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论文范文

2024-09-19

中央银行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概念及功能,归纳了央行会计集中核算区别于传统核算的特征,并分析了目前央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存在的主要风险,最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控制对策。

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概念及功能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简称ABS),是人民银行采取集中核算方式处理会计业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与“支付系统”连接,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办理人民银行内部资金汇划业务。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中心支行(或分行、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中心支行)为基本会计核算单位,成立核算中心,中心支行本级营业部及所属各县(市)支行为营业网点,核算中心设置综合柜、联行柜,通过中心服务器连接各专柜和营业网点终端,自动处理全辖账务。城市处理中心(简称CCPC)是连接ABS和国家处理中心(简称NPC)之间的桥梁,中央银行国库业务系统(简称TBS)和ABS均为中央银行的业务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支持功能,即有利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支持公开市场操作、债券交易、同业拆借、外汇交易等金融市场资金的及时清算;二是监管功能,即充分利用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蕴藏的大量会计业务信息资源,为金融监管提供信息和手段。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理,金融监管信息的统计分析,异常支付的预警监视等;三是效益功能,即能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作用,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支付服务,加快社会资金的周转;四是控制功能,即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会计信息,更有利于控制会计风险。

二、央行会计集中核算区别于传统核算的特征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御用改变了原有会计核算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模式,在核算方式、账务组织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算方式的自动化,加剧了其对硬件可靠性和连续性的依赖

ABS不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银行会计活动和支付清算服务原始信息,已不主要是通过纸凭证传递,而是通过网点柜、联行柜及支付系统其他参与者的录入、复核、传输等环节,将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传输。会计核算数据传输的信息化网络化对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账务核算的前后台分离,传统的会计核算内控理论面临挑战

目前,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了双层处理结构,实现了前后台的分离。这样,客观上造成同一核算主体的会计人员分散在中心支行及其县支行,而且这些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分别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负责,会计核算的风险控制已不完全是传统的内部控制的概念。如何面对全新的组织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三)清算账户的集中管理,改变了核算和运行管理方式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清算账户的设置采取“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散管理”的模式,改变了中央银行各核算主体对所辖账户的控制管理,不仅人民银行可以处理清算账户的借贷业务,而且账户所属的金融机构也能通过前置机系统处理借贷业务,支付系统各参与者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账户的访问,处理各项贷记业务。因此,清算账户的设置对会计人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操作速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各项核算业务更加依赖于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环境,系统运行的风险点进一步增加。

三、央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风险剖析

ABS在支付清算方式、账务组织、业务流程方面的改变,使得整个系统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使用新系统一年多的情况来看,新系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性风险

ABS系统和支付系统运行以来,运行管理方式和具体操作内容都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完成,约束不力就容易造成管理和操作的随意性,从而引发风险。其一,支付运行的管理模式不明确,影响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二,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按章办事,或者制度的监督执行不到位。如对参与行查询查复的时限要求等。其三,制定的制度跟不上业务变化的要求,造成风险控制无据可依。如CCPC的日常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操作性不强。其四,操作流程制定得不够严谨、规范,不能做到与系统功能设置的相互牵制。其五,对一些重要事项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风险控制不到位。

(二)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造成:一是内部的管理控制人员。如操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管理层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不到位;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审核不严、操作失误;操作人员恶意合谋,录入虚假信息,发生经济案件;工作人员服务理念不强、服务效率不高造成的核算系统资源利用不足,整体效能不能最大化发挥等。二是外部人员。如外部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攻击系统,致使核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非法进入核算系统,破坏数据,造成数据丢失或泄密;恶意修改数据,发生案件等。三是支付系统各结点的管理控制人员。如支付系统各参与者内部控制不严,网络安全工作不细,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等。

(三)操作风险

一是ABS运行后,网点发生的联行业务生成联行往账信息后,上传核算中心联行柜,由联行柜添加相关信息后生成和发出联行往账业务,由于网点持有业务的原始凭证,联行柜无法对接收的网点信息进行核对,资金风险难以在日常核算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二是不能有效对县(市)支行营业网点的开销账户进行监督;三是营业网点凭证传递不及时,存在风险点。

(四)运行风险

ABS系统对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可靠性和连续性的过分依赖。中央银行会计活动和支付清算服务原始信息,已不再通过纸质凭证传递,而是通过网络将营业网点、联行柜及支付系统其他参与者录入的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相互传输。一旦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极易造成账务积压,从而造成较大的运行风险。

四、有效控制央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制度建设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必须以防范支付清算风险为出发点。由总行对各核算中心制定的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整合、完善,解决规章制度缺乏相互制约的问题。现有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应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管理和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二是明确界定重大事项的内容,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对处理结果的检查制度;三是建立有效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强化管理责任,制度分解到岗,责任到人,建立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

