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2023-09-22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2015年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省教育厅决定2015年继续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由此笔者对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方式与课程体系有所思考。

2 吉林省建筑行业分析

笔者先后到建筑行业的一些单位调研。调研中发现以下问题:

(1) 近几年国家对建筑行业的调整对中小城市的建筑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房屋价格虽然没有明显下滑, 吉林市的购买力明显感觉到停步不前。尤其在2014~2015年, 很多建筑行业的技术员, 放线员等开始转行。但是各个单位对实习人员、放线学徒的需求量加大。

(2) 很多建筑的施工企业逐渐地在转变, 现在的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只做是施工或者开发, 逐渐地向外墙保温, 建筑防水, 招投标公司等转变。或者是企业开始更加多元化, 可以逐渐地向更多的建筑方向发展。对于人员的需求要求更高, 不但要懂得外业的施工, 也要懂得招投标的标书制作。

(3) BIM技术已经逐渐兴起, 可是现在的建筑施工单位刚刚普及二维的CAD水平, 所以需要进度的空间还很大。

所以经过调研我们得出要培养一批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 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3 建筑工程专业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3.1 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

(1) 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思路。以中职的二年和高职的三年为分界点, 将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三步骤走, 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部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级的基本能力培养;第二步核心能力培养;第三步素质拓展。高职部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级能力的提升, 初级知识更系统化;第二步核心能力的提升, 核心能力更加知识面更广泛, 涵盖能力更宽泛;第三素质拓展, 应用新技术与建筑管理项结合;四条主线即以技术员、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主体的能力结构为线条, 确定知识体系, 结合对东北地区的生源情况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建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2) 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的内涵。依据以上分析确定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的内涵:

四条主线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资料管理、建筑测量。

第一阶段 (中职部分) :第一步以数学、英语、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基础课的塑造完成初级能力的培养;第二步以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资料管理、工程造价为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能力培养;第三步以测量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建筑资料管理实训、工程造价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达到能力拓展。

第二阶段 (高职部分) :第一步以工程招投标、建筑结构、工程监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钢结构、砌体结构作为能力的初级提升, 第二步以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资料管理、工程造价核心能力的扩展;第三步利用BIM技术完成毕业设计, 完成最后的素质拓展。

3.2 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实现课程内容衔接

课程标准的衔接重点加强高职部分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根据建筑专业的岗位职责与建筑专业对接, 经过调研与专家论证确定“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的课程标准建设依从“整体设计, 分段培养”。即将高职、本科的课程主要以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测量、建筑资料管理、工程造价四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此为主线建立不同阶段的人才目标培养的侧重点的课程标准。

第一阶段 (中职部分) 要求学生四条主线能够达到的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的能力;对于新型施工技术能够快速掌握并且能够指导施工的能力;工程造价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程变更洽商资料进行相应工程量的计算, 及时办理增减账, 保证工程收入的能力;熟悉工程合同及相关条款, 能够办理和完成预 (结) 算工作。建筑资料管理要求学生学会建筑前期的资料管理的能力, 能够管理建筑施工过程资料的能力。建筑测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 能够独立完成建筑的放样, 能够独立完成小区域地形测设。

第二阶段 (高职部分) 要求学生四条主线能够达到的能力:建筑施工技术高职阶段要学生达到熟悉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和质量检查验收评定标准, 审核整理工程竣工资料、核签有关工程进度、质量、工程量的资料的能力;能够预先建立资料清单, 管理工地的各类文件、材料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打字、印刷、复印的能力;建筑测量高职部分要求学生会建筑测量的仪器, 经纬仪, 水准仪以及全站仪。学生能够根据给定图纸放样建筑物, 测绘对建筑场地, 可以用CAD成图, 具备数字测图的能力。

摘要: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实施措施之一, 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通过分析现代建筑行业现状, 对于大学本科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属于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 吉林省建设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3] 关剑王灵启.中高职衔接存在对策问题及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 .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已被教育界划为重点工程。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现实情况,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以此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因此,立足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起点,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向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期对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科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张丹丹,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贾忠革,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高等职业教育。

