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

2024-07-31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第1篇

近年来,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检测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针对此种情况,我根据学生的情况改进作业的布置,施行了分层布置(优秀生每天增加两道兴趣题、后进生完成部分作业并在校面批面改等),以加强练习的针对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每周还对一周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及练习,强化新知的巩固;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加强竞争意识;还加强了和家长的联系,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等等。实践证明,效果是不错的,但还是通过检测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的 能力差。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表现为:在上学期毕业考试中要求列竖式计算的题有的学生最后算完忘记填写横式;用递等式计算的题过程完整;计算结果没有按要求化成最简分数;漏数等。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让我们感到很可惜。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4、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例如,在考试中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小数除法中余数的问题掌握不好,说明我们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巩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我这两年教过的后进生学习态度都比较认真,并不是调皮不干,他们也努力了,在家也完成作业,但是完成的质量较差,因此我们在校给他面批面改。虽然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我们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时刻到来的时候,他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每天的作业计时(做的时间、检查的时间),并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签字)等等。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第2篇

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226-1-1.html)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面的旋转》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习:

一、从“静态 → 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二、从“整体辨认 → 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三、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227-1-1.html)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另外,对于教材中通过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中出现的球和圆台,让学生在“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增加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认识这两种几何体。课堂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球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掌握特征;圆台不出名称,只要学生能连线,知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就可以了

《圆柱的表面积》课后反思

为了能充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应用等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营造愉快、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反思整堂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数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题,分步教学。备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争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后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了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与教材。例题并没有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合作—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1、

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沿高线展开;另外实践中使所有图形进而转化为长方形。实现教材的回归,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惯穿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后,安排学生强化训练:紧接着又复习圆面积公式,训练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计算所得的数据,合(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232-1-1.html)理自然地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导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猜想和实验,最终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思考,探讨出了侧面积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大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课件演示,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罐头盒、笔桶、圆柱立柱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后拓展、知识设计联系实际。

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设计题目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课后习题层次加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整节课的板书安排不够合理,书写有些潦草!

二、实践操作时间安排有些急。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操作慢,展示推导的过程有些短促,导致个别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三、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余干县实验小学

徐燕萍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239-1-1.html)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形状,这里由于是上公开课的原因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国培!

《正比例》教后反思

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是学习反比例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373-1-1.html)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画一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中,我主要让学生先读懂图的意思,如(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374-1-1.html)横轴竖轴表示什么,各个点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经过了解之后让学生连接各点,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形象地看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

课后作业反应效果良好。

《反比例》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375-1-1.html)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376-1-1.html)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比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顺序:即用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进行比较,都是以变化前的长度为标准的,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项比后项大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比例尺》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377-1-1.html)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

最近,我校来了一些前来听课学习的老师,每个办公室都会有一名教师随时听课,我心里的一根弦顿时绷了起来,心想,每天都要别人听课,课堂上有很多不定的因素,不能保证每节课都成功,要是讲砸了,怎么办,那多丢人。不过后来一想,人家听的就是常态课,就是我们平常实实在在的上课,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只要自己用心去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就不会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于是,我放松下来,积极备课,争取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我讲的是《观察与探究》一课,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变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图像、反比例之后,第五个内容,也就是反比例的图像。本节课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人人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的具备了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始首先让学生回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的图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下铺垫。接着,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73378-1-1.html)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自己的任务。接着,学生阅读课本27页,独立完成表格,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并思考问题: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有什么关系?图中的点A、B、C、D等点在一条直线上吗?试着将各点连成一条线。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让学生动手尝试,动笔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按行巡视,发现同学们都融入到了小组合作中,发言的积极发言,不发言的认真的听。组内几乎都得出了结论: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描的点在一条曲线上。组内交流的时候,即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伙伴面前也会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汇报的时候,主要是先由每组的学困生汇报,学困生汇报不全面,或不正确,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接着,反馈练习,将26页的第一题画图,并描点,连线。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第3篇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

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

我们都知道,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的毕业阶段。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这个阶段,既要回顾总结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要为学生进入初中的数学学习做好相关的衔接教学。而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通过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这个教学环节来完成。那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如何开展呢?我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系统梳理小学数学知识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应用计算逐渐向学生传授。由此可知数学具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由于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最高阶段,因而小学六年级总复习涉及小学数学的各年级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一次性掌握所有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也是一个需要反复吸收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既是一个回顾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数学能力的过程。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零碎的、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和概括,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一些数学规律,了解到一些解题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举例而言,教师在总复习的过程中讲授分数应用题,要透过一题而总结一类应用题的解法。一道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有关分数的数学知识,又可以教会学生尋找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数学方法的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比如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或者可以使用比较教学法、思维导图法,这些方法都很实用。

二、加强典型问题的练习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题海战术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渗透,题海战术基本上已经被抛弃。实际上,对于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题目的练习。数学学科非常灵活,千变万化,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种的考察方法。因此,虽然现在反对题海战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数学,可以少做数学练习。只不过,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做数学练习,而是优化数学练习,加强典型问题的练习。

