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

2023-09-24

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德育功能;班级管理;育人价值

古语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即是说,君子可以通过学习以往过去的历史来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从历史知识里面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两年期间,真切地感受到现如今初中生的特点: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有创造力、包容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个人主义,缺乏进取心,不能独立自主,心理脆弱等缺点。面对当今初中生的现状,尝试在班级管理中潜移默化地注入史学育人理念,在不断试新的过程中,使得班级管理获得显著效果。

一、以仁爱精神树立集体导向

班级管理就如同战争中“知”与“战”的辩证关系。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班级管理如果遵循了这个规律,班主任就会明确在一个班级刚组建初期,首先要做的既不是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也不是确立班主任的威严,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为今后开展班级工作做好铺垫。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上,以“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为基本思路,抓住“仁爱精神”的精髓,以宽仁慈爱之心,确立适合现阶段学生发展、成长的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仁爱精神”的推及和建立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他人与自身放在同一立场,互相尊重;以此为前提下建立多种“考核”、“评选”制度,学生的综合考评不是单一的看学习成绩,而是将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纳入其中,锻炼学生融入集体的能力。这样一来为部分学习能力偏弱,但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尊重人道的原则,也从侧面为每一位学生营造了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如班内一位小王同学,平时在学习上较为吃力,缺乏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动力。但由于体型较为健硕,在一次拔河比赛中被同学们推举为队长,本是一次学生之间的“起哄”行为,小王自己也面露难色。但看见学生面色通红,此时盲目镇压“起哄”对于小王来说更是丢了面子,通过平日对小王的了解,我非常笃定地同意了学生们的推选,在学生一片惊讶中,我向大家介绍了小王在体育方面所获奖项以及他平时在体育方面所下的功夫。一番介绍后,学生眼中的惊讶已经变成了佩服,小王自己也重拾自信。以后班内、校内的任何体育活动,小王都主动找到我,主动承担自己认为更有优势的项目,为班集體尽一份努力和责任。化解一次学生们的闹剧,既为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学困生增强了信心,也教会学生彼此尊重、互为一体的道理。

其二为共同建立的仁爱基础与集体责任凝聚。责任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仁爱精神”中爱护的情感也是对社会、对生活、对自己负责的一种体现形式。为此,在班级中为每名学生都赋予责任身份,强调责任意识,便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如以班委为核心的班级管理责任、以课代表为核心的教学辅助责任、以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合作互助学习责任、以值日组为核心的卫生分担责任;在班级管理上坚持开展半月总结,如在班会以及教学中,也会以历史为题材,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主题中汲取活动灵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以历史启发学生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全班以自评的形式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打分,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班级负责,对社会负责。这种“仁爱精神”的渗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发生转变,有了责任意识,有了敬畏之心,学生的思想修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以德育功能完善班级和谐

现今年龄段的初中生对于唠叨、指教有着非常抵触的心理,反感传统教育模式,面对学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班主任在管理中可以尝试换个思路、换个模式,巧用历史德育功能来正确疏导学生心理,从而打造一个和谐、优秀的班集体。如七年级升学之初,班内出现了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等一些不诚信现象,在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纷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灭国的原因和晋文公城濮之战胜利的原因,经师生讨论得出失信失国和诚信兴国的结论。并结合班级生活实际讨论讲诚信的重要性,使班内诚信情况大为好转。再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必不可免的,而老师的处理办法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班内的刘同学和毛同学因为一些谣言针锋相对,事态发展严重到双方家长也进行了不愉快的沟通,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找到了两位同学,以轻松的聊天方式让其谈谈近期学习的国共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带来的启示。在浅谈之后,两位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内部的团结,才会一起进步,有效地化解矛盾的同时使得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而稳定班级内部的和谐性。

其实在班级管理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也许是一位历史人物、也许是一次历史事件、亦或者是一次历史感悟。这些“管育并重”的手段虽算不上谋略,但却不落窠臼、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使道德的“星星之火”在班级里形成“燎原之势”。学生在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班级中,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以“仁爱之心”发扬民主,打造出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和谐班集体。将历史德育渗透与班级管理相融合,与学生的心灵更为贴近,关系也更为密切。在班级管理中注入科学性的教学理论和延续性的情感传承,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默契,更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53

[2]谢荣花.巧用历史德育教义提升班级管理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7(12):97

[3]王丽娜.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4(22):283-284.

[4]李菲菲.在历史故事中学习班级管理[J].金田,2014(10):144.

