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改革范文

2023-09-17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1篇

美国AECT在1994年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 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理解为在教育这个动态系统中教育者使用各种技术手段, 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自然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并且能够使教育系统得到最大的工作效率。

近年来, 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前沿技术结合并应用于教育技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研究成果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技术应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虽然不能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 但却可以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 影响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使教学效果产生飞跃乃至引发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

1 人工智能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Herbert A.Simon) 说过“如果我们了结人的心灵, 我们就开始明白教育技术做什么了”[2]。在支持人类学习环境的发展中, 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很自然的合作伙伴。教育技术是使用技术设备以支持和扩展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可以利用技术来帮助人们思考和学习。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是将抽象的概念表示成具体的形式。无论是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或E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从他们的文化, 社会和政治背景来看都不是孤立的。教育是自然智能的源泉, 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的教育, 也是自然智能在计算机上的实现[3]。教育技术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应用, 我院筹备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已经很长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由于《人工智能》具有知识点多, 牵涉面广, 内容抽象, 不易理解, 理论性强, 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特点。教育技术本科学生先修课程包括数学, 数据结构算法, 计算机语言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等基础课程。在教育技术应用领域, 如何把握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 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目标。

2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1 教材建设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学技艺, 再先进的教学没备, 没有优秀的教材, 没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托, 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而言, 适合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材正是教师的“炊”中之“米”。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选用了王宏生编写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廉师友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工智能技术导论》及《人工智能导论》;蔡自兴教授编写的《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史植忠编写的《人工智能——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材系列》;这些教材适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而不适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与教育及教育技术紧密结合是我们选择教材的基本依据。有些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材用书采用李鸣华编写的《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现阶段出版了一本贾积有编写的《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 它是唯一本与教育技术联系的教材。合适的教材对于建立科学, 合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课堂讲授体系, 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起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更新和重新编排有助于授课教师建立新的、具有专业特点的、优化的人工智能课堂教学体系。时代在发展, 科学在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 再新的教材也会变“旧”, 再“前沿”的知识也可能会落伍。大家可以看到, 适合本专业的教材可选择性非常小, 因此应该支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自主教材建设。应该向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看齐,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不断的修订, 使其始终能和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 为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2.2 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专家、学者力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教学中的某些环节, 创造现有教育中无法实现或事先不理想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 促进教育的发展。结合教育技术应用修订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

人工智能课程主要讲述搜索与问题求解、知识表示与推理、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专家系统、Agent系统、智能化网络和智能程序设计等。教学大纲中我们以三个过程为主线, 首先提出问题, 然后分析问题, 最后通过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而我们讲到的问题, 是与教育及教育技术相关的应用问题。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大纲有教学大纲是紧密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知识及其推理”在教育技术中应用于智能教学系统中, 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智能学习系统中的知识库的建设和推理机制的研究。例如:SCHOLAR南美洲地理学习系统, MAIS适应型教学系统。C I R C S I M助教系统等等。教学内容是将知识或问题转化成用产生式规则、框架、语义网络等形式表示。“推理与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系统外壳 (例如InterModeller软件等) 构建简易的专家系统, 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设计知识库、操作计算机及应用P r o l o g语言直接开发简易的专家系统等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 (Jonassen) 所指出的:那些自行设计专家系统的学生将会在这种活动中受益匪浅, 因为这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4]。人工神经网络部分的学习要通过其在教育的应用入手, 主要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面。机器学习方面主要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 远程学习方面的应用。自然语言理解主要应用在语音识别及合成的智能答疑系统。专家系统及Agent技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 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针对具体应用讲解具体问题。例如以希赛可系统为例, 就是将agent技术成功地应用在教育上的典范。整个教学大纲都使围绕具体实例应用展开教学, 而实验部分针对各个教学大纲要点在matlab模拟实验环境中进行仿真。

2.3 网络资源建设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资源建设, 实现人工智能课程网络教学的开放、互动与交流, 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保证上网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实现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网络资源建设包括多媒体课间的开发和制作;教学大纲, 实验大纲, 双语教学的网络视频课堂实验模拟动画, 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讨论板块等等。

3 结语

本文以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为主要目标, 为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创新人才, 基于应用实践型教学观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努力建成有教育技术专业特色的, 服务于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21世纪的三大尖端科学技术之一, 其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 人工智能》课程在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教育技术应用领域从教材选择、教学大纲的制定、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建设性方案

参考文献

[1] 巴巴拉·西尔斯, 丽塔·里齐[著], 乌美娜, 刘雍潜, 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2] Hibert A.sim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n Experimental.Science[EB/OL].http://www.aaai.org/AITopics/pmwiki/pmwiki.php/AITopics/Education, 1993.