典型问题的练习,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准备,因为不是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成为典型问题的。为此,进行典型问题的练习,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其一,进行选题。选题是首要步骤,不可随意。一般而言,典型问题要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在考察某个数学知识点方面具有代表性;另一个是相对综合,可以将几个知识点加以串联。其二,筛选易错题。易错题的特征是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普遍出错,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里有学生的盲点,所以这类问题也属于典型问题。让学生解决易错题的有效方法是对错题进行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彻底消除知识盲点为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测验中加入这些易错题,以考察学生是否真的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点。其三,挑选灵活多变题。灵活多变题的特征是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在这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带领学生抽丝剥茧,找出这些问题的真面目。典型例题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温习,巩固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典型题目集。

三、运用分层教学模式

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方面呈现出差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尤其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阶段,学生们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因此,以往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的统一授课模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面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当然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环节中,应当针对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布置适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对于那些基础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稍有挑战性的数学题以拓展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该重点抓住对他们的知识性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对于那些后进生而言,不仅要在知识上进行补课,也要在思想上对其进行补课。要时常督促这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也要开化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对学生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可以不断提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对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重要环节。教师一旦抓住了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以上三个策略能够使得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卫国.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2]王彦琴.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六)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20% 1.6×2表示 ,又表示 。 72.( ):8=10=0.25=( )%=5÷( )

3.如果a除b的商是4,那么b与a的比是( ),比值是( )。 54.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20%,把( )看作单位“1”,也就是( )占( )的20%。

5.圆周长:直径=( ),1500多年前( )国的著名数学家( )就把它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 6.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这三个数的比是7.一种钢筋

125::,这三个数 最大的数是( )。 23631米,重吨,这种钢筋1米重( )吨,1吨重长( )米。 738.五(1)班昨天的出勤率是96%,昨天48人到校,( )人有事请假。

2,A=( ),B=( )。 3110.一批苹果分装在20个筐内,如果每筐多装,可省( )个筐。

99.A+B=60,A÷B=

二、判断。5% 1.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 ) 2.X与1互为倒数。( ) X3.等腰三角形、梯形、扇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 4.把5克盐放在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度是5%。( ) 5.母对外开放的只数比公鸡多

1,公鸡的只数与母鸡的比是 44:5。( )

三、选择题。5% 1.把3千克的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 )。 A 1133千克 B C D 千克 55552.圆的半径扩大2倍后,它的面积与原来比( )。 A 扩大2倍 B 扩大4倍 C 不变 3.从甲堆煤中取出2给乙堆,则两堆煤相等,原来甲、乙两堆重量的比是( )。 7 A 7:5 B 7:2 C 7:3 D 9:7

1 4.一种商品现价90元,比原价降低了1元,降低了( )。 A 19 B 10% C 9% 5.一个真分数除一个非零的数,商( )被除数。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无法确定

四、计算。(4%+12%+8%) 1.直接写得数。

16+23 2-211 611÷233 1÷14-14÷1 4.5÷171512 12×2.4 0.4+4 (9-6)×18 2.能简算的要简算。 4445125×11-5-5 25×12÷(5+15)

14×25+3÷4×25 78×379

3.解方程。 314x+2×34=1 x×(34-23)=56

五、文字题。6% 1.从30里减去48的12,所得的差去除3,商是多少?

2.一个数与17的和等于49的15%,这个数是多少?

六、作图并计算。6% 画一个周长是15.42厘米的半圆,圆规两脚的距离应是( ),它的面积是( )。

七、根据算式给应用题补充条件。6% 甲仓有大米2400千克,( ),乙仓库有大米多少千克?2400×40% 2400×(1+40%)

2400÷40% 2400÷(1-40%)

八、应用题。28%(第

1、2题各4分,其余每题5分)

1.修建一座教学大楼,原计划投资200万元,改进方案后实际投资180万元,比原计划节省了百分之几?

2.一种大豆的出油率是13.5%至15%,某榨油厂每天需要大豆8.5吨,这个厂每天的最高产油量是多少?

3.机床厂今年计划比去年多生产机床320台,正好比去年增产20%,今年计划生产机床多少台?

