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2023-09-20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

二、三岁至十

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2.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2.1 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2 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欣赏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中学的美术教育不是让学生人人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如今的新课标下的教材也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部分内容,从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选了不少进来,但因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他们不明白怎样才算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感受美。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加之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心灵。因而,美术教育要在重技能的同时更重审美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时,更要注重美术的思想、情感,使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二者紧密结合。旧观念的教学活动衡量美术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重视审美教育,而是看重学生作业技能技巧如何。新课程改革后,认为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高文化层次的情感丰富的审美导向活动。

4.欣赏技巧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作为视觉造型的艺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艺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形式,诸如笔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质感等。对审美形式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各种技法训练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审美形式的认识,才能获得最好的、美的解读。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是其独有的绘画语言。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快慢、顿挫、刚柔,构成了画面的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如果脱离了对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等来谈笔墨,就形如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没有对审美形式更深入的认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美术欣赏课不应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临摹,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1家训的教育特点

每个家训侧重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众多的家训还是有共同的属性和内在的规律的。下面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实施等方面上分别对古代家训进行考察,分析家训中存在的特点,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家训,为现代家庭教育提高参考。

1.1 家训体现教育目的的道德性 ,体现一种人格的教育

古代家训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功能,教育性是家训的根本属性。把道德和教育结合起来,把修身养性和道德教育纳入伦理纲常的范畴,以“合乎礼义”的指导思想规范言行。战国时期田稷母在《家训》中写“吾闻士修身洁己,不为苟得。”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告诫儿子恬淡寡欲,保持一颗虚静的心境。曾国藩在劝诫儿子时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2]蔡邕为女儿写的《女训》中“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人咸知饰其面而不修其心,惑矣。”告诉女儿,人的心就像人的头和脸一样,因而必须去修饰它。脸面一天不修饰,就会染上尘垢,心一天不存善念,邪恶就会侵入。人们都知道修饰脸面而不知道修饰他的心,真是糊涂阿。蔡邕通过日常生活,引导女儿要修身养心,培养美好情操。[3]“孝悌”在古代伦理关系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个范畴。“孝”是儒家极为推崇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为人子者对于尊长应该恪守的责任和义务;“悌”则是兄弟、手足之间的行为准则。[4]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范上者鲜矣,不好范上者而也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由孔子弟子编写的《孝经》,在汉代就被列为蒙童教育的首要课程。从这些历代家训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将培养完整人格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1.2 家训体现教育形式的感染性 ,体现一种 “生活的教育 ”

人们往往更愿意接受和履行自己在情感上相近和信服之人的劝告。长辈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下家训,用自己身边的事情去说服子孙,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或者是引用别的典故和历史故事来教育子孙后人,具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家训中处处可见。司马光在《家范》中,更喜欢用历史故事去劝导子孙,让人折服。在说“孝”时,引用了好多例子。如“汉文帝为代王时,薄太后常病。三年,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所尝弗进。”[5]司马光用文帝的孝顺故事去告诫后人百善孝为先。像这样充满感情的经历和故事,在说教时更能打动人,感染人,能让人在情理之中受到教育。用直观形象的故事去讲述抽象的伦理道德, 容易让抽象思维差的儿童接受。并且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些榜样, 让他们更好的去效仿。特别是许多的女训中,更是大量运用贞女的道德榜样,贤妻良母的典范来教育家中的女子追求美好的道德人格, 谨守妇人之道。在家训中,字字句句体现着长者的呵护、忧患之心。它们的对象是给子孙后人看的,可以敞开心扉,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很生活化。无须虚浮套语,无须客气华丽。