[3] 贾积有.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2篇

一、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学专业的影响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针对会计管理专业发展趋势呈现出新的形体。在这个行业通过融入不同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使其更强调会计信息系统属性。在充分履行传统工作模式下的反映与控制职能基础上,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使其能对海量的财务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与广泛应用。同时,针对相较更灵活的管理工作,会计应能熟练应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将其优势与价值进行最大化发挥。从而,大力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果。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学专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对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产生推动作用。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合理化拓展“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在对“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应能善于融入网络资源。并能选择更具有实用性与教育价值的知识,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使“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资源获得合理化拓展与丰富。一方面,基于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应能将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渗透。例如,战略管理会计、时间作业成本法等,都是目前“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中严重缺失的。学校在开展管理会计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能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会计人员产生的冲击与影响。并能将这样的意识形态,积极的传导给学生。使他们能对当下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价值与优势建立正确的认知,并能将其科学的融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应善于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选择与管理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投资等。基于此,教师通过科学拓展与延伸管理会计教学资源,可更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丰富其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

(二)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样化教学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在实际开展“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能不断完善大数据思维。并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各个流程中,从而创立更加科学、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能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生动化、直观化的展现。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使他们能不断完善大数据思维。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具体讲授管理会计职能的过程中,应能将其与当下的行业发展背景进行联想。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若能熟练应用这些前沿技术,可对财务数据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与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处理相关学习任务。同时,教师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信息获取渠道等,将翻转课堂融入到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创建微课视频课件,引导学生在课下对管理会计重点知识进行预习。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预留更多进行实际锻炼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可借助校园网络,将重要的习题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去实际处理管理会计相关的电算化作业。不仅可强化学生的大数据思维,还利于教师通过线上学习情况对学生做出客观的教学评价。

结束语:

总之,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基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形成更智能、信息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已经出现基于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使用,替代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的现象。由此,各校应看清当下会计行业发展趋势,能对“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进行积极改革。从而,制定更加具有时代特征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应能引导他们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建立全面的认识。

摘要:会计行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会逐渐替代部分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基于此,相关院校在实际开展“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若想确保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性会计人才,应能合理化拓展“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资源。并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样化教学,在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层次外,还能帮助他们提升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具备扎实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基础上,能建立新视角去审视该行业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广森.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校内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9(09):123-126.

[2] 刘交交.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06):60-62.

[3] 方烨.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19(02):108-109.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智能化控制;应用

引言

电气领域应用智能化、智能化技术对于电力运行安全性、稳定性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电气工程作为利国利民的项目,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用电量的日益增加,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维护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其中可以缓解电气工程问题,为电力系统智能化、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对电气工程与电气智能化技术的认识

电气工程属于现代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新技术电气工程领域的关键学科。在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让电气工程的重点地位进一步凸显。从机械工程这一角度来说,电气工程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运行、电气设备设计与运行、电网结构设计,若是未能做好电气工程的建设与优化工作,则势必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随着电子技术与机械工程的发展,机械工程对电气设备容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设备的稳定运行要求更高,如何确保电气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质量是行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需要使用一些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电气智能化技术有了良好的发展,并迅速应用到电气工程中,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比如可以实现楼宇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智能化操控能力。所说的电气智能化技术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技术,实则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主要有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在这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电气设备与人员的监督和控制可以相脱离,只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或设备即可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在电力工程的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在传感器的支持下,电气设备运行数据可以被及时采集,并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完成数据的分析处理,此时便可以精准分析评估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尽早开展运行风险的防控,始终确保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与稳定。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智能化控制中的应用

2.1在变电站中应用电气智能化技术

变电站中使用电气智能化技术则体现在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等方面,借助智能化计算机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变电站控制系统。该系统具备显著的优势,例如,使用计算机替换传统的机械设备,由智能化、智能化的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操纵模式。不但提升了日常的运行效率,而且增强了各种电气组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2电气工程智能化在机械设备检修中的应用

