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保险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出口风险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选择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出口风险的发生。本文以S外贸公司为例,深入研究了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分析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策略,以期给刊用出口信用保险进行出口风险管理的外贸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风险管理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总体表现复苏乏力、需求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交织,使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买方市场下,外贸企业赊销业务比重增加,出口信用风险不容忽视。据中国信保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出口贸易信用保险覆盖率提升至26.5%,出口信用保险被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应用到出口风险管理中。

出口信用保险,也称出口信贷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其是以商品出口赊销和出口信用放款中的国外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物,在国外债务人未能如约履行债务清偿而使债权人遭致损失时,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通常由政府指定机构办理。

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保障企业安全收汇;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多元化市场。

一、出口信用保险在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S外贸公司经营概况及信用保险现状

母公司J公司以自身强大的生产制造实力,成为多家国际品牌公司的供应商,于2004年因业务拓展需要,成立了S外贸公司。S外贸公司以企业转型改革为契机,创新进取,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经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S外贸公司的品牌贸易伙伴已有426家,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S外贸公司财务数据统计表显示(表1):至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1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8亿元人民币。2014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1.92亿元人民币。

2004年S外贸公司成立之初,就与中国信保合作,积极采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新型的保险方式转嫁赊销带来的收汇风险,不断培养客户群,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统计表显示(表2):S外贸公司信用销售额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增幅最为明显,到达27%,2015年全年信用销售额达4亿美金。2012年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外贸出口,调减出口保险费率,2013年S外贸公司升级为中信VIP大客户,保险费率有优惠,因此近年来保费年支出总额波动幅度不大。S外贸公司总体出险不高,仅有4‰,索赔金额于2011年达到峰值333万美金,其他各年年均也就几十万美金。从索赔赔付率来看,2010~2014年索赔申报530万美金,实际赔付292万美金,索赔赔付率55%,远低于中国信保给出的协议赔偿比80%~90%。

赊销业务盛行的买方市场下,S外贸公司借助出口信用保险不仅仅为了防范出口风险、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更重要的是促进公司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控制水平,激励公司业务人员增强自身风险意识,用全球化的思维评价贸易风险,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公司外贸出口更上一级台阶。

(二)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流程

近年来,随着赊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S外贸公司越来越重视信用交易业务的管理,确立了全程出口风险管理模式,公司专门设立信管员岗位,加强应收账款事前跟踪管理。

S外贸公司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申报程序的要求,将出口信用保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出口风险管理制度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出口风险管理流程(图1)。

1.筛选客户

业务员结识客户后,订单签订前,根据预计销售额申请信用限额。审批后,信管员向中国信保提交信用限额申请表。中国信保公司经过10~15个工作日的资信调查,给客户批复一定的信用额度。信用限额是由保险公司批复的,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向适保范围内特定买方或特定开证行开立的信用证项下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其具有可循环的、有限的、可调配的及动态的特征。对于未批复限额的客户,S外贸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予接单。

2.签订合同

业务员与买家签订的合同必须经由信管员复核,满足信保要求。同时,信管员还要跟踪限额使用情况,避免超限额出运,如批复的限额不能满足需要,可向中国信保申请追加限额。另外,信管员要审核该买家项下的逾期未收汇情况,如果存在逾期未收汇,需要报经财务科审批已知风险日后买家出运,财务科敦促业务员追讨欠款。

3.申报出运

业务部门根据合同要求备货、发运,并在收到货代提单后,将相关的出运资料录入到外贸ERP系统内。信管员每月定期将外贸ERP系统内信保信息汇总、复核、整理成表,导入信保通①系统“出运申报”模块下。中国信保计征保险费并承担保险责任。按屮国信保公司的规定,外贸公司对特定买家项下的出运必须在货物发运10个工作日内逐笔进行申报,申报必须及时、准确,不能漏报、挑保。

4.确认收汇

在收到国外客户的汇款之后,业务员要在外贸ERP系统的模块中进行收汇确认,逐票拆分水单。信管员在信保通系统下做收汇申报,及时释放被占用的信用限额,逾期未收汇的情况统计成表,向业务员确认。

5.报损理赔

信管员依照业务员坏账反馈意见表,在已知风险日后30日内向中国信保提交《可损通知书》。(图2)按屮信保公司的规定,应收汇日30天后未到款,说明拖欠风险已产生,被保险人已知风险日后须立即催款并暂停出运以减少损失。已知风险日后出运的保单,保险公司将不承担赔付责任。报损期限为应收汇日后的60天之内,超过此时间为迟报损。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情况降低赔付率或拒绝理赔。在提交《可损通知书》后4个月内,如果仍未成功收汇,信保员要及时准备全套索赔材料,向中国信保提交《索赔申请书》。

