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23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舞蹈属于肢体语言艺术,表达着一种无以言表的特殊情感,而民族舞蹈是舞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要素,有着生动活波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要具备“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特点,需要多角度巧妙地把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 民族舞蹈 体育教学 结合 实践

就民族舞蹈而言,是以情感表达为切入点,以人们的思想情感为中心,来支配身体完成一系列相关动作,又被称之为“人体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还具备“古朴、纯真”的元素。在新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需要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舞蹈概述

就民族舞蹈而言,属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它舞蹈艺术形式的核心来源,它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劳动人民是民族舞蹈的直接创造者,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鲜明的人文风俗,能够客观地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实际情况。随着时代不断演变,被注入很多全新的舞蹈形式,更好地去表达人们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感,那份真实而淳朴的情感,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又有着独居魅力的舞蹈风格。由于民族舞蹈在人民群众产生,也需要由人民群众去传承这样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换句话说,民族舞蹈还具有其他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适应性、群众性、地域民族性。以综合性为例,民族舞蹈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绿洲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耕文化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太平鼓、秧歌、花鼓灯”等都属于农耕文化型。

二、高校实施民族舞体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现代教育而言,更需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美育可以美化人的心灵和行为,具有良好的品质,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好铺垫。就民族舞蹈而言,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并对此进行歌颂、赞美,鞭挞“假、丑、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你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去认识并感受美,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的民族情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可以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民族舞蹈和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意识到学习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能够在丰富的体育资源中找到适合自身锻炼的运动项目,逐渐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最后,还能进一步促进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它在高校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运动技能,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步入社会后也能积极参与到各类民族舞蹈运行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民族舞蹈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实践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把握彼此具有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作者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对民族舞蹈的融入实践予以了探讨。

(一)合理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展健美操教学

通常情况下,就健美操音乐而言,需要选择爵士乐、迪斯科等具有现代特色的音乐,但长期受这些音乐的刺激下,学生会逐渐对健美操课失去兴趣。为此,教师需要选择那些具有民族风格的迪斯科音乐作为伴奏音乐,激发学生进行健美操练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节奏感、韵律感,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在音像教学设施作用下,把不同民族分割的音乐知识融入到健美操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健美操以及音乐之间的结合,培养他们多方面技能。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融入民族舞蹈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舞蹈动作具有的多样化特点,对学生有着怎样的锻炼价值,并根据健美操具有的特征,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练习一些“原始”的健美操动作,再配上具有现代特色的迪斯科音乐,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以健美操步伐为核心,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的手臂动作,并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地练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健美操的热身部分、结束部分适当编入争端的民族舞蹈,整套完成之后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土族、撒拉族等民族舞蹈,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展开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编排相关的民族舞蹈,不断展现他们自身才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舞蹈是作为一种人体运动艺术,属于一项特殊的“美”运动,需要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把民族舞蹈巧妙地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其自身魅力,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各方面才能,使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锻炼他们身体、塑造形体的时候,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使其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斯文.探究民族舞蹈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188+190.

[2] 曹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及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99-200.

[3] 黄艳萍.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87-88.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民族舞蹈艺术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审美关系着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当人们对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有一个明确的审美认识时,就会感受到民族舞蹈的无限魅力,进而喜欢上民族舞蹈艺术,推动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舞种才能够真正立足于当代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中,从而得到传承和延续。文章基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的关系,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民族舞蹈艺术;欣赏主体;审美

舞蹈是一门艺术,而民族舞蹈更是我国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较早产生的一种。从古至今,不管什么艺术,其都是现实生活审美的一种反映形式,民族舞蹈艺术作为将人类情绪、生活、精神直观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蕴含了极为丰富且深厚的内容,可以说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审美,而审美正是推动民族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对审美的影响

(一)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且依附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在舞蹈中将生活融入其中。因此,民族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在不同时间段带给欣赏主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对欣赏主体的审美具有很深的影响。

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在这个时期民族舞蹈艺术才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了诸多的专业舞蹈者,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那时的舞蹈者大多是奴隶,但是他们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在夏桀时期,受其时代的影响,当时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审美大多是“以巨为美,以众为观”,当时欣赏主体的审美观都是以此为依据而形成,直到夏桀灭亡欣赏主体的审美观还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一直到另一个时期的兴起,民族舞蹈艺术发生了变化,欣赏主体的审美观才有了巨大的改变,可见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对欣赏主体审美的深厚影响[1]。

