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2

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社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瓶颈问题,同时还能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的使用率,真正体现出体育资源的共享与实现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共生。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重点探究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发展 对策探究

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纵深推进和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由于房地产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迅猛态势,导致了地价的上涨,导致社区体育在运动场地方面捉襟见肘。此外,由于房产可以买卖,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设施器材的投资及社区体育管理等也存有明显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诉求与场地设施的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在寒暑假基本呈闲置状态,众所周知,特别是室外的体育设施器材,在太阳曝晒与风剥雨蚀之下,即使闲置,安全使用年限到了,也理应报废与更置,可见高校体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浪费之疑。但绝大部分高校和附近的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索一条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和附近社区体育互动融合发展之路径,即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时,也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宿愿与初衷。

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1 高校体育设施可以缓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绝大部分已达到了国标标准,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学校系统所占的体育场地总数约为全国总数的67.17%,其中高校的体育场馆总数占全国总数的2.07%。[1]高校不仅状况良好,而且有标准跑道、单双杠、各种大小球球场等设施齐全。另一方面,在高校周边附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却相当匮乏,同时,高校在非上课时间和寒暑假等节假日,体育场馆却呈闲置状态。众人皆知,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它的使用年限,如其闲置不如投入正常使用。社区居民进人高校进行有组织的健身与锻炼运动,会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与大学精神的濡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人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实现了体育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1.2 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是体育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师资方面,除了少数中老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本科毕业外,其余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硕士,甚至体育博士毕业。这些年富力强的体育教师不仅在该专业具有渊博的论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且在体育学科的所有门类均有涉猎与专长。为此,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在社区体育领域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指导社区居民从少数到多数、从盲目锻炼逐渐走向科学健身,以达到强健身怡心、增寿延年的幸福生活。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的体育舞蹈、瑜伽、武术等培训班的教练,大部分都是由高校体育教师所组织或亲自指导的。他们既有健身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受参与者的欢迎。为此,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功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1.3 社会体育有利于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同时,无形中加强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应高度关注社区体育,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人才、场地资源、教学经验与组织方法,与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体育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社区群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练习密度与强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一方面吸收社区群众体育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成分,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4 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

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要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体育人才所就业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为拓宽就业面,社会则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则有利于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去体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学会灵活运用学校体育知识与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社会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就业面,同时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将所学的学习体育知识体系与运动技能与社会体育融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探究

2.1 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首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周边社区群众开放,首先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多途径、多举措籌措专项资金为高校进行场地设施的基础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从目前发行体育彩票收益中适当拨发专项费用,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来缓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的单一渠道问题;其次,高校所在行政辖区的地市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设施资金的投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最后,通过政策导向利用媒体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诚招个别知名企业与社会成功人士的投资与赞助。总之,要多举措加大对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2]

2.2 维护与修善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

场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专业人员的维护和保养。因为体育场地与设施随着使用密度的加大,自然破旧与人工无意间的损坏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为此,校方与社区方应在协商的基础上,设立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监管的专职人员,负责对调查设施的日常检查,随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对损坏度较轻的设施与器材,要及时维护与修善,不能影响正常的使用。

2.3 在管理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基層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在时间安排方面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为使其不与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相冲突,应在管理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一定的引导、组织与管理工作。由于高校长期处于稳定、规范和单一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与社区群众体育融合后,由封闭转向开放,改变了高校体育场地原来的封闭管理模式,会产生部分不相适应的地方,在相互接纳与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因此,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能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的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对故意损坏和不按要求使用场地设施与器材的人员,对故意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员,以规劝告诫为主,惩处为辅,严重者要走司法程序。其次,要按《高校体育工作条例》所规定的人均锻炼面积的比例,控制当天锻炼人数,在时间和空间上要使高校体育场地的高效利用,不能出现人满为患的不和谐局面。总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转变思维方式,为双方的和谐与可持续而探索与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出体育资源的共享,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共生。[3]

2.4 人才培养模式与社区体育相衔接

高校是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拥有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制度,有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做后盾。在解决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思路方面,高校首先应从自身的视域出发,利用该校的优势建立各种体育社团等组织,例如:体育舞蹈队、跆拳道馆、舞龙狮俱乐部等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区体育实践的机会与舞台展示的窗口;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加强与社区体育的衔接,尤其是在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更应挖掘、筛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项目内容,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整合与创新,为今后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尤其是体育院系应依据就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参照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重视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及体育舞蹈、轮滑、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内容的学习深度,培养社区群众体育所需要的专业人才。[4]

2.5 壮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

社区居民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要走向正规与和谐发展之路,离不开社区服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一方面,高校可发动体育教师、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到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列之中,把个人所学的体育健康常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传授给社区居民,充分利用周六、周日等课余时间,为社区居民组织某个专项的培训活动,例如:体育健身舞、太极拳等,高校体育系或公体部,应在完成教学、训练任务的同时,合理规划场地,提高各类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统筹安排,在课余实践,为社区居民积极开办各种专题知识讲座,举办健身舞、瑜伽等培训活动,引导社区体育向有序、健康、和谐的正向发展,也可实行有偿服务、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使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与融合。[5]

参考文献

[1]符巍.试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J].怀化学院学报,2007(2):108-109.

[2]李伟峰,许惠玲,朱家勇.普通高校体育與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1-2.

