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课堂范文

2023-09-19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中小学体育课堂管理具有活跃性、多点分散性、新奇多动性等特点,提出体育课堂管理在社会生态视域背景下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社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体育课堂管理的社会生态模型。研究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枯燥,违纪现象频发,因此要从微系统做实践导引,中系统做统筹把控,外层做基础保障,宏系统做最后互动支持,从多层面实现课堂管理秩序的有效进行,实现制约因素可以妥善得到解决,为上好一堂好课奠基。

关键词:社会生态;体育课堂管理;制约因素;解决途径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其实体育课堂管理是实现教育和培养的前提,这也是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如今中小学生所谓的“小大人”,思想行为已经不能和上几代人相提并论了,出现了思想偏成熟、个性强、善于创新、思维活跃、眼界宽广、行为多动,相伴而来的也有家庭溺爱、脆弱、情绪波动大等特点,是叛逆阶段常有的优缺点。如何在体育课堂把控和引导中小学生管理和约束自己,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上好一堂体育课考验着每一位体育老师。而如果把体育课堂放到一个生态系统里,则对如何引申和促进课堂有效进行,保证课堂管理的有序性、规范性问题的解决将会发现很多启示性的发现。

这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既然是生态系统,那就是所谓的生态链,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杜威(J.Dewey)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体育课堂是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如何梳理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和实现体育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本研究的重点。有研究说明,在体育运动促进和运动与人格关系的研究领域,兼顾个体微观层面和环境宏观层面影响因素,并强调不同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解释效力[3]。可见,体育与人格研究领域对不同因素研究的交互作用,也间接说明体育课堂管理是否存在交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因此,本研究从“管理”这一层面,在社会生态模型理论进行探究,寻找制约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因素和实现途径,进而为上好一节体育课提供理论指导。

1.定义界定

1.1社会生态模型

生态模型源于生态学的理念。这一词汇出自生物学。U.Bronfenbrenner对传统发展心理学进行批判,从生物生态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发展,在真实情境中研宄儿童的不同行为变化情况,发表《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并把环境因素按其与个体行为的密切程度分成层层相扣的不同等级。生态系统模型发展比较成熟的有锻炼生态模型,主要将系统分为微系统维度、中系统维度、外系统维度、宏系统维度等四个系统,着重生物、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家庭、社区等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2体育课堂管理

体育课堂是任何有组织、有计划在一定场地进行的体育运动,其主体有学生、教师。课堂管理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对学生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2.新时代中小学生特点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视野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变化较大,代代鸿沟也比较明显,灵活性强,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思维活跃,相对喜欢表达和推销自己。同时,研究及实际观察发现,新时期的青少年具有思维独立、思想可塑、个性强、叛逆多动、活跃性强的特点[5]。

3.社会生态模型的认识

社会生态系统是将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环境内部的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制约。微系统包括与个体直接接触的因素,中间系统包括多个微系统之间的关系,外层系统包括与个体不直接接触但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宏系统包括大范围的文化、政策环境等。这些系统对个体及周边环境进行分层分析,寻找可制约因素及共生发展带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就以中小学体育课堂管理为例,导入社会生态模型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制约体育课堂管理的因素,进而构建保障体育课堂管理的社会生态模型,探究解决体育课堂管理的途径,为上好一堂好的体育课奠定基础。

3.1体育课堂管理的微系统分析

体育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台,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学校校长和决策层的重视程度是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其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后续工作的展开。体育老师及教练,是学生体育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德育渗透能力是学生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的重要保障。体育委员的领导力和同学的榜样鼓励作用是学生获得良好体育知识的重要外在作用。

3.2体育课堂管理的中间系统分析

在重视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当下,体育教师或者教练的执教风格对学生课堂的把控力度和威慑力在课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班级的学风建设对课堂管理起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建设有利于课堂的把控,以学生管理学生,是课堂管理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学生个人或几人产生矛盾分歧,或者自律意识比较差时,集体的力量会引导并督促学生化干戈为玉帛,有效杜绝课堂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也离不开与其他学科、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家长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这些环节构成了体育教学管理的中间系统。

3.3体育课堂管理的外层系统分析

体育课堂管理外层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层面为体育教师、教练提供的能充分调动育人工作的动机、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制度保障环境。