汉代时期,因为提倡“独尊儒术”,所以民族舞蹈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这种思想,同时民舞舞蹈艺术也开始融入“形”“声”“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受到这种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欣赏主体的审美又发生了改变,欣赏主体通过舞蹈对天、地、人的认识有了改变,对人与自然有了了解,并且通过民族舞蹈艺术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时候的民族舞蹈艺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观赏者思想的寄托,同时也是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唐朝时期,由于其经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也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时的民族舞蹈艺术不但将隋代的乐舞传承了下来,还留下了众多前朝的舞蹈艺术家。受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人们的审美在不断丰富,可以接受多种事物的融合,这也是出现唐朝盛世的原因之一[2]。

通过这些事例可见,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而不同时间的民族舞蹈艺术对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审美的形成,也带动了一个时期的变化。

(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尤其是民族舞蹈艺术,其中体现了各种民族风俗、生活习性等等,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这种艺术的扩散又影响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水平,同时带动了多民族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舞蹈艺术种类最为丰富。在南朝宋武帝时期,民族舞蹈艺术一直都是以汉族的乐舞传统为依据,所以各民族之间的穿着打扮都和汉族差不多,可见人们的审美深受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3]。

又如,到了晋代时期,东迁将北方民族舞蹈艺术带到了南方,而南方民族舞蹈艺术大多以温柔典雅的情调为主,受到外来舞蹈艺术的影响,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原有的舞蹈艺术已经不能满足当时欣赏主体的审美要求,所以舞蹈艺术家对原有舞蹈艺术进行了加工,从而形成了诸多优美的民族舞蹈艺术。

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通过民族舞蹈艺术传递到各个地方,使得欣赏主体的审美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当地民族舞蹈艺术进行革新。也就是说,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改变了审美,而审美也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审美对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艺术才能够提升欣赏主体的审美能力,从而使欣赏主体感受到艺术中的具体形象,將虚当作实,将假当作真,将白当作黑,感受到艺术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内涵。民族舞蹈艺术是通过审美需求而展开的,是在审美需求下所创造的,需要欣赏主体能够借助自身的审美想象将艺术具体化,进而形成审美意象。欣赏主体在这种强烈的情感支撑下,对民族舞蹈艺术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感受到民族舞蹈艺术所要表达的那种难以用语言传达出来的价值和精神[4]。

在欣赏主体对民族舞蹈艺术进行审美的这个过程中,其审美观会受到欣赏主体真实情感的推动,从而产生一种主观能动性,促使自身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产生是以欣赏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具有不同审美经验的欣赏主体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感受不同,同时欣赏主体的审美也受到欣赏主体自身的限制,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感受和领悟点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观,进而其审美能力也会发生改变。

而民族舞蹈艺术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是一个民族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因为欣赏主体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内容和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所传达的信息也在改变。所以说,欣赏主体的审美要求民族舞蹈艺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和改变,进而使民族舞蹈艺术得到完善和创新,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稳步生存和发展。

例如,每年春晚节目都有民族舞蹈艺术的表演,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为了让欣赏主体感受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使欣赏主体能够爱上民族舞蹈艺术,将其发扬光大。同时,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在发生着改变,和以往所观赏到的民族舞蹈艺术不同,融入了些许现代艺术,使得民族舞蹈艺术越来越符合欣赏主体的审美观,真正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5]。

三、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升,民族舞蹈身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民族舞蹈艺术经过时代的打磨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同时随着人们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热爱,其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民族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同时,因为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同,民族舞蹈艺术也在不断被创新和改进,进而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莎.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5):137-140.

[2]李怡林.立足民族文化之根 推进云南舞蹈发展:云南舞蹈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9(5):141-148.

[3]易辛.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戏剧之家,2019(1):126.

[4]李梅.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特点及其发展探讨[J].戏剧之家,2017(18):136-137.

