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技术范文

2023-09-19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1篇

摘 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具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愿,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大多数青年教师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知识、方法与策略,未能很好发挥信息技术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是:领导重视,政策激励,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会自动对教育产生影响,只有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是教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占全国普通本科学校数量一半以上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如何,将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化环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1][2][3][4]不断探索,试图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达成共识。本文重点参考李天龙[5]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宏观层面,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信息化教学效果测评能力。二是微观层面,包括利用多媒体软硬件环境实施教学的能力,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格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实施教学;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式学习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设计基于临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虚拟与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实施反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1.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择了陕西省1999年以后新建的9所本科院校(含民办本科院校2所),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结合的方式,共涉及39题,分为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等四个部分。问卷编制后听取了从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的7名专家的建议,并选择了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10名教师试测,根据专家建议和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剔除无效问卷后,直接参与数据统计的有效问卷144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信息如表1。

2.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本部分问题围绕青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意愿与态度进行设置。调查显示,77.78%的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分别有47.22%、50%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或有提高。愿意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达94.44%,但是在教学中能非常熟练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的只有5.56%。在回答“你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时,分别有44.44%和33.33%的教师选择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两项。

同时在与教师交谈中了解到,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非常强烈,但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等原因,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多。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氛围”、“欠缺教学理论与方法”、“没有教学环境”等,选择“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不会使用设备”的只占8.33%、19.44%。可以看出,对青年教师来说,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但是如何用好信息技术以及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需要引导,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办了大量的非师范类专业,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各高校都引进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缺少基本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在设置的“教师对教学相关理论和软件掌握程度是否需要培训”的矩阵多选题中,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等三个项目认为掌握“一般”。关于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69.39%的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项目选择“一般”和“较差”,“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使用”,教师们觉得最不熟练。可以看出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化教学评价、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教学应用。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与创新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成共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获得。专业学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习得,重视教师职前的正式、系统的学习,以及职后的非系统学习,如短期培训、基于各种资源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必备的基本能力。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80.5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88.89%)、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80.56%)”,教师认为是从事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

教师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虽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强烈,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采用较少,说明青年教师较少采用除教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有意识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三、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1.领导重视、政策激励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并且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高等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可以说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领导,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与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发展规划,投入人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规划目标。

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例如,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予以奖励,或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政策;通过举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网络综合平台使用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热情。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学校创建信息化教学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什么?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浸润在我们生活当中而不被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果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一种文化,那么,融合会给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许多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课程教育文化与信息技术文化的双赢。[6]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促使传统教学结构、教与学方式发生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调查发现,63.89%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表现在缺少适合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另一方面体现出新建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宣传与对师生的影响还有待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一,需要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需要有一支本领过硬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建设队伍,负责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尤其在软硬件建设、管理、维护方面应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其二,应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使教师在此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培养。

3.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高校青年教师8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尽管在专业知识方面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方面还显得欠缺。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助教等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训练就直接走上讲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在职前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且许多高校对新进教师的培训也仅仅采用讲座形式,开设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效果不明显,不能较好地解决高校教师“如何教”的问题。[7] 因此,对大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培训非常有必要。

调研显示,教师认为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培训现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①培训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调查显示,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等有培训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方面,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教学应用”等不熟练,需要加大对上述内容的培训。②培训策略与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应结合教师从事的不同学科、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例如,文理科教师、师范与非师范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强具体教学案例培训,调查显示,教师反对纯理论的讲座式培训,不是教师不愿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采用此方法指导具体课程教学的实践。③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各高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教师自学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今天你停止学习,明天就会停止做教师”。[8]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某种意义上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学习只能掉队、只能被赶超。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获取,但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才能习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另一途径是教学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在1989年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不能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9]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如反向思考、返回思考、反复思考等。一方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吸取教训、改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3]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35.

[6]杨哲.让整合成为一种习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1.

[7]艾述华.“教学学术”领域下大学教师发展新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5):93-96.

