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

2023-09-19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国际人才培养使命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各层次国际交往日趋频繁, 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参与全球治理的需求也在增强。在“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深入,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 当今时代对外语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语人才在国际交流当中, 担当着桥梁的角色, 帮助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 实现顺畅友好的沟通。同时, 外语人才还是中国的国际名片和形象大使, 担负着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 传播中国文化, 讲述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正能量的使命。此外, 外语人才还是国家外交战略的践行者。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需要涉外人才了解和掌握, 在涉外事务中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二、外语人才的基本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知识+技能”的“工具人”培养专向了“全人”培养 (马琳, 2015;文旭, 2016)

1951年, 周恩来总理对涉外人才的基本素养提出了16字方针:站稳立场, 掌握政策, 熟悉业务, 严守纪律。作为涉外人员, 首先要爱国。坚定立场和信念, 三观正确, 忠于本国和人民的利益, 是涉外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其次, 要懂世界。涉外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 洞悉国际形势, 并且通晓国际规则, 知己知彼, 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合理合法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再次, 涉外人才还需要了解中国国情。唯有对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有着深刻的了解, 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认同, 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另外, 涉外人才还需要具备出色的对外交流能力。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功底, 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思辩能力, 才能认清形势, 尽最大可能地为我国和人民争取最大的权益。

此外, 在欧框的八大核心素养中, 外语素养作为单列, 涵盖了全球意识, 国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等素养等方面 (裴新宁, 2013;刘义民, 201) 。我国教育部2014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中 (见下表) , 也列出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人文意识类基本要点, 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信息意识、问题解决等思辨能力类素养。

综上, 可见人文意识素养和思辨能力素养等“隐性素养”, 在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之外, 对于新时代的涉外人才而言的重要性。

三、国际人才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英语类专业是特殊专业, 具有涉外性质。该类专业的培养人才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中, 需要长期接受外国语料、外语国家文化的异域内容输入, 在校学习期间和未来的涉外职业发展过程中, 还正在、将要与外国媒体、外国人群的言论观点密集接触,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还将有可能与外国人群和事物密集接触。常言道, 身在庐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由于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英语类人才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长期接受西方文化输入, 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输入相对不足。

以定位国际旅游岛的海南为例, 随着自贸区、自贸港的建立, 其国际化进程会不断推进, 免签国数量会陆续增加, 国际开放程度会不断提高。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 英语类人才如果相对缺乏母语文化的认知、认同, 与自信, 没有坚定的信仰与信念, 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缺乏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则将会面临被反华言论和行为误导, 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的风险。

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主要担负国家桥梁、中国形象名片和外交大使的人语类人才, 如果不熟悉了解西方思维与文化, 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面临文化冲突, 给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会阻碍国家的外交战略实施。

综上, 英语类人才对于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政治素养等人文思政类核心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外交无小事。成就顺畅外交的外语类人才培养, 更是如此。

四、人文思政素养的融合课程改革探索

案例、场景, 和学科课程是最好的核心素养培养载体和平台 (常姗姗2018;成尚荣, 2015) 。

鉴于以上分析, 课题组提出了英语语课程加载人文思政素养培养的课程融合改革思路, 以期在进行专业语言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 结合特定场景和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唤起培养人才的相关信息注意, 开启相关领域的认知, 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实现人文思政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中, 通过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介绍、中国外宣形象树立、外媒看中国、等内容的英文时事报刊选读, 可以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 帮助起英语类专业人才形成国家认知和认同, 了解国家外交战略和国际形势, 窥探西方思维等, 形成国际视野, 实现人文思政素养的培养。在英语翻译课中, 在政治、外交翻译单元, 可以结合我国的外交政治立场, 对比不同态度和情感色彩对于翻译语汇的选择, 实现语言政治技能培养和国家认知、国家认同、价值观传递的有机融合。在商务英语类课程中, 可以结合商务场景和案例, 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形势, 国际规则, 和国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中, 还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 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差异意识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除了第一课程, 第二课堂也是人文思政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专家讲坛和辩论社、读书社等社团的活动, 都可充分利用来开启素养认知, 获得认同, 和强化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能力锻炼。

五、结语

对英语专业类的人才培养, 除了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还要结合专业的涉外特点, 和地域特点, 从国家需求和安全的角度出发, 提高对于人文类和思政类核心素养的关注和重视, 优化学科课程设计, 实现语言课程+人文思政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 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摘要:课程组以核心素养视角为导向, 结合时代国际化环境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区一港建设的地域环境, 结合英语专业特点, 分析了其人才培养的素养需求, 提出了以英语类专业课程为载体, 加载人文思政素养培养的课程融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人才,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课程融合

参考文献

[1] 常珊珊, 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 (09) .