在围绕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中,国内、国外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办学经验的不足,使得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正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单凭经验办学,摸着石头过河,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人们迫切希望在总结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基础上,将办学实践进行理论升华,反过来指导办学实践。[1]深入研究、探索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策略,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探究“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研结合,服务行业、企业。所属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每年承担百余万平米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任务;所属辽宁省房地产研究中心为省建设厅和省委政府决策服务;建筑节能研究所、高职研究所在企业、行业中承担主要科研项目,与企业联办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研发、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强调校企能真正联合,社会能有效参与,实现双方互惠、互利的真诚合作的有效途径;培训处负责全省建设行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工作;生态节能实验、实训楼成为展示与宣传各种最新技术的舞台,为技术交流、产研挂钩、知识普及搭建桥梁;成为学校与行业内企业合作开发、展示新产品的平台,以及向社会、大众宣传、展示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建筑概念、技术和产品的展台。[2-3]同时,通过生态节能实验实训楼的这个平台实现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教学效果。努力建成一个“贴近建筑生态节能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映建筑生态节能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的示范培训基地。并把学校各专业的实验、实训结合在一起,提高职业培训和公众教育程度,最终达到生态节能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双证”融通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早已进行“双证”全面直接融通探索,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例如,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机构是TAFE学院、韩国经“职业能力开发院”评估审定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培训院校规定修完教育课程取得学习成绩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考试,直接授予相关领域的技术资格证书。[4]而德国技术等级证书是由企业颁发的,毕业证书是由学校颁发的,两个证书共同证明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当于每个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还要受严格的实践操作实训。[5]

在我国“双证”融通起步较晚,在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试点学校,如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自治区“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试点院校,其“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劳动部称为“新疆模式”。[6]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学院依托行业办学,在多年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建筑专业特有的职业资格考核通道。在校学生拿到毕业证同时可以考取三级质检员、三级造价员、三级施工员、三级测量员、物业管理员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的证书,增加了社会就业率和就业机会。

从政府执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关职业教育技术等级证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合理的使用,避免人才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以及学生在择业上的盲目性也有重要作用。[7]我国要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坚决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让毕业生都可以拿到“双证”,这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

(三)职业教育集团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源泉

由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立的辽宁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在联合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单位、建设行业协会、建设行业企业、建设类本科、高中职院校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契约为基础组成的行业性职业教育联合体。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第一届理事会由56家建筑类理事单位组成。通过以建设行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特色发展为主线,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以聚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集团化办学,为辽宁省建设行业培养受社会欢迎的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适应快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教集团的建立标志着职业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学校、集团真正达到了共同管理、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管理学校,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零对接”。

二、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为当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果借鉴。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梳理会发现一个通病:大部分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只是职业院校层面的问题,这是狭义的理解,大量问题是集聚在国家层面。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我国目前显现得如此突出而普遍,恰恰说明其关键问题不存在院校层面,而在国家层面,其本质问题就是如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使职业教育成为人们能够认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要达到这一目标,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国家层面干预才可能实现。[8]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个问题的本质及解决的具体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为办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造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我国虽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问题呼声很高,成效却不显著,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口号上,缺乏对其中的具体问题和操作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特点比较明显

众所周知,德、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均把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德国的“双元制”被誉为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英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1998年推出长期培训计划,主张建立个人培训贷款,甚至资助经济困难的个人参加收费培训。而离我国较近的新加坡,政府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新学徒制”通过征收发展税,通过建立全国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费用。由此可见,上述政府的重视程度之高、发展之快、力度之大。

(二)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文件是顺利推进的前提基础

国家进期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工讲话。这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政府统一思想认识,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是顺利进行的保障

行业指导和校企参与是顺利推进的保障。大部分行业企业的参与都属于间接参与。企业联合办学过程中,企业充当辅助作用,提供学校所需的实训场所。充分运用企业资源,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知道以后该如何做、做什么、将来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学校每学期邀请企业共同研究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专业课和实践课都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通俗一点讲,企业需要哪些专业人才,我们相对应地培养哪些人才。企业的实习基地就是我们的实践场地,真正达到“理实一体化”。同时,选出资深教师深入企业顶岗,熟悉岗位工作过程与企业师傅共同研究工作内容,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教学课程内容。企业、学校、学生共同构建办学模式,一举三得。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深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会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2013(12):5-6.

[2]张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31-132.

[3]张丹丹.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3(12):14-15.

[4]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8.

