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

2024-06-24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第1篇

调研目的:通过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实例调研,了解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过程和内容,熟悉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手法,巩固和加深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以及对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

调研对象:荆州新加坡城 碧桂园等 调研时间:2018年3月19日 提纲:

一、区位及环境条件

二、社区的人口与用地

三、基地交通环境现状分析

四、景观分析

五、居住建筑现状

六、市政公用设施

七、总结 内容:

一、区位及环境条件

位于武德路与张居正路交汇处,与之相距不远的江津西路和荆沙大道,是荆州市区横贯东西的城市交通主干道,两条大道与新加坡城国际小区由武德路相连,使小区毗邻交通要道,又与主干道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

二、社区的人口与用地

1、人口规模与构成 “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新加坡现代城居住区从规划到建成都离不开和谐社会。项目规划户数850户。这是除去补偿给原住民的房产的规划户数。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宗旨,首先是要明确应该服务群体的社会特征,从而做出恰当的服务定位。据调查了解,新加坡现代城城已入住的业主的年龄组成主要集中于25-45岁这一年龄段,这将新加坡现代城定位成为一个中青年居住小区。这一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工作上已小有所成,精力较为充足,开始更多地关注于生活的品质,且绝大多数业主属于有车族,因此类似于新加坡现代城这种选址稍为偏僻但注重于主题概念设计和生态绿化的小区,就很对他们的胃口。另外,从职业组成来看,小区业主主要由企业中高级白领、中小企业主等收入处于中等偏高的人群组成。这些业主很多有着相似的学习背景、工作背景乃至个人爱好,他们形成了一个作息规律较为集中的人群,并主导着这个社区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使用趋势。

新加坡现代城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目前普遍开发的“花园小区”模式,但仍具有代表城市生活丰富性和开放性的“复合功能社区”特征。规划建设中的新加坡国际BLOCK街区,是以新加坡人文精神与理想人居的全新构想,创建的一种符合国际文明居住标准的新型居住模式,是一个超大型开放式综合国际街区。它提供了丰富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活动内容,强调开放与共享,富有商业人气,同时也为城市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娱乐场所。

2、用地性质与结构

新加坡现代城用地性质属于居住用地,其结构如下: (1)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居住建筑基底占地及前后左右附属空地,包括宅前小路和宅前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公建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地及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 道路用地:道路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 公共绿地:居民共享的绿地和小游园

(2)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

三、基地交通环境现状分析

新加坡现代城居住区四周道路情况为:新加坡现代城的道路系统也分为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道路人车分流方面不再强调绝对的人车分流,更多的强调的是人与车的和谐共处,通过道路的深化设计,限制车的行驶速度,减少对人的过分干扰。该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干道,结合地形分布穿行,分别连结了由怀宁路划分的两大居住区内的三个居住小区,居住区道路不仅满足了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还保证了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的合理布置。小区级道

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其围绕居住小区布置,将居住小区的交通贯通起来。并且居住小区 (基地周围环境示意) 新加坡现代城充分利用了坡地的地形优势,各组团空间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形成半围合式布局,保证了小区整体的南北朝向和自然通风采。

五、居住建筑现状

1、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

新加坡现代城住宅组合整体采用混合式布置,其中一期行列式沿道路周边布置,中心采用点式分布若干独立别墅及高层形成低密舒适区,二期高层结合地形分布行列式,三期低密度采用行列式与点式相结合。每一期住宅组团各自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范围明确,组团间用绿地、道路、水域、公共建筑形成分割,也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大社区共享相融,又控制组团住户数量,尊重私密独立。点式椭圆高层的存在,无疑是这个住宅群体里耀眼的一笔设计。 住宅建筑群平面排列较为规整,空间组合上则采用了高低、长短、疏密的对比手法,特别的处理了沿街建筑群的构图手法,彰显节奏和韵律。

从日照方面分析新加坡现代城居住建筑的布局,可以看出,结合地形采用不同的分布方式,长短高低建筑结合布置,不仅确保家家户户的私密性,也是为更多的居住房间提供了更宝贵的阳光资源,也可以有效的引导自然通风。区域内绿化布置也可以引导气流,改变气流流动状况,做到防风防尘。

