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布局结构范文

2024-07-24

规划布局结构范文第1篇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 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 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规划布局结构范文第2篇

一、黄冈市区中小学现状

目前,黄冈市区(包括赤壁办、东湖办、禹王办、南湖办、黄冈经济开发区和路口镇辖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66所,其中高中9所(含完中),初中10所(含九年一贯制),小学27所,幼儿园1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市区共有在校学生52836人。

市 区共有公办学校和幼儿园40所,包括公办高中5所(市2所,区3所),初中8所(市2所,区5所,开发区1所),小学23所(市2所,区18所,开发区3 所),幼儿园3所(市、黄州区和开发区各1所),特教学校1所(黄州区属);共有民办学校和幼儿园26所,包括民办高中4所(市属),初中2所(市属), 小学4所(市2所,区1所,开发区1所),幼儿园16所(市3所,区11所,开发区2所)。

市区共有中学19所(包括单设高中3所、完全中学6所、单设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4所)。其中市属学校10所(含民办6所),黄州区区属学校8所,开发区区属学校1所。市区高中在校生16065人,初中在校生12403人。

市区共有小学27所(不含九年一贯制的小学部4个)。其中市属学校4所(含民办2所),黄州区区属学校19所(含民办1所),开发区区属学校4所(含民办1所)。市区小学在校生17567人。

市区取得合法办园资质的幼儿园共有19所。其中市属幼儿园4所(含民办3所),黄州区区幼属儿园12所(含民办11所),开发区区属幼儿园3所(含民办2所)。市区在园幼儿6716人。

市区有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85人,隶属黄州区。

二、黄冈市区人口及学龄儿童少年人口预测情况

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市区人口为60万人。 根据黄冈市中小学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

结合黄冈市区常住人口实际情况(目前市区人口为30万人左右)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预测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龄段人口数如下:

高中:2015年高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1500人。2020年高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4000人。

初中:2015年初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4000人。2020年初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6000人。

小学:2015年小学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22000人。2020年小学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24000人。

学前教育:2015年学前适龄幼儿预测数8000人。2020年学前适龄幼儿预测数为10000人。

三、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路

指导思想:依 据黄冈市区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稳步推进。通过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高昂市区教育 龙头,打造黄冈教育品牌,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实现城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就近入学原则。二是平等入学原则。三是安全入学原则。四是均衡性原则。五是规范性原则。六是可操作性原则。

基本思路:一是合理布局。适应黄冈市区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根据市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按照“就近入学、均衡发展”的原则,在老城区、中心城区、城东新区科学布点学校,完善市区基础教育结构和布局体系,重点解决老城区学校布点过密、交通拥堵和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二是控制规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遵循教育规律,按照高中50人、初中45人、小学40人、幼儿园30人的标准班额,结合学校的发展空间和教学资源,合理设置班数,适度控制学校规模,重点解决“大班额”和交通拥堵问题。高中原则上单设,可以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三是适度建设。结 合黄冈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对学校进行适度建设,满足学校发展需求,但不搞超大规模、超高标准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 老城区少数学校进行迁建,在中心城区、城东新区选址新建少量学校,对不达标的保留学校进行改扩建;坚持以财政性经费为主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资 金。四是分步实施。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工程逐步实施”的原则,布局调整规划任务十年全面完成,分阶段、分年度、分步骤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建设主要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四、黄冈市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加强市区教育统筹管理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黄冈市区基础教育逐步实行“市区一体”的管理体制。

将黄冈经济开发区现有中小学和教育管理机构收归市直管,纳入市直教育编制系列。黄州区健全完善“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建立市区基础教育统筹管理新机制,市区中小学在招生(小学、初中、高中招生)、考试(中考、高考)、教研、学籍、课程设置、作息时间等业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五、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黄冈市区规划设置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共55所(不含现有纯民办幼儿园16所),其中高中7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3所,小学21所,幼儿园13所(不含纯民办),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另有青少年活动基地2处(市区各1处)。

在 以上规划设置中,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共38所,其中高中3所(市1所,区2所),初中10所(市5所,区5所),九年一贯制2所(市属),小学18所(市4 所,区14所),幼儿园4所(市2所,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规划设置公建民营幼儿园9所(市3所,区6所);规划设置民办中小学共8所, 其中高中4所(市属),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3所(市2所,区1所),对现有纯民办幼儿园进行整顿提高,根据办园标准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合理设 置。 在以上规划设置中,市区共需迁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其中高中2所(民办,市属),初中1所(市属),小学1所(区属),幼儿园1所(市属);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其中初中2所(市1所,区1所),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2所(市1所,区1所),幼儿园3所(市1所,区2所),具体设置方案如下:

(一)高中学校

市区保留公办高中3所,撤并公办高中(高中部)2所;在达到规定办学标准的基础上保留民办高中2所,迁建民办高中2所。规划设置高中共7所,在校生总规模为309个班,15450人(包括黄州区农村乡镇、黄冈县市和黄冈市外学生)。

1.保留公办高中3所:

(1)黄冈中学,市属,保留。办学规模90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4500人(包括国际部)。

(2)黄州区一中,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72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3600人。

(3)黄州区西湖中学,区属,保留,单设高中,将西湖中学高中部和赤壁中学高中部合并到现在的西湖中学。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2400人。

2.撤并公办高中(高中部)2所:

(4)黄州中学,市属,高中停招,单设初中,现址拍卖。 (5)黄州区赤壁中学,区属,高中部并入西湖中学,单设初中。 3.保留民办高中2所:

(6)菱湖高中(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办学规模30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1500人。

(7)三博中学(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办学规模12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600人。

4.迁址新建民办高中2所: (8)黄冈市外国语学校(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与黄州中学剥离,迁至城东新区征地新建(预留控制200亩)。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2400人。

(9)黄冈市艺术高中(民办),市属,保留,与市艺术学校一起迁址新建,办学规模9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450人。

(二)初中学校

市区保留公办初中7所,迁建新建公办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1所),改建公办初中1所,撤并公办初中3所(初中部2个);保留民办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撤销民办初中(初中部)2所。规划设置初中13所,在校生为369个班,16605人。

1.保留公办初中7所(其中征地扩建2所):

(1)启黄中学,市属,保留,建议改为公办初中,与黄冈中学剥离,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2)黄冈市实验中学,市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3)黄冈市南湖学校,市属,保留,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70人。

(4)黄州区宝塔中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5)黄州区赤壁中学,区属,保留,单设初中,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6)黄州区长江中学,区属,保留,征地10亩改扩建,在长江小学撤并后校园并入长江中学。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7)黄州区路口中学,区属,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2.迁建新建公办初中4所: (8)黄州中学,市属,单设初中,现址拍卖,在中环路以北赤壁一路北端征地150亩迁址新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160人。

(9)黄冈市东坡中学(暂命名),市属,在城东新区征地130亩新建,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10)黄冈市白潭湖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市属,在城东新区职教园区东侧征地15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810人

(11)黄州区新河中学,区属,迁址新建,在禹王新区征地100亩新建,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3.改建公办初中1所:

(12)黄冈市遗爱湖中学(暂命名),市属,市外校迁建后,原址保留改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160人。

4.撤销公办初中3所(初中部2个):

(13)三台中学,开发区属,收归市管,现阶段过渡保留,逐步停办。 (14)黄州区西湖中学(初中部),区属,初中停招。

(15)黄州区南湖学校(初中部),区属,九年一贯制改单设小学,初中停招,生源并入市南湖中学。

5.保留民办初中1所:

(16)育英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市属,保留,办学规模9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405人。

6.撤销民办初中(初中部)2所:

(17)三博中学(民办),市属,现阶段过渡保留初中(体育训练生初中教育),逐步停办。

(18)菱湖高中(民办),市属,初中停招。

(三)小学学校

市 区保留公办小学16所,迁建新建公办小学4所(含九年一贯制1所),撤并公办小学9所(含小学部1所);对市区现有的民办小学进行整改提高,使其达到规定 的办学标准和要求。保留民办小学4所(含九年一贯制1所),撤销民办小学1所。规划设置小学24所,在校生总规模594个教学班,学生23760人。

1.保留公办小学16所(其中征地扩建4所):

(1)黄冈市实验小学,市属,保留,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后原址移交实验小学,合理控制规模,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

