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城市是人们聚居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环境,人造生态园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章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入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存在园林建筑观赏性差、建筑缺乏地域风格、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追求形式,忽视功能等问题,最后指出人造生态园林合理利用开发须遵循“经济、景观、生态”三原则,并提出重视自然景观的合理利用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注重因地制宜等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 改善 人造生态园林 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不仅仅要满足基本的遮风挡雨,还要满足人类心理、审美等高级的精神需求,于是逐渐产生了园林等建筑装饰。

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化。由于城市土地的限制,天然生态园林较少,人造生态园林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上担当着重要角色。

一、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

目前,城市居住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生活,因此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尤为密切。

现代城市中,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人们的压力很大,而清新、宁静的园林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们的情绪,放松人们的大脑。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是舒缓压力的地方,体现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质量,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利于身心健康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建筑观赏性不强

城市人造园林的建筑形式主要是供人们休息的廊、亭、花架等,但有些园林在设计上由于过于追求管理的方便性和耐久性,建造了一些形状不美观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在观赏性方面略显不足。

(二)建筑缺乏地域风格

有些园林建筑直接把国外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选择地搬到国内来应用,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现象频出,缺乏特色和个性。

(三)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某些设计师对人造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经常会追求新颖、复杂的设计,而放弃简单易行的方法。每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城市的人造园林只有增加当地的文化要素,充分融入当地地域文化特性,真正使大众乐于接受。

三、人造生态园林如何合理利用开发

(一)人造生态园林开发遵循的原则

1.经济原则。经济原则也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造生态园林建设中,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在后期管理方面,除了必需的建设费用,后期养护管理费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景观原则。坚持景观原则,就是要有精品意识,绿地要有美感,园林要有创意,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身心舒畅。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二)人造生态园林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1.重视自然景观的合理利用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城市人造园林的设计应考虑园林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充分融合,重视自然景观的合理利用,结合山势和水形,因地制宜,这样的城市园林才显得自然生动,让人感觉亲切。另外,各地在设计上要增加当地文化要素,使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感。

2.注重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园林休憩放松是减缓压力的最佳选择之一,城市园林对于居民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要有目的性地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协调好各景点之间的关系、文化各要素和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人造园林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将发展到新的高度,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必将朝着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方向发展。

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和人的居住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造生态园林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好坏。人造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的行业和学科很多。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和文化氛围,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园林建筑的功能,建造居民真正需求的园林。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张静. 城市居住环境与园林景观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8):119-120.

[2]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04):160-161.

[3]郭凤楼. 城市园林规化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2(03):307.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城市的园林绿化,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城市的景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国内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还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急需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为此,笔者在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的概念、作用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作用;存在问题;建议

1、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1.1美化环境

园林植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如植物千姿百态的外形,丰富了环境的空间变化;树木的存在,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添加了一抹绿色,树木草丛的高低错落,柳绿花红,各式各样,打破了单调的城市环境,如枫树在秋日变红,金银忍冬等树种果穗冬季宿存枝头,成为冬日里一道非常美丽的景观;色彩缤纷的花卉,使城市变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赏心悦目。

1.2净化空气

城市中的花草树木,其枝干绿叶,对于空气中的灰尘,飘尘具有吸附,过滤的作用,还可以吸收汽车,工厂排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可以使空气得到净化。如在一家水泥厂四周栽植两行大杨树,能使空气中的降尘量减少33-52%。

1.3调节居民居住区的小气候

花草树木可以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在夏季,树木的枝叶,可以遮挡太阳光,也可以吸收和反射阳光,大大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在冬季,高大的树木,可以减低风速,可以降低冷空气的强度,如在树木背风侧,温度可提高1~2℃。花草树木也可以起到调节空气流动的作用,绿地附近的温度相对于建筑物的温度,一般要低上很多,由于冷空气具有向热空气流动的特性,所以可以形成微风,有时候风速可以达到1m/s,可以使居民感到凉爽。此外,园林绿化可调节环境的湿度,植物通过叶片蒸腾水分,使土地中大量水分被释放到空气中,使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加,在绿化区的空气湿度,一般可以比非绿化测的空气湿度高11~22%。