二、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出口信用保险不是投保了便万无一失,如果实际应用中某些环节的操作不符合中国信保的规定,一旦出险,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失去了投保的意义。例如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应用中就存在信用限额晚申请,投保申报有错误和遗漏,收汇确认与实际不符,索赔资料不齐全等问题,其发生的原因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不足。

(一)业务员风险意识不足,配合度不高

S外贸公司作为大型的外贸公司,业务环节流程繁多。业务员操作过程中往往疏忽一二:像限额申请环节,部分业务员急着接单,认为客户实力强、国际知名度高,就可以不走信保流程,直到交单出货时,才发现没有信用限额可用,匆匆提交信用限额申请表,等到限额批复下来已是两周之后,延误出货不说,有时还会碰到问题买家,中国信保不予批复限额,公司只能冒着高风险出货,最后能否成功收汇都将成为问题。

另外,出运申报环节也时常出现问题。按规定,S外贸公司每月申报一次出运,业务员在每月20日前要将本月出运票号的信保信息录入外贸ERP系统。由于业务员平时工作繁忙,隔三差五要出差,经常会错过填报时间,加上马虎粗心的人也有之,部分票号存在迟报、漏报、错报的现象。

(二)信保管理手段落后

S外贸公司目前配备的外贸ERP系统为杭州华元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外贸业务管理系统2005版,使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虽然现今软件还能有效运行,但影响工作效率提高,对于业务量不断上涨的S外贸公司而言,相对落后的ERP系统无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鸡肋。由于S外贸公司现有的ERP系统无法进行EDI数据转换,不能与中国信保公司的“信保通”系统实现集成对接,导致信保申报时必须将公司外贸ERP系统中填报的信保信息输出,按中国信保公司的要求汇总整理成标准格式的表格,再导入到“信保通”系统中,加上申报数据都是业务员手工录入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其与真实单证的相符性还有待考量,需要信管员针对填报信息进行逐票复核,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精确

S外贸公司自2012年起逐步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财务部专门设置了人员跟踪管理收汇事宜,定期分析账龄,实时动态催收,现今应收账款坏账率已有明显下降。笔者也发现,S外贸公司的收汇管理离“精确化”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大客户(贸易额亿元以上的客户)的收汇,其单次付汇金额往往是成百上千票订单的总额,其中部分订单可能存在退换货、报关差异、推销样等多种问题引起的多付汇或少付汇情况,时常要跟客户反复核对才能确认,严重影响出险订单的理赔申报。

另一方面,尽管S外贸公司现有的外贸ERP系统具备催收提醒功能,可是其应收账款逾期推算的基准为业务员制单时填写的出运预估日期,并非是准确的装船日期,由于其技术相对落后,无法与海关的数据系统对接,不能获得精确的报关出运信息,导致应收账款逾期提醒常常失准。更不能排除业务员有私心,故意将出运日期填写晚一点,以逃避逾期催收的追责,致使企业错过追偿的最佳时机。

(四)客户管理过于被动

出于对“中国信保”强大的资信调查网络及数据分析能力的信任,S外贸公司弱化了客户筛选和管理:1.S外贸公司没有对其客户群进行资信档案管理,只要中国信保批复信用限额的买家,S外贸公司就会在有效限额内安排接单和出运,一般不会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再调查;2.客户动态信息获取不及时,比如客户突然宣告破产,往往要到应收账款超期未收回,财务部通知出险后,才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未按客户的付款情况划分信用等级,也没有针对不同评级的客户制定相应的信用管理政策。总之,S外贸公司的客户管理策略存在诸多不足。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发生的首要原因是买方信用风险,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业务资料未存档

从S外贸公司索赔情况来看,2010~2014年索赔案件申请金额530万美金,实际赔付292万美金,索赔赔付率55%,远低于中国信保给出的协议赔偿比80%~90%。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迟报损,怕保险公司介入追讨会影响客户信誉,破坏贸易关系,使客户流失,一再拖延理赔申报;2.未按规定提交全套索赔资料,由于理赔时需要提供真实、齐全的文件信息,业务文件的缺失、客户信息的不符、付款条件的变更、往来函电的保存不当等问题,将使信保公司拒绝理赔或降低赔付率。近年来S外贸公司业务量不断上升,业务员在订单执行过程中要制作大量的单证,平时又对其业务资料疏于管理,等到理赔申请时才寻找,可要大海捞针了。

