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

2024-04-15

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第1篇

1.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孕育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 2. 杜威的代表著作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我们怎样思维》、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

3. 学前教育的______________是指它对个人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正功能。

4. 人的认识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是_________-,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5. 狭义上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__________.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环境。

6. 概括地说,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双重”任务。

7. 学前儿童体育是指遵循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儿童_____________-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8. 在学前儿童德育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家庭往往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掩护”的现象,这种现象违反了德育_____________原则。

9.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生活活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10. 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由教师_______、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11. 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进行构造和建筑来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叫做___________。

12. 能够发出音乐的叫做__________。

13. 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可将游戏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 14.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具有制约作用、启迪作用、_________和调节作用。

15. _____________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是学前儿童喜爱幼儿园环境。 16. 老师对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支持学前儿童____________-学习,二是支持学前儿童____________-学习。

17. 幼儿园老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包括__________能力、___________-能力和____________能力。

18. 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等。

19. 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

二、选择题

1. 学前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在政治方面,具休主要表现在()

A.政治民主化

B.保证安定

C.法制化

D.社会期待 2.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有(

) A.间接化

B.对象性

C.领先性

D.广泛性

E.长效性 3.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包括(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家庭功能

E.保育功能 4.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包括(

)

A.政治效益

B.育人效益

C.经济效益 D.文化效益

D.家庭效益 5.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 A.《母育学校》

B.《林哈德与葛笃德》 C.《儿童与课程》

D.《童年的秘密》 6.学前教育学的开创者是( )

A.裴斯泰洛济

B.蒙台梭利 C.杜威

D.福禄培尔 7.下列属于福禄培尔的著作是(

)

A.《育儿童教育学》

B.《慈母游戏和儿歌》

C.《幼儿园书信集》 D.《科学的教育学》

E.《大教学论》 8.学前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蒙台梭利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E.杜威 9.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乡村小学所做的实验证明了教师期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个实验称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B.佩里计划 C.双生子实验

D.迷箱 10.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同伴关系

B.模仿

C.教师期望 D.认同

E.游戏 11.我国幼儿的双重任务是指(

)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为家长服务 12.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实践的品德教育法是(

)

A.说服

B.范例

C.练习

D.评价

13.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 )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结构游戏 14.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分为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和( ) A.过程部分

B.高潮部分 C.基础部分

D.收尾部分 15.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

A.结构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6.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有(

)

A集体教学

B.游戏教学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E.单独教学 17.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

) A.社会环境

B.心理环境 C.城市环境

D.局部环境

18.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要求来看,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包括(

) A.生存环境

B.安全环境

C.活动环境 D.交往环境

D.发展环境

19.教师的“指导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 )

A.引导

B.唆导

C.诱导 D.教导

E.指导

20.社区教育起源于( )

A.丹麦

B.英国

C.瑞典

D.法国 三.简答题

1.夸美纽斯对于学前教育教育学发展的贡献。

2.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

3. 简述幼儿园环境设计的作用和价值?

4. 幼儿园心理环境设计的原则?

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第2篇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P54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P265

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31.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32.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会不好变通和调整。

33.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有价值问题,教师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创在良好氛围,

3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浊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5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编制三个方面来看,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下列基本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综合化趋势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7,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 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1-70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用变革的观点看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对内容作出根本变革的过程——内容的创造与意义的建构过程。

第二点: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第三点: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96 答: 第一点: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第二点:三类表征系统的特点分别为。1.行为表征,特点: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或用肌肉来表征客体的。2.图像表征,特点:开始能够使用心理映像作为某些客体或事件的代用品。3.符号表征,特点:符号表征同它的指称物的形式具有任意性。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4-180

第一点: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点: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7-320

第一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第二点: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第三点: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 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第四点: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5-267

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同步学习” “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第一点: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特点: 第二点: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特点:

第三点: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特点:

三、论述题

36.试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3-152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 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优点:

1、 “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其教学任务会清楚明了,这就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2、而且,“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便于准确评价,因为“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总之,“行为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缺点: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37.试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2-90 1斯腾豪斯所提出的过程模式是以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皮特斯的知识论为理论依据的。他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是否“含有内在价值”。“过程原则”其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2、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它给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留有余地。但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斯腾豪斯后来又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3、总之,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31.(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1分〉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以1分)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1分〉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1分〉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1分〉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1分) 32.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确定教育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经过两次筛选。〈1分)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3分〉两次筛选:哲学的筛选和心理学的筛选。〈2分〉

33.(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分)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z〈2分)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2分) 34.(1)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1分)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1分)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1分) (2)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 的解放;(1分)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分)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分〉 35.(1)基本内涵:情境教学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实践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3分) (2)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3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1)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分〉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a.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1分) b.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1分) c.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1分) (能够联系"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说明上述三个典型特征,酌情给1-6分) 37.(1)基本特征: a.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1分〉 b.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1分〉 c.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1分〉

d.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1分〉 (2)班级授课组织也存在不足: a.班级授课组织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1分) b.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1分〉 c.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1分〉

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我国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对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

一、

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

一、

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7-317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

一、

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

(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

(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 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即已有的知识。

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3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2.含义: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2分)。 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1分〉。 ②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l分)。 ③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l分)。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l分)。

33.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2分);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2分)。 34.含义: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3分)。 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3分)。

35.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分)。原则:积极反应(1分)、小步子(1分)、即时强化(1分)、自定步调(1分)、低错误率。(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6分。

37.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3分);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3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 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31.(1)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32.涵义: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是由美国课程论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指导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33.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1)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35.内涵: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成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他的教学理论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7.定义: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如何运用:(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 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 (2分),其次,„„见书p329 (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特征。 32.简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基本内涵。 33.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34.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论述在评价领域中古巴和林肯的历史分期思想。

37.基于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阐述并分析“教师中心论”、“学生特殊客体论”与“主导主体论”的观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 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3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3.简述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

34.简述先行组织者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作用。 35.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阐述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的本质,并谈谈应该如何改进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37.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第3篇

法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2.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

A.行政规章

B.行政法

C.法律

D.行政法规

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C)。

A.规范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5.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C)。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

B.审判机关的判决

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6.法的调整的对象(A)。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7.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B)。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

C.上层建筑之一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B)。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

