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22

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有效转化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3、3个爱人接连背叛,不是命运是心魔

4、高抗逆力的家庭结构与生效机制研究

5、浅谈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6、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7、现行农村基础教育所引发的思考

8、学校要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9、谈对离异家庭的孩子的教育

10、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现状分析及教育建议

11、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12、论初中生抗压耐挫力低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13、个人影像的叙述:《丁玲》与《对照记》对读

14、“非专注”幼儿行为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个案研究

15、初中生数学学业情绪与家庭支持的个案研究

16、单亲家庭青少年帮扶计划

17、关于环境对幼儿成长影响的思考

18、关注学困生,让英语教学充满人文色彩

19、跨性别人士的真实生态

20、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教学策略

21、浅谈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22、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策略

23、生于1983年 三十,无所畏!

24、教研结合 促教师专业平衡发展

25、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

26、35岁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干预

27、“倾听”让数学课更高效

28、离异家庭子女的媒体负面形象与纠正

29、作为主题与形式的创伤

30、离婚 要尊重孩子的情感

31、减轻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32、“四位一体,立德树人”谈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33、浅析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影响

34、情感社会化:现有范式及其变革

35、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36、教育学生的几点思考

37、喧嚣下的宁静:米莱和她的斯蒂普尔山庄

38、通过芬兰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对谈来剖析“空心病”的成因和治疗

39、关于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40、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反思

41、亲子关系认定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42、谈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43、浅谈离异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4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45、小学语文游戏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46、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及策略探究

47、降低行政拘留执行年龄的解读与反思

48、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49、在班级中运用“悄悄话”小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体育课程不仅要促进身心健康,更要强健身体和弘扬身体的精神价值。面对当前学生精神状态存在的诸多问题,现行课程健康观无疑背离了体育对“野蛮”身体的课程逻辑,丧失了体育的精神教育功效。缺少身体力量练习、过于注重安全性,极大地束缚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精神教育价值审视是实现当前课程价值超越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体育课程;精神;价值审视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pirit;value thoughts;transcendence

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人。近些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呈现的有关体育课程生活化、个性化、俱乐部化等做法,在本质上降低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精神教育的功效。健康问题不仅是体育课程的自然学科研究范畴,更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学者毛振明对学生体质状况的“软、笨、硬”描述不仅意味着体育课程对身体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对精神教育的伦理与社会诉求。

1体育课程精神价值的缺失

1。1课程逻辑中精神的缺失

近年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快乐化、个性化、生活化一时成为体育课程领域的热词,尊重学生的兴趣、研究学生的体育动机成为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领域推出的重要依据,符合社会伦理对人权、人性和人文性的诉求。但是现行体育课程所呈现出“太极式”的养护身体、维护身体的课程图式,却遗忘了只有适当的“痛”才能快乐的前提性认识,把健康作为课程“第一理念”,或把“快乐”作为体育课程理念都无疑忽视了体育课程的精神教育功效,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体系一员,体育也要为教育整体功能服务。“体育运动不仅充分表达了人的肉体的直观感觉,体现了人对宇宙力的向往,而且把肉体的感性充分融于灵感、生命意志、欲望和情感之中,强调强健的肉体是坚强精神的载体,体育是精神的化身和载体,在运动中毫不隐讳,甚至是野蛮地表达肉体所寄寓的速度和力量”[1]。对“健康第一”的误读势必将误导体育课程研究问题视域,影响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思想根源、话语权和资源配置。

1。2身体力量所蕴含的精神缺失

力量性隐含在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自信的性格的健康概念之中。“人类的根本性特征是铭刻于身体之上的”[2],其中凝结肌肉和骨骼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身体的力量性,而力量性往往集中表现在跳、投、攀登、爬跃等身体活动之中。然而现实的体育课程实施却把“健康”概念等同于增强心肺功能,把体育课程价值做以狭义化的生物学理解。体育课演变成为有氧课、跑步课、健身课,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无疑只剩下了走和跑,具有“野蛮”特征的“跳、投、攀登、爬跃”运动项目消失殆尽,课程逻辑缺少必要的精神超越,造成体育课程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涵。从学科逻辑角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学生体能,即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跃、支撑、平衡、悬垂等基本人体运动能力。当代体育课程设计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肺功能,而且更要关注以体现身体力量性的“跳、投、攀登、爬跃”等运动能力的提高,亟待解决学生体质“软”和“弱”现象。因此体育课程应该把力量型项目作为当前首选内容加以对待,来铸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1。3课程实施缺乏精神教育成分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孙云晓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光明日报刊登的李振忠的文章《大学生“三哭”折射心理缺钙》[3]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精神状态和社会品质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当代中国教育对精神教育的一种社会愿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正义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在不断滑坡,学生的正义之心、勇敢之心和拼搏之心日渐衰弱,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坚定意志和信念。体育是赋予极强精神价值的文化体系,然而当前体育课程设计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攀登、爬越、跳跃、投掷、平衡和支撑等力量性、技巧性、灵敏性的体能类身体练习,而且广大教师对运动规格、运动负荷、运动规范也缺少必要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语言“柔”了、要求“柔”了,学生身体与精神又怎能不“弱”?