[5]娄山.民族舞蹈艺术与技巧研究[J].戏剧之家,2017(13):166.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学生听力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 南疆地区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教学设施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有限,教育质量较低。 很多学生来自边远州县,硬件设施不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正规听力教育;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母语语音负迁移的影响,导致听力练习时听不出标准音标,更不用说重音、弱读、爆破、意群断句等;南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中学时上的是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双语班或是民族语言班,大学时才转到汉族班,因此他们必须从零起点开始学英语[1]。 学生英语听力的动机不够强烈,很多学生上听力课仅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或者专业四级,因而缺乏求知欲与主动性,养成了很多不良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语用预设

2.1预设的理论

语用预设就是从语用上分析出的预设, 或称语用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3]。 预设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 ,他被人们尊称为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他指出通过句子做出的声言总有明显的预设,声言中的专有名词总是有所指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Strawson发展了Frege的思想, 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 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 预设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示出来,而仅仅内包含在话语之中。

2.2预设的特征

2.2.1单向性

这是指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 语用预设必须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共同性是语用预设被理解的基础。 然而,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

2.2.2主观性

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 而且跟说话人有关。 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Stalnaker,1974: 473)]。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 选择什么样的语用预设的形式,取决于说话人自己的语用意图和语境中的各种因素,是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结果, 它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元语用意识; 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语用预设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 听话人应根据具体语境中语用预设的不同的语言标记,去理解说话人字面意义以外较为隐蔽的语用意义,甚至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对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加以析出、加以改变。

3语用预设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课程中的应用

语用预设与话语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这就使得语用预设理论的重要性,现从两个方面介绍语用预设与听力课程的结合。

3.1单元题目关键词的引导

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 因此把握好题目的理 解很重要 , 比如说大 学体验英 语三第二 单元的标 题 : Identity。 为了能有效率地上好本单元内容 ,让学生很好的吸收 , 作为老师,可以先引出身份证这个词汇。 学生对身份证ID非常了解,ID就是identity的缩写,由此引出identity这个单词,并由身份证可以推测出identity的含义。

3.2对话中词语及句型对答案的判断

谚语的掌握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A:you know what they say: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B: Listen. How I raise my son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在这段对话中,首先要清楚谚语是什么意思,知道它的意思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知道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的意思是棍棒之下出孝子或者是不打不成器 ,通过了解谚语的含义, 我们很清楚地预设到这个对话谈论的主题是关于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且A的观点是要对孩子进行适当身体惩罚的教育方式。通过对前面话语的理解和B的话语,我们知道B与A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摸清对话大意,利于做出正确的答案。

4结语

上述例子都可以很好的证明语用预设可以推测出正确选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听力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际,是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 听力原文中的语用预设会对学生的话语理解起到一定的作用,帮助学生推测话语含义、话语产生的背景、 判断说话人的意图等,从而帮助受试人寻找答案。 这已经初步证明了语用预设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积极作用,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受试者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中的信息。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一理论。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融入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成绩。

摘要:本文介绍了语用预设理论,通过分析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教学现状及制约因素,将语用预设理论和听力教学相结合,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幼儿舞蹈教学 渗透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了解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对其他民族朋友的尊重友好,也是自身文化发展的机会。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所以我们几乎随处可见的就是汉族文化,很少见到少数民族的活动,甚至居住在汉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都可能被潜移默化的融入汉族人的生活,有时候要统一,有时候还是要保留住自己的特色文化,所以少数民族的各种特色文化不仅自己内部要保住,汉族人民也可以多了解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

一、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

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幼儿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而在学校中就可以学习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从舞蹈入手,再辅以其他工具,可以进一步学习舞蹈之外其他特色文化,幼儿了解更多民族的文化可以开拓眼界,有多样的认识,可以让他们有对于五十六个民族的理解,有对于少数民族的理解,加强他们的团结意识,也有利于不同特色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对于以后的各民族朋友相亲相爱,共筑和谐社会也有帮助。

在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汇聚了无数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精髓、传统风俗、独特生活习惯等,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而在幼儿舞蹈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既能丰富幼儿的知识领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能加深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一)从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入手

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舞蹈有很大一部分加分是因为动感的音乐,在幼儿生活环境比如幼儿园托管所可以从少数民族音乐入手,定期给孩子播放少数民族朗朗上口的乐曲。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幼儿自然而然会爱上这些好听的音乐,到时候再组织幼儿学习这些歌曲匹配的舞蹈,孩子们一定开心到无以复加,并且学习的很快。也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问他们这首歌这么好听那跟随着音乐跳舞会怎么样呢,要穿什么衣服跳好看呢,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兴趣,在游戏中播放音乐,设计舞蹈动作来完成游戏,并给予相应奖励。