三、S外贸公司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建议

目前,S外贸公司虽然逐步完善了出口风险管理流程,但是流程执行缺乏监督,约束力不强,出口风险管理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信用风险防范手段比较单一,对客户的风险预警缺乏精准的数据评估。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风险走高的大环境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作保证。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

员工业务能力建设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体现,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S外贸公司可以针对基层业务员定期开展出口风险管理培训课程,宣传出口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导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培训课程还可以邀请信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专家,向业务员传达国际市场的出口风险信息,分享实用的信保管理案例。培训后可以组织知识竞赛,考核培训质量,确保每位业务员都能学有所获。通过反复宣贯和流程监督,切实提高业务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出口风险管理举措全面落实。

(二)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载体,能整合数据资源,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全面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现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现阶段S外贸公司正在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重塑再造,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外贸管理软件进行全面升级。

此次升级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标准的EDI数据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与关系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2.拥有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图形化、报表化的市场分析数据,能够对未来的公司业务发展、客户需求发展、市场发展作出预测;3.与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国外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即时下订单,数据能直接传导至外贸管理系统,快速反应成制单信息,实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大大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三)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

业务员作为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人,货物交割后应向客户询问本次交易的满意度情况,确认是否能按期支付合同金额,有收汇风险的尽早向信管员备案,收汇时要求客户提供明确的付汇清单,审核确认后,发给财务科进行系统拆分和关账。外贸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之后,对于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也大有裨益。收汇水单拆分后,ERP系统里的收汇信息通过数据交互快速反映给信保通系统,自动进行收汇申报,及时释放信用限额。另外,报关出运的数据准确后,应收账款逾期情况也可以一票票精准跟踪,便于应收汇日前提醒客户付款,如发现客户有故意拖欠的行为,可尽早采取应对措施,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

(四)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

1.客户资信建档

积极与中国信保寻求合作,依据中国信保出具的买家资信调查报告建立客户档案,从经营状况、资信情况和偿付能力多个方面考量买方实力,对客户的交易价值进行评估。

2.客户信用评级

根据往期的交易记录,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评级,并根据不同的评级分类管理客户档案,便于业务员调档查阅,为业务洽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筛选信誉良好、竞争力强的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3.客户动态跟踪

与国外买家保持联系,了解客户的发展需求,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全方位解读信息后,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做好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

(五)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

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对于理赔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外贸公司的业务部门应该安排专门的理单人员,管理各类单证的存档。在出货当日,业务员将订单相关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发运通知书、报关单、质检报告等相关资料交给理单员归档,理单员做好单证接收记录。每月20日前理单员分类后,交给信管员存档。信管员根据单证资料核对信保申报填写的准确性。每月10日前,业务员将上月与客户重要往来函电(邮件形式)统一打包发给信管员,信管员对相关信息进行电子存档。

四、结论

S外贸公司作为大型的外贸企业,非常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都是流程化管理,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的基础环境比较良好。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出口风险,减少收汇损失,然而出险后理赔的成功率却受到公司内部多种因素的制约,客户限额申请不及时,出运申报错误率高,收汇申报有遗漏,理赔资料提供不全等。通过S外贸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业务员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外贸系统老旧,应收账款管理不精确,客户管理过于被动,业务资料未存档是企业出口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保障出口信用保险的高效应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外贸企业控制出口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保证了出口企业的收益,也可能增加出口企业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应晓红.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控制企业出口风险[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7-79+83.

[2]凌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风险[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45-46.

[3]吴婷.分担出口风险保障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J].中国外汇,2014,09:3.

[4]郑云,徐林萍.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3:11-13.

[5]徐林萍.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对外经贸,2014,07:19-20.

[6]林茵.Y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暨南大学, 2014.

[7]陈有军.出口信用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07.

[8]金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9]熊艳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10]李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商务模式价值分析[D].厦门大学,2008.

