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

2023-12-13

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深圳市陆基建材技术有限公司)

摘 要: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关键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发生的风险。从企业金融财务管理角度来分析,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的利益不能及时回收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甚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及时采取防控和化解措施,才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化解

1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1 业务核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会计未及时对企业账务进行核对处理,二是金融会计对会计凭证和报表的填写不认真,而且后期审查也不够严谨,导致会计凭证和报表中存在很多错误,三是金融会计管理存在漏洞,企业金融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四是金融会计业务核算所选用的方法不科学。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资金被肆意挪用,骗取等,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资金应用情况等等,财务人员把财务信息传达给企业管理者,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增强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保证企业筹资方案的合理性,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如果企业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账目的准确性是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1.2 资金结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的内容有:一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支付服务,二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转移服务,这两种服务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但是,从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开展现状可以看出,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的会计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也没有设置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导致金融会计私自更改会计凭证,进而挪用公司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企业的运营风险来说,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容易被察觉。

1.3 监督管理风险

要想保证金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企业就必须认识到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设置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不重视,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力度非常小,导致企业出现不科学的行为,无法对企业的金融会计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使企业产生资金风险。

2 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从业人员素质低

企业金融会计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会计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现有的金融会计人员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的意识较差,面对金融风险束手无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2 工作积极性较低

金融会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内容多,而且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承担企业的会计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金融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其他员工并无差别,这样不仅会严重打击金融会计人员的自信心,也会影响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以静态方式工作,企业忽略了金融会计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传统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的金融会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金融会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恰当的选择金融经营管理模式,金融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动态观念,科学的运用金融会计管理手段,让金融会计真正发挥出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企业通常把金融会计管理的权限交给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不参与企业的金融会计管理,也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增强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防控和化解意识,提高会计人员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在会计人员内部设置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表现差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提高金融会计人员工作的纪律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2.3 利益驱使

很多企业金融会计存在造假现象,导致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很多企业会向社会提供虚假的金融会计信息,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企业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固定的生产任务,突显业绩,避免企业倒闭,而让金融会计造假。面对这样的情况,金融会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在会计凭证和报表上造假。

2.4 造假行为处罚过轻

针对金融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过轻,无法让企业认识到会计造假的严重性。国家对的处罚形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经济处罚,忽视法律处罚,二是注重对企业的处罚,忽视了对金融会计个人的处罚,三是注重内部处罚,忽视公开处罚。现有的处罚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会损害个人利益。因此,很多企业对国家处罰不在意,造假行为依旧很严重。

2.5 制度不健全

国家和行业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权责发生制出现了严重的漏洞。我国金融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管理,进而产生了应付款、预付款、预提款和待摊费用项目,这为金融会计人员造假提供了便利,金融会计人员可以提前确认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可以延后待摊费用的入账时间,以此在金融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上造假。二是国家金融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增加了风险防控和化解的难度。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活动不断增多,原有的金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新的会计制度还不够健全,金融会计人员无法把新的会计制度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正确把控金融会计风险,进行防控和化解。三是很多外部金融会计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出具虛假的财务审查报告,纵容企业金融会计的造假行为。

3 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和化解对策分析

3.1 建立金融会计工作秩序和监管体系

在企业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时,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金融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积极参与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决策中,创新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合理整顿金融会计的工作秩序,杜绝造假现象,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金融会计造假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必须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现象。

3.2 创建诚信金融会计环境

要想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出现,首先就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政府部门应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约束企业,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创建诚信的金融会计环境。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不断出台金融会计造假惩处的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人和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让企业管理人员和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造假的严重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一旦丢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想保证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还应该加快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会计电算化的账务核算系统,完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金融会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一定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金融会计人员应该定期对金融信息进行存档备份,保证金融信息都是一式两份,并且分别存放在不同的计算机储存空间内,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丢失的机率。例如: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金融会计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该企业自行设计开发金融会计核算系统,并购买了OA办公室软件,实现了公司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一体化管理,第二年该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再次升级换代,原来需要2天才能处理审批完成的财务信息,目前仅需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会计的工作效率。

3.4 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应定期对金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进行考核,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将薪酬与业务素养挂钩,提金融会计工作人员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要认识到金融会计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人員培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化解风险。

结束语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业务核算风险,资金结算风险和监督管理风险。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家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要想合理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企业需要创新金融会计体系,重视金融会计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注重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06).

[2]聶华丽.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2).

