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

2024-07-14

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监管的必要性

自2004 年我国对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步解除,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也步入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时期, 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已无法满足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实行金融混业监管势在必行。

( 一) 现行监管体制下, 各监管主体之间协调不够

我国早期原本由中国人民银行全面负责金融监管职能, 但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其在证劵、银行和保险方面的监管职能被先后分离, 转而由证劵会、银监会和保监会来专门分管, 最终形成了现行的由“一行三会”所构建的金融分业监管体系。介与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 实行这一体制无可厚非, 但这一体制在当下已不符合我国已经形成的金融混业经营的大环境, 该监管体系造成了几个市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导致各监管主体之间缺乏沟通, 协调不足。监管机构众多, 层次不清, 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存在问题, “都要管”或“都不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 形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

( 二) 现行监管体系无法对从事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金融主体实施有效监管

从世界金融发达国家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历程来看, 在立法层面都首先对于可以从事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金融主体予以确认,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就是金融控股公司。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立法上对此态度暧昧, 既未对其性质予以确认, 也未明确禁止其存在。因此像平安保险、中信集团、光大集团这样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在我国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具有不明确性, 故对其进行监管的主体也存在不明确性, 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 三) “地盘意识”现象普遍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三个监管部门往往把监管当成了主管, 把所有监管对象当作自己的下属部门加以监管。例如, 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监管部门会有官员列席, 这种情形在全世界都是特例。因为董事会会议一般都会涉及公司的内幕消息, 监管部门一旦列席也会成为内幕消息的知情者, 但作为监管部门, 在内部交易审查中则有可能被豁免。此外, 监管机关对于被管辖的机构想做别的业务往往采取鼓励态度, 但当别的机构想做自己管辖范围的业务时, 就以各种理由阻挡, 导致开展一项业务需多部门拜访, 决策时间长, 严重制约市场的发展。

二、次贷危机后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 需不需要实行混业监管已不是问题, 而如何实行混业监管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对于实行混业监管, 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完全统一模式即“超级监管者”模式与双峰模式。次贷危机爆发后, 相比于危机中蒙受重大损失的英美等国, 澳大利亚和荷兰则能够在危机中保持发展并迅速恢复金融稳定, 与两国所采取的双峰型监管模式有直接关系。因此危机后, 英国将原来”超级监管者”模式向双峰模式方向进行了改革。

( 一) 双峰模式

“双峰”理论认为金融监管之目标应当是“双峰”的: 一是审慎监管, 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1]; 二是行为监管, 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防止欺诈和不公平交易, 在一定意义上行为监管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可以是等同的。由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两者的监管目标不同, 导致其在具体使用的监管工具、对监管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正是由于两者存在差异, 所以当两种监管同时由一家机构负责的时候, 就会导致对其中一方的忽视, 使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维持金融稳定这两个监管目标之间难以保持平衡[2]。双峰监管模式就是由该理论发展而来, 即分别由不同的专门机构来负责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监管专门机构各自以完成自己的监管目标为宗旨行事, 再加上合理的协调平衡机制, 确保其各自的监管目标都得以实现。

( 二) 英国改革措施

根据原来的《2000 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而设立的金融服务监管局 ( 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FSA) 是独立运行的非政府机构, 是集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一身的“超级监管者”。但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现出“超级监管”的弊病, 如过多关注微观监管而对宏观监管的忽视, 进而导致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不足; “超级监管者”权力过大, 缺乏制约等。所以次贷危机后, 英国政府与2009年2 月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随着2013 年4月1 日《2012 年金融服务法》的生效, 英国确立了新的金融监管体制。

1. 强化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

在之前的金融系统中, 主要监管权力都集中在FSA中, 英格兰银行作为央行却失去了监管金融机构的权力和地位, 以至于英格兰银行无法有效完成其职责, 从而使得英格兰银行并未在次贷危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所以在之后的改革措施中, FSA的所有职能被拆分, 其中由英格兰银行在内部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 FSC) 和金融政策委员会 ( FPC) 接管FSA宏观层面的审慎职能, 主导金融监管体系。