[5]张晓雁,戴勇.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105-108.

[6]徐敏.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3(7):22-24.

[7]徐国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J].职教论坛,2013(1):14-21.

[8]吕伟健.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之浅探[J].才智,2010(19):17-18.

[责任编辑 秦 涛]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职高院校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文章主要论述装饰绘画对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培养的意义。装饰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绘画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创造性等特征。装饰画艺术包含多种绘画技巧,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实用性设计能力,学习装饰画艺术不光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产生学习兴趣,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开发也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实用性技能;装饰画;高职美术

装饰性绘画最早出现在人类文明初期,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人们对装饰画的喜爱始终不变。通俗角度讲,人们把具有装饰趣味性的绘画统称为装饰画。装饰画也因为具有实用性特征,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装饰画表现形式丰富,绘画技法多种多样,使用色彩材料也没有局限,所以学习装饰绘画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这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开发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前这个新时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美术人才更是成为高校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本文展开装饰画艺术与高职美术教学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装饰画的意义

装饰画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创造性等特征。学习装饰画可以锻炼高职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我们对人才的定义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二是技能人才。技能人才不必多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想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唯有勤学苦练。而人才实用性的开发则是依靠一些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来实现的,在美术教学中,装饰绘画在人才实用性开发中的意义则十分重要。

首先,装饰画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审美观念;其次,装饰画还具有工艺性特点,实现了绘画和工艺的融合,能让学生学会追求工艺美感,养成追求完美的职业作风;再次,装饰画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装饰画其实就是对美的再创造,对装饰画的学习能全面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用性设计能力;最后,装饰绘画还具有实用性,创作装饰画需要从实用角度出发,达到装饰效果,表达大众审美,传递人文精神,学习装饰绘画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实用性理念的理解,有利于对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开发。

二、高职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受功利化理念影响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人民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审美标准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增强,为美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一门热门行业。但是这种情况同样也使美术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缺乏足够优秀的专业美术人才已经成为现在美术行业面临的极为严重的问题。受逐利理念的影响,各个高职院校也开始增加美术方面的收费,甚至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很多高职院校选择降低美术生招生标准,导致生源质量快速下滑,在对美术人才培养质量造成极大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使人们丧失对其的信任,最终对整个美术行业的顺利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因为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依旧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以及绘画能力培养上面,缺乏对学生创作以及审美能力的重视,所采用的方式也基本上都是填鸭满贯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会进行简单的模仿,缺乏主动进行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所创造出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灵性,创作以及想象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高职美术的教学目标模糊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美术人才已经成为高职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在很多高职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忽略了这一目标,最终对美术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都造成了比较大的消极影响。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跟上新课改发展的脚步,在进行美术教学改革的时候大搞形式主义,在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更新改革的时候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都是脑子一热决定的,给美术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市场需要,将自身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提升学生绘画能力上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三、將装饰画艺术融入高职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想更加高效地完成美术教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高职美术教师必须跟上新课改的发展脚步,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装饰画技术有效融入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美术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在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增强的同时,为我国美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美术人才。

(二)通过综合性以及实用性特点的有效利用进行高职美术教学

装饰画的绘画手法没有局限,可以把各种美术技法和色彩都融入其中。通常情况下,装饰画的装饰效果主要是指装饰美感,装饰美感可以是平面化形式感,也可以是缤纷的色彩,还可以是传统的意境美,甚至是自然美。所以装饰画的美感是不拘泥于形式的,而装饰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如此。可以发现装饰画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综合性,学生要对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总结,做到灵活运用,以此达到创作出一副具有装饰效果的画作的目的。装饰画的创作不受绘画手法、材料、色彩、工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想要画好装饰画,学生就应该具有全局眼光和创新能力。

装饰画不单能用绘画手法进行创作,在很多大型室外装饰中,钣金工艺也是经常使用的。学生通过对钣金工艺的学习,可以感受到工艺追求的精美和细腻。将工艺手法和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不光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画笔,还要对一些工艺上的工具有所了解。例如:剪子、喷枪、锤子、刻刀等。例如,大部分装饰画需要用到各种绘画颜料、碎布片、彩纸、工业原料色、油漆等,使用各种石料、胶水、各色玻璃和各色塑料等进行组合拼粘,还可能用到编织、焊接、喷涂、粘合等各種方法。教会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合适的工具,从而达到装饰效果。这不光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设计能力,还能养成追求精美细致的习惯,帮助学生早日成为实用性技能人才。