B.国家制定和认可

C.国家领导人颁布

D.天才人物的创造

9.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 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D)。

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规范性 1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意志。

A.社会

B.共同

C.集体

D.个别

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

A.规范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国家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ABC)。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

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2.以下哪些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ABD)

A.“法是公共意志”

B.“法是民族意志”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主权者的意志”

3.法的规范性表现在(ABC)。

A.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B.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C.法是反复适用的

D.法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4.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BCD)。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 5.法的特征表现为(ABCD)。

A.规范性

B.统一性

C.普遍适用性

D.强制性

6.法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在(ABCD)。

A.制定的方式不同

B.表现的形式不同

C.对人们的要求不同

D.发展的前途不同

7.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BD)。

A.修改

B.制定

C.颁布

D.认可

8.法与法律的关系(ACD)。

A.含义不完全相同

B.含义完全相同

C.法是法律的内容

D.法律是法的形式

9.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是(ABCD)。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B.法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反映

C.有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不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上升为法

10.法与国家意志的关系是(ACD)。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B.国家意志就是法

C.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的

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判断题

1.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任何法都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 3.法愈能反映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就愈强。(√)

4.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只要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法也不会发生变化。(×)

5.法所体现的意志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他因素

不能对这种意志的内容发生重大影响。(×) 6.法具有阶级性,因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的“法律”中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政治关系。(×)

7.各个社会中法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但它们所执行的公共事务的内容是相同的。(×)

8.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凡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9.在阶级社会,一国范围内的法与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法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但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而是以社会为基础的。(√)

11.法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只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承认和对现状的维护。(×)

12.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狭义上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13.法律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可以反复适用,因而具有概括性。(√)

14.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 15.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16.法律创制的惟一方式是制定。(×)

四、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的特点。 试述在法的本质研究中如何区分法的“实然”与“应然”。 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五、案例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它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资产阶级观念时,他们更为明确地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请结合法的本质的理论分析之。

答:这段话不但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本质,而且对认识一切法的本质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法的形式特征(法律),也集中揭示了法的阶级意志性和它的物质制约性。以下分三点来分析这一原理: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法的阶级、社会本质来看,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又包含两层意思:(1)法属于社会意识,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形式,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2)法不是“个人意志”的反映,也不是社会所有成员意志的反映,而是阶级意志并且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也就是说并非一切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而只有被奉为法律,即体现在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人人必须遵守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即指出了法的物质根源(物质渊源)、物质制约性。即法的阶级意志性归根结底又决定于法的物质制约性。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指相当广泛,一般是指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生产方式,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被一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生产关系、经济条件。马克思说过:“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归根到底,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不顾一定经济条件的要求而任意立法。

总之,任何法就其社会阶级本质来看,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要求的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法;都是体现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从而也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意志的法。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的最一般的原理。

(二)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试分析之。

答: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的,并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就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还是行为,法学史上存在争议。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只有人的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以行为为条件的,并形成“行为关系”。行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是一种表现于外部的通过人们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对于法律来说,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它达成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这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这种控制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有效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这段话说明,法律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

第六章

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A)。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根据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C)。

A.根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据法的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法可划分为(D)。

A.根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创制方式、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划分为(B)。

A.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5.在普通法国家中,除制定法外,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还有(B)。

A.权威性的法学著作

B.判例

C.正义和公平概念

D.道德

6.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是(B)。

A.《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B.《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C.《法国民法典》和《人权宣言 》

D.《法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7.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在法学上称为(A)。

A.法的溯及力

B.法的空间效力

C.法的时间效力

D.法的对象效力

8.关于法的溯及力的正确表述是下列哪项?(C)

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

B.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

C.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D.法律颁布后,对它制定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9.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C)是否适用,适用,则为有溯及力;否则,则没有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10.对于旧法的废止,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

A.明示废止

B.默示废止

C.立即废止

D.共同废止

11.当前各国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一般原则是(C)。

A.从新兼从轻

B.从新

C.从旧兼从轻

D.从旧 12.中国的法律只适用于中国领土上的公民,这体现了法律对人效力(B)的原则。

A.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综合主义

13.公私法逐步混合的现象最早出现在(D)。

A.17—18世纪

B.18—19世纪

C.20世纪中

D.20世纪初

14.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公私混合法律关系的是(B)。

A.婚姻法律关系

B.票据法律关系

C.公司法律关系

D.合同法律关系

15.在当代中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D)。

A.公法法律关系

B.私法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

D.公私法混合法律关系 16.根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从高到低排列的是(C)。

C.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D.宪法、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17.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B)。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总理

D.省、自治区、直辖市 18.地方性法规如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B)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1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自(D)。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罗马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规走:“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该条款所体现的是哪一原则?(D)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1.A国公民汤姆劫持B国航空器,试图进入C国,但在强行驾机飞越D国和中国领空交界处时,油料耗尽,飞机只得迫降在中国领域内。适用中国刑法对汤姆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的是(B)。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该条款体现了以下(A)原则?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这反映法的(C)效力。

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24.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某居民2003年4月1日在我国境内某储蓄机构取得1998年4月1日存入的5年期储蓄存款利息5 000元,如果该居民被征收了1 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处理,违背了法的效力规则中的(C)。

A.法律优位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C.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形式?(AB)

A.宪法

B.行政法规

C.经济法

D.司法判例

3 2.下列哪些选项是法典编篡的特点?(BC)

A.不改变法的内容

B.可以改变法的内容

C.是国家立法活动

D.不是国有立法活动 3.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ABCD)。

A.国家机关制定的决策和决定 B.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C.国际法

D.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

4.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核心地位,其根本大法的地位表现为(BCD)。

A.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出席会议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B.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C.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D.宪法的修改应由五分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5.根据《立法法》,(ABCD)属于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

A.特别行政区法

B.行政诉讼法

C.人民法院组织法

D.居民委员会法 6.以下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权进行修改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低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C.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D.商标法属于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 7.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ABD)。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C.市人大

D.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8.以下关于公法和私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率先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的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B.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民法法系

C.普通法法系过去没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即使到现在也不认同这种划分

D.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

9.法理学所称法的效力,通常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法的效力,即在适用(ACD)方面的效力范围。

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10.各国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有(ABCD)。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11.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 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AB):