作者简介:孙佳(1992—),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学历史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 单位: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天津一中分校)初中历史教师

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学生发展需要高品质班级生活,它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创设、有正确价值观引领、全纳主动参與、深度体验、持续生长的教育生活。班主任成为学生群体生活的引领者,用“生活浸润”的方式育人。

[关键词] 高品质;班级生活;生活浸润;育人方式

在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中生活,这段群体生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品质的班级生活。

一、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的必要性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生活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如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实践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陶行知“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等。也有学者提出生活固然具有教育意义,但并非所有的生活都自觉地具有教育意义。杜威提出两点区分,第一种是一种偶然、自然、自发的教育,第二种是一种自觉、有目的的教育。由此,我们认为班级生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专门的教育生活,是身在其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生活。但一些班主任并不理解“班级生活”的真正含义,片面的教育价值和功利的教育行为导致了班级生活问题重重。经过调查,当前存在三类不良的班级生活。

囿于规训的班级生活。班级生活建立在高度的规范之中,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管教与约束。班级生活不仅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囿于分数的班级生活。班级生活就是纯学科学习,大量的学习活动让学习变成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劳动,学生们独自进行学习上的奋斗,互相排斥、恶性竞争。

囿于功利的班级生活。这种班级生活尽管看起来很活跃,但目标偏颇,急功近利,各种活动大多是为了评优而开展,班级生活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班级生活往往是成人意志的体现,容易让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如果一个班级只是为了教学而存在,或是为了管理而存在,抑或是为了成人而存在,那么这种“没有学生”的班级,只是“虚假的班级生活”,是一种“目中无人”的班级生活。学生不过是“被班级生活”,而无法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的主体。

二、高品质班级生活的本质内涵要义

面对当前众多问题的班级生活,很多学者提出重建班级生活。有的从目标达成角度,如民主型班级、合作型班级、协同式班级生活等;有的从班级生活质量提升角度,如新型的班级生活、有质量的班级生活、高效的班级生活等,且都进行了一系列实践。虽然方法各具特色,但都指向班级生活品质的提高。

1.高品质班级生活的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高品质班级生活就是师生共同创设的,由正确价值观引领,经过系统设计,融入丰富交往体验的、具有高尚精神生产功能的群体生活。它把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在班级生活背景下自然地展开。这样的班级生活包含了“目标性、全纳性、主体性、人文性和生长性”五大要素,体现了“充满尊严的自主人格、主动开展的班级活动和相互激励的发展生态”三个特征而成为有意义的教育生活,丰富学生有价值感、生长性的精神生活。简而言之,就是用“生活浸润”的方式育人。

2.高品质班级生活的关键要素

高品质班级生活具有五个要素:目标性、全纳性、主体性、人文性和生长性。

(1)目标性:营造健康正向主旨的班级生活

班级生活是一种教育生活,核心要素是“健康的正确的生活目标”。而一个班级是否能够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生活目标”,主要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理想,对于班级生活而言是指向教育理想的班级发展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能主动健康成长的动力。

但当前,令人忧虑的是,中小学班级由于缺乏教育理想或缺乏正确的班级发展价值目标,很多班级生活是“碎片化”的。各个学科的教师也是各行其是,由于他们没有共同的教育理想,也就没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工作就会断裂成许多互不相干甚至互相矛盾的碎片,来自不同方面的教育影响很难在这个班的学生个体身上产生统一、明确和持续的作用。

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首先是构建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在班级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会让从事不同类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产生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和谐性,会让依赖于这种经由教育理想的途径而获得的超越感、集体感、整体感的人诞生,让真正的班级生活得以显现。每学期初,我们会调查班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师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建设大目标,把具有共同理想的老师、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为正确目标而奋斗的共同体。

(2)全纳性:建设指向完整育人的班级生活

在我国,全纳教育比较多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些学者也提出在班级建设中运用全纳教育理论的做法,如李家成提出了“全纳型班级生活”的概念。我们认为,提升班级生活的品质需要教师具备全纳性的教育理念。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是指教师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和特殊性,不仅自己尊重,而且要引导全班其他学生学会尊重。能在班级生活中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平等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努力着眼于他们的终生发展,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使他们充分体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喜悦。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是指把班级运作的需要与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打破班级管理精英化的固态,设计多层次的班级管理岗位体系,重视班级弱势群体的锻炼,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创新班干部轮换制,进行“竞选上岗”“分层选举”“多层竞选”等分年段班干部轮换机制;运用“师徒带教”班干部培养方法,进行“交叉任职,相互配合”方式运作,运用基于班级发展为指向,由即时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总评三段推进的多元化班干部评价方式,改变班干部属于“精英”的现象,促进不同类型群体的孩子融入班级组织,形成民主协商、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良性循环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是指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体验和创造,改变活动属于班级“精英”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为班级活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各种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策划、组织、参与、总结、反思等,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中体验责任感、成就感,从“变一部分学生发展”为“全体学生发展”,班级生活成为学生全纳发展的生活。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还指班主任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置身班级生活中的角色,对班级生活进行整体架构,邀请班级里每一位学科教师自主地介入班级生活,如班级计划的制定、班级活动的有效参与、个别化学生的教育等,促使学科教师有班级意识,形成一支有教育合力的协作团队。

(3)主体性:构建适合最近发展区的班级生活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有学者曾说过,儿童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在于他们是否有“生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文化自立感、生活投入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悦纳感等。文化自立感就是生活在适合自己的文化之中。如果将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中剥离出来,将他们强行嵌入成人的文化中,让他们在陌生的异己文化中生活,一种文化剥夺感和文化不适感就会产生,就像鱼儿被扔到了陆地上,鸟儿被扔到了水里。在成人文化的包围之中,儿童的精神生命处于“不在家”的无根状态,充满了挣扎,意义感无从产生。