1.3 家训体现教育过程的强制性 ,从 而实现一种 “情感与约束 ”的统一

家训中除了长辈们的絮叨、教诲、嘱咐外,很多具有较强的法规性,即家训中体现的强制性。家长们为了保证他们的教导能得到实施和收到效果,就规定了很多具有强制性的要求。规范内外上下的礼仪、行为、起居等。这些操作规程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如北宋时著名清官包拯的遗训中也指明:“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些遗训规定了对违犯者的惩罚,有强制执行的性质。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实际上已成为家规,并成为家法族规的一大源头。而朱熹所著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朱子家礼》,因其中全文抄录了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因而也带有家规的成份。《郑氏规范》在郑氏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部比较典型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家训。《郑氏规范》对子孙的规定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生活习惯规范。如:“子弟年十六以上,许以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这类规定具有较少的强制性,在生活中应自觉遵守。另一类以孝义为目标的强制性规范。如:“子侄虽年至六十者,亦不许与伯叔连坐”, “婚嫁必须择温良有家法者,不得更置侧室,以乱上下之分”。这些规定将维护等级秩序的目的渗透于生活每个领域,起到了具有法律效果的规范作用。《郑氏规范》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部具有法律意义的代表作,贯穿了一条“以罚辅教”的主线,达到了国法治国,家法治家的威慑作用。反映了古人对“治家”规范的重视。

2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子女的基本形式。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典籍中,传统家训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批判地利用家训典籍,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方面,南宋人家颐在家训中说到:“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古人认为关爱子女的最真切表现就是教养好子女。司马光在《家范》中指出“爱之当教之,使成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不但对子女“育其身”,而且重视“养其德”,使其成人“以尽人道”。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从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来看,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彼此之间联系极为密切,更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在教育过程中更有感染性,易于感化和沟通;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授生活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其“为人之道”,培养完整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等任务, 是一种基础的教育; 从教育形式上看, 家庭教育是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是一种自然教育形式,易于理解、接受和操作;从时间看,教育的黄金期(婴儿、幼年、童年、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这段时间的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见,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必然要走向法制化。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家庭教育实践的可行性。近几年来在规范家庭教育的建设上花费的力气也不少,但成效并不理想,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它的可操作性, 一些规定只是高于生活的抽象的条条框框。如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种规定只是一种总体性的指导方针,缺乏实践上的可行性。依据这些宪法完全可以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使之具体化。为了弥补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弱势,一些国家提出了父母“执照制”或“上岗证书”。开汽车都要有汽车驾驶证,做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成为律师要有司法证等等,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反省过自己是否达到家长的任职资格。那种只要生了孩子就可以成为合格父母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我们有很多有识之士, 呼吁增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也成立过很多家长学校,但是都没有深入的广泛的解决问题。要想解决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使家庭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这就需要为家庭教育立法,只有建构起可操作的规范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摘要:家训是古代长辈训诫子孙的教育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家训文献有其共同的属性和内在规律。它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实施等教育过程上都具有独自特色。借鉴和研究传统家训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明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 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 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 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 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 活中熟悉的人物。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 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 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幼 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 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

2.角色游戏的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否则组织游戏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例如:某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幼儿制作糕点的材料,试图引发“糕点厂’’的游戏,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让幼儿能用橡皮泥制作糕点,并放进“电烤炉” 烤制,结果幼儿根本不予理睬,糕点厂的游戏也没玩起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幼儿不知道“糕点厂”、“电烤炉”为何物,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脱离了幼 儿的生活实际。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图书及影视等方面。教师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 印象。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 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教师也可要求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散步、参观、听故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扩大幼儿的眼界。“见多识广”,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就有了基础。

(2)加强对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

对于小班幼儿,应着重在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对于中班应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 的发展。中 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浅谈体验营销的特点与策略

【摘要】体验营销是20世纪末出现于美国,21世纪初传进我国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活动。体验营销是适应人们从物质及生理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的产物,因而相对于传统营销来说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了解体验营销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体验营销策略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体验;体验营销;特点;策略

Abstract:The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s a new style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which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nroduced in China in the early of 21st century. The experience marketing is the produ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to meet people’s needs from the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to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thu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rketing it has some different features.After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of the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rporations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experiential market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g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Key words:experience;experiential marketing; featuret; strategy