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

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追究甲的刑

事责任

C.依据中国刑法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三、简述

1、简述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分。

2、简述法的内容和形式。

3、简述法的形式的价值。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修改后的刑法实施以后,李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没有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 案例二:李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1998年因涉嫌犯罪被捕,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实:1995年6月,在一外贸业务中,李某轻信外商,擅自变更结算方式,使公司损失数百万元货物,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 问题:结合以上两个案例,分析法的溯及力。 答: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的行为实施于1995年,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法)规定了投机倒把罪,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中取消了该罪名。李某据此要求改判,因此,本案涉及到法的溯及力问题。

案例二,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实施于1995年,1979年刑法并未规定为犯罪。根据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则对李某作为该国有外贸公司经理,在签订、履行合同中因过失而受骗,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的行为,属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行为。但是,1979年刑法尚未确定此种行为为犯罪行为,因此本案还是涉及法的溯及力问题。 针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理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刑法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理由是刑事法律应随社会政治情况加以修改,新的刑法更适应变化之后的情况,因而适用刑事法律通常应以新的刑法为准。另一种主张刑法不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理由是行为人以行为实施当时的刑事法律为准,适用新的刑法是不教而诛,有悖情理。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法是规范和指引人们的现时行为的准则,未公布前,人们不可能明了将来的法允许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也谈不上按尚未制定的法去行为。因此,一般说来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对法生效前发生的事件,亦如此。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也并不是绝对的。立法者鉴于维护某种利益的目的,往往也针对具体情况在法中做出有溯及力或有一定溯及力的规定。各国规定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旧原则,即新法没有溯及力。二是从新原则,即新法溯及力。三是从轻原则,即比较新法与旧法,哪个处理轻些就按哪个法处理。四是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取从旧原则,法没有溯及力。在

法律规定有溯及力的国家,通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从旧,即确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判处何种刑法,原则应根据行为当时的法律确定,1997年刑法没有溯及力。但是,如果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1997年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比过去轻的,则1997年刑法有溯及力,C.实体性原则和程序原则 D.公法原则和私法原则 8.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则?(A)

应适用1997年刑法。

因此,根据1997年刑法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无论是案例一中还是案例二中,对李某的行为应当适用当时的刑法。因此,案例一中法院不能改判,案例二中法院不能对其行为按照1997年刑法来定罪。

第七章

法的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划分为(A)。 A.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B.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与指导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

2.将法律规则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这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法学家(C)的观点 A.庞德

B.边沁

C.哈特

D.奥斯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一个(A)规则。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权义复合规则

D.禁止性规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17条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这是一个(D)规则。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标准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这样的规则属于(A)。 A.强行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6.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则课以联合国成员国以保护人权的义务,这样的规则属于(C)。 A.强行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7.根据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将法律原则分为(A)。 A.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B.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命令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9.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既有强行性规则又有指导性规则 B.有强行性规则而无指导性规则 C.无强行性规则而有指导性规则 D.既无强行性规则又无指导性规则

二、多项选择题 1.综合各家关于法律要素的学术,法律要素包括(ABC)。 A.法律规则

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解释

2.下列关于法律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法律规则的改变要比法律原则容易

B.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意识

C.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

D.法律原则可以指引人们正确地适用规则

3.判断一个社会的法律要素质量高低的标准有(ABC)。 A.法律要素涵义的明确性与确定性程度 B.法律要素间联系的紧密性及协调性程度 C.法律要素的专门化、技术化程度 D.法律要素的分类的科学程度

4.新自然法学派的德沃金认为法是由(BCD)组成的。 A.概念

B.原则

C.规则

D.政策 5.以下关于法律要素的观点正确的是(ABCD)。

A.法律要素质量的优劣通常是衡量法律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律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法律要素的质和量提高的过程

C.法律要素质量越高,法律的可预测性程度就越高 D.法律要素的确定性程度越高,所包含的正义和理性就越多

7.法的要素具有(ABC)的特征。

A.个别性和局部性

B.多样性和差别性 C.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D.稳定性和灵活性 8.依法律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ABC)。 A.涉人概念

B.涉事概念 C.涉物概念

D.涉时概念

9.在美国的黑格斯诉帕尔默案中,16周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为的是更快地继承祖父的财产,而那时没有法律规则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我们可以如何处理(BCD)。

A.按照严格法定原则,没有法律规则规定的这种情况,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产和骨灰盒,遭到蒋必须按照一般法律规则让继承人继承遗产 B.一般的法律原则在这里与社会伦理不符

C.可以适用“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的法律原则

D.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10.就适用行政诉讼法法律原则来说,以下(ABD)原则属于基本法律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C.原告、被告恒定原则 D.辩论原则

11.下列何种表述不属于法律规则?(ABD) A.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C.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D.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2.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该规范属于(BCD)。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确定性规则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是不一致的。(√)

2.法的要素是制定法不可或缺的基本质料,习惯法、判例法中没有要素。(×)

3.将法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的理论,始于法国人博丹,经英国法学家霍布斯,到分析法学派创始人奥斯丁手中,成为主宰西方法学一个多世纪的强势理论。(√) 4.在法的要素模式——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则模式中,道德原则确定法律原则。(√)

5.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关于法的要素通行的是“法律规范”说,将法律归结为法律规范单一模式。(√) 6.按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将法律概念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这样的划分概念就是说有的概念绝对确定,有的概念绝对不确定。(×)

四、案例分析

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30多年,有一养子。1994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1996年起二人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曾经共同经营。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2001年2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为其尽到了抚养义务。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公证处得到公证。

