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下绿色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森林经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对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制定完善的森林培育体制;确保森林经营的资金支持、人员建设;提高林木改造水平;明确森林经营的方向;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实现森林资源分类经营。

关键詞 森林经营;开展现状;优化措施

近年来,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得到了全面的落实,而林业资源作为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在森林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在森林经营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森林抚育工作,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抚育措施创建适合林木更好生长的环境,提高森林质量,从而提升森林经营的效益。但就目前我国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现状而言,在实际开展森林经营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森林经营工作进行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重要性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森林作为林业发展的主体,在维持生态平衡及提升环境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以生产木材为主,即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进行森林经营,这种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出经济效益,但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从而契合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理念。并且在森林经营工作落实后,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也能得以显现,这样便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森林经营工作落实还能对现有林木结构起到优化的作用,并能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同时能为森林的光合作用奠定良好基础,这样则能促进林间的空气流通,改善森林中树木的生存环境[1]。

此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森林经营、抚育工作,还可以实现对濒危树种、乡土树种的保护,同时能保留树冠上鸟巢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确保动物能有良好的栖息环境,使森林中动物的多样化可以得到保护。同时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林区环境的改善还可以充分带动区域内的绿色旅游。可见,加强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推动森林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十分重要。

2 现状

2.1 体制不健全及经营管理方式滞后

目前,我国在森林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便是整体管理模式相对不完善。目前在进行森林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森林采伐的方式与目标,而整体的管理方式及森林经营管理还是以粗放式的管理为主。并且,我国在进行森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体制建设单一化的情况。同时,森林经营的主体也较为混乱,权责划分不明晰,阻碍了森林经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 投入资金不足及人员缺乏积极性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森林经营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依旧明显,且存在人员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限制了我国森林经营的管理。目前,我国林业管理的主要资金大多来自于当地政府,且国家的资金扶持与拨款力度也相对不足。除投入资金不足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相对不高。其中,大多数林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以修正森林道边的杂草及看护森林为主,但对包括林木的病虫害防治、预防上并不积极,很容易导致珍贵树种由于疏于养护而出现死亡现象,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与损失。

2.3 林木改造水平存在不足

推动林木改造工作的不断开展是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林木改造工作推进过程中,购买林木种子时缺乏对地域特点的考量,同时对造林技术、种子类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2]。此种情况下,导致林木改造工作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另外存在育种区域未明确划分等问题,很容易对林木改造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2.4 森林经营方向有待明确

在实际森林经营工作中,人工造林是当前森林建设事业的重要途径,其中,人工造林主要是指结合林木的生长特性、规律等,开展大范围的林木种植活动,这样能增加现有林木的面积,提高林木的产量。人工造林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人工造林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因为人工造林活动本身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掣肘,这些影响因素很容易导致森林经营工作无法切实明确发展方向,从而导致管理人员无法明确相关工作方向,这也限制了人工造林活动的开展。

2.5 森林资源安全管理不足

我国在森林资源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林权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此种情况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甚至造成国营林数量的流失。同时森林资源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资金不足、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等问题。在森林资源安全管理中,还缺乏对隐患、漏洞的排查,这种疏于管理的情况容易导致国营林场发生事故的风险显著增加,所以加强森林资源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 优化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森林培育体制

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应以森林经营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现有的森林培育体制,确保森林经营工作的充分开展。1)在森林经营工作开展后,先要对林木的砍伐制度予以完善,同时要依据相关规定对砍伐予以指导,另外要确保审批等工作流程的明确;此外森林经营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各部分的责任加以明确,并明确不同部门的森林资源砍伐规定。2)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后应对监督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强化森林监督管理工作,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避免不法分子破坏森林,防止国营林木流失。

在完善森林培育体制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不仅依靠森林经营者,同时需要林业部门进行重点关注,即结合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制定科学的经营目标、方向等。此外,林业部门还需要结合森林资源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即确保天然林、公益林的管理,并强化对幼林的抚育管理,此外林业部门还应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促进政策的落实。并且林业部门在实施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确保培育政策、机制的延续性及衔接性,防止森林培育政策执行的中断及偏离情况的出现,并且要对相应的机制进行顶层设计,确保制度、机制落实后的顺畅,保证其效力能充分发挥。

3.2 确保森林经营的资金支持、人员建设

森林经营工作的进行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支撑,对此相关部门可设置相应的经营资金,这样有助于森林抚育及经营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在进行公益林抚育工作时,可设立相应的专门保障金,同时要注意保障金的使用范围,具体要涉及森林经营过程中各类设备、种木等地采购。另外还要确保偏远林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防止因薪资待遇不高而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森林经营工作者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林业管理方式、科学技术,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森林经营的合理性。

在保障资金投入的同时,需要注意森林经营过程中的人员建设,通过开展管理与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而在人员建设的支持下便能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的充分开展,同时能顺应我国森林经营工作的发展。另外在开展人员建设工作的同时,应注意发扬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以确保我国森林经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3.3 提高林木改造水平

森林经营工作中需优先加强良种的繁育工作,对此应切实提高种子的管理水平,注意保证种子检验、贮藏、选种、繁育和推广工作的质量,还应完善落实种子量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种子登记工作,确保种子的质量,同时确保种子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此外,若要提高林木改造水平,还需要对种子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尤其要注意珍贵林木的种子资源的研究,并建设完整的管理档案。若要提高林木改造水平,还需要对育种区域进行全面划分,以便对各区域进行明确区分、设计的基础上,切实推动林木改造工作的开展。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森林中有一定量的低质次森林,而要实现对森林的有效经营,便需要切实注重这些低质次森林的转化。所以可对多代萌生的参差林木进行采伐,并创造相应的林间空地,以此来实现天然更新。若未能实现预期效果,还可以在林冠下补造区域树种,以促进林木的更新,继而保证异龄混交林的稳定。