[8]杨哲,钟生海.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10-2-4(4).

[9]庄辉明.明天的教师——师范生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鲁利瑞)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2篇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数据资源型服务器为核心,运用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整合资源.再设计、再开发,应用于教学和课堂管理中,并对相关过程作 相应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减轻教师准备教学资源的程序,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的缺陷,信息呈现多样化,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师生之间可以在不考虑空间及时间的限制下进行交流;它不再依賴于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而是使用音像教材,视听结合,信息来源准确且丰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实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视频或音频或动画等信息借助PP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展现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处理功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核心在于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控制更加优化和有效。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体现为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教学功能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将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在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现,学生可以通过特定的登陆方式进行学习和考核,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能够提供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应用,适用于远程教学。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决定继续呈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接收学生的应答,判断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答复。

(三)计算机模拟教学

计算机模拟教学就是用计算机提供一种仿真的工作学习情境,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际的真实场景和社会自然现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技能训练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仿真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客观条件的不足,以补充实习场地和设备资源,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仿真教学从搜集资料、处理教材、创设情境、计算机模拟展现等方面入手实施教学过程并在实施中改进存在的问题。仿真教学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仿真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常用实验仿真、实训仿真来取代现场实训,以弥补学生多、设备少的缺点。实验仿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验环境,从而替代或补充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实训仿真:由计算机技术来完全仿真一个真实的工厂,或通过控制的模拟实训器,产生逼真的训练、操作环境进行互动操作的教学过程,如学习者通过操作计算机,根据情境模拟进行实验,并利用电脑分析各种实验可能产生的变化,使学习者得知结果,以达到与实际情境相同的学习目标。计算机模拟教学的优点可以概括如下:(1)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由于技能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反复练习,计算机模拟可以避免经费及客观环境等因素,提供无数次的练习机会,直至达到教学目标为止。(2)增加实习的安全性。在职业教育中,有些技能的培养有很大危险,如辐射问题、化学反应的毒气、汽车加速实验、高压电力等实验。而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人员损伤,进行标准的实验。(3)有效地降低实习经费。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重复模拟,不需要机器设备,其费用相对来说要低得多。(4)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模拟教学提供动画、图像、文字来模拟情境变化的特性,这极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根据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不同特点,针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模式,而且要将各种模式有机地结合,从而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得以有效地贯彻。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填鸭式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声光电等多元素,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出了深刻的改变,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体制和教学理论的教育体制产生积极影响。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核心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它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而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手段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进行形象、生动、自主的教学,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资源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习资源的多元化提供了手段和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也使学习的空间从传统的课室变成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全球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异地之间的师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咨询。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不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对当前教学的模式产生了影响和动摇。通过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教师观念使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要求

目前对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许多教师也缺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和经验。无论从操作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技能,还是在心理方面,都缺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准备。为了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计算机操作、音视频处理、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参观学习网络课程建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情境设计等,或者组织多媒体设计竞赛,这些活动都可以大大激发教师的兴趣,加强教师教学手段的锻炼,同时也可以树立鲜明的现代教育观念。

(二)开发移动学习系统,提供良好的交互平台

要使高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搜寻到学习资源,能够与老师、同学们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等,必须有一个平台帮助实现,移动学习系統就是这样的平台。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是移动学习能否实现的关键,学校移动学习系统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移动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开发、设计适合自己学校的移动学习系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系统开发首先应考虑学校师生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其次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除了设计适合移动设备特性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选取部分典型的优秀资源进行转换处理,使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地使用这些优质资源。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有许多,它也是移动学习能否成为现实的关键环节,需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贾宝刚.新建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建设口[J].教育与职业,2007,(8).

[2] 李根,刘珊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 杨懋,张海军.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河西学院学报,2003,(3).