1.4减少噪音污染

现代城市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小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城市园林绿化可利用乔木的庞大树冠和枝干吸收和隔离噪声,减少噪音污染。据测定,没有树木保护的街道,其噪音强度,一般要比有树木保护的街道大5倍左右。

2、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园林绿化结构单一,“重草轻树”现象严重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城市绿化系统生态动能的基础,也是园林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目前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还存在“铺草皮即等于绿化”的观念,“重草轻树”现象严重,这样的绿化小但没有意义,反而产生了浪费资源、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反效果。

2.2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观念落后

园林绿化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前期布局和规划设计是否合理,而目前,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只是重视建筑物的规划,对于绿色植物的规划,缺乏长远的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对城市绿地在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2.3园林绿化养护配套设施不健全

养护管理是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我国许多城市园林绿化只注重栽培,忽视了养护。如部分绿化刚完工时绿化效果好,但因缺乏后期管理,草坪逐渐杂草丛生、树权显得杂乱无章、病虫侵入现象严重,观赏效果大大降低。

2.4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弊病,如侵占城市园林绿化、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同时,既缺乏对绿化专业人才队伍的规范管理,又缺乏既懂栽植管理又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园艺师。

2.5忽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目前,很多人对绿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观赏阶段,而忽视了绿化的生态功能。

3、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设计的对策建议

3.1革新观念,不仅发挥绿化的观赏功能,更应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

要革新观念,不仅发挥绿化的观赏功能,更应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如部分绿化修剪整齐、低矮而开阔,供人们休憩活动之用,不需要过多养护:另一部分绿化用围栏围住,不让人进入,且完全小用修剪,供鸟儿和小动物们栖憩,人与动物互不干扰,使生态回归城市。

3.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坚持“以法制绿,依法制林”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小仅要完善管理法规,还要严格执行依法办事。因此,要大力宣传贯彻《森林法》《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各种法规,并制定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商业标准、法律法规和采伐制度,以加强绿化管理,避免绿化成果毁于一旦。同时,管理队伍要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努力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健全配套设施。

3.3科学规划,提高绿化水平

要明确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绿化纳入城市的长期规划中,加大资金的投入,既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又要有短期的实施步骤,从而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在规划方法上,应改变过去靠手工记录、量算与绘图的落后手段,应用航空遥感、GPS等先进技术进行绿化规划建设。

3.4拓宽绿化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城市景观的营造,和城市的多样性也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拓宽绿化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本土树种,因本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另一方面,要引进易于栽植的新树种,丰富植物种类,但引种时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有节制地引种其他植物。

3.5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茌现有条件下,为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应积极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尽可能多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垂直绿化和层面绿化可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同时,在进行城市绿化的规划布置时,应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地,使各类绿化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和稳定的植物群落,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最大功效。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可美化环境、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合理规划配置、加强绿化管理,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研究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坚持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开始要做到的就是施工前建筑师要坚持生态这个概念,这可以更好的实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因为这两者不是矛盾的,建筑的一些部分是属于自然环境的,所以在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状况。

(二)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在建设方面可以使用的成分越来越少。为了有效地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不可避免地就是在建筑的空间上进行扩展增加,合理的施工能够使自然环境和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用完美的建筑生态技术来构建城市的框架,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空间的效率。此外还可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把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结合,实现平衡的生态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材料的不必要的损失。

(三)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色彩

任何地区的建设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做为依据的,因此需要显示当地生态建筑设计的特性和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来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要在当地的可持续性能源分布上进行考虑,考虑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其他各种限制性因素。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未来的发展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要顺应未来的发展于此进行结合应用,以便他们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需要建筑设计的灵活的。

二、 生态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生态建筑中的“生态” 绝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绿化,它是一种不仅对周围环境无害,而且还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标志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建筑所涉及到的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 热环境系统、废弃物管理处置系统、绿化系统以及色建材系统等。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策略的使用,尤其是住宅区的物理环境 (包括声、光以及热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上,比如建筑规划、单体设计以及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建筑设计与绿化、建材选择弥补可分,但它也是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最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作为生态建筑设计的要点,应当加以重视。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一)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