(二)严把核算关,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加强内外账务核对制度,在ABS系统下进行内外账务核对尤为重要,通过对账可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保障资金安全;二是各营业网点对每日账务做好事后审核, 要严格审查凭证的规范性、合法性、资金往来的合规性,不仅要注重对单项业务准确的审核,更要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督;不仅要注重表内业务的审核,更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内外对账的监督,真正从源头上把好资金的出口关;三是加强营业、事后监督、会计财务、支付结算、科技、货币信贷等部门协调沟通,针 对 出 现 的 新问题、新情况,商讨对策,共同防范资金风险,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三)加强会计事后监督,完善监督机制

一是事后监督部门应制定本辖区内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突出各岗位及部门之间的互相制约,统一基层行的业务操作,使每一笔业务,每个环节都处于制度的监督下;二是事后监督部门应在次日对主要业务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提高事后监督的时效,能尽快处置可能出现的风险,使风险程度降到最低,同时事后监督部门负责核算监督,并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做好现场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会计人员是否严格按操作程序办理各项业务,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等;三是应尽快开发一套事后监督软件,与ABS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实现ABS系统与事后监督系统联网,从ABS系统采集数据,会计核算与事后监督同步进行,与录入的凭证、清单、流水账等信息进行自动对比,提高事后监督质量。

(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决不单单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处理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应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控的内涵。一是对员工从严管理,制定完备的行为操守准则;二是将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三是通过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人才留在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四是通过业务操练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和风险控制意识,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

中央银行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经济目标、利于驱动和制约机制的不同,国家为了稳定货币政策不受一国政治周期的影响和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各国相继修改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央行独立性趋势加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相对较弱,由此产生出一些阶段性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参考国外成功案例,我国央行独立性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概念和标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文献中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定义:“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府的干预,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总结各国的情况,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标准主要有组织独立性、政策独立性、人事独立性、财务独立性等几点。

二、世界银行独立性的现状(以美国和欧洲为例)

美国的中央银行为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银行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而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由于联邦储备体系不是一个纯粹的政府行政机构,也不受政府的直接管辖,因而其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美国央行的最高决策机构,由7人组成的,对有关货币上的政策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需总统的批准。未经国会批准,总统无权对美联储发布任何命令。因此,发挥美国中央银行作用的联邦储备体系,其独立性较强。

欧洲中央银行(ECB)根据1991年《马约》的规定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作为决策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和作为执行机构的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组成两个层次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在组织结构上类似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欧盟成员国央行类似美联储中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两者都属二元的中央银行体制,地方级机构和中央两级分别行使权力,两级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欧洲央行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的任期最短为5年;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任期最短为8年,不得连任;只有在不能履行职责或严重渎职时才可兔除其职务;欧洲法院对职务的任免争议有管辖权。

由以上分析来看,欧美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对独立,且独立性较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自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

三、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潜在问题及部分解决途径

(一)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

我国央行属于相对独立型,央行是和财政部共同直属于国务院的部门单位,央行行长根据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大决定,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总体上隶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法》第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由此可见,我国央行独立性受制于国务院等行政机构。

(二)我国中央银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独立性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一,重新确定央行于国务院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人事与组织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可见,在人事关系上,央行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务院的制约。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部级单位,各项政策规定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务院,政策独立性受到限制。这方面的改进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即将中央银行行长的任期与政府首脑的任期错开,降低央行行长随政府换届而变动的可能性,解决人事独立性问题。在政独立性方面,在保留现行行政体制的基础上,对央行部级单位的规定进行特别处理,央行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间接对国务院负责,更好地进行货币政策方面的宏观调控。

第二,中央银行财务独立性通过制度性改革提升。《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提供贷款”。这就改变了已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的局面,财务独立性性明显增强。但例外责任中又规定:“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这又对中央银行的财务独立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解决途径可以是,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更多地倾向于贴现政策而非贷款手段,以降低央行由于贷款而受制于政府财政的可能性。此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保障性制度,也能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增强央行财政独立性。

第三,实事求是,结合我国国情,辩证理解并逐步推进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银行的完全独立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国家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由一国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进入经济转轨时期,为了保障经济平稳过渡,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政府必须对社会资源和经济权利有相当大的控制权,这就要求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应过大。但应当看到,我国中央银行改革已顺应时代要求,独立性在低调中平稳提升。央行独立性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又要紧密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唯有如此,中央银行才能更好地进行以货币政策为手段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且不受短期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亚男,孔得建.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原则.中国证券期货,2010(1).

[2]卢婷.中央银行独立性存在的问题:道德风险角度分析.商品与质量,2010(6).

[3]尹继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比较与思考.国际金融,2010(4).