2. 设立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管理局

2012 年1 月19 日, FSA被拆分为审慎监管局 (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PRA) 和金融行为管理局 (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 ) 。 审慎监管局是隶属于英格兰银行, 但其地位相对独立, 负责存款机构、保险机构和系统重要性投资公司的审慎监管, 保持被监管机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审慎监管局的监管目标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促进其所监管的机构安全稳定的运行, 确保由被监管机构的商业活动对英国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的不良效果被避免, 其二是为投保人提供有一定保障程度的目标。审慎监管局对每个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评估, 将多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从而评估整个金融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审慎监管局为了促使每个公司健康发展制定了一个监管的基本标准, 所有被监管的金融机构均须遵守这一标准。审慎监管局的监管将由几个高级的专业团队来执行, 这些专业团队将对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前瞻性判断。金融行为监管局独立与英格兰银行, 直接对财政部和议会负责, 但英格兰银行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与建议, 其旨在保证金融市场运行良好。FCA负责对所有在英金融机构进行行为监管, 包括储存散户、储存大户以及投资机构, 还负责对审慎监管局监管范围外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5]。FCA主要关注三大块领域, 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诚信与市场竞争, 其一般职能包括: 政策制定, 依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制定和发布有关规范, 提供指导或决定相关政策及原则[6]。

3. 英国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英国新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建立了新的协作机制, 旨在通过有效协作机制的作用下各监管部门能够实现其监管目标。新的协作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规则: 其一, 当一项措施的执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他监管者实现其监管目的时, 执行该措施的监管者需向其他监管者咨询。其二, 涉及有关共同监管利益的信息时, 各监管者之间应共享该信息。其三, 监管者应在遵守各自职责的前提下履行有关共同监管利益的职能[7]。

总的来说, 次贷危机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以往由FSA进行”超级监管“的完全统一监管模式, 将FSA的职能拆分赋予英格兰银行、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管理局。各监管机构间通过协调机制共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发挥作用。

三、英国金融监管新举措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启示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举措对我国的金融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对于国外经验的借鉴也应与我国过去的监管经验相协调以及金融现状相适应。笔者结合英国的改革经验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市场发展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

( 一) 由央行牵头整合“一行三会”, 由功能监管过渡到目标监管

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是一种功能监管, 是以经营业务的性质为限而划分监管范围的模式。所以当混业经营成为常态以后, 金融业务性质之间的界限便越发模糊, 给功能监管带来困难。而目标监管是混业监管的一种, 是以监管目的、监管效果为限来划分监管范围。金融业务无论是什么性质, 只要对其的规制有助于监管目的的实现, 便会将其置于监管范围之内。故笔者认为, 应在“一行三会”的体系中突出央行的核心地位, 整合”一行三会“。但整合绝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 在突出央行核心地位的同时要将三会的监管权限按照不同的监管目标重新划分, 针对不同监管目标设立监管主体。

( 二) 以央行为主导建立宏观审慎机制

在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上, 央行为主导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从金融业的功能考虑, 中央银行作为市场流通性的最后提供者, 必须全面了解金融机构的情况, 否则当风险出现难以及时决策。第二, 宏观审慎与中央银行负责一国的货币政策同属宏观经济领域, 因此由央行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正与其基本职能相适应。第三, 中央银行在汇总全国金融、经济情况方面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而银监会等微观审慎监管机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关注是单个机构, 单项金融业务的风险。而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程度的加深, 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 某些金融风险极易在金融机构之间传播。所以有必要以央行为主导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 消除银、证、保三家金融监管机构与人民银行在法律、政策与实践上的外部冲突, 提高宏观审慎监管的效率。

( 三) 建立以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相分离的双峰监管模式

审慎监管在经历了金融市场长时间发展以后, 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都较行为监管成熟和领先, 这一情况也造成了监管者在监管过程中更重视审慎监管而忽视行为监管, 对市场需求方的保护不足。自2011 年以来, 我国也开始进行分业监管下“内双峰”的探索, “一行三会”先后获批成立了四个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 然而除了银监会在2013 年出台了《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 其他金融机构并未制定有关程序实施和操作的规章制度。因此, 在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 各金融监管机构应尽快出台有关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的具体规定, 使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笔者认为, 在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中, 想要全面有效地实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须先改变分业监管的现状, 在混业监管的基础上专门设立行为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 四) 合理构建监管协调机制

