 占5.05%。

(5) 在操作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调查中, 190人回答了不戴手套的原因, 认为不方便的有106人, 占回答人数的55.79%;认为没有必要的有26人, 占回答人数的13.68%;回答医院未作要求的有40人, 占回答人数的21.05%;回答其他原因 (如节约费用等) 的有18人, 占回答人数的9.48%。

3 讨论

(1)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危害。护理人员接触各种锐器的机会多, 被各种锐器, 尤其是针头刺伤的风险很大。本调查结果显示198名护士中发生过锐器刺伤的有182人, 占91.92%, 其中182人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的有132人, 占72.53%, 潜在感染的危险很大。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院内传播HBV、HCV、HIV等血液疾病的重要途径。相关统计表明, 在我国人口中, 乙肝和艾滋病的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因此, 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2) 规范操作是减少锐器刺伤的重要途径。从刺伤发生的原因来看, 操作中操作者自己刺伤自己占的比例最高, 占67.58%。锐器刺伤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技术不够熟练、工作粗心等有关。因此, 应规范各项护理操作行为, 加强安全的操作技能训练, 才能保证职业的安全。

(3) 提倡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念和职业安全教育。在临床工作中, 很多护理人员只对诊断了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采取了隔离措施, 事实上HBV、HCV、HIV在诊断前对医护人员的危险性远超过被诊断后。因此, 要不断加强职业防护的教育和感染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锐器刺伤危害的认识, 预防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避免获得性职业感染。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建立有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属于获得性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 且多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 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因此, 完善各种制度, 加强职业防护的管理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医院一线护士被锐器刺伤的情况, 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忻州市某医院的临床护士共198名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被调查护士中, 锐器的刺伤率为81.31%, 其中72.53%被污染针头刺伤过, 护士在抽血和输液时戴手套率很低, 仅7.35%。结论 临床护士的防护意识较差, 锐器刺伤率高。因此, 护理人员应主动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关键词:护士,锐器伤,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 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 (1) :17~18.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附院2009年全院一线护理人员72名, 年龄19~50岁, 男性19名, 占27.3%, 女性53名, 占72.7%;护龄1~31年;职称护师及以下34人, 占47.2%, 主管护师及以上38人, 占52.8%;学历中专41人, 占56.9%, 大专及以上31人, 占43.1%。婚姻状态未婚20人, 占27.8%, 已婚52人, 占72.2%, 离异9人, 占12.5%。

1.2 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进行自评, 并附加有关调查情况及量表的详细介绍, 将以上72份问卷均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表1~2)

3 讨论

3.1 职业风险和伤害的调查

从表1可看出, 精神科护士职业伤害情况非常突出, 不论是面对病人或家属, 女性护士暴露于危险环境的伤害更大, 所受到的威胁更多, 更处于相对弱势。表2对职业风险的认知表明, 附院护理人员均有职业风险意识, 并且对病人的严重冲动伤人行为均能采取措施, 这也和附院近年加大了对护士职业风险意识的培训和教育有关。在风险的防范上, 女性的风险防范意识高于男性, 高年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更强, 文化程度高的和高职称护士更注意心理护理。

3.2 措施

3.2.1 病房的管理上, 为专科护士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确保病人在安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生活, 维护病人的权利和尊严。传统的精神科病房与综合科病房有较大差异, 病室与其他区域各为独立。夜班、中班护士值班时, 由于人手少、病室多, 当护士独自在病室时易发生意外, 同时传统的精神病房, 患者易产生遭歧视、隔绝、压抑等消极情绪, 更易诱发冲动伤害行为。为此附院按人性化要求、从温馨安全角度出发, 对精神科病房进行了全面整修。普通病房使护理站靠近病房, 并设有病房的监控系统, 以利随时观察患者, 提高安全系数。同时将病房环境布置得更温馨, 使患者有被尊重感, 以利于患者的情绪稳定。将护士站与患者的休息、活动场所设立在一起, 有利于护患沟通, 以减少护患间摩擦和冲突发生。对暴力和司法鉴定病人分开收治, 与普通病房隔离。

3.2.2 护士的防护教育

特别怕受伤害的护士其成就感也会比较低, 这与精神科病房相对易于受到伤害有关[2], 要求护理人员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 以治疗护理程序为框架, 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最佳的护理, 特别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加强防护教育。作为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必须做到: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以端庄的仪表, 温和的态度, 诚恳的语言对待和关心病人[3]。能正确的探索病人的内心体验, 发现并且变化, 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对病情危重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 要严密观察, 按时巡视, 及时采取措施, 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对年轻护士加强岗前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风险意识教育, 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和男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还更待加强。