[2] 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 (01) .

[3] 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6, 17 (02) .

[4] 马琳, 赵晓光.商英教改:从“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J].安顺学院学报, 2015, 17 (06) .

[5] 裴新宁, 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2 (12) .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第2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园情怀, 更加关注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 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 就表明它是关键必需, 是少而精, 并不是面面俱到。“它与学生一般素养、学科素养在概念和意义上是不同的。”

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几年, 我国各地经常出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因承受不起家长或老师一句批评的话而跳楼自杀、因学生之间相互斗殴致死致伤的事屡屡发生。这些学生自杀事件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也反映了我们教育方面的缺失。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迫在眉睫、不容等待。

三、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个学生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学生与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往往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相连。

(一) 国家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国家深入到教育系统中了解教育状况。首先国家要深入到学生、教师、学生家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去, 详细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问题、具体原因等, 只有这样, 才能对症下药。

2.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我深深感受到目标与实践矛盾重重, 严重阻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句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我们幼儿园在“重阳节”计划开展关爱老人的主题活动, 带幼儿到敬老院去, 了解老人的生活, 和老人一起玩耍、给老人表演节目, 给老人带去快乐和欢笑。当我园活动一切准备就绪, 明天一早就开始行动的时候。县教委一声命令, 文件有规定, xx人数以上走出学校开展活动要经过县教委同意。xx人数以上要经过市教委领导同意。发生xx人以上安全事故局长要下课, 发生xx人以上安全事故要追究县长的责任。当安全涉及到行政领导的职务时, 领导高度重视, 经常采取一刀切的措施阻止一切外出活动。幼儿又少了一次体验老人生活的感受。只得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用嘴巴讲述如何关爱老人。现在, 连带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花园去寻找春天的基本活动也取消了。

我国要彻底改变一些旧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并提出具体详细的措施与方法。

3.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行政领导管理为主, 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老师每天要填写很多安全资料来接受本单位领导和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资料许多是重复的内容, 老师怨声载道而又无可奈何, 甚至是造假。比如现在的电话家访, 老师要记录每个家长的电话, 打电话的内容。老师一天忙碌于应付这些无用的、重复的资料和检查, 在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方面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专家引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理念。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学校收费、卫生、防疫等非教育专业问题。

4.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我国所有小学、中学、大学的考试制度都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这种片面的评价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 不能代表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建立全面的、立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并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布, 接受所有学生、老师、家长的监督。

(二) 社区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

1.社区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区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辐射功能, 和学校一起共同制定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策略。如学校的开放日活动、教育专家讲座, 可在范围更广的社区举行, 让更多的家庭了解教育理论和方法。

2.社区宣传家庭教育。社区还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家庭教育, 提高居民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 学校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指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个人发展能力以及品德修养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刻不容缓, 这既是我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 也是世界各地在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 学校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呢?

1.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制定层级计划。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制定学校计划、教学计划、年级组、班务计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全校行政领导、教师、职工、学生目标统一、齐心协力, 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致于造成上下脱节、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情况。

2.变革育人导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改变过去那种以知识、考试为主的方向, 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3.改革课程。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 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 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4.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5.变革课后作业形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应减化学生课业负担和作业。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不再是以书面作业、作业题为主。也许中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几个同学合作去调查关于所在地的婚庆公司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报告。

(四) 家庭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也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可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家长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 只有从孩子摇篮中开始陶冶, 才有希望, 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越早越好。”孩子在幼年时期行为习惯不固定, 在心理上对父母存在依赖感和信任感。此时父母的行为习惯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孩子从小到大,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对其性格、品德、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 讲究文明礼貌, 作风正派, 为人正直, 是非分明等等。比如在孝敬父母方面, 如果在平时能多关心老人, 多孝敬父母, 你的孩子也会懂得这是一种美德, 是值得学习的。