然而,新加坡居住区存在容积率较高的问题。这是由于存在着拆迁 2(建筑设计

社区单体建筑富有特色,整体建筑和谐统一。

强大的开发团队赋予建筑外立面稳重、明快的特色,建筑立面俊朗,沉稳大气,在周围同类小区中脱颖而出。采用分段式设计,丰富立面效果,使立面结构与轮廓呈现几何变化,建筑线条疏朗大方,从轮廓、线条、细部三个层次强调对比与和谐。建筑体块完整,通过局部处理进行变化,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建筑材料选用品质感及使用时效较强的石材与瓷砖,立面颜色运用含蓄内敛的深色调暖色系,营造出简约的欧式现代风格。在技术、节能方面,据售楼处负责人介绍,新加坡现代城内的建筑外墙采用外保温处理,从而满足建筑的保温及隔热要求;窗户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隔声作用,同时降低了建筑物自重;临怀宁路外墙上的窗户则采用三层中空玻璃,更为有效的减小了外界环境对居住区内部的噪音污染。

3平面户型

户型设计灵活多样,既注重户型的品种丰富,又注重大中小套型的齐全。在确定套型比例的时,考虑到现在核心家庭比重呈上升趋势,应适当提高中小套型比例。此外,在平面和结构上使房型具有可变性,即将部分墙体设计为可拆除的非承重墙,以适应未来各种用户的需要。 户型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出大面宽的户型,加大了阳光照射,使整个户型方正通透。加强居住空间的南北对流设计,更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内。更好地延续了活性空间的理念,突出强烈的空间感。且大部分户型都为南北通透且多开间朝南,功能分区十分人性化,户型使用率也较高,在居住面积上也较为符合大众消费人群。

4(空间设计与利用

在结构与空间布局上,建筑大胆吸收了深圳、香港乃至当代国际都市人居的新元素。首先,新加坡现代城的内部空间十分宽大,没有丝毫压抑之感,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布局。保证居住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住宅入口空间及套型入口空间设计开敞,作为楼体中积极的缓冲空间,不仅保障了人们生活上的便捷性及私密性,同时也促进了住户交往。另一方面由于分摊面积较大,相应的提高了套型标准;建筑层高2.9m,远远满足国家对居住建筑层高不低于2.7m的要求,提升住户居住舒适度。

此外在地下空间的设计上,新加坡现代城居住区利用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下的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停车库,不仅节省了土地增加了地面绿地面积还或多或少的达到了人车分流的效果。另一方面,地下空间的运用也满足了国家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高层建筑须以地面建筑面积2%配建防空地下室的人防要求。

六、市政公用设施

居住区的市政工程系统由居住区的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防灾等工程组成。

1(给水:新加坡现代城为住户提供了集中供应的冷热水,住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使用集中供应的热水或是安装热水器,减少资源的浪费。由于合肥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合理的选择居住区的供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新加坡现代城是一个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混合的居住区,因此可以推测居住区的供水方式是分压供水方式,这样可以节省动力消耗。并且,居住区还可能采用了生活饮用水和中水分质供水的方式。

2(排水:根据调研,新加坡现代城内设计有独立的水系,因此其水体可能作为雨洪调蓄池收集雨水,将其与消防、景观用途结合。在调研中不难发现该居住区区内在步道上是看不到井盖的,部分是井盖上面作和步道一样装饰性上覆,其他则是合理的布置了井盖的位置,说明设计者在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到了细节问题,将居住区的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美观大方。

3(供电:在售楼处的楼层平面图上能发现有强、弱电室,这样的布置使强弱电线之间不会相互干扰,非常合理。并且,居住区的配电线路均走地下管道,增加了居住区的安全性,同时也不会美观影响。

4(供暖:新加坡现代城居住区采用城市集中供暖系统。在管道设置时,应当注意将管道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方,并合理考虑到景观、社区交通组织等因素,新加坡现代城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

5(环卫:在垃圾处理上,楼内设垃圾收集转运站,采用封闭式设施对居民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减小了服务半径,符合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居住区的规划中,我们应当明确垃圾的收集方式和垃圾收集点(如垃圾箱、垃圾站)的布置。在居住区中也应当设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厕所。

6(防灾:居住区规划应当注意规划布局结构要有力于防、抗各种灾害。新加坡现代城因为配套了步行街体育场等,因此在设置紧急避难场所时具有一定的便利。不过,由于居住区内植被较多,因此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

七、总结

通过这次对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我认识到了一种与平常熟悉的小区规划不同设计。新加坡现代城的通体规划很有特点,它将人文精神建筑、综合商业建筑与居住小区共同建设。艺术馆、游乐中心为居住区提供精神生活、为综合商业提供人气,而综合商业服务于小区居民和游客,基本实现了文化、商业、居住区三者互利共赢的关系。新加坡现代城小区的这一设计模板虽然不能在别的小区规划中完全复制,但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一个区域小环境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来学习。

