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的研究,对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整合,结合韩国“新村运动”、“小政府、大社会”的美国乡村社区自治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更具现实意义的框架和基于不同出发点的多种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对策

1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理论分析

1.1自治理论

自治理论在农村社区自治研究中可以定义为农村社区内部的各种事务均由村民共同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来管理。自治理论着重强调政府与社区内部自治组织之间权利的分配,在社区中形成高度自治的权利主体,这一理论相对比较合理。但这一理论在防止各个权利主体因权力关系而发生冲突方面以及对权力组织的定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1.2新公共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对政府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政府作为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机构,在社区的事务管理方面,应该扮演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去负责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执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降低成本,减少规模,有助于社区管理的长远发展。但这一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即过于强调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了社区内部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

1.3治理理论

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治理理论整合了以上两种理论的长处,并避开了它们的缺陷,最终发展成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对治理理论的定义主要包含三个重要观点:一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和市场无法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自组织机构以第三个补充因素的身份出现是必然的;二是新的治理模式与格局打破了长期存在传统的公私分明的组织界限;三是社会自组织团体的核心机制是信任和合作,而不是政府的行政命令和相互之间的竞争。

2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的社区制管理起步较慢,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资料大多是个别示范农村的零碎经验,而国内已成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也大部分是借鉴于城市社区,尚不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村党支部—社区党小组—党小组组长—党员示范户”为构架的党组织领导运行机制;以“村委会—社区理事会—社区服务站”为构架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以“监督委员会—社区监事会—村民义务监督员”为构架的社区监督运行机制。但实际上,我国管理机构的相关职能并不完善,运行也不是十分的顺畅,可以说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2.2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2.1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在社区内部实施自治管理机制。但在实际生活中,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农村社区内部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真正实行民主的社区数量十分有限,甚至有的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社区,导致社区农民的自治功能严重弱化。

2.2.2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而且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的建设正刚刚起步,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筹资方式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农民自筹资金,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2.2.3缺乏因地制宜的科学、合理规划 随着我国一些农村社区试点的建设取得成功,农村社区建设的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些地方以试点的成功做法为模板,盲目的进行模仿,导致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2.2.4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城市社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志愿性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在社区服务质量上则明显较差,大多数农村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相对薄弱,主要是传统的、邻里之间的和救助性的服务。不仅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而且还缺少面向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的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逐渐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国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其启示

3.1国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分析

3.1.1政府主导推动与村民参与相结合:韩国“新村运动”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到70 年代后期,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基本公共设施全面完成,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法制水平和道德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得到了同步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村运动”加强了政府对农村的发展和管理的干预,但又不是完全包办代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切实符合农民意愿的建设项目,具体建设方式由社区内部召开村民大会自主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对“新村运动”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主导推动与村民参与相结合;二是“新村运动”提升了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新村运动”为这些传统政府官员们提供了为村民服务的机会。通过“新村运动”的实施,地方官员的管理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三是“新村运动”促进了农村民主和民间组织的发展。通过实施新村运动,农民民主决策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增强了农民内部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3.1.2 “小政府、大社会”:美国乡村社区自治模式 美国的乡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实行公民自治,美国乡村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中心进行管理。在每一个社区中心都设有一个委员会作为议事机构,委员会成员是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这些人在当地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能普遍反映社区居民的意愿,有较高的管理、决策水平,对本社区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社区内重大事情实行民主决策,由社区居民自己组织社区内的各种活动,自己管理和解决社区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社区内居民和组织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乡村社区自治。从长远来看,美国的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乡村社区自治模式将成为世界各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对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民主参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1.3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 多年来,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农业政策的整体目标,德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确立了“城乡等值化”理念,并自下而上,由地方社区进行引导,对土地分布的调整,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娱乐设施的配备等方面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并加以实施。把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同当地独特优势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进行规划,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延伸政府的公共服务到农村,使得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因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农村社区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2国外的农村社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少数外国比较完善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综合分析可知,虽然每个国家对农村社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但是鉴于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国外政府的一些措施是值得学习、借鉴。