4.修娄马公路,第一个月修了全长的

1,如果再修10千米,已修的和未修的长度比是1:31。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5.王大伯把8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年利率是1.98%,到期后可得利息多少元?(应扣除利息税20%)

6.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0千米,乙每小时行50千米,出发2小时后乙车行了全程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第6篇

复习是战胜遗忘、发展认知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六年级数学毕业复习是小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复习,是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指导下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复习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现梳理、查缺补漏、深化生成的过程。它决定了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的成败,要充分认识复习的含义和作用。它指在知识再现、再完善、再提高,补救知识盲点,解决知识模糊点,找到学生能力发展点。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学知识,还要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脉络,构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从而提高学力,为高一级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不要把复习简单地理解为重复练习,这不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复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从如下开展复习:

一、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有的放失的进行复习

复习计划不是单纯的复习进度,它包括了复习期间的进度、单位时间内复习的内容、学生和班级成绩的可实现目标。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或复习之前作好复习计划,使复习有:目的性、系统性、针对性。特別是学生和班级成绩的可实现目标这一点,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胸有成竹。

二、科学组织培优补差

复习中进行补差是一项艰巨任务,复习时要缩小范围,但千万不能漏网一人。试想16人这样一个教学班,有20、30多分这样一个学生,该教学班的平均分还会高吗?复习过程中教师最好把学困生单独划为一组,教师亲自任组长,不要过分相信优差结对这一模式,优差结对,既耽误了优生的学习,又不能把学困生真正补上来,耗费了时间,效果又不明显。教师任组长,能准确地了解学困生的知识功底,寻求适合的讲解方法和训练措施。数学补差关键在于计算题,要提高学生对计算题的计算正确率,教师也会时刻为补差想方法、觅思路、求措施。切实有效的进行复习工作。提高班级平均分。

培优的重点是提高临界优生的工作,每个教学班都会有几个学生接近优秀生这一标准。只要我们教师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时刻关注临界优生。优秀率就会上升几个百分点。培优可以采用优对中的组织模式,让中等生说思路、讲过程、议见解。

三、优化练习,科学检测

复习教学时,要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丢开课本搞资料的做法不可取。教师要以课本为蓝本,为依托、为骨架按部就班进行复习,知识点要讲清楚,知识盲点要补救,课本中的练习要在课堂中完成,从而达到弱枝强干的作用。课后复习题最好由教师编写,编写时要抓重点,突破难点,体现题型意识。教师在编写复习题时可以借鉴、参照资料,最好把几种资料中的相同题型归纳出来,编写成一套系统的复习资料,要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要认真研究近几年试卷,清楚命题方向、知识焦点、知识重点、题型类型、分值安排等,勿以盲干。还要多方面获取信息,掌握今年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的命题动态。复习过程中必然采用检测这一手段,但检测要具有目的性、科学性,不要把检测视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让学生谈检色变。搞好期末复习可以有下途径:

1、复习完一个知识板块进行一次检测,检测要紧扣课堂教学知识点,实现基础性,力求综合性,不要偏离课堂复习,不要拔高要求,如果使用现成试卷检测前可以进行处理,要让学生通过检测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2、试卷要教师亲自批阅,及时讲评。只测不改或只改不讲这些弊端要力求克服。对于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要讲清楚、讲透彻,非普遍性问题可以个别辅导。

3、检测成绩要及时公布,检测成绩较好的或检测中取得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暖暖心语,鼓励上进。检测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帮助查找原因,安慰抚平,不要过多的批评。班级管理中也可以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残酷的竞争中历练自我,从而完善自我。

4、检测试题教师事先要认真钻研,也可以与学生同步完成,这利于教师对试卷的整体掌握和分析,便于把握重难点,便于教师对试卷的讲评。检测后的试卷最好收回装钉成册,在检测前一周发还给学生,进行重温旧梦,在旧梦中发现问题,寻找不足,弥补知识空缺。

四、明确要求、转变观念、改进方法

(一)明确要求就是明确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毕业复习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就是转变以检测为唯一出发点,以巩固已学知识,防止遗忘为唯一目标的观念。即教师要把复习的作用准确进行定位:巩固已学知识,补救知识盲点,全力完成学习任务,迎接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

(三)改进复习方法,复习课中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一味的突破,这样违背了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原则。与学生一起将知识分类、分块整理,形成初步知识网络,再通过交流、师生讨论等活动,调整和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五、复习过程中坚持做到精彩纷呈

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课堂上学生的感觉往往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怎样才能使旧的学习内容有新的提升,让复习课也精彩纷呈呢?”

1、旧内容,新情境。复习课首先要善于打开学生记忆的门闸,以新颖的、富有思维的问题情境为切入口,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作为知识复习的“生长点”,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

2、旧结构,新构建。复习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梳理和整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站在新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发掘蕴涵其中的规律,形成知识链条、网络,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给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旧实例,新呈现。复习课的一个功能是查漏补缺,复习中的因材施教,是从“研究错误”开始的。需要教师根据前面学生学习的情况,收集、捕捉学生的错误,将错误归类,以错误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在比较中判断正误,在判断中得到发展,及时改正错误。

总之,复习教学,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再梳理。达到融会贯通,知识整合。一是为了防止知识遗忘和恢复遗忘了的知识。二是查缺补漏,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复习教学应达到:拧住四基串全程,点线交织求延伸,融会贯通成一体,温故知新促生成。在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境界与效益方面,我们教育者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应当有相通之处的。

上一篇:小学近视眼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