1。4安全性背后的精神价值缺失

物质决定意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品质的培养依靠传统的、简单的说教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必要的“身体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技术难度,才会对学生的精神培养起到教育效果,人的精神是靠拼搏打磨出来的。而体育课堂上拼搏和坚持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尤其近年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各种纠纷问题和责任问题给学校体育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一时间安全问题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安全第一”便成为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座右铭,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来保证学校体育安全。例如规定“禁止学生到校外跑步、做操,禁止组织学生春游;不许在教室外、走廊里追逐,不许跑着去厕所等等;一些学校拆除具有所谓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取消体育课体操中单双杠和田径的跳投项目等”,甚至课间休息也一律不准去操场活动。但体育课程决不能“因噎废食”,丧失体育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宝贵的精神元素。学校体育本来就是一个比其他任何学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都要高的学科,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学校责无旁贷,但绝对的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如果怕出事故就否定富于挑战性的体育课程内容,无疑将丧失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价值追求,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体育的权利。

2精神教育的课程价值辨析

2。1精神教育是世界各民族强大的教育主基调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在不断探讨人的精神教育问题。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开始,中国教育理论相继提出了尊重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其主旨表达了教育界对我国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视,透视了教育振兴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映射了我国教育对精神教育的欠缺。人的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品质包含传统与现代的两个层面,拼搏进取、勇猛顽强、独立生存等属于传统精神教育“强者”的内涵,类似于“狼性教育”[4],而现代层面的精神品质则包含着尊重对手、团队合作、诚信合作、责任感等内涵,隶属于尊重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范畴。

强大的民族必须铸造强悍的精神。翻开中外教育史可以看到,古希腊斯巴达人通过严格的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培养儿童的顽强意志以及勇敢、坚忍、爱国等品质,其强悍的身体和精神实现了其三万人统治三十万希洛人的奴隶统治。苏格拉底把自己称为“牛虻”,一辈子探寻着“正义与勇敢”等精神教育问题,其本人也有着“宁为玉碎”的坚定信念而成为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5],其教育思想缔造了一代枭雄亚历山大帝;成吉思汗因驰骋疆场、横扫千军、征服世界的“悍”性而成为一代天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日本民族精神的哲学阐释》一书认为:日本武士道教育的意义不仅使“武士的傲慢性格注入了服从的因素”[6],更使日本教育注入了“灵魂”,其果敢、坚韧、无畏、自制、荣誉、真诚等精神特质最终使大和民族走向复兴强壮之路;美国的西点军校校训“责任、荣誉、国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精神教育领域,成就了3位美国总统、3 700名将军、54位商界CEO。反观鸦片战争后旧中国的沦落与衰败,无疑是民族精神缺失所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主旨无非是想强悍民族之精神。

2。2体育课程是精神教育的“主战场”

“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类的身体”[7],“完善”不仅意味生理学的体格特征追求,也体现了体育对人的精神铸造,反映了面对千钧一发、烈焰奔腾能否挺身而出,大义凛然、见义勇为等精神风貌,是社会对人的正义感、荣誉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教育呼唤。而目前的体育课程“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8],生命教育被误读为安全教育,精神教育被误读为道德教育,赏识教育被理解为“表扬教育”,学校体育也自然被理解为“健康教育”。或许当前我国教育担忧的并不是智育问题,而是学生的精神教育问题。体育可以强身健体,与健康、体质有关,但并不承诺延年益寿,不承诺能够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体育也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体育运动,其核心价值是人的精神教育,而非仅仅物质层面的身体强壮。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的意义应包含身体健康和人文精神教育两个层面,体育课程不仅是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规划方案,更应该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战场”,忽视了体育对人的自然生命改造过程中精神超越作用,是当前体育课程的价值“缺陷”。因此在人的自然生命体育改造过程中,体育课程设计要重视学生拼搏精神、意志品质、独立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精神教育:体育课程“安身立命”之本