(2)黄冈市第二实验小学,市属,保留,拟更名为遗爱湖小学。征用20亩预留用地扩建,将文峰学校并入,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

(3)黄冈市南湖学校(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保留,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4)黄冈市三台小学,开发区属,收归市管,三台中学停办后改扩建,将新桥小学并入,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200人。

(5)黄州区实验小学,区属,保留,合理控制规模,将现有的黄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改扩建为黄州区实验小学的寄宿部,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680人(其中寄宿制分部1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480人)。

(6)黄州区东门学校,区属,保留,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200人。

(7)黄州区宝塔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8)黄州区体育路小学,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9)黄州区新河小学,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将现新河中学迁出,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960人。

(10)黄州区汪家冲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11)黄州区占岗小学。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12)黄州区南湖学校,区属,改扩建校舍,将现有的区南湖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更名为区南湖小学,其初中生源并入黄冈市南湖中学。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960人。

(13)黄州区路口小学,区属,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建成路口镇中心寄宿制小学,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4)黄州区新民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240人。丁甲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逐步并入。

(15)黄州区路口镇南湖小学,区属,保留,更名为祠岗小学,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240人。现祠岗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逐步并入。

(16)黄州区龙王山小学,区属,保留,征地8亩改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2.新建迁建公办小学4所:

(17)黄冈市东坡小学(暂命名),市属,新建,在城东新区征地120亩,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均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8)黄冈市白潭湖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在城东新区职教园区东侧征地120亩新建小学部,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9)黄州区赤壁小学(暂命名),区属,新建,在望月堤附近征地100亩,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20)黄州区黄州小学(暂命名),区属,将现在的考棚街小学迁至汪家墩小学与其合并新建,校名改为黄州小学,新征土地60亩进行新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考棚街小学现址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和黄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3.撤并公办小学9所(含小学部1个): (21)黄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区属,并入区实验小学作为其分部。

(22)开发区文峰小学,开发区属,并入市第二实验小学。现址改建幼儿园。 (23)开发区新桥小学,开发区属,并入三台小学。现址改建幼儿园。 (24)黄州区余湾小学,区属,撤并,现址改建幼儿园。 (25)黄州区汪家墩小学,区属,并入黄州小学。

(26)黄州区长圻廖小学,区属,撤并,现址改建幼儿园。

(27)黄州区长江小学,区属,黄州小学建成后予以撤并,原址用于长江中学扩建,之前过渡保留。

(28)丁甲小学,区属,并入路口镇新民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 (29)祠岗小学,区属,并入路口镇南湖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 4.保留民办小学4所(其中有条件保留3所):

(30)育英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保留,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31)有线小学(民办),市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32)博才学校(民办),区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33)东门路小学(民办),开发区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5.撤销民办小学1所:

(34)三探小学(民办),市属,撤销,学生合理分流。

(四)幼教学校

市 区规划保留幼儿园3所(公办1所,公建民营2所),迁建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公办2所,公建民营2所),改建幼儿园6所(公办1所,公建民营5所),撤并 公办幼儿园1所;对市区现有的纯民办幼儿园进行整改提高,使其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规划设置幼儿园13所(不含纯民办),在园幼儿总规模为332个 教学班(含纯民办),在园幼儿9950人(其中纯民办幼儿园总规模控制在3500人左右)。

1.保留幼儿园3所(其中征地扩建1所):

(1)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园丁分园(公建民营),市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360人。

(2)黄州区实验幼儿园(公办),区属,保留,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720人。

(3)黄州区路口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征地10亩,将现有的黄州区路口镇幼儿园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2.市区迁建新建幼儿园4所:

(4)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公办),市属,迁址新建,在中环路以北三清国际华城附近征地70亩新建一所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900人。原址移交市实验小学扩建。

(5)黄冈市东坡幼儿园(公办,暂命名),市属,新建,在城东新区征地60亩建设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6)黄州区禹王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在禹王汪家冲社区征地2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7)黄州区南湖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在南湖街道榨舟街征地2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3.市区改建幼儿园6所

(8)黄冈市遗爱湖幼儿园(公建民营,暂命名),市属,改建,将现有的开发区文峰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9)黄冈市新桥幼儿园(公建民营,暂命名),市属,改建,将现有的开发区新桥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360人。 (10)黄州区考棚街幼儿园(公办),区属,考棚街小学迁建后,原址改建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11)黄州区东湖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长圻廖小学现址改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12)黄州区东湖办余湾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余湾小学现址改建,办学规模9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270人。

(13)黄州区路口镇祠岗小学附属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路口镇南湖小学内改建,办学规模3个教学班,班平20人,学生总数60人。

4.市区撤并公办幼儿园1所:

(13)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开发区属,撤并到遗爱湖幼儿园。

(五)特殊教育学校

规划设置特殊教育学校1所,规划学校总规模为18个班,在校生360人。 黄州区特教学校,保留,改扩建校舍,适应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特教需求,办学规模为18个班,班平20人,学生总数360人。

(六)青少年活动基地2处

1.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市属,在城东新区规划预留高中位置附近(教育用地)征地 120亩,新建一所满足市区和周边县市青少年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2.黄州区青少年活动基地,区属,考棚街小学迁建后原址改建为青少年活动基地和公办幼儿园。

六、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步骤,及投资概算 1﹑布局调整实施步骤

(1)2011年—2015年,规划实施阶段。实施近期规划目标。坚持规模化、效益化办学原则,改革教育管理办学体制,调整中小学布局,对部分学校进行撤并、改建和置换,实施学校迁建、新建工程。新城区按照规划设置的中小学校布点,分批分期实施。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基本实现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2011年主要任务:

1、制定通过市区布局调整总体方案;

2、启动黄冈经济开发区、赤壁街道教育管理体制、黄冈外校、西湖中学、赤壁中学办学体制改革;

3、制定启黄中学办学体制改革方案;

4、启动黄州中学、东坡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州小学、长江中学、路口中学等迁建、新建、扩建学校的征地工作;

5、启动黄州区实验小学和二实小的合并工作;

6、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7、完成市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2012年主要任务:

1、启动黄冈外校、启黄中学、黄州中学办学体制改革,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启动赤壁小学、新河中学、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征地工作;

3、完成东坡中学、遗爱湖小学(市实验二小)、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征地工作;

4、完成西湖中学与赤壁中学两校高中、初中的整合;

5、启动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冈外国语学校建设;

6、完成长江中学、黄州小学、龙王山小学、占岗小学征地并启动建设;

7、启动区属部分新建幼儿园征地和建设;

8、逐步压缩市实验小学等老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 2013年主要任务:

1、启动东坡中学建设,继续进行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冈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和遗爱湖小学(市二小)扩建;

2、完成赤壁小学、新河中学、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征地;

3、启动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4、完成文峰学校、新桥小学撤并,进行遗爱湖幼儿园、新桥幼儿园改建工作;

5、大力开展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2014年主要任务:

1、启动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建设,继续进行东坡中学建设,

2、完成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东坡中学、黄冈外国语学校、黄州小学、遗爱湖幼儿园、新桥幼儿园、余湾幼儿园建设并开始招生。完成遗爱湖小学(市二小)扩建,扩大招生规模;

3、完成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并开始运营;

4、撤并三台中学并进行师生分流。进行三台小学校舍改造和校园建设,扩大招生规模;

5、继续压缩市实验小学等老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市实验中学、宝塔中学等市区学校基本达到规划办学规模。

2015年主要任务:

1、完成东坡中学建设,开始招生;

2、启动赤壁小学、新河中学和区属新建幼儿园建设,继续进行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建设;

3、完成遗爱湖中学、市实验小学等学校校舍和场地改造建设;

4、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2)2016年—2020年,调整完善阶段。2017年前,完成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赤壁小学、新河中学和区属新建幼儿园建设,完成市区“改、扩、并、建”学校收尾工程;实施本阶段规划目标,同时坚持优质化的原则,继续调整和完善中小学布局,深入推进市区中小学均衡发展,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学校。

