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

2023-09-21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应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接下来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谈谈自己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希望真正让小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的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至于具体问题,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生硬化, 比较死板, 缺少灵活度。课前, 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 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 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 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 只会赶进度, 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 不以小学生为本, 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 脱离实际, 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 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 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第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含糊, 教学质量不高。有一些教师为了改变沉闷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 尝试把封闭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式, 简单地认为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由学习。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仿佛由“满堂灌”变成“满堂学”, 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从教师的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 变成任由小学生自由放羊的教学无纪律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 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还是缺少明确性, 有点含糊不清,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什么?小学生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那么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呢?

面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责怪小学生, 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3.1 进行自主阅读教学, 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 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 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 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 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 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 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 同时, 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 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 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 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3.2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 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感情丰沛的美文, 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 因此,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以及讲授这些文章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带动学生细细品味, 感受文章当中蕴藏的优美意境。这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是简单的文本阅读, 而是一种人生体悟、生活情感的阅读, 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美, 长此下去, 小学生必然会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3.3 打造课外阅读文化, 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广阔视野能够让小学生对各学科中所获得的新知识, 在课外书中得到印证和补充, 使小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 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可以利用教室的墙面进行设计和创意, 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贤人爱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上, 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小学生想读、乐读、常读, 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的事迹和感言贴上墙感召小学生。

为使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 如教会小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泛读、精读、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注意让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必须深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让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蕴含思考、融合深度的同时尽可能地生动起来、活跃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3)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3) .

[2] 逯宝和, 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09) .[2]逯宝和, 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09) .

[3] 张明林.走向生本, 走向生活, 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08) .[3]张明林.走向生本, 走向生活, 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08) .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勇于实践。笔者从理论出发, 联系教学实践, 对小学语文探究教学进行探讨。

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以“科学家”的身份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能力。

从广义上理解, 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不受时空、形式、内容的限制。在时空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 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 所要探究的问题内部可以有相关的结构性。

从狭义上理解,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活动性原则。在一定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 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

团队原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适应现代生活。

自主性原则。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自愿进行的, 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盎然的前提。

综合性原则。在学习形式上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 在学习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结构的内容。

3 小学语文课程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3.1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 在搜集资料, 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和练习中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探究的结果, 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 学生通过对资料的不断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 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3.2 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中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从教师把着手教的“束缚”模式中解放了出来。虽然教师要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但都是帮助考虑题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

3.3 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促进学生养成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

探究课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 而做事要求进行细致的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独立探究才能获得成果、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必将逐步养成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4 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4.1 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状态, 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提出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 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习惯听教师的讲解, 懒得动脑, 不会思考, 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 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 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 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

问题, 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如果只是在知识记忆和是非层上设问, 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那么, 问题再多, 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 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设计问题情境, 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尘封的情慷, 从而极大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 激活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 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在四年级《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 学生对小红军的倔强表示不理解:“一个十一二岁的小鬼, 怎么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因为课文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即使我告诉学生:“小红军因为参加了革命, 而变得崇高伟大了”也并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体验。为此, 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者对“倔强”的细节描述上来, 让学生反复品读, 反复体会, 学生终于忍不住发问:“小红军为什么要一次次骗陈赓?”“是啊, 这个问题我也不明白。”我顺势强化问题意识,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即使答案不完全一致也不要紧, 所欣慰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 探究精神加强了。

4.2 自由选择, 促进探究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 求知欲就旺盛, 思维就灵活、敏捷。叶圣陶先生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情境中, 全体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 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学习中, 教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4.2.1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如学习《丰碑》一文时, 有的学生喜欢朗读, 就去探究本文该怎么读, 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 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 就去探究本文哪些句子含义深刻, 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就带着这个疑问去找答案。

4.2.2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 探究同一内容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 共同合作。这样, 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 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探究, 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因此, 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4.3 开放课堂, 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 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倾听、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随时加以引导, 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开放课堂应以课内为点, 课外为面, 课内外和谐衔接。例如, 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张家界风景区的图片, 了解一下张家界的风俗。学生有的带来了图片, 有的上网浏览下载了信息。上课伊始, 学生相互欣赏图片。教师通过课前准备, 把张家界的秀丽景色做成课件展示出来, 迷人的景色配上美妙的音乐, 让学生目不暇接,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整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 有的学生妙笔生花, 把张家界的山画了下来;有的学生灵感来啦, 把它写成了小诗;有的学生还当起了导游, 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课后, 学生还不断地修改, 真是意犹未尽。