保险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缓解因资金缺乏引起的发展受限问题,同时,为作为贷款发放方的银行提供了保障,解决了银行因担心贷款不能及时偿还而引起的惜贷问题。因此,在我国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要保证行业协会监督与国家强制保险政策相结合;积极发展信用服务中介行业;健全相关法律;完善信用体制等方面的健全。

关键词:信用保险;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2010年,我国更有望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这样一片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却身陷融资难、贷款难的窘境。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最活跃的部分,中小企业的市场优势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有其劣势和弱点。正是这样的先天不足使其在银行贷款中得不到主流银行的信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此种情况下,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保险成为解决银行惜贷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及其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实际上是为借款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该项业务投保时将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一般还要将相当于贷款金额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抵押。投保企业由于生产或经营原因导致企业倒闭或经法院宣告破产,由保险公司偿还企业所欠银行贷款本息后,企业贷款本息的债权应由银行签署权益转让协议书后转移给保险公司。

由于信用保险中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比一般保险的风险大,因而即使在西方保险业较成熟的国家对保证保险也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政府对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资格进行限制,一般只特别批准保险公司或专门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办理该项业务,禁止一般保险公司进入此险种的运营;另一方面,对保证保险的适用范围、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立法上予以明确规定,以确定保证保险业务在该国中健康稳定地运行。

我国的市场经济和保险行业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立法上的疏漏以及学术意见上的不一致导致实务运行中的混乱,加之目前国内社会信用状况普遍低下、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使得我国的企业信用保险始终不能进入市场。2009年,财政部、商务部、保监会等有关部委先后发布《关于落实2009年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补贴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中小商贸企业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费补助工作的通知》,强调了要充分借助信用保险促进信用销售,为国内信用保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推动我国信用保险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企业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的瓶颈

(一)信用体系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国内“信用”还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对于社会行为人信用的约束还只能依靠自身的道德品德,无法做到对于其信用行为制度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和约束。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人们的借贷理念、消费理念、信用风险理念等还没有完全成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约束和管理的难度。

(二)信用相关信息不公开、不流动

在我国,对于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在法律上都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无法准确统一地界定企业公开信息和商业机密,没有科学合理地法律规定,征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也变得十分困难。企业的信息公开尚未开始,多数企业不能向社会开放有关运营情况的原始数据,向工商、税务部门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一个企业多套账目比比皆是。

(三)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困难

我国属于非征信国家,信用服务主体尚未成熟。我国的信用服务企业具有发展历史短、市场成熟度差、缺乏独立性和中立性、信用产品生产力低的特点,阻碍了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

(四)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对不守信行为人的惩戒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型,行为人由于失信所获得的利益往往大于因失信而受到的惩罚。有人甚至利用法律上的空白逃脱责任,这使得失信行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商业活动当中,失信人也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五)国内保险公司开办动力不足

我国信用调查评估、商账追收等服务相对滞后,这无疑增加了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和追偿成本,加之信用保险中较高的道德风险、企业投保意愿低、经济形势变化无法估量、风险管理技术相对不成熟,造成保险公司对于此类险种敬而远之。

(六)对于信用保险的认知程度有限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保险行业发展程度较西方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使得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品种单一、企业保险意识弱。这一方面令有投保意愿的中小企业没有合适的险种选择,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投保意愿使得保险需求处于较低的水平,保险公司无法从中获益。

(七)投保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信息流通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小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从而发生了逆选择。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水平、还款能力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充分地掌握,在这种环境下,经营状况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没有投保意愿,主动参保的常常是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还款能力较弱的企业。另一方面,投保后的中小企业在拥有保障的前提下将资金运用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中;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也因为有了保险公司的保障而放松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审查,忽视为信用状况不合格的申请贷款企业提供贷款带来的风险以提高自身收益。其结果是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不利于其财务稳定性以及健康发展。

三、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行业协会监督与国家强制保险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大力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群,利用行业协会对于本行业的了解和相关知识针对行业可能出现的经营亏损、高风险投资所引发的道德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为其协会成员提供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和资金融通等各项服务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要求具有高风险行业的中小企业在投保时必须购买相应的贷款信用保险,采用差别费率,使具有同质风险的同一行业投保企业数量增加,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发生。

(二)积极发展信用服务中介行业

信用服务机构可从商账追收、信用调查、资产处理及变现等方面有效分摊保险公司风险,同时为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便利。但由于我国的信用企业目前尚未成熟,要求其在短时期之内成长为能有效为市场提供准确信息的服务机构并不现实,因此,国家需要在其起步阶段进行扶持,使其建立起规范、专业的经营模式,树立良好的信誉。但要注意不能使其丧失独立性和中立性。要鼓励建设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的通畅和流动。

(三)健全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的保险法、公司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对此类险种涉及较少且规定模糊,尤其是对于以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贷款或骗保的违约失信行为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我国在相关立法方面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完善有关信用管理和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与之相应的处罚措施。