前言

经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从农业经济开始,我们已经经历了商品经济、服务经济,而现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追求渐渐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追求物质需求转变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追求,这正预示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在体验经济时代,为了顺应体验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体验营销应运而生。体验营销一经提出就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经营的锐利武器。企业可以利用体验营销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企业可以通过体验营销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利用企业营销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品牌建设,最终在营销上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形式,自然有其区别于传统营销的一些特点,本文在分析体验营销几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比较典型的体验营销策略供企业借鉴和参考,以使企业通过实施体验营销,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1页

一、 体验与体验营销

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他的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1] 。体验对人类生活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了人们的心灵世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还通过人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外出观光旅游、到电影院看电影、参加各种节庆等娱乐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除了通过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满足自己的体验外,人们在日常选购产品和服务时,也常常希望能得到美好的体验。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不仅依据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功能上的利益,更重视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感受,即体验[2]。

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1998年美国战略地平线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派恩和吉尔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欢迎体验经济到来》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体验营销的概念。此后体验营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迅速传播开来。

所谓体验营销,就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从某中程度上说,“体验营销”并非是一种营销手段,而是一种营销心理、一种营销文化、一种营销理念[3]。体验营销是在对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和充分了解后建立的,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的。体验营销通过激发顾客的情感,达到营销的目的,它使得整个营销理念更加完善。

二、 体验营销的特点

在科技和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形态在发生变化。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选择商品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断降低,而与此同时,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越来越受到顾客的关注,这就说明了精神需求逐渐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人们的主导性需求。因此,从体验营销的内涵中可以看出体验营销具有以下特点:

1.参与性。在传统营销中,消费者一般只作为“观众”,没有完全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而在体验营销中,消费者摇身一变,成为了营销舞台上的“演员”,在完成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成为了“主角”。这样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体验营销的根本所在,也是获得美好体验,创造顾客满意的关键所在。消费者在亲自体验每一个消费细节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培养了与企业的感情,渐渐形成了顾客忠诚。所以,可以说消费者的“主

动参与”是体验营销区别于“商品营销”和“服务营销”的最显著的特征[3]。离开的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体验营销将不再是体验营销。

2.互动性。在传统的商品营销和服务营销中,企业总是处于主导性地位。企业通过诱导、调控等手段来操纵消费者,使其纳入预先设定的消费“轨道”,从而实现盈利[4]。 在这样一个环节中,无疑消费者是出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而在体验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在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达到行为的相互配合,关系的相互促进,在实现双赢的同时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

体验作为一种属于消费者的内部化的感受,是企业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使得企业很难知道消费者对其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所以,在进行体验营销时,企业必须努力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感受、意见,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达到美好的体验效果。

3.人性化及个性化。在传统的营销活动中,企业要满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标准化需求,向消费者提供的是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没有什么个性可言。而在体验营销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对同一刺激所产生的体验不尽相同,体验是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无法复制。所以,企业应通过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

4.情感性。在传统的营销活动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纯粹的买卖关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根本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而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体验营销,十分重视对消费者的感情投入,通过双方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情谊,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4] 。这也是体验营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者渐渐从关注产品的质量到更加重视消费带来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而这正是体验营销所要做的,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满足,会直接导致双方交易的实现,交易关系的持续。

5.无形性。虽然服务营销中的服务也是无形的,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供的一种无形产品。但体验营销中的无形性强调的是顾客感受到的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一种被感知的效果 [5] ,而这中感受和效果是出了顾客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感知的。

6.延续性。体验作为一种消费者所有的独特的感受,并不会马上消失,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以记忆的形式而存在。所以,体验营销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有些消费者甚至会在事后对这种体验进行重新评价,产生新的感受 [5] 。而这种评价可能对其他消费者产生影响。美好的体验,往往会使得消费者对企业产生高度忠诚,建立与企业的长期联系。