拒绝。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照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从5月17日起,法院经过4次开庭之后(其间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纳溪区司法局对该公证遗嘱的“遗赠抚恤金”部分予以撤销,依然维持了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中属于黄永彬部分的公证。此后审理恢复),于10月11日判决驳回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义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赠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是无效的。本案的判决一方面获得了当地民众和一些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法律界人士却认为这是道德与法和情与法的一次冲突,甚至认为这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所作出的一起错案;认为在有具体的实体法规则——《继承法》可依的情况下再依据法律原则,这样的判决是错误的。 问题:你如何看待本案的判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答:先来看一下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法律规则是构成法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整个法的体系是由法律规则组构起来的;法律原则则对法律规则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本原的原理和准则。具体来说,法律规则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是规范、范式、标准、尺度的意思。它是一种一般的行为规则,为行动者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作出明确的界定,它直接实现着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的体系中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它在形式上并不具备法律规范的结构要素,往往只是提出了立法对于某一类行为的倾向性的要求,没有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虽然法律原则没有法律规则所具有的对社会关系的直接调节作用,但是它在法律系统中具极为重要的功能,在法的创制和适用过程中具重要的作用。 再来看一下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区别。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法律原则概括并体现着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是整个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而法律规则是法律原则所确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不同方面和领域的具体化。此外,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保障,使不同种类和登记的规范组织起来,成为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它的功能首先在于可以作为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导向,避免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任意和无序,还有就是在出现法律

6 空白或者漏洞的时候或者在现行法律和社会生活脱节的时候可以直接作为适用法依据。

可见,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律规则直接实现着对社会的控制。但是它必须在法律原则的指导下。法律原则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始终的,是法律规则制定和适用的依据。它是法律规则的上位概念,法律规则是不能和它相冲突的。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法律的适用的问题。毫无疑问,本案是一起遗嘱遗赠纠纷,应该适用《继承法》。从政已经证明了遗嘱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形式合法;从而现行《继承法》的条文中,确实看不到禁止“第三者”即“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的人接受遗赠的内容和规则。《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送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从而确认了遗赠的合法性;第19条“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明确规定了遗嘱遗赠限制的范围。也就是说,只有在剥夺了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遗产份额的情况下,遗赠才可以受到限制(撤销、宣布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由此,很多法学家们解释说,立法者的原意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也就是立遗嘱人的意思自治,在符合其他形式要件的情况下,遗嘱的内容即使是违反道德乃至违法,只要不涉及上述必须排除的情况,就应认为其为合法有效。这种严格依据法律规范的解释对法官来说也是一种分校最小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法官都会以“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理作出这种选择,这样,即使判决原告胜诉,都不可以说这是一起错案。然而在民众乃至全国民众众目睽睽的关注之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样判决引起人们直接的问题就是:如果按照现行的《继承法》的规定,支持了张学英的诉讼主张,那么也就是肯定了“包二奶”的行为以及他们对合法会因家庭的侵害,并承认了他们可以从这种违法行为中获益。这种结果不仅违背了《婚姻法》的原则和规定,而且和公序良俗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民法通则》是《继承法》的基本渊源和上位法。继承属于一种民事行为,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是必须受到民法基本原则的统辖,这是确定无疑的。民法基本原则应该贯穿在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和制度中,继承法的具体规定可以与其他民事制度以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却不能与《民法通则》发生根本性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由法律渊源所决定的。《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要件之三: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58条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包括: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获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并建立了对无效或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救济措施。这些原则和内容在其他民事法规中无一例外地加以体现,例如《合同法》等。另外根据《宪法》第49条的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这里的婚姻无疑指的是合法的

婚姻。《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渊源。在这里,如果根据对《继承法》的机械适用,破坏合法婚姻家庭的当事人不仅不会得到法律的谴责和制裁,反而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并由此获益,这显然是违反立法者意图和法律的目的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行《继承法》中的许多条文已经不足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与《婚姻法》乃至《民法通则》和《宪法》的原则都存在着不尽一致的地方,在法律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例如,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后,《继承法》的许多规定都已经落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过于狭小,在当事人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私人的财产可能被收归国有而不能由他的其他亲属继承。由此可见,《继承法》的一些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规则和规则之间出现了漏洞。

不仅仅是现在的我们,在历史上西方也曾面对法律的这种困惑。以帕尔默遗产继承案为例。帕尔默在杀害其父亲之后并篡改遗嘱,其特获得遗产的继承。当时对这个案件的认定在法官们中间也是存在着两种意见的。一种认为已经具备了遗产继承的形式方面的要件,帕尔默作为遗产的继承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还有一些法官则认为这样做有助于社会上危害行为的发生,有悖于社会基本原则。最后依据“任何人不能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益”的社会准则做出了判决,依法逮捕了帕尔默。通过这个案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行的法律规范(虽然他们是在普通法系之下,可以看作是从判例中引申出来的法律规范)和当时的社会法律原则之间的冲突。

因此可见,单纯地适用法律规范是不行的。当由于现行的法律规范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时候,当法律规范的规定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适用的是法律原则。因为原则的抽象性、高度适应性和概括性使得它在适用的过程中具有长时间的韧性。在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出现冲突的时候应该适用的是对法律体系全局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原则。

第八章

法律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B)。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B.法制体系包含着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2.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D)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

7 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3.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C)。

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律体系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

A.法学体系为健全和发展法律体系指出方向、目标和任务,法律体系为法学体系提供条件和对象

B.从版权法和专利法的主导因素看,将它们列入行政法部门比列入民法部门更合适 C.作为部门法的行政法,是指国务院以及地方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D.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生活领域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多项选择题

1.最早的制定法有(ACD)。

A.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

B.法典

C.个别立法文件

D.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 2.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BCD)。 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一国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3.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有(AB)。

A.法律的调整方法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社会关系法律所调整的机制 D.法律的制定时间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BC)。

A.法律体系是关于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 B.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法律体系,就不会有立法体系;没有一定系统的立法,也就不会有什么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统一协调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每个部门法又是由相对独立各具特征的法所构成的

D.划分部门法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历史上和现行的法

5.下列诸项中说法的正确是(ABC)。

A.法律体系中的各部门法是由同类法律规范构成的 B.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都是划分部门法的客观标准

C.一个部门法包括了很多法律规范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往往也可以涉及多个部门法

D.环境保护法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因此它所调整的对象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关系

7.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包括(ACD)。

A.整体性原则

B.规范性原则

C.均衡原则

D.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8.以下关于宪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CD)。 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宪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主导的法律部门

C.宪法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三、简述

1、简述法律体系的特点。

2、简述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 材料一:“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矛盾而自相抵触的自己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2页)

材料二:根据人民网2004年9月15日的报道: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重要讲话。他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胡锦涛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认真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规定,制定了关于国家机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一批重要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联系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胡锦涛说,由于随后在国家工作的指导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现行宪法和4个宪法修正案。 他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目前,中国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普遍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同时,中国还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