(四)完善信用体制

没有健全的信用机制约束,便不可能存在真正健康发展的信用市场。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需要拥有准确全面的信用记录体系,该体系包括对合同的每个主体(包括银行、中小企业、保险公司)的交易行为进行相关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对相关主体进行评估、划分信用等级,对于信用低下的主体降低信用等级,形成各部门共享的信息资源。如此,形成激励机制,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将能够凭借自身较高的信用等级顺利获得银行贷款,而信用较差的中小企业将因其较低的信用等级而无法获得贷款,以此激励行业内企业依法行事,挺高自身信用等级。

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银行资金的有效运用、提高保险公司效益也有积极的意义。此保险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缓解因资金缺乏引起的发展受限问题,同时为作为贷款发放方的银行提供了保障,解决了银行因担心贷款不能及时偿还而引起的借贷问题。因此,在我国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乔林,王绪瑾.财产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2] 龚秀国.我国银行业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J].四川大学学报,2005,(2).

[3] 庄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3,(11).

保险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慢性病高发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医疗保险制度越来越难以从源头上控制参保人的疾病风险,医保基金的运行压力日益增加。鉴于此,文章结合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探讨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力图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必要性;可行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01

当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但“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设计将不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参保人的疾病风险,从而加大对医保基金财务风险的管控难度。健康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预测和分析不同群体的疾病风险因素,采取措施防治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进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险的结合,促使医疗保险由纯粹的疾病经济保障型转型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引入健康管理机制。

1 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和人口健康状况

(1)人口老龄化水平。按照国际社会的标准,当国家65岁以上人数达到7%以上则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自2000年起就保持在7%以上,并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而诸如北京等发达城市,其老龄化程度已远超此标准。根据北京市老龄委,北京市自2008年起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2%,同期高于全国比例约5%。但随着老龄化加快,医保基金的运行将会面临较大的支付难题。这是由于退休老人不再参与医疗保险缴费,但其期望寿命增加,慢性病风险加大,使得其医疗费用支出将达到在职员工的三倍以上,进而加剧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平衡。

(2)人口健康状况。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逐步提升至2010年的74.83岁,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6.3‰和0.245‰,数据来源:卫生统计年鉴。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健康水平。但从慢性病数据看,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却呈逐渐上涨趋势,2013年的慢性病患病率更是达到20年前的两倍余。可以预见未来慢性病持续时间长、费用高等特征必将加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也会让居民对健康管理的潜在需求日益凸显。

1.2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状况评估

从医保基金运行状况看,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下表中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从2007—2014年增长了3.2倍,基金支出同期增长了4.1倍,且支出增速基本保持着略高于收入增速的趋势。这是医疗费用上涨、老龄化加剧以及慢性病频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这种不平衡状态势的加剧,必将影响我国医保基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看,目前我国医保的支付范围主要集中于疾病诊疗,缺乏对于亚健康群体的疾病前保障,不利于引导参保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慢性病的前期预防和康复保健。此外,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设计使医保基金支出长期集中于经济效益较低的治疗领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因此,将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不仅将从整体上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 可行性分析

2.1 政策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快医疗保险改革,并越来越重视慢性病防治和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例如,2005年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丰富了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人才资源。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相关文件,《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卫农卫发〔2008〕55号)。允许利用新农合基金对没有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开展健康体检。2013年国务院提出将“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上述均体现出我国近年来对于发展健康管理的重视以及将健康管理理念引入医疗保险的政策方向。

2.2 现有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2.2.1 对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国内不少地区基于社区卫生机构构建健康管理模式,如上海市实施的“4CH8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 [3]等,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相结合,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筛查、提供慢性病干预和健康教育,对居民进行初级的健康管理。这些地区在探索中积累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和慢性病管理经验,向居民普及了健康管理理念,但应当注意的是健康档案的后续更新和有效利用才能保证该机制的持续运行。

2.2.2 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的探索

2005年镇江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引入慢性病管理机制,并在2006年對参保人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2008 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报销范畴,在定点医院参加该服务的参保人每年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量的报销额度。2015年天津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各地区的初步探索显示出各地政府对健康管理理念的关注,以及在构建健康管理模式中对医疗保险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视。