装饰画和普通画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实用性。一般的绘画追求表达画家们的审美和情感,而装饰画则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普通绘画谴责抄袭和模仿,而装饰画则鼓励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作。纯绘画喜欢对现实进行隐喻,惯用象征手法,但装饰画却反其道而行之,崇尚现实主义,勇于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装饰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根本原因是装饰画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场景。小到餐具上的装饰图案,大到城市街头的各种美化景观,都离不开装饰画艺术。装饰画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更要求结合时代潮流,表达大众审美,传递大众共识,这对培养学生专业实用能力至关重要。

(三)结合装饰画的创造性特点进行高职美术教学

装饰画和普通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题材内容,而不是工具、方法。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形式感有极大的差距。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理想化形势的艺术特征,其主要目标并不是写实,而是通过形式美的法则与规律的有效利用,合理使用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段,对相应的事物进行重新创造,实现作品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的升华,使其艺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装饰画的绘画目标可以说包含了人眼可见可感的所有事物,不单单可以进行情感的抒发,同时还能够实现故事的详细描写,其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等元素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放飞自身的想法进行创造。在这种背景下,高职美术教师要想更高效地完成美术教学,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装饰画对美术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合理利用装饰画的创造性特点,这样才可以在有效完成知识教学的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造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美术人才,为我国美术行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美术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装饰画艺术在高职学生的技能实用性方面有着难以忽略的重要地位。装饰画实用性教学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这对学生专业性思维的培养和专业精神的确立都很有帮助,学好装饰画艺术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开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加以重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合理应用装饰画艺术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美术教学,在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静萍.浅谈装饰绘画的基本要素:构图、造型、色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陈敬良,戴建华.现代装饰画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3]林虹.装饰绘画教学中对本体语言认识观和教学观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林博.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

[5]颜克峰.高职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以川南幼儿师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

作者简介:

张晓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目前建筑类专业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是:一是刚毕业学生对岗位群的各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不够清晰, 对各个施工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不足, 从何入手完成本职工作能力欠佳;二是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衔接不够。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 为重庆及西部建筑业培养更多的“能施工、懂设计、会预算、善管理”的一线施工和管理技术人员, 所以对该项目进行研究与实践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2 创新了“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班级企业化管理的高职建筑专业“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建筑专业) 为依托, 在教学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 从构建班级企业化管理平台开始, 创新并实施“三岗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步骤、七载体”解构和重构能力递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在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 采取校企“双向主导、五项融合”, 实现专业人才共同培养。经过充分调研、统计、研讨、论证, 首先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教育等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然后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 由行业企业专家主导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学校主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五项融合。

由行业、企业主导, 校企共同从建筑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学校主导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经过充分调研论证, 邀请企业专家, 采用头脑风暴法, 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对象、任务, 凝练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 遵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五步骤” (读图、会审、编制计划、施工、验收) 转换为专业课程, 结合工作过程特点选择“七载体” (类型、对象、任务、分部工程、材料、构件及工作顺序) 系统设计学习情境;依据专业课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建筑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需要, 设计基础课程, 构建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相互融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 结合岗位需求调研和课程能力调研,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配套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等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 从分析课程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入手, 以建筑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通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 按照学生先接受职业群体基本的基础教育和技能训练, 然后学习专业知识并进行单项和综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路, 设计实践教学项目。针对实践教学项目,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室) , 每个实习实训基地 (室) 的实训项目与一门或多门课程对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室) 完成实践教学, 使课堂进实训基地 (室) 、课堂进实习地点, 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 强化“复合型”专兼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更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 构建班级企业化管理平台, 创新协岗→定岗→顶岗“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班级企业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实施, 更好地实现了“三岗递进”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前4.5学期通过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 将班级学生分组轮岗安排到不同项目部, 校企互派指导教师, 完成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到具备协岗能力的培养;第5学期的后半期进行定岗实习, 获取施工员、造价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第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同时校企合作组织顶岗实习的“三校生”进行二级建造师的学习和考试, 使学生由施工员等职业资格证过渡到二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的获取, 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的平台,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达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 毕业生群体是否达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接受社会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 及时进行“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正、完善。