3.4 明确森林经营的方向

森林经营的范畴较为广泛,所以在森林经营工作开展前,应优先对森林经营的方向加以明确,从而为后续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通常情况下,林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功能也会出现差异性,这样的情况下要结合林场实际情况对经营的方向予以明确,以确保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3]。对此,在确定经营方向前应对林场区域进行划分,对于生态保护区的林区,应直接划为公益林区,避免砍伐的情况出现。

在确定森林经营方向时,需要结合森林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其中,商品林区的经营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商业林区本身需要注意加快树木的培育,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以此来确保森林经营的实际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砍伐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母树、幼树的保护,并及时清除采伐的痕迹,使林区能拥有一定的高质量母树。反之,公益林区应侧重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以确保公益林区效能的充分发挥。

3.5 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森林经营过程中需要熟悉林木的数量、边界,并且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避免林权纠纷争议等情况出现,同时要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同当地政府、林农的沟通,以此来确保森林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4]。若要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还应切实注重对各类事故的防范。

在资金预算方面,应划出部分资金投入应急处理中。应急方案不仅需要涉及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方案,同时要注意日常森林培育中的预防制度。在完善相关的预防、防治措施后,便可以将这些措施与方法融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并且在培训中强调这些预防措施,从而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5]。另外要注意对日常工作的阶段性总结,通过阶段性总结可以发现以往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这样有助于漏洞的排查、纠正,同时能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继而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3.6   实现森林资源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的理念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推广,此种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主导功能作为森林的分类标准,对森林的经营方向加以确定。其中,重点公益林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水源的养护及水土的保持,而在经营方式上需要以人工形式為主,积极推动造林、天然林更新及科学育林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扩充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继而确保森林的生态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对于一般性的公益林,应以培育大径材林为主要发展方向,其目的在于促进林木整体生长趋势的提高,以此来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具体方向应以促成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的复合型异龄林群落为主,这样能起到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而在进行种植与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水土保持林、红松果材等兼用的防护林及天然大径材培育防护林等。并且在分类经营过程中,应确保良性砍伐,加强对幼林生长环境的促进作用,这样有助于森林整体稳定性的增加,并能强化森林的整体作用发挥,以确保抚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 结语

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的生态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应对森林经营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度考量,并以此为基础强化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以此来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继而助力我国的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谷敏.本溪市森林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J].环境与发展,2020(3):217-219.

[2] 徐宏志.浅析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种子科技,2020(9):103-104.

[3] 韩斌.新形势下生态系统的森林经营策略[J].活力,2018(16):32.

[4] 董晓盛.浅析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J].农家参谋,2020(13):127.

[5] 杨文轩,高鹏.森林抚育经营技术要求与具体措施研究[J].中国绿色画报,2018(6):17.

(责任编辑:刘宁宁)

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以湖南省靖州县芳团村三组股份合作林场为例,通过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该林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合作组织目前存在的内部治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治理;股份合作社

本文以湖南省靖州县芳团村三组股份合作林场为例,通过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详细介绍该林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合作组织目前存在的内部治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相关理论回顾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罗奇代尔先锋合作社最早提出并制定了合作社的一些基本原则,经过10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些基本原则几经修订,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其主要内容归纳起来有三条,即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机构分权与制衡原则(张晓山 1998)。

一般来讲,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内容主要是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借鉴而来的,主要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即社员大会(决策)、董事会(执行)和监事会(监督),三者遵循分权制衡原则。除此之外,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内容还应包括诸如农户思想认识、“能人”治理水平、内部利益冲突等,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二、研究区概况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缘,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63.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4%,其中森林面积226.37万亩,森林总蓄积量9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77%。

三、案例基本情况

1997年10月,芳团村三组股份合作林场成立,入股农户12户,人口84人,入股山林4800亩,活立木蓄积20000立方米。林场设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股东全部为本村三组农户),董事长为刘某(刘某的股份最多,村民认为他自然应该是董事长)。林场股份共分为三种,人口股、劳动股和林地股,其中人口股是一人一股,劳动股是每人劳动一百天是一股,林地股是按农户入社林地的面积折股,首次采伐的原木收益归原农户所有,林场只获得木材加工后的增值部分,重新造林后的收益按3∶7分成(农户3成,林场7成),其中,林场收益部分再按照股份分红。林场对管理人员不设基本工资和其他奖励措施,和普通社员的待遇一样。

林场从组建到2004年为止,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盈利约30万元,最高时达到100万元,2002年每户社员分红大概在10万元左右,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涨,社员也由原来的12户增加到26户。2004年之后,林场的经营陷入困境,一方面,由于可伐资源的不断减少,加工厂的原料供应不足。当地政府规定,股份合作林场实行自产自销,不得对外收购原料,这样就造成加工厂设备的大量闲置,林场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林场在开展多种经营时出现投资失误,如牛、羊、鹌鹑、牛蛙的养殖和板栗的种植,亏损累计在12万元以上。2004~2005年之间,林场有10户社员相继退股,剩下的16户中大部分已外出打工,林场的经营活动已基本停止。