根据生理和心理需求,要以不降低生活质量为前提进行高效的节约,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舒适。生态建设应该优先考虑住户的需求,努力创造美丽与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完善建筑的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要有干净的空气、水和土壤,不能进行任何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样也不会出错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

(二)与环境相协调

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满足住户的需求。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有效利用水资源、建筑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使能源和能源消耗降到最少,比如在设计生态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太阳的季节性特点,根据太阳能能源来使用它来温度,在冬天的时候就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取暖需求。让阳光可以照射进房间,冬天的太阳照射在地板和墙壁的时候可以被转化为热能,在室内温度下降时进行释放,这种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就做到了建筑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节约建筑材料能源

设计生态建筑住房的时候,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该考虑使用当地的材料,不是选择从很远的地方运送过来的材料。因为材料也包含了额外的能量,在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的同时都会产生能源的消耗。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追溯到材料来源,材料的供应、制造、加工、运输的增加也会照成能源的浪费。对材料的使用周期进行衡量,可以确保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并积极利用其他工业和农业的废弃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建筑工程设计

对建筑进行定位,材料的形状和室内空间布局进行衡量,减少了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的建筑,就可以减少能源的能耗。使建筑走向合理化的发展,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和大小的适当安排,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的舒适度,又能达到节能的作用。在设计窗口的位置可以考增加自然光的使用,也可以让房子有一个很好的采光。也可以在屋顶天窗设置采光窗,从内部收集太阳光。

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一)建筑原材料节约

一般而言,建筑用材主要包括结构型用材、通讯设备器材、水暖电以及装修装饰用材,以结构型用材上的节约为例进行阐述。随着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砖石结构建筑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效轻质的墙体、拉索结构、轻钢结构以及薄壳屋盖等,这样就大大的减轻了建筑结构自重, 并扩大了建筑结构的室内使用空间。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大空间膜结构可谓是节约结构用材一大典范,其是预应力空门整体结构,并将结构和建筑围栏的部分融为一体,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材料承载力,并创造出自然形態之美的外观效果,飘逸中带有刚劲之力。节约建筑原材料,最重要的就是节能、轻质和灵动之美,只有这样才符合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本质要求。

(二)节约能源

建筑施工中的能源节约,应当始终贯穿于该建筑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因此,选择能耗比较少的建材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而且建筑节能过程中的能耗潜力非常的大,它主要是依靠再生能源予以弥补。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建筑设计与构造处理,可实现采光、自然通风、隔热遮阳和利用太阳能,可以有效的减少相关设备配置及能耗,同时这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节能方式。

(三)建筑的再利用

据调查显示,人类的浪费是巨大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余非但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反而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通过这一分析可知,实际上我们在建筑资源的再利用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从实践来看,目前尚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建筑中的耗能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到该建筑结构的全生命周期,在其生命周期中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多考虑建筑材料的二次重复利用。

五、结束语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新型是设计观念,它可以顺应环境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当前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生态的重要性。因此当前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借助生态规划理念进行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生态规划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促进国内园林景观设计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1.1区域性原则

将生态规划理念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需要坚持区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对设计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进行城市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本地资源进行选择,重视园林设计施工以及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最大的景观强化设计效果。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区域性设计原则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园林景观周边的生态环境,还能切实提升园林景观的区域性特征,实现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方面发展,切实提升人们对环境保護的重视程度。

1.2持续性原则

生态理念下第二条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对现代高新科技的合理应用实现对生态绿色资源的保护工作,创造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推动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发展。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从而促进城市园林景观的长期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立绿色环保型城市和生态友好型社会。

1.3完整性原则

第三条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是完整性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园林景观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保障园林景观周边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基于当地原有的自然风貌景观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重塑与重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保障当地文化历史的延续和对生态环境特征的保护,要科学的对当地的园林景观进行重塑,使园林景观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2.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园林景观的生态种植