检修技术对于机械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机械工程的发展中,需要经常的对其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主要包含了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式等,检修技术可以在这些设备运行中出现故障时发出警报,然后由工作人员进行维修,而且检修技术也能够对设备在运行时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如果数据异常,就会有工作人员去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而且通过检修技术数据的分析,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数据精准的找到设备出现问题的地方,然后对设备进行维修。在检修技术中,应用机械智能化可以很好的发现设备在工作时出现的问题,传统的检测故障的技术在检测设备的过程中,不仅时间长,而且也难以找到设备出现故障的位置,智能化的应用可以使机械工程在工作时的安全性有所提高,而且及时发现故障的地方并维修,也能减少设备受到的损害。如运输机械设备中进行PLC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对运输机械设备运行的智能化和智能化安全保护,当机械设备出现断裂、急停、撕裂、烟雾等异常的情况,智能化技术就能够对设备自动停止运行,实现对设备的保护;还能够对输送设备软起动、合闸、抱闸和分闸等自动启停,且具备监控、扩展等功能,能够对运输系统各类实时数据实现真实、准确反映,借助此类数据还能够对设备运输系统故障自动诊断,同时电气智能化还能够和控制系统实现联动效果,从而能够结合实际运行情况以手动、自动切换等方式对机械设备进行监控与维护。

2.3电气工程的智能设计优化

电气设备控制设计是电气工程智能化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设计工作具有复杂化特征,智能化技术如果仅以人工方式开展设计工作,常存在数据收集、处理等环节消耗大量精力及时间等问题,且设计过程考虑问题的充分性不足,即使通过人工方式反复计算数据并核验资料,仍可能存在设计失误或系统缺陷,加之人工设计效率低下,无论在设计效率还是复杂控制技术设计可靠性方面都难以与智能系统设计相媲美。基于此,很多电气工程在设计和优化改进过程中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一方面智能化技术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大量数据采集装置收集了大量的系统运行数据,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问题、故障因素等会在第一时间被智能系统收集;另一方面,智能系统能够实现控制程序和電气方案的智能化技术自主优化,通过遗传算法、专家算法和实践数据相结合,系统能够根据专家库和数据库信息实施自动的设计工作或辅助人工进行设计,从而更好地保障电气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结语

电气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当前电气智能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尤其是在电气设备智能化的优化配置、总线控制系统优化、变电站智能化管理、远程监控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电气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是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的,随着电气工程覆盖面积的增加,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电气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力度,以求发挥好电气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志辉.电气工程及其智能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11):162-163.

[2]肖菊,刘真.电气工程及其智能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1):237-238.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4篇

为解决上述问题,智能化配电网便应运而生,事实上现在的配电网已经开始向智能化迈进。比如现在采用的自动计量管理、移动作业管理、资产远程监控、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基于IP的监控与数据采集技术、先进的配电网络等技术,已经在配电网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1 传统的配电网面临的压力

1.1 经济压力

配电事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采用“成本加”的方式来回收投资,因此,供电基础设施的更新改善往往会引起电价的上升。上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也就是通过电量加价来实现还本付息的。对于一般的输变电工程,若采取提高电价,势必将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其可操作性也不强。

现在,人们普遍希望电力价格逐步降低,或者稳定不变,因此,电量提价的空间相当有限。但是随着电量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大量电源的不断建设,配电网逐步向高电压、大电网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电力改革中,用户对电力销售价格的预期水平是不变或逐步降低的,电力价格的上涨空间将越来越小。而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和大量电源的建设,电网逐步向高电压、大电网发展,因此,电网的运行控制将更为复杂,其建设、运行成本将更高,从而缩小了供电企业的利益空间。而对于那些尚未进行改造的设备来将,根据盐盆曲线理论,这些资产将时刻威胁着电网的安全。

1.2 峰荷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攀升,尤其是大量的家用电器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大了人对电的依赖程度。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计算机以及电子设备对供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力供应质量差,或者供应不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由于用户对电能的需求的迅速变化,高峰负荷的急剧增大,给配电网的容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大量空调的符合,更加加剧了峰荷的压力。由于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导致投资额度的不断增加,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供需市场杠杆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就会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