三、 体验营销的策略

体验营销是在适应消费者由物质及生理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具有与传统营销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体验营销的特色,也是体验营销的优势。随着人们对体验营销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体验营销进行了研究,尤其是针对企业如何实施体验营销,制定体验营销策略方面,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根据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对体验营销的定义,体验营销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通过视、听、触、嗅以建立感官体验的感官营销策略;诱发消费者的内心情感以创造情感体验的情感营销策略;启发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思考营销策略;通过名人、名角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销售的行动营销策略;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综合的关联营销策略。

第二种是陈英毅,范秀成在其2003年发表的《论体验营销》一文中根据对顾客体验进行分类,分为:娱乐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生活方式体验和氛围体验,然后分别采取相对应的体验营销策略,即娱乐营销、美学营销、情感营销、生活方式营销和氛围营销。

第三种是邵凯旋于2008年在《论体验营销的实施》一文中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方针,其具体细化为

(一)在产品中附加体验。而如何在产品中附加体验,他认为应该从产品设计、提高质量、产品的外观三个方面入手。

(二)通过价格提供体验 在价格这方面,他认为企业在价格战打得火热的今天,还应该考虑更多的选择,如该进定价方法;合理确定价格宽度;注重公平因素。

(三)以促销增强体验。而这主要从促销的几种渠道如广告、公共关系及人员推销等几个方面努力。

(四)借渠道营造体验,在这方面他提出了商品俱乐部、专卖店及体验中心三种可供选择的渠道。

第四种是陈蕊于2008年发表的《消费者体验营销策略分析》中在分析消费者具有渴望全程参与的心理;追求愉悦享受的心理;寄托独特情感的心理;质疑产品品质的心理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分别为

(一)注重产品心理属性开发。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重视产品的品位、形象、个性、情调、感性等方面的塑造,尽量营造出与消费者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心理属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所接受。

(二)突出服务的体验成分。即在商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是市场中,创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体验性消费活动,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三)建立多元化体验模式。体验模式的多元化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持久地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四)精心组织体验式活动。体验营销是通过营造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完成一个过程、做出一项承诺等实现的。所以为了更好的进行体验营销,企业就应该精心地组织和设计体验式活动,

让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满足,同时完成购买活动。

以上就是几种比较主要的体验营销策略。除此之外,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对顾客体验需求的分析研究,发掘新的体验营销机会,制定出其他可行的营销策略。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要体现体验营销亲切、轻松和生动的营销原则,克服传统营销严肃、呆板、凝重的一面,使营销更趋人性化 [2] 。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体验营销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企业只有尽快掌握和实施体验营销这一新的营销理念,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甚至赢得关键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等.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陈英毅,范秀成.论体验营销[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2)

[3]徐丹妮.浅析体验营销[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16(5)

[4]余世仁.体验营销的特点与策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3)

[5]徐智仕.解读体验营销[J].企业参考,2008,(372)

[6]邵凯旋.论体验营销的实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9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由于我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两位老师就会展教育和培训话题的讨论,所以我想就此再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德国会展教育方面的情况。

首先“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这个不是我文章的原题目,将我那篇短文冠以这个题目是不太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那篇文章介绍的情况只是反映了科隆大学会展教育的情况,具有个案性质,不能简单代表整个德国的会展教育。

1.产学研结合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基础

谈德国的会展教育,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介绍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德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情况,第二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是脱离开会展教育本身泛泛而谈的。

企业为什么需要和大学合作,因为他需要大学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教授,研究所),需要大学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研究所工作人员),需要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需要合理避税,这就是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比如,企业有一个新的项目或者工艺,他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仅靠自己的研发部门,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转而与高校合作,他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层面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可以通过高校为该项目雇佣临时工作的学生,而作为高校从接近实践的层面,从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的层面也很乐意和企业合作,而企业支付给大学研究机构和临时雇佣的学生的费用肯定低于完全靠自己研发该项目的投入。这是从企业本身层面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鼓励这种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合作,通过临时雇佣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减税的实际利益。与此同时,在该领域和行业后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大学,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在形象和品牌层面加分,以上这些就是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模式大致是,学生在学校注册学习期间,大致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另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如果是中等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其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更长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从降低人工成本,储备后备人才,减少税收开支三个层面考虑的,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明确政策支持,多大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有多少个实习生的工作位置,少于规定的基本数量,企业必须缴纳更多的税,让企业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多雇几个实习生划算,政府的该项政策支持长期保障了德国成熟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2.产学研结合的案例──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