2.布局调整建设资金概算及来源 根 据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市区需要迁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其中高中2所(民办,市属),初中1所(市属),小学1所(区属),幼儿园1所(市属);新建中小学 幼儿园8所,其中初中2所(市1所,区1所),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2所(市1所,区1所),幼儿园3所(市1所,区2所);改建公办学校和幼儿 园7所(含公建民营幼儿园),征地扩建公办学校和幼儿园7所,新建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处,共 需征地1408亩(含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20亩和民办外国语学校2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20万平方米,体育场馆总面积15.23万平方米,按 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建设经费总额概算为67580万元(不含体制划转后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差额2350万元和民办学校投资),其中市直需资金 48087万元(征地9860万元,校舍19201万元,体育场馆7392万元,配套基础设施5224万元,教育装备6410万元);黄州区需资金 19493万元(征地4656万元,校舍8544万元,体育场馆211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1085万元,教育装备3095万元)。

据 初步测算,目前可筹措的布局调整体制划转和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教育“两费”13600万元,土地出让金净受益的10%用于教育15500万元,学校资产 置换20000万元,上级项目资金6500万元,转移支付和财政预算资金8600万元,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资金1000万元,其它资金2380万元。以上 资金均可按布局调整和建设进度逐年安排(详细情况见布局调整实施步骤及资金概算表)。因此,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可基本满足学校布局调整和建 设资金需求,保障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实施。

七、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效益分析

本规划方案立足于黄冈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社会效益明显。

1、完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此 规划方案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效对接,规划学位较为充足。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趋势、人口流向和居民区的建设规模;老城区学校压缩规 模,部分迁建,提升办学品质;城乡结合部学校合理布点、适度集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通过学校布局调整,能有效拉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完 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2、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压力。通过调整,胜利街沿线近10所地处中心城区的学校中将搬迁4所(含艺校),其余学校压缩规模,学生总数由15000人下降至7000人,上放学高峰期间的老城区交通拥塞将得到明显缓解,确保学生、家长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3、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根据规划方案,彻底理顺启黄中学和黄冈外校的办学体制,优质公办初中数量增加,学位增加3700个,能有效减轻市民子女就学的经济压力,民生得到改善。6所完中改为单设高中或初中,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 据规划,开发区教育整体收归市管,原所辖学校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办学实力得以提升。通过合理布点,扩容新建,老城区初中的平均班额将由目前的62人下 降至45人,小学的平均班额由目前的59人下降至40人,实现标准班额办学,择校择班的顽症将逐步得以根治,市区一体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可得到有力 保障。

5、夯实黄冈中学品牌基础。通过调整,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增长,中小学之间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逐步均衡,优秀初中毕业生数量稳定增长,使黄冈中学的优质生源得到保障,“金字塔”式的办学基础更加牢固,以其为龙头的黄冈市区教育内涵更加厚重,品牌更加坚实。

6、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 划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足够支持,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对各类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发展迅速,新增学位2700个, 基本能实现广覆盖的要求,将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特殊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也得到重视,将更加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 入推进,提升黄冈教育的整体实力。

八、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公平与效率上,坚持公平优先;在规模与质量上,坚持质量为重;在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上,坚持内涵为主;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上,坚持二者统筹;在公办与民办上,坚持包容兼顾等。在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树立市区统筹、市区一体、市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念。

2、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充 分发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和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规划的实施。黄州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监察 局、编办、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地税局、公安局、人社局、住建委、国土资源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规划局、城投等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根据布局 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市政府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布局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3、加强宣传,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进一步深入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宣传到位,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4、加强研究,建立预控防范协同机制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针对布局调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政策研究,增强预警防范意识,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提高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风险的能力,做到最大效率、安全平稳地实施布局调整。

5、加强管理,建立教育用地控制制度

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学校用地,应纳入黄冈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立“教育用地橙线”;对现有的市区中小学用地实行严格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和侵占;对规划中改扩建的学校要优先审批土地;对新建学校用地要优先安排,留足土地,列入控制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改变其用途;布局调整中的学校土地拍卖、经费使用、教职员工调配等都应依法依规进行。

6、加大投入,建立经费多元筹措机制 一 是适应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对市区学校的教育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落实土地出让金的 10%用于教育投入的政策,集中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方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四是加强市场化运作,盘活现有教育 资源存量,教育资产处置和置换所得全额用于教育,主要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

附表:黄冈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一览表(2011-2020年)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规划布局结构范文第3篇

港、日照港在内的鲁南苏北港口群的建议及应该得到政府扶持的港口群。

【关键词】港口;港口群;腹地;投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1 港口群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港口群是进行港口规划经营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一些地理位置相近、共有部分腹地、部分功能可以互相取代并互为竞争对手的港口组成。港口群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港口企业,都可以通过对港口群的研究为自己制定战略提供依据。当然,不同研究主体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的目的也不一样。地方政府和港口企业研究港口群的目的是确定港口的直接与间接腹地,认识港口的区位条件,寻找可以利用的机遇与面临的威胁,也是为了认识港口的竞争对手以及在与之的竞争中找出拥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并将这些作为制定经营战略的依据。中央政府研究港口群的目的是对港口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港口系统的合理发展。日前交通部制定颁发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中央港口主管部门从港口群着手研究全国港口布局的成果,也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3年前,港口行政管理体制实行以政企分开与属地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大调动地方政府建港的积极性,掀起几乎可以认为是空前的新一轮建港高潮,但也引起人们对港口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的担忧,《规划》的出台

使中央政府对港口建设实行宏观调控有了科学的依据,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规划》结合运输系统研究港口群,也就是在把沿海港口划分为若干个港口群的同时,又分别从8个运输系统的角度描述港口群的功能,对于港口群及港口功能的描述更为清晰。因为每个港口群和每个港口在不同运输系统中功能是不一样的,这样划分比较容易对港口群及港口进行市场定位。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也是《规划》研究者

对港口布局研究理论的贡献。

2港口群的划分

研究全国港口布局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根据上面几个条件来划分港口群,而不能受行政区划的约束。例如,湛江港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广东省,但由于其受区位条件的限制,不能划入珠三角港口群,而与

广西自治区和海南省的港口一起划入西南沿海港口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划分港口群必须作全面权衡。即组成港口群的港口应该具备地理位置相近、共有部分腹地、部分功能可以互相取代和互为竞争对手4个条件,不能仅仅以某一个条件为准。例如,由于辽宁沿海的港口、津冀沿海的港口以及山东沿海的港口

位置很接近,而且都沿渤海湾布局,故称之为环渤海港口群,但实际上这些港口仅仅是位置相近,内陆腹地却各不相同。辽宁沿海港口的腹地主要是东北地区;津冀沿海港口的腹地主要是京、津、冀、晋、内蒙等地区;山东沿海港口的内陆腹地则主要是山东省等地区。这3个港口几乎没有共同的内陆腹地,就是两两港口之间共有的内陆腹地也不多,因而彼此之间在货源上的竞争有限,即使有所谓激烈的竞争,也仅仅只是名分之争、排名之争,其实际意义不大,相互之间的功能也不能互相取代。《规划》把环渤海港口群划分为3个子港口群:辽宁沿海子港口群、津冀沿海子港口群和山东沿

海子港口群,这样划分既符合人们习惯上的认识,又坚持港口群划分的科学性,是成功的。

在划分港口群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港口既可以划入这个港口群,也可以划入另一个港口群,这时就需要全面权衡,以其主要功能为准进行划分。湛江港和连云港港就是这种情况。《规划》把连云港港划入长三角港口群,因为苏北是连云港港的腹地。但是,在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考察连云港时,曾对连云港港的发展作出如下定位:“连云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连云港港的内陆腹地有两块,一块是南联长三角,另一块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中西部地区腹地不仅区域面积比长三角的苏北地区大,而且经济总量也大得多。更重要的是,连云港港是大西北即陇海兰新沿线5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最佳出海口。这个地区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货流生成量都远大于苏北地区,