教学动机是激发体育教师、教練教学以积极热情的心态进行教学的动力源泉。在学校提供的教育动机下,具有自我决定意识的教师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去。育人能力是教师、教练践行校园体育育人的加速器。从教师的角度看,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实操能力,还要具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德”能力。

图一   体育课堂管理制约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

3.4体育课堂管理的宏系统分析

毫无疑问,社会以及国家对于体育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因素构成了体育课堂管理的宏观系统。

首先,体育与智育教育同样有重要意义,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就目前来看,普遍现象是重智育而轻体育,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点今后应当改进。其次,与学生家庭方面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是良好的体育教学的重要外部支撑。进行哪些项目的体育教学要设计合理,也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再者,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校园其他部门、学科的配合支持。目前经常有体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现象,受其他课程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多级联动成为开展体育教学的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有效地、系统地分析了体育课堂管理中的制约因素,从微系统做实践导引,中系统做统筹把控,外层做基础保障,宏系统做最后互动支持,从多层面实现课堂管理秩序的有效进行,构建了体育课堂管理制约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如图一)。

4.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制约因素

4.1学生对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活动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及家长长期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则比较漠视。甚至认为学生将精力、时间用在体育上是一种“浪费”。“成绩至上”的理念影响深远,为了在一分之差,千军万马的竞争环境下尽量取得更好的成绩,家长甚至学校都认为学生教育应该“考什么,练什么”。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优越的环境下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有强度的体育锻炼。加之,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发展,学生更多的希望将时间应用在这些活动上。对于需要流汗的体育课更是敬而远之。

4.2教师教学方法枯燥,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特点决定的。首先,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上较为陈旧,沿袭老一套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点。学生自然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其次,不乏有些老师教学态度需要端正。很多体育老师“看孩子式”教学,课堂开始安排孩子做一些机械性的运动一直到拖到下课,一堂课程就算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学生上体育课处于无序和自由发挥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情况又会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5.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实现路径

5.1调整教学计划,多级联动助管理

关于体育课堂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抓住体育课堂管理的制约因素,从根本上抓住问题,循序渐进,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其次,教师的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班级风格,制定教学内容,学会备学生,从教学趣味性、探索性等方面为重点,利用其它学科老师、班主任、领导重视度等方面实现多级联动,为共同把控学生贡献力量。

5.2改進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对评价鼓励具有很大的穿透力。教师要不断反思自我教学,针对不同班风改进教学方法,课前明确维持纪律的课堂要求,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对学生身心成长进行多鼓励和奖励,引导学生合理认识自己的闪光点。特别是行动或者眼神的警告,给学生自我认识和改进的机会。

6.结语

从长远看,体育课堂管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这对中小学知识学习、心智培养和学风建设有基础奠基作用。因此,在社会生态视域下,从微系统做实践导引,中系统做统筹把控,外层做基础保障,宏系统做最后互动支持,从多层面实现课堂管理秩序的有效进行,实现制约因素可以妥善得到解决,为上好一堂好课奠基。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150.

[2]张敏. 生态文明视域下学校体育课程对昆明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代俊,陈瀚,李菁,等.社会生态学理论视域下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35-41.

[4]Bronfenbrenne U.The ecology of human behavior[Z].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王永兴.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方式[J].教育研究,2010,20-21.

[6] 李旭龙,沙洪成,陈洪鑫.社会生态学视域下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J/OL].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01):1-6[2019-02-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081.G.20190119.1912.004.html.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广东   佛山  528299)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第2篇

柳树0中学郑继锋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生物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

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生物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生物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自学。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深度领悟教材内容,让学生理解能学会的知识。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答老师纠正。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教材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物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第3篇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强力执行。“双减”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经过十年实践研究,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教育的发展之路。

提出高质量教育理念,引导师生树立“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新现代化”理论影响下,以世界先進水平为标准定位教育现代化成为共识。2011年1月,笔者执笔撰写了《高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提出“高新教育”概念,把“高新技术”“高新发展区”的高新之意引申到学校教育中。所谓“高新教育”,即在教育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学校教育通过理念、方式、内容、制度等的全方位转变,实现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性创新,使得教育质量达到适应社会和人的不同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状态。高新教育意在通过改革创新,探索提高质量的新路径、新策略和新制度,落实育人为本。其具有如下内涵——