(二)設计少数民族文化板块

为了加深幼儿的印象,可以在家里或者幼儿园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板块,安放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头饰和服饰,让幼儿们在学习少数民族舞蹈之后穿上少数民族服饰跳,更能身临其境,并且可以拍照留影,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跳舞时多么好看,持续保有兴趣,可以设计竞赛活动,跳得最好,记得牢固的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服饰进行表演。

除了服饰头饰等装饰性物品板块外,还可以设计知识文化板块,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剪贴卡片,小知识卡,可以让孩子们学习不同种类舞蹈蕴含的意义,温柔的舞蹈,粗犷的舞蹈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不同民族的代表舞蹈不一样,不同民族的特色是什么,如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山歌舞,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民族文化。

(三)家长和老师合作学习

幼儿学习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和家长一起,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大人孩子一起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热情,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制作简单的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进行装扮表演。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等地方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加深孩子的印象。

三、幼儿舞蹈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的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而少数民族舞蹈种类又很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分类筛选,先从简单的开始,再过渡到较复杂的,切不可混合,否则,孩子可能会把所有舞种混合在一起记不清。舞蹈教学应选择特色鲜明的音乐和舞蹈,让孩子保持兴趣,最好是有故事的音乐和舞蹈,跳完一段舞,也就讲完了一段故事,更能加深孩子的记忆。

四、结论

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研究,促进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扬与继承。促进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途径有很多,家长、老师都要一起合作,给孩子创设一个快乐的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玉.关于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6,(08) :118.

[2]李韵葳.关于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19) :228.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人们“民族自信”“民族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其保护与传承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多元性和生动性的部分,其可持续性地发展,除了需要其在族群内部的传承外,也需要对外进行传播。民族舞蹈送教下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手段,如何利用这种手段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少数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发展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环境;送教下乡

舞蹈生态学是以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而这一环境应该包含舞蹈文化在萌芽、形成、发展、传播与传承阶段的各种环境,这种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正因如此,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传承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在收集、研究、分析某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时,应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协调关系。将“送教下乡”概念植入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中去,就是给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和传承以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旨在如何调适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减缓自然舞蹈文化的流失速度。

一、送教下乡的文化背景

“送教下乡”是指“把城市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①其雏形最初是以“乡校结合”为办学模式,着重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发展,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不断提高,“送教下乡”模式逐步涉足到其他领域。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检索结果显示:最早自1991年以来,与“送教下乡”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录的期刊论文共计336篇、硕士论文共计9篇,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共计7篇,刊登报纸的共计317篇。其中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教育领域540篇,农、工、畜牧业领域99篇,其他学科领域30篇。基于“送教下乡”教学模式自身的特殊性及基层学校的需求性来看,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总是指向技术及智育两个方面,而舞蹈艺术作为学生美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却并未以“送教下乡”教学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随着“全民舞蹈”热潮的到来,以及国家对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要增强舞蹈艺术的普及性,不仅要将舞蹈艺术教育深入到村村寨寨,还应该以多元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融入其中,将“送教下乡”模式植入到舞蹈艺术教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舞蹈艺术“走进去”“走出来”,增强舞蹈艺术的普适性。

笔者在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田野调查中看到,州内各地村民不仅以各种方式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与传播,同时,他们对一些外来的舞蹈文化也十分感兴趣,比如在哈尼族传统“十月年”中,人们不仅会聚集在一起欢跳“乐作舞”“猴子舞”等传统的哈尼族舞蹈,还会跳一些比较前卫的迪斯科舞蹈。在他们认为,在传统民族节日中,大家一起跳舞,既有对民族传统的传承性,也有舞以达欢的功能性。随着文化圈的不断交融,他们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接触和吸收更多的外界文化。笔者在红河县甲寅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村民表现出对外界舞蹈文化的极大兴趣,他们会用一些传统的哈尼族舞蹈元素演绎汉族流行歌曲,也会编创一些有别于当地民族特色的广场舞,他们还渴望能透过外界到访的学生、研究者那里学习一些当地没有接触过的舞蹈种类。由此笔者想到,何不将田野调查与送教下乡结合在一起,既能以科学的方式将一些珍贵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加以搜集、保护、传承与传播,又能满足村民们渴望接触、吸收外界舞蹈艺术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