有的班主任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把成人文化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接受成人认为最重要的观念,班级生活往往是成人意志的体现,强制的灌输过程不可能引发学生参与的内在动机,也不可能引发学生心灵的震动。有的班主任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所在,但仅仅从表面现象以偏概全,不能细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需求,因而对于貌似同类的问题不能深究根源,以至于出现一系列诸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就应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班级生活应内生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内生于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身心规律。既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又要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而要让学生成为自我發展的主人,能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并不断努力、激励自己,从而促使自己主动积极地成长。

我们会在班级生活中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内心的愿望与烦恼,再细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个体需求,制定出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班级活动。例如,上海江川路小学的徐玲静老师针对学生喜欢过节的特点,依据班级学生的问题,每月创设了一个“班级节日”。她为了鼓励女生自强自信,创设了班级“女孩节”;针对孩子们畏惧写作文的问题,创设了“小小作家节”。每天孩子们来到学校,开心地过着不同节日,在一个个班级节日中,班级生活日益精彩。

我们还将研究学生需求的意识渗透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发展状态进行相应地调整。当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感悟后,我们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并帮助他们去捕捉和提升这些体验,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在班级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

(4)人文性:创设富有特色文化的班级生活

杜威早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著作中提出,学生在学校可同时受“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两种教育。其中,无意识地学到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感染和通过与别人交往在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

但一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环境创建上缺乏人文关怀。曾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的班级从未参与班级环境布置人数达42.3%,参与程度也较低,84%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布置的,16%是由老师布置,没有学生独立参与的机会。在进一步访谈中,我们发现:学校每个月都会对各班的班级文化环境进行考评,班主任为了能获得比较好的评价,为了不增加自己的麻烦,就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固定成美化班级环境的主力军,而那些普通学生则丧失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这种做法实际就是对学生缺乏信任和真诚的关爱。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前很多班级存在人际交往问题,比如,当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冲突时,他们不会处理和同伴的关系。86%的学生会和同伴发生争执,75%的学生不高兴就会乱发脾气,20%的学生遇到和其他人相反的意见时,就简单地认为大家都在欺负自己。

在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时,需要班主任特别重视创设富有人文性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我们进行了“创新班级环境布置”的研究,改变原来班级环境布置“内容被动化”“参与个别化”的问题。从个别参与到全体参与,从注重优秀到注重成长,从常规布置到彰显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布置“自己的家”活动之中,体验自己是家庭一员的归属感,在出谋划策之中,学会合作和欣赏,增长各种知识和能力。我们还进行了让“班级标志物”凸显教育性的研究,通过设计班名班徽、创编班歌、庆祝班级生日等活动,让“家”充满了信任、关爱和宽容的正能量。

为了营造尊重、信任、平等、欣赏与合作的班级交往环境,我们进行了高品质班级生活下的情商教育,在开展班级活动中,不但关注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出现的品行或能力的问题,也会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冲突,指导学生管理情绪,合理地处理人际的冲突,营造一个更加融洽的高品质班级生活。

(5)生长性:丰富持续发展元素的班级生活

班级生活具有“生长性”需要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存在持续推动班级发展的要素。班级活动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外部冲突,也能够引发学生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内心冲突。因此,班级活动对学生成长、对班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生的成长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完成的,而是通过多个活动逐步提高的。我们通过设计系列性的活动,让活动的目标、内容呈现差异性与递进性,活动呈现螺旋式上升,达到了持续推动学生发展的效应,让班级生活充满了生长性。

第二,班主任须合理处理班级生活和真实校外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生活空间来看,学生的个人生活除了班级生活之外,还有学校、家庭、邻里、社区、网络、社会等不同的生活空间,就单纯的班级生活还分为课堂生活和课堂外的生活等,不同生活空间存在着价值规范的差异甚至冲突,学生会在不同的生活空间交互活动中受到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学生的班级生活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是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不同的生活空间都对班级生活的生成有著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的时候,不能把班级生活和其他的生活进行分割,应该把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学生所属的不同生活之中,进行跨生活的统整,把不同生活空间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班级生活进行整合和融通,加强各类资源在班级生活中的正向引导作用。我们主要进行“学科资源”“节日资源”“场馆资源”“热点资源”“家长资源”等研究,让各种资源形成一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连锁反应,用不同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力量来持续推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班级生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土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应该是学生个体的引导者,更应成为群体生活的引领者,让班级生活进入“设计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有共同追求、有自主实践、有丰富资源、有多元体验的班级生活的滋养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邓达,冉亚辉等.变革与发展:中小学德育专题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家成.以新型班级生活提升班主任和学生的生命质量[J].人民教育,2016(Z1).

[4]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2).