[3]吴嘉毅,杨建明.释析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的融合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20-123.

[4]苏莉莉.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5]刘成,巫国贵.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6):35-37.

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时代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发展不充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社区体育人才素质等措施来优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全民健身的实施和健康中国的打造。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

我国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重视身体健康,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社区作为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其重要工作之一是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这既有助于全民健身活动在基层社区的落实,又凸显了基层服务社区在社会公共体育的价值。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到全民健身的贯彻落实。因此,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人们的新追求。在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的今天,社区作为生活的公共空间,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功能,社区体育是社区群众活动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增强社区居民体质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社区体育作为一个纽带能够将具有相同爱好的社区成员联结起来,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意义重大。

(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社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而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活力,助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这就充分说明了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性。体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国既体现为竞技体育的强大,也体现在国民体质的强健。

建设体育强国要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在赛场上弘扬中国精神,为国争光,展现大国风范,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使人民直观地感受国家的强大,从而激发奋斗激情,促进中国梦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建设体育强国,不断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厚植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

社区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社区居民在闲暇之余,利用社区的体育器材,参与各种各样体育活动,进行体育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同时,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和谐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体育锻炼。

二、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一些社区体育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

体育硬件设施不完善会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一些老旧小区,有的只有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一些小区没有预留体育锻炼的场所,难以实现体育设施的多元性,不能满足不同群体体育锻炼的需要。也有若干新建的小区由于城市用地昂贵和建设成本高,导致体育锻炼场所不足,没有大型的体育活动场地,难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文化娱乐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社区由于没有体育健身场地,居民只能在居民楼前或一些公共场所进行健身,影响到其他居民的生活。社区体育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需要,会影响全民健身的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

(二)社区体育管理体制需要完善

目前,由于受到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和执行制度不健全,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够主动,影响健康城市社区建设。有的相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使社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缺乏,有的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即使提供了一些体育健身设备,因为管理维护不足,健身器材处于老化状态。

(三)社区体育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三种来源,其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划拨的体育专项经费。由于城市社区较多,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数量不断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是有限的,仅仅靠政府的撥款是不够的,难以满足城市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设备的添置。另外,受认识、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支持社区体育发展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资金较少,难以解决社区体育器材和基础设备建设资金问题,直接制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四)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需要加强指导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很多是自发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居民基本上出于自己的兴趣开展体育健身,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健身方式并不太清楚,对健身活动形式的科学性了解不多。当有些居民遇到如何解决体育锻炼受伤处置等专业问题时,主要求助于体育健身爱好者,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由于体育设施和社区专业体育指导员的不足,参与社区健身活动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热情不高,影响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三、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必须完善管理制度。首先,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和各社区管理部门要明确主体责任,充分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符合当地社区情况的政策和制度,制订社区体育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要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体育经费使用管理,让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公开透明,避免经费使用不当。第三,打造社区体育管理专业团队,创新社区治理。政府各级体育部门要牵头协调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把企业、社区居民等组织起来,将一些善于管理、富有专业知识的体育人才引入到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队伍中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社区体育管理的团队,使政府、社区、居民形成合力,促进社区公共体育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从着眼建设体育强国的高度,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对社区体育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并加大对社区体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体育活动的经费,用于建设体育活动场地和添置运动设备器材、对体育场地的改造维修和器材设备的维护,以及用于对社区居民健康体质检测。同时,为了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政府需要划拨或筹集经费用于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二,创新投入机制,拓展体育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和社区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支持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筹措资金建设社区体育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

(三)做好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首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社区居民的健身休闲场地作好统筹规划,对体育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老年、青年、儿童等不同群体的需要,建设配套的体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场地。第二,鉴于一些老旧小区体育设施老化与不足,相关管理部门和社区要及时添置体育活动器材,组织人员及时更换陈旧和损坏的体育器材,并采取措施加强对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保养和维护,满足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第三,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社区体育活动设施,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办法和在社区设立居民监督管理员,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和器材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第四,为了解决社区体育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牵头协调相关单位与社区实现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提升体育资源利用率。

(四)强化体育人才培养,提高居民参与热情

专业高素质体育人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需要一批懂体育、能管理、会组织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城市社区体育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要加大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要根据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开设关于社区体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训课程,培养社区体育专业人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体育专业人才投身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鼓励中小学和高校体育教师到社区指导社区体育工作,助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再次,注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到高校、体育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四是充分利用社区体育专业人员的组织引领作用,激发热爱体育的社区退休人员的热情,让他们组织、带动社区体育活动。五是不断创新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切实提高社区居民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营造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晓松,高鹏,张泽伟.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光明日报,2017-8-28(01).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3]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N].人民日报,2019-9-2(02).

[4]鞠鹏摄.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3-9-1(01).