3.2.1坚持以农为本 从韩国、美国以及欧盟的农村社区管理过程可以发现,都通过把农民看作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坚持以农为本来激发农民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于我国农村社区管理来说,坚持以农为本是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的关键。

3.2.2加大财政投入 从上述几个国家农村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充沛的资金投入是社区管理体制完善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我国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使各项农村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促使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稳定、长期发展。

3.2.3注重科学规划 尽管上述各国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使得农村社区发展各异,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进行了充分的、科学的前期规划,使得目标最终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地方以及民族的差异,结合当地农民的根本需求,合理的、科学的对我国农村社区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

4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4.1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区自治机制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并建立有效的社区自治机制。使政府逐渐由全能型政府转为主导型政府,使社区逐步承担起由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职能,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行为。构建权责、分工明确的农村社区自治机构,并坚持以民主自治为原则,保证社区的自治性。制定社区的自治标准化章程,保障社区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从满足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出发,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文体教育活动等,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培育社区非政府组织团体,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

4.2拓宽资金吸纳渠道,建设农村社区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和城市相比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精力大等特点。而资金问题则是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渠道,而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很难满足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大量需求。因此,必须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吸纳渠道,除继续逐步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外,还应该增加社会力量的投入。

4.3注重科学的规划引领,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的所有项目、活动都应先制定规划,把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同当地独特的优势结合起来。规划要强调村民参与,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引导村民参与规划制定的全过程。加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村民参与农村社区规划的积极性。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统一规划建设村民的居住社区,实行“村改居”的创新发展方向,以城市社区管理方向为目标,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传统农村管理体制的转型。

4.4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建立农村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区服务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我们应该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特点,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公共服务为根本、社会化服务为主体、志愿性服务为辅助的多元化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对贫困人群、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的社会福利与救助;对社区居民提供的便利的社会化服务,如家政服务等;培养社区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积极地参与社区管理的志愿性服务等。

参考文献

[1]郭扬华.美国农村、农业发展及启示——美国农业金融考察[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1).

[2]杨旭辉.国外农村社区:综合性分析与借鉴[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温静.论社区管理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叶齐茂.美国乡村建设见闻录[J].国际城市规划,2007,(03).

[5]仇丽萍.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理论与当代,2011,(01).

[6]袁建军.另一种视角看村民自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3).

[7]Goro Takahashi.The need of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nd the Framework[J].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2010.

[8]刘宇明.转型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廉靖.着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J].理论探索,2010,(04).

作者简介:刘嘉庆,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雷庆勇,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治

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1月12日下午,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

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县文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

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

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5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

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求文思乐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镇乡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以建章立制为重点,规范文化市场执法行为;二是以明确审批程序和加强证照管理为切入点,规范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准入行为;三是以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重点,严厉查处文化市场违法行为。到目前为止,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共出动500多人次,对娱乐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进行了重点整治,共查缴非法音像

制品1000片,查处盗版图书70册,取缔非法经营游戏厅1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我县文化市场。

五、农村文化队伍情况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关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

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三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以及乡镇文化站人员对广大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地区专业人士对全县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升。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农民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全县乡镇文化专兼职干部达到18名,其中大学以上学历8人,涌现出民间艺人45名。

六、农村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情况 几年来,县图书馆在阵地服务基础上,面向乡镇、村两级开展图书借阅、住处咨询等服务;文化馆、文化站根据实际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职能,面向农民开展文化知识培训,针对农村文化人才匮乏、文化资源短缺的现状况,县立足实际,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加大了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将文化人才培训列入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 湘潭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供给主体欠缺、结构不合理

据2014年统计年鉴显示从2008至2013年间,湘潭县文化事业机构数量呈波动递减趋势,基层政府作为文化服务主导层缺乏供给力度,未充分利用志愿性文化组织力量。

1.2 供给模式不完善、缺乏资金来源

由于缺少智力支持和社会监督作用的社会主体,县内专家系统和公共媒体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需求难以充分有效地表达[2]。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上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量庞大,政府财政支出不足,在巨大的文化需求下,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未受重视。