作者简介:陆草(1991-),男,汉族,福建宁德,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保险、双语财务会计 。

(责任编辑:赵春晖)

中央银行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形势,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日新月异,在新常态下,邮储银行该采用何种营销策略来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抢滩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邮储银行 电子银行 发展策略

近几年,我国步入互联网金融时代,这一年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它的诞生和爆发式增长,是信息技术、市场环境和客户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阿里巴巴在支付宝基础上推出在线存款业务产品余额宝,不仅可以支付、转账,还能获得比银行更高的活期收益。随后,百度推出百发在线理财产品,腾讯推出微支付、基金超市,新浪推出微博钱包,京东推出京保贝……2015年,得益于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在电商巨头的拥簇下,各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互联网下的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生态并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运用中快速延伸,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衍生出创新的支付工具。在服务场景上,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给互联网金融提供无限想像空间,整个金融服务模式发生巨大变革。随着我国网民群体不断壮大,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办理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过80%。邮储银行也做了大胆创新,继2013年推出了微信银行后,不断拓展其它社交平台,在全国第一家推出易信银行和微博银行,客户只要关注“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即可通过微博、微信和易信进行交易。未来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各渠道开放平台将成为主流,电子银行从交易平台向营销平台转型升级成为邮储银行发展的核心目标。电子银行各渠道既可以发售基金、理财等金融产品,又不断吸引商家入驻,共同服务客户。

一、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产品体系及功能介绍

(一)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体系构成

邮储银行成立后,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上线电话银行、个人网银、电视银行和手机银行产品,加上遍布城乡的ATM、CRS等自助设备,以及2013年底上线的微信银行、易信银行、微博银行,形成了方便、快捷、种类齐全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成为电子银行产品最完备的商业银行,并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业务推广,目前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客户办理业务的主要渠道。

(二)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体系应用功能

目前,邮储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可以为客户办理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网上缴费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支付业务、投资理财业务、外币业务、个人贷款等多项基本业务服务,可以满足客户80%的业务需求;手机银行除了基本的账户查询、管理、转账功能以外,还具备商旅、生活、短信查询等特色业务,面向的客户群广泛,扩展性强,基本构架较为清晰;电视银行可以实现个人客户人民币账户信息查询、转账、电视支付、信用卡、缴费、银行产品信息查询等功能;电话银行可以提供自助语音服务和人工座席服务;ATM、CRS等自助设备不仅实现了客户自助现金存取款、转账、缴费等功能,还具品牌展示和广告宣传等作用;微信、易信和微博银行提供余额查询、明细查询、信用卡查询、还款、账户挂失和缴费等多项便捷功能,也是邮储主要优惠活动宣传发布的重要渠道。

目前,邮储银行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载体之一,功能的日益强大使之逐渐成为邮储银行维系客户、服务客户、提升客户的主要渠道。

二、邮储银行个人网银、手机银行优劣势分析

(一)产品优势

个人网银:一是交易成功率高,根据人民银行的通报显示,邮储银行的个人网银交易成功率高,在各家银行当中排名前列;二是安全性高。全国首家使用包含客户姓名、金额等信息的短信密码,通过双渠道、双因素的事中控制,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由于使用了双渠道双因素的认证模式,邮储的个人网银安全性较其它银行相对较高。在其它商业银行网银受到钓鱼网银、木马程序、黑客攻击时,邮储个人网银抵御性更强。

手机银行:是目前最热门的一项电子银行业务,由于手机体积小,手机银行功能齐全,等于是客户掌上的银行柜台,非常方便。相较于其它银行,邮储的手机银行有以下2个优势:一是邮储的手机银行客户端版本同时支持5种手机操作系统,是目前支持手机操作系统最全的银行。二是根据开发技术的不同,邮储的手机银行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客户端版、WAP版和万能卡版。邮储万能卡版本同时支持智能机和非智能机,包括山寨机,是目前支持手机种类最广的银行。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广和山寨手机的泛滥,以上两个特点成为邮储手机银行业务最大的竞争优势。

(二)产品劣势

较其它商业银行,邮储个人网银、手机银行一是业务功能不够丰富,在缴费、酒店、火车票余额票务等生活服务的功能上与商业银行存在差距。其它商业银行代缴费品种齐全。如招商银行开发的手机银行“商旅预订”功能,不但可以购买机票而且可以实现国内酒店预订,实现了出行客户的一条龙服务。邮储手机银行的“商旅服务”只能购买飞机票。二是手机银行的特色功能较比其它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建行的手机银行支持预约取款功能,客户凭特约取款ID及取款密码即可在建行自助设备无卡取款;建行手机摇一摇功能,可实现客户查询账户余额、查询外汇牌价、查询网点信息以及转账;光大银行的“摇摇缴费”等,受到众多“摇摇族”的热捧。

三、分析结论

个人网银、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改变了银行原有的服务模式和竞争规则,带来了传统银行业务的重大变革,开辟了新的交易处理方式和客户服务方式,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型银行都向客户提供了个人网银、手机银行服务,未来,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的服务支撑、业务分流、改善结构、品牌宣传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增长引擎,也是各银行间竞争的焦点。