[作者简介]鲁全信,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吕平,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 孙世虹]

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机遇和威胁因素。认为老年人口众多、参与意识较强、党和国家的重视等是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公共体育设施薄弱、组织管理不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以及体育公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同时,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推动我国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发挥作用。

1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人口老龄化必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巨大的挑战。老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关系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与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及社会和谐的构建息息相关。老年体育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进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安邦定国的大计。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也已进入老年型社会的行列。因此,对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和外部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等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推动我国社区老年体育深入开展发挥作用。

2 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SWOT分析

2.1 S—优势(Strengths)分析

2.1.1人口优势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老年人口也比较多。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常住人口约9600万余人,老年人口约1600万余人,老龄化率16.7%。截止到2020年,老年人基本达到1700万人以上,老龄化率将达到17.8%。河南省老年人口众多为开展老年体育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老年人基本已退休在家,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为其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

2.1.2老年人参与意识较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方面的身体机能均有所下降。体育锻炼可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同时,可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为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延缓衰老,很多老年人选择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包括广场舞、太极、慢跑等。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体育活动促进健康的认可度比较高,同时时间比较自由,因此参与意识也较强。

2.1.3老年人增加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区老年体育,一般是老年人为达到健身和娱乐等目的,以多种形式参加的一种老年群众性体育活动。老年人退休后,相比之前社会交往更少。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老年人可以接触更多兴趣爱好相同,身份、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增加社会交往,消除孤独感,保持心情愉悦,这些将成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

2.2 W—劣势(Weaknesses)分析

2.2.1公共体育设施薄弱

公共体育设施包括健身场地及健身器材、设施等,是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前提。目前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较为薄弱,明显的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老年人大多在小区空地、附近公园、广场和公路旁等进行活动,容易受到天气、体育器材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或限制,同时,专门针对于老年人的健身器材较少,阻碍了老年体育的快速发展。

2.2.2组织管理不规范

河南省社区基本没有体育相关组织,更没有体育管理人员,无法对社区老年体育进行组织管理。因此,老年体育活动主要是依赖自发无序进行,少数的是由社区牵头组织开展。综合来看,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不够规范,科学性不强,组织不够有效,影响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

2.2.3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

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帮助老年人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合理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及运动量等,是保证老年人进行科学健身的前提。当前,河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专门指导老年体育的指导员更少,且很多社区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老年人自身缺乏体育健身知识,老年体育活动不能得到专业指导,影响了老年体育的发展。

2.3 O—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3.1党和国家的重视

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稳定来讲是严峻挑战,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方式,体育健身活动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理想途径。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老年工作,把老年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老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3.2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老年人体育工作是我国老龄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出台了专门性的政策促进老年体育的发展。

2.3.3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2020年1月8日,河南省老年人体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强调:“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提高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聚焦经费保障、场地建设、活动开展、服务意识、宣传引导等方面,全力支持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从会议精神可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于老年体育的重视,这为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2.4 T—威胁(Threats)分析

2.4.1竞技体育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说到体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竞技体育,特别是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竞技体育在多数人心里根深蒂固。群众体育特别是老年体育更是被大家遗忘,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很多与发展老年体育有关的方针、政策,但短时间内大家很难从关注竞技体育转变为关注老年体育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比老年体育能更快取得成绩,影响了社区老年体育的快速发展。

2.4.2体育公共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河南社区老年体育的开展主要依赖老年自发组织,社区中虽然有公共事务管理人员,但专门的老年体育管理人员少之又少,他们在社区老年体育活动中组织与管理经验不足,也没有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的支撑,导致老年体育活动无组织、无策划,整体开展效果较差,影响了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4.3缺少政策支持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

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关心身体健康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加之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导致老年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受伤风险增加,使得一部分老年人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至关重要。但目前来看,河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均缺少正对老年人体育活动建立的保险保障制度,不能给老年体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又一困境。

3 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对策

3.1加强老年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

河南省老年人口众多,营造良好的老年体育锻炼氛围对于老年人来讲十分重要。与此同时,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和保障。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空闲时间增多,为了自身娱乐、增加社交和锻炼身体等去参加体育锻炼,由于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系统以及身体成分等发生改变,因此,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社区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讲授老年体育健身知识,同时邀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到现场进行健身指导与讲解,在社区增设相应的老年体育健身知识版面等,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老年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增加老年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减少健身过程中的意外损伤,提高健身效果。

3.2增加公共体育设施

河南省老年人口的数量与公共体育设施比例严重失调,公共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老年人大多在小区空地、附近公园、广场和公路旁等进行活动。因此,政府可与教育系统进行沟通,针对老年人增加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对老年人健身的指导。同时对老年体育进行宣传,争取更多单位面向老年人开放体育场,或募集社会资金,购买更多的老年体育健身器材。此外,在城市规划时有意识的增加老年体育运动场地的建设。总之,通过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以促进社区老年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3.3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机制

目前,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发展不成熟,组织管理机制更为薄弱,根据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建立健全的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社区老年体育的关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及社区共同管理的模式,增加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内部应成立老年体育管理部门,如:社区体育办公室、宣传部、策划部和指导部等,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助各项老年体育活动。同时,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元和志愿者的作用,帮助科学的组织和指导社区老年体育活动。最终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区老年体育新格局,促进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

3.4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可以从社区管理以及健身指导等方面促进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但目前相关专业人才较少。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在我国开设已有一段时间,但至今专门从事老年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人员较少,因此,体育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应当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在社会体育专业中设置老年体育相关课程,有计划的进行培养,满足老年体育活动指导与管理的需要。同时,政府应加强建设社会老年体育指导员队伍,并定期进行培训,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满足老年体育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目前,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相对缓慢,在公共体育设施、组织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以及体育公共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各社区应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政策,加强老年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机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等,切实通过一系列对策促进河南省社区老年体育的健康发展。