3.2.3 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对护理人员的排班进行合理的安排, 低年资的护士和高年资的护士, 男护士和女护士, 经验丰富和经验稍差的安排一个班, 合理分工, 密切观察病人, 详细记录。护士长根据病人的病情、性质等加强各班的力量, 对存在的问题共同教育, 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对经常发生职业伤害的环节进行创新, 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确保各项护理常规, 制度落实到实处。开展集体心理护理和定期的工休座谈会, 从不同的角度护理好病人, 确保医疗安全。

3.2.4 护士的健康状态

由于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 护士对患者的突发行为有时难以预测与防范, 易在工作中受到各种伤害。因此院内应建立护士心理支持系统和应急状态下的危机干预, 确保护士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理智对待事件和挫折, 切断应急和挫折发展途径, 尽快恢复平静, 减少心理伤害, 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 促使安全的护理行为养成, 促进护士群体健康。

摘要:为探讨精神科护士的职业伤害现状和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的认知情况, 对72名精神科护士分别进行了职业伤害和职业风险认知情况调查, 认为在精神科护理人员中, 职业伤害男女均等, 职业风险认知和性别、工作年限、文化、职称有差异。因此, 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当在精神科护士中开展职业防护教育。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伤害,职业风险

参考文献

[1] Tengstrom.Long-termpredictive validity of historical factors in two rish assessment insturuments inagroup of violent offenders with schizo-phrenia[J].NordJ Psychiatry, 2001, 55 (2) :243-249.

[2] 段明君, 李慧.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与三维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四川医学, 2009, 30 (5) .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6篇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因素

ICU的护理工作是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 有其特殊性和危险性。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随时监测病人和各种仪器的各项指标,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加上ICU病人发病急, 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随时抢救, 经常加班加点, 极易造成护士的身心疲惫, 甚至引起失眠、抑郁、胃部疾病、颈腰不适等。ICU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 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 会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

1.2 生物性因素

现今最具威胁的医源性感染是血源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20多种。ICU护士因抽血、穿刺、注射操作频率高而导致针刺伤感染传染性病毒和细菌的机会很高, 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据统计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

1.3 化学性因素

ICU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浓度较高的消毒液, 如各种器械、一次性物品的浸泡消毒, 监护仪器、各类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桌面、地面、橱柜消毒要使用含氯消毒液, 这些消毒液轻者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眼睛和呼吸道炎症、头痛等, 重者可引起慢性中毒或致癌, 直接影响护士的健康。

1.4 物理性因素

1.4.1 电离辐射

I CU的病人因病情经常需床边摄片, 因此, 护士经常工作在X射线的环境中。X射线是对人体伤害较大的放射线, 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心律失常、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 血液检测白细胞有不同程度下降, 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 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 甚至致癌。

1.4.2 噪声

各种监护设备, 如微量泵、心电监测、微机等仪器发出的工作声响及报警音, 尖锐刺耳, 产生很大的噪音。一般认为, 40分贝是正常的环境声音, 在此以上就是有害的噪声。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 还可以引起心绪不宁、食欲减退、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

1.5 环境因素

由于ICU病房多为老年患者, 年老体弱, 因此, 病房相对密闭, 空气流通差。患者常常由于长期卧床极易有呼吸道的感染, 散播在空气中, 护士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 呼吸道抵抗力降低, 更易造成自身感染。

2 防护对策

2.1 心理因素防护

树立良好的心态。在ICU工作的护士首先要有奉献、吃苦的精神, 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及乐观向上的精神。注意心理调节,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劳逸结合, 加强营养,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2.2 生物性因素防护

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 充分认识到血源疾病的危害性, 了解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 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正确使用各种器械, 做到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2.3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 剂量要准确, 配置动作要熟练,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各类消毒液。若要直接接触消毒液时, 动作要迅速, 操作要熟练, 避免长时间接触。

2.4 物理因素的防护

2.4.1 首先做好X射线的防护有条件的医院的I CU护士可穿铅衣进行防护, 以减少辐射损伤。

2.4.2 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同时减少医源性噪音, 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 做到“四轻” (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

2.5 环境因素防护

2.5.1 病房环境的防护

因ICU病人多数为年老体弱者, 因此不适宜长时间或频繁开窗通风。可选择合适的时间及适宜的室外温度时短时间开窗通风, 如9:00am左右或14:00pm左右。同时注意避免风口直吹病人, 做好病人的防护工作。加强病房内地面、桌面、橱柜等的日常消毒工作。

2.5.2 护士工作站环境的防护

治疗室应按功能严格分区, 分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护士站保持环境通风清洁, 限制人员进入。加强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管理。

3 讨论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ICU) 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面对较多的职业危险和繁重的工作, 相信通过树立良好心态, 注意情绪调节, 严格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严格执行监护室的各项制度,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定能达到减少自身危害的目的。

摘要: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 给临床带来极大地工作量。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ICU) 作为医院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场所, ICU护士长期处于紧张忙碌中, 如何面对日益攀升的职业危险, 进行有效地防护, 是我们应当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