4.4 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 拓展探究视野

对学生而言, 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 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 让他们在网络的环境下, 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在学习《太阳》和《冬氓》等科普说明文时, 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判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 通过多种渠道叠资料, 找信息, 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 还有的学生在网上查到了动物冬眠的详细资料。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发布会”。让他们把太阳和冬眠的最新信息发布给全班同学。共享获得新知的喜悦。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又符合大语文观的理念, 是改革封闭、僵化的学习方式的有力措施。

总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民族素质, 推进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观念任重道远, 我们只有不断探索, 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让语文走进学生, 走进生活, 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真正的主人。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充分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能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更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本文以理论联系实际, 探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霍兰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 于连昶.学会研究性学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教学月刊, 2006 (2) .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1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整合,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只要打开屏幕, 轻击鼠标,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各种体裁文章应有尽有, 东西文化交互碰撞;热门话题、社会焦点、名胜古迹、试题形式, 无不尽收眼底。借助信息技术,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 通过大量编制与当前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来提高教学效果。当老师讲解到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 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网络,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 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促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写作文。整节课下来, 没有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而是回味无穷。

2 教师要具备与学生情感沟通的爱心

爱是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 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帅, 我认为除了善于表达之外, 还应该学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发言, 用爱心是滋润学生的心田, 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基础, 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 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中爱、理解、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主要要素, 也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最为直接。因此, 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是关键。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 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 教师应该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 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控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 要求老师理解、尊重、信任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 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但由于处境不同, 加上个性的差异, 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时又害怕失败, 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 使教师在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而这种影响是终生的。因此, 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爱、理解、尊重、信赖学生。

3 语文课程生活化

语文教学脱离生活,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所在。它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 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 教学目的的单一和浅俗。“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传统语文学习封闭性的生动写照。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现代课程理念认为, 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 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 都是课程资源, 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并且, 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 他们首先接触的、而且接触最多的是生活世界, 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 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 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 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4 适时的激励, 引领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上, 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 以一些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学生, 而富有感染力的评价会真正产生激励性的效果。如果在恰当的时候, 你由衷地对发言的学生说:“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相信自己, 你们会读好”、“我怎么没想到, 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 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在认真读书, 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等等就会让学生心潮澎湃, 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实践证明, 激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 生命的融合, 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质, 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在语文教学中, 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我们要不断地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 在探究中求发展, 唯有如此, 我们的小学语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和活力。

摘要: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我们要前进, 我们要发展,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不断地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 在探究中求发展, 唯有如此, 我们的小学语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新观念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2]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1 建立平等课堂, 尊重学生主体, 体察独立性和个性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彻底摒弃过去的那种教学观念, 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 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如, 在学习《乌鸦喝水》课文时, 教师问孩子们:“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它这个办法好吗?”这时, 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有一位学生说:“为什么它不知道用吸管呢?现在我喝牛奶都是用这东西啊!”听了他的话, 教师马上带头鼓掌并给予这样的评价:“这位小朋友说得棒极了!他敢干想象说得真好, 真值得我们学习。”在语文教学评价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插图、训练说话。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 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