[3]何新飞.谈谈当前形势下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青年时代,2017(3):248-248.

[4]唐笑炯.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3-96.

[5]兰国昌.防范风险规范行为:浅谈新出台的《证券公司财务制度》[J].黑龙江省财会,2000(4):22-23.

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全新的系统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 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变革下, 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应是当务之急。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1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20多年来, 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 是从无到有, 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的过程, 取得的成绩是鲜明的。如今已彻底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 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 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八五”期间, 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人民银行建成了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 当时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 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九五”时期, 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 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实现了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000年后, 我国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 中国银行卡发卡数量增长十分惊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大约已超过20亿张, 并且还在迅速增长。相应的ATM机, 截至到2010年第一季度末, 我国拥有的ATM机已达22.16万台, 较2009年第四季度末增加0.67万台。据统计, 中国最近几年ATM机增长速度维持在10%以上, 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3%的增长率。而中国用户对于ATM机的期待和需求依旧强劲, 使国内ATM机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国家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几十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为银行卡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CFCA) 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 大大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多数城市投入生产运行, 它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 加速资金流动,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保险业电子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 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 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 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 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 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 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 对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等都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 自然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 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 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 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极发展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 使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加速提高。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 阻碍着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 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息技术是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极其不足, 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潜能的释放和发挥。

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 (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 的合法性、有效性, 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 对中国金融信息化未来的展望

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需要。金融信息化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必须认真谋划金融信息化的未来。而下述几个方面应该是来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3.1 风险控制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 提高金融监管和服务水平,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当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3.2 继续完善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二五”期间金融工作将加大金融标准化的工作力度, 掌握了行业标准, 就是掌握了先机。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 提高信息化标准化手段来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 是促进国内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3.3 加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

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 特别是网络安全、网民安全、银行卡安全, 各级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信息的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 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 要牢固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 加强我国金融信息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金融科技队伍的培养。

3.4 金融信息化提供对公、对企业用户全新的服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模式的不断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职能和资金运用, 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 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企业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如何能帮助企业集团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有效巩固资金链;加强投资管理, 控制投资风险;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对公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的动力。通过金融信息化, 商业银行要将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帮助企业解决现金管理实际问题:利用商业银行在经营资金管理方面经验, 提出适合客户业务管理模式和业务操作规范的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现金管理金融服务能够直接针对客户实际业务问题进行体系配置, 真正帮助客户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引导企业客户创造新的资金价值:作为现金管理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要帮助企业客户分析资金价值产生的空间, 依靠现金管理金融服务先进管理手段实现。因此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的好处可以使企业客户实现将“高存款、高贷款、高经营成本费用”变为“低存款、低贷款、低经营成本费用”。

带给企业客户更高的服务价值:根据客户的业务情况和发展目标, 对现金管理金融服务进行客户化配置。服务品种的多元化, 系统功能的不断优化, 都将使之真正为企业客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价值。

金融信息化, 在整个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里起着龙头的作用。金融信息化让我们对它寄予厚望!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信息化从十分落后的局面到迎头赶上的整体进程。同时也试图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并对未来给予前瞻性展望。

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促使金融业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而网络金融就是这种创新带来的一种最新成果。 目前,在众多的有关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的研究中对两者最基本的内涵、区别和联系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旨在这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网络金融金融创新

作者:史芳丽 吴士敏

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世界电子金融的高速发展,为金融领域带来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优质服务。金融机构大面积的应用网络服务扩展了原有服务的范畴,但相比传统金融活动而言,产生诸多安全问题,这些带来了新的技术风险、可管理性问题,使其安全控制变得更加复杂。信息安全问题在电子金融尤为突出,电子金融领域中信息犯罪形势日趋严峻,防范电子金融中信息犯罪将十分的迫切。

【关键词】电子金融 信息犯罪 信息安全

电子金融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开展的金融活动,有网上银行、电子保险、网上证券交易、专业金融信息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电子金融能为客户带来便利,为应用商开辟市场、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资本飞速流动,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金融呈现爆炸性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金融业务急剧增加,一个国家网上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其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电子金融领域信息安全的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历经了这么几个阶段:初期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网络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化信息安全管理等四个阶段。在当前阶段,对于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已是金融电子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刻不容缓、迫不及待的要求,以抵御和化解风险,统一处理安全问题的规范性程序,提高金融电子安全系统的整体防御能力,从而促使金融企业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金融电子信息安全系统法制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金融电子安全系统已经成为投资-产出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首要位置,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范围的安全普查。全国相关的金融机构陆续成立了专门的安全防范机构,并重点加强对系统需求设计、投产、推广和软件开发等重点程序的监管和保护以及风险防范;在系统设计开发、防火墙选用、认证密码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当前的金融电子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患,具体是传递信息的安全隐患和业务系统维护的风险防范隐患。