四、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户的思想认识相对落后

首先,对合作经营存在顾虑。由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一段弯路,广大农户对合作扩大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记忆犹新,再加上基层管理部门对新型合作组织的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户担心合作经营实质上是重新回到集体经营的老路,故而对股份合作林场的发展没有信心。其次,等、靠、要思想严重。普通社员往往把能否争取到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作为评价管理者能力的标准。尤其在股份合作林场的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包括管理者在内,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出面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寻求发展出路。第三,民主管理意识淡漠。民主控制是合作组织建立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民主大都流于形式。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社员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和信息获取不充分,但更重要的是没有参与管理的意识。第四,对合作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对于股份合作林场的性质、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方式等基本问题,多数社员缺乏基本的认识。

(二)治理结构不合理

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不规范是影响合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员政企不分。村干部担任主要管理人员实际使合作组织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致使村干部有可能在政治利益的驱动下做出不利于合作组织发展的行为。第二,监事会成员安排不合理。例如芳团村三组林场,王某既是出纳又是董事会成员,同时还是监事会成员,这样的安排势必造成财务监管和执行监管方面的漏洞,监事会也不能真正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26条明确规定,理事长、理事、财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会成员。第三,对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激励。管理人员在利益分配方面与普通社员基本没有区别,都是劳动100天可以得到一股的分红,此外并无其它利益激励,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有81.0%的社员认为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较低,与其日常工作量不太相符。这样就严重阻碍了管理者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的创新冲动,影响了合作组织发展潜能的挖掘。第四,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芳团村三组股份合作林场的股份有三种:人口股(一人一股)、林地股、劳动股(劳动100天得一股)。我们可以把人口股和林地股看作农户的固定收益,劳动股看作浮动收益,其中,真正能强化社员与股份合作林场的关系的因素是人的劳动,而不是人口数量和林地面积,但是劳动股在利益分配中的比例却不高,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口多、林地大的农户缺乏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

(三)能人治理水平欠缺

所谓能人就是指合作组织的管理者,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生产技能,然而大多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经营管理方面就有所欠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风险意识较差。从芳团村三组股份合作林场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只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该林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由于收益增加的刺激,管理者一心想把“摊子”铺大,却忽视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变化的风险,一个是政策变化的风险。由于林业本身的特性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致使林业经营具有很强的政策约束性,政策的变化波动都会给林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地方性林业政策,波动大,调整频繁,一旦出现不利的变化,都有可能给合作组织带来致命的打击。其次,过分追求眼前利益。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林业合作组织不能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但是多数管理者往往没有长远的眼光,急于要求在3~5年内得到丰厚的收益,缺乏长期的规划,致使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不足。第三,管理观念落后。这主要体现在对制度的执行力上,由于总是不自觉地把人凌驾于制度之上,致使大部分管理规章不能真正起到对人的约束作用,其直接表现就是权力过分集中在极个别人手中,民主往往流于形式,监事会也不能起到监督作用。

(四)内部利益冲突严重

在林业股份合作林场内部存在各种利益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族内外的利益冲突。由于农村小聚居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农民合作组织内的成员存在一定的地缘或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虽然在社员发动和组织上给合作社的组建带来了便利,然而却形成了以宗族势力为代表的小集团利益。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宗族内和宗族外的利益冲突,宗族内的社员往往依靠大家族的背景侵害宗族外社员的利益,或者逐渐排挤宗族外社员在管理层的地位。二是一般社员间的利益冲突。社员在折股入社时,有的是只看林地面积,不看资源好坏,使得林地资源好、面积小的社员与林地资源差、面积大的社员产生利益冲突,即使入社时按照资源好坏和多少来折股入社,由于没有请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存在折股不公平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一般社员之间因折股问题而产生的利益冲突。

五、林业股份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稳定山林产权,加强宣传和培训

合作扩大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消极影响还广泛存在,尤其在广大农村,由于林农的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对于新型合作组织的了解还十分模糊,再加上我国林权制度的多变性,使广大社员心生诸多后顾之忧,这样不但加大了内部治理的成本,还给林业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隐患,因此,继续深化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稳定林权是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统一农户思想,为林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

首先,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进行人员组织安排,避免政企不分,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并严格执行任免制度。其次,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理事长、理事、经理、财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同时,同一大家族中如果有人担任理事长、理事、经理、财务人员,则该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在监事会中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之一;二是经济上的独立性。为保障监事会独立行使职能,应划拨部分资金供监事会独立支配,以避免在经济上受制于社员大会或理事会。第三,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林业合作组织普遍具有发展资金不足的特点,吸纳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弥补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非农社员的加入,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管理知识,对提高林业合作组织的整体经营水平,增强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规范内部管理都有很大帮助。

(三)改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内部利益冲突,发挥能人治社的积极性

首先,在林业合作组织设立之初,要明确折股入社的原则,可以采取按林地资源折股和资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应多鼓励资金入股,从而加强社员的“向心力”,切忌简单地按林地面积折股入社。其次,社员报酬应适当加大劳动股的比例,奖励劳动,以此体现林业合作组织劳动联合的本质。同时,还应加大对社员的惠顾返利,强化社员与林业合作组织的利益关系。第三,对管理层设立一定的绩效工资或者增加部分管理股,增加对管理层的物质激励,同时,在决策时给予能人适当的“专断权”,激发能人在投资、决策、治社方面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能人治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及有关的几个问题[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2).

[3]晋入勤.论合作社内部治理之构造原则——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借鉴[J].管理观察,2008,(9).