1.3 分布式发电带来的压力

由电力工业经济学原理,可得大规模的不一定是经济的,这就给小规模的发电装置连接到电网提供了契机。

(1)来自环境的制约。

现在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越来越看重,国家的政策也倾向于大力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型电能,比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另外,开辟新的电力走廊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现在的土地资源也日趋紧张,因此,开发代价越来越大。

(2)来自追求效率的驱动。

人们在就地利用小规模燃气发电装置等新技术方面有了进步。

(3)经济上的考虑。

一般大型的电厂都距离负荷中心非常远,而又要满足短时峰荷,这是相当不经济的。而分布式发电其投资小,发电方式灵活、适应性强,无数的小型发电长并入大电网给传统的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

2 智能配电网

2.1 概述

智能配电网是以配电网及其相关资产为中心,针对其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等综合应用各种先进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实现延长设备寿命,确定更换资产的优先顺序,降低配电网络改造花费和防止配电网络故障等目的,最终使供电企业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智能配电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灵活性强、功能多样、能安全可靠的提供高质量的供电、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2 智能配电网必须依赖的几项技术

(1)自动计量管理。

自动计量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需求的增长与供电的矛盾,还能够减少窃电现象。将智能仪表安装在家庭内或者商业区,可以收集到不同时间内的电力消费数据,可以有助于实现分时计价,促使、鼓励用户避开用电高峰期或者在用电高峰期内减少用电,通过鼓励避峰消费,还有利于平衡配电网络负载。分时计价由于有利于减少需求增长,可以减缓电网改造的时间,又可以保持电价的相对稳定,因此受到各地政府的欢迎。另外,这些安装在配电网上的智能仪表也可以帮助供电企企业准确的判断发生窃电的位置,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小企业的经济损失。

(2)资产的远程监控。

资产的远程监控制可以使得关键配电网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还可以通过故障预测改善供电服务水平。传统的遥测网依赖于点对点的通信系统,设置在配电网络的故障指示器和开关连接到中央控制室,为了发送和接收信息,每个设备需要建立专门的通道,很多的设备之间完全没有连接,大量的计量设备是由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读数,因此配电网管理信息延迟,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处理,而需要等到用户投诉时才能发现处理。

智能配电网的遥测可以准确的提供实时状态检测,它废弃了点对点的通信方式而支持标准的分组网络。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替代简单的故障指示器,可以=更为准确的提供设备的详细状态信息,有利于工作人员准确及时的处理故障。智能配电网不但可以帮助准确判断、预测故障,还可以记忆故障,以便于控制中心准确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远程传感器能够监测配电网络运行和配电网络容量是否一致,当元件开始超出优化范围时可及时给运行人员警示。传感器能在配电网络开始发生局部故障时探测发现问题,例如长时间过热引起的变压器绝缘恶化。基于这些传感器的反馈,控制中心能调整配电网络结构以减少危及设备安全的负荷,或通知现场运行人员来处理。来自传感器的数据也能用于优化维修计划和更新设备,使已有配电网络容纳分布式发电的同时避免改造花费。

通过故障预测的位置数据,可以准确的派遣工作小组到受到影响的地方进行处理。智能终端仪表可以通过远程识别故障发生的地点,并提供准确的诊断数据,以便加快修复时间,提高服务水平。

(3)基于IP的SCADA与无线通信技术。

配电网的数据采集及监控对象来自广大地域的配电线路、一次设备以及配电终端,它们大多运行在温度变化剧烈、环境污染、电磁干扰、存在外力破坏可能性的恶劣环境中,这就对它们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它们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

采用基于IP的SCADA不但可以降低通信成本,并且可以提供一个强大的、可靠的体系结构,可以超越原有通信基础设施的束缚,可以大规模的跨通信网络支持传感器、智能仪表以及远程个人数字助理的使用。基于IP的SC ADA是将成本密集的专SCADA替换为标准互联网通信协议。这种变化将从依赖设备生产厂商的私人通信协议中解放出来,并提供更高的通信网络容错。SC ADA功能覆盖了高、中压的配电网,并正在向低压发展。新的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为基于IP的SCADA开辟了新的手段,进一步巩固基于IP的SCADA互联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不断迅速发展的同时,装备PDA与数字地图的工作组件随时掌控着由中央控制中心传输过来的信息,便于实现移动作业管理,有助于提高维护、修理速度和正确性,改善客户服务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4)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为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的SCADA需要在GIS上显示实时的信息,另外,调度SCADA/DA也是依赖GIS图形和数据,所以说GIS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此外,GIS对于配电网中的设备管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空间管理以及快速定位。特别是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能够精准的确定故障设备的位置,以便派遣移动作业小组快速的进行抢修,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由于故障引起的停电时间。