二、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一)行业自律

行业或是客户自身的信息包括最敏感机密部分对金融机构而言往往是公开的,金融机构可以轻松的获取这部分信息,其中有部分信息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对信息保护,行业的自律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政府的监管只是被动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更多的在于金融结构的自律行为。

电子金融行业需制定一个有效的行业自律规范,从行业内部规范从事人员的行为总则,

争取将非法信息来源斩断。国外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对行业自律机制给予较高的肯定,我国其实也可以借鉴,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在信息安全上的作用。

(二)金融信息监管

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是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我国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三个层面。但是,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管理机构存在多头管理,要求从金融信息监督开始为信息安全做好第一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在《人民银行法》等相关法规中将网上银行明确纳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监管的对象。其次,金融服务业消费者安全保障的投诉与受理机制欠缺,监管机构中缺乏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安全保障方面事务的部门,对于投诉问题没有从自律或者强制性法律机制角度进行规范。建议在我国因成立一个独立的电子金融监管机构,它独立于各个行政体系,采用直接负责制,这是由于电子金融领域如出现信息安全事故,它所牵扯的相关行政部门较多,地域范围较广,现有职能部门无法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管,该机构应对电子金融机构信息可审查,可回溯并构建一个评价体系,将其评价结果对外公示,对于那些信息安全保护不当的机构应给予惩罚,改变我国对信息泄露或是保護不当的金融机构只罚不惩的局面。

(三)信息安全体系

电子金融主要的运行手段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或是通信网络,必须要技术层面上保护其安全,传统的金融交易手段是基于柜台式、盘点式,早期电子金融只是较为粗犷的将原有的业务照搬于网络环境中,又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所以造成了较多的信息安全事故,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有了迅猛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用户认证手段单一、支付手段繁杂、内网权限过大、设备更新过于频繁、客户端保护不够、异常行为监管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现应构建一个统一标准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将用户权限分割,将用户不常用或是对其信息保护有隐患的功能部分需转为传统的柜台办理,用户可对其权限进行缩减,提供用户常用功能及其权限。

用户认证需多层次的,一般的安全层次认证简单快捷,高层次需提供较多有效凭证方可使用。

网络模型要做到有效的内外分离,对外网要设置多层安全防范,不能以单一的防火墙形式存在,应具有动态更新、行为分析、危害恢复等功能。对内网必须将权限分割,无单一权限,在很多核心内容上应采用多人协同开启权限功能,防止某一个体权限过大造成过多损失等。

客户端应该附加对客户端安全的监察,如发现客户端存在隐患则尽到提醒义务,保护客户信息安全。

三、结束语

安全建设的研究一定要考虑到多方面,找到多种技术和管理方法,而不能只局限到某一种策略。单一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已满足不了行业用户保障网络安全的需求,防火墙、隔离卡、防病毒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评估技术、等级管理体系、安全认证技术、漏洞扫描等相互配合,构成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并能在稳定性及协同性整体配合上加强。信息的安全建设如今不仅仅只是技术的问题,更需要管理与技术相融合而发挥作用的一项系统工程。当然,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系统的管理以及高素质、高执行力的团队也是安全建设所必不可少的。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信息犯罪对电子金融领域危害的研究,合同编号:黔科合J字LKS[2011]12号)

(责任编辑:晏文)

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零售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是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理财等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产品营销等方面占据优势,中资银行则拥有网点、地缘上的优势,而且中资银行的模仿速度较快。

关键词: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理财;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机构逐渐增多,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都给中资银行以启迪和借鉴。通过对中外资银行在业务领域各自的优势进行比较后,一般认为,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重心主要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而外资银行的盈利则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创新发展的不同,探寻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经营中值得中资银行学习借鉴的经验。

二、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简述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优质企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如美国银行资产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为75%,到1998年下降为25%;商业银行从传统的银行批发业务中获取收益的能力下降,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象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开拓的重要领域。银行的零售业务与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联动大大提高了银行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了零售业务成本,零售业务已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2006年,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至55%之间。近年来,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目前至少有30万人具有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投资资产,拥有数百万元可投资资产的人更加可观,为他们提供个人理财和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很大。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三、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异同