其战略地位也比苏北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把连云港港划入长三角港口群显然不妥。

3港口群的腹地确定

港口群的市场定位包括腹地确定和功能确定两个方面。

在对港口群进行腹地确定时,首先应该明确,港口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首先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由于海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因此,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是港口服务职能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而外贸渠道畅通是运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一个港口群应该全面满足腹地的需求,而全国港口群功能的总和要求全面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贸易对港口的需求。也就是说,所有港口群的腹地应该对全国实现全覆盖。但是,在《规划》中的5个港口群中却没有一个是明确以西北地区为腹地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全国3成土地面积、7%人口的地区,但是这个地区的GDP还不到全国的5%,外贸额刚刚超过1%,人均GDP不到全国的70%。如果不计入新疆,4省区拥有全国14%的土地面积与5%以上的人口,但GDP略超全国的3%,外贸额只有全国的6%,而人均GDP还不到全国的2/3,是一个亟待发展的地区。虽然,《规划》在描述津冀沿海子港口群和山东沿海子港口群的腹地时,都有一个“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区”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很不明确,而且实际上这些地区也不是这两个子港口群的腹地。这样,这一片亟需海上通道的地区成了港口群腹地的“盲区”,明显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由于连云港港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西北地区的最佳出海口。因此,《规划》应有一个以西北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群——鲁南苏北港口群,这个港口群以连云港港和日照港为主,包括灌河口和苏北的一些港口。

港口群腹地的定位主要根据其交通条件进行,并尽可能细化。例如,“三西”(山西、陕西与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主

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用煤的主要供应地,其煤炭外运主要采用水陆联运的方式,煤炭东运下水则主要利用铁路,并且集中为北、中、南3路:北路由大秦、丰沙大、京原3条铁路和新建的神木——黄骅铁路运至津冀沿海主要港口下海;中路由石太铁路经石德铁路转青岛港海运;南路由太焦、邯长、侯月和南同蒲铁路,经陇海线从连云港港或经新菏兖日铁路从日照港转海运。因此,津冀沿海子港口群为北路煤炭下水服务,山东沿海子港口群则为中路煤

炭下水服务,南路煤炭下水的任务则由鲁南苏北港口群承担。

港口群腹地和港口腹地一样,也分为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直接腹地是指港口群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地区,其他港口群无力与之竞争,例如长三角地区之于长三角港口群,珠三角地区之于珠三角港口群;问接腹地是若干个港口群共有的腹地,也称为交叉腹地,这个地区的货源是这几个港口群竞争的目标。《规划》只给出港口群的直接腹地。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规划》不必要也不可能给出港口群的间接腹地。这是因为间接腹地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规律,即交通越发达,间接腹地的范围越大。一般间接腹地处于两个相邻的港口群之间,但发达的交通打破了这个规律,使间接腹地的范围大大扩展。例如,长江流域一般被认为是以上海港为主的长三角港口群的传统腹地,长江是长江流域与长三角港口群连接的价廉、方便、环保的渠道。过去由于受铁路运输能力的限制,长江中上游的外贸货流只能利用长江通过长三角港口群进出,但现在铁路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使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外贸货物通过香港港或深圳港进出。由于长江中上游部分地区到深圳港的铁路运输距离小于到上海港的铁路运输距离,香港港和深圳港距传统的国际航路也较上海港短,因而这两港在时间上占有先机,而集装箱运输的通常是高附加值货物,对时间的要求往往高于对运价的要求,这些因素使珠三角港口群对长江中上游外贸货物产生强大吸引力。这些地区不再是长三角港口群独占的市场,而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港口群竞争的市场,其中部分地区还是东南沿海港口群的间接腹地。又如,在目前西北地区还没成为连云港港直接腹地的情况下,沿海几大集装箱港都在西北地区拓展业务,力图使西北地区的集装箱货流通过自己的港口,使西北地区也成为

长三角港口群和环渤海港口群的交叉腹地,西北地区已成为这两个港口群激烈竞争的场所。

4 港口群的功能确定

虽然港口群的功能因运输系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全面满足腹地需求,所以.港口群的功能取决于腹地的经济状况。例如,在环渤海港口群中,过去只有青岛港有接卸进口铁矿石的大型泊位,而东北地区与京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产区,由于港口群功能的缺位,这两个地区没有深水泊位,不得已只能在青岛港或其他港口卸货后,再用小船中转到东北和津冀沿海的港口,如首钢就曾在舟山建立过自己的卸货港。这不但使钢铁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加大对运输系统的压力。近年来,大连港、天津港和唐山港相继建造大型矿石接卸泊位,大大优化了我国铁矿石物流略线,解决了港口群功能的缺位问题,降低了钢铁企业的成本。现在,东北的5家大型钢厂已把进口矿石的业务转移到大连港,

不再依赖中转。

在确定港口群的功能时,要尽量避免功能趋同,这个问题对其他货物的运输系统而言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对集装箱运输系统则不然。经济全球一体化赋予港口新的功能,即港口不仅仅是被动地满足腹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具有吸引资源集聚的功能。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极易吸引两头在外(原料来自境外、产品销往境外)的加工工业,这与腹地经济发展状况无关。由于国际贸易中集装箱货物的比重飞速增加,所以集装箱港口对资源集聚有更大的吸引力,而集装箱货物又是增值服务需求旺盛的货物,有利于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发集装箱港

口既可以增加城市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吸引资源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举两得,但一哄而上开发集装箱港口的结果不仅使港口群之间,而且使港口群内部各港之间的结构严重趋同。由于集装箱港口的层次越高,对资源的吸引力越大,所以,港口城市不仅大力发展港口的集装箱业务,还尽力提高其层次。如一些大港已不满足于成为干线港、枢纽港,而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一些小港则不甘心成为周边大港的喂给港,纷纷开出近洋航线,不仅分散大港的近洋货流,而且也带走部分远洋货流,形成境外中转。港口的结构趋同不仅引发港口间的恶性竞争,而且带来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城市难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也使投资和生产分散,带来产业风险,引发恶性竞争,而且内部竞争使得各城市的竞争力不仅难以形成合力,还增加内耗,大大降低国家的整体综合竞争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港口群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可以大大降低竞争成本,减少发展阻力,加快发展速度。但解决这个问题并

非中央港口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也并非其能力所及。

在确定港口群的功能时对其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其效果要比问题出现后再纠正要好得多。例如,2007年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转折年,也是我国继1993年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又从重要的煤炭出口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的一年。煤炭的进口量虽然不会像一些专家预测2020年进口7.3亿t那样大,但也不会太小。由于运输距离长,需使用大型船舶,而现有的卸船泊位大部分不能适应需求,必将出现大型卸煤泊位如何布局的问题。为了使大型卸煤泊

位布局合理,当前应研究和确定布局的指导思想,论证与选择布局方案。

5 政府重点扶持的港口群

港口发展需要资金,其资金来源渠道有二,一是企业,二是政府。企业的资金也就是资本,资本的本质是趋利性,因此企业的建港资金总是投向能得到良好回报的港口。政府的资金则不同。由于政府不是营利性机构,因此政府的投入重点应该是那些投资回报率低的港口。如果说,企业投资港口是锦上添花,那么政府投资港口就是雪中送炭,地方政府是如此,中央政府更是如此。这个道理对于港口群的投资也一样。当前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群以及环渤海港口群、尤其是这几个港口群中重要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已经成为境内外港口投资商竞争的重点。在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启动之前,就有许多境外企业表示了投资意向。而以欠发达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群,由于腹地经济发展滞后,规模有限,难以形成投资热点,如西南沿海港口群和鲁南苏北港口群的投资者就寥寥无几,在西南沿海港口群的湛江港和鲁南苏北港口群的连云港港投资建设集装箱码头的仅中海集团一家,在湛江港投资建设矿石码头的仅和黄集团。这些港口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到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地位的今天,因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逐步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之所以欠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交通系统不完善,尤其是外贸渠道不畅。为了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使这些地区外贸渠道畅通,帮助其更好更多地使用国内外两个资源,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以这些欠发达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群,也就是西南沿海港口群和鲁南苏北港口群。前者的主要腹地是西南地区,后者的主要腹地是西北地区。现在北部湾经济区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经济的第4极,陇海经济区被列入国家开发计划,成为中国经济的第5极也指日可待,因此这两个港口群应该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事实上,胡锦涛主席视察湛江港与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港本身就说明中央领导对这两