[5]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6]齐军.班级生活的批判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

陆 敏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德育正高级教师,德育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生签约导师,上海市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第五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导师。

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历史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学生,以人为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以史学育人更是中华民族一如既往的传统继承。教育承载着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尤其是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觉悟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和班级管理两者的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与培养,都注重“育人价值”。两者是相互契合、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历史德育功能;班级管理;育人价值

古语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即是说,君子可以通过学习以往过去的历史来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从历史知识里面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两年期间,真切地感受到现如今初中生的特点: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有创造力、包容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个人主义,缺乏进取心,不能独立自主,心理脆弱等缺点。面对当今初中生的现状,尝试在班级管理中潜移默化地注入史学育人理念,在不断试新的过程中,使得班级管理获得显著效果。

一、以仁爱精神树立集体导向

班级管理就如同战争中“知”与“战”的辩证关系。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班级管理如果遵循了这个规律,班主任就会明确在一个班级刚组建初期,首先要做的既不是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也不是确立班主任的威严,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为今后开展班级工作做好铺垫。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上,以“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为基本思路,抓住“仁爱精神”的精髓,以宽仁慈爱之心,确立适合现阶段学生发展、成长的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仁爱精神”的推及和建立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他人与自身放在同一立场,互相尊重;以此为前提下建立多种“考核”、“评选”制度,学生的综合考评不是单一的看学习成绩,而是将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纳入其中,锻炼学生融入集体的能力。这样一来为部分学习能力偏弱,但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尊重人道的原则,也从侧面为每一位学生营造了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如班内一位小王同学,平时在学习上较为吃力,缺乏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动力。但由于体型较为健硕,在一次拔河比赛中被同学们推举为队长,本是一次学生之间的“起哄”行为,小王自己也面露难色。但看见学生面色通红,此时盲目镇压“起哄”对于小王来说更是丢了面子,通过平日对小王的了解,我非常笃定地同意了学生们的推选,在学生一片惊讶中,我向大家介绍了小王在体育方面所获奖项以及他平时在体育方面所下的功夫。一番介绍后,学生眼中的惊讶已经变成了佩服,小王自己也重拾自信。以后班内、校内的任何体育活动,小王都主动找到我,主动承担自己认为更有优势的项目,为班集體尽一份努力和责任。化解一次学生们的闹剧,既为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学困生增强了信心,也教会学生彼此尊重、互为一体的道理。

其二为共同建立的仁爱基础与集体责任凝聚。责任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仁爱精神”中爱护的情感也是对社会、对生活、对自己负责的一种体现形式。为此,在班级中为每名学生都赋予责任身份,强调责任意识,便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如以班委为核心的班级管理责任、以课代表为核心的教学辅助责任、以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合作互助学习责任、以值日组为核心的卫生分担责任;在班级管理上坚持开展半月总结,如在班会以及教学中,也会以历史为题材,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主题中汲取活动灵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以历史启发学生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全班以自评的形式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打分,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班级负责,对社会负责。这种“仁爱精神”的渗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发生转变,有了责任意识,有了敬畏之心,学生的思想修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以德育功能完善班级和谐

现今年龄段的初中生对于唠叨、指教有着非常抵触的心理,反感传统教育模式,面对学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班主任在管理中可以尝试换个思路、换个模式,巧用历史德育功能来正确疏导学生心理,从而打造一个和谐、优秀的班集体。如七年级升学之初,班内出现了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等一些不诚信现象,在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纷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灭国的原因和晋文公城濮之战胜利的原因,经师生讨论得出失信失国和诚信兴国的结论。并结合班级生活实际讨论讲诚信的重要性,使班内诚信情况大为好转。再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必不可免的,而老师的处理办法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班内的刘同学和毛同学因为一些谣言针锋相对,事态发展严重到双方家长也进行了不愉快的沟通,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找到了两位同学,以轻松的聊天方式让其谈谈近期学习的国共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带来的启示。在浅谈之后,两位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内部的团结,才会一起进步,有效地化解矛盾的同时使得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而稳定班级内部的和谐性。

其实在班级管理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也许是一位历史人物、也许是一次历史事件、亦或者是一次历史感悟。这些“管育并重”的手段虽算不上谋略,但却不落窠臼、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使道德的“星星之火”在班级里形成“燎原之势”。学生在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班级中,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以“仁爱之心”发扬民主,打造出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和谐班集体。将历史德育渗透与班级管理相融合,与学生的心灵更为贴近,关系也更为密切。在班级管理中注入科学性的教学理论和延续性的情感传承,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默契,更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53

[2]谢荣花.巧用历史德育教义提升班级管理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7(12):97

[3]王丽娜.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4(22):283-284.

[4]李菲菲.在历史故事中学习班级管理[J].金田,2014(10):144.