在分业监管模式下, 各监管部门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协调合作的的问题。2003 年, 根据修订后的《人民银行法》, 人民银行建立了包括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但从随后的实际运行过程来看, 收效甚微, 联席会议无法形成对金融市场有约束性的规范和文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在行政级别上, “一行三会”都隶属于国务院, 直接对国务院负责, 四家监管主体中没有一个对金融监管负总责的部门, 所以在几方协调过程中没有一锤定音的力量, 无法协商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结果。在这里,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英国监管协调机制, 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制定相应适宜的协商规则, 在协商规则内由央行牵头主持并列席协商会议, 产生具有约束力的协商结果。

摘要:由于快速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大潮已然形成。在这一趋势下, 目前国内金融分业监管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 实行金融混业监管势在必行, 然而就如何实施混业监管仍然众说纷纭。次贷危机后, 西方包括英美在内的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发展和完善了混业监管理论, 研究英国的改革新措施, 对于我国未来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混业监管,双峰模式,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 文建国.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2.

[2] 王华庆.论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的关系[EB/OL].http://www.zgyhy.com.cn/hangye/2014-06-16/821.html.

[3] 陈向聪, 滕凡.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峡法学, 2011 (3) :74-83.

[4] 陈宇, 叶睿.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路径:双峰模式与金融行为监管局运行机制[J].中国银行业, 2015 (7) :27-30.

[5] 丁德圣.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6] 苏洁澈.英美银行破产法述评——以银行特殊破产制度为中心[J].环球法律评论, 2013 (2) :93-111.

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有了进一步深化,在这一改革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于商业银行的模式优化也比较关键。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经营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加强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控制就比较重要。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就要能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保障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和发展需求加以阐述,然后对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和风险的成因加以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对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我国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体制也逐渐的完善,对于金融领域的体制改革也不断的深化。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主体,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保障作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市场发展环境,我们要能重视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的将风险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健康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对实际发展就比较有利。

一、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及发展需求分析

1.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

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概念理解,就要先对金融服务以及全能银行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有深入的认识。对于金融服务来说,根据相应的规定,涉及到的内容上是比较广泛的,有对生命以及非生命保险服务,还有和保险相关联的辅助服务。在当前的金融服务涵盖的范围也已经愈来愈广泛。而全能银行的发展在当前也比较的突出,这是能够对多项业务得以同时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对于这一类金融发展机构,相对来说国外比较多。在对这些概念得到了相应了解后,就能对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有一个认识,主要是能够通过直接以及间接的方式了解资产证券化以及保险等方式存在的非金融服务行为。在混业经营过程中,就有几个重要的层次,即商业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和非金融的混业等。

2.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分析

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在当前已经愈来愈普遍化的存在,而对于我国的行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也比较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金融创新都在不断的加强,从而就使得资本的流动形成了全球化,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逐步的实现一体化的同时,金融的协调监督等也实现了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竞争发展就不再局限在单一化的产品上,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就在这一发展环境下逐渐的形成。混业经营的综合性以及高附加值的优势也比较突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在混业经营的模式方面加以积极应用。

再者,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金融发展也要向着国际发展方向上靠拢。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通过混业经营制度的应用,在金融服务方面就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目标,在发展的竞争能力上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发展中的优势已经不能良好呈现,对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应用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在金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下,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的动因来看,主要就体现在基础需求以及经济因素两个层面。其中基础需求的动因,是对规模经济发展的追求,以及对风险分散的发展需求,还有就是对客户创造的需求。对于经济因素的动因方面,主要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资本流动使得各国金融体制也对混业经营的体制有着需求,以及在货币政策的不断变化中的金融自由化等层面的因素。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经营中,对混业经营的需求比较迫切。