个地区发展的关心。

需要政府扶持的还有另外一类港口群,即为了保障经济安全而需要的有较大能力储备的港口群。港口的特点是生产与消

费同时进行,产品不能储备,为了保证经济安全,只能储备能源。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极不平衡的国家,因此能源物资运输、尤其是煤炭运输的任务异常繁重。受铁路运输能力的限制,东运南下的煤炭不得不利用水陆联运的方式。在“三西”地区东运南下的煤炭中,约有85%是通过北路下水的,北路的下水港过去集中在秦皇岛港。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时,人们就曾议论能源的安全问题。2003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潮使沧州港、黄骅港区逾-9m的水深足足淤积逾3m,使船舶无法离港,其再一次向人们提出能源安全也就是经济安全的问题。现在,在津冀沿海矗立着4个煤炭大港:秦皇岛港、天津港、唐山港和沧州港的黄骅港区,到2010年,这4个港口装船能力将达5.1亿t。充裕的装船能力极大地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但也可能给这些港口带来因使用率不高而影响效益的问题。这种损失理所

当然地应该由中央政府给予补偿,因而这个港口群也应该是政府扶持的对象。

规划布局结构范文第4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要求,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邵东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出推进“一化三基”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后发赶超,实现邵阳新崛起;邵东县委、县政府提出奋发赶超,重返全省十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进一步贯彻实施;邵东军用机场规划转为军民两用机场,规划建设洛湛铁路在邵东通过,衡邵高速公路、吉邵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的开通,为我县“十二五”发展带来了大历史性机遇。城市规划工作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将促进邵东县城乡合理、高效、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的原则、目标、任务

“十二五”规划的原则:一是和谐发展原则,合理开发现有空间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更为地服务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原则,强化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控制,与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湘西地区总体开发总体规划、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充分衔接,统筹县城与大中小城镇、农村中心村、基层村的协调发展,强调县城中心城市、城镇、村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与邵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实现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原则,城乡规划与建设要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市景观、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四是适度弹性原则,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发展空间,构建具有适度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五是科学前瞻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原则,规划要适应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求,保持规划的控制指导性和科学前瞻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行近远期结合,动态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阶段需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根据邵东县发展现状、趋势和城镇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影响,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区内资源配置,以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区划调整,重新组配空间资源,继续实施邵东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兴工强县”的发展战略,做强工业、优化农业,提升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推进产业特色化、园区化建设,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发挥邵阳市东部门户作用,充分利用上瑞、衡邵、吉邵三条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的优势,加强与湘中、湘东及珠三角的联系,做强、做大商贸流通业,把邵东县建设成为功能清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用地集约、布局合理的新兴中等城市、湘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城乡区域发展,走城乡协同发展之路;优化城镇与农村中心村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升;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充分体现我县山水城市及新型农村建设特色。

第一篇 优化县域村镇空间布局,打造产业群促进城镇发展

“十二五”规划内将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含乡)、中心村四级村镇等级结构,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村镇区域网络。

村镇等级结构

规划县城中心城市1个,即邵东县城;规划县域次中心城镇(重点镇)3个,即廉桥、仙槎桥、火厂坪;规划一般镇22个,即团山、灵官殿、流泽、佘田桥、牛马司、野鸡坪、杨桥、砂石、九龙岭、流光岭、范家山、魏家桥、水东江、黑田铺、简家陇、周官桥、黄陂桥、石株桥、双凤、堡面前、斫槽、界岭;规划洪桥村、棠下村、伟华村、瓦塘村、毛坪村、六合亭等78个村。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城镇空间布局依托交通干线及各种发展条件,规划布局结构为“一核三轴一廊四区”。

(一)一核

即县域中心城市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商贸流通中心,也是邵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市域东部工商贸发达的门户型城市、湘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市域东部产业经济圈的副中心及市域经济副中心”,意向提升为县级市。规划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全县经济和城镇发展发挥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三轴:分为城镇发展主轴和二条城镇发展副轴

城镇发展主轴:以境内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娄邵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构成的发展轴线,同时也是县域重要的产业发展带。该轴为邵东县西连邵阳、怀化,东连湘潭、株洲、长沙的纽带,沿线自西向东依次分布范家山、牛马司、县城、黄陂桥、廉桥、界岭等6个城镇,此轴也是邵阳市城镇发展主轴的绥宁—武岗—隆回—邵阳市—邵东发展轴的一部分。

城镇发展副轴:一条以315省道和正在兴建的衡邵高速公路沿线地带作为城镇发展布局的副轴线,同时也是县域次一级的产业发展带。该轴为串连邵东中部地区城镇的一条重要轴线,沿该轴线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县城、周官桥、火厂坪、杨桥、水东江等5个城镇;另一条副轴以八老公路未来市级交通干线构成的城市发展轴,该线北接涟源市、南连祁东县,由北向南分布斫槽、廉桥、流泽、砂石、火厂坪、佘田桥、灵官殿、石株桥等8个乡镇,是该线重要的产业发展。

(三)一廊

以县道x016线为廊道,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流泽、黄陂桥、县城、仙槎桥、九龙岭等城镇,该廊道既是县域发展副轴线,也是五金产业集群的工业长廊。

(四)四区

根据现状城镇体系特点和资源分布状况,综合以上自然条件和因素,将县域划分四个城镇经济区:中部核心城镇区、东部城镇密集区、北部城镇发展区、南部城镇发展区。

1、中部核心城镇区:范围包括县城、牛马司镇、范家山镇、黄陂桥乡、周官桥乡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总人口30.49万人,密度1189人/平方公里。该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以

二、三产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商贸业、物流业和机械、医药、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起全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2、东部城镇密集区:范围包括火厂坪、流泽、砂石、流光岭、团山、杨桥、水东江、佘田桥等8个城镇总面积526.07平方公里,总人口33.25万,密度632人/平方公里,该区各城镇有较好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又邻近区域大通道,易接受泛珠三角和周边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是邵东未来的主要发展源地之一。十二五规划火厂坪镇、团山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该区主导产业以再生资源加工、机械、铝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主。

3、北部城镇发展区:范围包括廉桥镇、黑田铺乡、界岭乡、斫槽乡4个乡镇,总面积288.68平方公里,总人口18.43万,人口密度638人/平主公里,该区区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廉桥药都和中草药种植基础条件好,十二五规划廉桥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该区主导产业以中草药生产、加工、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逐步建成我国著名的药都及药物集散地。

4、南部城镇发展区:包括仙槎桥、九龙岭镇、野鸡坪镇、灵官殿镇、魏家桥镇、双凤乡、简家陇乡、石株桥乡、堡面前乡等9个乡镇,总面积694.82平方公里,总人口35.95万,人口密度517人/平方公里,该区大多数乡镇处于丘陵山地,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稍差。十二五规划仙槎桥镇、灵官殿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该区主导产业在重点发展五金工业的同时,提升现有的化工、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促进全区各乡镇整体发展,增强全区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第二篇 东拓西延,南承北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一)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促进合理的产业协作体系

在壮大邵东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强与相邻地区相关产业的协作,培育产业链,协同技术先进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联合长株潭、衡阳、怀化和娄底等交通枢纽城市优势,充分利用上瑞、衡邵两条调整公路和国道、铁路、机场的条件,加强与湘中、湘东及珠三角的联系,做强、做大商贸流通业,成为湘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发挥邵东作为邵阳市东部地区门户城市的作用。

1、加强与长株潭产业协作发展

充分利用长株潭的科研优势、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生产服务配套优势,在巩固、提高现有配套协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带动邵东产业的结构升级。利用邵东的资源优势,吸引长株潭的资金、技术参与邵东农业资源的开发,共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基地。

2、加强与邵阳的产业协调与错位发展

在医药、食品等产业发展上加强与邵阳等地区的协作与错位发展,以技术打造优势,以优势创造特色,优化和重组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加速邵东工业产业的发展。

发挥各自旅游优势,开展全方位合作,实施区域连锁经营。通过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和保护,带动各自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一轮旅游消费热点。

(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通过区域对外交通发展,整合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枢纽,加强邵东与长株潭、邵阳以及新邵、涟源、双峰、衡阳等县的交通联系,加强重要城镇、重要产业发展地区和交通枢纽的交通可达性。