197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

定了7 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胡锦涛说,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地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答:恩格斯的这一段话说明了在一国建立理想化的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特别是内在协调这一要求。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各相关法律部门也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机关在适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借鉴和移植对我国有用的外国法和国际法,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了丰富内容,既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又具体划分了法律体系中所要包含的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的全部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规范、保障和推进“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充分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规范和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必须充分体现以及规范和保障以社会主义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规范、保障和引导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促进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必须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要有利于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相协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展进程中的相对完备与稳定的法律体系,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而不断调整和发展,这样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全面地调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必须具备如下特点:第一,门类齐全,以宪法为核心,具有民商类、行政类、刑事类、社会类以及程序类种类齐全的法律法规;第二,结构严谨,即各个方面的法律之间、法律位阶和效力等级之间,界限分明、配套衔接;第三,内部和谐,即法律文件的各种规范之间,协调相济,各项法律必须以宪法为根据,法律之间、法规和规章之间,和谐一致,上下左右不矛盾、不冲突;第四,体例科学,即法的名称、术语、行文、结构、公布及生效等,都有一定的规范标准,不同效力与规范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在名称等方面有所区别。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应当是在我国宪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体系完整统一,各个部门法齐全协调、和谐有序,整个体系和各个部门法的结构逻辑严谨,在体例安排上科学合理而又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注意: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坚持我国: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第二,以中国国情和宪法为依据,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科学性和合法性的保证。第三,总结历史,面对现实,放眼未来。第四,要综合考虑道德、党纪、政纪、社区公约和村规民约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第五,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和社会、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以及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第九章

权利与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D)。

A.在中国古代,“权利”和“义务”的词语已经出现,

四、论述

结合马克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并且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定权利义务的观念

B.中国古代有关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价值的观念、思想、理论相当匮乏

C.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说的,社会之需要法律,在于“定分止争”,其实质并非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界限

D.法律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2.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正确的是(C)。

A.在该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

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

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

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C)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4.(A)是典型的一般权利。

A.物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ABCD)。

A.应有权利和义务

B.习惯权利和义务

C.法定权利和义务

D.现实权利和义务

2.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ABCD)。

A.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B.依法纳税

C.依法服兵役

D.遵守宪法和法律 3.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B)。

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休息权

D.检举权 4.(ABC)属于第二性权利。

A.恢复原状

B.停止侵害

C.起诉权

D.缔约权

5.根据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ABCD)。

A.个体权利和义务

B.集体权利和义务

C.国家权利和义务

D.人类权利和义务

三、简述

简述现实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关系。

来论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十章

法律行为

一、选择题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ABC):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ABCD)。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ACD)。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BD)。

A.个人行为

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

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多方行为的是(BCD)。

A.遗嘱

B.赠与

C.代理行为

D.缴纳个人所得税 6.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BC)。

A.遗嘱

B.添附

C.担保

D.赠与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ABC):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ABCD)。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ACD)。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BD)。

A.个人行为

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

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BC)。

A.遗嘱

B.添附

C.担保

D.赠与

三、判断题

1.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但仅包括表示行为,不包括事实行为。(×)

2.一般意思上的“法律行为”是各法律部门中的行为现象的高度抽象。(√)

3.在刑法中,认识错误可构成免责的前提。(×) 4.马克思在评论普鲁士莱茵省林木盗窃法时说到:“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这句话表明了,人的意志或意思只有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之世界(对象)产生影响,它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是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9.(B)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A.法律主体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

5.当法律要求行为人做出消极行为时他/她可以做出积极行为。(×)

四、论述题

论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十一章

法律关系

1.根据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C)。

A.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B.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C.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2.根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A)。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D)。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4.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

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

D.法律关系的内容 5.(C)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A.财产权

B.人身权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6.凡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称为(C)。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7.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D)。

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8.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那一项是错误的?(B)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C.法律规范

D.法律事实

2.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BC)。

A.公民(自然人)

B.组织

C.国家

D.动物

3.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的标准是(ABCD)。

A.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

B.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

D.公民神志是否正常

4.公民的行为能力根据其内容不同分为(ABC)。

A.权利行为能力

B.义务行为能力

C.责任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

5.世界各国一般把本国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为(ABC)。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不完全行为能力 6.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以下几类(ABCD)。

A.物

B.人格

C.精神产品

D.行为

7.某甲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价值34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银行每月从某甲的工资存折上扣划1 300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某甲和银行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属于(CD)。

A.基本法律关系

B.隶属性法律关系

C.相对法律关系

D.普通法律关系

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BCD)。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某区警方查出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事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9.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些说法正确揭示了这一关系?(ACD)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三、论述题

试论法律关系的种类及其分类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

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只是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试分析此案例中的法律关系。

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京剧团和剧院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答:1.本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京剧团、剧院、演员、观众。

2.演出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为京剧团和剧院,他们签订合同确定的法律关系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但由于京剧团的违约而形成第二性性法律关系。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

A.因果关系

B.责任主体

C.法律责任

D.主观过错

2.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是有行为者自由的意志,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而只能根据行为人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确定法律责任的有无或轻重。此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理论?(D)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环境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3.以哲学和伦理学上的非决定论亦即自由意志论为理论基础的关于法律责任本质问题的理论是(C)。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4.认为行为的规范评价是法律责任的本质的是(A)。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D)。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的派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6.法定免责条件是指(A)。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

B.有效补偿

C.自愿协议

D.不可抗力

7.王某打架斗殴,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其处罚50元,这种处罚属于(B)。

A.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违宪制裁

D.民事制裁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方法学在法律责任的本质问题上的三种主要理论是(ACD)。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2.下列属于法律责任的构成的是(ABCD)。

A.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B.责任主体

C.损害后果

D.主观过错

3.按照法律责任的类型对法律责任所作的分类包括(ABCD)。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4.按照责任的实现形式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AB)。

A.惩罚性责任

B.补偿性责任

C.有限责任

D.无限责任

5.按照引起责任的法律实施与责任人的关系不同,法律责任可分为(BCD)。

A.自然人责任

B.直接责任

C.连带责任

D.替代责任 6.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包括(ABC)。

A.惩罚

B.补偿

C.强制

D.制裁 7.在我国,补偿主要包括(ABCD)。

A.民事补偿

B.国家赔偿

C.行政赔偿

D.司法赔偿 8.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哪些选项是该原则的要求?(ABCD)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9.下列哪些情况将会导致法律责任?(AD)