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台可以认识、了解、学习到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也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继续发展着。众所周知,少数民舞舞蹈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群体内部传承和文化群体外部传播,无论是传承还是传播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文化群体内部的传承是通过族群内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将本民族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笔者在对云南省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上寨村的乐作舞进行调查时发现,生活在当地的男女老少无一不会跳乐作舞。每天晚上,人们在结束了一天劳作之后,都会相互邀约,来到公房内跳乐作。当地的乐作舞传承人王里亮、李阿胖两位老师,无论是在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中,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红河县彝族乐作舞,他们在村内教孙子辈的小朋友跳乐作舞,使孩子们铭记传统;为慕名而来的学者、研究者们讲解、演示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和表演艺术,让学者、研究者为红河县彝族乐作舞留下点滴记录;走出村寨,走进学校,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乐作舞的艺术魅力,让世人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文化群体外部的传播主要通过学校、培训班、旅游、网络等方式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与展示,尽管这些方式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专业院校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涉及到的都是藏、蒙、傣、维、朝、云南花灯、东北秧歌这八个版块的课程,但舞蹈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特别是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更注重区域性文化的传播。如笔者看到CCTV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专场中的表演性组合有:《架子孔雀》(傣族)、《阿尺目刮》(傈僳族)、《栽秧鼓和烟盒舞组合》(彝族)、《宫廷长甲舞》(傣族)、《云南花灯》。又如红河学院开设的《红河本土舞蹈教程》课程,“该教程主要搜集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较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素材,进行整理、加工、课堂化而形成,共四单元——红河哈尼族民間舞训练教材、红河彝族烟盒舞训练教材、红河彝族民间舞训练教材、丰收鼓舞,每个单元都以讲解、单一(短句)动作、教学组合三个部分呈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教学性、系统性。”②这些有着共同地域特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地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且通常在这些地区的高校中,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是自编教材,这些教材较之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所用的教材,多了一些代表性、地域性、技艺性和趣味性,少了一些程式性,而这也正是当地深入骨髓的民族味道,在离开了滋养它们的土壤后,总会让人觉得美则美矣,却缺少了一点韵味。

中小学、培训班、旅游展演、网络平台上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播其所涉人员更具流动性,传播性较大,但延续性较差,且在传播中容易产生知识性的错误。此外,由于不同地方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重视程度等存在着差异,也会导致人们所接受到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数量、质量层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僻,经济、文化等较为滞后的地方,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人就越少了。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加强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外,还应进一步推进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改革。例如,笔者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在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培养“会跳、会教、会编;能站讲台,能上舞台;突出一项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③为目标。昆明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为云南省内的学生,学生毕业后通过普岗、特岗考试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或进入社区文艺部门服务基层,这些学生就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所处环境的地方性民族舞蹈文化等,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较为科学、有效的传播。

笔者在前往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进行“送教下乡”调研时,该校李浩老师系原昆明学院 2002级的学生,他在工作单位组织学校一些学生进行舞蹈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撒尼跳乐”以及芭蕾基训等一些舞蹈课程。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跳了一段特别地道的“撒尼跳乐”,随后笔者择选了两组红河县彝族乐作舞中的动作,作为“送教下乡”教学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展开教学,理论上从“撒尼跳乐”和“乐作舞”的异同入手,让学生们了解一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又从动作入手简单教授一些“乐作舞”的动作,让学生们学习,虽然时间短,但是学生们能够基本掌握动作的连接。但很明显,学生们对于“乐作舞”的动律及特点难以掌握,后期的組合教学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这一次“送教下乡”的尝试,期待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能在传承和传播中不断地强化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性,发现其相互之间的交融性。

三、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的可行性

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能够满足基层不断增强的美育教育需求。自2016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已经连续承办了三届“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活动教师培训”——民族舞蹈培训工作,其初衷也是为了教会省内各地州不同层次的教师们一些校园民族舞、少数民族课间舞等的编创和教学方法,使得云南省内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能够搭建起更广阔的“送教下乡”教学平台,及时予以需要帮助的教学部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等提供较系统、较科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指导,让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到更丰富、更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二是,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深入到基层,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要求教员务必深入、准确地了解、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中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这就在备课过程中无形地对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保护与传承;其次,择选的教学内容还应具有适用性,否则送教下乡就难以达到指导作用,无法满足当地民族自我保护与传承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需求;再次,在送教下乡教学活动之余,亦能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员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则在送教下乡的同时,亦对当地的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保护与传承。这种交叉式的教学与调查研究能使不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播、传承。

注释:

①https://baike.so.com/doc/5049658-5276727.html.