生态种植是当前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通过生态种植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功能性,还能使园林景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从而实现地方特色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需要设计人员遵循生态规划原则,不断提升生态景观园林的植物资源利用率。在保障园林景观植被的存活率的同时,尽可能提升园林景观植被的多样化。设计人员也需要对园林景观植物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求,提升园林生态环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生态公园设计

相比于传统的园林景观规划而言,新型的生态公园设计理念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合理利用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资源,提升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园林内的特色植被不仅应该与园林整体风格和公共设施等相匹配,还需要与当地自有的生态系统相匹配。园林景观内的植被可以搭配观赏性和适应性较强并且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植物类型,突出生态公园设计理念的基本特点,实现园林景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3景观河道规划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景观河道的规划工作是园林生态规划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园林内部的景观河道规划能够有效将园林景观设计与水体设计相结合。在进行景观河道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具有观赏性的覆盖型植物,从而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对生态水体的影响。另外在进行景观河道规划的过程当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护岸石和护岸植被的设计,从而起到保护堤岸的作用。最后在进行园林景观河道规划的时候需要重视人文文化在水体文化中的体现,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4园林景观柔化设计

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切实体现生态规划理念需要对园林景观进行一定的柔化设计。简单来说园林景观的柔化设计就是保证园林景观内部山、水、植物和建筑小品的和谐。为了切实提升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在设计庄严厚重的建筑群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园林植物的设计实现园林景观的软硬和谐。在进行园林建筑造型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多使用一些圆滑流畅的曲线,配合植物的色彩和线条对园林景观的建筑小品进行柔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平衡园林景观建筑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使园林景观给人以生动自然的感受,真正落实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态规划理念。

3.小结

在进行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坚持生态规划理念的应用原则,充分发掘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从通过生态种植、景观河道规划等设计切实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关注园林景观观赏功能的同时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调节功能,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鎏.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生态规划理念的实践分析[J].大科技,2017,(29):300-301.

[2] 艾霞.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规划理念的整合应用实践分析[J].现代园艺,2018,(4):85.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已被越来越多的重视,进而许多地区开始在规划时借鉴湿地景观的概念,以达到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较好融合。如何将生态设计原则应用在湿地景观设计中是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设计;自然和谐

湿地是极重要而又特殊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湿地景观的设计应接近于自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遵循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达到生态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一)保持湿地的完整性。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保持

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湿地景观进行整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设计的形式与湿地内部结构的协调关系,保证生态设计的要求。湿地景观设计应力求与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相一致,修改或剔

除不相符的部分,使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原有环境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湿地水文特征、水质、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水岸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原有人类活动与湿地的关系等。

(二)湿地景观形态设计。自然湿地的形态各异,有凹岸、曲流、

河心岛、浅滩、沙洲、深潭等,各形态相互交替形成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这种自然的变化既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减少洪水带来的破坏。设计时,应随形就势,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形态,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统一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圆形、矩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破坏自然的不规则性。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保证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以营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

(三)植物的配置。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配置中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选用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使湿地植物系统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这样还可极大的减少养护管理的费用及难度;以外来植物为辅,但应密切关注外来植物的入侵性,避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物种搭配要满足生态的要求,在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动植物搭配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互补功能。例如:进行多种类植物搭配时,首先,植物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必须协调一致,满足视觉上相互衬托,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以达到优美的景观构图;其次,根据地域的水深及水流特点,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第三,湿地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垂柳、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石竹等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与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此外,设计中还需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在靠近湿地景观区域一侧的水体尽量不安排高大的乔木,以便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四)护岸的生态设计。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也是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处理更应精心考虑,确保湿地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工硬化护岸将严重阻碍湿地与周边环境的液、气、固交换,破坏湿地的过滤和渗透功能。为满足景观和生态的需要,应选择自然的方式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可考虑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和亲水护坡,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营造出多元生态环境。理想的湿地生态护岸处理,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土壤沙砾替代人工砌筑的硬质驳岸,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从景观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又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效果,真正营造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五)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设置应该严格控制其体量和布局,将小品及构筑物融于湿地大背景之中,避免其突兀感。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多有栈道、桥、围栏、水榭等,设计这些小品时,除了要符合功能特性与审美需要外,可适当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与设施,选取生态化、乡土化的建材,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以提升空间品质,并鲜明地表现景观的性格与品质。