1.3 供给缺乏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图1-4可得知:湘潭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队伍薄弱,服务人数、辅导人数及参加培训的人次稀少,呈现出波动减少趋势。

近年来文化服务的任务加重,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呈现增大趋势,但工作人员的核编较少,严重影响到了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2 湘潭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对策

2.1 促进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供给效率

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思维和供给方式、方法,跳出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唯一主体的传统观念。首先,政府决策者应树立市场意识,转变对市场的排斥观念,将市场看作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补充和完善;其次,政府部门应改善供给方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单一化方式,政府除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全额出资外,还可通过招标购买的形式,鼓励企业生产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3]。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合法盈利企业为农村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从而形成政府、企业、农民良性供给氛围。

2.2 对接对方文化需求,完善活动内容与结构

各乡镇主要文化机构应当认真研究乡镇文化广场建设的规划方案,根据不同乡镇的综合条件合理选址,让群众就近娱乐、运动和健身,并拥有专门的休闲广场。此外,应当根据乡镇居民中的不同的群体,针对性地提供不同文化服务,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与结构。针对乡镇中的部分留守老人,积极开发具有湘潭县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传承并发展湘潭县的书法与戏剧;针对青年群体,应当增强其体育健身意识,完善健身器材。针对广大农村妇女,免费开办原创广场舞培训班;针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孩童,充分完善农村书屋建设,合理规划新购图书数量,营造和谐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环境。

2.3 健全需求表达机制,提供群众所需文化服务

以人为本,对接湘潭县农民文化需求。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促进农民文化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综合服务效益。

2.4 增强文化需求的表达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更新人才引进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引才”“留才”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招揽和吸引农村文化人才。要切实增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实力,增派农村文化骨干到高等院校和相关文艺团体进行深造、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对农村文化事的贡献能力。充分发挥文化人才队伍在本县农村思想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方面的作用,减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路径依赖。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对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湘潭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的调查了解,运用相关的理论,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湘潭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湘潭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得到优化,农民文化权益、需求进一步得到保障和满足。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湘潭县

参考文献

[1] 王宏鑫,仝亚伟,周云颜,等.走向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化平台:河南信阳“平桥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4):4-15.

[2] 董明涛,孙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演变及其完善研究[J].求实,2011(5):2-3.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农村文化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 如何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不接地气等问题摆在文化主管部门面前。特别是公共文化“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的提出, 让我们深切感觉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有效性的不足。2012年, 我们对全市的农村文化示范户进行了梳理, 选择了文化底蕴相对丰厚和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蒋堂文化大院”进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多元化的探索和试点,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运作模式, 借助社会力量、采取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结合的“营益共赢”模式为农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格的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 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2 探索

文化大院的经营者是农民个体户陈纪祥。他从事过很多职业, 但每个职业都与文化有关。在陈纪祥看来,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需求, 搞文化经营只要能做到不亏本就可以了, 正是基于这一朴实的想法, 陈纪祥在这20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文化”两个字。2010年, 他在他所生活的蒋堂集镇中心找到一处1800平方米闲置厂房, 为此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筹集100多万元资金买下院子, 成立了金华市祥鸽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 为农民养殖信鸽提供信息服务。由于对文化的热爱, 2011年4月, 他又筹资20万元创办了婺城区第一个文化大院, 推出了首个文化服务项目“百姓舞台”, 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吸引周边的青年朋友跳交谊舞。随后, 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文体服务项目也逐渐进入了他的经营范围。2012年, 政府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20万元, 由业主筹资60万元, 对其现有的经营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进行了提升改造, 增加“百姓课堂”“科普电影”“宣传长廊”“练歌房”等项目;改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球室”环境;更新“室内乒乓球、桌球”“百姓舞台”“健身广场”设备器材等, 初步形成了营益互促、协调发展的经营性有偿服务项目、公益性免费服务项目和政府性公益服务项目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体。目前, 公益性免费开放项目主要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艺培训、科教视频播放以及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 经营性有偿服务项目主要有文化茶座、百姓舞台、卡拉OK、影像制作等, 政府性公益服务项目主要有“党员干部远教广场”“农民信箱联络站”“农业信息服务合作社”“青年创业服务站”“春泥计划”活动中心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部”等。文化大院的更新改造, 为当地百姓和外来务工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实惠、更优化的文化服务平台, 有效弥补了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不足, 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问题, 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模式。