2 营造宽松愉悦氛围, 展示成功, 爱护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 如配乐朗读, 教师以其动听悦耳的音乐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听觉最大限度地参与感知活动, 这种情感由美的形象所引起, 最容易与人的情感相沟通, 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给人以鼓舞。在教学古诗《静夜诗》的时候, 教师就是这样教的:开始时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 这时候边放古筝曲, 边讲故事, 把儿童带入古代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时代背景, 再由老师伴着音乐进行朗读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 感悟诗意。最后, 让学生个别伴乐赛读、以全班伴乐齐读结束本课古诗教学。实践表明, 该项研究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变“厌学”为“乐学”, 激发了学语文的积极性, 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 促进了语文素质与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的,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好表现, 有意注意时间短, 具有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 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安静不足, 吵闹有余。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借助事物形象、图形、框格等, 加深学生对字形结构特点和笔画形态特点的认识, 并且可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3 创设情境, 多读善读, 拓展思维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关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师上《雨后的森林》这一课时, 首先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到雨后的森森里去玩。接着, 出示色彩鲜艳的教学挂图, 让学生讨论后说说如果是你走进这森林后你会发现到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实物, 并找出这几种实物的句子, 接下来可以用多种方式读书, 让学生读出文中蘑菇的美丽、葡萄的可爱, 木耳的又大又多, 轻柔地读出“红果枕着绿叶”别吵醒正在甜甜入睡的红果。然后可以让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读, 总结课文。最后, 引导学生说出, 森林的景色是美丽的, 我们要爱护森林, 让它永远美丽。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 他们年幼少知, 理解能力差, 所以, 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 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 教给他们读的方法, 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为他们到高年级时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营造说话氛围, 激趣说话, 鼓励说话, 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在拼音教学中渗入语言训练。”根据低年级儿童听觉灵敏, 记忆力强的特点, 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句子训练, 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 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 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韵母“O”时, 彩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喔喔叫”, 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公鸡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早晨, 公鸡喔喔叫, 叫人们早起。”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时, 彩图上画着蓝天白云, 提示:“蓝天上飘着什么?”学生很快说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样, 通过由浅入深, 从简到难的说话练习, 学生不仅学会了拼音, 还积累了词语和句子, 语言训练的目标得到了落实。实践证明, 在识字教学中, 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中心切实抓好说话训练,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这样, 当他们升人中年级, 接触命题作文时, 就不显得脱节和难以“攀陡坡”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深深体会到, 课改的任务很艰巨, 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 多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深入钻研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只有凭借不断钻研的优势,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取得好的效果。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结合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素质水平, 结合对学生的拼音、识字、写字、阅读等教学活动, 积极进行反馈, 在音乐、游戏、表演、儿歌、顺口溜等协助教学形式中有效开展互动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兴趣中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课堂,语文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5.[1]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5.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1 设疑导学、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 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给学生以“如何学的启示。”为此,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探索总结出“设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结构形式就是“设疑—思维—探究”。如教学《匆匆》一课: (1) 自主性学习阶段。第一, 学生自学:熟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如时间匆匆、一去不返) , 质疑释疑 (学生可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第二, 教师定向导学, 学生讨论交流: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读一读, 说说自己的体会。 (2) 探究性学习阶段。学生质疑, 或教师进一步设疑导学, 学生探究问题: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 作者提出,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 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3) 创新性学习阶段。教师布置适度训练, 学生突破创新: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 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 日子……”句式,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 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 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 日子从屏幕上过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且能与生活联系, 体现语文生活化特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全面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

2 加强朗读训练, 架设演讲舞台, 在语言训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做到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语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学中, 注重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如节奏、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等。为提高朗读的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等特点, 我们时常采取配乐欣赏朗诵, 使读者动情, 听者动容。实践证明, 情感朗读, 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 自觉主动地对枯燥的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想象、创造, 达到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激发其情思的教学效果。此外, 组织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我长大了》演讲比赛、诗词诵读比赛, 每周一国旗下讲话……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语言才华的舞台。教学实践证明, 神采飞扬的演讲, 声色并茂的朗读, 让同学们找回了失落了的自信心, 感受到了激情语文的乐趣, 充满了对竞争生活的豪情与斗志。

3 改革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积极进行课改实验, 扩大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量,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 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做到: (1) 全学年作文20次, 小练笔10次。 (2) 让学生养成坚持写周记、日记的好习惯。 (3) 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全学年读名著不少于6部, 阅读量不少于20万字。 (4) 每天练习钢笔字50字, 每周练习毛笔字不少于50字。 (5) 每学年出手抄报4期。此外,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激发了写作兴趣, 写出了很多感受深刻的文章。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确保语文写作水平的日益提高。

4 建立阅读记录卡

学生可以自我设计自己的阅读记录卡, 每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就在上面填写其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字数、文章内容、对自己的启示、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 填写完后, 收藏保存。班级定期组织评比, 评比优胜者发荣誉证书, 学期结束整理装订成册, 这就是一本心爱的读书笔记了。阅读记录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 各班图书角的图书数量翻了一番, 质量也大大提高, 更让人鼓舞的是, 同学们由过去买吃的、玩的变成买书, 从不看书的同学每天也能读上20多分钟了, 读书的范围也从作文扩大到传记、名著、交际与口才训练、励志类图书等, 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情操,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有质疑和创新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即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 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 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 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 也可以与人合作, 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 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大部分学生有能力自己获取知识、并解疑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 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 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 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 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 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实践证明, 积极进行课改教学,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还有待于我们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学的实践中, 探索出“设疑导学、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改革作文教学, 扩大学生课内课外阅读量, 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苏教版语文教材宛如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卷, 质朴而新颖。她不仅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而且强调积累, 注重渗透, 还力求简约, 便于教学。与其相配套的由特级教师李吉林主编的《小学语文补充阅读》则语言规范, 文质兼美, 富有时代气息, 与教材相互融通, 相互渗透。