此外,新加坡现代城作为较为成功的项目,做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三者的统一。首先是和谐社会,旧改项目应兼顾人与自然、政府与开发商、开发上与原住民之间和谐的利益关系;其次是满足地产开发的经济性要求,通过合理规划,在适宜的容积率下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还有就是富有活力,强调社区的开放与共享。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0世纪20年代,在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 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 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二次大战以后以这种组织结构规划的城市及城区大量出现,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国哈罗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及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中,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和功能空间划分的特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 位模式的确立为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呈现等级化:邻里单位中的服务设施独立于居中的位置,并以其服务面积控制着邻里单位的居住人口规模;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邻里单位内部道路宽度、绿化面积、服务设施规模也从邻里单位向邻里单元呈等级化递减;对于建筑形体环境,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邻里单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护、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以新的居住模式对应汽车交通时代的客观条件,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等国家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我国许多小区也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但在空间布局上邻里单位比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的扩大街坊要自由活泼些。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张而不断增高:城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张: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 “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种规划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本次就是把以上理念充分融入到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出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

二、什么是居住小区?

1、居住小区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叙述的居住小区是哥非常不清晰的概念。按照《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规模在300-700户,人口在1000-3000人为组团;规模在2000-4000户,人口在7000-15000人为小区;规模在10000-15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区。可见,其概念划分以户数,人口总量为标准,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积多少为指标。常见某些地产广告,称某某小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组团。居住小区指规模在2000户,人口在7000人以上,并且用地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

2、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打打增加,除了受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3、注意地形地貌的特点,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块,由于规整,设计时很容易做的古板。反之,一些不规则的地块,却可以设计出道路流畅,楼型新颖的优美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优点、缺点,就能做到显其之美,避其不足。比如,条状地块要注意楼型设计时点、条、矩的结合。如果建筑临水,楼型尽量设计成略带环状。

4、开掘主题与最求创兴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常常合二而一。既然被称为居住小区,那自然有一定规模,主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主题也就失去了灵魂如同缺乏主题的乐曲,是一团杂乱无章的音符。然而作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区主题形成也颇为复杂,(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户型;(4)绿化布置;(5)道路规划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过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形成主题。

三、住宅小区规划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4、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 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5、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四、如何进行住宅小区规划,具体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建设?

1、居住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二是居住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2、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居住小区的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

居住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3、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系统。

在居住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科学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 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小区的影响。

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建筑群体设计》

徐严、蒋红蕾、杨克伟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席文洪,2010 3.《居住区详细规划》

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5.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市镇设计》

[英]F·吉福德等著,程里尧译

7.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

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8.《住区规划模式》

王笑梦,清华大学出版社 9.《新中式楼盘I》

张先慧,天津大学出版社

10.《集合住宅小区规划》

小泉信一著,王宝刚译,建筑工业出版社 11.《高层建筑设计手册》

雷春浓,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刘云月,东南大学出版社 14.《建筑构造设计》

杨维菊

建筑工业出版社 15.《世界建筑》

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 16.《建筑学报》

中国建筑学会 17.《新建筑》

华中科技大学

1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20.《建筑设计放回规范》(GB50016-2006)

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 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1 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 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 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2 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其与1932年,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一书中提出的“广亩城市”同属于“乡土派”,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环境充分尊重,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

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其两本著作里面提出了他的乌托邦设想——在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中提出“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他主张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 绿地: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建筑向高层发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 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如唐长安城的棋盘式道路系统把全城划分为110个大小面积不等的坊,•坊四周建围墙,每边一门,晚上关闭,管理制度严格。大体从北宋始,里坊取消了坊墙,住户直接面向街巷,商店沿主要街道布置,使街与坊结合起来(见开封城)。这种布局形式,街巷明确,易于辨认,居住安静,商业网点分布均匀。直至今天,中国一些城市仍保持这种布局。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因人口增加,地价昂贵,出现了以二三层联排式住宅为基本类型的里弄式居住区。一般格局是住宅面向里弄,里弄通向街道。较大的里弄分总弄、支弄,总弄通向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居民生活比较方便。1949年以后,中国个别大城市应用西方邻里单位的概念规划和建设了一些居住区,如上海的曹杨新村。50年代,受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采用以居住街坊为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当时采用的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为4~5公顷,生活服务设施不够齐全。50年代后期,许多城市开始以居住小区取代街坊,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80年代又提出在一个或若干个居住区范围内,配备就业岗位,使居住和工作尽可能就地平衡,形成综合区,以减少市内交通流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 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第3篇

一、调研目的

1、通过本次调研,初步了解我国的住房政策、住房制度、居住现状、居住标准以及住宅房地产的相关知识。

2、通过对本市居住区环境专题调研,掌握进行社会调研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调查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并初步学会在调研报告中运用经济分析及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