基于班级企业化管理的高职建筑专业“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善实训环境, 提高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 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实现零距离上岗,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且还使得该专业综合水平在重庆职业教育中起到了领跑作用, 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校内外、市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同类专业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3 社会反响及前景展望

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使用及完善, 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之间的比例、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都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三岗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力递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配套教材编写、创新知识传授模式四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目前, 该项成果已引起广泛关注, 必将对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成功与否, 其课程标准是否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洽, 师资队伍建设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将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经济社会的进步。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1“工学结合”的含义

关于工学结合的含义在词典中找到直接定义是困难的,但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 (SundertandTechnical College) 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S a n d w i c h Education) 和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合作教育” (CooperativeEducation) 模式。在我国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文件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无论英国的“三明治”、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我们现在所提的“工学结合”它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其本质是课堂理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真实情景的顶岗工作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

2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实训掌握操作技能。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就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专业特征及培养目标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施工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根据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要求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三个教学模块,即职业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模块,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与建设课程。就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而言可以按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开发课程,包括土方与基础施工课程、主体结构施工课程、装饰施工课程、屋面及防水施工课程等。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实践应用为主线,理论为实践服务,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实践,会造成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后劲,所以理论要做到够用、适度。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将在校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有理论学习时间,也要有实践时间,把“学”当目的,把“工”当手段。如在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案设计上,先通过建筑施工图纸识图提出教学任务,然后进行计量规则讲授,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计量与计价的实训操作。

2.2 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年在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阶段1年时间进行综合实训;第三阶段0.5年进行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质量。基本理论、工种基本技能训练在学校进行,在方式上可以上午传授理论知识下午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可以在任课教师统一组织下进行,也可以自己自愿参加,具体安排由任课教师视教学内容而定。有些课程(如工程计量与计价)可以直接在教室进行实训,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交替进行,边讲授边技能训练,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于建筑产品生产有复杂性、流动性、庞大性、季节性、短时间不重复性的特点,因此不可能采取零散的实训办法,而是按照产品生产的季节、各阶段施工内容安排集中时间进行综合实训。主要安排在5~11月 (包括假期) 进行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集中综合实训。最后顶岗工作,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本领,就必须到实际生产和管理岗位顶岗工作,工作岗位必须经学校认定,与学生的专业目标相符合。企业对顶岗工作的学生也须按正式员工进行要求和管理。

2.3 增强和完善“工学结合”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 合理选择合作企业

在“工学结合”中选择企业很重要,企业里有企业文化氛围、有生产现场的环境、有劳动纪律的约束,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首先要选择企业,应该技术实力强,队伍过硬,然后选择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项目必须有代表性,能够满足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工学结合”内容要求。同时学校也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

2.3.2 提高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观念

青年学生由于现实的原因,平时很少参加劳动,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学会怎么处人、处事,应该懂得热爱劳动是无论哪一代人都必须继承的美德。也只有热爱劳动“工学结合”才能获得实效。

2.3.3 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应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两部分。质的评价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技能训练部分应采用质的评价方法,具体方法包括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答辩法等多种形式;而量的评价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评价应采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考核分数确定。在“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中应以质的评价为主,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采取开卷考试,可以选择只占成绩中的一小部分;校内实训成绩考评采用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企业综合实训及顶岗工作阶段的教学评价宜采取表现性评价方法。由于企业综合实训及顶岗工作的复杂性,因此表现性评价方法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2.3.4 加强管理,保障“工学结合”顺利进行

一方面校企双方要签订合作协议,保障“工学结合”中的“工”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管理,保证安全,按时参加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是学校与企业的双方行为,企业应把学生纳入职工管理范围。

2.3.5 多种模式开展“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在“工学结合”中不限于只是到企业参加实践,也可以学校与企业联合把工厂建在学校 (如钢筋加工) 既解决了现场的场地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实现双赢。

3 在“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训条件方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实训条件与我们要求相差很远,学校因缺乏资金,实训条件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与加强,企业缺乏教育的责任,考虑到安全及影响施工不愿意接受学生参加实训。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技能培养无法实现。

在师资队伍方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需要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队伍还不完善,有的教师理论强,缺乏实践经验,有的教师有实践经验,但理论基础较弱,要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急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由于学生在企业实训的分散性,使管理的难度增大,虽然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制度、校企共同管理等)但效果不明显,学生安全问题也是重要问题,都影响“工学结合”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在劳动报酬方面。由于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不是所有人、所有岗位都能获得报酬,因此企业及学生都放松对对方的要求,降低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上述存在的问题属于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问题,“工学结合”作为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所谓技术应用型就是要求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操作技能。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模式是可行之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J].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 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J].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 2008 (6) .