(一)信用卡业务

在银行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中,银行卡成为一个主要载体。信用卡利润是国际大银行在银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利润收益占其利润总额的1/3以上。

从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当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信用卡业务将进入大幅增长阶段。2002年,北京市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美元,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一部分社会群体也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近几年,我国以房贷、车贷为代表的个人消费越来越热,作为个人消费操作平台的信用卡业务也越来越成为各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

2002年底,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随后两家合建信用卡中心。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首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也都在2007年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之前扩充其银行卡业务,到2008年,以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宣布其信用卡业务达到盈亏平衡点,并正在或已经走向盈利。工作刚性强,人员思想意识易懈怠。部分会计人员工作主动性差,满足于做好录入复核等基础操作,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缺少敏感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二是由于会计工作量的减少、会计表层风险的降低,会计人员的警惕性减弱,工作差错屡纠屡犯。三是由于会计工作奖惩不对称、会计人员流动性差、获得发展的机会相对少,加之会计工作相对单调,风险责任又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工作地位不高,对风险隐患熟视无睹。

(二)系统因素风险

系统因素风险是指会计核算系统在数据控制、存储控制、应用控制、系统维护等方面出现某些漏洞而形成风险。

1.程序设置风险。

(1)自动入账功能缺乏风险控制。大额支付系统来账自动入账控制不严谨,自动入账的标准是收款人账号,并不审核收款人户名是否与账号一致,与会计规定明显不符。

(2)重要业务处理无复核功能。如对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售、作废,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如准备金户利率设置等)、查询查复等重要操作模块无相应的复核功能,存在着“一手清”的风险隐患。

(3)来账进程退出无显示功能。ABS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若支付来账进程退出,动态显示屏不显示(只显示支付往账进程退出)。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账务积压,尤其是发生在业务截止之前,会严重影响账务处理的及时性。

(4)操作员登录次数、签退时间无限制。操作员登录系统后,系统无法对操作员登录的次数进行限制,多屏操作开启存在风险隐患。若未能及时签退,系统既没任何提示,也无超时强制签退功能,而是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其他人可以利用该操作员代码随意进行业务处理,产生资金风险。

2.运行维护风险。

(1)前置机整合风险集中化、危害扩大化。根据银办发[2010]62号文件要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于2010年3月底对ABS系统前置机进行了集中整合。集中整合后,各网点业务处理时间相对集中,文件服务进程不稳定,造成操作员登录失败、重复打印报单、后台提取数据出错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

(2)CCPC升级打补丁,对ABS系统带来冲击。2010年8月根据清算总中心安排CCPC升级打补丁之后,ABS系统极度不稳定,经常出现“调用CCPC失败”、“往来账进程退出”等问题。大小额进程的退出使得支付系统账务处理不稳定,容易造成往账不能及时发出、来账卡入系统等问题,解决方法复杂,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

(三)操作因素风险

操作因素风险是指会计人员执行规章制度不力,违背操作规程或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形成的风险。

1.终端机更换为计算机增加操作风险。ABS终端机在业务处理时只可单屏操作,同一台终端机一名操作员签退后另一人方可登录使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业务操作的风险。网点柜更换ABS终端机为计算机后,可切屏使用,造成一机可多人同时登录使用的情况。假设录入员登录后未能及时退出,复核员切屏使用可直接进入录入员操作界面,形成风险。

2.预留印鉴手工加盖,人工判断存在误差。开户单位工作人员在凭证上加盖印章粗细不一、印油不匀,给会计人员肉眼核对造成障碍。尤其现金支票折角核对时遮盖一部分,更增加了肉眼识别印章、核对印章的难度,带来一定的资金风险。

3.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变事后审核。相关会计核算制度严格要求对重大会计事项进行事前审批,但在系统中未能提供相应的控制功能,审批事项停留在人工操作的层面。由于资金汇划的时效性、业务主管坐班的不连续性使得实时审批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后审核发现问题不能弥补,造成资金风险。