A.保安员曲某收5元自行车费,并不给收据

B.姜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冯某被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挤伤

D.某厂要求工人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加班费每小时5元

三、简述

简述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事件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四、论述

论述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第十三章

法律程序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源头。

A.《大宪章》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美国宪法》 2.程序的对立物是(B)。

A.规范

B.恣意

C.法律关系

D.法律责任 3.(A)是英美法中有关程序的最高准则。

A.正当法律程序

B.自然正义

C.辩论

D.自治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程序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把程序分为(ABCD)。

A.立法程序

B.行政程序

C.审判程序

D.调解与仲裁程序

2.法律程序以(AB)和()作为最基本的要素。

A.法定时间

B.法定空间方式

C.法律行为

D.法律手续 3.法定时间要素包括(AB)。

A.时序

B.时限

C.空间关系

D.行为空间上的关联性 4.法定空间方式包括(CD)。

A.时序

B.时限

C.空间关系

D.行为方式 5.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抑制

B.向导

C.分工

D.感染 6.正当程序的意义是(ABCD)。

A.权利平等的前提

B.权力制衡的机制

C.解决纠纷效率的保证

D.法律权威的保障

7.法律程序的外延指(ABCD)。

A.立法程序

B.审判程序

C.行政程序

D.一般法律行为程序 8.美国正当程序条款由以下法律构成(AB)。

A.美国宪法第5条

B.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

C.《权利法案》

D.美国联邦法院判例

三、简述

1、简述正当程序的特征。

2、简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第4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就是使用语言的人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把握,-------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具体运用的能力。

2.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____、____、 ____三个方面。

3.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 制定,而幼儿语言

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制订。

4.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5.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和----------。

6.-----------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 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提高-----------

8.儿童语句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儿童说出的句子中-------------、句子中---------------。

9.由于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往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进行,一---------便成了早 期阅读的主要方式。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语言就是人类的话语,是可以用来沟通的某种方式。

()2.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

()3.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4.咳嗽声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也是语音。

()5.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

()6.“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关键时间的调查”主要调查儿童的语言发展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情况,它属于相关调查。

()7.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8.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

()9.-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

()lo.双词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确,所以不具备句子的雏形。

()11.成人的语言观念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影响。

()12.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自发地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

()13.出生21天-5个月的婴儿,有大量“玩弄”声音的现象,此阶段为非自控音阶段。

()14.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在学习歌曲后把歌词内容改编成故事,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5.语言角的主要作用是让幼儿阅读文学作品,让有兴趣的幼儿认读汉字或练习运笔。

()16.婴儿都很喜欢反复听同一故事,几乎百听不厌。

()17.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18.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经验和早期书写经验。

()19.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20.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三、问答题(前4题为简答题,每小题5分;后2题为论述题,每小题

10分。共40分)

1.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主要有哪些因素?

2.语言教育活动的“有计划”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与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相比,学前全语言的教育有什么新要求?

4.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5.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有哪些原则?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2.任意选择一种活动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可提炼“材料2”主题设计谈话活动或听

说游戏方案,可围绕“材料2”设计讲述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或早期阅读活动方案;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

材料1:

中班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第一,谈话活动。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能说普通话,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不跑题;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不抢着讲,不乱插嘴;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第二,讲述活动。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逐步学会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的内容;能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内容,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第三,听说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能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学习较迅速地领悟游戏中的语言规则,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喜欢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活动;知道文学作品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一个匦面。

第五,早期阅读。能仔细观察图画书画面的人物情节、看懂单页多幅的儿童图画书的内 容,增强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汉字认读的规律,并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喜欢描画图形,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汉字的笔画。

材料2:

太好了

东东和西西是好朋友,可是,他们喜欢说的话却不一样。东东喜欢说:“太好了!”西西喜欢说:“太糟了!”

这一天,东东、西西一起出去。他们在草丛里捡到一个蛋。东东说:“太好了!捡到一个蛋。”西西说:“太糟了!只捡到一个蛋。”

两个好朋友刚想把蛋煮来吃,蛋壳突然裂开了,钻出来一只小鸟。西西说:“太糟了!不能吃蛋了。”东东说:“太好了!我们有一只小鸟了。”

小鸟每天要吃很多很多东西。东东和西西给小鸟捉小虫、喂东西吃。西西说:“太糟了! 每天喂小鸟,真麻烦。”东东说:“太好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喂小鸟,和小鸟说话,真有意思。”小鸟一天天长大。东东说:“太好了!小鸟越长越大了。”西西说:“太糟了!它要长 多大呀。”

小鸟长成大鸟,飞出去了。西西说:“太糟了!养了那么长时间,就这样飞走了。”东东说:“太好了!小鸟去找自己的妈妈了。”

试卷代号:25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2.语音词汇语法

3.专门的机构教师自己

4.产生交际倾向学习“交际”规则扩展交际功能

5.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6.独词句双词句

7.幼儿语盲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8.包含的语词数量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9.亲子共读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三、问答题(前4题为简答题,每小题5分;后2题为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主要有哪些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套健全发音系统,包括肺、器官、喉头、声带、口腔、鼻腔等;二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全,涉及到儿童接受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三是感知觉系统的完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差异三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

’(3)社会因素。较为重要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人语言观和儿童教育观的影响。

2.语言教育活动的“有计划”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这种“有计划”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1)根据语言教育目标来选择教育内容。

(2)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教育内容。

(3)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全面发展。

3.与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相比,学前全语言的教育有什么新要求?