二、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和风险的成因分析

1.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分析

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的信用风险是比较突出的。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下,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商业银行的收入方式多元化,这些新增的收入来源通常是不需信用支持的。在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下,商业银行为能在新业务收入方面得到保障,就会在信用投放上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为能够获得客户证券承销业务,就会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这样就在信用风险的范围上得到了扩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中的风险还体现在操作风险方面。在以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分级授权以及单一法人的方式应用,在经营行为以及义务也是通过商业银行自身承担,在银行业务类型方面也相对比较少,以及内控的设计也比较简单化。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后,商业银行就管辖着多个金融业务,并且在独立机构的业务特征上都比较鲜明,这样就使得经营的业务流程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以及在经营评价体系方面也有着不同。由于经营管理部门的相对多样化,所以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技术手段应用不恰当,造成的操作风险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整个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再者,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类型中的市场风险也比较突出。在市场风险中,主要体现在质和量层面。传统商业银行只涉及到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和外汇市场的长期信贷,在面临的风险方面也相对比较单一化。但是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对市场涉及到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广泛,这就会使得市场风险的发生率比较高。在这一风险的发生后,对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就会在多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商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風险类型中的环境风险也比较常见,在这一风险类型上,主要是受到银行体制的影响,或者说是在法律风险方面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就有可在这一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法律风险方面就会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不同部门。对于这一层面的风险类型就要得以充分重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从混业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多个层面。从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来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成熟,还比较缺乏应用的经验。面对当前比较动荡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动力上还比较足,这样就使得对商业银行的管制规避带来的创新就会不断的进行交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应用还没有定型,对混业模式的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在这一应用模式带来的风险就要能够充分的重视。而且,在内部的发展中没有注重控制的有效性,就会比较容易在这一管理中出现风险。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能通过相应的法律体系加以保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國在这一层面的法律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完善,在行业秩序方面还没有理顺,这些方面都会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一些证券公司对业务的开展中,主要就是把客户账户和国内银行商户实施连接,但银行会承诺给予其返点,这就造成了返点高低成了证券公司对连接银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发展下就会造成恶性竞争,对我国的整体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有效控制措施实施

为能够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环境下得以良好的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发展措施的有效应用。通过多方面的考虑,笔者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这就能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将分业经营和混业实践进行综合实施

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发展的促进,就要能够将分业经营和混业实践进行综合实施。要能够明确混业经营发展模式是金融发展的总趋势,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时机还没有成熟。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性的,科学的对待这一问题。当前,将分业经营模式的应用作为基础,并不断的将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逐步的实施,注重对混业经营风险以及收益进行作出科学化的权衡,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实施,对混业经营的实践加以推进,这样也能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应用中有着丰富的经验。

2.注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完善化

注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完善化,就要能注重信息披露的机制不断的完善化,这是对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发挥的制度。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建立,就能够为经营和购买者来提供比较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对其正确投资决策就比较有利。商业银行要能向公众在信息的公开方面得以强化,还要能建立信息披露责任制度,在监管的工作实施上能不断的加强,这一措施的实施就对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3.不断强化金融竞争层面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要能在金融竞争层面进行不断强化,从而促进其金融创新发展。对我国的金融机构竞争的促进,就要能够使其能够在创新发展的动力上加以激发。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能充分重视对垄断的现状加以改善,将竞争得以促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能够对地方垄断的现状进行打破,通过全国范围的公平竞争,以及鼓励先进等,就能够在竞争环境上得以优化。

4.注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完善和优化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注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完善和优化。从这一措施的实施上,就要能够对金融集团下的银行以及证券等相关业务和子公司的资金业务比例限制加以规定,还要能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中的交易,需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加以实施,并要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制度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对混业经营运作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要完善化,对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要能得以有效的保障,在法律的作用下将监督工作得以强化。

5.有效实施混业经营的特写许可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对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经验还没有充足,这就需要在相关的制度支持下,保障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特别许可制度的实施加以考虑,这是对我国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应用的重要基础。只有从多方面重视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的良好应用,才能保障商业银行的风险有效控制。

除此之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要注重在行业自律的措施实施上得以重视。在这一方面就要对我国银行协会的完善建构得以充分重视,并要积极设计有利于银行协会履行服务以及维权功能的法律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都比较有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要能够充分重视分业经营模式的应用,也要对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得以重视。要能将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准备工作得到完善,对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多样化的呈现,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和完善,才能有助于商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李立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04).