邮储银行要以个人网银、手机银行为引领,将大力推进个人网银、手机银行业务快速、稳健发展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要坚定地优先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快速扩大电子银行客户规模。充分发挥线下网点众多的优势,着力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拓展。

四、邮储银行面临的发展机遇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无疑,2015年将是互联网金融全面渗透金融业的一年,从移动支付技术升级,到场景建设,到金融产品创新,它的成长正改变着未来金融的形态,作为经济运行支付结算和电子支付主要参与主体之一的银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一)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国家明确“互联网+”行动方向,为各行业参与“互联网+”行动确定了指导细则与支持措施,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创业创新、产业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业、旅游业等行业互联网化大势所趋。更宽松的监管环境、更好的技术支持、更多的创新原动力为电子银行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二)移动金融重构电子银行市场格局

随着移动金融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已经习惯利用手机银行完成在线购物、理财、转账、缴费等各种金融消费行为。目前,各家银行都将移动银行业务视作巨大商机,因为这一渠道不仅能够通过移动支付提供潜在的新的收入来源以及新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机会,还能够更好地留住现有客户,发展更多外源客户。

(三)电子支付业务是银行发展转型的重要推手

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垄断地位逐渐形成,以及其对电子支付业务的创新发展和对金融服务的广泛涉足,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被脱媒、被边缘化的危机。电子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模式的重要推力。无论是被动应对,还是积极主动抢抓电子支付大发展契机,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机遇。

(四)网点智能化推动银行服务方式不断转变

伴随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超级柜台、VTM、智能叫号机、自助填单台等先进机具日益普及,对于银行来说,“智能化”网点在拓展银行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现有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为银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得银行得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和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

五、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策略

(一)强化服务意识、定位客户群体、加快电子银行客户的集群拓展

围绕做大客户规模,紧抓“五大类”目标客户群体,加快电子银行客户拓展。一是移动金融客户营销。以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激活使用为重点,形成“注册激活”、“关注签约”同步完成的模式。手机银行以免费转账、激活扫码、二维码购物为主要活动形式,微信银行以关注签约、体验信用卡账单推送和分期功能为侧重点开展营销。二是校园客户营销。在两届大学生网商大赛基础上,立足综合营销,继续开拓校园市场,加深学生群体的开发,推进校园业务拓展。联动个金、信用卡、公司、信贷业务,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校园市场进一步树立邮储电子银行品牌形象。三是网上商户营销。一方面深化与现有商户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烟草公司、政务中心、基金公司等综合收益较高的商户,同时,着力挖掘商旅服务、音乐视频、小说网游等新型商户,引导商户网购客群向电子银行客群转化。四是城市理财客户营销。一方面要做好产品宣传,吸引理财客户开通并体验电子银行;另一方面要利用电子银行理财在线签约功能,引导电子银行客户开通理财功能,扩大电子银行理财客户规模。五是网点客户营销。要树立综合营销观念,做好网点VIP客户、信用卡、消费信贷、小企业信贷、代发工资、代缴费等重点客群的交叉营销,实现网点存量客户向电子银行的有效转化。

(二)强化精细意识、依托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潜在“长尾”客户群

加强与科技部门沟通协作,做到业务、科技相互支撑无缝对接,依托交易数据,通过交易行为以及交易习惯分析,深度挖掘潜在客户,开发针对性产品,指导开展基于客户需求的精准营销服务,引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开展核心业务客户数据分析和交叉营销。一是加强对缴费类客户的交易行为分析,定期对使用柜面缴费的客户按年龄分段进行抽样调查,按季度分别对40岁以下、50岁以下、60岁以下客户群进行数据分析,由小到大,分步推进一对一营销,做好电子银行交易转换工作。二是加强对信用卡和信贷类还款客户的交易行为分析,定期对在柜面进行还款的客户按业务种类进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制定对应的联动机制,做好现有客户深度挖掘工作。三是加强对转账汇款类客户的交易行为分析,定期对在柜面进行转账汇款的客户按交易类型进行抽样调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方案及优惠政策,做好转账类客户向电子渠道迁移工作。

(三)强化平台意识,努力将电子银行打造成为宣传、营销和交易的综合平台和重要窗口

加快平台建设力度,不断丰富和完善线上产品业务种类和功能,促进渠道整合,强化营销服务,努力将电子银行打造成全面、便捷、高效、统一的宣传、营销和交易的综合平台和重要窗口,努力推行全行所有产品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营销,将线下产品搬至线上,让产品都通过O2O在电子渠道上得到体现,充分展现产品优势,将电子平台打造成宣传营销的主渠道,交易的主阵地,展示邮储产品特点和银行服务的重要窗口。

(四)强化规划意识、优化布局、加快网点服务电子化转型进程

一是加强电子银行体验中心建设,在具备条件的网点全面完成所有银行网点电子银行体验区建设。二是加快自助银行建设步伐。做好自助设备布局规划,填补空白服务区,方便利民,提升全行自助银行社会形象。