项目基金:2020年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洛阳市城乡中老年人身体健康促进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研究”(2020B099)。

(作者单位:洛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社区体育信息化是优化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根据当前社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结合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提出构建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框架理论体系,意在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区体育;信息化;服务

1 概述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聚集地,是政府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便民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的功能不断提高,居民对文化需求增加,特别是社区居民体育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了满足社区成员对体育服务的迫切需求,发挥好信息网络的功能,是政府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必须运用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社区的体育信息和服务需求,发挥好社区信息网络的功能,该文以城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进行探讨,从而为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2 社区体育信息化研究意义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其中指出:“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有力地推动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而目前体育信息资源不够畅通,社区体育缺乏指导服务和有效地信息资源管理的平台来帮助社区居民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社会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而伴随信息化、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和运用社区体育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横向共享和纵向汇聚,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个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服务的平台。

社区体育指在社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把社区内全体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得到全面开展,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区域性特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构建数字化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2013年初郑州也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3月30日,《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成功召开,这也标志着郑州的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社区体育已经成为社区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重要桥梁,体育的健身性和休闲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认同。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信息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缺乏的因素,社区体育还处于简单的服务阶段。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不够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的水平更无从谈起。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而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往往落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的资源,满足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政府与社区所形成的关系为支援和保障关系,利用城市社区信息网络的优势,可以全面普及和推广体育健康知识,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及时传递社区体育比赛信息,从而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人文关怀,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改善。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也应按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建造体育信息传播的站点,实现网上体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网上保健知识交流、网上体育健康指导等。目标是依靠社区信息网络,设置体育服务专题栏目,促进信息畅通,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的情报和咨询服务;网络可以打破社区的界限和距离,实现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体育活动机会。

3 社区体育信息化框架原理

3.1社区体育信息应实现模块化管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指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通过政府支持,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提供,最终形成的由多层次、多种类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3].社区体育信息化管理,可依据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搭建体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以用户健康需求以及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之间体育需求为核心,实现体育信息、体育设施、体育比赛等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从社区管理模式入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整合体育资源。

3.2社区体育应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建立动态的个人体质健康档案,以建档为基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促进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延长居民寿命提供条件。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可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残疾人健康管理及养生健身知识等子系统,实现各类人群居民健康的动态监测和监管,并实现数据实时更新,辅助体育管理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其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3.3社区体育信息化要统一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社区各自为政建立的网络孤岛、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迫切需要横向、纵向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因此,体育信息化还需要社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将有线电视作为互联网展示形式的补充,使社区体育比赛项目的信息公开、查询等通过数字电视,走进百姓生活中,能够实现提示信息向特定人员或指定范围发送。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使社区体育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个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从而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

社区体育信息管理框架模块设置如下图。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4.1社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尽完善

目前,社区体育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的时期,人民群众对于也很关心的体育保健、体育养生、体育资源、体育信息等服务项目,虽然社区信息网络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突破,但是真正使社区的服务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还不能完全做到,当然这会涉及到居民观念的问题、健康意识的问题、也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问题。从当前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固定的墙报或传单等信息传递,网络信息多是一些广告、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而且网络更新频率不高,导致居民群众不愿关注社区网络信息。此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体育信息服务还不够,一些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还是有局限性的一面。

4.2专业的体育信息管理员缺乏

社区服务是政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大了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但是由于政府编制、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社区工作者注意还是以社区的日常户籍管理、安全防范、设施维护等相关行政性、常规性工作为主,而配备专职的网络信息管理员还不能得到解决,往往出现网络信息无人更新维护、出现技术问题无人处理等现象。另外,一些社区管理员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来看,他们的管理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很好地应对网络信息技术问题,他们还会利用机会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队伍,进行广泛的宣传、搜集体育信息,这样就很好地弥补了体育信息管理员人手不足、不懂技术、搜集和推广体育信息的缺陷。

4.3体育网络信息的投入不足

随着信息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居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随着会提高,那么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功能就略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特别是体育网络信息。从已有的网络信息来看,主要是以体育产品的广告、体育俱乐部宣传等,即使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网络信息,但是也都是一些过时的或不适合社区居民锻炼的项目信息。这主要是网络信息还没有得到重视,网络信息投入还相对较少,网络配套资源和人才还相对缺乏。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网络开发商一定要加强体育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德投入,从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信息需求。

4.4体育信息的实用性难把握

社区居民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这样复杂的人群中又必须考虑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体育基础和文化水平等特点提供合理科学的体育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对每个人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仅仅依靠网络信息很难保证。另外,网络信息服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媒介,其效果很难与面对面教授的效果相比。社区中从事体育锻炼人较多,如何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健身项目、活动频率、活动强度,并对他们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是我们当前体育信息服务不足的地方,也是未来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

4.5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困境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体育的竞赛性就会凸现出来,在社区内部就会有兴起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发展的规律往往是社区内部到社区之间,再到区域性的比赛。以往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依靠热心人在沟通和协调,自筹经费进行比赛,组织形式较为简单。而且社区之间和区域性的比赛由于信息沟通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开展,这主要是体育信息资料共享不顺畅,不能使社区内部、社区之间达成很好的沟通。