[2]黄梦婷.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0).

[3]丁德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4).

[4]吴志荣.解析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规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作者简介:刘濛(1994.12- ),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在读本科

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收益和风险平衡的角度,对各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国情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浅析的介绍,运用SWOT模型总结出了互联网保险的优势与劣势,并综合分析得出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机会与威胁,并针对SWOT模型所总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 SWOT模型 特征分析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互联网保险的定义和内容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或者网络公司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在线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具体业务上既包括网上投保、承保、核保、理赔等传统的保险环节,也包括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有关保险服务的信息咨询。互联网保险涵盖很多具体内容,各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一样,从不同角度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内容。但是从保险业务流程来看,互联网保险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保险产品设计和营、提供专业的保险需求分析、提供保险产品购买服务、提供在线核保与理赔服务、提供在线交流服务六个方面。

二、互联网保险的SWOT分析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尤其特有的优势与劣势,对优势与劣势进行如下详细阐述,同时分析得出其威胁与机会,对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保险的优势分析

1.互联网保险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更高的运营效率、更有效的降低成本、是保险公司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因为互联网保险的绝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网上办理,通过计算机的大数据处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省去之前占大额销售成本的中介费用,能有效的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同时可以让利给保险人。

2.互联网保险可以有效提升保险业的透明度。通过互联网,投保人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其想知道的信息,对保险产品和企业信息比较选择,同时能有效降低投保人大量选择险种的成本,方便其自主选择最适合的险种,减小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劣势;同时能降低保险业的进如壁垒,避免由几个寡头长期垄断市场,为保险业注入新鲜血液,使得每个保险公司都能公平的参与竞争。

3.扩大投保受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发掘市场容量。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以较低的成本向投保人传达大量保险信息,拓展保险的覆盖面,根据客户需要高快速低成本的推出可以与其匹配的保险产品。通过大数据处理客户潜在的需求,用互联网思维快速推送其可能需要的产品,将潜在的需求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营业额。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大大刺激了保险业的同业竞争,可以提升客户的个人议价能力,同时也可以倒逼保险公司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出更有吸引力更有市场的保险产品。

(二)互联网保险的劣势分析

虽然与传统保险相比,互联网保险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劣势。

1.客户缺乏信任感,保险公司难以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相比与直接见面交易能有实物合同和实际的公司办公场地,互联网保险难以提供如同传统保险业的信任感给予投保人;同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保险公司的网络安全系统容易遭到恶意攻击,导致信息袭泄漏。

2.互联网保险会导致行业不正当竞争更加多样和隐蔽化,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传统的销售模式转为互联网的新型销售模式,可能带来竞争对手恶意攻击对手网站、通过网络各种社交平台恶意诽谤竞争对手,也可以针对客户擅自修稿保单信息,利用投保人缺乏相关专业性知识进行有力于保险公司的操作,这都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由于增加了核保的难度,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容易出现在承保过程中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都有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同时投保人通过互联网不一定百分百传达了自己的真实信息,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三)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机会分析

我国现行各方网络环境,为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

进入“十三五”谋划之年,国家十分重视互联网产业,提出了众多互联网整合发展计划,同时为规范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完善了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让互联网行业和其相关联产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互联网保险就属于重要的互联网概念板块,在政策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操作上也得到技术上完美的兼容。

国家最新推出“宽带中国”的发展战略,同时不断完善国内软硬件的建设,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不断将国外的先进的网络技术引进国内和国内网络人才的大批涌现,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全力开拓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硬件和人力资源储备。

国内互联网普及率和电子商务在近年来得到巨大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国民常见的购物形式,为互联网保险消费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取得了国民的认可和信任,网络消费已经日趋常态,正是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保险消费购买模式的转变也必将发生,互联网保险也得到保险公司极大的重视。

(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威胁分析

我国现行信息环境、保险行业环境和互联网保险本身条件都可能为互联网保险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