整合区域机场资源,提高邵东机场的交通可达性,提高其区域影响力。加强与长沙黄花机场、衡阳来阳机场(规划)和怀化芷江机场(在建)等干线机场的交能联系;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四纵五横二联络线”的公路网络局、通过中衡邵调整公路(衡邵调整衡邵路段)、一联络线(邵东-衡阳-茶陵)的建设打通过外通道,扩大邵东经济发展腹地。配合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的“六高速、二国道、三横五纵”的公路网格局,通过“一纵”(邵东廉桥-邵东火厂坪)、“二纵”(新邵陈家坊-邵阳市-邵东九龙岭)、“二横”(邵东火厂坪-邵阳下花桥-武冈-城步茅坪-绥宁)的建设,加强县域内东西、南北向的公路网络建设,与周边大中小各级城市对接。形成便捷、安全、快速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增加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1、区域协同,构建区域生态系统

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对维护区域自然格局,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塑造良好的发展形态,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邵东和周边地区共同划定区域绿地并实施严格保护,实现区域绿地共享,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2、区域协同,加强水资源保护

县域内蒸水为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邵东县石株桥乡的雁鹅圳,流经邵东县的普家冲、单战楼、佘田桥,衡阳县的龙口、石门坎、西渡,衡南县的神山头,衡阳市的进步村,于衡阳市的草桥汇入湘江。侧水——为湘江支流涟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邵东县砂石镇的古塘村,流经砂石、双江桥、双峰县的侧水桥、湄水桥、永丰桥、湾头、街埠头,于双峰县的溪口汇入涟水。邵水——为资水一级支流,邵水发源于邵东县南冲,流经邵东县的洪水岸、檀木塘、县城等地区,在邵阳市沿江桥汇入资水,西洋江——自新邵县流至邵东县洪桥入境,在牛马司双江口入邵水,落水河——源于新邵县,在黑田铺乡石江村入县境。因此,在整个邵东原流域内必须严格保护作为区域共同的水源地,同时应实行较彻底的供水与纳污河道(水体)的分流,划定合理的纳污河道,并统筹管理,逐步改善环境,积极配合其他地区进行这些流域的协同管理和水资源保护。

3、区域联合,加强污染控制

邵东和周边地区都正在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的迅猛发展在提升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带来大气环境恶化。邵东及其他周边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酸雨,且有加剧的趋势。邵东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协同沟通,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加强绿化等措施减少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对邵东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三篇 构建县域主骨架交通网,形成经济辐射圈

公路

邵东公路主要有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等构成,形成县域内公路交通网络。公路优势较为明显,往北有国道g320和上瑞高速公路通往湖南省域大都市核心区长沙、株洲等地,往南有s315通往衡阳,它可充分依托和共享湖南省域大都市核心区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设施。但全县整个的交通网络分布不均,布置不完善。目前县域内公路大部分分布在县域北部,国道g320与上瑞高速公路都分布在县域北部地区,在县域内的走向基本一致,与省道s315呈“y”型交汇于宋家塘,主骨架公路之间的联系以及交通方面的转换显得不是很方便。中部偏东有县道xoo1联系g320和s315,由于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明显起不到沟通两条主骨架公路之间交通的作用。占县域国土面积70%左右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除s315之外,只有一些低等级的县道,特别是占县域国土面积约50%的南部地区除一些低等级的县、乡公路之外,没有一条上等级的公路。

十二五规划构建县域主骨架公路网,完善对外交通,形成邵东县与周边县市的快速公路运输网络。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十二五期间公路发展要达到镇到建制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规划形成两高速、“五横三纵”县域主干道、“两横一纵一环路”县域次干道三级公路网络体系。

(一)县域高速公路规划

邵东县已有上瑞高速公路,规划建成衡邵高速公路从邵东县域内经水东江镇、杨桥镇、仙槎桥镇、魏家桥镇至邵阳市,与g207国道相接。规划为双向四车道,是邵东县联系邵阳市、衡阳市的重要通道。

(二)县域主干道公路规划

横向干道规划:

“一横”由g320在邵东县域内路段构成,是邵东县联系长沙等地的重要公路。

“二横”由省道s315在邵东县域路段构成,是邵东县通往衡阳的一条主要干线公路。

“三横”魏团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往西通往邵阳双清区,往东通往双峰县,途经团山镇、流泽镇、黄陂桥乡、两市镇和魏家桥,由县道x012和县道x018旧路改造而成,是邵东线中部偏北横向的一条重要主干道。

“四横”由邵东北部斫槽乡东西横向穿过邵东县城,

“五横”水黄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该线经水东江镇、魏家桥、野鸡坪镇、简家垅乡、仙槎桥镇至黄草坪,与省道s315交汇于水东江镇,结合原有县道xoo

4、x00

5、x0

17、x018旧道改造,新建部分道路而成,该道路是邵东县域南部地区重要的横向交通主干道。纵向干道规划:

“一纵”八老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往北通往涟源市,往南通往祁东县,途经斫槽乡、中心镇廉桥镇、流泽镇、砂石镇、中心镇火厂坪镇、佘田桥镇、灵官殿镇、石株桥镇。是邵阳市“六高速、二国道、三横五纵”公路网络中的“一纵”。

“二纵”范九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途经邵东县范家山镇、魏家桥镇、九龙岭镇。该公路也是邵阳市“门高速、二国道、三横五纵”公路网络中的“二纵”,将邵东县西部地区与邵阳市东部地区联系起来。

“三纵”黑九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往北通往新邵县,往南通往祁东县,途经黑田铺乡、邵东县城区、仙槎桥镇、九龙岭镇,为避免将过镜交通引进城区,在邵东县城东南角另建一条新道与县道x008衔接,其余路段由县道x016和县道x008旧路改造而成,是邵东县域连接周边县市的一条重要的干道。

(三)县域次干道公路规划

“一纵”简团公路,规划为三级公路,往东北通往双峰县,途经团山镇、流光岭镇、火厂坪镇、简家垅,连接祁东县,加强邵东县南部地区对外的联系。

“一横”仙团公路,规划为三级公路,将县道x014和县道x019直接连通改造而成,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次干道。

“二横”宝宋公路,规划为三级公路,由县道x020改造而成,是邵东县城联系中部城镇的一条主要次干道。

“一环”规划为三级公路,途经两市镇、黑田铺、廉桥、界岭、团山、水东江、堡面前、灵官殿、野鸡坪、简家垅、仙槎桥等镇。由县道x00

8、x00

7、xo

12、xo

13、x00

2、xoo

4、x005等县道改造,接通县道x002与县道xo13而成。

铁路

洛湛铁路县城中心段将在原线路上改弯取直,同时在此新建火车客运站,规划保留原老火车站作为货运站。

机场

邵东机场现状为军用机场,位于魏家桥镇镜内,地处邵阳市区与邵东县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规划改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等级为4c级,将来可同时服务邵阳与娄底地区。

第四篇 重点加快县域中心城区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县城积极发展工业园、高标准打造生态新城、稳妥改造旧城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开放而有活力、宜居而又安全的和谐城市。

县城空间布局

根据县城周边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态演变等,并兼顾与城市长远发展的衔接,十二五规划县城形成“一心、三带、四轴、六区”的结构形式。

(一)城市中心区

规划“一心”指城市中心区。

规划利用县行政中心、兴和绿地广场及周边的金融、商贸、体育用地,形成城市的中心区。通过改造置换周边用地性质,以行政办公、商业、文化体育等为主,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城市中心区。

(二)三条生态景观带

规划“三带”指贯穿城市东西南北的三条生态廊道:一是邵水河贯穿城市东西向的生态景观带,连接老城、西城、里安、兴隆四区;二是城市北部的主要景观带,即城区北部沿铁路形成的绿化隔离带;三是城区东部利用保留的生态山林形成南北向的主要生态景观带,连接里安、兴隆片区。

(三)四条发展轴

规划“四轴”指城市的四条主要发展轴:一是昭阳大道——城市空间向东拓展的重要发展轴,是连接上瑞高速、商贸物流区、里安新区的商贸发展轴,也是城市的迎宾大道;二是公园路(南北向)——城市工业的发展轴,连接工业区、商贸物流区,是城市工业崛起之路;三是衡宝路——城市南北偏东方向的综合发展轴,连接北城区、商贸物流区、老城片区和兴隆片区,是城市新旧历史发展轴;四是绿汀大道——城区东部南北拓展的主轴线,是吉邵高速公路与城区的连接线,是连接里安新区、兴隆新区的综合发展轴。