之所以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德国会展教育方面最有名的两所学校,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BA Ravensburg)正是以上两种模式在会展的学历教育层面的最好案例。

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是1999年由科隆展览公司资助与科隆大学经济系共同成立的,2000年夏季学期开始正式开设相关课程,是德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展览经济研究所。科隆展览公司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以上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因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将该研究基地建成其自身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的外围研发部门,客观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是科隆大学经济系的综合实力在德国高校中长期排名第一,在学术研究层面有很好的人才基础,该所从一开始建所的时候,就结合展览经济本身具有的复合性的特点,设置了三个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一般是一个研究所一个教授席位,两个已属少见,3个的模式更是凤毛麟角,这3个分别来自企业规划与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研究,国际贸易,此种模式就很好的应对展览经济研究的特点。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不仅是同一个城市,交通也非常方便,两者之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单程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这也给日后的课程和教学安排提供了极大便利。

正因为两个客观条件以及科隆展览公司和科隆大学合作的长远目的,所以这个共同拥有的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产学研结合的范畴,科隆展览公司在该项目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和发展部具体负责该研究所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该部部门经理亲自全程授课,每星期一次,每次1,5小时。

以下是本学期展览经济概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我详细罗列如下

1) 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1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2) 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2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3)展览主办者的竞争力分析及展览公司之间的合作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项目负责人

4) 展览公司运营管理 (IT技术在展览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5)展会的组织与规划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Spoga-gafa展会项目经理

6) 展会项目现场讲解:INTERZUM展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INTERZUM展负责人

7)展会观众营销体系的建立 授课 VNU欧洲公司部门经理

8)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1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9)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2 (小组作业演示和讲评)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0)展览公司如何应对全球竞争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总裁

11)展览公司国际化拓展的特点和模式

案例分析 科隆展览公司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项目分析 授课 科隆国际展览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2)展会项目的全程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

授课 科隆展览服务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3)展会招展工作及代理招展业务的模式及流程分析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营销部经理

14)展览公司的品牌管理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5)展览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战略分析 AMR企业战略研究咨询公司部门经理

16)展览公司其他相关层面的工作任务及特点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基于以上的情况,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的此种合作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德国国内也不具有整体推广意义,这也是我刚开始提到的“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地方。

正因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所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除了教学工作外,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去年8月份开始还在现任UFI主席,也就是科隆展览公司总裁的直接支持下,与UFI合作创办了International Summer University for Trade fair Management,去年首届为期5天的研讨会,就有来自19个国家的50余名展览行业人士到会,今年还将举办第二届。其实该研究所创办到现在也只有8年的时间,德国大学层面将展览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开展理论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时间上来将并不比国内早多少,国内一直在提会展理论研究滞后,其实相比德国的展览行业发展程度,它的理论研究才叫真正滞后。但其发展很快,除了其行业自身的基础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我个人总结,科隆研究所对于科隆展览公司的意义在于: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经验和数据到研究所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行业理论高度的回炉后再返回给企业进行再利用。

3.受益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会展学历教育──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专业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会展专业全称为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有近20年的历史,的确在德国会展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毕业生遍及德国各大展览公司,包括前AUMA总裁。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模块化设置,但并不是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都贯穿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并不是平均分配比例,专业基础课,即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占60%的比重,比如企业经济学类,宏观经济学,法律,数据处理,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外语(非英语)等等,每阶段实习与上一阶段理论学习的主题基本是对应的,以便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每部分内容都是逐渐的拓展和细分。目前该专业在节事管理方向增加了课程量。