[4] 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

[责任编辑 陈 鹤]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3篇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等内容。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储存、传输、转换和分配,对教材文本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服务于教学,这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常态。从现代教育技术到现代教育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科学选择、优化处置、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技术成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一、科学选择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提升。当代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而且对这些信息技术充满认知兴趣。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科学筛选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处理技术,将学习内容立体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起来,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为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我特别播放了初中时学习过的《核舟记》相关图片。当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之后,我又开始播放由本班学生参与录制的配乐朗诵。由于音乐、画面和教材内容形成和谐统一,又是同学朗读的课文,自然要特别关注。在小组讨论时,我提出几个思考问题:思考作者为何而乐?第二节中作者悲从何来?第三节中客悲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和客人是怎么转悲为喜的呢?由于前面有很好铺垫,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教师成功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开文本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多媒体画面引发学生回忆,配乐朗读又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堂学习呈现良性化。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但要科学设计运用课件还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努力。

二、优化课堂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有些教师解决某些重难点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很丰富,教师往往是自己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依然是听得稀里糊涂。因此,改变教学意识,制定教学重难点突破策略,便显得异常重要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声光电技术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处理,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好技术环境铺垫。

优化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能够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制定教学措施。例如,在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为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举行全校局域网语文课堂互动活动。学生们同时登录学校局域网,进入互动平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网上互问互答。一个班级学生负责提出问题,另一个班学生负责回答问题,然后进行轮换。由于是网上互动,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争先恐后地提问解答,课堂学习研究气氛特别浓烈。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展开不同班级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由于涉及竞赛性质,学生自然不甘落后,课堂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教师给出一些点拨,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的。

三、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放弃“一言堂”,要少讲多练,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课堂容量,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更广阔平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筛选、进程优化、信息整合,为学生呈现针对性更强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提供课文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丰富信息传递,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利用课件还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促进文本生本对话。这对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价值观都有重要帮助。

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准备了微视频,播放毛泽东影视片断,从影像中感知伟人的风采。学生不仅对毛泽东有了更多认知,也被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所吸引。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词,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学生认知的提升。原来学生朗读诗词的节奏普遍较快,很容易破坏作品的内质,难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可看过电影剪辑之后,学生朗读速度明显降低,语气中自信力量大大增加,这说明电影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科学运用,能够集中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艺术化,让课堂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丰利中学)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4篇

摘  要:云教育是大数据、云计算与教育教学领域的结合,在云教育技术下,展开远程教育,能够很好地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作为关键要素,云教育技术下,将远程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为数学学科教学提供创新机制,更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云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数学教学  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这种基础上,有效创新教学形式,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科学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新动能成为了关键内容。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的实现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活力,也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具有重要性意义。

1  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的意义

云教育技术是现代化技术的代表之一,在云计算、大数据的基础上,将教育融合其中,形成了智慧教育,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远程教育是云教育技术下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云教育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远程推送,为更多地区实现了教学的远程化、实时化。从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的意义中分析,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推动力。当前我国许多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还较为薄弱,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是改进偏远地区教育形式的一种有效措施,能够以远程教育的形式,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与教学。二是提高了教学趣味性与教学质量。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局限性,能够配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实现光、声、图、色、文的传递,在创新的教育形式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2  云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云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创新性,也为教学课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数学教学为例,在云教育技术的应用下,远程教育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并采取适宜措施引入,能够获得学生对教学课堂的关注,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起到营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基于多媒体工具的光、声、画等技术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视觉与听觉中形成冲击,这相较于教师口头描述或图文讲解更具有视觉影响力,从而能够有效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于视频、动画等的信息传递中,实现教学导入,获得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2]。

2.2 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将丰富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数学逻辑传递给学生,但更需要做好渐进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进度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步加深教学。而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多采用一本教材定课程的模式,这对于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无较大益处。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能够起到丰富学习资源,展开横向教学的作用。除教材中所包括的内容,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课堂中,还能够延伸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有赖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能够通过课程知识的主要内容,收集与整理更多的相关知识,展开深入、细致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学习中的深度理解,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加严谨的知识链条[3]。