南怀瑾先生认为:“19世纪初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可能就是精神病了。许多孩子精神有问题的背后,就是教育的问题[10]。”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唯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忽视了“精神”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功利主义取向导致人文精神和人性存在的虚无。我国近些年来受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程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态,独生子女的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缺失令人担忧。虽然诸如“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在体育课程目标中都有所体现和要求,但由于受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多以科学化为中心,原本体育课堂上顽强拼搏精神被怕苦、怕累、怕脏、怕风雨现象所取代;赋予挑战性的拓展项目被学生“安全”原因所拒绝,体育所蕴含的“求真、向善、审美的课程本体”[11]被忽视了。

从社会遗传这一特定视角看,“体育课程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基因体”[12],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身体教育活动。现今体育课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过于依赖操作主义”[13],导致体育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无法得到升华,体育中所蕴含的激情、超越、竞争、拼搏的人文内涵得不到释放;其次,模式化和程式化也丧失了体育课程的生命本质——精神性的追求,背离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属性,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追寻。哲学人类学认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14]。体育课程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精神文化意义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

3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教育维度思考

3。1课程呼唤精神教育

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对意志品质的铸造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历来重文轻武,讲求内在的个性修养和人性的超越,从行为上属“反动民族”[15],其社会核心的价值取向是科举制下手无缚鸡之力而满腹经纶的柔弱书生形象。从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上讲,现代学生精神亟待体育来“补钙”[16]。现代教育并不缺少“爱”的教育,而是缺少“吃苦”的教育。而体育在现代教育中不断萎缩使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因此,迫切地需要体育课程承担起磨练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桑新民等人在《教育哲学的对话》一书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写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练;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让学生不断体验挫折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也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普及,将体育纳入教育范畴之中,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来实现体育的精神价值。

3。2道德教化是精神教育社会需要

道德是社会或群体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要求,是个社会性概念,是个人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对社会要求所作出的反应或选择,并通过个体道德生活的践履,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道德品质。弗兰克尔指出,“生命对自身的超越不在于它的长久性,也不在于它的自身繁衍,而在于它所达到的高度”(这个高度应理解为生命意义层面的精神境界)。体育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中的各种项目带有竞赛评比的特点,在对抗竞争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不仅在竞技上有交锋,在思想、感情上也有交融。无论是田径、球类还是体操、游泳等项目,学生在运动中养成友好、同情、体谅、协作、团结、礼貌等优秀品质,树立起团队精神及集体情怀。有了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同学间才能形成共同的心理气氛,困难时相互激励,胜利时相互欢贺,团队精神才会对每个运动员个人比赛心理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赛中才能保持适宜的精神状态。因此,体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基本目的的。

3。3身体力量练习和运动负荷是精神教育的必要维度

人体的任何活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力量,任何身体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肌肉工作方式来实现的。肌肉的力量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它维持着人体的生命能力。一方面身体力量有助于为人体提供免疫与保护,有助于快速康复,在面对许多不同的健康威胁时会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身体力量也是一种意志品质和生活态度,“身体的力量是一种基于可靠的生理学原理上的全新的生活态度”[17]。身体的力量发自肌肉,身体之美的要素是身体审美和精神表达的前提保障。

2008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引来各种争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重申,“开展冬季长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喜爱运动,拥有健康,有关文件规定的冬季长跑距离只是参考数字”,这种“解释”透视了主管部门对体育功能理解的不确定性和信念的不坚定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比武、大练兵”虽然缺少科学理性,形式不可取,但是就是那种坚定,才铸造那一代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精神教育需要一定的强迫性,“冬季长跑”的美好初衷就是磨

练意志,各种非议和争论恰恰说明了当前体育课程精神教育价值的阶段性丧失。传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考量的不仅仅是身体状况,更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量。

面对日益功利化和技术化的当代社会,体育课程在发挥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体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铸造亿万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当代体育课程走出唯功利主义误区,实现课程价值超越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劲鹏,姜立嘉,杨伟群。生命视域中体育教学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6,(2):90。