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商品契约;要素契约;组织形式

文献标识码:A

专业合作组织形式的选择是影响合作效率和合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专业协会经常被认为是松散、不稳定的合作组织,并有观点认为,随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合作组织的形式将逐步从松散的专业协会向紧密、成熟的合作组织形式过渡。笔者在认同合作组织形式重要性的基础上,同时又认为,各种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形式是各有优势的。究竟是哪一种形式更为有效,不能一概地认为越为紧密和复杂的就越好。将复杂的合作组织形式运用于简单的合作关系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降低合作效率,甚至将威胁合作组织的稳定性;而将简单的合作组织形式运用于复杂的合作关系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导致合作组织的解体。林农在组建合作组织时,应当科学合理地选择合作组织的形式,才能保证合作组织运作的效率和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将借助契约理论,初步探讨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选择问题,以期有利于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内部契约的类型

我国林农的丰富实践已经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合作组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A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股份合作组织,即股份制和合作制相结合的专业合作组织,是资本和劳动的双重联合,其通行的做法是:(1)由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或少数经营大户等出资作为股东,再吸收少量的股金组建而成;(2)林农人股和退股往往都有条件限制,同股同利,股份往往可有限转让;(3)财产实行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4)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投票方式多样化,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或者按人投票和按股投票相结合;(5)分配上实现按劳动分配和按资本分配相结合,即按股分配和按交易额分配相结合,按股分配为主,甚至有的就是纯粹的按股分配。

B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它是农村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在“入退自由、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由社员共同缴纳会费建立,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林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其通行的做法是:(1)进入自愿,退出自由;(2)在种养环节上仍然以一家一户(或单个企业)为单位,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上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销售;(3)社员缴纳会费,比较复杂的专业合作社内部,社员也缴纳一定的股金,但缴纳的股金大致相等,股份不可转让和交易;(4)分配上首先提留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合作社内部有一定的不可分配的积累基金。盈余主要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返还,缴纳股金的合作社内部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分红相结合,但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5)决策机制通常实行一人一票。

C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专业协会,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现的专业服务组织,最初主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林权改革之后,林业漫长的生产周期和管护的困难催生了大量为管护服务的专业协会,使专业协会的服务和组织形态更加多样化。林业专业协会是比较简单、松散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协会会员一般也缴纳一定的会费,协会自主经营,其宗旨也是为会员的生产经营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或产前、前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协会通常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但协会的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它在市场上不追求利润,而是指协会与组织成员的业务是“在非营利或成本基础上”经营,它通过对成员的低成本服务或基于惠顾的盈余返还来增加会员的收入,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林农通过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所组成的组织。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其内部契约也不尽相同。在股份合作组织的内部,成员主要是通过要素契约关系形成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可以直接支配成员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成员可以获得两部分的收入,一是股份所带来的分红,即资本收入,二是按交易额分配所带来的分红,实质上按投入的劳动量分配;在典型的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则主要是通过商品契约形成合作。成员缴纳会费或份额大致相等的股金,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相关的服务。利润分配实行按交易额分配或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额分配相结合,在二者相结合的组织中,仍然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专业协会则是典型的商品契约,协会会员缴纳一定的会费,协会为会员提供低成本的服务来增加会员的收入。因此,根据合作组织内部契约的对象和性质的不同,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应地也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要素契约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以商品契约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典型的商品契约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契约的角度看,林农在组建和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对合作组织形式的考察和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合作组织内部契约类型的考察和选择。

二、影响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契约选择的因素分析

与商品契约相比,要素契约具有直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若单从要素契约的这一特点出发,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股份合作组织是较为稳定的组织,专业协会是较为不稳定的组织,而典型的专业合作社则介于二者之间。选择以要素契约为主的合作组织形式似乎是最优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初期,专业协会的不稳定性又似乎印证了这一推论,因此也就有观点认为,专业协会只是过渡性的合作组织,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专业协会最终要向紧密型、稳定性的合作组织过渡。

但是,关于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何者更优的问题,阿尔齐安和德姆塞茨认为,二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差异。周立群、曹利群的观点与阿氏的结论相似,他们认为“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具有一定通容性和互补性”,并证明了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商品契约也可以趋于稳定。笔者在认同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具有通容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同时又认为,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各有优势的,要素契约虽然具有直接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是其订立契约和履约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与之相适应的

是,股份合作组织虽然是较为紧密的组织,但建立和运作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专业协会虽然是松散简单的组织,但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在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究竟是商品契约有效还是要素契约有效,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不同的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交易的内容有所不同,交易的费用或交易的效率也因此存在很大差别。影响契约效率的因素很多,除了麦克内尔考虑的三种交易类型外,威廉姆森提出了交易成本大小与决定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他们的分析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对影响契约选择各种因素的揭示也说明了契约选择的复杂性。但若具体到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契约选择,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交易对象计量的难易程度。交易对象的测度费用、质量界定的费用是契约选择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交易对象的测度费用、质量界定费用比较高,就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要素契约占有相对优势;反之,商品契约就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林业新技术的测度比较困难,因此要素契约就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占有比较优势。

2.合作优势显现的难易程度。如果一项交易是必须的,但若合作效率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通过要素契约建立的组织则存在明显的内部激励不足,这将影响要素契约的稳定性并导致合作的低效率,使维持要素契约的内部组织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资产应该分别由组织和农户单独所拥有,把生产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通过商品契约或简单的要素契约进行合作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例如,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较长,把林业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全部交给合作组织,建立股份合作组织的做法在实践中是比较少见的,而某个环节(如管护、销售)的合作则比较活跃。