追求高质量。高新教育之“高”,指向教育高水平发展状态,即教育现代化状态,主要体现在高素质学生、高质量教育、高效率课堂、高效率学习等方面。其中,高素质学生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质量教育、高效率课堂、高效率学习是教育发展的状态。这要求教师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志向高远、学力高强、技能高超,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和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学生,成为高新教育的质量观。

坚持改革创新。高新教育之“新”,指向创新,即创建高质量教育的新体系、新方法、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技术等,培养创新人才。

构建“学养立德树人”体系,从元认知层面探索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新方式

本位上深化“课堂革命”,提出“学养课堂”概念

德育与教学“两张皮”,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均要求从元认知层面寻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此,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先后实行教学改革“三步走”,即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学养课堂。

学习生本课堂——生本教育指导下,一切为了学生好学,构建生本课堂。创新学本课堂——以学促教,从关注学习方式转向关注学习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以学会学习、学会个性化自主学习为本构建学本课堂。创立学养课堂——在构建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的基础上,引领教师培养高素质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养课程,提出学养课堂以深化改革。学养是指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修养(见上图),是“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中国话语表达,从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中找寻“学习”与“修身”、“知”与“行”、“才”与“德”辩证统一的育人之道。学养为本的课堂,一以学生为本,二以学习素养为本,三以素养学习为本。把学习素养和必备品格,用“习养”的方式知行合一,引导“学”而“养”之,久久为功。

内容上构建“学养课程”,推进“选课走班”改革

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学本化、素养化统一起来,构建涵盖学科素养课程、学习素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三维立体课程体系。为落实“三养合一”,高峰学校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其中,面向三至八年级开设音乐选修课14门、美术选修课10门、体育选修课11门;面向六至九年级开设数学基础课程、数学拓展课程、英语基础课程、英语拓展课程;面向一至八年级每学年开设100多门社团课程。另外,高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创新实验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在体育、音乐、美术学科实行“选课走班”。

目标上实现“学会学习”,培养创新人才必备能力

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首先从学习方式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施“学会学习”工程,各学科安排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渗透每节课,贯穿一至九年级。例如,语文的微点批注学习法,按照“初读批注感想、朗读批注字词、多读批注问题”的流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学习语文。其次,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培训教师成为高效学习的导师,从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两个方面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以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为抓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出创新人才必备三要素:自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想象力丰富。

战略上开展“学养评价”,探索“创新素养”评价

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以学业成绩、学科素养展示和竞赛的方式开展学科素养评价,以阅读学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评价的方式开展学习素养评价,以德恩慈之星、家务劳动服务学分和行为评语等方式开展修养评价。同时,通过学养“创未来”活动,评价体系先行,推动“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学养课堂”改革,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学本化、素养化。创新实验学校数创未来、语创未来、E创未来、艺创未来、动创未来等系列“创未来”评价活动,逐步构建起学生创新素养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

建立“学本治理”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上聚焦“管理育人”

学校管理的中心和重心是学生。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由对师生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治理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围绕培养高素质学生进行共建、共管、共享、共责,形成学校内部治理的现代化体系和能力。例如,学校建立学生学习常规、学生社团注册制、诚信借书制度等现代学校制度,提升管理育人成效。

机制上完善“内部治理”

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以学生为治理对象,进而界定“学本治理”概念——在治理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问题为本、以学生学养为本,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了学生自治、选课走班、双班主任、双师助教、行政大部等内部治理机制。2019年,创新实验学校实施双师、双班主任制度改革。双师教学,课堂除主讲教师外,配一名辅助教师协助管理,旨在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双班主任制,指每班配两名班主任,统管教学与管理工作,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同时,创设学生发展中心,推进以学风建设、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学习为导向的班级治理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

另外,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按照核拨与发放完全分离的原则制定教职工工资发放办法,围绕课堂、课程管理开展绩效管理,完善岗位津贴量化办法。创新实验学校自开办以来,大力推行内设机构改革,实行分部管理,共有初中部、小学部、服务部三个主管部门,各部门下设专管处。

环境上注重“家校共建”

高峰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建立学校治理委员会、家长治理委员会、家长义工队和联席会议制度等外部治理机制,定期开展家长学堂、学习型家庭评选、家访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查族谱,知道‘我是谁’”“寻家规,了解‘家教’”“找家训,明确‘志向’”等教育活动。另外,实施家务劳动学分制,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修满100分,并按比例和分数高低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质量