(五)强化考核意识、打造团队、推进柜面服务的电子化迁徙速度 电子银行业务是市场以及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核心,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打造一支精通电子银行业务并善于运用电子渠道指导、维护和营销客户的电子银行专员精品团队。二是强化考核机制,将业务发展指标与各级人员挂钩,奖惩分明,提升一线人员业务分流主动性,培育良好的分流引导习惯。三是做好客户引导体验工作。充分利用网点电子银行体验设备,让客户体验邮储电子银行产品的方便快捷,培养客户良好的交易习惯。

(六)强化精准意识、细分市场、打造新型城乡差异化营销模式

针对城市和农村不同客户群体,借助网络优势,积极探索电子银行营销和服务新模式。一是针对农村市场,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紧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固化并深化客户电子银行交易习惯,增强电子渠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各项缴费、支付的体验,拓展市场、占领份额。二是针对城市市场,以项目为抓手,以行业应用为目标,综合营销,加强市场全面开发,将电子银行业务嵌入行业运营之中,通过深入目标市场开展路演、现场体验等方式,向目标客户展示邮储软硬件实力,增强项目营销成功率,打造邮储电子支付结算的大行、强行形象。

(七)强化创新意识、加大营销、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行业应用

从客户需求出发,确立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争取达到同客户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同时,在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着重于渠道的特色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后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注重创新的能力和协作的精神,实现更多银行柜面无法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中央银行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目前存在的征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为中心的中心化模式、以当前各互联网公司信用评分为代表的征信模式、第三方征信机构模式。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征信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介绍我国存在的几种征信模式,阐述区块链的原理、技术要点及其在征信领域的可行性,指出区块链技术在私钥丢失、用户被遗忘特权、系统安全、信息存储等方面的局限性。虽然区块链技术有很多优势,但要实现其在征信领域的应用场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力争使区块链技术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征信业;信用

引言

在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我国目前的征信模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为中心的征信模式,其数据主要来自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权威性高但存在数据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等缺陷。第二种是以各互联网公司信用评分为代表的征信模式,其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交流、交易等行为所产生的记录,具有数据杂乱、信用评估不全面等缺陷。第三种是第三方征信机构模式,其数据主要来自于第三方外部采集,并且使用特殊的信用模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此种模式虽有效缓解了以上两种模式数据不全面、数据分析准确性低等问题,但其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不足,且容易引发用户故意刷信用分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看出,以上几种征信模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数据采集不全面、不能直接读取原生数据、信用评价精确性低等弊端。

在现有交易活动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缺乏信任,往往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参与。但第三方中介机构往往存在诸多中间环节,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规避这些烦琐、冗余的中间过程。区块链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一个的分散区块,链接起来的分布式系统。每个区块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信息共享实现去中心化,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保证用户隐私,利用时间戳实现信息回溯,利用不可篡改保证数据真实。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用信息不止储存在金融机构,还出现在互联网平台及交易媒介,而区块链技术在征信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打破各个信息主体之间不互通的现状,同时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一、区块链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1.区块链原理。拜占庭将军问题—即人们在与不熟悉的客户进行交易时,如何不被对方欺骗。

2.区块链技术要点。一是去中心化。区块链中有大量的节点,每一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这些节点没有一个处在中心位置,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二是不可篡改。每一区块都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所有区块依次相连,形成一条主链,然后分布式存储在区块链节点,一旦数据被添加到区块链上,就会永久地存储起来,无法被篡改和删除。三是透明性及匿名性。数据保存在区块链的所有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都能查看到全部的交易信息。而且在交易过程中,区块链以公钥地址而不是交易者的个人信息来进行运转,从而实现透明性下的匿名性。四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是指区块链理论形成的新的信用机制,即没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背书,只需相信共同的算法就能建立起信任。

3.区块链技术在征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信任问题主要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信任背书来解决的,区块链技术利用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架构完成数据交互信任背书,构建算法信任,摒弃了传统模式的中心化信任。其次,数据不再由第三方机构进行二次加工,可以直接得到原生数据。数据真实、可靠、准确性高。再次,信用数据不再存储在各个信息采集机构,打破传统征信模式的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互通现象。最后,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各互联网平台、监管部门等信用信息采集机构,可以通过达成共识,实现不同的应用场景。

二、区块链技术在征信领域应用的局限性

1.区块链技术私钥加密公钥解密的天然特性,使得用户信息得到强效保护,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私钥保存在用户手中,没有第三方参与,一旦用户泄露或丢失私钥,将会导致其不能对原有的信用数据进行读取与操作,即使用户重新加入区块链系统,用户也无法对之前的信息进行回溯,因此会对用户未来的信用管理造成影响。

2.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将会保留用户的所有信息,即使是按照法律允许删除的信息也不能删除,用户的“被遗忘”权利不能很好地被实施。