2.3 使空间数学具象化

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需要配合多媒体工具展开教学,这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同的是,多媒体工具的利用下,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创新,将教师口述、教材印制的知识立体化、具象化。数学学科中,空间数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在不断培养学生空间数学能力,以空间想象为基础的空间数学也考验着学生对数学空间知识的敏感性。远程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中,能够借助多媒体工具实现空间数学的具象化,通过三维立体图形的空间旋转与翻转,空间结构的解剖,能够更加立体、具象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数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

2.4 激发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是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影响着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更影响着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逻辑的养成。在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中,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远程教育在把握学生思维导向上更加具有预见性,远程教育能够形成更加直观的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内容与内涵的数学思维,于教学中重点突出,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给予适当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4]。例如,在数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对数学几何的思维认识,通过远程教育挖掘图形间关系,配合图形结构剖析,引入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3  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数学教学的创新应用

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 ,这对于远程教育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数学课程的远程教育模式下,应能够积极吸取新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有丰富的学习体验。

3.1 互动式教学课堂的引入

当下的远程教育发展模式中,常忽略了线上教育的弊端,其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减弱是主要的不足,相较于常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远程教育难以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互动,也减弱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所以,在远程教育中,还需要积极利用云教育技术,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形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例如,将在远程教育中,不仅需要构建教师窗口,也需要构建学生窗口,形成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视频互动,这就能够打破由于空间限制造成的师生隔阂,也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小差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随堂提问,以一个数学问题的展开交由学生进行在线解答,该过程教师能够通过后台窗口观察学生解题过程,避免部分学生盲目等待讲解答案的情况发生。互动式教学课堂还可以用于课中与课后的线上互动答疑中,如以即时讨论窗口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在课程中或课后进行解答,可给予了学生相互讨论的空间,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興趣,避免教师单一传授知识造成学生思维固化。

3.2 线上考核模式的创新

云教育技术下,能够充分发挥云技术+教育的优势,将远程教育创造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还需要破除空间限制带来的考核难问题。不少人指出,在远程教育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考核、如何及时展开随机的教学考核等,这都是远程教育应解决的问题,但云教育技术下,这些难题得到了较好的改善。首先,线上考核不再是结课考核模式,在云教育技术下,线上考核可以在任一时间展开,教师可以同时监督多个学生完成考核内容,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视频与语音监督模式,展开教学考核。其次,线上考核还能够通过课堂随堂提问方式收集学生答案,在课程中弹出问题窗口由学生作答提交,储存与云端并进行统计,这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成效能够形成一个动态化的监督模式。最后,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能够丰富教学考核内容,除学生试卷考核成绩外,学生上线次数、课程参与度、课程问题讨论次数、答疑正确度、作业完成率等,皆能够体现在学生客户端与教师端,以云收集形式,更好地为学生教学考核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语

云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活力,能够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多样化,这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也是创新教学形式,获得学生更高关注、主动参与的方式。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既能够为教育资源的传播提供动力,也有利于为教学形式的创新助力。

参考文献

[1] 罗洁.移动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 管众.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小学教学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 齐嵘.现代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9(7):126.

[4] 申凌华.远程教育技术在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2):39.

[5] 丛丹丹.高校云教育平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7):223-224.

[6] 张杨.高校云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3):213-214.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地,在分析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观的视角对县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发展状况;思考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2005年12月首批实施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辽宁等9省市的骨干代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活动,其后全国各地按照部署逐步实施所在区域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随着培训的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2008年6月,周口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培训,使全市70%的中小学教师受到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三级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国家、省级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要负责的是对培训者的培训,河南省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务的承担者主要是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因此,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受制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等。本文将在重点分析河南省周口两市、8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任务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系统观视野下市(县)一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任务及发展现状