1.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自然因素,它的规模、体育教学设施、教学书刊、教学理论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下简要总结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质量影响的几个方面。

1.1课堂教学规模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在体育课堂教学学术界,一直存在关于教学规模是否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争论,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的历史、人文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般的争论结论多是“影响不大”或者“无影响”。这种错误的认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我国的课堂体育在当时教学的落后与不足。之所以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美国政府即做过相关的实验和研究,还启动了“缩小班级规模”的行动,通过一些列科学的实验证明了适当缩小教学规模对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心理学领域等多位专家、学者也曾进行过相关的实验,发现了小班化教学对提高学生成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体育教学设施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体育教学设施包括体育场、球类活动场地、体育活动器材以及图书馆、体育书籍等,体育课堂教学涉及到的主要就是体育教学书籍、体育期刊、杂志、体育论坛、教学光盘等。毫无疑问,一定程度上,一个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代表着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教学器材的选型、购买、设计要符合学校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和需求,以提高和完善学生内、外在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设置;学校图书要保持绿色、健康和先进,保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努力做到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理论学习能够和实践相结合并正确的指导实践,这些对提高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1.3师生教学氛围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师生教学氛围包括老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老师是教学氛围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氛围营造和享受的主体,所以,首先,对于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的教学现象和行为,老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制止、纠正和教育;其次,老师要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身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最后,学生个人要有集体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避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

2.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根据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状况、我国学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总结出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以下从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研究。

2.1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是否科学

由于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学、生命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以及人类学等众多方面,所以,老师在课堂的教学演讲、教学内容等要符合各个学科的正确观念和观点,教学方法要严谨、规范,加大对新型教学成果的使用,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发展的能力。

2.2体育课堂教学是否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体育科目的课堂教学要秉承着与体育实践课相结合的目的,保证理论教学的实用性;体育课堂教学要建立一定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解各种体育项目练习方法和技巧;努力做到教学方法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3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实用

体育教学最显著的作用和目的即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学习项目,因此,课堂体育教学也要遵循实用的原则;不能空泛地谈论不切实际、不符合学生运动、训练特点的教学内容。

3.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与课堂教学规范

3.1整体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内容等设计要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平等对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互相配合以便在各种体育教学实践训练、活动中能够取得良好成绩。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不仅体育课堂教学一个科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优先教授学生使用各种新型学习工具的能力,比如,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询问老师或者通过网上查阅自行解决。

3.2具体策略

(1)课前要充分准备,做好教学优化

无论是教学新手还是具有多年体育课堂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应该在课堂开始前,做好教学备案,充分根据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划分和讲解等。

(2)教学示范、语言讲解标准和清晰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要简练、准确,对于专业性的名词、概念等要结合适当的教学示范进行;教学示范动作要娴熟、优美,必要时可以请理解的同学上台演示;教学示范要多角度,保证示范动作演练速率,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3)保持教学互动,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还是要以指导体育实践课为基础和目的的,因此,课堂互动的教学活动氛围也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活动练习以便巩固学到的体育知识;课堂上鼓励较为沉默的学生发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热情;发现每个同学学习的优缺点,优点可以提出来供大家借鉴,缺点老师要帮助学生改正;做好运动防护、安全以及体育运动与人体生理、心理等关系的理论知识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杜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05.

[2]陈美琴.浅议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标准[J].体育世界,2008—05.

[3]尹志华.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05.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第5篇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地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需要明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并且尝试描述自身的教育行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盲点,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多从客观环境的角度,从外在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而很少对隐藏在自身内部的,支配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进行反思,进而也很少对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理念理应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反思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教学反思必须对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作认真的反思。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适用性更广泛,持久性更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许多体育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使其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反思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反思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反思自己之所以如此设定目标的原因,以及如此设定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是反思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为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进行教学。再次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就是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问题。