1.我国互联网用户的结构特征与互联网保险潜在的客户结构存在差距。(1)我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结构与保险潜在客户年龄结构差异明星:我国20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占比28%,20~29岁用户占比最多为29.1%,而这两个年龄结构购买保险的意愿很低。(2)我国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的收入结构与保险潜在客户收入结构差异较大: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达到65.3%,其中28.7%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互联网使用人群中拥有购买保险经济实力的人数占少数。(3)我国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职业结构是学生,占比27.6%,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购买保险的能力和意识。可见,我国互联网的用户结构特征与互联网保险潜在客户特征差异较大,这将成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主要威胁。

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这两年虽然处于利润高速增长时期, 但在中长期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 近两年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带来的坏账风险可能逐步显现;另一方面, 当前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息差收入, 会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而逐渐缩减。再有, 作为企业的我国商业银行, 正面临着行业中越来越激烈地市场竞争, 以及国际金融界、外资银行向中国进军的挑战。它们凭借中国银行 (包括国有、股份制和民营银行) 在国内已有的地缘优势, 积极自主地、持续不断地扩展业务领域, 以求保持自己在国内银行业市场的主导地位, 并确保自己未来发展的空间不被蚕食。

长时间以来,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 它们在历史、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它们吸收了60%以上的居民储蓄, 承担着全社会80%左右的支付结算服务, 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0%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政府担保。尽管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金融市场化水平正在日渐提高, 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还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风险。面对国内外的竞争, 它们都一致地奋起直追, 努力地进行金融创新。而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这几年表现出可喜的成长性, 它们的创新精神甚至优于国有银行。但是各种所有制的银行, 都共同把混业经营当成了它们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2 世界银行混业经营的简史与范畴

20世纪80年代, 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 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 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 西方各国金融当局, 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以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的购并, 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 以此为标志, 现代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或者说“混业经营”, 指在一个法人主体下, 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业务。以市场、产品、服务等为方式的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和证保合作都在混业经营之列。国际上银行混业经营的范围十分广泛, 项目多样。对银行而言, 开展混业经营, 能够提高各个金融业务平台的协同效应,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事实上, 混业经营还能使银行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 更为持续的利润增长能力。使银行具有更均衡的业务组合, 这些业务各具有不同的周期波动特征和不同的相关性。实行混业经营的大型银行在危机中相对稳健, 多元化业务模式会起到关键作用。

3 关于中国银行业混业的经营发展

现代金融发展越来越重视效率。为了提高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变革的基本趋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入世”, 混业经营也应是中国金融体制变革的基本方向。在一些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里, 中间业务收入往往是银行收入的重要部分, 也是提高银行各项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模式转换, 也必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3.1 中国银行混业经营处在起步阶段

混业经营在中国银行业正处在逐渐起步的阶段, 银行的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代理、理财服务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正在逐渐增加。可是, 中国对银行的混业经营仍有许多的限制。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家曾经出现和现存的一些问题, 因为综合化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运营的透明度, 滋生出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等弊端, 增加了风险识别、金融监管的难度。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经营水平和监管水平来说, 限制是合理的, 但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另外, 中国客户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同度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现阶段的利率管制, 银行存贷利差较大, 着重争夺存贷款业务是这种条件下的理性商业行为, 从而使银行有可能会把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的筹码而免费或低价提供。而且, 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如保险和基金产品推广) , 往往也意味着现有客户投融资渠道的扩展, 可能会冲击银行的现有业务。综上所述, 中间业务收入在近期内不会成为银行业务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也就是说, 尽管我国各种银行都在不断增加中间业务, 并一步步把保险、基金、理财等业务揽入怀中, 混业经营是必经之道, 虽然有诸多限制, 但是, 中国银行业开展混业经营的步伐正在逐步迈开。

3.2 中国推广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已经对美国金融业造成重大灾难, 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收购。因此国内的目光聚焦到了金融风险的监管上来, 很多人开始质疑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模式。那么我国的金融业究竟应不应该采用混业经营的模式呢?