4.系统双讫记账功能与单式记账凭证会计反映存在差异。ABS系统提供双讫记账功能,依据的是使用复式记账凭证,但一些重要业务凭证仍使用原设计的单式凭证。如办理再贴现业务,ABS系统提供账户关联功能,把再贴现行户、再贴现户、利息收入户、表外再贴现户等账户进行关联。记账操作时,系统可实现一记多讫(在1个记账画面记入相关4个账户),提高记账效率和准确率。但记账时所依据的记账凭证为多联单式凭证(共5联其中3联单式记账凭证),前期凭证处理手续繁琐,填写会计分录等容易造成人为差错,且与复式记账要求不符。

(四)网络因素风险

网络因素风险是指网络传输载体本身的不安全性或使用网络不当而发生的风险。目前网络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内联网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以及网络传输载体本身安全性能和通讯不够稳定,致使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进而影响会计核算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危及资金安全。

(五)管理因素风险

管理因素风险是指面对新业务的发展、人员的频繁变动,会计管理方式不能及时与变化同步调整所带来的风险。一是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作为营业部门所面临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动,若不能迅速制定相关业务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制度、配备业务操作人员等将严重影响新业务的开展,并带来资金风险;二是未根据制度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安排、职责划分等,使得重大业务差错发生时人员责任推诿,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的风险。

(六)制度因素风险

制度因素风险是指现行ABS系统核算体系的变更、系统的不断升级与配套制度的不同步形成的风险。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办法是以会计分级核算为基础的,与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不匹配,尚未建立一套与会计集中核算相配套的科学、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比如县支行网点发起业务没有出台职责界限,而联行柜对县支行网点传来的影像进行账务处理(不能确保影像账务信息的安全性),制度未能明确此核算模式下职责的承担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未能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形成会计制度盲点。尤其面临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全面上收,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带来新的挑战。

三、ABS系统业务风险防范

(一)增强人员责任,提升防范意识

会计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人的管理。一是建立人员道德约束机制,提升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全员培训,尤其加强新系统新业务的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如集中授课、岗位能手技能传授、专家教授理论讲座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业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计人员工作有指标、追求有目标,完成各项业务。

(二)注重完善系统,确保平稳运行

注重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秩序,确保系统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功能缺陷后,及时反馈到科技部门,形成特定的业务需求意见书。并及时反馈至相关系统研发部门,尤其在新系统研发涉及阶段可根据反馈意见解决系统运行缺陷。如完善系统自动入账功能风险控制;增加联行柜查询查复的复核功能和网点柜查询查复画面等。二是面对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数据库备份、服务器调试等工作,确保系统及时恢复正常运转,减少资金风险。三是注重对备用机的维护和运用,使备用机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三)严格落实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现行业务核算体系存在“重制度、轻操作”的困境,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操作上的严格执行,在风险防范上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是严格规范岗位操作。定期轮换岗位,促进人员学习了解其他岗位的业务处理流程,认识到岗位轮换的重要性。二是严格管理业务用机,明确业务用机责任主体,防范一机多用造成的风险。三是必须严守格道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四是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改进有关凭证格式,减少操作差错。

(四)确保网络顺畅,有效控制损失

网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应被界定为不可控风险,在面临巨大灾难、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各项损失降至最低。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网络运行问题,及时与科技部门沟通解决,以防重大网络灾难的发生。业务处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计算机安全规定,防止外来病毒破坏网络,造成损失。

(五)防范控制风险,做到管理严谨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对会计人员形成约束,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其次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和内控管理要求,出台相应制度,合理配置人员。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顺应市场需求开办再贴现业务,营业网点随之业务量增加、人员紧缺。在遵守相关岗位职责设定的基础上,该部实现部门内部跨专业兼岗——合理安排综合科人员兼岗,既准确高效地完成了业务处理,又全面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

(六)努力适应系统,不断完善制度

ABS系统的相关制度是进行业务处理的规范。明确责任主体、不断完善制度,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具依据性、责任意识的提升更具约束性,从而减少业务处理中因制度依据不一而造成的不同理解。完善制度有效引导业务行为,是在面临新系统、新业务情况下处理工作的指示牌。

从以上分析来看,影响ABS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六要素从各个方面冲击ABS系统并带来新的风险。建议营业部门定期组织本部门人员讨论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各岗位、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点,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确保会计核算系统正常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对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J]华北金融,2008,(12)

[2]钱素芹ABS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1l金融纵横,2009,(5).