(六)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是以确保湿地动植

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主要原则。在湿地植物种植上,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作为湿地缓冲区,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缓冲区的自然演替和恢复过程,以利于湿地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满足湿地缓冲区的自然交替过程,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

三、结语

设计湿地基本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外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经验,本项目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其主要特点是:污水基本上在湿地床表面下流动,保湿效果、衛生条件好,污水处理能力较强。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污水的处理效果。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二是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在根系周围形成好氧/缺氧/厌氧区;三是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选择人工湿地的植物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适合本地,来源广泛;耐污染能力、净化能力、抗虫害能力强;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生长周期较长;具有经济、观赏价值;合理搭配,易管理。根据项目的环境条件及相关因素所选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风车草、灯心草、美人蕉、香根草、象草、黑麦草、皇竹草。同时,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以使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高效运转,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景观设计过程要贯穿生态理念,从而确保湿地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理论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 .

作者简介:

严淑云(1975.12出生)、女,籍贯(浙江杭州)、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邮编310008)助理工程师职务、研究方向(湿地、植物、生态景观)。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生态农业观光园既具有丰富的景观观赏和游憩活动内容,又有特殊的生产特性。分析了其与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传统农业观光园等的关系,结合观光农业的本质深入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并总结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观光农业;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F323.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和管理等都需要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目前相关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还不完善。鉴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能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探析其本质和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基于观光农业发展而成的,深入认识观光农业有助于更好的探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和特征。

自观光农业的概念提出以来,与之相关的名词很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农业、农村观光、休闲农场、民俗风情游等。但到目前各个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见解,各个名称之间由于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也不能完全等同,因此还是没有统一的定义。比如乡村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地区,具有乡村特点、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可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更加注重的是乡村的农业文化生活环境,以乡村生活为基础,辅以一定的农事生产等休闲活动,而观光农业则以农业生产为载体进行休闲游赏。旅游农业是一类服务性产业,是产生盈利的商业性活动。在游客参与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会产生住宿、吃饭、游乐、购物等消费。与观光农业相比,其生态性与教育性的内容要薄弱些。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两方面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它以开发农业资源为前提,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与旅游相结合,融农业生产、展示、经营、旅游观光、休闲活动于一体,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传统旅游业。对农业而言,在农业产值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旅游产值,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对旅游业而言,它与农业联系在一起,是旅游活动向农业领域的拓展,丰富扩大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观光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欧洲,已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的成熟期,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另外随着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意愿渐强,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观光园这种综合园区模式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观光农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处于普及和提高阶段,观光农业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大陆地区的观光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现今,我国农业部的相关信息显示,我国观光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观光农业的园区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名称,如“观光农业园”、“农业观光旅游园”、“农业生态休闲园”、“农业旅游区”等,没有统一的定论。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称谓,就其本质来看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园区模式。本文把这类园区统一称之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前又加了“生态”两字,这里的“生态”一词是作为形容词,即“生态的”来运用的,是想突显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特性,将生态思想引入农业观光园中,表达的是“符合生态性的”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的意思。

三、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

生态农业观光园由于产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园区内容上都具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通过与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传统农业观光园等关系的辨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农业观光园的本质。

(一)关于几个关系的辨析

1.与城市用地的关系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的分类,水域和其他用地(E)是位于城市的建设用地之外的区域,它包含了水域、耕地、菜地、灌溉水田、其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等内容,这些用地往往是农业观光园之所在。

依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对于城市规划区和市域的界定,水域和其他用地(E)一部分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另一部分则位于城市规划区外,在整个市域范围内。这个区域是城市与乡村过渡和交错的地带,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不同于典型的农村。针对这个地带的命名,有“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乡村边缘带”、“郊区”、“城市边缘带”等。