作者简介:孙佳(1992—),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学历史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 单位: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天津一中分校)初中历史教师

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儒家优秀文化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思想内源,“反求诸己”是具有“德性”与“反思性”的教育思想。师生双方通过“反求诸己”,加强自身对德性的内省,进而从“德性内求”的角度提高德育实效。于师言,可使其明白“君子不器”;于生言,则能引导其“为学由己”。此外,“反求诸己”的德育方法在现代学校德育中仍可“古为今用”,具体可通过四个层面加以继承:一是反身以诚;二是取人为善;三是克己省察;四是仁者爱人。

关 键 词 反求诸己;学校德育;内省;继承

“反求诸己”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德育思想,其与现代学校德育之间具有历史联系性和现代继承性。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既是我国道德体系的基础,也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思想内源。“反求诸己”思想中渗透出的“德性”与“反思性”,能够加强师生对“德”之重要性的反思与对自我的内省:于师言,可使其明白“君子不器”;于生言,则能引导学生“为学由己”。这便能从“德性内求”的角度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本文旨在探析“反求诸己”德育思想在现代学校德育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其继承发展。

一、“反求诸己”是具有“德性”与“反思性”的教育思想

“反求诸己”语源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此处,孔子所说的“求诸己”与其提出的“内自省”“内自讼”具有相似性,他认为内省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随后,孟子真正提出“反求诸己”的命题,他认为,从性善论出发,“仁义礼智”是人之禀赋,而后天的道德修养则需“反求诸己”。

对此处加以分析,孟子提出的“反求诸己”思想既体现出个体道德内修的主动性,也包含个体内省的反思性,其内涵可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从“求放心”的角度来讲,另一方面是要反躬自省。[1]先从“求放心”的角度来看修己内省,孟子语:“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指出人要以仁义礼智为发端,继而求其心求其得,若是未达目标,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主动反省自我的不足,从而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第二是以他人为镜,要求反躬自省。孟子提倡“爱人不亲,反其仁;仁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任何求而不得、有所不达,都应回归本心,从自身之处寻找原因。以上可见,德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就是修己内省与反躬自省。

总结来看,个体修己修德修身的目标体现出“反求诸己”德育思想中的“德性”,而“内省”与“反躬”则体现出“反求诸己”德育思想中的“反思性”。在学校德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利用“反求诸己”的德育思想来补充现实中自身所欠缺的“道德性”与“反思性”,从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动机上出发去反思自我,在困境之时不应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不断砥砺自我,以实现人格培养以及自我道德要求的目标。

二、“反求诸己”在学校德育中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言,“反求诸己”思想承载着修己内省与反躬自省两层意涵,是师生提高自身修养与自我反思的德育方法,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时代意义。在现代学校德育中,这种思想对师生双方皆有积极作用:于师言,可使其明白“君子不器”;于生言,则能引导学生“为学由己不由人”,立足自身,克己自省。

1.于师言:君子不器

現代社会中教师不应囿于完成学科任务,还应不断提高自我、丰富自我的职业价值。因此教师角色不能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应当成为“改革型知识分子”,应由文化实践者走向智慧引导者。[2]孔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提出君子不应自限其用,而应志于道,志于有所为,因此,新时代教师应通过自省,不断提高自我,成为新时期的“君子”型教师。

第一,在反省自修中,教师能够提高教学敏感性与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道德教育的榜样与示范者。教师在日常教学的一言一行中,都渗透出德育影响,其本身就是一门隐形的“德育课程”,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教师的影响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波纹一样”[3]8,反映着生成的教育性。通过反思内省,教师能提高自身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以发挥其在细节处的德育影响。

此外,学生具有模仿的天赋与能力,也有观察比照的认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德行高尚,学生自然会亲师、敬师,在解决师生问题时,教师也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教师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之上,便能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儒家传统将教、学都视作具体化的行为,因此教育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自我的各个方面:身体、思想、心灵、精神都包括在内。榜样最为紧要,因而也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4]此时,教师既可用实际行动来印证“言教”,也能以“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

第二,在反思性实践中,教师能够成为智慧型教师——既有“匠人之心”,也有“专家之能”。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扩充自我的感性经验,而在回顾自身实践经验之时,教师可以针对相同问题自我对话,从而将非概念化的“默会知识”加工成为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的工作是文化的与实践的,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科学性,因而教师应成为“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3]8“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的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3]8教师通过学习匠人的“模仿”,保持对细节的机敏与严谨的态度,以具备匠人“一技一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学习专家的“反思”,不断对经验加工研究,以具备专家之科研能力。教师结合两者从而在实践中形成真正的教育智慧,成为智慧型教师。

第三,在对德育理论政策的批判选择中,教师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哲学。“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仅有理论知识的教师不是优秀的教师,仅有感性经验的教师也并非实践研究者,仅仅靠自上而下的政策规划而行动也并非是智慧的教育者。

教师在回顾总结之时,可以在理论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批判与反思,进一步走向教育超越。批判本身便蕴涵着选择与建构[5],即对既有的理论前提产生质疑与挑战,并使其为我所用,这能在印证理论科学性的同时也创生其丰富性;教师还可以在校本研究中,在相同德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与评论中,根据具体情境与自身的教学气质作出选择与判断,直抵问题的实质,从而超越自我经验的褊狭,将自身、理论以及现实情境三者结合,形成自我独特的教育哲学。