3、掌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相关规范。

4、了解基地现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交通。

二、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网上查阅资料,查阅书籍、规范。

三、调研过程

调研前一天,我先把老师发的

几个基地图看了一遍,确定下

每个基地的位置,然后和组内

同学商量了一下,最终决定去

奉天九里调研,并计划了一个

路线。因为奉天九里距离我们

学校并不算远,我们组的同学

就步行,切身体验奉天九里的

周边环境。我们顺着文汇街走

到南堤东路,然后沿着南堤东

路一直走到奉天九里。期间,我们拍了一些路上的照片,有交通,商铺,绿化,景观。并且对奉天九里的周边小区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奉天九里售楼处售楼人员的询问以及现场的一些资料和传单的翻看,我们对奉天九里的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基地调研结果及分析

1、交通

奉天九里,位于浑南新区恒达路2号,在浑河南岸,长青桥与富民桥中间的位置,基地周围道路发达,北面有一条南提中路,沿着浑河走势展开;面是长青南街,这条路是通往市中心的一条主要道路,并且与长青桥直接相连,南边与沈阳绕城高速公路连接;地南边有一条恒达路,与朗明街、朗日街、富民街、天坛南街、青年大街相连;基地西侧则是朗明街。再奉天九里的售

楼处外边也就是基地的东侧有一个公交车站,分别有118路、224路、224路区间、276路、276路复线、387路、387路区间、浑河新区一线、沈抚城际公交1线、沈抚城际公交2线;基地西北角也有一个公交站,那里有115路、115路地铁专线、浑南新区一线。乘坐115路地铁专线的时候就可以到达附近的地铁2号线。通过这些公交车这些公交车几乎可以通往沈阳的各个地方。基地附近现有的是地铁2号线,将来周围还会建成地铁9号线与地铁10号线。所以,奉天九里这块基地的交通系统是四通八达的,无论是公交车出行还是开车或骑车出行都是相当的方便。并且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交通的原因,要将出入口与公交车站相连,以方便业主的出行和回家。

2、周边配套

基地周边配套十分齐全,购物有家乐福、沃尔玛、

乐购等大型超市,还有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

南塔鞋城等专业卖场,购物十分方便,由长青街和浑南中路即可到达。娱乐则有嘉禾影城、

星美影城等休闲娱乐场所。周边的景观有浑河景观带,

浑河景观带位于基地北边,与基地隔路相望,成

为基地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划时应将浑河的

景色尽可能的纳于小区内,并且充分利用浑河周

围的小气候因素,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周边的

公园则有河滩公园、湿地公园、五里河公园、辉

山明渠绿化带等公园,这些公园可以为业主提供

一个活动健身,散步交流的场所,因此,可在小

区方便到达这些公园的方向开一个步行出入口,

方便业主清晨起床或者茶余饭后能够方便的到

达公园。基地西边不远处就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那里不仅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可以进行休闲

购物,对附近地区的影响十分的大,能够带动周

边的经济发展。基地周边的医院有医疗有医大二

院、陆军总院、陆军总院浑南分院、省医院、浑

南新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学校有有小哈津幼儿园、浑南一校、省实验学校、音乐学院分校、建筑大学、理工大学等全阶段的教育资源。基地的东边有一排商户,有的是一些饭店,有的是一些零件工具五金等,顺着商户再向里走则有一个驾校和菜市场。基地西边的朗明街上也有一些商铺,有饭店和一些小的娱乐场所。这些设施已经可以满足业主日常的一些基本生活需求。

3、周边环境

基地位于浑河南岸,自然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并且北边马路的车流量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东面是一条主干道,每天的车流量十分大,所以对小区可能会产生一些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所以我觉得在规划小区的时候应在东面尽可能的多种植一些高大的树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以降低噪声和

大气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基地东边是在水一方社区以及一些老的居住区,西边是万科金域蓝湾小区,南边也是一些住宅,所以,在基地中规划一个居住

小区是十分合理可行的。这些居住小区形成了一个大的居住区,这样就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些生活中必须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银行,超市等。

五、案例分析

万科新里程一期

小区地址:浑南新区 万科新里程一期 沈阳市浑南新区文汇街16号(沈.. 小区简介:项目介绍:万科新里程坐落于浑河新区核心区,接连浑南大道、长..物业类型:普通公寓

区域:浑南新区

板块:大学城地区

物业公司:沈阳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物 业 费:1.8元/平米/月

物业类别:普通公寓

容 积 率:2.