2.3 医疗保险的职责

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角度看,医保运营的健康管理模式之所以具有可行性,是因为其通过筹集和运营社保基金,承担着社会再分配和稳定社会的职责。为了保证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应承担起管理参保人健康风险的职能。同时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广,运行机制较为完善,认可度和认知度较高,依托医疗保险平台推动居民健康管理可以成为我国构建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2.4 医疗保险发展的经济基础

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看,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一直秉持“基金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保持基金收入和支出的稳定增长,尤其是累积结余率呈波动上升(见下图),因此我国尚有部分基金结余可用来支付小额的健康管理费。

2000—2014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图

数据来源: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

此外,有调查表明每投入1元健康管理费用,每年预计可以直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10元。从长期看,加大事前健康管理的费用投入,提高参保人的预防保健意识,加强对参保人健康状况的全过程监督,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c Carver P.Success of a 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Program in Employer based Health Care Centers[J].Aaohn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Nurses,2011(11):513-518.

[2]宋徽江,庄康璐,汪天英,等.4CH8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9):1895-1897.

[3]王凝宁.北京市朝阳区家庭医生式服务[J].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0):15.

保险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文章从外部宏观环境、员工个体因素及企业管理措施因素来分析国有企业核心员工

流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国企管理者应该通过优化薪酬福利结构、建立科

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关注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核心员工 人员流动 对策

根据2012年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项以高科技和金融行業的国企和股份制企业为主的管理层调查结果显示,100名首席执行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只有15%的人坚定认为不会离开公司,有近半数的人声称自己在2至3年内很可能离开公司,管理层普遍认为短周期的调换职业是使其实现个人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从宏观上来讲,人员的流动能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机遇与活力;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核心员工掌握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其跳槽时往往会带走很多下属和客户资源,因此如何积极应对人员的流动,加强企业人员流动管理,减少核心员工流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国企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讲,影响国有企业核心员工流动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上的环境因素,也有微观层面上员工个体和企业本身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拥有较高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员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非常紧俏的人才,是市场争夺的对象。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往往通过高薪聘请,并提供非常优越的条件来吸引这部分人才,为这些人才主动流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成立公司办个企或民企,无论政策上、资金上还是创办过程中都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有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往往是中尖骨干分子,拥有专门的技术,掌握了企业的核心业务或技术,了解许多商业契机,因此,他们有能力也很容易“另起炉灶”开办自已的公司或企业。

(二)核心员工个体因素。

从核心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离职可能与个性、年龄、工龄等因素有关。就个性来说,自主性强的人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勇于承担责任,自主流动的可能性较大;外求性强的人与自主性强的人刚好相反,相信决定成败与不能控制的外来力量,例如运气、天意等虚无飘渺的东西,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如意的景况,因此自主流动的可能性较小;热衷成就的人渴望成功,不怕困难,相信成功全靠个人努力,这类员工一旦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就会产生流出企业的念头;实用主义者讲求实际,只要上司对他好便不会离开企业;自尊心强的员工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大的自信,当他们感到工作缺乏挑战时,很可能产生流动的欲望。就年龄来说,年龄与流动性成反比关系,即年龄越轻,流动性越大。

(三)企业因素。

公司当前的薪酬福利水平、绩效管理及职业晋升等都是影响核心员工是否流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薪酬方面。国企的薪酬制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平均主义,不能够体现核心员工的贡献和价值。并且在薪酬方面偏重使用以权力为导向而不是以绩效为导向的固定级别工资制,忽视了员工的能力和绩效,尤其是在过去“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背景下,工资向苦、脏、累、险一线工人倾斜,导致了脑体倒挂,使经营者与管理、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偏低,这种薪酬制度并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导致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在绩效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国企并未实施绩效管理,薪酬及晋升往往由领导的意图来决定,这势必会影响那些做出突出贡献而又没有获得相应待遇的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那些已经尝试过绩效管理的企业中却发现绩效管理费时费力又得不到员工的认可,常常被认为是填表游戏、形式主义。在考核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只重视考核形式,一旦看到员工的绩效不好,就断定员工不努力或是没有能力,不关心管理效率,助长了管理者的懒惰意识,忽视和遗漏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诸多职责;在绩效反馈中,管理者扮演的是评审员的角色,员工则在心理上永远处于被教训、被管理的角色。

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核心员工的特点是自主性强,他们对“个体成长需要”的需求较高,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自已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期望值较高。而许多国有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职业生涯系统规划方面做得还很欠缺,员工的职业发展缺乏宽泛的网状职业上升通道,因此往往难以及时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导致他们对个人发展前途产生怀疑而主动离开原单位。