(5)先进的配电网络分析。

先进的配电网络分析主要有设备寿命分析、配电网优化设计、配电网运行分析这三个方面。

①设备寿命分析可以帮助确定配电原件的更新时间,以及确定产生故障时的维修方案。配电网络原件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不断恶化,可以通过分析相似设备相似形式的故障数据,采用基于历史使用模式对配电网原件的寿命进行分析。

②配电网络设计优化可以大幅度的减少配电网的运行成本。避免改造那些不必要改造的配电网,如果没有智能配电网提供的详细信息,供电企业就必须大面积的改造电网来应对负荷的增长。

③配电网络运行分析可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通过实时监测故障电流,工作人员可以采取配电网络分解及开关的转换来隔离故障区域以及改变运行方式,避免过多的网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3 智能配电网框架

智能配电网是将多种技术整合于一体,使之互相弥补、相互作用,不仅发挥出单个技术的特点,也发挥协作的优势。利用传感器与智能仪表的持续监测以及采集配电网的数据,经过加工后传输至数据库,然后通过先进的电网络分析,数据被深入挖掘支持企业的战略需要,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目标投资。同时也可以让运行工作人员在配电网将要产生停电事故时进行实时重构,对配电网结构进行优化。

3 结语

智能配电网是将多种技术优势有机的结合于一体,为供电企业缓解负荷增长的矛盾,并提高供电的质量与供电的可靠性,减少运行成本成为可能。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智能配电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发挥的效益也越来越显著。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供电量及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智能化配电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着重讲解了智能配电网的各种相关技术,主要有自动计量管理、移动作业管理、资产远程监控、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基于IP的监控与数据采集技术、先进的配电网络等。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网,移动作业管理,资产远程监控

参考文献

[1]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

[2] 余贻鑫.新形势下的智能配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7.

[3] 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2.

[4] 王兴刚.从智能微网到智能配电网的分析[J].云南电力技术,2009,4.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5篇

摘 要: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当中,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材、节水)降低污染和保護环境,给人们提供健康、高效和舒适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建筑节能;相关性

“绿色和智能建筑”把节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环保技术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种地方,就是运用最新的理念,最快的速度以及最先进的技术去解决居住舒适度和生态节能的问题。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贯穿在建筑物的建筑、规划、设计、维护以及使用的全过程当中,将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这其中的内容包括:建筑设施、绿色建材、智能化家居、智能化系统以及小区管理系统,监控和建筑监控管理系统、建筑环保、辅助和管理决策系统。总而言之“绿色和智能建筑”不单单是振作精神、遮风避雨和享受环境的地方,也不单单是和附近环境相互隔绝的包厢,应该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起共同创建和谐的有机系统。

一、绿色建筑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绿色建筑牵扯到的工程、技术和政策表

从表上列出来的项目可以看出来,在资源利用、设备建筑、生态、管理信息等领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信息管理和智能控制的课题,要是不可以很好的实现各种设备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建筑物的建设、更新和运行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就没有办法达到。因此,我国的建设工程界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绿色建筑给智能系统工程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因为绿色建筑和智能系统的共生共存,绿色建筑就需要实现的大多数目标以及实现方案全都离不开智能系统,但是在建设当中的传统工业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工作要求和环境差别非常大,所以就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

(1)绿色建筑的智能系统尽管其结构大多是很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但是对于监控管理系统来说就要求可靠性高、成本低。

(2)绿色建筑的智能系统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群来进行直接操作的,所以,系统的人机界面不光需要可视化、个性化,更需要简易化和人性化。