2建筑类型:小高层;高层;

绿 化 率:35%

停 车 位:350个

总 户 数:656个

建筑面积:71700.9平米

万科新里程坐落于浑河新区核心区,接连

浑南大道、长青街,出行便捷。万科新里程建筑为全为高层,最高32层。打造浑南大学城内地标性建筑。小区内的步行道路、居游庭院、“抄手游廊”、水景、灯柱、售楼处以及建筑遵循园区网络布置,并一一叠加起来,组成一套完整的生活系统。每一点的布置都充满对生活的想象,形成纵向的体系,罗列了整个园区的生活空间。“抄手游廊”连接12栋住宅楼,方便居民通行,但是“抄手游廊”最终是作为商铺出售的,有饭店,理发店,水果超市以及一个小市场,这样可能会比较吵闹,对于与商铺比较接近的楼层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由于位于沈阳建筑大学西门外,并且周围多居民楼,所以这些商铺存在的价值还是很大的,为周围的居民和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楼宇间设置4个以盒子为单元的主题景观——分别命名为金、木、水、土的居游庭院);园区入口的售楼处也采用盒子的建筑造型,售楼处室内的设计也是依据同样逻辑,以一条曲折回转的通廊将内部的功能盒子串联起来;园区里的潺潺流水曲折回转,由南到北贯穿了整个景观庭院,为整个小区添加了活力形态立面仅保留所必须的阳台栏杆、空调机位和遮挡

空调机的百页元素,取消其余全部装饰。整个建筑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而是通过墙体构造本身以及露台等必须的元素来达到建筑的整体效果。正如园区正门正对着的以“土”为主题的庭院,设计原意应该是是将庭院的四个围墙施以清水混凝土,但是实际中却被做成了抹灰墙面,看起来特别像是未完工的地下室出口。北边的空调机板位,在其他城市或可以在飘窗下面解决,但是在沈阳却因为节能要求不能设置飘窗。这就让空调机板位的设置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设计者为了保持建筑的一贯性和连贯性,将空调机板从墙体直接挑出,保持表面材质与墙面材质的一致性,高度与窗户同高,应该是在建起两三层之后却发现从室内看去空调机板几乎完全遮挡了住户的视线。所以将空调机板拦腰截断,使得外立面原有的整齐受到一定程度的严重破坏。如果这个小区的设计者设计之初能够考虑更多的细节,应该会将这个小区做的更加的好吧。

六、总结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同时, 住宅用地建设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 要重新考虑在居住区建设中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建设生态居住区。充分发挥生态居住区的生态功能, 努力建设使人和自然并存、共同发展的居住区。

1 生态型居住区的定义

由于生态居住区是通过生态因素协调生态环境的生态与生物关系, 这样的社区是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 自然与人为环境,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活非常一致的。以“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自然和人为的手段, 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友好的居民区可以大大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生态破坏或暂时失衡等其他危险, 全面整合技术与自然, 使用各种清洁资源, 形成人造复合系统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环境文明程度, 美化舒适的居住区。

2 生态型居住区的整体规划方法

2.1 建筑布局

楼房是住房组成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住宅组合主要是建筑物的组合。建筑物的组合包括节能、气候、地理环境条件等生态因素。其宗旨始终处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据测试, 普通住宅采暖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以上, 设计后的生态住宅能耗比大大降低。由于采暖能耗比例高, 通过采取南窗扩建、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温室建设等保温措施, 减少不必要的热量损失。同时, 能耗受建筑物的位置、方位、布局间距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而且已经表明, 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对后续节能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2.1.1 建筑间距

a.住宅间距、庭院空间的尺度关系

影响和控制室外空间的设置因素是住宅区建筑间距、布局的室外空间尺度, 空间的风格等因素。其中空间尺度尤其要关注的是, 空间太小的规模给人们的有压力感觉, 空间的太大给人一种距离陌生感。如果在6层楼之下和小高层公寓, 距离与高度之比在1.5和1之间, 通常是人的视觉扰动的最小状态时的最小距离。当距离与高度之比为1.5和2.5之间, 亲密关系和人情之间交流更好的表现出来, 你不会觉得压抑, 这更适合住宅群体的公共空间花园空间。如果达到2.5和4之间, 更为适合于中心大庭院的住宅公共空间, 在这里相互交流的空间感变弱, 公共感受正在增加。

因此, 为了创造一种舒适、温馨、人性化的户外空间, 在居住区建造适度规模的户外庭院, 是建筑设计中不可以忽略的重要问题。住宅空间中的庭院里, 你需要注意的是视障的问题, 它指的是相邻住户的隐私问题, 主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在一般情况下, 对室外的看清人面部的距离是20m左右, 由于光线的亮度相比外部较低, 加之中间遮挡物的影响, 如窗口反光等等, 使距离有所减小。因此, 为了减少视觉干扰, 房屋之间的最小距离必须在16米以上。控制低层住宅与六层以下住宅的距离更为重要。

b.日照的要求

对居住空间和庭院空间的影响在居民住宅的布局中, 可以通过使用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获得更多的阳光。平面规划有以下格式:使用建筑缝隙的错位布局的阳光;长条与点式的组合, 这有助于利用太阳光的空间, 点式布局在良好的方向, 条状布置在其后部;适合使用不同角度布局或东西方向的住房, 这种方法的结合不仅提高了阳光的质量, 而且还创造了各种形状的外部空间形式。