(责任编辑:贾伟)

金融信息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分析了资产数字化与区块链积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块链积分核心原理及技术,提出了区块链积分产品设计、区块链积分架构设计、区块链积分通兑系统核心模块设计,构建出区块链技术在积分系统中的应用框架。基于区块链的积分系统通过区块链平台向积分业务提供接口调用,对积分通兑业务场景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撑与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统一积分系统,负责发行通用积分币。任何企业、商户都可以简单、便捷的申请到API接口,并有权发行积分。积分兑换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中,并进行商户间的实时清结算。通过分布式共享账本、私钥签名和共识算法,构建出安全、高效的积分通兑核心系统。

关键词:区块链 积分 资产数字化 分布式帐本 共识机制 加密算法

1 引言

积分是保持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的重要营销方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行业、大型企业都推出了积分体系,尤其在电商、银行、航空、通讯运营商以及电力行业系统等。消费者对这些企业的积分认同度也比较高,但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兑换积分的过程中满意度较低,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积分发行不透明

传统积分发行基于数据库,企业积分存在篡改伪造的风险,公信力缺失。需引入区块链技术,将积分的发行上链,确保积分发行、使用、转让、兑换记录都不可篡改,公开透明。

1.2 积分分散不通用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各自发行不同的积分,需要一种通兑通用的积分,打通各行各业的服务。

1.3 积分无法转让

需要引入积分转让、兑换机制,提高用户积分使用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多潜在的消费者。

区块链技术保证了积分数字资产的安全。区块链通过分布式共享账本结构、私钥签名和共识算法构建出比传统分布式更安全的核心基础系统[1,2,3]。

基于区块链的统一积分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行业积分通兑平台,打造集积分兑换、交费充值、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的统一积分系统。

2 资产数字化与区块链积分理论

在传统资产数字化领域,如积分、融资租赁等资产由不同的中介机构托管,资产交易成本居高,有过程存证缺失、难以溯源等安全问题。在金融服务领域,涉及很多人工处理环节,极大地增加了业务成本。目前资产数字化各环节存在效率瓶颈、交易时滞、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等痛点,可应用区块链技术以解决问题。

2.1 资产数字化與区块链积分原理

基于区块链技术,将资产进行数字化,形成数字资产,并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登记存管、转让交易和清算交收,构建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4]。

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数字化,消除交易中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提高资产利用率。区块链上资产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方式,使其成为数据和信息记录的可信载体。可编程的合约使得交易流程智能化,通过在区块链平台中预设交易规则,达到预定条件则自动执行,提升交易的自动化程度[5]。

各类资产,如积分、股权、债券、票据、收益凭证和仓单等基于区块链存储、交易和流转,成为区块链上的数字化资产[6,7]。利用区块来记录数字化资产及交易数据[8],区块链以实时方式实现价值转移。区块作为一种底层数据,记录积分、证券、基金、保险、期货、信托、资管和融资租赁等各种权利、资产及其交易。资产交易数据的分布式帐本存储,包括交易双方帐户信息、交易时间点、交易量等数据,出让方和受让方以私钥进行电子签名,确保安全。

区块链利用程序代码表达业务逻辑,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积分互兑和固定收益证券交易等智能合约,金融资产交易相关方基于交易规则达成合约,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并通过区块链技术相应机制确保其运行符合特定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利用数字资产智能合约,将交易规则程序化、智能化,交易时匹配相关的合约,智能交易。

通过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算法、权益证明(PoS)算法和股份授权证明(DPoS)算法等共识机制,对交易达成分布式共识。区块链支持数字资产信息流、资金流、资产流的流转,让资产流动起来,并提供数据信息的安全、不可篡改记录,所有的资产流转可以追踪溯源[9]。

区块链技术在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应用,优化交易流程和记录保存方式,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区块链技术其安全、透明和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金融体系间的信任模式不再依赖中介者,资产数字化业务“去中心化”,实现实时数字化交易和数字资产安全转移[10-12]。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资产数字化,相比于传统中心化系统,优势在于利用分布式帐本,解决各数字资产发行方、交易方的信用问题、安全问题,建立安全可信的数字交易平台。区块链在资产数字化的应用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安全智能交易,提升运营效率。资产数字化分布式账本,实现资产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提升资产的安全性[13-15]。通过资产数字化,积分兑换过程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转移。

2.2 区块链积分核心组件

区块链积分核心技术组件包括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安全机制、存储和通信等组件,实现一个图灵完备的积分资产数字化区块链技术平台。