2.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以绿地的功能和用途作为分类的依据,对于城市绿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而在每个小类的详细内容中,并没有提到农业观光园的名称,没有直接明确其归属。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结合关于“其他绿地”的阐述,根据农业观光园产生的背景和自身所提供的观光、游憩、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综合来看,农业观光园的性质更接近城市绿地的“其他绿地”的类型。

因此,如果农业观光园的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则可以把农业观光园归属为“其他绿地”一类,旨在和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其他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特性,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观光园和周边环境的生态建设,易于形成更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果位于城市规划用地之外,根据现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针对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大环境绿地规划作为市域绿地规划一说,那农业观光园则属于市域绿地的范畴。这里的市域绿地是与“城市绿地”相并列的概念。

3.与观光农业的关系

观光农业与农业观光园关系紧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一般来讲,观光农业包含有生产、示范和观光旅游三个主要元素,并多以生产为

基础,集示范、观光旅游、科技培训于一体。依据本身的资源不同和发展的侧重点,产生了各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园。

一方面,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提供了可能。观光农业是农业观光园发展的根本,它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景观,这也是农业观光园的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农业观光园的存在促进了农业观光的综合发展和科学发展。农业观光园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种综合开发方式,是观光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通过农业观光园科学的规划、经营、管理,合理调整观光农业的结构和规模,在满足市场化需求的同时,促进观光产业的良性发展。

4.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的关系

生态农业观光园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园区的各项建设无论景观规划布局,还是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及休闲活动的展开都融合了生态意识。

通过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可以为观光农业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相比,资源基础已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游憩活动的内容是围绕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展开的生态旅游。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为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为主要资源基础。

可以说,随着整个社会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传统农业观光园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5.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公园被定义是“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生态农业观光园具备城市公园的一些休闲功能,比如供公众游览、提供休闲活动、开展科普活动等,然而农业观光园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具有了城市公园所不具有的生产功能,提供给公众一个不同于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游憩活动的体验,吸引他们到城市的外围休闲观光,扩大了城市居民的旅游范围。

6.与郊野公园的关系

就我国的郊野公园发展历史来看,香港发展最早。《港澳大百科全书》中将郊野公园定义为: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带,开辟郊野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将郊野公园归属为其他绿地。

就提供的功能而言,生态农业观光园相同郊野公园比,在部分功能上有一定的共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提供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然而农业观光园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这在郊野公园里不一定具备。郊野公园在满足休闲游憩功能的同时,更多强调的是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破坏,阻止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

就用地性质而言,《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将郊野公园归属为其他绿地,明确了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规划区之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农业观光园的用地一般是在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可延伸到市域的范围,比郊野公园的发展空间更大。即使是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根据两者的发展背景、方向和内容的差别,也不能简单等同起来。

通过以上几个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农业观光园一般建于自然环境较优越的城市外围,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那里较容易与园外的山体、林地、农田、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农业观光园的组成离不开优美的景观环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丰富的游憩活动三大要素。其本质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特性反映在将生态思想引入园区的各项建设中,充分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资源、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布局和建设,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建立在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拥有良好的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基础上。其次是注重构建园区内各生物要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园内和园外区域生态环境衔接和共同发展,形成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在规划时体现一定的生态意识,园区内功能的组成、空间的布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和理念,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景点设施的营建,要以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的本色、减少对自然生态过程的破坏为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农业模式的运用,并且园区的经营管理和游客的观光行为都贯穿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深圳青青世界是深圳第一家以精制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观光度假胜地,选址在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大南山,沿等高线呈长带状分布。基地内山坡陡峭、森林茂密、溪涧纵横,现场情况复杂。阳光、松林、石景、溪流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园区规划时融入了生态理念,充分结合现状,精心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背山面海、地形丰富、绿意盎然的优美生态环境。园内活动既考虑生产、观光和休闲度假之间的分割,又注重融合,最终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产活动、生态旅游活动三者合为一体,实现了园区的多样性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离开了农业或者仅仅将农业作为点缀都会偏离观光农业真正的本质。生态农业观光园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体现农业生产特点,因此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资源的开发除了保留一部分传统农业的生产景观外,同时注重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农产品的开发,这种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强化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性。南京市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区实行立体综合配套开发,有数千亩山林、竹海、果园、茶园、菜园、花园。园内农业系统可划分为5个内在结构,即传统种植业、果品种植业、茶业种植业、苗木花卉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有学者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这5个机构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梅茶间作、桃茶间作和梨茶间作主体栽培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使系统总初级生产量(GP)增加,土地净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指标较高;而传统种植业小麦、水稻由于缺乏以上优势,故其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得分甚低。几年来,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实施推广了“梅茶间作”、“茶果间作”和“果牧间作”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高度产业化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优化了园区生态环境,还给园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丰富的游憩活动