总体来说, 在规划设计时, 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相应的日照间距。它由日照标准、当地的纬度、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长度以及建筑用地的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在建筑设计时, 应该以节约用地原则为基本, 全面考量各方面因素来设计建筑的日照间距, 并充分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 从而最大限度改善日照条件。

2.1.2 建筑朝向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自然通风, 房屋的纵向轴线应尽可能垂直于夏季的主导风向。在夏季,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风向趋势是南、东南, 所以更多传统的建筑物多面向南部。在实际的建设中, 不可能把所有建筑物在总规划中放在一个方向上。因此, 各地区可以自行选择合理的方向,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因素, 可以结合建设项目实际层高等因素采取来调整通风和照明效果, 形成生态环境的整体布局。作为线状形成的人体包围的点状, 如并排使用布局组合。

在住宅区选择朝向时, 要考虑的因素如下:在寒冷的季节, 有一些房间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在炎热的季节, 以尽量减少室内和外墙的阳光直射。温度;创造舒适的热环境, 以求夏季通风良好, 冬季寒冷;全面利用地形和土地保护;注意住房的实际需求。

2.2 室外环境

2.2.1 居住区绿化

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造结构的增加和自然下层表面的减少。因此, 为了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以各种方式增加天然基础的比例是有效的。绿地是居民区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 为了减少热岛的影响, 积极推进绿化是重要的。花园里的绿色植物不断通过蒸腾来从环境温度中吸收热量。在研究中, 城市的绿化率是反比与热岛强度, 绿化率较高, 热岛强度低, 降低了热带岛屿的绿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同时, 低温地区也提供了优秀的户外休闲环境。

房屋绿化系统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下面可以分为统一式、分层式、连续式、树状式、带状式、自由散射式等多种不同的模式。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应建设绿化系统完善、相对集中、适合自然系统发展的居住区, 采用条状、树木和连续绿化模式的连续性较好。而分级式的分散布局更加灵活自由, 可以形成更类似于自然的良好景观, 有益于生态效益与生态组合的利用。因此, 设计中要依据居住区面积大小, 性质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建筑物布局等考虑, 通过不同模式的有机组合, 来发挥整体效益, 形成更宜人舒适的绿色环境。

2.2.2 公共水池设置

水也是一个气候控制因素, 在调节城市外部气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基地中喷泉设施及良好的水面, 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小气候的热环境, 形成良好的生活条件。根据这项调查, 遮光、蒸发冷却、绿化可以冷却2-3℃的微温范围, 但大面积的和一些喷水器可以冷却大约自然温度的5℃, 地表风的形成也是水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由于水和土地的热效应不同, 地表水和地表温度的不均匀加热, 造成局部高温高压, 白天形成的地区与在夜间的温差, 形成陆地交替和水风。因此在居住区中心位置设置水池, 既有利于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 还为天生亲水的人们带来一处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

2.3 建筑与道路

住宅区交通是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道路系统的接触类型和布局类型对居民区内交通系统的良好运行、迁移和静态交通的组织以及居民区内外各部分的连接有很大的影响, 对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影响。因此, 为了实现居住区环境规划, 有必要优化生活环境规划中不同居住区的连接、结构和布局, 以达到更为全面的生态效应。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道路设计, 不仅要关注空间组织和景观的设计, 还要注重城市道路的连接、居民的交通流量, 上述问题和绿化的考虑形成有效的组合, 从而道路系统形成了一个集体约束框架。基于此, 可以进行建筑布局, 二者共同形成适应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优质结构。道路与地形的结合, 不仅关系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的利用, 而且关系到进一步划分的建筑地块的整体布局。

人们通过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居住环境, 既享受着高效、舒适的汽车带来的便利, 又保护整体的的环境, 保护各种交通基础设施, 同时加强和提高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环境保护和汽车交通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美丽的空间环境。