P2P、多播技术、分布式组网机制和数据传播机制是各服务器节点间通信的基础,构成通信组件。存储是分布式账本的载体,包括数据库、文件系统、区块数据结构和区块间Hash关联链式结构等技术。非关键性数据和超出区块大小限制的大文件可存储于文件系统中。在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统中针对区块数据的有效性达成共识,是共识机制组件的功能。

通过数字签名,验证交易指令的有效性,实现数字资产交易有效性保障[16,17]。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公钥和私钥用于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和用户认证[18]。哈希算法将原始数据摘要,校验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防数据篡改。利用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机制,防止隐私数据的泄露[19],加密算法、哈希算法优先采用国密算法。

核心应用组件提供了针对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功能组件,供应用调用。允许使用编程的方式发行数字资产,支持通过配置脚本语言编写智能合约。允许互联网金融智能交易,支持能源互联网交易安全自动执行[20]。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 区块链积分核心技术

区块链是有节点参与的分布式账本系统,特点是不可更改,不可伪造,记录了其用户的每一笔交易。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找到每一个地址,在历史上任何一时间点所拥有的价值[21]。

区块链是由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组成的,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Hash),从创始区块开始连接到当前区块,形成块链。

3.1 统一平台

由共识网络参与方组建一个统一的积分兑换交易平台,负责发行通用积分资产。任何企业、商户都可以申请API接口,接入统一积分平台,平台也因此获得数量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

3.2 跨商户兑换积分与购买商品

以通用积分为媒介及支付方式,交易各行业、各商户间积分与商品。

3.3 统一积分APP

消费者无需登录多个网站,只需要一个统一积分手机APP,就可以查询到本人在各个行业、企业、商家的积分余额、兑换明细。通过APP通兑通用积分,在各商家间消费。

3.4 分布式监管

區块链多中心共识网络,积分发行方、积分接受方、积分兑换交易平台,可以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区块链。

3.5 身份认证

所有参与的角色,都拥有私钥和公钥,其中私钥用于签名和确认操作,公钥用于证明用户身份。所有用户都需要完成实名认证,然后将用户信息与公钥一起交可信的第三方认证CA机构进行绑定,确认身份。

3.6 私钥签名

在区块链积分系统内,包括兑换积分、发送积分、结算等操作,都需要帐户本人私钥签名确认。

3.7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自动兑换,自动结算,自动统计,大幅降低平台人工运营成本。

3.8 数据存证

用户的公钥地址与CA认证记录在区块链上,作为身份证明,发行兑换等操作记录都写入区块链,作为双方交易的证明,数据存证。

4 区块链积分产品

4.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交易流程

区块链积分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

区块链积分平台根据用户的私密数据,生成私钥、公钥。

用户签约时,用私钥对交易合同内容签名,然后发送给区块链节点。

数据到达区块链节点,节点检查权限、验证手续费后,转发交易数据给共识节点。

共识节点验证交易合规后,将区块信息写入区块链,并同步给区块链节点。

用户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节点上的区块信息和交易信息。

4.2 区块链积分架构设计

区块链平台及应用系统分为:区块链服务层、区块链应用编程接口层、区块链应用层,如图2所示。

区块链服务层:接收交易数据,并完成加密、签名、校验、共识、查询等操作,属于区块链基础服务。服务层包括区块链的共识节点以及提供给用户查询数据的区块链只读节点。达成共识的数据会被存储在区块链中,包括区块数据、数字签名、哈希值、Merkle树等;区块数据包括用户信息、认证信息、合同信息、资产信息、积分交易信息等。

区块链应用编程接口层:主要负责逻辑处理,提供各类API接口,如资产的发行、资产的挂牌、买卖双方的资产撮合等。

区块链应用层:基于接口层的面向用户的应用,是区块链的UI层。用户在这里可以查看积分挂牌资产,积分交易交割资产等操作,以及在区块链浏览器,用户可查询到区块信息、合同信息等。

4.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通兑系统核心模块

4.3.1 身份认证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用户的身份认证和用户公钥的绑定。用户的身份认证由系统后台认证确 定,然后将认证后的用户信息,加上系统分配的用户公钥,通过接口传递给CA认证中心,CA认证中心签名确认用户身份和用户公钥的绑定。完成身份认证的用户,关键操作必须本人签名,不可伪造,不可篡改。