②周庆.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

③内部资料.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xm2014196。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感受艺术文化的变迁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各地区的艺术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这是时代演进发展所积淀下来的人类财富。藏族“锅庄舞”的名称本身是藏语汉化而来的,此舞种的汉语意义是“圆圈歌舞”。作为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之一,“锅庄舞”艺术在我国西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都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藏族聚居区,“锅庄舞”艺术的传承十分普遍。本文就以甘南碌曲县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例,来具体阐释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发展,以期为挖掘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带来启示。

关键词:藏族锅庄舞;艺术价值;传承发展;碌曲县;承袭现状

作者简介:易亮,男,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3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

前言:

藏族“锅庄舞”在2006年就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一员,因其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艺术,也满载着民族的文化,在一代代人的传承过程当中,舞蹈艺术更像是一种传递情感的载体,维系着藏族人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从价值挖掘的角度来看,我国藏族“锅庄舞”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较高,对我国藏族人民“口传心授”舞蹈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的助推作用,并且为我国藏族民族文化领域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一、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其中,民族艺术的种类繁多,丰富了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将长期以来藏族人的生活记录了下来,尤其是传统民族舞蹈的传承,更是让世人感受到多民族的文化与性格。“锅庄”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也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根据昌都县锅庄舞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卓舞早在吐鲁番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1]另据《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在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不仅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还设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除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的环境。[2]锅庄舞一般由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以便两队取齐,舞蹈具有缓慢、稳健、古朴的特点。[3]锅庄舞的内容可以分为三段式来呈现:其一、为“序幕”,此段是舞者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脚步缓慢地交替运步;其二、为慢板——舞蹈“造型”,藏族“锅庄舞”的舞姿造型是形成慢板舞姿韵律的基础,同时也是最能够突显“圆圈歌舞”艺术之美的环节;其三、为快板——情绪“热烈”,这部分舞蹈内容体现出藏族舞蹈粗犷豪放的一面,表现出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的热烈激昂的情绪,此时,舞者时而围在一起,时而撒开手臂腾旋上空,宛如一只只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以我国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例来看,当地的藏族人对于“锅庄舞”的热爱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锅庄舞既表达了藏族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又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在世世代代的沿袭过程中,不断积累舞蹈艺术文化,长久以来的文化的积淀,将我国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

(一)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分析

1.藏族“锅庄舞”的艺术风格

藏族“锅莊舞”是我们国家的舞蹈传统领域不可缺少的舞蹈种类之一,相对于我国其它的民族舞蹈来说,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是比较独特的,它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有直接关系。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庆典、婚嫁等一些重大活动时都要跳锅庄舞,锅庄舞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其表演内容为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祈祷神灵保佑、歌颂爱情、庆祝丰收、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家里等。总体而言,我国的藏族舞蹈艺术有着两种风格:一,更多的舞蹈动作,以 舒缓为主,造型多样化;二,舞蹈动作,灵活的节奏相呼应,给人急促感。 “锅庄舞”这一舞种主要倾向于舒缓、优美的表达风格,以“圆圈歌舞”的形式来呈现舞蹈艺术之美。实质上,从当代藏族舞蹈艺术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藏族“锅庄舞”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仍保留着宗教的元素,呈现出神秘,庞大的舞蹈形象。例如锅庄舞中的“圆”是锅庄舞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队形,其表演时舞蹈的动作大多数都是在“圆”的队形上完成的,舞蹈中所有流动的动作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的。藏族人民在转经、膜拜佛塔及寺庙等活动中都是按照顺时针进行的。所以说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舞蹈的情绪化上的表现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藏族人民对普通生活的感怀与人际间热情的表达元素。

2.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

“锅庄舞”的舞蹈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它以其自身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流传较广的群众基础,受到其它地区人们的关注,以及国家对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的重视。具体来看,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人们舞蹈过程中的洒脱和自由,还表现在人们歌唱时的音域广、拖腔长等方面,这也正是“圆圈歌舞”艺术的独特之处。