2.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 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 如不继续学习, 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知识也存在老化的问题。孩子的求知欲相当强, 经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所以家长要善于学习, 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 不仅为孩子做出了榜样, 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3.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教育素质, 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这些观念、方法、能力, 就构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质。

家长要有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全面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上, 对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后果做出恰如其分, 客观及时的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

4.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引导孩子。作为家长, 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的表现和情况, 并向各阶段老师反映孩子在家情况, 并向老师请教好的引导方法。特别是孩子的缺点更应该及时了解后及时引导纠正, 逐渐改掉孩子的缺点。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们是家庭的希望, 是国家的未来, 为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大目标, 群策群力、团结一心, 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所需人才共同努力奋斗!

摘要:世界在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 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全球需要优秀品格、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国家、社区、学校、家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第3篇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实践和研究

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科幻画教学策略与研究

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馆校合作策略研究

5、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6、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7、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8、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9、核心素养背景下“全国卷”高考政治题型分析和应考对策研究

10、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 特征

11、关于司法腐败的法社会学思考等

12、重视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13、中学语文课堂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研究

14、中职公共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思考

1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师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研究

16、“互联网+”时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研究

17、立足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

18、文化认同的审美差异:新中国宣传画演变中的波兰因素问题

19、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20、“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2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摭探

22、美术核心素养下乌鲁木齐市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析

23、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措施研究

24、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设计教学策略分析

25、如何在初中起始阶段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6、核心素养:让数学教学从有限的课堂走向无限的人生

27、通过师范生的培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初探

28、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29、创作背景的剥离对艺术品视觉效果的影响

30、浅析如何培养初中生美术核心素养

31、信息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32、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探究

3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

34、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35、浅谈初中美术教学践行的核心素养

36、冲突与融合: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

37、论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38、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初中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39、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进策略

40、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41、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现状

4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运用

43、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开启课程新视野

44、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的美术课堂转型

45、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的开展策略

46、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47、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设计探究

48、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分析

49、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路径分析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第4篇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提出“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从师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要求教师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任教的学科关联起来,从教学目标、内容标准、质量标准等层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并思考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的方法、策略。本期主题论文即为该校教师思考和实践的成果。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倡导自主学习、提倡终身教育和培养儒雅气质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44-02

【作者简介】胡玲燕,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吴江,2152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一、“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活动

本区职教系统曾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展开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而学习。这说明很多孩子都是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当问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他们最喜欢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或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而最不喜欢的则是完全听老师讲课。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提倡会话式、启发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学习文言文为例,笔者指导学生自学,基本分这样四个步骤:首先让学生逐字逐句把文言文默译成现代汉语;在默译中如果发现有读不通、译不准的地方,就要查字典;如果查过字典后仍然没有把握,可与邻座同学交换意见;经过自由讨论,仍有疑问时,应举手提问。

在这一指导自学的过程中,从自读到默译,从查字典到讨论、提问、讲解、探究,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对学生来说,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对教师来说,是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认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读、自查、自由讨论,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文言文学习不再是难题。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几个文言虚词、实词,或几个特殊句型,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再如上《雷雨》这部经典戏剧作品的时候,如果一味以教师讲读的方式去点评剧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效果肯定一般。课前,笔者与班长、学习委员等人做了初步的沟通,让他们几个先熟悉剧本内容,练习分角色带感情地朗读。在正式上课时,先请全班同学欣赏由这些同学带来的分角色朗读,效果颇佳。话剧读完以后,同学们对《雷雨》有了很大兴趣,笔者趁热打铁,借机问了他们几个关于剧中人物性格的问题,同学们纷纷答来,并且都言之有理。课文原本预计要花费两节课时间来讲解,通过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教学任务提前完成。