3 成果

提升后的蒋堂文化大院, 经过近2年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益性免费文化服务, 集聚了人气, 提高了文化大院的影响力。2年来, 文化示范户陈纪祥利用文化大院这一新型服务平台, 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为当地群众和附近300多家企业的外来民工提供多层次、多样式的公益文化服务, 聚集了较高的人气, 为其经营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日日免费开放的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 拥有藏书7000册、报刊30种、影像光盘598种、电脑10台, 已外借书籍1200多册次, 电子查阅1710人次。免费的乒乓球和桌球活动室已接待球类爱好者1000余人次。远教广场提供露天娱乐健身、播放健身视频教程等服务, 受众达15000余人次。同时, 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公益性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电脑使用、信息服务知识培训10次, 农村种养业技术及社会职业技能培训15次, 老年太极拳、妇女形体塑造、交际礼仪、交际舞方面培训30次, 农民骨干文艺创作、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婺剧演唱知识、声乐知识培训22次。先后举办“蒋堂镇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会”“蒋堂镇2013年百姓好声音选拔赛”“欢乐金华才艺大赛蒋堂赛区选拔赛”等文艺活动15次。这些公益性活动的开展, 为文化大院赚足了人气,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陈纪祥先后被评为婺城区文化示范户、婺城区“农村文化耕耘奖”、金华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金华本市级“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获得者、浙江省文化示范户、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荣誉称号。农村文化示范户所产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也为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气象。通过文化示范户, 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农民群众参与唱歌、看电影、学习文化、农技知识等活动, 农村日常文化生活丰富了, 聚众赌博、吵架闹事、封建迷信等现象少了, 提振了社会风气, 提升了农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

二是经营性低价有偿服务, 补经费不足, 反哺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茶座、百姓舞台、卡拉OK、影像制作是其经营性有偿服务项目, 在与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融合前, 由于其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 前来消费的人并不多。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和低门槛的消费, 吸引了周边年轻人的广泛参与, 文化大院开设的舞厅、茶座、练歌房, 以群众性、低门槛消费为宗旨, 每天有活动, 只收取2~3元/人茶水费, 新增开放3个月来的卡拉OK厅和练歌房, 通过“卡拉OK大家唱”“蒋堂百姓好声音选拔赛”等活动, 已接待音乐爱好者3000多人次。夜夜开放的百姓舞台和文化茶座, 提供品茶休闲、音乐欣赏、舞蹈活动、健身交友的服务内容, 共已接纳服务5万余人次。舞厅和歌厅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交友、交流提供了平台, 得到了外来务工者的广泛好评。同时, 其影像拍摄制作业务也不断增加, 先后为当地和周边乡镇以及区、市级一些部门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成就展示等现场摄像120场, 制作光碟400余张。人气的注入, 增加了文化大院的经济收入, 也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三是“营益共赢”的模式, 拓宽了服务范围, 提高了文化大院发展后劲。由于“春泥计划”“阳光工程”“文化低保”等政府免费文化项目的融入, 开拓了经营视野, 拓展了经营渠道。“蒋堂文化大院”在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 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拓展有偿个性化服务项目, 比如开设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班, 为那些放学后无人管、需要课程辅导的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开设学生书法绘画培训班, 为农村儿童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同时根据当地企业多, 外来务工者多的特点, 他把触角伸到了企业的文化建设, 把文化大院办成了“企业职工之家”, 由企业为每位职工缴纳会费, 职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在大院免费参加任何活动。服务范围的拓宽, 服务对象的扩大, 为大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4 思考