2.于生言:为己之学

学生学习的目的应是为了提高自我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反求诸己”的思想能帮助学生引导自我、砥砺自我、修正自我,从而提高自我修学养德的能力。道德的提升应是学生的主动追求,而不应是被动要求,学生应明白道德修养对于自身的意义。“为己之学”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强调以自身为体察之资源,肯定自我向善的本质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这是对古之学者“为己之学”的肯定与赞赏。他强调一个人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自我内在的修养水平,成就自我的德性,并非为了外在的“虚名”,“反求诸己”是道德自修之良方,能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平。清初儒者曾指出:“先儒谓‘个个心中有仲尼’,盖以个个人心有良知也。良知之在人,不以圣而增,不以凡而减,不以类而殊,无平凡、无贵贱,一也。”(《二曲集》卷二十二)人人若识此理,存志养性,则皆可成圣贤。

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要心之所向,皆能到达。学生在反省自修中,可激发道德动机,在得到肯定之后,更趋于走向进步,因为“人是一种不断探求其自身的存在,这种存在物在其存在的每一时刻都必须审视和反省自身的生存状况”[6]。所以当学生个体拥有内省的能力时,便能够思考其自身的意识、行为及其产生结果之间的前后关系,再而引导自我积极成长。

第二,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境界,追求自我人生之“格”。道德人格藏于人心,是一个人品行德性之总和,是人之内隐的社会特质。[7]道德人格在教育中可以不断深化,在自省中可以赋予道德规范实际性的内涵,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在日常行为实践中,不断内化于心,达到形式与内容、主题目标与主体对象相统一,真正发挥德育的实效性。此外,学生在内省中能够不断实现道德自律,提升自我对人生之“格”的要求,内省还可以帮助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我人生格调。在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应树立自我意识,立足于自我,在价值选择前保有自我的思考与判断力,否则易于被舆论利用与引导,卷入其特设的心理陷阱,成为“被消费”的一员。

第三,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其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活动是自身道德修养的外显,也是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品德才能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道德知识内涵,获得道德情感共鸣以及道德意志的锤炼。在自省中,学生能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道德学习之后也能有选择地使用科学方法对行为加以指导。[8]

以上可见,学生领会“为己之学”道德自修的意义,便能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反省思考中激发道德动机,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支撑实践活动。

三、“反求诸己”在学校德育中的方法继承

君子若想保持赤子之心成为高尚之人,要依据正确的方法,“反求诸己”是古之学者修德修身的重要方法,在现代学校德育中它仍具有方法指导的意义,其可分为四个层面来看:一是反身以诚;二是取人为善;三是克己省察;四是仁者爱人。

1.反身以诚

反身以诚是“反求诸己”思想中重要的道德修养前提,“诚”即真实、真诚、诚心。孟子言:“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此处,孟子将“诚”视为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诚”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为人”的规律,即“诚”是行为评价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自我反思与内省的前提与基础。在现实中,师生反思的前提就是真实地看待自我,这才能“明白自我”与“解读自我”。王阳明也曾指出:“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传习录》上)“真”与“诚”是本体明白自我的过程,而本体通晓自我是其一切行为的始端与基础,因而“诚意”是道德教育的起点。“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答聂文尉二》)只有真诚面对,师生才会有自省之良好开端,才不会将自我与客观事件剥离,一味归因于客观原因,怨天尤人;抑或陷于极端,无限加壓责备自我。教师与学生一切改变与突破的先决条件,便是“反身以诚”,在内心接受自我,是自我对话与倾听的前提。

2.取人为善

除却自我内省,也应以他人为鉴,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孟子也曾举例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孟子认为,取人为善便是与人为善,学习他人的优点来修养自我的品德,就是协同他人一道修养品德,而君子最大的特征即是助人修德行善。

如此可见,师生之间的相处,可以“以近取譬”,从日常教学的关系中,取人为善。具体而言,可以在“师—师”之间借鉴合作,构建学术平台;可以在“师—生”之间对话交流,互为补充,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还可以在“生—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分享学习技巧,共同营造向学向善之风。

3.克己省察

“克己”即约束与克制自我,“省察”即要求自觉地反省与检查自我的思想及言行,从而自觉地进行品德修养。“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断也。”朱子强调个体要时时省察,他认为“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然而若是被私欲蒙蔽,则犹如明镜之上布满尘垢,而“克己省察”的过程则可拂尘明镜。他指出省察分为两种:一是“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二是“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其也可理解为在行动前反思与行动后反思的区分,师生省察于“将发之际”,则可以防微杜渐,积极防御不良因子;省察于“已发之后”,则可以及时发现与纠正错误行为与思想的偏移,改过迁善。无论是教师的自我要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克己省察,这对他们彼此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与错误思想的纠正都有积极意义。

4.仁者爱人

以上三个层面都将视角落在“修己”之上,此处“仁者爱人”旨在通过反省自身从而体察他人的处境,体现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仁”,体现出仁的本质即对人的同情与关爱。孟子也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以仁爱居于心中的教师,学生必会爱戴他;同样有仁爱之心的学生,教师也定会有所回应。“仁”修内以求自觉内省,“礼”修外以求反思躬行,仁礼兼修从而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此外,“仁”处在关系之中,更注重由我及他,孔子以孝悌之情为“仁”之起源,由血亲之私爱不断延伸至众人之博爱;“仁”还注重将内在的道德落于日常,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从实践落实到“修己以敬”,到“修己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每個人心中皆有“仁”,有“万物一体”的本心之仁。王阳明将“天”“仁”“人”合一,仁者即人者,“仁”既是人天性拥有,也是主观可得的。

在学校关系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矛盾不可避免,然而矛盾之因不一而足,双方皆有责任,这时的相互推诿必会激化矛盾,若是人人反省自修,都以“仁”居心,或唤起内心的“恻隐之心”,师生双方便能学会换位体察,推己及人,最终达成师生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王啸.中外德育思想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宏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

[3]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的教师成长[M].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3.