5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基本途径

5.1提高社区网络建设标准,以标准建设

社区信息服务方式由过去以文献、报刊、社区墙报等为载体的静态发布方式发展为以显示屏、网站、数据库等信息手段的智能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直观的把信息传递给受众,还可以使信息更加快捷、更新的频率更快、信息更新的成本都会降低。标准化的社区信息网络还会吸引大量的赞助商,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解经费的渠道。当然能够吸引赞助商的就是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他可以能增加消费群体的数量、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相反,如果社区信息网络不够完善,也就不能很好地吸引赞助商。

5.2规范社区信息化服务

目前多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各系统内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协同工作的能力普遍较弱,这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相对落后。社区实现信息化后,可以减少对社区管理人员的依赖,社区居民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体育信息服务。但是,社区作为一个信息的中枢,必须规范自身的服务,认真履行职责,把各类体育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技术汇总并及时发布,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才能有更多的人使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5.3校区合作保障社区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前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往往只是负责一个培训点的培训,如果实现网络信息化,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了解某个社区的体育需求,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目前多数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有体育相关专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校招募培训人才,既让大学生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有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5.4探索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新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联络平台,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居民区的宣传栏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广泛宣传,普及体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宣传,使人们能够从社区体育信息上了解健康知识,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为居民营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兼顾让社区体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的利益,积极吸收外部资金,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5.5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提高特色服务

现有经济条件下,在社区大规模兴建体育场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城市中各个社区可以统一规划,不同的社区建设不同的体育设施,然后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可以让居民今天到这个社区游泳、明天到另一个社区打球、后天在本社区练习气功。也可以开放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中有着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错时利用,这不仅可以弥补对专业指导人才需求的短板,更可以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 小结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推广和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社区的管理

者和参与者来讲,能使获得的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使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者更好的为社区体育建设服务,同时社区体育参与也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刘同众,戴宏贵.日、美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4).

[2] 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3] 霍军.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4]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5] 鲁松涛.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发展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6] 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7).

[7] 吴玉春. 基于 Web 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6).

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湖北省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不高;健身和娱乐是居民主要消费目的,目前主要以运动服、运动鞋、家庭小型健身器材、体育报刊等实物性消费为主;制约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消费意识、经济支付能力、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小城镇社区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与习惯。为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建议: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健身及体育消费意识;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加强社会体育场馆的建设,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大力培育群众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关键词: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孝感市

孝感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邻近“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中等城市,也是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举办所在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孝感市城镇居民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逐渐觉醒,体育消费需求,锻炼动机也日趋强烈,“花钱买健康,花钱买轻松”的观念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拓展了人们的消费领域,使得许多小型健身器材,体育旅游等已走向居民家庭成为目前孝感市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销售热点。在此,我们如何借2008北京奥运带来的商机,认识当前体育消费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加大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器材等的投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当中来,使人们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扩大人们的体育消费,促进孝感市小城镇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文将以充分的实证研究为依据,通过对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为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细分体育消费群体,制定有效的体育消费分层政策,加快中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孝感辖区范围内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云梦县、孝南区等七大县区市325位城市居民为考察对象,包括工人、教师、职员、医务人员、学生、个体工商业主、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等,其中男性有134人,女性有178人。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期刊文章30篇,同时翻阅了体育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及心理学专著5本,为本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实地走访孝感市小城镇部分居民,根据访谈结果及相关文献设计了《关于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问卷》,并就问卷内容及指标咨询了有关专家,经过几次修改完善后最终得到专家的认可。具体内容包括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的结构及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状况三个维度共24个题目。于2011年9—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为96%。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3)逻辑分析法。在掌握实际调查资料结果的基础上对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进行概括性的归纳总结,并进行了类比与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居民消费所能达到的、并能维持的一种状态,是以货币购买力表示的人均体育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直接反映了居民体育消费状况[1]。根据对孝感市小城镇居民每月实际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实际的体育消费,其中每月体育消费绝对支出额在50元以下者占到43.91%;50元~100元的占到26.92%;但也不乏体育高消费者,被调查者中消费金额在201元以上的人数比达6.09%。表明被调查者体育消费绝对支出额不是很高,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水平。

为进一步了解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笔者选取了可支配收入和文化娱乐消费两个指标,看看他们每月的体育消费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见表2、表3)。

表2显示,体育消费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在5%以下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58%。说明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商品性消费刚刚进入起始时期,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开支仍较大。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会考虑如何享受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时人们会逐步提高体育消费的比例。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恩格尔系数小于40%时,体育消费等一些高层次的享受才会明显提高[1]。

在体育消费支出占文娱消费支出比例的选择中(见表3),51.6%的居民体育消费占文娱消费支出的5%~10%,体育消费占文娱消费支出的10%~20%的居民占到27.88%,而体育消费占文娱消费高于20%的只占9.62%。可见,这样的体育消费水平与文娱消费支出相比,不仅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即便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为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费用的30%~40%。而当今美国人认为,体育消费应占消费总额20%左右。与之相比较,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还是很低,但同时也说明孝感市小城镇体育消费市场具有广阔前景。

以上三项指标表明,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体育消费水平是衡量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孝感市小城镇居民整体收入偏低是造成家庭体育消费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所得结果符合“需要层次论”。