在员工激励方面,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约束,在用人制度、考核奖励制度、人性化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及时满足不同层次员工个性化的心理需求。不同层次的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有的是“权力需求”较强,有的是“成就需求”较强,在国有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下,目前还很难做到“量身打造”具有个性特征的多样化激励措施,满足不同员工的心理需求。

二、遏制国企核心员工流失的对策探讨

对于国企管理者来说,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是很难加以改变的,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部门及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共同调节,而员工自身在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因素又属于客观因素,很难加以改变,因此想要遏制国企核心员工的流失的现状,就只能通过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措施来实现。

(一)薪酬福利结构优化。

薪酬目前仍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最有效的武器,它可以将企业的组织目标和管理者的意图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企业员工,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平衡员工与组织、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结合国企薪酬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对于核心员工来说,他们所创造的效益远高于企业员工的平均效益,因此他们的价值也应高于社会平均薪酬,企业要认可核心员工的价值,就需要为其提供接近于或高于同类企业的市场平均报酬,避免核心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二是要实行多元化的薪酬计划,企业可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将人才增值与企业的资产增值相联系,与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相联系。对核心员工来讲,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不仅可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产生长期的激励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三是要提供多样化的福利。高薪只是短期内人才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结果,而福利则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承诺,因此众多在企业里追求长期发展的员工,更认同福利,而非单纯的高薪。在此方面,管理者就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的传统优势,根据自身状况,向核心员工提供多样化的福利项目,实施自助福利政策,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行政职务、资格职务、技术职称、获奖情况等因素计算出福利分值,按相应的福利标准自行选择享受的福利项目,如旅游、保险、教育基金、退休补贴等,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绩效考核办法,就要针对所考核对象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量化。在绩效考核的方式上,应采用全方位评估的考核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绩效,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在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上,也要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工资分配、晋升及培训结合起来。只有建立了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够公平、公正的评判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激发中层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良好的职业生涯计划会促进企业和核心员工的共同成长,实现企业与核心员工的良性互动,采用多样化的职业發展模式,是增强核心员工自我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如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两类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梯,创造互动式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便核心员工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采取核心员工参与管理,丰富员工工作内容的工作岗位设计等方式,调动核心员工的创业积极性。将员工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成长、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社会认同期望与企业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个人与企业远景追求的良性互动,给核心员工以人生价值的体现,给予他们展示才华的足够空间,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使其能够和企业长期的合作,达到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

首先要在企业和核心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因为心理契约会极大地影响核心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员工对工作的选择态度。核心员工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来促成核心员工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其次要建设雇主品牌。一般来说,大多数员工都会以自己为知名企业服务而感到自豪,为此企业要通过塑造产品(服务)品牌的方式来树立其声誉和影响力,这是树立雇主品牌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高企业在雇员中的口碑。通过雇主品牌的建立,实现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使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有效措施;第三要核心员工给予细致的关怀,培养其归属感。企业应该注意对核心员工的感情投资,一方面关心核心员工的健康状况,核心员工多从事脑力劳动,劳动的强度大,面对的工作压力也常常超乎想象,健康状况较容易受影响,管理者应对核心员工这方面情况加以关注;另一方面也要关心核心员工的家庭生活。家庭与工作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良好的家庭状况可以减少员工顾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核心员工的健康和家庭状况,并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以减少各方面的困扰。留住核心员工,不能仅仅体现在方针、政策或是物质、金钱奖励上。,要真正做到感情用人,尊重用人,从而“得人心者得天下”

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核心员工的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企的核心员工的流失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要做到避免核心人才流失以及吸引人才,国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湘潭大学MBA,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于桂兰,魏海燕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寿军.《改善和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对策》《人才资源开发》2005.07

保险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理论研究时,研究学者会根据相关的制度条例的结构进行分析,一个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个具有优势的位置,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模式是否合理,还取决于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能否制定了科学与合理的运转体系。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已经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实际体系建立,并没有运转多长时间。文章通过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上的要点内容,进行了探讨,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带来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容分析

我国在财务管理上的体系构建,要晚于国际上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这也是直接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上的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相关研究学者也没有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进行系统上的研究,这使得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找不到可以进行参考的理论规定。所以,开发制定出更多的财务管理内容,是当前研究学者的工作重点。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概念

为弄清什么是财务管理理论,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理论。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第三版对“理论”一词的解释是: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辞海》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但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意义