“蒋堂文化大院”的管理和服务方式, 既不同于文化馆 (站) 纯公益的公共服务, 也有别于纯赢利性的文化企业, 它是公益性的免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经营性的低价位有偿服务项目的有机融合, 以有偿服务获取资金来弥补免费服务的资金缺口, 形成一种良性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是公益性放在首位是文化大院赖以生存的基础。蒋堂文化大院的成功得益于经营者“群众文化为群众, 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陈纪祥始终把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放在首位, 对当地村民、周边外来民工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内容和服务使受众涵盖老、中、青各个阶层,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基本需求, 政府惠民服务的优越性借助文化大院得以落实。也正是这种公益性的性质, 让文化大院形成了良好的知名度,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吸引了人气, 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经营资金的反哺是文化大院持续发展的保障。蒋堂文化大院的成功更得益于经营者对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自觉, 他正确处理了公益性文化服务和经营性文化项目的关系, 看到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作用。一方面, 他依托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使服务内容、设备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取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他主动走向市场, 拓宽服务渠道, 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社会多元需求。同时把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筹集的资金反哺到公益性文化活动中来, 保证了文化大院的持续发展。

三是“营益共赢”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新模式。公共文化的主要提供者是政府, 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随着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吸引社会力量, 运用市场手段, 让社会力量在公益性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蒋堂文化大院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探索的成果, 是个人与政府共享社会资源、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难得典型和社会办文化的良好实践。对探索政府与文化示范户有机结合,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构建扎根基层、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公共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现实示范意义。

摘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公共文化的一大课题, 蒋堂文化大院采取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结合的“营益共赢”模式, 在发挥文化示范户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公共产品的人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饮水安全问题、公路质量问题、生活燃料结构问题、电力设施问题等。这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村的消费支出;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目前,通过强化政府的供给主体责任、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分工、优先配置基础性公共产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是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研究逻辑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可以分为私人消费需要与公共消费需要,私人消费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购买私人产品得以实现,公共消费需要通过政府或集体提供公共产品得以实现。典型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非竞争性是指对公共产品在消费的时候,如果多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影响到原来的消费者从该公共产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水平,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被付费的消费者消费时,生产者无法将那些没有为该公共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原因可能是将没有为该公共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所需要的排他成本过高。典型的农村公共产品具体有: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业信息系统、大江大河治理等。而农村准公共产品一般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乡村路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乡村电网建设、农村文化场馆、农村通信系统等。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农村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或者不足,或者缺失,所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就成为必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将限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2004年以来,连续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如何呢?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的评价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具体说来:

第一,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没有明显好转。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否通常用下列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经过测算,目前全国还有接近一半的农村居民饮用水还处于国家安全标准之下,还需要通过加大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其饮用水安全;

第二,农村公路质量不高。“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正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短板”。农村公路等级较低、不畅通、路况极差等问题在西部偏远地区还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仍有1200个乡镇、12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或水泥路,其中90%集中在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很多地方重建轻养,导致“油返砂”,全国50%以上的农村公路尚处于季节养护、突击性养护、甚至不养护状态”;

第三,农村居民所消费的燃料结构极不合理。秸秆、薪柴这些传统燃料至今仍然是农村多数地区居民生活燃料消费的主要来源,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还非常低,据调查,本人父母所在村所有的沼气池建成两年后基本上都处于报废状态;

第四,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电力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四川省和青海省的低压电网改造率不足65%,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的农村地区,仍有约500万农村居民因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而无电可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既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如: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信号微弱,电视节目少,画面模糊甚至收不到节目,缺乏自来水供给,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匮乏,大大限制了农村居民对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消费需求。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消费支出实证分析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无相应统计数据,所以在此用国家财政“三农”支出替代。由下表可以看出,1978年国家财政“三农”支出为150.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为19.07元;到2012年国家财政“三农”支出为125952.97亿元,是1978年的82倍,年均增速为14.69%,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为1928.87元,是1978年的101倍,年均增速为15.46%。利用中国1978-2012年的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数据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可以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消费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表1  中国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C=718.94+3.03P

(7.18) (16.76)    R2=0.8917

3.11E-08  1.05E-17

调整后R平方达到89.17%,常数项的t检验值为7.18,p-value为3.11E-08,自变量的t检验值为16.76,p-value为1.05E-17,可见,统计检验是非常显著的。可以看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说明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每增加一元钱,可以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超过3元。所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