3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 人类生存环境的总趋势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集中反映, 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向建筑工程领域渗透, 全球将出现大量的生态型、智能化的居住建筑。居住区整体规划是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关键一环。环保意识的居住区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规划。这是一个基于生态思维的居住区规划。研究住宅区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是一个新的探索。中国居住区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摘要: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居住区舒适度的高要求, 使生态型居住区逐渐成为设计目标。本文对生态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进行讨论, 在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植被因素、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的影响下, 就如何调整建筑布局、室外环境以及建筑与道路的关系等因素使居住区形成生态布局。通过归纳总结生态型居住区的整体规划方法, 使得它更好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住宅布局规划,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尹培桐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 冷平生, 《城市植物生态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年.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第5篇

牵涉到老年人的生活和发展上的种种问题一定会伴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变得更加突出, 也给居住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了更高的目标。不过从现有居住区规划里面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来看, 大部分的社区建设规划并不重视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 也不重视老年人特别的需求。

居住区域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是在这里居住的老年人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居住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一定要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相互适合, 这样才能给老年人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2. 目前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少, 统一管理性欠缺

绝大多数的养老设施都是公益性质的, 这就导致了开发商和项目管理部对于建造养老设施缺乏积极性, 大部分的开发商都更致力于带盈利性质的幼儿园等设施的修建。

此外, 现在还没有从人口比例上规定居住区域内要有多少老年人需要养老院这样的日托或者养护的管理方式。因为这么多的原因造成了我们现有的养老设施在居住的区域内建设困难。

2.2 较少场所提供给老年人精神上的服务

住宅养老是目前现有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而住宅养老需要城市社区给予适宜、便利等各方面的服务。然而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缺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精神生活单一, 老年人无法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老年人要和同龄人进行交流, 更是殷切的需要社区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文化娱乐设施的地方。

2.3 规划中忽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

老年人空闲的时候, 就需要一个绿色安静的环境去晨练或者和朋友谈话聊天。在现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里, 规划者对于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较为重视, 对小区以及组团缺乏应有的重视, 但是迫于压力, 开发商为了实现公共绿地的指标要求, 又会在小区以及组团绿地内穿插着修建一些小型的公共设施或者市政设施, 这样做虽然完成了指标, 但是效果却特别不好, 让场地里格外拥挤。

2.4 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 缺乏管理

现如今, 中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社区还很不完善, 在一些居住区里虽然设有卫生站、护理院等, 但是由于设备简陋, 医护人员能力不够, 效果难以保证, 也导致甚少有人去使用和看病。其实单从城市方面来说, 基层医疗保健设施的作用是很关键的, 它除了方便广大居民,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就医难、住院难等问题。

2.5 居住区内部无障碍设计缺乏

城市交通和城市一些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已经引起了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 然而居住区内部的无障碍设计经常被忽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住区食品店、百货店、浴池、医疗站等服务部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也因此这些地方的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6 社区养老专业队伍缺乏统一管理, 业务水平偏低

老龄化社会在不断逼近我们, 这将引起一场老龄产业的革命, 一大批服务老年人的行业也会应运而生。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 老年护理人员短缺这一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事情。目前我国社区内服务老年人的业务团队, 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 管理上也欠规范,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监督。

3. 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和规划

3.1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还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 还要留有未来发展的空间。以老人住宅为重点, 在住宅区周围修建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等设施。

3.2加强老年型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现在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 无电梯的住宅一般会选择位置较低的一层、二层或者三层。就是拥有电梯的高层建筑也对老年人的行动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比出现如停电、电梯故障等问题, 还有无法预测的火灾、地震等外在因素。在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内的铺装要注意防滑设计, 同时坡度也需要注意, 较为平缓的坡度能给老年人以极大的便利。有台阶的地方要规划好台阶的计数, 扶手和护栏也是必须要配置的。

3.3严格控制居住区内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 老人最喜爱的运动是散步、跳舞或者做操。从活动发生的空间看, 社区广场、集中绿地还有户外器材健身的地方是老年人最常去的休闲和运动的场所。

3.4重视老年人居住区的空间设计

在对老年人的空间设计上有几点建议:第一, 环境的识别性要注意加强。第二, 创建正式社交的开放空间以及非正式社交的私密环境,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喜好。第三, 注重对细节的设计, 加强老年人对环境的综合感知水平。比如可以利用照明、铺地和树木来引导老年人行走的方向, 这样可以提高安全保障。第四, 创造安全、方便的空间, 于老年人而言, 最大莫过于安全, 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安全为首要, 同时要便利老年人的生活。

4. 结束语

对于中国现在的城市规划中与老龄化相关的分析探究中, 我们得知与其他的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很多不合理的方面。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在应对老龄化的城市规划方面, 特别是在居住区的问题上, 我们就需要向其他的发达国家学习, 努力引进和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规划设计和新型想法, 让老年人过上美满的老年生活。