(二)藏族“锅庄舞”的艺术价值体现

1.“锅庄舞”舞蹈艺术的形式古朴,隐含着藏族男女间的交流方式

[4]当人们跳“锅庄舞”这一类型的舞蹈时,男、女各排半圆,且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由一个人来领头,开始一场男、女对答形式的“歌舞”活动,这一过程当中并没有用乐器来伴奏或打拍子,仅是以唱歌、跳舞的形式来反复问答。锅庄舞这种圆圈歌舞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欢,其舞蹈的产生与发展也能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锅庄舞的动作不仅优美,高雅。而且舞姿摆动流畅、大方。

2.“锅庄舞”舞蹈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舞蹈艺术本身的美感

藏族“锅庄舞”的整个舞蹈主要是由“慢”与“快”两段舞蹈所构成,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动作包含有“悠颠跨腿”、“跨腿踏步蹲起”以及“趋步辗转”等等,这些动作大多是用舞者的手臂来完成的,通过手臂的“甩”、“晃”等动作来变换着不同的舞姿。但无论舞群当中的个体动作如何变化,舞者都是按照顺时针的队形来呈现舞蹈内容的,“圆圈歌舞”进行中的“圆圈”也有大有小,这些变化都是“锅庄舞”艺术的核心特征。[5]不同地區的锅庄舞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锅庄舞可分为三大类农区锅庄舞,牧区锅庄舞及寺庙锅庄舞。农区锅庄舞在藏语中称之为“玉卓”在跳的时候分为慢快两部分,跳慢板时男女分别手拉手围成圆圈轮番分班唱和甩手撩腿,踏步,唱完后众人齐喊“呀”。

跳快板时舞步随着慢板的舞步突然加快,并且越跳越快,舞者越跳兴致越高在欢快热烈中结束舞蹈。牧区锅庄舞藏语中称之为“仲卓”它的表演形式与农区锅庄舞相似。寺庙锅庄舞藏语中称之为“曲卓”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来这种锅庄舞的肃穆、虔诚、端庄、稳重。一般都在举办重大的佛事活动或迎接宾客时跳,舞蹈形式严格,舞者为男性穿着统一的服装,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跳舞者带领起舞。

二、藏族“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

[6]我国甘肃省甘南碌曲县毗邻四川、青海省,该地区属于我国藏族同胞的聚居区之一。甘南碌曲县地质状况较为特殊,多为高原山地环境,广阔的草滩是人们发展畜牧产业的天然牧场,而且,该地区地处洮河流域,平均海拔为3500米。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热情、豪放的藏族人民,藏族人们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歌唱、舞蹈,养成了藏族人民粗犷的性格。在该地区,“锅庄舞”艺术盛行,在藏族人民的世世代代中都广为流传。在2006年甘南州藏族锅庄舞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通过中国舞蹈家协会等相关部门审批,甘南州碌曲县特被评定为“中国锅庄之乡”。已经在甘南碌曲承办了两届的藏族锅庄舞比赛。从我国甘南碌曲县的“锅庄舞”的承袭现状来看,近几年来,该地区生活着的族人们一代代承袭着“锅庄舞”艺术,并将藏族文化推广开来。

(一)藏族“锅庄舞”艺术的承袭现状

[7]作为藏族传统艺术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锅庄舞”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该舞种的承袭对于后人了解藏族文化以及历史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纵观藏族文化的始终,宗教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这也是之所以“锅庄舞”艺术之中留有宗教文化的影子的原因所在。

1.碌曲县“锅庄舞”传承的现状

碌曲县地处于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在藏语中称之为“洮河”。近年来,碌曲县的锅庄舞发展持续升温不仅在碌曲县广场、街道、能看到锅庄舞的表演,而且在牧场等地方也能看见热爱锅庄舞的人们自发性的跳锅庄舞。碌曲县文化局和碌曲县歌舞团更是深入民间走访挖掘,收集和整理大量的锅庄舞资料然后在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讲解与培训,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锅庄舞。