3.参与合作组织的成员数量。以要素契约为主的合作组织可以节省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商品交易费用,但是合作组织的运行也需要耗费组织成本或管理成本。达到适度规模所需要的合作范围越大,参与合作组织的成员数量就越多,甚至使内部组织和管理的成本超过合作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省。因此,当参与合作组织成员的数量较为合理时,通过要素契约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可行的,而参与合作组织成员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递增的组织和管理成本将使要素契约的优势逐渐消失殆尽,商品契约则相对占优。例如,在护林防火环节,适度合作规模所要求的成员数量较多,达成要素契约的难度加大。

4.组织和农户的投资决策是否具有弹性。如果组织的投资决策无弹性而农户的投资决策具有弹性,说明组织对投资决策的激励不敏感而农户的投资决策对激励较为敏感,那么,将控制权交给组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商品契约实现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联结是占优的选择;反之,则应该把所有的控制权都给予组织,选择要素契约。例如,在水果的收成环节,农户劳动投入的弹性加大,劳动投入形成的收益也差异很大,在水果收成中建立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要素契约合作也比较少见。

5.人力资本、技术和规模的必要性程度。如果合作组织的人力资本、技术和规模是必要的而农户的人力资本却不一定必要,那么,把要素的控制权转移给合作组织,可能会给农户带来收益的增加,此时,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采取要素契约联结是较佳的;反之,占优的选择应该是商品契约;如果合作组织和农户的人力资本分别在不同的生产环节显示出其必要性,那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契约组合。例如,新技术和资金在林产品的加工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而利用组织的力量容易形成新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因此要素契约在林产品的加工环节具有相对的优势。

6.特质交易。对于特质产品而言,“买者既不会去寻求其他资源,也不会将其(按优惠价格)购得的产品挪作他用(或转手给其他用户),因为其他资源的设置成本很高,而且特质性产品的用途和用户是不可互换的;卖者同样也不会因有更好的销售机会而扣货不发,因为其资产也具有专用性质。”在特质交易中,商品契约不仅能够维持稳定,同时还因为内部交易成本的节省而显得十分有效。

7.集体劳动计量和监督的难易程度。集体劳动计量和监督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合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的相对优势。集体劳动计量和监督的难度越大,通过要素契约建立的合作组织其运作效率也可能越低,此时,保持各农户资产的独立,通过商品契约实现组织和农户的联结将是更佳的选择。

8.合作社发展所处的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协会最终都应该演变为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组织,但是一部分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组织在发展的初期可以先采取协会的形式,然后再逐步过渡。

影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契约选择的因素还有不确定性等等。对于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契约的选择,是对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当我们面对某一具体的选择时,也许各因素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从不同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行分析,应做出的选择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具体实际综合考虑,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护林联防协会内部契约选择的合理性分析——以福建尤溪护林联防协会为例

“护林联防协会”,又称“护林三防协会”,协会会员按照经营规模缴纳一定数量的会费,协会为会员提供护林防火、联防联治森林病虫害、防止盗砍滥伐等服务,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按照商品契约组建的较为简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福建省尤溪县第一家联防协会成立于2003年9月,是由西城镇12位承包集体山林的大户自发成立的。西城镇护林联防协会成立后,先后5次及时扑灭了经营区内的火警,没有酿成火灾,其创办及成功运作的经验使尤溪护林联防协会的数量逐步增加。

农户入会必须按照林地缴纳会费,每亩每年缴纳会费从0.2~0.3元不等。协会按照联防区域面积、山场情况,就近切块划片统一配备护林人员。协会与护林人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山场四至、责任、权利,定山场、定职责、定报酬,实行管护效果与报酬挂钩,充分调动护林人员的积极性;联防协会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协会下设扑火队,不但配备了相关的扑火工具,还为护林人员配备了摩托车、手机等工具,有的协会甚至还为护林人员购买了简易人身保险,有效地提高了联防协会防火抗灾的能力;协会在做好森林防火的同时,还在林木管护方面进行联防,协会的功能从最初单一的防火转变为防火、防盗和防病虫害三重功能。护林员既是防盗、防火员,又是森林病虫害测报员,提高了管护效果,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护林联防协会虽然只是松散的专业合作组织,但是它们却都保持了稳定、高效的发展态势,而且发展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护林联防协会这一针对林业管护阶段的特殊需要而建立的合作组织,选择了纯粹的商品契约,其选择的合

理性主要体现在:

1.生产周期和合作范围的特殊性凸显商品契约优势。从生产周期看,林业的生产周期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与种植业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生产周期相比,周期较为漫长。若是通过要素契约建立股份合作组织,合作的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彰显,合作对林农的激励明显不足,不确定性随之加大,合作组织难以持续发展。从合作范围看,林业生产的管护环节达到适度规模所需的合作范围较大,尤其是森林防火,因为森林火灾并不是几个或几十个农户就能有效防范和消灭的,它要求合作组织要拥有较多的成员,这将阻碍要素契约的达成、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稳定发展。因此,林业漫长的生产周期和管护环节对合作范围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商品契约在林业管护环节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2.专用性投资和特质交易造就联防协会的特殊稳定性。联防协会的专用性投资不仅包括各种灭火、防治病虫害、防盗等设施的专用性投资,也包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即协会定期对护林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护林队员学习林业管护专业知识,开展信息交流和科学技术服务,定期开展岗位练兵,为扑火队员购买简易人身保险等。由于这些投资用于其他方面的价值按定义比其原定的特殊用途小得多,协会就不会轻易地解散或改变服务方向;农户对协会的需求也带有特质交易的特征。这是因为联防协会在林业管护环节的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协会在毗连面积1000—3000亩的林地上只需聘请一位护林员。农户每亩仅缴纳会费0.2—0.3元,却可以得到专业的护林服务,有效解决了林权到户后一家一户防火力量单薄、扑火风险高、防盗难、森林病虫害防治难等实质性问题。这样的规模效应必须以毗连成片为前提,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护林联防协会一旦建立,很难被其他资源替代,农户也就不会轻易退出。因此,农户和联防协会之间的交易是双边垄断的特质交易,联防协会和农户之间的商品契约也是牢固的缔约。