[2]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12):27。

[3]何劲鹏,姜立嘉。体育课程生命化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2—133。

[4]夏于全。狼性教育[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1。

[5]萧云瑞,诸惠芳,邹海燕。外国教育史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6]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日本民族精神的哲学阐释[M]。群言出版社2006:12。

[7]李寿荣。真义体育思想谱系背后的多重博弈及价值——林笑峰先生《健身教育论》深层价值阐释[J]。体育学刊,2009,(12):12。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83。

[10]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58。

[11]孙建华,张志成,何劲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本体论危机与哲学应答[J]。体育学刊,2010,(4):68。

[12]何劲鹏,姜立嘉。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生命化研究范式[J]。体育学刊,2008,(3):60。

[13][美]尤瓦娜·林肯,伊冈·古巴。 自然主义研究——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M]。杨晓波,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1—13。

[14]伍雄武。 现代人与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0。

[15]李力研。竞技运动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78。

[16]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J]。体育学刊,2008,(8):47。

[17]弗农·科尔曼。身体的力量:自愈的秘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

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让“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

3、桂西南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展望

4、快乐交往“你”“我”“她”

5、城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6、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个案研究

7、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反思

8、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9、给“隐形留守儿童”撑起一方晴空

10、浅 谈 对 “灰 色 儿 童” 的 教 育

11、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12、高中生“亲源性”心理问题成因初探

13、中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14、矫正儿童私拿他人钱币行为的个案研究

15、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健全人格

16、一个初中生的校园悲剧

17、童年期父母离异对于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18、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务模式探索

19、父亲缺失大学生的MMPL人格测验分析

20、约翰·纳什 一个孤独的诺贝尔经济学者

21、留守儿童教育个案需“透视”

22、游戏活动:解决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有效途径

23、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24、孩子孤僻,不爱交往怎么办?

25、离婚后的爸爸,你还称职吗

2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策略

27、金牌圈养之悲:父亲认不出儿子 亲人去世不让说

28、班主任心理辅导策略初探

29、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话语

30、单亲大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31、孩子“羞答答”家长有主意

3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33、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34、引导残障学生开启他的朋友圈

35、浅析生活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6、浅析绥化市北林区学龄前儿童的适应性

37、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英语教学

38、泰兴市妇联:“心蕊妈妈”5+模式,倾情关爱留守女童

39、多维贫困理论下大学生资助育人跟踪实践研究

40、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分析

41、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

42、让耐心和爱心伴随孩子同行

43、儿童孤僻退缩性行为矫正策略探研

4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45、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退缩行为儿童融入社会的策略研究

46、城市幼儿隔代教养浅析

47、如何培养受小伙伴欢迎的孩子

48、高校一起抑郁症学生案件分析

49、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策略

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有个教育专家曾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惩罚中, 可以让学生明白对与错, 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 从而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对班主任的权益和责任等作出明确界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1 不敢惩罚学生的原因

有网友提出, 批评本来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之一, 何用教育主管部门“赋权”?阳浦小学特级校长张治认为, 通过明文规定, 鼓励恢复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一些适当的教育手段, 确有必要。因为时下确实有一些老师“不敢”批评孩子。

时下多数家长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 一些孩子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挫折。有时候由于早恋、同学闹矛盾等, 被班主任批评一两句, 孩子就会想不通, 甚至出现跳楼等极端行为。这样一来, 无形中就堵住了班主任的嘴。还有些家长过度维权, 本来是班主任为维持班级管理秩序, 对孩子进行适当批评和惩罚, 家长却找到学校帮孩子“理论”, 甚至投诉, 弄得老师很委屈。此外, 部分学校将家长和学生投诉作为考评师德的重要指标, 有些老师担心因批评“得罪”学生而丢掉职位, 索性做起“老好人”。

某学校一班主任说, 在面对犯错的学生时, 即使是中小学班主任, 也不会有过去那种罚跪、打屁股的惩罚, 取而代之几乎都是好言相劝。“如果给予批评, 一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出现负面情况, 家长要追问学校, 而学校则追究班主任的责任。”

“没了批评、没了惩戒, 对教育并不是好事。应该说, 绝大多数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在鼓励赞扬的同时, 如果学生犯了错, 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学生这样说, 现在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难管教, 寄希望于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加强教育。但不少家长又担心老师的批评太严厉, 舍不得孩子受委屈。“说实在的, 批评该把握什么样的度, 很多老师不知道。与其惹麻烦, 不如少批评。”