(3)绿色建筑当中大量运用的监察工具,牵扯到各种化学量、物理量、生物量,这些工具不但需要长期(十几年、几年)精确可靠的工作,并且还需要成本较低。

(4)为了可以提升安全系统功能,生物特征信息处理和数字图像分析运用就做进一步的发展。

(5)为了可以满足低能耗和零能耗的建筑,在资源和能源管理上,在区域的能源供应方面,加上设备系统功能可以实现能源优化控制和负载预警控制。

(6)给绿色建筑很多的设备系统来进行在线的故障检修,实施容错控制,由此提升设备系统的安全性,保障建筑居住者的方便。

二、建筑设备的管理

在楼宇的自动化系统当中,通常需要对湿度、温度、流量、压力、液位和浓度等等参数进行控制和检测,让其处在一个最好的工作状态,便于用最少的能量消耗和材料,获取比较好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建筑物当中关系到设备、人身安全和系统运行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的状态和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快速发现险情后者危险源,并且运用有效的防范办法,保障建筑环境的安全和质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BAS)运用在建筑物的环境控制和检测。BAS经过检测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参数,依照建筑物的运用状况,经过逻辑运算,来进行自动化的调整,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环境空间使用的需求,还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节约能源。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和住宅的数量以及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建筑物在使用和建造的过程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还加剧了环境的负担。在能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绿色建筑、低碳生活是我们的新主题。BAS系统在绿色建筑的使用和管理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在设计的时候,BAS应该运用开放式的标准

运用开放式标准的BAS系统,可以保障BAS系统的连续使用,在建筑物扩容或者维护的时候,可以保障已经有的投资不会浪费。使用开放式标准的BAS系统,可以和建筑物当中主要的机电设备(例如锅炉、变压器、空调主机、电梯、照明等)实现相互联系沟通,进行数据的共享,给BAS系统进行优化控制、最佳运用能源消耗提供的有利条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设备网络就已经能够加入到信息网络当中,实现由点到面、由面到云的飞跃。这个技术的实现,能够将从单栋建筑物的管理,到区域的建筑群管理,再到国家的集中管理变成一个可能,但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统筹和能源的利用与管理。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BAS一定要采取开放式的标准。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DDC在楼宇的自控领域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生产DDC的厂家,因为每个厂家都基本上使用专有技术,这就导致了很快出现了不同厂家的DDC不能兼容的情况,系统的集成变得非常困难,也就是在一个系统当中不同的厂家DDC产品大多是不能相互操作的。这个情况就导致了楼宇的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基本上都只能让不同的厂家产品进行分别集成,进而形成多个互相独立的厂商的专用子系统。每个厂家专用的子系统不单拥有各自的工作台或者监控操作终端,并且每个子系统的维护、运行和升级都一定要严格依照原来的设备厂家,这就导致了运行费和人员培训费居高不下。

(2)在项目实施的时候,对BAS控制策略进行优化,节约能量的消耗

经过楼宇自控的控制功能,能源可以得到充分和合理的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使得能源费用可以用最经济的方式开支,能够节省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能源。

三、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趋势

现如今,我国建筑节能的定义还是相对比较狭窄,应该建立在宏观节能的观念上。建筑物节能应该在建筑本身运行节能和建造节能两个方面去进行理解,我国的规范、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还有有关的理论研究和一些技术,也应该将这个理念作为基础。经过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运行节能,其中可以由照明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的运行来控制节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楼控系统就可以更加方便有利的去实现节能,其中发展的趋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系统组成网一定会逐渐变得简单,系统的终端控制会很方便。

(2)信息共享渐渐完善,可以多系统的信息共享。

(3)系统联动的功能越来越成熟,解决现在出现的单独控制运行的弊端。

(4)运用新的控制方法及策略来实现中央空调的节能控制。

(5)进行远程维护和检测等,保障系统的良好运行。

结束语: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建筑节能管理的基础,一定要发挥出先进控制功能,实现建筑能源的正确运用以及系统的良好运行,对于出现问题的智能化系统一定要进行有关的改进和调整,与此同时,对于已有的系统或者将要建立的系统,应当考虑加入或者设计全面的现场监测站还有相关的配套设施,以保证发挥出监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绿色建筑和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06)211-213.