备课时, 我通常借助《补充阅读》, 首先找到与新课相关联的资料, 用于帮助、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或扩充阅读, 积淀学生底蕴。如:在指导学生预习《莫高窟》、《林冲棒打洪教头》、《郑成功》等课文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补充阅读》上的助读材料,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课文所介绍的人物或事物的历史背景,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完《小镇的早晨》、《鼎湖山听泉》后指导学生阅读《我爱家乡的小河》、《海滨仲夏夜》等情景交融的文章, 让学生感受家乡风貌、祖国山水的美丽迷人, 激发起学生从小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憧憬之情。利用课本每个练习中熟记成语的训练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摘录成语佳句, 积累词汇;同时还经常性地开展成语接龙赛背诵古诗词竞赛等活动, 使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收获。

认真研读苏教版教科书, 经常能发现文中有许多可以设计成学生续写或仿写的妙处, 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写道: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课堂上, 学生被这美景深深吸引, 七嘴八舌地为这段文字续编那像钢琴一样明快的, 是泉水绕过树根, 拍击卵石的声音;那像二胡一样舒缓的, 是溪流穿过草丛, 流连花间的声音……又如《莫高窟》一文中描写壁画上形态各异的飞天学生展开了想像的翅膀:有的手持短笛, 缓缓吹奏;有的腾云驾雾, 悠悠飘来;有的轻歌曼舞, 裙带飘逸……从而形象地体现了一种“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空, 霓裳曳广带, 飘浮升天空”的意境。

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大胆实践, 不拘一格地教学,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 活用教材, 发挥教材的最大教育功能。所以学习一篇文章, 并不是说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一课就学完了。作为一名创新性的教师, 应该更懂得活用教材。如在学完课文后, 我会让学生做一些拓展练习。加强练笔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2 学科渗透, 有效生成新知

新课程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同时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的“消化”、“吸收”, 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营养”。小学生虽然还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 但我们不能低估了他们的潜能。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参与的精神, 让他们通过对各门功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筛选, 提炼出对语文学习有用的资源。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不断学习, 勇于探索, 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挥洒自如, 游刃有余。

如:在学习《郑成功》一文时, 为了帮助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背景的了解, 可以让他们结合社会学科《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进行预习, 在学完课文总结时还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 介绍社会书上学到的历史名人的情况, 再重点记叙一件对国家、对人民有突出贡献的事情。

3 社会实践, 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它告诉我们教育不要拘泥于教科书, 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 要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如今, 对居住于高楼小区内的学生而言, 麦苗青青菜花黄的田园景致已离他们越来越远了。放眼四望, 满眼尽是高楼林立, 满耳都是车水马龙的喧嚣。传统意义上的农田耕作式的社会实践已不易组织进行了。但是, 只要我们善于动脑, 不断创新, 就不乏新的教学资源, 哪怕是一些十分平常的事情。如:第八册习作三要求学生描写秋天的树叶。我们组织学生在河边道旁踏秋, 观察秋叶的千姿百态与缤纷色彩, 还采集了不少落叶带进了课堂相互品味, 相互交流。结果学生的习作写得形象逼真, 非常精彩。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劳动观念, 我们学校中高年级还开辟了“红领巾植物种植园”。当夕阳映红了天边的晚霞时, 经常会看到师生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有的播种灌溉, 有的锄草犁地。第八册习作七要求学生仿照例文《摘茄子》, 写参加过的一次劳动, 学生通过课内外结合, 由感而发, 写出了一篇篇劳动过程具体详实的优秀作文。

另外, 让学生设计校徽、拟写春游建议书、参加消防中队、环保中队、交警中队的活动, 拟写社会调查报告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才干, 增强了自主合作的精神, 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生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

4 抓住契机, 激活内驱力

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 是在学习之前先行给出的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它是一种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线索”, 又是一种理解、记忆与运用知识的“脚手架”。学习《黄河的主任》一课时, 我采取了围绕课文, 引入竞赛的方式导入课题:课前预习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阅读报刊杂志、询问父母等渠道了解“黄河、纤夫、羊皮筏子”等的知识并进行简要整理, 然后在课堂上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这样, 不仅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补充了课文内容, 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与知识的铺垫。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例如《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等, 由于时空的限制, 孩子们不能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 但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弥补这个遗憾。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 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 为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兴趣, 并使之保持高而持久的注意力, 为我们深入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 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 语文教学就会充满无限活力。

摘要: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教师应该更好的用好教材,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上一篇:主婚人致辞范文下一篇:科技项目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