2 教师惩罚的失误

2.1 心态上树立学生会犯错的思想, 不要遇到情况就火急火燎的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者, 我常常问自己: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发展论坛》上, 全国教育专家刘杰在他的精彩发言中给出了如下的解释:学校是什么?学校是让学生犯错的地方。刘老师这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为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从教育的本质规律上说, 学校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某教师让自己班里的同学谈个人理想。平时上课调皮捣蛋被罚站墙角次数最多的东东说:“我长大了想当一个建筑师。”老师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呢?”“假如我当上建筑师, 我要修建一座圆形的玻璃房, 那样我就可以用不着每次站墙角了, 而且还可以欣赏外面的风景。”

东东的答话在幼稚中透出心酸。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实中的学校是一个不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的学生就有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作为教师, 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孩子的每一次犯错, 那怕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丁点所谓的小错误。重者处罚, 轻者说教。但是, 适值生命成长季节的学生, 怎么可能不犯任何错误?换言之, 不犯错误的学生存在吗?“为什么现在许多高智商的人却要去犯很多非常低级的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没有犯过这种错误。”刘老师说的虽是一句玩笑话, 但却透着一丝哲理。

2.2 不要惩罚变味、软暴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部份老师的惩罚早已变了味。虽然直接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 但随之而来的“软暴力”却比比皆是。老师们的啰嗦、冷漠、威胁、监视等行为都在有意无意的摧残着学生的身心, 阻碍学生的发展。刘老师在讲到教育者们“啰嗦”对学生的危害时, 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二次大战时, 德国士兵把一个犹太人关在一间屋子里, 然后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其中的两句反复播放。这个犹太人听了一天一夜后, 就彻底疯了。由此可知, 教育者们切勿轻视像“啰嗦”之类的“软暴力”。其实我们教育者应该明白, 学生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教师引导孩子成长的最佳契机, 都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绝佳机会。犯错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 我们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力, 也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

2.3 别在学生犯错后通知家长

很多学生对教师向家长“告状”的行为很反感, 尤其是学生一犯错后就请家长来校或去家访, 这最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其它负面影响, 同时也最容易给学生一个印象:你这个教师无能, 黔驴技穷, 无计可施了吧!

有一次我班内有位女生犯了错误, 当天正好她父亲出差, 顺便来学校拜访了我, 看望一下女儿。当时我就想到, 那位女生一定以为她父亲是我特地“请”来的。周末回家时, 那位女生情绪低落, 以为家里迎接她的一定是“暴风骤雨”, 结果却“平安无事”。周一我找她谈了话, 明确告诉她:“你爸是不请自到的, 你一定以为我告状了, 说真的, 这个状我还是要告的, 不过不是现在, 等你改正了缺点, 有了进步, 我再‘旧帐’和新表现一起跟你父母讲, 我希望时间不太长, 你看行不行?”那位女生非常感激, 当即就表了决心, 并且很快改正了缺点。我并不是要否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只是在时间、火候的掌握上很重要, 要寻找合适的机会, 采用适当的方法, 这样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3 学生犯了错误, 适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惩罚还是必要的

教师“不敢”批评学生, 既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又对孩子成长不利。

家长认为,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 交给教师管教, 教师就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犯错, 老师批评, 天经地义。老师如果姑息纵容孩子错误而不去批评和惩罚, 肯定是对孩子不负责。”

批评和惩罚, 与表扬和鼓励一样, 都是正常的教育手段。虽然鼓励是主流的教育方式, 但它无法替代批评的功能, 批评也是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 教师要细心发现孩子的问题, 并适当地批评指正。这不仅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而且让其知道是非对错的标准。如果不敢批评、一味迎合孩子, 肯定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摘要:教育惩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甚至有人将其视为“禁区”, 但是适当的惩罚在教育中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惩罚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 它在个人的社会化和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需要把教育惩罚进行伦理的审视。

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3、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建议

4、多元文化格局下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5、后“4%时代”的民生追求

6、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权力重构问题分析

7、国家治理的源代码及其转换逻辑

8、高职教育财政拨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正确认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10、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下住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

11、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12、试析后“9.11”时代美沙关系的发展变化

13、国家财政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研究

14、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研究

15、中国与欧盟关系发展现状与展望

16、央地关系法治化:文本与实践分析

17、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合理性研究

18、中美越关系能否实现“三赢”?