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二、“终身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有一位台湾教育同行说,“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不动的书包装的是什么呢?显然是一张又一张的试卷,一本又一本的教科书,装的是沉甸甸却永不满足的分数。那“带得走”的又是什么呢?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台湾同行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课堂是主阵地,把握课堂的45分钟,向45分钟要效率,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突出重点,释疑难点;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汪曾祺的《五味》是一篇融知识、情趣、雅致和灵性为一体的奇妙无穷的文章,教学时,笔者带领学生从汪老笔下找寻民间各地酸、甜、苦、辣、咸、臭的美味,同学们饶有兴趣,对于美食津津乐道,学习的兴趣和氛围特别浓厚。看到孩子们的兴致如此之高,笔者顺势点拨:汪老用生活点滴和不起眼的小故事,表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生活百味,原来生活的琐碎不仅能写成文章,而且还能写得妙趣横生,有滋有味……于是孩子们明白了一条朴素的道理: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是创造美的基础。用一堂语文课,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势必能使他们享用一生。

中职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比如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消费引导,培养勤俭美德――职校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研究”,这一活动既考虑到调查采访与本单元新闻的学习紧密相关,又紧扣了职业学校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同时也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多开展一些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势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者。

除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还可以从教材每单元的主题切入,拓展与之有关的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诗词曲、音乐、电影、文章、书籍等,这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审美情趣,原本枯燥的语文课也可以上得色彩缤纷。

三、“儒雅气质”提升品德素养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是提升文化素养的基地。于漪老师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例如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时,面对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如皮影戏、泥人、剪纸、刺绣、年画、捏面人、瓷器等,同学们或惋惜,或自责,还有的摩拳擦掌准备振兴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那一刻,五星红旗激发的民族自豪感让同学们内心澎湃不已,爱国情怀在此刻彰显。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第5篇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 定

价:49.80元

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规律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 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

整体化策略 / 情境化策略 / 深度化策略 / 活动化策略 / 自主化策略 / 意义化策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简介

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担任主讲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录

前言

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章

素养与核心素养

第一节

素养

第二节

核心素养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载体----学科知识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路径——学科活动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条件----学科教师

第四节

学科核心

素养形成的主保障----学科考评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第三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第一节

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第二节

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

第三节

学科教学

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第一节

课程意识

第二节

狭义教学与广义教学

第三节

教材的意

第二节

整体化的具体策略

第七章

情境化策略

第一节

情境化的义与作用

第四节

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第五章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一节

重建教学关系

第二节

先学后教

第三节

完整的学习

第四节

原生态的学习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第六章

整体化策略

第一节

整体化的意蕴

意蕴

第二节 具体策略

第八章

深度化策略

第一节 意蕴

第二节 具体策略

第九章

活动化策略

第一节 意蕴

第二节 具体策略

第十章

自主化策略

第一节 意蕴

第二节 具体策略

情境化的深度化的深度化的活动化的活动化的自主化的自主化的

第十一章

意义化策略

第一节

意义化的意蕴

第二节

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第6篇

一、概述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内在含义

有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一种多行业、多学科协同研究的集成, 一直备受国际教育行业广泛重视,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国际教育形势下开展的, 所理解的“核心素养”应借鉴和学习国际社会中的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作为个体对将来社会生活适应以及个人日后健康发展所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 也是学生未来能够过上优质生活的现实之需。现阶段我国各大专家和学者, 将核心素养定义成为“学生长久发展的关键能力”。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制中, 我国专家和学者还提出了“核心”的共同性、基础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应该是前提, 起着完善品格的作用。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重点与内涵。所以,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 核心素养就是一项基础素养。

从多方面上来讲, 中学化学中“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中一项本质素养, 不会由于国界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也是化学学科中一项关键素养, 其他学科素养是无法取代的;是学生利用化学学习中形成实际问题解决所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化学能力, 并有助于促进学生长久发展的一项化学思维。换言之, 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具备生长性、关键性与稳定性特征。

二、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化学这门学科创造性较强, 它长久以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具备着独特的魅力。很多化学思维中的学习思想与方法不但推动了化学发展, 而且也提高了社会发展能力。当然, 对于教育而言, 化学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 要对化学科学的含义深入了解, 对化学的魅力与本质全方位展现, 提高化学教学生命力。唯有做到这样, 才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中学化学实际情况入手, 对化学学科深入考察, 并结合有关学者的认识和发现,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具备宏观与微观融合的表征方法、变化规律、服务社会的物质特性。所以, 结合“核心素养”的含义与化学教学自身特征, 可以宏观与微观融合下深入探讨化学知识。