游憩功能是农业观光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体现了农业观光园的观光休闲的需求。一种游憩资源通过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形态越多,游客的选择性更大,其可能发展的游憩机会也越多。通过多种游憩资源的综合开发运用,就会形成多样化的游憩机会。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游憩资源极其丰富,除了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还有能反映

出园区生产特性的生产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挖掘、创新和组合,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各种消遣的机会,形成丰富的游憩活动。

一般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游憩活动类型大致有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娱乐型、教育学习型、住宿餐饮型五类。观光型活动项目以欣赏、游览活动为主,园内的各种自然山水景色、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景观、农业设施展览、文化艺术展示等都可发展成观光游憩项目。参与体验型的活动项目是园区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项目,激发了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根据体验项目内容的不同一般又包括农业生产体验型、民俗文化体验型、民间手工艺制作型。休闲娱乐型活动项目包括放风筝、散步、品茗、对弈、野餐、各种拓展活动、水上娱乐等,充分让人放松身心地进行各种活动。在教育学习类型的活动中,游客可以进行辨认动植物、制作标本、了解昆虫习性、摄影艺术、户外写生等多种活动,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珍贵知识。台湾香格里拉休闲农场的教育活动就有专门的农场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小学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学习计划。住宿餐饮这类项目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就餐和住宿需求。无论何种形式的就餐和住宿方式,都应以不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并教导游客具备生态意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丰富多样的游憩活动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的同时,还为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生态农业观光园特征围绕其本质展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园区的生态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与传统农业观光园之间最显著差别就是具有生态特性。生态农业观光园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开发为资源基础,无论从园区的规划设计还是经营管理直至游客的观光行为都贯穿了生态保护意识。

(二)产业的特殊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因此受农业产业的影响较大,反映在生产性、季节性和地域性三方面。

农业产业资源包括种植果蔬、经济作物、农作物和养殖牲畜、禽类以及生产加工农副产品等产业内容,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绿色食品,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具备生产性,这也是生态农业观光园最独特的性质所在。

农业资源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和旅游活动的展开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通常夏秋两季瓜果成熟的时节,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购物,体验丰收的喜悦,而其他季节相对人会少些。因此,农业观光园农业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季节性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业资源,呈现四季不同的景观,满足不同季节观赏和活动的需求。

同时,农业资源受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动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而且地域差别越大,农业资源的差别就越明显,具有不可替换性。

(三)功能的复合型

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产业属性,融生产、观光、体验、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内容包括农业观光、农事劳作、果蔬采摘品尝、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休闲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文化娱乐等,使游客能体验多功能复合型的多种活动。

(四)区位的复杂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所处的区位一般是位于城市的建设用地之外,这个区域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区位情况比较复杂。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可以获得城市方面的科技、资金、客源等市场优势的支持,农村方面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的孕育,为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带来诸多契机。

(五)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性大

观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状况的改善。近十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受这些政策的影响和财政的支持,农业观光园迅速发展。同时农业观光园在经营上受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游客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导向都会影响产业结构、农产品的引进开发和旅游活动项目的设置。因此根据相关政策和市场前景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经营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能促进农业观光园的良性发展。

五、结语

通过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和特征,可以看出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组成离不开优美的景观环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丰富的游憩活动三大要素,既具有丰富的景观观赏和游憩活动内容,又有其特殊的生产特性。其本质和特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依据这三方面所作的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则构成了农业观光园的核心规划。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健康教育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