3.区块链的所有操作过程都与网络息息相关,所以未来网络风险是区块链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每个交易者的所有信息都可在区块链上查询到,一旦受到黑客攻击或网络漏洞,将给整个交易市场和所有参与者带来极大危害。

4.若所有用户都加入到区块链中,数据的容量将会变得非常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而且区块链采用广播的方式对每一条链发布信息,交易信息发布给全部节点又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网络使用量大的时候容易出现网络堵塞。

5.目前区块链存在多种共识机制,怎样说服整个行业接受一个共识机制,使用同一个平台,让链上参与方能最大化其价值以带来真正的效应,是未来区块链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

6.作为用户自身来说,如何说服居民进入区块链,强制进入还是自愿进入,以何种方式运作区块链征信系统,怎样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数据采集的维度等等问题,都是未来区块链征信系统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结语

区块链技术的天然特性可以很好的解决现有征信业务的一些痛点,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例如,链上所有参与人均可实时、无差别地获取市场中所有交易信息和资产记录,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智能合约简化了支付结算流程并提高效率。同时,各参与方之间基于透明的信息和全新的信任机制无须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等。但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征信领域的应用场景尚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所以,我国应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建设,积极推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并改进其信用信息等方面的潜在问题,积极建立规范统一的行为规则,大规模推进其与征信领域的應用场景结合,早日实现区块链技术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孙国贸,李猛.区块链技术在个人征信领域应用研究——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J].公司金融研究,2017,(1):118-129.

[2]  陈芊汝.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对互联网征信发展的启示[J].金融视界,2016,(11):53-58.

[3]  解黎,姚世坤.区块链在征信领域应用探究[J].征信,2018,(8):26-30.

[4]  时明生.区块链技术在征信业的应用探析[J].征信,2018,(1):20-24.

中央银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文献综述;货币政策

自欧元区诞生以来,欧洲货币联盟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发展迅猛,欧洲中央银行作为欧元区专属的货币政策机构,随着欧洲货币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其中央银行机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应对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创设伊始,学者们对其分析研究就从未中断过,但总的来看,各学者仅仅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分析,而专门针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直接的研究较少。

一、关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综合性探讨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不仅包含欧洲央行,还涵盖了其他27个欧盟成员国的央行,从性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客观认识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情况。

范文芳(1998)介绍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性质、目的和使命及决策机构,指出其是一种混合结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陈志昂(1998)表示欧洲央行体系的独立性是被充分保证的,并分析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行模式。郑兴无(1999)从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成立目的、任务及职责、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和监管处罚权力对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进行分析,得出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构的性质及特征。阙澄宇(2002)阐述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产生的背景,对其制度框架、独立性进行详细介绍,评价其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并与我国央行体系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不同角度的研究

(一)侧重于与其他国家比较的角度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是将欧洲央行与美联邦进行研究比较,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做法相对过于保守。两大央行制度在理论依据、政策目标、操作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货币联盟的发展程度,作为两个差别利益主体,寻求各自不同的目标,这既是两者发展的依据,也是其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张后奇等(1998)从制度框架、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对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欧洲中央银行的各分行为其成員国央行,而美联储的分支机构则是根据经济区域划分的;从货币政策来看,欧洲中央银行以稳定物价作为其终极目标,美联储在强调物价稳定的同时也追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王应贵等(2000)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与美联储进行系统比较,认为在公开市场上,相比较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所确定的合格资产种类,美国公开市场的较少且精;并指出两大央行体系在最低准备金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同,欧洲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一定利息,而美联储则不付利息。唐志新(2007)从组织框架,制度特征,货币政策目标,央行独立性,独立度、透明度与沟通力及货币政策策略多个方面对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的体系进行比较,指出三者在法律地位与职责方面有所差别,但在组织架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相似度较高;此外,三者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操作方式及信息传递策略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欧洲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通过一致投票通过的方式共同掌权,美联储具有牢固掌握议程的空间,日本银行则具有较为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信息传递策略方面,欧洲央行不公布管理委员会细节,而美联储和日本都有公布。魏玲(2007)从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及干预措施和操作工具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其政策目标都是稳定物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介目标方面,欧洲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M3)和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作为中介目标,而美联储则以联邦基金利率来调节货币供求;从政策工具角度看,二者都选择了公开市场业务和准备金制度,欧洲央行利用回购交易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美联储则是进行直接的债券及外汇市场买卖;关于准备金制度,欧洲央行将其作为影响力度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而美联储则仅仅将其用于交易账户;并指出欧洲中央体系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二)侧重于应对危机的角度