[5]冯建军,周兴国,梁燕冰等.教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8.

[6]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18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

[8]冯文全.现代德育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

责任编辑︱李 敏

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班级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应进行班级秩序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与融合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指引下,积极的进行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级管理工作;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但是在以往功利性的班级管理理念下,很多教师完全忽视了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从而导致班级管理的效率低下。而在新课程改革新型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教育形势下,教师就应对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渗透教育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拓展,以此实现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积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新型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引下,进行新型德育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施,以此提升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的渗透教育效果。

首先,应树立德育的双主体观念。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说教和理论灌输,使德育教育一直处于单主体的教学状态,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德育双主体意识的树立,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管理主体地位都得到的凸显,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教育中,学生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构建,提高了德育渗透教育的效率。

其次,应树立科学的德育教育实践观。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德育实践才能逐渐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就应摒弃以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灌输教育的方式,树立德育教育实践观,通过丰富多彩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德育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形成。

二、注重采取多元化的德育渗透教育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单一、僵化的德育渗透教育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抵触心理,不利于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与融合。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的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拓展,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渗透方式中,获得自身道德意识的形成。

首先,应在教师的榜样中进行渗透。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尤其是在新课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更加显著。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以及师德建设,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直观性榜样作用下实现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

其次,应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进行渗透。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丰富多彩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班级生活,同时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开拓了路径、创新了形式。如,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意识的渗透教育,还可以通过班级内主题班会的开展,集中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主题的渗透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性的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感受到德育的渗透与感染,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

最后,应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是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科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如,教师可以对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挖掘,以此为契机进行德育的渗透。另外也可以通过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以此实现德育渗透教育效果的强化。

三、注重家校合育策略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家长的渗透与引导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注重与家庭教育的联动与配合,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进行学生德育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积极的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对于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进行沟通,共同分析与探究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法的研究与实施,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在家校合力中得到优化,促进了德育渗透教育的效果。

其次,学校还应组织建立校级、年级以及班级的家长委员会,使学生家长能在家长代表的参与中进行学校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理念及动态的了解,并以自身的配合来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良好配合中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为实现小学班级管理中“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应积极的进行德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德育渗透教育形式的创新以及家校合育策略的实施等,以此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渗透与融合,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叶蕴仪.优化班级管理 主导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初探[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74.

[2]张鲁燕.小学班主任如何应用德育开展班级管理工作[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1):140-141.

[3]李红梅.德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9(23):104.

[4]孟晓,刘东晓.基于德育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开展[J].科普童话,2019(18):168.

现代班级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五育目标,德育为首。寄宿制高中下,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校学生德育处的有效管理框架下,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德育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和主要推动者。构建德育管理评价机制、创新德育管理有效方法,进而形成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这对于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寄宿制高中  班主任  德育

一、为什么要突出德育管理?

作为一线教师,深耕高中教坛16年(其中有14年做班主任或学生处德育管理工作),对高中德育现状较了解。我所处的东校区高中部是全寄宿制高中,寄宿制高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们一周有五天或以上的时间都在学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半径都是在学校这个空间范围内进行,家庭教育显得鞭长莫及、学生交往的频率明显增加,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和三观形成关键期的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唯分数论、不尊敬师长、不关心时政、不愿参加义工活动、没有集体意识、缺乏助人为乐精神等等都是这个阶段较为普遍的现象。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目标,德育为首,可见对德育的重视。所以,在学校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也就提上了日程。学校就理应成为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主阵地。[1]在学校的部门架构中有学生德育处或者学生处具体分管德育工作组,他们依托班主任来着力开展这项工作。所以,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和主要推动者。

二、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及管理?