除了国内熟知的这两所学校外,德国很多的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都在某些具体课程设置上有会展或者节事管理方面的侧重,比较典型的是目前与上海外贸学院合作的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该大学开设的节事管理学历教育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不面向全日制学生开放,只面向在职人员,要求在该行业有工作经验,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授课,毕业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证书。一般来讲,德国各大展览公司的企业员工内训都由企业自己主持完成,其他一些社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培训类课程一般都面向大众开放,不是针对企业员工内训,对受训人员有很明确的工作经验要求。在职业认证方面最权威的是德国工商大会的会展与节事管理认证,利用业余时间需要一年学习时间,然后参加统一的认证考试,通过后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证书,参加该项认证必须有至少2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4.几点建议

许老师提到的几点困惑,主要是说的课程教学安排和经费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学研的结合模式。

首先产学研的提法国内早就有,只是基本是高校一头热,企业热衷的不多,这里面原因很多,而且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只在会展教育学科,就象我说的“所有的课题来源都是展览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就是该项目的一个课题或者一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会直接被科隆展览公司运用。”这种模式在德国也绝不是只在会展教育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里此种模式也被广泛运用。所以这个问题是个综合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就基本超越了会展教育本身的话题了。至于教学安排,我说的现场教学,这边也是一学期也就一次,即便这边没有象国内那么多公共课程,但在该学期该课程固定的授课时间以外的时间找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时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场授课是自愿参加的,不在必修范围内。至于路费,午饭一类问题,这个是学生自行解决的,大家只是在展览馆门口按照约定时间集合。参加人员需要预先登记,人员规模大致在20人左右,现场教学由参观展会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现场讲解,展场本身的服务流程及展馆功能的讲解由实施课程教学的科隆展览公司企业发展部派人到场讲解。由于课程就是科隆展览公司开设的,那么相关协调和配合问题都比较好解决。整个参观活动时间大致在2小时左右。

无论是科隆特色还是瑞文斯堡特色,都因为国内与德国不一样的整体背景,产学研的结合紧密程度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的不同,使得我们无法照搬其模式。虽然大模式学不了,具体方法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现场教学,无法利用平时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总有某些展会在周末举行,提前联系,分批的组织参观,或者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参观,在参观前定好参观主题和计划,那么无论是组织参观还是鼓励学生自行参观,都能达到一定目的,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拍一些反映展会服务,展商营销,展台搭建不同层面的照片,回来后无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做相关演示还是做些评比都是挺不错的学习方式。在专家讲座方面,请不到经理,总裁级别的,也可以请些一线项目执行人员,甚至可能是学校以前该专业的校友,目前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这些都可以,形式上可以多样灵活,不要搞的好象学术报告一样那么正式,动辙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或者行业前沿,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还有就是小组作业的方式,比如我们在上到展览公司创新管理时候,留的作业就是完成一份新展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到5人,给出两个行业的主题,每两个小组用一个主题,这样最终可以进行比较,最终每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的商务计划书,每个小组演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整个作业的时间是3周。在模式上,根据课堂上讲的展会项目的前期调研,策划,风险分析,竞争分析,概念和主题策划等模式自行完成。教师只限制了上台演示时间,作业完成周期及每个小组作业所涉及展会的行业主题。此种模式国内也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小组作业占平时成绩的多少,而平时成绩又占期末成绩的多少比例,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学生。

以上我主要还是谈的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内容,至于会展培训,由于涉及篇幅过长,以后再找专门时间总结。以上的观点和看法也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对德国会展教育的概括,所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德国该领域情况有所帮助。我个人的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ybexpo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6篇

摘要:该文以幼儿为中心,通过对幼儿发育特点的认识,对幼儿教育软件的交互设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幼儿教育软件的交互设计原则。

关键词:幼儿;教育软件;交互设计;原则

随着经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育软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我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环境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幼儿期的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除了幼儿园教育、各早教机构培训处,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出现在孩子成长、学习的各个阶段。