(四)六个功能分区

十二五规划“六区”是城市主要的六大功能区。一是老城区,主要包括昭阳大道以南、解放北路以西的现状建成区部分,是城市主要的行政、商贸、生活民住区;二是西城片区,是城市近期发展的新区,以工业为主,配套生活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商贸物流区,是城市近期发展的集商贸、物流、生产与一体的区域,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里安片区,是城市中远期发展的综合新区,以生活居住为主,同时有建设大量的市级公共设施,有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五是兴隆片区,是城市中远期发展的主要工业新区,同时沿邵水河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六是北城片区,是至铁路以北区域,是城市中远期发展的主要综合居住区。

县城工业用地规划

针对目前现状工业用地的分布以及已征未建工业用地的情况,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和现状工业分布情况,合理

组织工业用地。结合旧城区改造逐步搬迁影响居民生活、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规划为振兴城市经济,加强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按照“工业进园,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城区内规划形成“三园”的布局结构。

西部工业园:位于西城片区,主要在现状西城工业用地基础上,将现有的已征未建工业用地进行融合形成。由于该园区处于城市的次风向,规划以二类工业为主,一类工业为辅,限制现状三类工业的发展。规划建设成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工贸园区。

北部工业园:位于北城片区,该片区以丘陵用地为主,规划结合铁路、国道的交通优势,安排以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的特色产业环保工业园区。

东南部工业园:位于城区东南部的兴隆片区,是城区重点对外招商较大型企业的科技工业园区,规划以一类工业为主,少量安排二类工业,禁止三类工业入园,确保城区综合环境质量。

县城各项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城区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458.63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3.10平方米。

(一)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县级行政办公中心用地。逐步改善老城区内的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条件,规划搬迁至昭阳大道沿线进行较集中布置,并将原办公用地转为居住、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等用地。

在各片区的建设中,配置相应的行政管理设施。原则上每1-2万人设一社区居委会,每500户设一居委会,或按照行政编制配设。

规划城区行政办公总用地45.50公顷,人均1.30平方米。

(二)商业金融业设施规划

近期城区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用地拟在老城区内进一步完善为主,远期在城市新区内形成等级分明、分布合理的城市新的商业服务体系。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于火车站以南、照阳大道以北,即商贸物流区内,规划设施完善、商贸繁荣、体现中心城市功能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市级商业金融中心:规划在昭阳大道以南、希望大道以东,采取较集中用地的形式设置新的市级商业金融业中心。

老城商业中心:结合现状老城区内的商业布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实商业服务设施,强化传统商业中心功能。在金龙路与百富路形成的丁字形街区一带,通过用地置换扩大商业金融业用地,提升商业设施的服务水准。同时改善老城区中心的生活、购物、娱乐、休闲环境,建设老城传统商贸中心。片区商业中心:规划于里安、兴隆、西城、北城等片区内,结合居住用地的分布、服务规模的大小,分别设置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规划城区商业金融业用地为218.60公顷,人均用地6.19平方米。

(三)专业市场规划

1、市场规划原则

a、整合专业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坚持“扩容提质”发展战略。合并相邻专业市场和产品性质同类的市场,扩大市场的规模。

b、利用现代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来组织市场,走集生产、加工、经营、科研等一体的建设模式,提升市场的整体实力和整体管理质量,增加市场的发展动力。

c、建好专业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创建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加快市场硬件设施的改造步伐,改善市场的形象,同时加快仓储物流的建设,加快市场之间的流通。

2、市场用地规划布局

城区内的大型市场的设置,要充分结合交通条件的便捷进行布置,对现状市场用地进行整合。时机成熟时,可通过用地置换将市场用地选择在城区的外围,对外交通条件良好地段,以减少对城区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市场配套必需的停车、人流集散场地的配套设施。市场建设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体系。规划城区北部商贸物流区内布置区域综合性批发交易市场用地。

为城区居民日常服务的小型市场,应结合居住开发统一建设。城区生活性市场服务网点按40摊位/千人指标进行建设布置。

(四)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内主要布置市级综合性文化设施,如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等设施,增强中心区的吸引力。在各片区内安排为居民服务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规划要求对老城区内部分现有文化设施加以改造、扩建或搬迁新建。同时在东湖公园的周边较集中的布置一些休闲娱乐设施。

规划城区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为36.20公顷,人均用地1.03平方米。

(五)体育设施规划

城市体育中心已建设在行政中心的西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规模已难以满足城市远期发展需求,因而本次规划将其确定成近中期城市体育中心,而远期的体育中心规划于东湖公园的北面。现状老城区内的东校场,其用地局促,规划结合旧城区的改造,扩大规模建设成为城南体育中心。各片区中心规划满足群众性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灯光球场和门球场等用地。同时结合居住区建设,安排居住区体育设施,便于居民能够方便就近开展体育活动。

规划城区体育设施用地为21.50公顷,人均用地0.61平方米。

(六)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根据医院的服务规模及国家规定50万人以下城市每1000居住人口拥有4-5个床位的标准,规划于居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老城区、里安片区,新设2间市级医院。在商贸物流区、西城片区、里安片区、兴隆片区内分别新建一至两座片区级医院。同时按国家有关标准配置各类特色专科医院,完善全县急救和卫生防疫系统。在各居住区内还必须布置医院门诊部,加强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规划城区医疗卫生用地为27.68公顷,人均用地0.79平方米。

(七)教育科研设施规划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普及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幅度提高适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规划保留现有的职业培训中心、特殊学校等教育设施。同时在东湖公园北侧集中布置教育科研用地和大、中专教育用地,也可作为工业园的科技孵化区。

规划城区教育科研用地总面积为101.63公顷,人均用地2.90平方米。

(八)社会福利、民政设施规划

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福利服务需求为目的,发展以老年福利服务为重点,兼顾残孤儿童,托养康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

规划保留现有的社会福利设施,并在西城片区、里安片区、兴隆片区增设三处敬老院,建议敬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集中设置,方便利用敬老院的老人使用。在居住区中以居委会为单位建设老人活动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

规划布局结构范文第5篇

一、项目背景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聚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一般地,产业集群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市场或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十一五”,正是南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地位的赶超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期,南通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步跨越发展,实现全面腾飞。“十一五”时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中包含“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构筑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因此必须根据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空间开发有序的要求,制定好全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明

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域,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构建以“大南通”为核心,沿江、沿海、沿路为重点的支柱型产业集群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区域板块。

二、规划范围

南通市域一市六县(市)行政范围,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集中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精心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区,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高地,依托现有基础,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若干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

四、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

通过规划,紧紧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做大已有集群规模和培育新兴产业板块并举,重点发展船舶配套、集成电路元器件、精密机械、新材料、家用纺织品、服装面料、化工、电动工具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避免市域产业集群的同质性。力争“十一五”末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加速推进产业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强化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经济载体功能,促进集中发展和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先行示范、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区域竞争力。

五、规划设计要求

㈠ 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5年)

2、南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南通市工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

4、南通沿江沿海空间发展规划

5、南通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6、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南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年)

8、南通港总体规划

9、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研究

㈡ 规划内容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对南通市现状工业产业门类、规模、空间分布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分析南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存在问题。对照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战略。

2、研究08年苏通大桥建成对南通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特点,并与南通周边城市的产业(主导)进行比较,提出南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类型及相应发展阶段。

3、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大南通”为核心,做到产业集聚与区域不平衡并行发展,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向特色工业集中区聚集,提出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

4、重点确定沿江、沿海、沿路产业集聚带及各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用地规模、集聚效应等。

5、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6、推进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㈢ 规划专题研究

1、南通船舶修造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船舶工业是人类进入近代工业时代的综合性先导产业之一,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本次规划必须专题对南通船舶修造业进行专题研究,在认真分析南通船舶工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和修造、配套发展的重点及方向,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提出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建议等。

2、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南通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尤其是现代纺织业是南通市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如何应对当今纺织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南通的纺织业,加快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这是近一段时期内南通纺织工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

本次规划应在认真分析南通纺织工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着重在培育纺织大企业,做强产业集群等上认真研究规划,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引导等,形成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3、南通机械电子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当代电子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融合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装备是诸多发展领

域的基础,是南通现阶段国民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本次规划必须认真对南通现状机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估,提出南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重点在分产业导向、产业空间布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市域空间布局上为南通机械及电子信息产业化发展上提供规划支撑。