2.孝感市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1)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统计结果表明:“强身健体”排在第一位,占到总人数的51%;其次是“娱乐休闲”选项,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7%;“增强人际交往”排在第三位,占到总人数的17%。这足以说明孝感市小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在迅速提升。(2)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孝感市小城镇居民在进行体育消费形式的选择上:与“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消费为首选,占到总比例的29.4%;与朋友同事和个人进行消费,其比例分别占到25.6%和23.2%;单位组织消费比例是16.6%,最后是其他消费方式占到5.2%。调查数据充分体现了家庭亲情消费与朋友同事的友情消费的所占百分比较重,这给体育市场的投资者会带来新的体育营销启示。(3)体育消费的支出结构。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或比例关系,它是反映居民体育消费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构成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便于调查,本文将体育消费的支出结构分成三大类:一是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的支出;二是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三是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的参与型消费。调查结果(见表4)。

表4的数据显示,孝感市小城镇居民实物性体育消费百分比为57.69%,他们主要用于购买运动服、运动鞋、家庭小型健身器材、体育报刊等。从访谈中得知,这些物质产品的消费占体育消费的主流,当然精神产品也占一定的比例,这种价值取向基本上与目前孝感市小城镇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相符合。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8.21%的居民愿意参加各种收费健身中心接受指导。在与孝感各县城及县级市城区文体广场的有关负责人交流了解到:目前文体广场是整个城镇居民运动休闲中心,就现在的发展形式而言,孝感市小城镇居民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方面,排在前五位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广场舞蹈、散步慢跑。表明孝感市小城镇居民对参与性体育消费有极大的热情。同时提醒体育企业选择新投资项目时,不能忽略体育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观赏性体育消费,是指居民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门票支出的费用。根据访谈结果,观赏性体育消费在目前的体育消费中比例相对较低,但从调查情况看,倾向于现场观看比赛的居民占到14.1%,表明孝感市小城镇居民观赏性体育消费仍有巨大潜力。

3.制约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体育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采取购买行动时,从表面上看是体育消费者个人的行为,但这种个人行为不是独立地发生的,它会受到体育消费者自身因素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影响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对于体育经营单位正确把握体育消费者行为、选择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市场营销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经济支付能力。国内外有报道,体育产品消费市场的启动,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美元时始发的,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 000美元时,体育产品消费市场则达到快速腾飞阶段。体育消费属于高端性消费,主要是满足人的发展和享受方面的需要,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中便不会增加体育消费的内容。因此,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决定着自身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范围,决定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模式。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体育消费市场,由于孝感市七大县区市各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影响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所以,体育经营单位要根据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合理制定产品价格,使其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既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服务,也让自己的商品得到了合理的销售,做到互惠互利。(2)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需求是人们进行消费的直接动因,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年龄、文化、职业等不一样,因而对消费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可诱导性特点[2]。体育消费需求也一样。为了帮助消费者理性投资,减少盲目消费,相关部门可进行合理引导;而对于一些潜在的体育消费者,可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促销手段,诱导消费者产生体育消费需求。根据对孝感市小城镇社区一些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发现这样的典型:有些俱乐部除了在网络媒体进行公司介绍和图片展示外,还会在健身俱乐部的招牌上标明:通过参加某项锻炼,你可以在健身、塑形、美体、交际等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于有这种潜在需求的消费者来说,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帮助消费者理清自身的需要是商家做成交易的重要因素。当消费者体育消费需求欲望不是很强的时候,就需要商家采取营销策略,刺激消费。除此之外,商家还应搞好体育产品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灌输“健康第一”和健康投资的体育消费理念。(3)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是制约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国外的体育消费观念是:花钱买运动,花钱买健康。而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则是勤俭持家、善于积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适用与耐用。据调查,孝感市小城镇的民营业主是城镇居民中收入较高的群体,然而确是“不参加”和“从不参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比例最高的群体,除了没时间外,最主要原因是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生病时宁可花钱找医生,也不愿投资健康的人为数不少。因此,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增加体育消费支出,让他们逐渐树立体育消费意识,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已是当务之急。(4)小城镇社区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与习惯。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不仅取决于个人观念和个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包括推广的体育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场地设施,符合不同人群的一定数量、合理价格和品牌的体育实物产品以及能够提供愉悦身心,具有观赏价值的体育比赛等。根据调查,除孝南区体育消费环境相对优越些外,其他各县市普遍存在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居民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体育文化氛围不浓,没有形成市场的规模效应等问题,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城镇政府,文体局领导及街道办和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体育企业齐抓共管,尤其是城镇政府应制定与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体育发展规划,保证城镇社区居民切实享有体育和健身消费的权利。

城镇的地方传统与习惯对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也有重要影响。有的城镇民间有着较长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比赛的历史,有着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氛围和体育消费环境,居民喜爱并热衷于体育和健身活动,并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比赛。这些都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居民体育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有重要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孝感市小城镇居民虽然体育消费的水平总体不高,但体育消费的态度比较积极,参加体育消费的人数也超过半数以上,这部分人群是孝感市小城镇体育消费发展的基础。(2)健身和娱乐是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主要消费目的。目前主要以运动服装、鞋、帽;一般运动器械,体育书刊、杂志等实物性消费为主。(3)制约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经济支付能力、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小城镇社区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与习惯。

2.建议。为促进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提高其体育消费水平,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合理加以引导。笔者建议:(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健身及体育消费意识。政府应该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健身及体育消费意识;政府应尽可能地为中下阶层进行体育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居民体育消费阶层化的特征,对体育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对体育经营项目进行科学定位,逐步扩大各阶层消费群体。(2)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加强社会体育场馆的建设,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政府要大力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自身现有的场馆设施,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体育场馆、体育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并使之靠近居民区,以满足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的需求,鼓励人人参与体育锻炼。(3)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大力培育群众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政府要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体育、发展体育;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商家提高服务质量,确定合理的价格体系;重点发展中、低档次,面向大众的体育俱乐部,并适度发展高档俱乐部,引进国外的趣味性强的健身娱乐项目、设施,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7-124.