碌曲县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升温,“锅庄舞”碌曲县抓住时机连续举办了三年的锅庄舞比赛,与会者有县级机构以及其他一些单位,即使在四川,青海等藏族地区也纷纷组队参加甘南碌曲县锅庄舞比赛。碌曲县委,县政府不仅打造了“中国锅庄舞之乡”的品牌文化,而且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碌曲县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生活,展示碌曲独特的藏族传统服饰和优雅的民间艺术生活。

2.碌曲县“锅庄舞”的传承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艺术的传承往往以“父子传承”、“师传徒承”或是“全民传承”等方式来进行的,这样不仅将此种艺术成功地流传给后人,还能更好地推广藏族“锅庄舞”艺术,扩大该舞蹈艺术的影响力。无论如何,从当前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每种艺术门类的承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没能影响到文化艺术的核心内容的精准传承,以我国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文化的承袭状况来观察,即便是现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藏族舞蹈表演艺术之中,也承载着最原始时期的藏族舞蹈动作以及文化表达的内容,事实上,舞蹈中的宗教文化元素和动物图腾类的舞蹈,仍然是藏族舞蹈中的关键艺术元素。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多元文化的融入,使锅庄舞这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只是其中也存在危机。首先,有些藏区的锅庄舞已经没有传承人,使锅庄舞得不到延续和传承。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年轻人对跳锅庄舞的热情日益淡漠。再次,现在跳锅庄舞的人群的参与者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使锅庄舞面临着老龄化的局面。再加上人们对锅庄舞的认识不足对锅庄舞的挖掘,整理不够深入,造成跳锅庄舞这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日益衰落。根据以上原因碌曲县人民政府首先应该对锅庄舞传承人进行确立并给予扶持与帮助。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跳锅庄舞年轻人的培养力度,从而使锅庄舞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再次应该加强锅庄舞的普及程度,应在中小学课堂开设锅庄舞的课程使锅庄舞年轻化,同时应派专人深入民间对锅庄舞进行详细的挖掘,整理,从而能促进锅庄舞的传承与保护。

(二)传承藏族“锅庄舞”有助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我国甘南碌曲县地区的“锅庄舞”文化就是将藏族文化特征与歌唱艺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能够让族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的舞蹈艺术,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属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对于任何一各民族而言,民族舞蹈洋溢出的民族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值得的人们去传承,挖掘,因为从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民族风情,这也是人类演进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世世代代的藏族人们的生活中,“锅庄舞”已然成为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事实上,研究藏族“锅庄舞”艺术对于现代人而言同样十分必要,挖掘其中的藏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模仿藏族人跳“锅庄舞”,展示藏族舞蹈艺术之美,并以丰富的文字内容来记录我国藏族人民的舞蹈艺术文化的特点,这不仅能够带给后人情感上的慰藉,还能为世人呈现出一派绝美的藏族民俗风情,令人在藏族独特的舞蹈艺术中回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藏族“锅庄舞”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圆圈歌舞”舞种,被广大的藏族同胞以及舞蹈艺术爱好者所热捧。藏族“锅庄舞”属于藏族地区民间舞蹈之一,在我国的西藏、云南、甘肃以及四川等地区当中的藏族聚居区都留有该舞种的影子,它承载着深厚的藏族历史、民俗文化,其社会价值较高。锅庄舞作为藏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并没有因时代的发展而埋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锅庄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显示出很高地艺术价值。因此在对锅庄舞的如何保护和传承方面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要正确认识锅庄舞这中古老的文化,去了解它尊重它。其次,对锅庄舞这种传统舞蹈文化自身也要积极的调适,吸收先进的文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再次,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对锅庄舞这种古老的舞蹈表演形式应该更好的保护去多投资,多宣传,同时更要注重民间力量鼓励民众广泛的参与。从而使藏族“锅庄舞”的未来承袭与发展将会给后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以及民族情感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Z].北京:北京民族图书馆藏书.

[3]张利洁,锁晓梅.试论民间跨文化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启示——以藏族锅庄舞在兰州市的流行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04(04):246-247.

[4]张向华.藏族锅庄舞的教学特点与健身价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8(08):167-169.

[5]符辉.关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民族音乐传承的思考——以藏族音乐文化为例[J].当代文坛,2014,05(05):179-183.

[6]杨春艳.藏族锅庄舞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推广价值[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01):79-81.

[7]毕研洁.锅庄舞:西部人文、社会中的体育价值探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02(02):179-182+186.

上一篇: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科学生党员土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