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除了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有关外,还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直接相关。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没有高校的扩招,农村居民有钱也无法对子女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如果没有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的农村公路“三通”工程建设,轿车进入农家就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宽带、光纤入户,电脑、IPAD等“互联网”概念的消费品就只能成为摆设;如果农村居民没有社会保障,农村居民就不敢消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正成为农村居民提高消费能力的“瓶颈”,“买得起、不能用或用不起”正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力度,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创造前提和基础。

(一)强化政府的供给主体责任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可以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前者通过市场购买商品和服务实现,后者需要通过公共产品得到满足。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经形成共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切实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责任。中国农村居民作为国家公民的组成部分,理应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所以,每一级政府都要树立起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具有平等获得公共产品服务的观念,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异化思维模式,向农村居民也提供与城镇居民人均大体相当的公共产品,从而打破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政府真正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责任,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二)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分工

要向广大的农村居民提供公共产品,首先就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具体说来,应该作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改革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严格控制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居民所急需的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上。其次,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做到财权和事权相统一,要彻底改变“事权层层下放、财权层层上收”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现状,使各级农村财政支出根据事权确定财权,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需要为目的。最后,要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财政的职责边界,清晰界定每一级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职权范围。凡是受益范围涉及全国所有农村居民的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如农村的义务教育、农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公共卫生以及全国性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村环境保护等;而受益范围主要局限于地方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应该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来提供,如区域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辖区内的公路等。

(三)优先配置基础性公共产品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农村居民所有的公共欲望,所以,在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公共产品满足农村居民无限的公共欲望时,必须根据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当前,优先配置的重点应该是农村基础性公共产品。具体包括:

一是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机制,让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享受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至少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起点、过程和机会的公平。目前农村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经影响了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这对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等都形成了教育约束。

二是要加大农村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一直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维修滞后、主体缺失、产权不清、支持力度有限等问题,因此,通过法律界定财政投入比重、水利建设终生问责制、农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等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三是要加大农村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基站、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文化广场等的新建、改建和升级,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四是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性公共产品生产。具体说来,一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引导农村居民积极投资;二是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并通过招商引资等建设大型工程;三是建立发展基金,保证后续经费投入。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才能提高其现期的消费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老有所养”才能“老有所乐”,到2030年中国农村将会有超过一个亿的农村居民需要解决养老问题。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不再具有保障性功能,土地养老制度建设尚需时日,短期内是不可行的。中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养老保险的密度、保障程度等与农村居民的需求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现阶段要重在消除城乡养老制度差别、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合理安排资金筹措渠道、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制度建设等。

二是建立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农村因病致贫问题比较突出,通过转移支付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别是大病救助制度,才能保障农村居民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应该为农村医生提供在岗培训学习、进修、考试等渠道,保证农村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市有11个,全部处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四是要优先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有了,“失地致贫”现象将会大量出现。对于失地农民,可以采取建立一种强制性失地保险,或在其他险种中增加一种,再从土地流转收益中强制农民缴纳一部分钱,以保证其失地后收入水平不低于失去的土地能够带来的收益。

五是要健全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目前,民政局对农村居民的救济主要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五保户、军烈属、伤残者等,并且救助标准低、覆盖面窄、不具有长期性,不能满足相关贫困救助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需要。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急需体系化,它应该是由基本生活救助、伤残救助、供养救助、大病救助、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等不同救助内容为一体的救助体系,并且救助经费应该保证足够投入、透明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晓嘉.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研究[J].财经论丛,2013(4).

[2]柳清瑞,穆怀中.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J].经济

学家,2014(9).

[3]王君萍,王玉龙.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贡献率研究

——基于西北五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10).

[4]吴云勇.“十二五”期间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选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2.

[5]徐绿敏.政府转移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挤出还是挤入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模

型的GMM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2).

作者简介:马会(1976-),女,辽宁锦州人,博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视角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L14AJY004);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区域经济学”(WT2014002)。

上一篇: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