[2] 苏义民.体育经济学教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40.

[责任编辑 吴 迪]

社区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掌握因平常忙碌,而无法接触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丰富老年文化娱乐生活;也可以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享受在体育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所带来的情感滋润。研究认为现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方式的实现路径包括:一是政府和社会各种组织应在社区老年体育文化建设政策扶持以及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二是社区自身要以社区各种文化体育服务资源为载体,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支持网络的完善。在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主体层面,要使老年人自身养老观念得到转变,逐步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另外,为老年人提供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的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落到实处。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养老;社区体育;中国

An analysis of ways for 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culture”

LI Wen-pu1,GONG Zheng-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sha Univevsity,Changsha 410003,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sports culture;sports community;China

“文化养老”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拥有健康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享受快乐、崇尚独立、张扬个性、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1]。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实践证明社区养老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加强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建设,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实现社区文化养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在社区进行的各种老年文化建设中,大都开展的是以健心、健身、健脑为主的体育文化活动,因此,把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社区养老结合在一起将成为一种新潮流和趋势。具体来讲,“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的引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养老方式

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一个特点就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数据显示,从老年人口的总量看,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从1953年的0.25亿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1.19亿人,60年间增加了9 400万人,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社会事业中的又一重大难题。

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养儿防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如今又提出以房养老等。为了满足老年人身体及精神健康的需求,“文化养老”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百善孝为先,家庭养老的核心文化精神是孝道,其基于血亲之爱联结起来的抚养与赡养关系。直到目前,我国法律还明确规定了这种责任和义务。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文化与养老的连接不能仅靠传统的孝道,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工作空间的变化,孝道养老所带来的养老安全受到很大挑战。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社会出现的“空巢”老人、“老漂一族”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在文化的层面上对老年人的生活与养老出路问题进行思考。不得不承认,对老年人的孝敬与赡养不完全是一回事。“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关爱和支持老年人的行为存在着层次之分,换言之,“孝”与“养”有可能分离。“孝”有诸多表达方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以别乎?”所以,如果不从精神上尊敬和慰籍父母,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孝与养。由此可见,“有孝之养”是人类的道德进步与人文关怀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内涵展现[3]。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孝养”,才能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健康得到同步保障,使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健康价值得到提升。应该说“孝养”观念兼顾了精神慰籍和物质供养这两个重要方面。然而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现在的人们对老年人“养”多于“孝”,在城市社区中,甚至有不少“啃老族”出现。从我国养老历史发现,家庭养老更多是表现在物质层面;社会养老更多是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为少数老年人提供一些活动场所,组织各种老年协会,兴建老年大学。新型社会老人的“孝养”与老年生活已经不能完全依赖于家庭或者社会。“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均不能完全解决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养老是目前能够体现“孝养”观念的最好养老方式,能够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找到平衡点。鉴于体育文化的优势和作用,“体育”外延不断扩大以及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建设,也大都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主,所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必然成为社区养老方式不二的选择。

2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1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作用

1)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熟悉和掌握因工作忙碌而未接触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因为平时工作或家务繁忙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普遍都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问题,参与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意愿会日趋强烈,我国体育人口结构呈“马鞍形”可充分说明这一点。但他们往往面临的问题就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常常出现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缺失而导致运动伤害、锻炼效果不理想、单调乏味等种种问题。再加上无人组织和指导,使他们体会不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进而使他们只有坐在电视机前、麻将桌前消磨时光。另外,人们对老年人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人到老年时思想与认知会停顿下来,而事实上,人的老年期依然是人的发展期与成长期,老年人并不希望变老而希望成长。老年人通过社区体育养老,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在社会的互动中依然能找到生命与生活新的意义。所以当人们失去某些角色或失去某些活动之时,就必须寻求新的角色和活动加以替代,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力。老年人不是不能有活动,只是速度和节奏放慢而已。而老年人参加活动一是需要有内部的驱力,另外还要有外部的推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一种能够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外部推力和载体,是一种维持他们社会生活参与度的积极养老方式[4]。通过学习和沟通交流,能使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亲朋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实现角色转换与扮演,保持心情愉悦,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收获“最美夕阳红”。