(三)反思教学过程

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落实,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通过它来落实。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认知、体能、技术水平。在内容方面,应反思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法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在教学方法上,要反思如何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利用体育现象、运动竞赛、体育游戏等为学生创造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并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学生认知方面,应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如何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理想状态。二是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犹如建设高楼大厦的图纸,是精品工程的第一步。反思教学设计就是要反思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扫除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设法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反思教学现象。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未曾想到和意识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灵感要比自己事先的设计宝贵得多。此外,反思突发事件还能使教师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四)反思教学状态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任务,体育教师要随时对教学状态反思。反思教学状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反思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人与人”关系;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二是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是否确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教师是否创设了民主、活泼、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快乐的,他能和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三是反思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反思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体能、技术水平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均应“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反思教学状态,才能让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和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体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舒展身躯的舞台、亲近自然的窗口、放飞心灵的天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天堂。只有这样的教学状态,才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第6篇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摘 要】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是现代教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等方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优化 体育教学 主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标中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现代教育阶段,它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种种课程实践和改革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那么,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体育课,通常采用两种教学形式:“填鸭式”与“咀嚼式”。要么是教师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要么是教师将知识和技能吃透,再来将结果传授给学生,唯恐不细,怕学生消化不了。这两种常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呢?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孩子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课堂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一看一记一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脑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总结出教学重,难点内容。要提倡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已有的知识结构,质疑发问,探究性的学习,对难点开展讨论与争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尽管“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重心在“学”。“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二是主动获取,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只能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异议要予以鼓励,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才会感到无限乐趣。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学生在这种有趣、活泼的情境式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在欢快的游戏中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身心,真正实现了自主参与运动的愿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做学生的“大朋友”,例如我在教授初一年级的足球教学中时同他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飞飞机”……游戏时我时而是老鹰,时而是鸡妈妈,时而又是一架大飞机……这时我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孩子们的大朋友,我们一起欢笑,一起玩耍。

其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例如:我校初二(2)班学生葛某属随班就读,他协调能力相当差,以前,做任何动作都掌握不了,经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大家越笑,他动作越笨拙,最后不管做什么他都孤零零地站在一边。我接该班的体育课后,在教学中我时常对他进行个别辅导,做游戏时鼓励其他同学帮助他先学会游戏动作,再逐一进行练习,等他把动作掌握熟练后,最后再进行游戏。使他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信心大增,不再自卑自弃,协调性也有很大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角色,改主讲为主导,变传统的组织者、指挥者为引路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再让学生根据交流、探讨出的方法去实践,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辅导,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动作。又如,在跳远教学中,可先向学生设疑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跳跳得远”学生经过练习和体验,便知道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教师接着问:“你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度有关吗?”学生经过比较就能得出跑得越快,跳得越远的结论,最后,教师概括补充答疑让学生获得跳远的助跑方法和要领,通过设疑答疑法,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新的教学必须释放学生,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去预见未知,去发挥想象,去创造新的答案,新的方法,新的动作,新的形式,新的组合。如:一堂武术课,教师可以只教会学生基本手型与步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创编一套简单的组合拳术,学生可根据个体差异自由结伴,通过讨论、探究、实践完成任务,再与各组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进行评价。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强调层次性,让强者更强,能吃得饱,让能力弱者,也能通过从低层次的练习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扶持学生的独立见解,促使学生对问题高度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勇于设想,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我在实践中的创新和成果。例如:我在教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四组练习: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1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基础上,不分腿,且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当学生们学得很好的时候,我提问:“前滚翻大家都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能不能把它稍稍变化发展成新的动作呢?”“你发明了几种新动作?能为大家表演吗?”这两个问题适应了学生学习和创造新的动作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好胜心,并给学生设立了创新的空间,学生表演了前滚翻不用手,前滚翻头不着地,连续前滚翻等自发动作,教师随机点评,指出有的动作太危险,这种发明不太好;有的动作与体育专家发明的一样,这种发明值得提倡。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开展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春游时,无意中发现学生在外面竟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他们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草地上做侧手翻,有的做头手倒立,有的用小石片打水漂,学生童趣尽露无疑。对呀,何不利用校园现有开发课程资源环境,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呢?于是我每周总要带领学生上一节特别的体育课,有时利用草坪做前滚翻,有时利用特有地形进行冲坡比赛,有时利用可乐瓶进行投掷练习,有时组织学生在操场上拣垃圾,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将体育教学与美术、常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体育教学打开封闭的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学会自我锻炼方法,使其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或“纯开放式”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主动、全面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既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形式并大胆改革探索创新,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猜想、想象,让学生带着想法、疑问去尝试验证,而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尝试、体验、讨论、验证、从中体验成功的感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享受了体育带来的乐趣。

七、结论。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共同参与性。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把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攻玉可借他山之石”,“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注销公告范文下一篇:保险公司银保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