(1)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比较强调口语能力的发展,而对学前儿童阶段的识字阅读教学和前书写能力的培养有疑义。学前全语言教育则强调了在重点发展儿童口语的同时,利用儿童极强的无意识的语言学习能力,积极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尽可能早地掌握初步阅读的能力,使之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学会学习的实践者。

(2)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仅强调母语教学,而学前全语言教育则在强调重点发展儿童母语能力的同时,也积极地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能力的启蒙。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早日开发对外语语音和文字符号的认知能力与兴趣,以减少成人后的母语习惯对学习外语的不利影响。

(3)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主要发展儿童的口语能力,而学前全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以儿童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手段,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人格特征以及身体动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儿童素质教育对全语言教育的要求。

4.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1)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2)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这些单位互相影响。

(3)各个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同时一个单位往往有许多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互相替换。

5.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首先,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种种语言模型,足以用来选择。只有那些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模仿的模型,才会被有意识地挑选上,并被不断地加以模仿和练习。其次,

与此同时,儿童将语言模型稍加改动,增添、减少或变换个别语言单位,作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的创造性和变通式的模仿,正是儿童主动参与语言构建的过程。此外,成人在与儿童交流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儿童对语言的接受和模仿,成人所提供的语言模型也会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这就是儿童对语言环境的反作用力。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儿童所依托的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既有的经验和语言的积累使得儿童在交往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特定的语言习惯显现其语言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语言使用的句式、词汇、口头禅甚至是语调体现出来。除去语言表达的形式的个性化之外,语言内容同样呈现出个性色彩。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话题的偏好、句式的选择都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的速度、效果,运用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也各有不同。

(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语言本身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语音和语义是必须结合在一起学习的,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语言的学习也和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的成长成熟通过语言的成长成熟表现出来。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过程。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会经历从无到有、积少成多、逐步完善等过程。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有哪些原则?

评价是与教育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所以评价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评价要有正确、完整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检查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同时也是为了提供真实的信息,使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语言发展的现状,以便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客观公正的原则。首先要制定或者参照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案,事先尽量考虑周全,减少误差;其次评价过程必须规范,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而不能主观武断、掺杂个人的感情或情绪因素,妄加评论和指责。如果评价者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评价对象,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评价活动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3)参照性原则。参照性原则是指制定的评价标准要有依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性质的文件,这是确定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其次依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个年龄段应有的水平作出恰当的规 定,不可任意提高或降低标准;再次要依据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目标不但是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指南,也是教育活动评价的指南和参照的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那种脱离目标另定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连续全面性的原则。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的运动、全面地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必须要连续不断地对语言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者既要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既要对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评价,又要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具的运用进行评价,又要对师幼互动进行评价等。同时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还应有连续性,对评价的资料要进行妥善的保存,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连续全面,反映出学前儿童语言动态发展的轨迹。另外还应关注评价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等原则。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本题无统一答案,按所设计方案符合要求的程度酌情给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见试题材料1);

2.活动类型应为文学作品学习、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

一种;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见所附材料)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附:活动过程一般步骤

文学作品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初步感知文学作品;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3.迁移作品经验;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2.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3.引

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2.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3.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4.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幼儿兴趣;2.交待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3.教师指导幼儿游戏;4.幼儿自主游戏。

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第5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一-------------、——---------、————---。

2.培养幼儿拍感的两个规定性,一是 ------------,二是-------------- 3.要求幼儿理解的段落结构内容是-----------结构、-----------结构、--------一结构、-----------结构、--------- 4.幼儿园音乐作品的四种实用性是________、-----------、---------、--------- 5.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一--------、--------- 6.力度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和----------- 。 7.--------------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音乐作品的表现性 2.档案夹评价 3.音乐技能 4.自发咏唱

5.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符号运用阶段儿童的艺术感知特征是什么?

2.学前儿童的音量趣味给学前音乐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3.进行即兴表演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4.器乐曲动作意象有哪三种方式?

5.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柯达伊教学法中,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有哪些?

2.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有哪些?举例说明。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写出双圈舞“德国波尔卡”的动作说明。

试卷代号:250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制作系统 知觉系统 感受系统 2.在歌曲中进行 在动作中进行

3.主副歌结构 二段体结构 三段体结构 回旋体结构 引子与尾声

4.教育性 说教性 知识性 娱乐性

5.声音的高与低 旋律的上行与下行 旋律的跳进与级进 6.重与轻 渐强与渐弱 7.邀请舞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答:指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2.答:指根据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幼儿表现的作品及其其他证据、信息收集起来,并通过对档案夹制作过程和记录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幼儿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幼儿在达到目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

3.答: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4.答: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5.答: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答: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感知的特征是脱离了对事物、对人物的“直接知识”,可以借助符号间接地来理解事物、人物了。

2.答:(1)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我们有责任让幼儿听到最好的音响效果;(2)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尽量少用嗓音;(3)在歌唱学习中,教师发出悦耳的声音很重要;(4)对打击乐器的演奏,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自己去探究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并演奏,而不是严格地按照教师所要求的拿乐器的方式、教师所要求的节奏型去打击。

3.答:(1)经验铺垫;(2)明确的任务意识。

4.答:(1)依据作品原意进行情节性的动作意象;(2)离开作品原意,进入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情节的动作意象;(3)带有舞蹈意味的无情节的动作意象。

5.答:(1)用打击乐器模拟日常生活音色;(2)探索录音中的打击乐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并实践尝试;(3)即兴创作打击乐器作品的演奏。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答案要点:

1.答:(1)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字母谱与节奏谱;手势;指挥。

(2)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有:按照准确音调歌唱;克服幼儿的不良音调;歌唱能力的发展步骤。

2.答:表现性目标的的制定准则是情境与任务的双维度制定,即交代儿童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与具体任务。

举例(略)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答:动作说明:

A前半段:全体幼儿拉手朝顺时针走。 A后半段:全体幼儿拉手朝逆时针走。

B前半段:里圈左手搭前面舞伴的左肩,右手拉右边舞伴的手;外圈左手拉左边舞伴的手,右手侧平举。双圈共同朝顺时针方向走。 B后半段:反向同B前半段。

C段:里圈拍腿二下,拍手一下,拍左右侧一下。

学前教育学练习范文第6篇

《比较学前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献法:文献法是通过分析重要的学前教育文件来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

2.仓桥物三: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兼附属园园长。创立日本保育学学会,任第一任会长。主要著作有《幼稚园杂草》《幼儿园保育法真谛》等。他的理论被称为诱导保育论,对日本幼儿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3.乌索娃:乌索娃(1898—1965),前苏联学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长,兼教学法实验室主任,首次将马列主义教育原理中的“教学”一词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创立“学前教学论”。 4.《国防教育法》》:美国1958年颁布的一项教育法令。主要内容是通过增拨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国防教育法》影响了二次大战后美国教育发展的倾向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美国学前教育沿革的特点。