3.林业生产各阶段的可分性和管护劳动计量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护林联防协会的优势。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四个阶段的可分性较强,可以分为造林、管护、收成和销售四个阶段,且在每一个阶段中,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的相对优势有所不同。在林业的管护阶段,其主要是防范灾害(病虫害、盗窃和火灾等)的劳动,防范性劳动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病虫害、火灾、盗窃活动发生率下降、损失范围缩小,这种劳动的计量比较简单,监督比较容易,责任比较明确,容易把护林员的管理业绩与报酬挂钩,从而使协会的内部管理成本十分低廉。基于以上分析,商品契约在本阶段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不管是单个的农户,还是股份合作组织都愿意把林业的管护环节外包给护林联防协会,护林联防协会的持续稳定运行也就不难预期。

4.收益的稳定性促使护林联防协会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管护环节而言,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主要表现为损失的减少。病虫害、盗窃活动、火灾都可能给森林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火灾,它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森林火灾不仅可能烧毁成片的森林,而且还会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给森林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联防协会所提供的防火、防盗、防病虫害服务,使森林盗窃、火灾和病虫害的损失显著减少,为合作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2007年福建省尤溪林业刑事案和火灾发生率的分别比2003年下降69.5%和80%,在协会覆盖的区域内,基本上实现“只有火警,没有火灾”的目标。可观的“收益”使合作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从而促使护林联防协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1.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林农通过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所组成的组织。在不同的条件下,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的相对优势是各不相同的。

2.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效率与契约选择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合理的契约和合作组织类型的选择必须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实际,对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而非单纯地追求越为紧密、复杂的组织形式,更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高度统一的生产和分配。护林联防协会虽然只是通过商品契约建立的一种松散型的合作组织,但特质交易、低廉的内部管理成本和稳定的合作收益却使护林联防协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组建和参与护林联防协会将是林权改革后农民解决“护林难”的现实选择。就我国目前林业、林农和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看,广大林农对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股份合作组织的规范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以要素契约为主的股份合作组织还不能急于广泛推广。林农在林业管护阶段的合作关系较为简单,管护阶段的独有特点也决定了通过商品契约建立的护林联防协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尤溪等地护林联防协会的发展佐证了这一优势。因此,组建和参与护林联防协会将是林权改革后农民的现实选择。

4.林业的生产过程较为漫长,一个完整的林产品的生产,可以根据各产品、各阶段的实际交替采用要素契约和商品契约,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合作。通过要素契约建立起来的林业股份合作组织也可把部分环节“外包”给其他专业合作组织。

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几年,全球的森林资源减少与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保证自然环境与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逐渐变成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着重分析了生态林业的建设现状,同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对策,以期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林业;林业保护;建设;现状;对策

建设生态林业,主要是将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通过生态的经济方式,将森林能量与物质转变成人们所需物品,并维护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继而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应用与保护的目的。因此,生态林业建设对于我国发展至关重要,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都有不可预估的价值。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1.1 生态林业建设为国内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

我国生态林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态建设逐渐促进以及补充林业建设,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实现了新的高度,引导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其作用不可小觑。

1.2 生态建设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生态林业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随着生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实现生态经济建设与我国的物质文明的共同创建,是当下非常明显的集中发展形式,所以,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核心。

2 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

2.1 部门与部门间缺乏协调与沟通

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整体性与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建设的效率。然而,各部门生态林业的建设常会独立运作,缺乏协调与沟通,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使得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对方运作的情况,导致生态林业的建设存在随意性与无序性,进而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1]。

2.2 缺乏完善的业务流程

目前,生态林业的建设存在临时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如病虫害、雨季与干旱等,而很多单位还有各类应急措施并存情况。一旦出现业务分隔,势必会导致内容设置出现重叠,并且,无论是其他因素出现变化还是自然原因,都需要修改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与其他的业务系统,若不能优化各种组合,就会使得业务功能脱轨与重叠,继而降低了安全性。

2.3 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目标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也是生态林业建设中很难避免的问题。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利益,在追求利益的今天,人们难免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比较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遠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林业的建设更注重经济效益[2]。

2.4 科技含量较低

生态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尽管目前的科技水平很高,但面对我国广阔的国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质地,科学技术无法广泛普及,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难题不能有效解决。

2.5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

生态林业的建设工程量较大,对于建设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事实上,很多建设人员综合素质无法完全满足时代要求。尤其是建设人员缺乏创新理念、管理思想落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掌握知识不够新颖,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工作中,一些人员经常会利用法律漏洞做一些违法事件,同样会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此外,生态林业的建设社会影响比较深远与投资大,若专业人员没有掌握技术,无法熟练地操作,就无法保证工作的效率[3]。