三、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对策

中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不健全的时期, 很多学生还很叛逆, 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是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目前的教育课程中, 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学化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还有不足, 化学知识比较抽象, 面对抽象的化学知识, 容易与现实脱离, 对化学试验缺乏准确的认知。在实验中, 也难以积极交流和沟通, 缺乏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在具体的化学教育过程中, 还缺乏对培养化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课程教学资源。

(一) 务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一是, 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 化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生活, 却高于生活。如生活中的食品、燃烧以及药物等, 还有日常化妆品等, 这些都与化学有着密切关系。对化学知识深入了解, 并积极研究化学, 在学习中就能够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并自主学习和设计化学实验。二是, 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后, 学生会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来完善学习方法, 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有助于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二)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中, 学生通常觉得学习了课本之后, 自己就什么都掌握了, 化学实验也是很简单的, 没有任何难度。可一旦进行操作, 就会发现自身日常学习到的知识, 做实验时全都忘记了。教育者应尽量多进行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设计实验方案,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 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进行实验对于他们形成化学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三)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能力

每位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 人际关系能力高低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发展。可以说, 学会与他人交流和相处是一个人在社会站稳脚跟基本法则。教学者既需要做好传递知识的工作, 也需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这是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重要内容。在班级活动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集体与协作精神, 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在化学教学中, 以化学史来探究化学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课程中, 可推动学生构建化学概念, 并完善学生心智, 提高学生创新水平, 并大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育学生爱国情感, 引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实现多种核心观念结构化。

(四) 培养学生化学思想

化学学科思想指的是学生在认识和学习化学活动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 是对化学特征与本质的基本认识。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化学学科思想, 它对学生学习化学提出具体的目标, 学习化学中更容易了解与掌握好重点知识, 强化学习质量。另外, 很多地区化学教学的进行, 都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能力, 这样就导致在学习中, 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 虽然这样能够提高化学成绩, 但是这样的方法, 是瞬时记忆,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无法提高的, 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化学思想基础上, 还需要引导学生创新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 以更好的记忆方法来完善传统记忆方法的不足, 进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五) 注重指导学生化学思维

思维能力处于核心素养统治地位, 各学科之间的思维模式有所差异。化学学科的思维模式, 一是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决定着化学应用, 于是便出现了化学宏观世界、符号世界、微观世界三重表征融合的思维模式。化学教学过程中, 酸与暗器反应很多事物能够有微观与宏观世界以及符号世界三重不同特征;而像甲烷与乙醛、氨气与二氧化碳等类型不同的物质, 其性质也是不同的。

如:甲酸乙酷与乙酸乙酷这种同一类的物质, 其性质是不同的, 这些又决定着物质性质存在着类别不同的规律。在对有关物质特性与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认识中, 要重视引导化学思维, 让学生从多方面上掌握和学习有关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并从某些角度上对物质性质全面认识, 进而强化化学思维的全面性。

(六) 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所有的科学结论与研究成果都应从问题上入手, 创建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和研究化学内涵, 获取化学知识这些都需要化学实验的进行, 也唯有在化学实验开展下, 才能够对化学物质性质深入了解。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在激发学生欲望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深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 教师设立解答相关问题的目标, 引导学生对正确答案深入探索, 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学生在通过自身努力后得到了相关知识, 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打好了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构建化学核心素养体系是教学中一项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感悟, 并用化学学科思想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策略性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态度, 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用合理的方法构建教学模式, 完善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化学知识。同时,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应明确意识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应由浅入深的进行, 结合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针对性、有计划进行化学核心素养培养, 以此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化学人才。

摘要: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作为改革课程的基础, 也是教育工作中重点内容。为了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实, 中学化学课程体系中提出了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策略。基于此, 本文浅谈了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方法, 希望可以为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带来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构成体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 (06) :5-8.

[2] 曾景华.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西部皮革, 2017 (08) :243.

上一篇:关于大气污染的建议范文下一篇: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