1.弥补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根据国外在财务管理内容上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体系构建上也有较多的经验可以进行参考,但是,关于财务管理上的结构意义,并没有太多的理论进行支持。与此同时,许多结论只是建立在理论探讨上,并没有真正的具体实例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在开展财务管理内容上的研究时,要对财务管理上的理論构成,进行分析,也要让理论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得到充分的挖掘。只有将这些理论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才能对财务管理内容上的框架进行建立,具体的理论体系得以构建以后,才能让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开展,得到相应的理论内容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所以,建立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对于企业运行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应该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2.正确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财务管理结构想要在理论上可以有所成就,就必须找到相应的概念内容,作为框架,进行推理。财务管理体系上的购成要素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这使得理论在推理过程中,可以得到参考。近年来,我国财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发展较快,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设置独立的部门与机构,对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与记录。但是,这只是开展在某个企业小范围内的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因为,只有构建筑较为科学的研究体系,企业在运行发展中才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管理模式。研究人员应该从我国现有的财务管理实践内容出发,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在整合处理过程中,开发出一套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运行过程中,积极的对理论进行实践,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出新的理论内容,为我国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3.科学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想让财务管理上的内容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就必须在对管理内容进行扩展时,将将财务管理实践上的内容进行积累与记录。让这些实施实践经验变成可以进行参考的理论内容,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与此同时,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财务管理上的规律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管理理论进行实行。实践过程中,还要积极接受理论内容上的检验。一但发现实践上的内容有所偏差,应立即进行纠正处理。第二点,理论指导实践,企业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只有让财务管理内容得到了相应的实效性发挥,才能让理论内容的功能作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此时财务工管理上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以及条例制定,都必须符合此时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才能在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功能发挥。而这些财务管理上的理论的内容也才能具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建

1.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

财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环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支持指标,因为财务管理上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环境来展开体系上的构建的。所以,研究人员在对财物管理内容进行扩展时,一定要将实际环境进行了信息上的掌握,根据特定环境的变化内容以及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根据规律的变化,将管理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研究人员在对理论进行开发扩展时,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规律性提出假设。假设上的内容上也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进行假设、有效市场假设等,这些基本上都可以作为通用的业务理论来进行使用,如果没有这些假设就无法将其的理念以及通用业务理念进行建立,这些内容无法得到理论上支持。

2.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在内容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中的内容、原则、方法等。这些概念却一不可,如果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其中某一个内容进行忽略,就无法构建出完整的管理体系。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管理内容上的知识排列,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内容建立上,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的内容需要从管理环境以及本质上入手,也就是说,管理内容上的基础支撑应该来自于企业上的财务活动。而这些活动上的开展,在处理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理论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后,就可以作为财务管理上的基本内容来进行推广与普及。但是,这种管理方法并不具有广泛的参考性,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也会采用特定的管理内容。所以,理论的普遍性,应该在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总结以后,总结出最根本实际的理论原则,再对这些内容上的开展,进行大跨度的推广与普及。

企业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最基础的管理原则,在参考过程中,将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规划。与此同时,这些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对理论上的内容进行检验或是修改。世界经济正处于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会根据经济的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但是,财务管理上的内容原则,基本上具有广泛的参考性,也会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根基进行支持,所以基本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是应用到不同的企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运行过程中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的方向与管理原则,进行实践上的验证。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的是财务管理中的内容制定,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运作状态息息相关,也与企业的运行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性。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上的理论进行实践时,一定要对市场运作形势,结合当前企业运行的状态进行结合性上的思考,再对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做出判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良好的战略发展位置。面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要依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制定出解决方案。万物都存在于变化的模式运作中,企业的管理层只有依据企业当前的形势,审时度势,才能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永远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关于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J].全国商情,2016(28).

[2]刘燕,胡春梅.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实践举措分析与阐述[J].全国商情,2016(29).

[3]蔡敏.改制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3).

保险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口兹有施工企业,已在区(县)建设

工程分包、劳务市场办理缴纳工程(项目)

综合保险预缴费元。(为安全、监督、报监条件之一)

口兹有施工企业,已在区(县)建设

工程分包、劳务市场办理工程(项目)综合保险

手续,实际参保人数人。(为企业资质升级、增项条件之一)

口兹有施工企业,已在区(县)建设

工程分包、劳务市场办理缴纳工程(项目)

综合保险手续,未发生综合保险费拖欠情况和分包、劳务合同备案。(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查验条件之一)

经办人:(签字)

上海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年月日

上一篇:社会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防雷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