幼儿多媒体教育软件一般都整合了数字化产品的优势,集益智、启蒙、教育一体,深受家长和幼儿的喜欢。笔者以幼儿认知特点为基础,对幼儿多媒体教育软件的交互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建议性的提出了幼儿多媒体教育软件的设计原则。

1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比尔.莫格里奇提出的一门关于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以人为中心,是对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研究,关心人和产品之间的互动[1]。多媒体教育软件中交互设计主要由用户界面交互设计和学习内容交互设计两方面组成。

1.1 多媒体教育软件的界面交互设计

界面是用户与教育软件直接进行对话的元素,界面交互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会使用和购买该教育软件。在设计界面交互使时,主要考虑使用者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感受。

1)视觉设计。视觉界面作为最直接与用户交流的层面。设计时要紧扣主题,以设计需求为蓝本,遵从视觉审美原则,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将特定的信息传递给用户。

2)听觉设计。听觉是除了视觉以外的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在多媒体教育软件中听觉设计是重要组成部分,听觉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软件的品质与生存。

3)触觉设计。触觉设计以触觉体验为向导,使用户参与、融入到设计中,使用户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良好的体验。在多媒体教育软件中用户界面的触觉交互主要是由用户通过操作各类输入设备而实现的。

1.2 多媒体教育软件内容的交互设计

内容的交互设计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软件的学习体验及学习成果,因此内容设计是教育软件的交互设计中的重点。多媒体教育软件是以用户学习为目的的,因此要设计丰富、合理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同时还要注意对用户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必要的反馈,使用户利用软件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

通过上述归纳可知,交互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用户良好体验为目的展开的,设计时要注意产品的易用性,有效性,要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2 幼儿感官发展特征

幼儿是指年龄在3~6岁之间的孩子。根据幼感官发展得知,该年龄段孩子只喜欢观察具体的、突出的、鲜明的事物,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是盲目的,没有组织规律的。

1)幼儿视觉的特征。幼儿的空间感较弱,认为事物前后很少存在遮挡,也无透视,绘画时物体是平置在画面中,没有前后、远近或大小不同的事物区分。如图1所示画面无空间透视,充分体现出幼儿视觉的特征。

在颜色认识方面,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幼儿晚期(5~6岁),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

2)幼儿听觉发展的特征。幼儿的听觉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发展的,听觉能力随着年龄不断完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3)幼儿触觉发展的特征。触觉是幼儿了解事物、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触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4)幼儿认知发展特征

瑞士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幼儿认知发展特征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2-7岁的前运算阶段;第三个阶段是7-12岁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体12-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 而本文所研究的正处在第二个阶段的幼儿,其认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注意力更加集中,能长时间的、连续的专注于某事物;

对物体大小、前后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会进行排序;

会归纳物体的特征,并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

了解事物的表征功能,能命名颜色;

在语言表达及记忆方面,能在一定的引导下完成复述;

能更有目的性的进行思考,但判断力仍主要呈现为冲动性。

以上几点都是2-7岁幼儿感知上的发育特点, 而交互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因此幼儿教育软件的交互设计必须以“幼儿”为中心,在设计时无论是界面设计还操作设计等都充分考虑儿幼儿的特点,这样设计制作出来的教育软件才能符合幼儿的使用与认知需求。

3 幼儿教育软件交互设计体验分析

3.1《哈利学汉字》

《哈利学汉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款幼儿教育软件,该软件在内容结构的设计采用故事的形式,并且每个故事所产生的学习量只有五个汉字、数字或单词,符合2-7岁幼儿注意力、专注力的特征。

时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故事发展的每个过程里加入了小游戏,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巩固了学习。

这款软件在交互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优美的音乐和声音让故事更生动,更轻松快乐,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可爱的图标按钮,页面内容场景生动,颜色丰富多彩,布局清晰简单,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3)一天一个故事,并以游戏形式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