2)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在人际交往中使情感得到滋润。通过加入社区老年人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各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培育良好的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环境,能使老年人在各种体育俱乐部宽心舒适的氛围中,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做到重新融入社会,从而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真正实现老有所乐。“乐文化”的提出也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是一个社会层面精神养老的宏大话题。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作为工业社会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养老方式,可以使每一个老年人获得社区内情感上的支持。在社区,老年人不但能够享受到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又不会因为脱离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熟悉的社区环境使他们感到陌生,更加的人性化。并且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各地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需求的不同,而社区更了解当地老年人的需求,从而使社区老年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更贴近老年人[5]。“落叶归跟”显示出了老人对家庭和世代居住地的眷念之情,主要原因在于人到老年除了需要物质救助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慰藉,渴望天伦之乐与乡里之情。而社会化的老年机构使老年人常常逐渐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变得更加孤独。相比之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终老更人性化。

2.2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路径

1)政府和社会组织。

(1)政府应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在过去,政府在对居民提供体育文化服务时常常未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体育文化需求,“自上而下”式的体育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往往忽视了老年人的体育文化需求,有些社区设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常常被麻将室代替,部分老年人活动中心只挂牌子没有内容或者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体育文化需求[6]。政府除了要直接增加社区老年体育文化硬件与资金投入,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软件(即专业人才的服务)投入显得更加重要。另外,政府在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过程中还应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相关政策指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发展方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探索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老人的问题[7]。从而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事业得到稳步推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不是单纯的建立老年人活动之家或活动中心就能一劳永逸,应该建立社区老年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从政策到供给,甚至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保障。

(2)走市场化道路,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之中。走市场化道路可以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走市场化道路并不是说政府扔下负担、放任自流,而是要利用相关政策来引导,并且加强监管,加以规范。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最主要的特点及优势就是老年人不脱离家庭,仍和家人保持联系,甚至有家庭成员的陪伴。而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首先要有场所、服务人员及资金的支持,当前困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也就在于此,是制约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瓶颈。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不能仅靠政府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显得十分必要[8]。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站分为公益、盈利及公益与盈利兼顾3种类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首先可以纳入到社区文化养老的内容之中,其次,同样要把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采用公益、盈利及公益与盈利3种模式来运行[9]。总的来说,无论哪种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点都应从本地区经济条件、文化传统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事业发展起来。

2)社区。

(1)社区构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要使社区内的老年人真正获得就近、便利、丰富而优质的老年人体育文化服务,社区应该肩负更多责任,当然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这也是社区的职责和义务。体育文化养老服务是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内容。在社区中建立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可以就近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日常的体质测试、健康咨询评价、体育组织与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可以与医疗卫生服务结合在一起,让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的需要。另外,作为基层的政府机构,还要发挥“代言”功能。社区最了解本区域老年人的需要,也应该成为本社区居民“代言人”,积极向上一级政府机构反映社区居民的诉求,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推进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2)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由于老年群体普遍存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缺乏,所以可以采取“以学为主,学乐结合”的形式,根据老年人的原有体育兴趣特长爱好,以养心为目标,始终围绕着老年人的精神慰籍、快乐与健康需求来设计各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及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内容[10]。发挥社区协会与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开展如健身走、太极拳、广场舞等有益身心的体育文化活动,让社区老年人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体魄、促进健康、充实生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还可通过搭建“社区文化体育大舞台”展示老年人的特长,使他们的社区归属感更为强烈。逐渐培育社区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的兴趣,寓乐于养,提升社区养老质量。在这个提升过程中,老年体育文化养老产业必然兴起和发展,老年体育文化养老产品必然越来越丰富。在参与体育文化娱乐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养老,社区老年人必然会更加健康和快乐。老年人应该放弃原有上了年纪的观念,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区体育协会与社团。

3)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者。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者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事业起到重要的引导、组织及推动作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要具有较强事业心及责任感,乐于学习和奉献、工作认真仔细、脚踏实地的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工作队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为中心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学习相关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专业知识,掌握各种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专业技能,提高组织与协调、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与沟通等基本能力,通过与老年人的交流,增强之间的情感,帮助老年人培养“体育文化养老”的认识与兴趣,陶冶情操,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的“零距离”,让老年人在轻松愉悦与舒服的环境和氛围中使身体保持健康、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和升华,使老年人确确实实感受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好处,进而把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点当作自己的家。另外,社区体育文化老年服务人员还要牢固树立“体育文化养老”的新理念,不要把体育文化养老当作纯粹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服务观念,从细节做起,深化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内涵。组织老年人开展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各类体育文化兴趣小组等活动,增强文化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型、知识性与趣味性,不断拓宽“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渠道与载体。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是“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重要补充力量,其可以在人们之间形成良好的养老氛围及社会和谐的气氛,并且代代相传。

任何人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都要步入老年,所以,养老问题是任何社会的重大问题,其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符合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的延伸,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使老年人离开家庭而又不完全离开,进入社会而又不会感觉陌生。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养老方式的长处。节约了国家的资源,又方便了老人和家属,同时还满足了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需求。因此,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佳豪. 文化养老: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114-116.

[2] 苏永刚.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3(4):42-46.

[3] 陈同先,钟小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补偿价值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11,32(4):89-93.

[4] 杨文轩. 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22-24.

[5] 陈伟.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51.

[6] 唐晓英,东波. 社区文化养老方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63-65.

[7]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让老年人过上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N/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3/

1c_117694517.htm,2013-10-13.

[8] 胡晓明. 国家形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4.

[9] 崔张丽. 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78-181.

[10] 唐晓英. 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1(2):43-46.

上一篇:语文品德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态文学评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