摘要:最近几年, 中国老龄化在飞速加剧。本篇文章通过探析中国老年性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所出现的问题, 中国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存有统筹规划不完善, 设施数量不够, 功能使用单一, 而且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主要是探析了老年服务设施的现状, 给居住区的老年服务设施规划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小云, 田银生, 陈锦棠.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热带地理, 2011, 06:575-579.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范文第6篇

1、现行居住区中存在的问题

以郑州金水区居住区的居民为样本, 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发现了居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1.缺乏公共空间。2.邻里关系漠然3.居民普遍与自然缺少交集。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 我们需要与环境沟通与社会沟通。而沟通的质量取决于沟通的时间, 是否有可以沟通的空间和沟通的主动性。

2、理论研究

人们的交往频率和户外活动的数量成正比, 户外活动的类型同时影响着交往的质量。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1.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必须性活动, 如上班上学等。2.只有在户外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自发性活动, 如晒太阳, 散步等。3.在公共场合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公共性活动。当有大量的自发性活动和公共性活动出现时, 人们会产生有质量可持续的交往。同时这些良好的互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的膨胀。环境越好, 第二类和第三类活动就会越广泛。在居住区规划中, 良好的户外空间营造就显得尤为关键。

同时空间的私密程度也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全封闭的空间中人们渴望交流, 在全开敞的空间中人们渴望私密。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私密性的操作手法加以引导, 提高人们的互动欲望。年龄层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户外活动的时间、频率与活动类型也各有特色。仅从一天的活动时间上来说, 老年人占42%, 青年人占16%, 儿童占32%, 中年人占10%。

3、交互性体系框架初定

我们的首要目的是为居住区居民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可以分解为提高人群的交往的主动性、提高人们在户外停留的时间这两条来实施, 具体的小点是: (1) 提供宜人、趣味性强的环境。 (2) 增加场地的归属感和地方感 (3) 拒绝车流, 形成慢速交通体系。 (4) 通过对各个年龄层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对象的研究, 寻找最大人流重合的时间点和场所。

将交互性框架分为五个层级, 即I—整个小区的交互性, II—组团间的交互性, III—同一栋楼的交互性, IV—临近楼层的交互性, V—同一楼层的交互性。在每一个层级都有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不同私密度空间层级的控制, 再辅之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形成丰富而完整的交互性体系框架。

4、各个层级的针对措施

4.1 整个小区的交互性:

从平面上的排布方式, 退台立面, 人车分流和慢速交通, 公共环境细化分层入手来实现大层级的交互性。

4.2 组团间的交互性:

在平面上, 组团间共享私有庭院。在立面上, 楼与楼之间构成联系回廊, 采用共享垂直农场的方式实现交互性。

4.3 同一栋楼的交互性:

楼层与楼层之间通过形体扭动形成公共退台, 楼顶共享屋顶花园。

4.4 临近楼层的交互性

南向阳台属于业主私有, 北向阳台相邻楼层共享。

4.5 同一层楼的交互性

建筑入口可扩展成为一个半室内半室外的客厅。采用可变式户型设计, 一户可分为两户或三户, 同一楼层可分为5到6户, 居住范围内可共享厨房和共享餐厅。

5. 可变性户型设计

5.1 根据不同人群喜好的户型设计

人的成长经历, 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以及年龄, 兴趣喜好的不同决定了住户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千差万别。可以将户型分为可变的部分和固定不变的部分, 将空间铺展开来, 不变的部分视为一个个盒子散布在底面上, 余下的就是可变的部分将交与业主自由择定。 (如下图)

5.2 根据家庭结构变化的适应性设计

随着时间轴推移, 家庭成员的结构和居住形式会发生改变, 比如二代居变为三代居, 中年夫妇会变为老年夫妇, 核心家庭的孩子不断地长大, 二胎政策的实行会变成四口之家。户型设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策略来满足需求。

5.3 关于不同人群混居的探讨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必定是年龄层次丰富的社区, 不同的年龄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居住需求。同时各个年龄层级也有着丰富的互动, 我们希望在照顾好各个年龄层级需求的同时, 提出一种互助模式。用空间去打破边界, 共享时间。以小家去融合大家, 扩充家的局域, 使邻里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助单元。用交叠的时间去产生互助, 共有的空间去容纳交流, 不断地扩展心理的边界, 形成真正的交互性社区。

摘要: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深入的方式, 充分激活人与社区, 与邻里的交互性, 形成朝气蓬勃的社区关系。在交互性的基础上, 尝试用可变性的空间来应对家庭生长周期。随着时间的横轴, 居住区也在不断地生长和演进, 不断地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邻里空间,户型可变性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胡仁禄, 周燕珉.《居住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农机站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南平市委组织部公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