4、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南通市是全国15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行业是南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品种丰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

本次规划应在分析研究南通化工行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环境和市场进行认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化工行业发展战略、重点及产业发展对策措施,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形成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六、成果要求

1、成果构成

成果应充分表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市域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工业集中区分布现状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纺织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化工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空间结构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布局规划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现代纺织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化学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图等。市域图纸比例1/100000~1/200000;市区图纸比例1/10000~1/50000。

2、成果形式

⑴ 中间成果及评审材料各20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含彩色缩印图)和附件统一装订为A3格式,至少10套;

⑵ 展示用不小于A1比例的彩图一套;

⑶ 供汇报展示用演示文件1份(为ppt格式);

⑷ 上述成果的电子文件2套(文字为doc格式,图纸为dwg格式,效果图为jpg格式),必须提交CAD图纸的(.dwg)格式电子文件。

七、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外地设计单位在南通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周。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规划设计单位必须与《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制单位及时有效沟通。

八、规划时间要求

1、2006年6月中旬前完成前期准备及现状调查。

2、2006年7月底前完成初步研究及方案。

3、2006年9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

4、2006年11月底前完成评审成果。

5、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甲方。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

规划布局结构范文第6篇

1.为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要求,适应武汉市域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指导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合理投放,特制定本要点。

2.本要点的适用范围为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各镇(乡、街、场)的村庄体系规划,洪山区三环以外的乡镇可参照执行。

3.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为指导,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水利、自然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4.编制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5.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

二、规划依据

1.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 3.《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 4.《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武汉市及各区城镇体系规划 6.各区村镇总体规划

7.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8.其它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

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

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村庄空间布点形式(就地发展、撤并、迁移),村庄集聚规模和村庄数量,进行村庄布点,规划镇域产业布局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规划原则

(1)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

(2)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分缓急,注重实施,保证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合。

四、规划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开展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村民生产生活意愿的调研,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参与依据。

2.制定镇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预测城镇人口及村庄人口发展规模,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研究镇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现状,分析镇域村庄发展的特色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特点,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3.提出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确定村庄体系结构。确定村镇层次等级,重点确定各级村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确定村庄的保留、撤并及迁移方案。

4.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确定配置标准。对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垃圾收集、牲畜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范围,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作出具体安排,明确规划区范围和建设要求。

5.制定近期建设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及重点,提出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等。

6.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五、村庄布局规划指导

1.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必须对镇域村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

(1)市(区、镇)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现状人口规模与分布; (3)现状公共设施分布; (4)现状基础设施布置;

(5)区域内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料; (6)区域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 (7)符合规划编制要求的地形图资料; (8)有关各乡镇及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应对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镇域村庄发展的条件和主要问题,为确定村庄布局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1)工业化、城镇化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 (2)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对村庄分布的影响分析; (3)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分析; (4)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分析;

(5)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的分析;

(6)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旅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

3.依据本区域体系系规划等上位规划预测镇域、村庄人口发展总规模。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村庄人口规模应与农业生产特点、耕作半径相适应。按先中心村后基层村的顺序确定,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产业类型、人口密度、经营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等因素。

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应与村庄重组、撤并的进程和潜在的发展能力相适应。 4.村庄职能和等级结构 (1)等级结构

参照《村镇规划标准》,分为镇、中心村、基层村等三个职能等级。 镇指建制镇或集镇,一般是镇域行政中心,设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和部分公共设施。

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活活动的较大居民点,拥有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 基层村是中心村以外重点发展的村庄,每个行政村不多于3个,是从事农业生活活动的最基本居民点,设有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2)职能分工

镇具有工业、交通、贸易、商业、农业服务、旅游等职能。

中心村有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农产品加工、旅游、历史文化名村、交通枢纽、公共服务中心等职能。

基层村以居住和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能。 5.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以所在城镇为中心,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并对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

(1)中心村确定的原则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最多只设一个中心村; ——交通条件好,现状有通村公路; ——现状居住人口一般在300人以上;

——有水源地和集中供水条件(山区离山泉2公里范围内); ——与镇区和其它中心村、基层村有合理的间距。

(2)村庄发展可分为新建、保留、逐步撤并等三种基本类型。

新建——根据城市规划或村庄发展需要进行迁村并点或整体搬迁新建的村庄。

保留——现状农居点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对周边村庄人口有较强集聚作用,允许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各项建设。

逐步撤并——现状规模偏小,没有基本农田或农业产业支撑;不通公路或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处在文物古迹、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生活和自然保护区、分蓄洪区等范围内,村庄发展受到制约;生态环境恶劣,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实行萎缩性管理,禁止农居点内的一切建设活动。

(3)村庄迁并的流向

——经济不发达的向经济较发达或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 ——人口规模较小居民点向人口规模较大居民点集中; ——镇区周边居民点向镇区集中; ——都市发展区的居民点向城镇集中; ——交通不便居民点向交通便利地区集中; ——偏远山区村庄向平原中心村迁移; ——沿河沿路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集聚;

——受地质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村庄向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迁移。

6.村庄建设指标

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

建设用地指标:保留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120平方米,新建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100平方米。

六、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1.镇域村庄体系规划成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表达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规划文本内容详见附录。

(2)规划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标示现状和地形。图纸上应标注图名、年限、比例尺、图例、风玫瑰图、编制时间、设计单位名称。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文本一致。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1:25000。

规划图纸应包括(根据需要可适当合并): ①区位图; ②现状分析图; ③村庄布局规划图; ④村庄发展流向图; ⑤基础设施规划图; 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⑦近期建设规划图。

(3)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

2.区位图。标明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等。

3.现状分析图。标明镇域行政区划、城镇、行政村、自然村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图上应标明:

(1)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分类画出包括城镇和村镇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风景区及绿化等各类用地的范围(以大类为主,小类为辅;) (2)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位置、管级走向; (3)乡镇中心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名称、位置; (4)防洪、环境保护设施的现状情况;

(5)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保护区范围; (6)其它需要在现状图上表现的内容。

4.村庄布局规划图。是村庄布局规划的主要图纸,标明行政区划、各城镇、村庄的位置、职能等级、交通网络及主要基础设施布局、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布局。图上应标明:

(1)行政区划和城镇位置,各村庄的名称、位置、规模、职能等级; (2)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基础设施等位置、级别,主要管线走向等;

(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分级配置的内容、位置、规模、级别等; (4)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位置、范围等。 5.村庄发展流向图。是村庄布局规划的分析图纸,标明行政区划、各城镇、村庄迁并的流向、发展策略等。图上应标明:

(1)行政区划和城镇位置,各村庄的名称、位置、规模,村庄迁移方向和发展策略;

(2)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基础设施等位置、级别,主要管线走向等;

(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分级配置的内容、位置、规模、级别等; (4)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位置、范围等。 6.基础设施规划图

(1)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名称及其用地范围;

(2)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的主要管线的走向、管径、道路宽度、等级等,以及客货运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局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等级等; (3)防洪、消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或治理措施。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名称及其用地范围;

(2)中小学、托幼、卫生院、文化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农贸市场、行政管理中心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等级、服务半径和范围、规模或容量。

附录:

镇域村庄布局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总则 1.1 总则

1.2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 1.3 规划范围 1.4 规划依据 1.5 规划期限 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1 社会发展 2.2 经济发展 2.3 村庄建设目标 2.4 村庄人口发展规模

2.5 村庄建设用地指标选择与建设用地规模 3.产业结构和布局 3.1 产业结构 3.2 产业布局 4.村庄布局 4.1 规划布局结构 4.2 村庄分级分类 4.3 村庄发展布局 4.4 规划中心村、基层村的名称、位置、主要职能、等级和规模

4.5 确定新建、保留、撤并、整治等不同类型村庄的标准,分类发展的村庄名称、位置、主要职能、等级和规模

5.基础设施布局 5.1 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5.2 给水工程规划 5.3 排水工程规划 5.4 电力工程规划 5.5 通信工程规划

5.6 防灾减灾(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地方病、地质灾害等)工程规划 5.7 广播电视设施布局 5.8 环卫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能源供应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 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与规模 6.2 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和布局 7.近期建设规划 7.1 近期规划目标 7.2 近期规划内容 8.规划的实施

8.1 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供货合同餐饮范文下一篇:高考文史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