【2】张承鸾,《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07)77-79.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6篇

摘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电气安全保护,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更需要重视电气安全,才能够促进智能化建筑的进一步发展。电气设计当中电气保护与接地系统的分析,是提高智能化建筑安全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智能化建筑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电气保护与接地系统,分析了影响电气安全的几个重要的方面,并且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为今后智能化建筑电气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电气保护;接地问题

引言:

智能化建筑通过自动化技术和网络电子技术,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化建筑,电气设计在维护智能化建筑安全质量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研究电气保护和接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安全意义,是有效提高智能化建筑安全防护水平的基础,也是电气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联通的保障。只有重视好电气保护和接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够避免安全隐患,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要求水平,促进电气设计朝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

智能化建筑对电气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气设计过程当中一些突出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在以往的建筑工程当中,电气设计主要关注重点在电力供应和照明的设计方面,但是,智能化建筑因为已经融合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控制建筑物内的所有的电气设备,从而方便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提高使用效率。但是不能够及时对智能化建筑内部所使用的电气设备的质量安全进行基础保障,将会很难发挥出电气的基本功能[1]。但是我国智能化建筑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化水平较低,没有办法完完全全按照电器使用的需求来选择任意的设备,必须要综合考虑性能水平和价格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设备安装缺乏专业性的原因,也是电气保护的主要阻碍因素,在电气设备使用过程当中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不是也由于一些电气技术的局限性,很多专业的电气设备在继续使用保养的过程当中,没有积极地应用智能化电气设备,因此设备的使用效率不能得到提高,技术人员在进行检修的过程当中工作战力得不到提升。因此想要能够促进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可靠,就需要能够积极地应用先进的电气技术,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以更加专业的角度来进行电气保护,遇到电气安全问题的时候,可以最快的反应速度进行应对和解决,进一步地推动建筑行业的新革命發展[2]。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和电气设计有着直接联系,电气设计系统是智能化建筑运行的基础,可以说,电气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智能化建筑的安全性能,而智能化建筑的合理使用也促进了电气设计安全,特别是在应用了信息网络技术的情况下,电气设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支撑一些高科技电气设备的运行。比如说智能化建筑当中的电气设计,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电气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及时监控设备运行当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且计算分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排除设备故障对电气系统运行的干扰。经常性利用先进的电气维护技术来进行设备维护,这样可以大量的减少设备的维护资金,减少成本。电气技术的合理应用,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的维护和管理好设备的运行,为企业带来更加可观的利润。

二、智能化建筑在电气设计中遇到的难题

(一)合理设计方案的选择

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小的细节需要注意,而电气设计当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护,防范电气引发的事故,所以必须要对电气系统的连接以及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有更高的认识。特别是在变压器的选择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变压器的功率和负荷度的问题,再加上一些其他客观因素比如说温度过高给电气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能源大量消耗

国家对电气行业的发展逐渐重视,在电气设计当中越来越重视智能化的应用,同时越来越偏向于使用新型能源,可以大幅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智能化建筑能够做到非常良好的节能效果,给企业带来不错的利益。同时,由于国内新能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但是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设计当中所规划应用的电气节能技术还没有能够很好的对新能源进行利用,因此,就产生了一些矛盾有待解决。比如说安全节能设备的建设程度较低,很难调节能源的使用度[3]。也就是说,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过程当中,只要符合了相关的规定,在不会影响人们居住的安全舒适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可能地利用新型能源,来降低社会能耗。

(三)电气保护和接地问题

电气设计当中,特别要注意的就是电气保护和接地问题,只有处理好接地问题,能更加好地维护电气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智能化建筑应该多次实施鉴定工作,才能维护整体的安全性能,要知道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安全隐患都会对电气系统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智能化建筑当中所使用的电气线路采用了橡胶和塑料两种材质进行包裹,而长时间的使用会导致这两种材质出现老化,也就很难维护电气线路的安全和稳定性。特别是处于一种比较潮湿的环境当中,更是对电气保护提出了较大的考验。电气线路的质量安全对电气系统设计的安全性有着直接影响,利用一些传统的电气保护方法可以减少电气线路的破坏,这一种理论是缺乏研究基础的[4]。因此金属材料比起塑料和橡胶来说更适合作为线路的包裹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接地系统的安全隐患。