[3] 曾君.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 (3) .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 冯莹.表现性评价在职校学生评价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 2006 (12) .

[6] 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1 现存问题

大学课堂应该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 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目前大学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在很多方面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灌输模式的束缚, 创新教育难以开展, 学生适应能力差。概括有以下问题。

(1) 学生、师资英语水平有限。建筑类专业英语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从小学开始近14年的英语学习。古人讲“十年磨一剑”, 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娴熟地驾驭英语。然而, 在以往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强人意, CET4、6过级率极低。建筑类专业英语师资或是专业强英语弱, 或是专业弱英语强, 加之学生听说水平低, 专业全英授课难以开展, 从而难以营造专业英语环境, 实施创新教育。

(2) 教学方法陈旧。多数院校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是照搬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生首先学习“生词”, 将其“汉化”, 然后教师再逐句逐段进行翻译。课堂上, 教师仅仅是在机械地教授知识,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的教学方式,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诱发厌学情绪。

(3) 教学手段单一。受教学条件限制, 多数院校不能全部实现多媒体授课。加之, 多数院校对建筑类专业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偏低。板书这种传统的低成本教学手段依然是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板书缺乏生动性、表现力, 内容与教材多半重复, 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教材老化、脱节。国内近年出版的优秀建筑类专业英语书籍很少, 能够切合本校专业需要的更是凤毛麟角。教材内容多是零散堆积、深浅不一, 缺乏专业系统性和形象性。学生在头脑中难以构建与实际相符的建筑类专业英语体系。

2 改革措施

为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建筑类专业英语教育必须改革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以满足特定专业需要为目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其教学内容应涉及基本建设规划制定、项目招投标、地质勘查、图纸设计、项目施工以及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 并对要点、难点详加阐述, 课文深度大体一致, 文体尽量多样化, 既保证专业覆盖面, 又做到深入浅出、详略有致。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应紧密追踪当前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

2.2 革新教学手段

对建筑类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并考虑其能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 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便于其记忆、提高。

2.3 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教师变主“讲”为主“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重点从单纯扩大“建筑类专业词汇量”转变为提高学生“建筑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强调“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专业英语有很强的实践性, 只有身临其境、亲身实践, 才能印证、校正所学知识, 将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实践中, 注意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提倡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的讲解应当少而精, 重点在传授方法——正所谓“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学生应逐步从最初的知识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为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学习、思考能力的“自主学习者”打下良好基础。

2.4 引入“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由老师主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确立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水平, 在教师指导下确立自身目标;

(2) 明确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

(3) 选择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身学习习惯、特点结合教师建议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4) 控制学习进程——学生制定并执行符合自身的作息表, 自主选择学习环境, 自我控制学习进程;

(5) 评估学习效果——学生评估自身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在学生自我独立发展和依赖教师发展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对于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来说, 就是要求学生“课上会听课”与“课后善自学”。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全部理解和掌握, 学生需要一个课后自主学习的过程, 来消化、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极大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极大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极大拓展自身专业知识面, 坚持不懈就可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 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建筑行业竞争, 高素质人才是取胜的砝码, 而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建筑类复合应用型人才, 正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人称“万金油”一样, 具有最大的适用性、可塑性。实施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国家建筑类专业岗位急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身为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师的我们要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使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 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 只有如此才能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摘要: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应该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 要强调创新教育。作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 在具体改革的措施上应优化教学内容, 革新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引入“自主学习”方式。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Stem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傅兴海, 褚羞花.建筑类专业英语 (给水排水与环境保护)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 梁建萍, 刘成.知识创新与大学英语教学[J].江苏高教, 2001 (3) :72~74.

[4] 戴中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外语界, 2001 (3) :32~36.

上一篇:项链教案范文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