市(县)级的教育技術培训基地是三级培训机构中的最下级及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地,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省辖市级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市级培训者、辅导员、骨干教师、高中教师、直属中小学和初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初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市、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主要配合上一级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和管理本地小学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和部分初中教师培训。在现实的培训操作过程中,市(县)培训基地——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辖区内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由于承担了辖区内几乎全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造成培训工作量巨大。河南省为教育人口大省,仅周口市就有中小学教师10万人,为了保障培训的质量,对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任务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进而也对支持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终身学习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其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能力。作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由于独特的地缘性特点它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其目前主要负责组织与实施初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教师岗位(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及教师学历进修培训等,其培训工作具有培训工作量大、培训项目繁杂、内容变化快等特点,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近几年的培训重点内容之一。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为了了解县级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010年7月到2011年9月,课题组选取河南省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等8市为样本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由课题组成员委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所在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选取周口两市、8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调查同样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展开;同时,选取周口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校长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小学教育应用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面临的问题

由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教学设备具有特殊的要求。市(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为中等性质的师范学校,既没有高等教育院校的创收能力,也没有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境地。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建设资金紧张。以周口两市、8县为例,共有10个教师进修学校,其中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周口目前约有小学4000余所,初中530余所,中小学教师总数近10万人。市川汇区中小学教师接近4000人,按教育技术培训5年培训计划计每年应培训800人左右,而访问调查显示近3年的培训在300人次左右,主要原因是连网计算机设备的老化与数量的不足,不能展开大规模的培训,深层次的原因是面向培训机构建设资金的缺乏。由于学校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所在地的地方财政,地方经济的状况与投资倾向决定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在课题组对教师进修学校的访谈调查中反映问题最大的就是学校建设资金的问题。

2.教师待遇偏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是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各类培训任务,培训学校本身不能从各种培训过程中提取费用,教职工收入来源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拨款,像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工资由所在县财政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待遇偏低。

3.培训内容变化快。各种培训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令性下达,教师培训机构只是任务的承接者。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各种形式的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内容变化过于快速,培训教师随着培训任务不断变化培训教材,很少长期使用固定教材,一种培训教材在使用几次后就被更换,造成培训教师在还没有很好吸收、深化培训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该种形式的培训任务可能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培训任务和教材。

4.培训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关联性、交叉性的培训内容如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近年分别展开,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所在地中小学校的经济负担和受训教师的工作负担。

5.高学历教师少。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共有教职工80余人,主要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生,虽然为周口市唯一的省级示范学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市、县一级的知名高中、初中已有为数不少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学一线。高学历、高学位教师的缺少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类学校目前对人才吸引力的问题。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与培训脱节。“标准”涉及到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素质一级指标。而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的《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与合理应用,指出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与重点内容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国家农远工程的启动使得河南省区域内所有的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像周口近年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然而,课题组对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却表明,普通中小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教室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主管电化教育的负责人也表示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硬件建设,后续资金投入需要扩大8到9倍。由此可见,由于信息化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所在中小学学校的领导,对培训效果都不是很满意,没有教学一线的合理应用,培训常常处于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状态,培训也演变成功利性和形式化,很多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拿证。这此问题虽然不是培训机构的问题,但实际上对培训机构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二、合理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精神,河南省于2007年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从2007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河南省确立了“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的原则。各地按照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各级培训基地。由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构成了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回应:

(一)加大资金投入

培训基地占地和建筑面积、校舍容量、专业教室数量、各种图书音像资料、实踐基地、计算机网络及设备等硬件设备是基地建设的基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来源于所在县财政,在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当地企业的加入等。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虽然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摇篮,但由于所在地一般在县城,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待遇较低,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学位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在做好加强硬件化建设的基础上,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如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三)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有“每周集中培训两天+分散研修”、“每周集中培训一天+分散研修”等形式。由于培训基地所在地距受训教师所在地近的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无论上述哪一种大规模的培训都会给受训教师的吃、住、行及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完善更加灵活的培训模式,省级示范学校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采取走下去的策略,以乡中心学校为依托,教师进修学校指派教师对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服务到家,这样就减少了受训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四)理顺各种培训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中众多培训中的一种,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费用主要来源于生均办公经费的5%,教师培训的费用所占比例有限,过多的培训及其费用会降低学校用于日常管理的其它费用,对于一些村级的学生人数为几百人的学校而言成为突显的问题,也造成一些学校领导对过多培训表现出一些抵触的情绪。因此,要理顺各种培训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优化与之相关的其它培训形式,整合教育技术培训与农远工程应用培训等。