三、智能化建筑在电气设计中的难题解决对策分析

(一)电气保护措施

只有落实好电气接地的保护措施,才能够让智能化建筑的安全性更上一层楼。由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入,电气设计当中不断地完善了电气系统,特别是电气接地系统的一些安全故障问题,有效地减少了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能源损耗,还能够减少使用成本。智能化建筑需要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特别是在电气接地方面,通过选用大电阻的材料来降低接地电阻,积极利用避雷针来减少雷电对接地系统的干扰,利用防电的金属材料来为接地系统增加安全保护措施,以此来完善电气保护的整体措施。

(二)电气技术管理措施

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养,同时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水平考核,从多个方面来促进电气保护工作的执行,以此来提高安全性。电气设计需要根据图纸来进行规范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了需要调整的部分,也应该需要结合施工场地的情况,获得其他工作部门负责人员的审核通过,才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关于电气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公司应该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创新培养,以适应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改变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表面认识,以先进的电气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三)智能化建筑發展规范

一套运行完整的标准化的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应该是符合国家设计标准的,符合国家安全使用规范的。合格的电气系统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电器安全使用的需求,特别是智能化建筑在电气安全方面更要注意相关的设计。因此,制定统一的智能化建筑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整合各项电气管理内容,完善电气建造规范制度。

四、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分析

(一)智能化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问题

目前接地问题当中,防雷接地系统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基础功能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让施工的难度变大。一方面智能化建筑接地系统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参照物,只能依靠施工和技术人员的自身经验来设计接地系统,因此对设计者的经验要求十分重视,防雷接地系统当中的不规范操作会让整个智能化建筑防雷的效果大幅度减弱。

(二)智能化建筑电气线路安全保护与设计问题

接地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很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触电事故又会紧接着引发起火灾,主要是由于火花电弧在电气线路发生故障时点燃了易燃物品,所以会对人们的安全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而由于接电系统故障线路安全受到破坏,这样的事故处理难度较大,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十分严格。要有效地做到电气线路安全保护,科学的设计非常重要,必须事先考虑到保护电流和电压损失的问题,同时注重后期的检测工作,尽可能地维护电气线路的稳定性。

(三)智能化建筑TN系统线路的安全问题

TN系统非常容易出现接地问题,从而引发故障。但是目前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当中,还是有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将接地问题重视起来,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忽略了电器保护和配电距离的问题,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设计中接地问题的处理

(一)解决防雷接地问题

在以往普通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的系统处理方面,没有针对智能化建筑的防雷电气设计的细致讲解,因此如何进行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缺乏规范性的设计介绍。并且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能够共同使用同一套接地系统,因此规范性的系统操作并没有很规范的适用性。但是可以重点针对低电阻接地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从而来解决智能化建筑接地问题,并且提高防雷安全性。

(二)做好电气安全保护

不同的接地系统应该设置不同类型的基地保障,有针对性的来增强安全性能。一旦接地系统发生故障,可以通过多重电气安全保护的方式,精准的计算电流的具体数值,利用变压器进行故障点的定位,从而保证断路器可以进行积极响应,从而维护电气线路的稳定性,做好安全保护。

(三)解决TN系统接地安全问题

TN系统接地安全问题是常见的故障问题,为了能够维护接地安全,可以通过低压断路器作为接地系统的保护,及时的检测灵敏程度,保护电气设备不出现故障,让电气设备的运行更加的顺利可靠。断路器的使用有一定的使用规则,在限定的时间内及时断开电流,才能顺利解决接地安全问题。

六、结束语

电气设计能够促进智能化建筑内电气设备运行通畅,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电气设备的使用功能。同时由于电气设计对于技术要求非常高,为了能够促使电气设计更加的合理科学,能够做到电气保护,积极的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对电气保护措施和接地问题做详细地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的水平,从而节约能源,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嘉乐.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及造价的控制浅述[J].居舍,2020(22):179-180+182.

[2]董林劼.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和运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9(24):181-182.

[3]李娟,文冬林,胡浚磊.关于民用建筑电气防雷与接地保护智能化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20):94-95.

[4]姚强.市政电气设计中的接地问题[J].山西建筑,2018,44(29):149-151.

[5]杨云娜.建筑电气低压配电设计中各种接地系统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6):138-139.

[6]李模林.关于市政电气设计中与接地有关的几个问题[J].科技视界,2014(21):99.

作者简介:张骏峰  华纳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泰州兴化人,1990年03月,男,现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电气设计。

上一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范文下一篇:建设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