学生德育处是德育管理的牵头人,班主任是首要责任人和主要推动力,学生则是德育管理的对象主体,所以最主要是这三方,而班主任在其中则是链接带也是最核心的环节。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起到方向引领和带动作用。

德育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德育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如同德育管理的“上方宝剑”。对教师德育的管理考核,前幾年早已开始实施了师德师风的“一票否决”制,对班主任的考核评价,也不能单一局限在班级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线人数上,而应注重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班级参与学校各项组织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德育的工作管理及渗透可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管理模式、“三级自主管理模式”以及“诚信自主管理银行账户”模式的探索等。下面就这几种模式作一介绍。

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管理模式

班主任无疑是班级的灵魂和核心,班级的事无巨细都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育人工作责无旁贷。与此同时,各科任老师的育人工作也要随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而相伴开展,所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是每位任课老师责无旁贷的份内儿事。每位任课老师可“升任”为“导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最好是按照宿舍单元划分或者实行自选模式)分成若干小组,每位“导师”负责跟进自己名下的几个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方面的成长,平时多找孩子谈心,一定时间段(可以半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有导师出面组织大家活动,共话成长经历、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并就孩子们困惑迷茫的问题给予指导。当然这也需要导师们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可参加心理学C证或B证讲座培训),每位导师可建立所指导的几个孩子的心理德育管理小档案。这样,全员参与、精准帮扶起到的效果会更好些。

三级自主管理模式

三级指班主任-班干部-班级成员(学生)。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

的管理是自我管理。[2]自主管理不是班主任不管理,而是统筹安排,调动班干部和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首先,班主任要对班情了如指掌,哪些孩子自觉性高、组织能力强,哪些孩子集体意识浓厚、有乐于助人积极帮扶精神,哪些孩子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等等,从中选拔出“典型”,做班级的领头羊。选拔可在学期初的班会课上民主推选的方式进行。这样,大家选出的“干部”为大家服务,自主管理工作会更好开展。班干部(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等)选定后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这样班级组织架构就算建立。班级成员是班级中的最基本个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正是班级成员层面自主管理的精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比如每天擦黑板的工作、卫生值日、查勤值日等等,每项工作有落实、每项工作有人负责,这样,来自基层的力量就会逐步形成,慢慢地也就有了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

班主任自身建设、树立德育标杆儿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带班久了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带班风格和模式,受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慢慢会变成你的样子。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德育标杆儿。

班主任大德育观的建立

要想把班级里学生德育工作做好,作为主要推手的班主任,其德育观念的转变是首先的一环。要把学生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对象主体,要理解、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观念要正、要新。立德树人、带头垂范,起到很好表率作用。

班级德育管理的民主性

班级干部是班级工作的带头人,班级干部的选拔工作要秉持公开、公平、公

正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建立班级骨干体系。要时常开展谈心活动,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进而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设置“我想有话对您说”班级信箱,让有些性格腼腆的孩子通过介质与班主任沟通,已达到动态了解孩子的目的,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增加可行性渠道。

班级软硬件建设、打造德育文明班集体

班级硬件建设主要指班务栏(内含班级班规、班级日志、优秀作业展以及好人好事宣传)、墙贴格言、班级后板报等。班级班规是学生们商讨自定、自觉遵守,并有每个成员的签名。好人好事宣传彰显德育特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墙贴的格言以及班级板报均是积极向上、砥砺奋进的基调,营造精神激励的德育环境。

班级“软件”建设主要指班级文化制度建设、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加以呈现。比如每天的班级课间操制度,准时、守序齐整跑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响亮的口号又是学生群情激昂、斗志饱满的表现。又如学校推进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班集体积极参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德育教育得到了很好贯彻。读书节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德育规范。艺术节则以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艺术唤醒情感,引导向善、向真、向美的探求,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在体育节中,班集体的集体竞赛项目如绑腿跑、50米接力等是很好的集体团结协助、乐观帮扶精神的展现。凡此种种都是班级德育工作开展的有利契机。

家校联动构筑德育体系网,拓宽管理的维度

一个良好的德育生态的建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的努力,只有三方齐发力形成了合力,才能造就真正良好的德育环境。社会风气的净化离不开每一个个体德育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家庭里有父母长辈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形成在添砖加瓦。寄宿制下,孩子们手机由班主任和学生德育处统一保管,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杜绝私自使用手机的现象,每个班级由班主任或家委发起建立班级联系群,家校聯动构筑孩子德育体系管网,这样对于个别的孩子来说教育的力度更大、效果也会更好。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也想更多地知道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也可开展部分学生的家访活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思考

一名教师要想在专业的路上更好更快的成长,那就做班主任吧。这句话在教育界广为流传,可见做班主任工作的确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班主任要形成大德育观、转变德育管理工作思路这也是时代发展对每位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德育工作做得好,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对班级成绩的提高、班级管理实效性的增强都是不无裨益的。相反,德育工作做得不到位,班风堪忧,师生关系紧张,班级成绩的提高也是很困难,班主任管理起来既吃力又很难见成效。可见,德育工作不是可有可无,不是被动应付了事而是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管理,务求落到实处。

展望

德育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事无大小、时无长短,无处不在德育、无时不在德育。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高中阶段是身心发育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心理成长的复杂期,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增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和德育管理粘合度高、密不可分,所以这也对我们“复合型”专业成长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用爱的力量去唤醒,德育工作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我们把德育管理工作艺术化。[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德育德,学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育德工作责无旁贷,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即是对社会敬献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严山. 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德育工作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18):20

[2]何晓文  戴立益.中学德育管理一体化问题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9):61

[3]王延伟. 浅谈高中班主任实践德育管理的有效措施[J].新课程(下),2018(02)期

广东省 深圳高级中学

上一篇:哲学虚拟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经纪人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