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创新的增多,金融监管出现缺失,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变得更加频繁,波及范围也更加广泛。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中央银行都采用了一定的货币政策对其进行补救,以实现经济的尽快复苏。对此,一些学者以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例,探讨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政策,得到最后贷款人职能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意义,在应对危机时,还应将常规性货币操作手段与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借鉴其相关经验,为我国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邓瑛(2009)分析欧洲央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及其他亚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政策措施,指出欧洲央行主要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商业银行国有化及无限额的注资计划。在比较各国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后,认为当前的政策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救助之上,缺乏比较系统、完善、具有长期导向性的救治政策。申建文(2010)介绍欧洲央行的利率框架,阐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欧洲央行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采取非零利率政策,而未跟随美国、日本等国家实行零利率政策。并根据欧洲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政策手段得出几点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一是调整利率的水平及幅度要与经济运行需要相协调;二是要加强利率导向性;三是要赋予中央银行在应对危机时采取非常规政策进行逆周期宏观调控的职能。徐明棋(2012)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期之类没有被平息为例,强调在经济下行时期,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重要性,提出最后贷款人职能对于补充完善欧洲央行制度的不可或缺性以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尹继志(2012)论述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央行所采取的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等扩大信贷支持的相关措施,及实施证券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并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开展货币互换并且进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评析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各国央行所采取政策的操作效应。肖立晟(2012)以2012年西班牙地方债务危机触发欧债危机为背景,阐述为抑制市场对欧元崩溃产生恐慌心理所采取的OMT货币政策,分别从实施动因、政策机制与特点、及潜在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何帆等(2012)指出随着欧债主权危机形势的恶化,欧洲中央银行采用的政策手段也随之从保守转向常规政策工具与非常规政策工具并用,认为在欧元区局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之下,欧洲中央银行物价稳定的单一性政策目标已不能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将经济增长纳入政策目标,为其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奠定制度基础。张紫宸(2014)对欧债危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梳理,指出欧央行在运作机制及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并介绍在应对危机时,欧洲中央银行除了采用正常性的救助措施外,还推出无限量再融资工具、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证券市场计划及长期再融资操作等一系列特殊救助措施;由于欧洲中央银行存在制度缺陷,可能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并专门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欧洲稳定机制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

(三)侧重于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角度

相關学者通过对欧元区的通胀率、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策略等指标进行分析以测度其政策有效性,得出欧洲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操作能较好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上涨,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吉余峰,雷强(2005)在对欧洲央行物价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介绍之后,采用1999~2004年的HICP通胀指数作为参考值,考察得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郑建军,高倩倩(2006)采用1999~2005年的消费者价格调和指数通胀率、欧元区GDP平减指数、持平通胀率、主要再融资利率、核心通胀率等指标,分别分析欧洲中央银行在应对短期和中长期通货膨胀方面的成效,进一步分阶段描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和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联系,实证得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欧元区的经济走势将对其提出更大的挑战。彭芸(2006)指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策略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公众信心并提出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闫屹,桑怀飞(2012)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检验,得出与隔夜市场利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对M3的影响程度更深。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有效的,且其中介目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关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缺陷的研究

欧洲中央银行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历经19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局势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加之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其成立之初的基础制度、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等或已不适应现今经济金融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此,相关学者或从应对危机时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所体现出的不足之处,或从其本身政策目标、手段的不足之处对欧洲央行的制度缺失进行分析探讨。大部分学者得出,欧洲央行制度所存在的最大缺陷是货币政策的统一与各个成员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矛盾,与财政政策难以相互协调配合,以及最后贷款人职能缺失的不足。

李天德,吴展(2000)在分析欧洲中央银行建立背景、成立目的及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对其三大政策工具进行分析,重点阐析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包括保证欧元价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萎缩和欧洲高失业率之间的矛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周瑾(2001)对欧洲央行体系的建立、组织结构、特点、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指出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包括欧元价值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欧洲中央银行实际独立性较弱;政策透明度较弱、效力较弱。王爽爽(2011)指出欧洲央行面对金融危机时存在的制度缺陷。为各成员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中央银行所实施的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满足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各成员国对马约的规定执行不利;缺乏危机救助机制及“最后贷款人”职能。刘英(2013)采用实证、定量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制度、货币政策及制度等多角度对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指出欧洲中央银行基础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欧洲债务主权危机发生、拖延欧债危机解决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欧洲央行制度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都是基于过去的资料信息所做的相关研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健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应怎样完善自身体制,以应对诸如电子货币的出现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应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改进。目前专门针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还较少,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别,伴随着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各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经济大国出现危机,势必会迅速波及到各个国家,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崩溃”风险,因此,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此外,欧债危机的爆发、英国脱欧的既定事实以及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外交紧张的加剧等或都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脆弱性相关,因此,欧盟内部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否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稳定性相关应成为学术界的另一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兴无.剖析欧洲中央银行体系[J].世界经济,1999(09).

[2]张后奇,刘云.欧洲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运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1998(10).

[3]王应贵,夏业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9(06).

[4]申建文.欧洲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利率政策及其启示[J].西部金融,2010(09).

[5]徐明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上的缺陷[J].社会科学,2012(01).