3 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封山育林工作实施力度

如果是已规划好的待建设生态林区,需要从根本上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严禁随意开采的现象;如果是天然存在的次生幼林、中林,则需要做好全封闭式的保护工作;如果是低产林,可以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实际类型以及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改造修整,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的生产力。

3.2 加强生态林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要想有效统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要有效保障生态林业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其能充分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我国的土地十分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应该结合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统筹和规划,实现统一稳定的发展。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在生态林业的各个环节建设中把農、牧、林、渔等融入其中,既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

3.3 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

要想促进生态林业的良好发展,就要积极改变过去涣散的管理模式,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加大生态林业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积极颁布促进林业建设发展的法律法规,减少偷砍树木的犯罪概率。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技术,完善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生态林业的多功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最后,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加大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各个生态林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加大其监测力度,提高管理的集中度,使得生态林业有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系统。

3.4 做好生态林业区域划分工作

生态林业模式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在建设生态林业模式时,就需要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模式,不可以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生态林业模式。所以有效的生态林业模式,首要的原则就是按照当地的实际地域分布差异,根据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这一原则制定的,与此同时,还具备一系列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为主要的处理方法。在同一个生态林业区中纳入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的有效设计,进而提高建设的效率。

3.5 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的建设

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生态林业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林业部门应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加强对生态林业的开发、建设,并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满足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发展生态林业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加大对其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满足现代生活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主要的方向,也是重要的战略,把其作為长期的发展目标并坚持下来,对生态林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步骤和措施为生态林业发展指明道路,让其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生态林业拥有的丰富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促进生态林业的更好发展。

3.6 严格遵循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的工作原则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在林业方面需要采取个性化及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生态林业的综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统一经济利益、社会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使林业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与规范。现阶段我国已逐渐完善了与生态林业管理有关的政策方针,不仅能为林业的有效保护提供确切的依据,而且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林业保护的意识,规范其行为。此外,生态林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促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落实生态林业的保护及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工作。而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有效途径,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接联系,要求林业部门与林业经营者要加强对生态林业的管理工作,不断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尤其在建设生态林业时,需要强化政府管理的力度,对于一些投机分子的不法行为需要严惩。因为生态林业的社会影响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以及触及点较多,所以需要各单位协调好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促进国内生态林业建设的持久发展。

參考文献

[1]李先林.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农技服务,2014,19(11):113.

[2]王永康,祁小冬,陈双海.在建设生态林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生林业——论森工企业的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6):177-178.

[3]杨友海,李进斌,姚宗理.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生态林业建设途径初步探讨[J].绿色科技,2016,16(15):196-198.

(责任编辑:刘昀)

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林业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文献编码]dol 10 3969/j issn 0450-49889(C)2011-01-026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多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和实施林业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完善“校场一体、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造林工程监理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政管理员和天然林保护技术员。为准确把握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行业开展了社会调研,分析归纳出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两种素质和两种能力,即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社会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然后,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工学结合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一)目标体系

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和“两种证书”为支撑的教学目标体系。其内涵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从事林业生产岗位(群)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内容体系

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老师一道,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从林业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着手,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具有高职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3个部分,包含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林木种苗生产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17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分若干项共50余项;对应课程和教学环节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等近20门课程的训练,以及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等4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见图1)。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则是服务于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近20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保障体系

1 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举办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起,就重视实践教学,至2004级实践教学学时数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05年,学院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大的修订,实施了“2+1”教学模式改革,即第一、第二学年完成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实训(含课堂实训和课程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第三学年强化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机会则在第二和第三学年结合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见图2)。新的教学方案课堂实训合计约500学时、课程实习12周、专业综合实习10周、毕业顶岗实习28周,总实践教学时间达2000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65%,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建设好与之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贯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林业技术专业有得天独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由生态环境实验室、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室、森林经理实验室等3大综合实验室,以及教学实验林场、柳州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教学苗圃和特种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组成。(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加强与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分别与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等12个区直林场,以及广西金桂林业有限公司等5个外资林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

3 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内培”和“外聘”的途径,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1)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的培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以老带新”、到教学实验林场和校外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承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30人,通过各种途径已培养了“双师”素质教师27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90%。(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为加强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期间的指导工作,同时实现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从校外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校外指导教师注重将本专业、本行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补充到实训当中,使实训内容更符合当前生产实际,保证了实习内容的时效性。

4 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道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建立了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操作技能,既重视结果评价又重视过程评价,从学习和实训工作表现、作业与实训报告成绩及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等方面综合评价总评成绩。

为使技能考核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和可操作性,保证技能考核的顺利实施和实际效果,各相关课程均建立了相应的技能考核题库和量化考核标准。如“划分立地类型”的考核,要求学生在开展土壤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独立编制立地类型表,并从土壤剖面调查等4大项13小项量化评分(见表1)。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在教学改革上,只有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技术专业探索实施了“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2)。

第一,深入探索课程实训有效方式。课程实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环节。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探索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根据实训内容的特点分别采取模拟实训、个体承包和班组承包等方式开展课程实训,有机会则结合课程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培养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及林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如“造林施工管护”采用班组承包方式开展实训,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习林场建立学生专业劳动基地,每年从基地中划给林业技术专业每个班一块林地,组织学生挖坑+种植一抚育,全过程责任落实到学生班,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实训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和林场技术人员组成,责任是设计造林施工管护方案、加强造林施工管护过程的指导和检查,并按考核标准验收造林成果和评定学生成绩。