19、2010,“多事”的一年

20、社区教育财政供给困境分析

21、乡镇政府作风转变如何影响政府信任

22、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职责视角分析

23、教育财政国内研究进展

24、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

25、浅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实践及其积极意义

26、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

27、新疆财政性教育支出经济分析

28、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29、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30、日本法学家论习惯与法

31、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嬗变的实证研究

32、荷兰与日本高等教育分权的比较研究

33、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4、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

35、以教学为业:大学教学型教师发展的理据与制度构想

36、财税法制建设:财税改革之逻辑前提和制度保障

37、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38、体制涅槃: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39、论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公共关系管理

40、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办学自主权

4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2、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

43、优化辽宁省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思考

44、新公平与效率观:消费社会下中国消费政策变革的选择

45、论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关系的法律调控

46、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47、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48、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49、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教育孩子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学校里的单亲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在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在成长期更容易走向叛逆、偏执的道路。本文主要是对单亲孩子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单亲孩子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单亲孩子 心理分析 教育策略

近年来单亲孩子的教育引起了教育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只有对单亲孩子的心理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孩子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单亲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成立了“怎样发挥党团队作用,关注学生弱势群体”课题组,为单亲孩子建立档案,观察分析其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帮扶措施,高度关注单亲孩子。

一 单亲孩子的心理特征分析

1.情绪、情感不稳定

相对于其他孩子,单亲孩子情感更加脆弱,而且过于敏感,过于在意外界的评论,思想固执,往往在一个问题上爱钻牛角尖,在处理事情上又容易冲动,不加思考,这就造成了单亲孩子的情绪很难保证长期稳定。情感的波动令这些单亲孩子更加冷漠、更加早熟,比普通的孩子更加独立,有着更加强烈的戒心和防范意识。故而难以和其他人友好地交往,人际关系也会很差。越是没有足够的朋友,不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越是容易走向极端,让自己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样的单亲孩子往往心理负担很重,经常闷闷不乐,意志消沉,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其他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时间长了,就会演变成对其他事情的漠不关心,然后极度不合群,不愿意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2.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

单亲孩子面对生活往往有着难以克服的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一个阶段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孩子以父母为荣,做人和看待事物的准则都在向父母看齐,父母对自己的赞美和表扬往往成为孩子继续努力最大的动力。但是单亲孩子很难产生这样的情感,在人格建立最为关键的时期,产生了自卑、消极的心理。

3.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单亲孩子往往喜欢破罐子破摔,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对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盲目模仿,用各种恶作剧和特立独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很多孩子就这样走错了路。

4.抵触婚姻和家庭

由于单亲孩子从小就见证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他们往往会偏执地认为婚姻就意味着不幸,这样的思想让单亲孩子对婚姻、家庭有着恐惧心理,难以信任自己的家人。

二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策略

1.加强与单亲孩子的沟通

单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来自家长的关爱,缺少能诉说心里话的朋友,非常需要教师的心理辅导。教师应当和单亲孩子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及时和单亲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了解单亲孩子的思想,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尽力消除单亲孩子和父母之间感情的隔阂,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单亲家庭的事实,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给单亲孩子宣泄情感的机会,防止单亲孩子把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想办法让单亲孩子开朗起来,摆脱自卑的困扰。

2.尊重孩子的人格

单亲孩子比普通的孩子在思想上要早熟,人格上也更加独立,在对单亲孩子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让孩子因为自己家庭破碎的境遇变得自卑。单亲孩子往往是敏感而又脆弱的,他们需要比普通孩子更多的保护和肯定,在言行中体现对他们的尊重,增加对犯错孩子的耐心和信任,使其化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中万万不能有讽刺和挖苦,教育犯错误的单亲孩子时要不失时机地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润物细无声地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学会维护自己的尊严。

3.培养单亲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品格,自信基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肯定。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和过低地评价自己容易形成自卑,过高地评价自己也会变成自大。遭遇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被抛弃感始终折磨着他们,让他们变得怯弱、胆小、不自信。

三 结束语

单亲孩子经受了家庭的破碎,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对单亲孩子的教育,学校需要用更加丰富的方法和策略疏导他们的思想,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用成功的喜悦恢复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关心和鼓励,这样单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娇.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6)

[2]张守武.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上一篇:关于面积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猪场实习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