[6]何帆,伍桂,邹晓梅.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变及其展望[J].金融发展评论,2012(06).

[7]张紫宸.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及其政策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14.

[8]郑建军,高倩倩.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绩效评价:1999~2005[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9]闫屹,桑怀飞.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10]刘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反思[J].新金融,2013(0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中央银行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高经营利润的重要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业务领域。如何提高投资银行业务,将其培养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M银行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银行开展的相关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M银行这一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作为当前社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M银行自2015年开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受益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近些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选择M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本人就职于M银行,数据获取较为容易,同时,从M银行的角度出发,以点代面,从个案的视角来帮助银行充分意识到投资银行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为它们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M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现状

根据投资银行业务概念的特征,M银行的投资银行可以将业务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其中各个产品在整个投资银行中所占的比重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前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品种有:

第一,结构化融资产品。结构化融资产品系指无锡农商通过行为价值的表达,全面调整客户的资本形式,优化客户的负债内容,以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为目标,通过使用不同的融资工具,在经过银行的渠道流通之后,研发出更加符合资产需求的独立金融产品。M银行的结构化融资产品包括结构化融资增加和非增加两类业务。第二,债券承销类产品。M银行的债券承销类产品以非金融企业作为承销的对象,并形成三种有效的债券类产品。其中非金融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是指以法人的身份在非金融企业的内部落实银行的债券行为,并根据市场的约定范围,有效调节证券的整体价格,其中包括了短期和中期的融资券。企业债券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规则,在市场内约定一定的活动条款,执行有价值的金融行为。公司债券是指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根据有效证券的市场价值,落实相关的金融买卖行为,它直接展现了债券人和公司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M银行开展的债券类承销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因为无锡农商银行不具有融资承销的身份,所以在整体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需要与社会的相关组织机构進行市场合作,从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担任财务的顾问角色,全面落实相关的金融市场行为。第三,私募融资产品。私募融资业务指通过使用金融综合平台,在资金募集方面以投资项目的形式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本业务的主要特征:其基金产品的固定收益时间不超过两年,并且私募股权资金的形式为3+2模式;M银行所宣传的投资银行的产品类型在进行资金私募的过程当中,由无锡农农商银行进行全面管理。

二、 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组体系

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组织。M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作为保障,对一系列工作进行合理的运作,这才能保证发展策略的成功。具体来说,M银行应该成立策略推行小组,由推行小组全面负责银行策略工作的开展。策略推动小组的组长应该由M银行行长担任,对策略的所有工作负全部责任,并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副组长应该由副行长和投资银行部的经理担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实时监测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并根据具体的考核指标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而小组成员则由财务部、市场部、运营管理部等部门的部长担任,由他们带领自己的部门具体开展相关工作。通过组织保障,全面推动策略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引进及培养高素质人才

针对当前M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为了提高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水平,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工作,下一步银行应该针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具体需求加强新人才的引进工作。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不仅要构建新员工培养制度,还应加强对老员工的培养,确保老员工可以在当前的业务发展形式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拓展自身能够适应的业务范围并适应当前银行业务发展的整体需求。

(三)加强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牌建设

当前处于网络化的时代,企业必须要充分应用互联网并构建自身的官方网站,与各种新媒体构建联系,利用多元化的媒体以及网络宣传自身的产品及服务。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也要在此形势下加强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从而赢得大众的关注以及认可。可见,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也应参考借鉴这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及服务。例如,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应该与媒体开展有效的合作,对其业务模式予以采访并且报道其所开展业务范围,对其服务质量以及专业能力予以客观评价,反馈当前的客户群体对其服务的认可度及满意度,并且利用新媒体以及网络渠道开展有效的宣传,这样有助于提高M银行品牌知名度,促进其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并且吸引更多群体关注,进一步扩展其业务规模。

(四)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为确保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序运营应该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注重数据获取能力的发挥。根据客户风险预判情况,提高投资银行的业务效率以及风险预警水平,有序推进投资银行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投行业务相关数据开展阶段性更新的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数据库,优化多元风控模型并建立全自动风控系统,促进投行业务贷后风险管理以及风险预警能力,达到对M银行投行业务风险识别监测控制的目标。此外,要促进M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水平,保证负债来源以及资产配置的有效度,促进投行业务流动性风险应对机制的健全完善,将投行业务纳入到监测体系中以有效地防范投行业务风险的发生。

三、结束语

M银行是当前我国发展较好的股份制银行,银行近些年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意识到投资银行业务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时间较短,在这一业务开展中的经验并不多,因此业务开展中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以解决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为其他股份制银行在顺利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其打造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宝琪. 新形势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研究 [J]. 消费导刊,2017(8):57-59.

[2]郭树华,曲海斌.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关联整合与创新——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视角[J]. 思想战线,2018(6):130-137.

上一篇:小型水利工程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隐私权宪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