(五)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技术支持性

目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与应用环境脱节。由于河南省内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定位为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农远工程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些支持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各学校投入差别巨大,多的投入十几万,少的投入几千,与农村中小学相比,城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反而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由于缺少后续资金的注入,出现了停滞的局面。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建设力度,课题组认为可以采取以点向面、分批建设、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三、结语

系统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整体原理指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的功能。[3]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应考虑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培训模式创新等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等要素。本文是在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周口9个地级市调查的基础上,重点以周口市为主进行的分析说明,由于经济与文化的相似性,对全省县级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

[2] 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陈晓慧.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4.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我国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在推进教育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在将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自主学习过程的实现。就职业院校来说,其在近几年的教学完善过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其教学过程在实际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促进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因此,以电工电子技术为例,通过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谈谈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意义,进而针对这门课程在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将其进行应用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模式也逐步完善,善于在课堂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实施互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探索系统内部资源的综合应用与整合,提升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本文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开展进行分析。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概述

互动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教育形式之一。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學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建立灵活的知识学习模式,一方面,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固定的信息传导模式,从而是现代新型教育模式在新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互动型新课堂,例如:教师在哦课堂中善于应用提问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也是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主要渠道,新教育理念倡导现代学生学习模式的开展,应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融合,互动式教育模式的开展,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例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包括:简单电流应用,复杂电路的控制等部分,学科知识中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才能得到学科研究的相关理论,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发展教学空间。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理念的全面性转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注重学科教育理念的全面性转变。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发生转变,《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知识,教师应当转变单一注重理论的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善于实施教学知识的综合化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对《电工电子技术》中直流电路的性能与测试进行教学,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明确课本的教学目的,实现现代教学设计的课堂知识水平发挥互动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引导现代教师应当实施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中的互动,设计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要点,善于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为《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完善的教育发展引导。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

《电工电子技术》中教育中互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开展,必须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加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具有较多的动手实践部分,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电力应用的主要知识,同时也会在实践中遇到课外知识。例如:电子检验中,系统测试的时间控制等,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知识,学生无法从梳书本知识中直接获得,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性解答,为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与学会生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对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初步判断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课堂“正弦交流电路的性能与测试”中进行教学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对正弦交流电路测试中学生对正弦交流电的判断进行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回答水平,有目的的进行学生学科知识的指导。

(三)学生间的互动加强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互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互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建立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模式,实施现代《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施中,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例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主题“正弦交流电路的性能与测试”,组织学生自建立小组进行课程的自主探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依据教师给予的课堂引导,提出完善的理论研究新理念,发挥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也在自主探究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新优势,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直接体现。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注重学生自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开展,符合学科课程的学习需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拥有大量的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同时也有许多电力知识,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探索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探究。例如: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中,善于正弦电流传输的电路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又善于进行系统知识的综合应用,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课后反思,例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电路设计的综合分析,并在学科课后延伸中,扎住学生课堂学习的薄弱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课课题深入探究,从而实现了我国现代新教育理念在整体教育结构中的完善实施。

三、结论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专业学科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善于结合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现代教育课堂知识的综合发展,实现现代学生培养逐步实现学科实施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拓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行.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36):150.

[2]张倩.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互动式教学的实施程序[J].科技信息,2009(15):523+534.

上一篇:结婚祝贺词范文下一篇: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