4)交互简单易懂,适应于低龄儿童;有效的锻炼儿童的手、脑结合。

3.2 《 Toco House》

《Toco House》是一款游戏类教育软件。菜、熨衣、打扫、种花等家务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参与的,但又是该年龄段儿童十分好奇、想要参与的家务。该款教育软件就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帮助朋友完成各种有趣的家务,学会如何做家务。

这款软件在交互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人物形象可爱大方、画面充满童趣。

2)无障碍游戏,以图片的形式显示问题和答案,没有太多的文字。通过幼儿的观察找出正确答案,不仅培养、训练了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还具有益智、启蒙、教育性质。

3)及时的声音反馈,并以动画效果体现出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4 幼儿教育软件交互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笔者分别从视觉交互、听觉交互、触觉交互、内容交互四个方面提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原则。

4.1 用户界面的视觉交互[3]

视觉交互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设计,以简洁为主,让幼儿一目了然,爱不释手。

1)布局——3-6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不能接受过多的信息量,因此在界面布局要简洁易懂、清晰合理、形象化,一目了然。

2)色彩——界面设计时使用的颜色尽可能少,以醒目、鲜艳、活泼的色系为主。可以尝试利用色环上的颜色和大自然中的颜色组合。

3)图标——尽量使用幼儿熟悉的图形、符号进行设计,并对边缘作圆角处理。

4)文字——使用两、三种字体,并尽量使用大号字,颜色与背景色有足够反差。

5)角色——软件出现的角色必须是幼儿熟悉的角色,设计上必须可爱、有亲切感。

4.2 用户界面的听觉交互

幼儿发育特征,决定了幼儿只有2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认识的汉字不多,因此在界面设计时应该多图少文,并在适当的位置或对合理的界面元素添加有趣声效,从而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交互设计中的听觉交互主要由背景音乐、人物对话、图标特效、提示声音等。在选择音乐及音效时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层、尽量选择悦耳动听、节奏适中、舒缓,同时一定要达到画面与声音同步。

4.3 用户界面的触觉交互

幼儿好奇心强、爱动、喜欢参与体验,良好的互动性和敏捷迅速的响应是幼儿软件交互设计必须具备的。幼儿触觉交互主要是通过操作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来实现的。

在触觉交互设计时,要考虑幼儿的动手能力,尽量避免设计一些特殊的操作动作,以常规动作为主,例如点击、拖动等。并且在需要操作时设计相应的提示音或提示信息,同时对相同内容、相同等级的触觉交互设计能统一,以免当幼儿习惯了某操作,后续内容操作不当。

4.4 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

1)情境的设计。幼儿教育软件在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在特定情境下以故事形式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一个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促进知识建构的形成。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求与故事情节相符合节,情景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但是必须是保持情景的连贯性、符合幼儿的逻辑规律。同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幼儿在不同的情景接受到不同的画面、信息刺激,对形成的知识建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2)游戏的设计。幼儿的学习集中时间不会超过20秒,幼儿教育软件必须有趣味性、寓教于乐,游戏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软件中合理的植入游戏是十分必要的。游戏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该游戏完成后幼儿达到什么教学目标,游戏中包括哪些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再以此为依据创建游戏情景、设计游戏任务。游戏任务中可以不出现学习内容的直接表述,但游戏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与学习内容一致[2]。

5 总结

交互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设计师为用户与技术之间搭建的一种能相互沟通的有机关系。交互设计强调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关注人和产品之间的互动,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

国内目前有很多幼儿教育软件,但是很大部分的软件设计都是以知识的堆砌为主,在交互设计上没有抓住幼儿的感官特征及认知特征,幼儿学习、使用极其不便。本文根据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及认知的发展特征,结合优秀幼儿教育软件,提出了针对幼儿教育软件的交互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彭琼,张立群.儿童认知风格对移动数字化早期教育产品的交互设计的影响之研究[J].机械设计,2013(4).

[2]张岸,胡卫星.游戏型儿童学习软件的交互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

[3]付永民.儿童用数字化产品界面分析.

上一篇:销售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下一篇:机电工程与电气工程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