4.3.2 隐私保护系统

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是公开透明的,但对于有隐私需求的用户来说,需予以隐私保护。所以在区块链里,每个合同可有一个共享钥,实现对合同内容的加密,仅拥有共享钥的用户,才可以读取到原始的合同信息。

用户使用共享钥对合同内容加密,然后再对此加密数据签名,证明本人操作。

只有用户本人,以及其他拥有共享钥的账户,有权查看合同的原始数据。

没有共享钥的用户,在节点上看到的都是加密数据,无法读取原始的合同数据,从而实现隐私保护。

4.3.3 存证、鉴证系统

对加上时间戳的区块链的头哈希值进行签名,分别存放到平台区块链上、司法鉴定联盟的区块链上、公网比特币的区块链上。司法鉴定中心作为信息安全鉴证的第三方机构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对用户的区块链头哈希值做证据存证,提升了数据存证的安全水准。

一旦客户在区块链上有业务纠纷,司法鉴定机构只需验证用户原始数据的哈希值是否在区块链的梅克尔树中,即可迅速做出鉴定结果。

存证、鉴证系统保障区块链积分系统的数据安全。

4.3.4 区块链积分监控

区块链积分监控系统,对积分交易列表、交易详情、区块数据等进行监控,如图3所示。

5 结语

在分析了资产数字化与区块链积分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区块链积分核心原理及技术,提出了区块链积分产品设计、区块链积分架构设计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通兑系统核心模块设计,构建出区块链技术在积分系统中的应用框架。

参考文献

[1] A.Kosba,A.Miller,E.Shi,Z.Wen and C.Papamanthou, Hawk:The Blockchain Model of Cryptography and Privacy-Preserving Smart Contracts,2016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SP),San Jose, CA,2016.

[2] Eyal I,Gencer A E,Sirer E G,et al.Bitcoin-NG:A Scalable Blockchain Protocol[C]//NSDI,2016.

[3] Nakamoto S.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J].2008.

[4] Mainelli M,Smith M.Sharing ledgers for sharing economies:an exploration of mutual distributed ledgers(aka blockchain technology)[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Perspectives,2015,3(3).

[5] K.Christidis and M.Devetsikiotis,Blockchains and Smart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in IEEE Access,2016(4).

[6] F.Tschorsch and B.Scheuermann,Bitcoin and Beyond:A Technical Survey on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ies,in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6(18).

[7] 张波.国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情况及相关启示[J].金融科技时代,2016(05).

[8] 蔡制宏.数字货币发展状况、可能影响及监管进展[J].金融发展评论,2015(3).

[9] Kiayias A,Panagiotakos G.Speed-Security Tradeoffs in Blockchain Protocols[J].IACR Cryptology ePrint Archive,2015.

[10] 袁勇,王飛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 42(4).

[11] 林晓轩.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6(08).

[12] 张苑.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2016(05).

[13] 朱建明,付永贵.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动态多中心协同认证模型[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01).

[14] 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6(09).

[15] 沈鑫,裴庆祺,刘雪峰.区块链技术综述[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11).

[16] Pass R,Seeman L,Shelat A.Analysis of the blockchain protocol in asynchronous networks[C]//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Springer,Cham,2017.

[17] X.Xu et al.,The Blockchain as a Software Connector,2016 13th Working IEEE/IFIP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WICSA),Venice,2016.

[18] J.Barkatullah and T.Hanke, Goldstrike 1:CoinTerra’s First-Generation Cryptocurrency Mining Processor for Bitcoin,in IEEE Micro,2015(35).

[19] G.Zyskind,O.Nathan and A.’.Pentland,Decentralizing Privacy:Using Blockchain to Protect Personal Data, IEEE Security and Privacy Workshops, San Jose, CA,2015.

[20] 张宁,王毅,康重庆,等.能源互联网中的区块链技术:研究框架与典型应用初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5).

[21] 杨晓晨,张明.比特币:运行原理、典型特征与前景展望[J].金融评论,2014(01).

①基金项目:国网电子商务科学技术资助项目“区块链在国网电商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B36802170047)。

作者简介:朱兴雄(1975-),男,汉族,湖南醴陵人,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获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中国国家标准GB/T 25656-2010《信息技术 中文Linux应用编程界面(API)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主要从事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樊涛(1971-),男,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处理及平台技术、互联网安全、区块链与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何清素(1977-),男,湖南道县人,高级工程师,EMBA,主要从事物联网、信息通信、电力系统自动化、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住宅区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防盗器应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