第二,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主要是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其内容涵盖了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两大模块,是对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模块教学的巩固和深化。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既培养了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取了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扎实抓好专业综合实训。为强化课程之间的链接,将“课程技能”上升为“专业技能”,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能直接上岗,在第三学年学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安排10周的专业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项目的选择,一是考虑林业生产实际需求“旺盛”的项目;二是考虑综合性强的项目;三是考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四是考虑不与技术服务项目重复。为确保专业综合实训的效果,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派技能过硬的教师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指导工作;二是分管实训的系领导要认真审核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并加强实训项目和带队教师间的统筹协调;三是加强实训的考核工作,对质量高标准要求。

第四,精心组织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服务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又一重要形式。近年来,广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验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估等生产任务很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结合相应课程的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据统计,近3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展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达40多项,合同金额达1500多万元。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应注意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每个小组选派1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并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工作考核;二是对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的师生开展培训和试点,经考核合格后再全面铺开;三是在内业资料整理阶段层层审核把关。

第五,认真安排顶岗实习。为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专业综合实训结束后安排28周的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跟班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缩短教学与生产的差距。为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三个方面做好组织安排:一是千方百计安排学生到对口业务单位和部门实习;二是在实习单位聘请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三是派出巡回指导教师关心、指导学生,协调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通过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完善“校场一体、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积累了有用的社会经验,增强了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提升。

责编:黎原

林业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结合林业生产的特点,阐述了林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提出了提高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林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 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1.1 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联。林业会计信息应与林场经营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反映过去的经营活动,使其有助于林场经营者评价和修正过去的决策;应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联,反映投资的收益状况,使其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作出预测;应与林业管理部门的考核决策相关联,反映林场各种业绩和问题。但由于生态效益信息的特殊性,林业会计信息只能是由低相关逐步过渡到比较相关的过程。

1.2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忠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可核实性和中立性。林业会计核算遵循林业会计的特有特征,在履行可靠性的要求时与传统会计有着一定的差异。传统会计严格按照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和交易价格确定信息的内容和数量,但林业会计信息中有些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不是通过市场来交易的,其价值难以用货币金额衡量。因此,林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调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潜在影响,而高度的精确性和完全的可验证性暂时不能严格要求。

1.3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采用的会计方法具有统一性,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采用的会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包含横向与纵向可比性。林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一般弱于传统会计,由于地理特征的不同,不同林场间林木种类和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林木的特殊生产周期,不同时期的会计科目存在着区别,减弱了林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林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应服从和让位于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可依据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方法来增强其可比性。

2 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外部因素

2.1.1 林业会计制度分散性的影响

现行林业会计制度并非从行业整体来设计,四套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仅适用于特定经营单位和经济业务,其中:森工企业执行《关于森工企业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场圃贯彻《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遵循《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公益林建设项目采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这四套会计制度的性质各不相同,核算办法也有很大区别,从而影响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水平。

2.1.2 林场的企、事业交叉属性的影响

目前森工企业的事业性活动纳入天保工程资金的核算范围,实行了内部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但在对外会计报表上仍采用企业会计方法,而作为生产性事业单位的国有场圃,其会计制度的设计基本用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这种企、事业不分的会计核算导致林场的经营利润和事业收支都无法正确反映,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2.1.3 监管与处罚力度的影响

现行林场的监管方式有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种。在外部审计中,由于委托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由被审计单位决定,如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客户会认为对自己不利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伤害客户的关系,不自觉地对可疑的会计信息网开一面。在内部审计中,林场经营者在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并且内部审计人员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对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削弱了执法力度。

2.2 内部因素

2.2.1 林业会计核算局限性的影响

(1)现行林业会计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管理的目标是反映行政绿化和森林覆盖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营林投资实行预算化管理,从而失去了对营林生产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职能,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的正确、充分地提供。

(2)林业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完整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完整计入木材成本,而是用育林基金对森林资源的再生产进行残缺补偿。另一方面,成本计量只包含可以核算的经济成本,未能反映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2.2 内部控制的影响

健全的会计控制系统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现行林场中,普遍存在内部管理松弛和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削弱的现象,导致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失真。并且由于林场位于山区,且规模较小,会计人员的工作直接在林场管理者的管理之下,其独立性不够,容易与林场管理者一起操纵会计数据,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许多漏洞。

2.2.3 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以一系列的假设、判断和估计为前提,最终的会计信息包含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一性质的会计事项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判断,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同时,会计人员会因为自身知识的缺乏而导致错误的会计处理,使得会计信息质量降低。

3 提高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3.1 制定健全、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在现行林业会计制度中,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仅对国有林场与苗圃制定会计制度,并没有充分考虑集体和私有林场,因此,应打破林场的所有制和经营性质的界限,结合林业会计的特点,制定能为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服务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林业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林业会计有法可依,使林业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

3.2 建立有效的林业会计监管体系

林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如实地披露对森林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建立全面的信息交流制度,实行专项审计,通过法规明确提出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要求,开发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技术和方法,培养称职的林业会计人员,保证林业会计信息的诚实可信。

3.3 建立完善的林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林场应结合林业生产特点制定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制定林场内部各项经济收支业务的财务管理办法;二是要建立会计管理体系,明确林场负责人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责;三是抓原始凭证,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拒绝接受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的发生。

3.4 提高林业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和继续教育,及时地掌握新政策、新法规,减少因专业知识缺少而造成的会计失误。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激励和约束员工提高其自身素质。

上一篇:关于备课方面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有关新冠病毒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