答:(1)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现代生产的发展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

(2)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发生很大变化。

学前教育由创办时期把孩子看管起来,不至于流落街头,重保育,逐渐转向教育,注重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教育功能、补偿功能、诊断、治疗功能。 (3)政府参与学前教育,制定法案,保证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政府制定《家庭援助法案》,发给津贴家庭托儿费。国会也提出相关的儿童保育提案, 90年代,每四年拨

8、25亿用于学前教育。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协调员,顾问等,保证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2.简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幼儿教育。

答:从1955年(昭和三十年)到1989(平成元年),为日本幼儿教育的稳定发展期。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幼儿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1956年修改了《保育大纲》,并改称为《幼儿园教育大纲》。《幼儿园教育大纲》强调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贯性,突出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和小学的分科教学十分接近,幼儿园教育严重小学化。

1964年,文部省再次修订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大纲》,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针。

2、教育内容由12项调整到6个领域。这六个领域是:健康、社会、自然、语言、音乐、绘画制作。

3、将历来“保育”改为“教育”。 1964年,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七年计划),目标是使万人以上市、镇、村五岁儿童入园率达60%。结果,1971年的幼儿入园率达到了63.5%,振兴计划完全实现。 1972年开始实行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该计划旨在提高4-5岁幼儿的入园率,要求到1982年实现4-5岁幼儿全部入幼儿园或保育所。

1965年,厚生省发表了《保育所保育指南》,指出保育所由于所接纳的婴幼儿年龄不同,其教育内容也应的有所不同:2岁以下的幼儿注重生活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内容也逐渐增加;2岁增加社会科目;3岁则分化出“语言”;4岁以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园教育大纲》的六项内容相同。 3.简述前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 答: (1)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2)幼儿园的编制与各成员的职责有统一的规定。 (3)各种教育机构都是公立的,国家提供80%的经费。 (4)国家统一规定教育任务、内容、方法、教材等。 4.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途径。

答: 一日活动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注意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来促进儿童体力、智力、道德、艺术能力的发展。

1.游戏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儿童身心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2.教学活动:有严格的专门的教学活动、标准化课程和无严格规定的一般教学活动,虽然对儿童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现在则更加重视后者,以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 3.特殊活动:要引导儿童了解艺术,可选择不同民族或地方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的品,不同民族或地方的民间创作和民间工艺精品,通过建筑活动、美工活动、音乐活动、戏剧活动等 4.交往活动:主张师生要以平等的伙伴关系进行合作、交往,促进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5.自由活动:儿童既有年龄特点,也有个别差异,应把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个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让儿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从中受益。 5.简述日本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答: (1)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2)幼儿园与保育所之间很难保持联系和统一课程,因为前者由教育部门管辖,后者由健康福利部门管理。

(3)保育所接收出生后几个月到5岁的儿童,幼儿园接收3~5岁的儿童,这样就造成了3~5岁的儿童不能获得相同的教育。

(4)某些私立园每班收40多名儿童,教育质量不能保证。

(5)私立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70%,其收费是公立幼儿园的2.5倍,因而造成幼儿家长负担过重。 (6)国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保育所教师的工资较高,造成私立幼儿园无足够合格的教师。 (7)迅速都市化造成儿童游戏活动的安全地带减少,对儿童健康有害的环境污染加剧。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当代日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对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

1、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社会的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家庭的小型化,价值多样化等。给幼儿成长带来许多问题,也为幼儿教育带来不少问题,例如,幼儿直接体验的机会少;家庭和家庭教育能力下降等。需要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随时代发展,要求幼儿教育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以便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个性发展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为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开始阶段的幼儿教育,需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重新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

日本自80年代起,针对未来世界的要求和本国的社会现实,多少开始摒弃过去那种“国家至上,经济第一”的最高原则,而强调“人性丰富”。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培养“具有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创造力、自主自律精神的、在世界中活跃的日本人”的教育目的。1990年的《幼儿园教育大纲》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为:(1)培养幼儿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生活习惯、态度,为培养健全的身心打下基础。(2)培养幼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与信任感,启迪自主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态度,萌发良好的道德品行。(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关心,启迪丰富的思考问题的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工具的兴趣与关心,乐于听说和积极态度以及对语言的感受力。(5)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受与创造性。 在幼儿教育内容上,《幼儿园教育大纲》规定幼儿园新的教育领域。包括五项内容:健康、环境、人际关系、语言、表现。“五领域”与原来的“六领域”(健康、自然、社会、语言、音乐、美工)比较,其特点为:注重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能力,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良好生活习惯和态度;引导幼儿多与自然接触,加强幼儿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给幼儿表现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制定了第三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日本又制定了第三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以使3岁、4岁、5岁的儿童都能入园。为了确保该计划的实施,该计划提出国家应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这主要包括:(1)扩大幼儿园入园奖励补助费的适用范围,即原来只向4-5岁幼儿提供的入园奖励补助费,从1991年开始扩大到3岁幼儿;(2)增加幼儿园入园奖励补助费的数额,即地方政府对入私立幼儿园(收费标准是公立幼儿园的2倍以上)的幼儿给予较高数量的入园奖励补助费,以减少或消除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幼儿家长负担的差别;(3)确保公私立幼儿园园舍施建设补助费,即各都道府县的知事和教委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以顺利实施新建和改建幼儿园的工作。 2.论述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答: 1.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目标

(1)发展每个儿童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2)帮助每个儿童发展自信心。 (3)帮助每个儿童形成集中注意的习惯。 (4)形成儿童永久的好奇心。 (5)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坚持性。 (6)发展儿童的心理安全和秩序感。

2.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内容,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内容包含日常生活练习、感知觉练习和初步的知识学习(书写、阅读和数学)三个部分。 (1)日常生活练习。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获得一些生活技能,开始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项活动中,学习按照顺序来做每一件事情,通过自我指导来获得独立性。

(2)感知觉练习。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练习,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扩大认知范围,为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初步的知识学习。初步的知识学习包括儿童可以学会的阅读、书写和算数。 3.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方法

上一篇:项目总监权责范围范文下一篇:需求调查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