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最优的出路。客户对金融商品需求的综合化, 促使金融业改变陈旧单一的经营理念。随着我国企业与公众个人财富的快速增加, 特别是它们和他们, 对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 客户除了对传统金融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等有需求, 对保险、基金、债券、股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客户希望获得“一站式”全程金融服务, 即在一家金融机构能得到多种不同的金融服务, 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 不断推进金融创新, 组建“金融超市”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 迫切需要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中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以混业经营方式为主的跨国金融集团公司将从各种渠道分别进入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尽管我国目前对国际金融业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 (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 然而, 从分业逐步走向混业经营, 无疑还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 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服务贸易业的过度摩擦。

信息技术的进步, 使得跨业综合经营成本大大降低, 加剧了金融的全球化, 这必然导致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共享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信息共享必然会导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 从而模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之间的界限。其次, 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 金融业务与机构的跨境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使得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的方式以适应这一全球化的趋势。

增强盈利能力的需要。从我国银行业的角度出发, 混业经营的内在要求已经出现。银行存贷款增长趋势减慢, 利差收益递减, 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已对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分业经营导致商业银行形成以利差为主要收入的收入结构和资产结构, 无法通过业务多样化分散经营风险。趋利性是任何企业的共性, 银行及金融企业当然也是企业, 它当然要积极趋利。实行混业经营, 则可使金融机构形成众多利润增长点, 优化业务收入结构, 并使得风险得到分散, 自然降低了风险。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混业经营模式是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混业经营本身没有错, 问题在于金融监管模式是否能适应这种混业经营。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还没有及时跟上金融形势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形成完善的混业经营监管模式。因此混合经营仍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 经验和教训都要吸取。

3.3 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3.3.1 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

其一, 我国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实行混业经营的历史, 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是可以适应和接受的。其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金融业内外部管理的日趋规范, 当初实行分业经营的意义正在逐步减弱。而且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在中国也只不过实行了短短6年, 不应该也不会造成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其三, 在经历了严厉的金融治理整顿后, 积累了经验教训, 金融秩序明显好转。在这种情况下适度放松分业限制, 是主动应对加入WTO后竞争形势的积极策略。

3.3.2 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法律保障

2001年5月底证监会下发了《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 允许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 既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需要, 反过来也推动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2001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 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代理证券业务。这表明央行默许了银证混业经营的现状, 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2006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 首次对保险机构收购商业银行股权有关事宜作出明确规定, 允许各类保险机构投资购买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股权。由此, 保险公司收购银行的通道其实已经全部打通。也就是说, 金融衍生业务, 诸如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及财务顾问以及代理证券等中间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 都已经有了法律依托。

3.3.3 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影响

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 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 使其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日渐模糊, 条块分割局面也已被打破。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动。和国际接轨是金融改革的必然, 那么, 混业经营自然是必要又可行的了。

3.4 混业经营主要有两大模式

在我国, 混业经营的模式, 一是法人综合模式, 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二是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综合模式, 其中一种是金融控股公司, 另一种是以某个金融机构, 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跨行业投资设立其他金融机构。我国已不乏第二类模式的综合经营。部分有实力的大金融机构也在探索通过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经营, 比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

4 从“混业经营”到“综合经营”

虽然我们还在大力提倡混业经营, 虽然混业经营在中国还在踟躇前行, 而国际金融业已经开始了“综合经营“的途程。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现在, 再用“混业经营”来形容当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态势已经不恰当了。用“混业经营”来指导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更是极端危险的。特别是在中国, 混业经营的概念, 很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于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 而放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混业经营也容易使大家片面强调放松业务限制, 忽视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从而酝酿出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 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中摒弃“混业经营”这一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特定的历史概念, 而代之以现代的“综合经营”应该是明智的。回顾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格局的发展, 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由混业经营到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再经过长达一二十年的金融创新与融合的演变最后通过修改立法的形式过渡到综合金融的过程。

综合经营是混业经营的升级模式, 是中国金融企业的未来。而“混业经营“应该是金融创新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它给渴求变革, 不断努力追求利润的中国银行业一个进步的机会, 它使我国金融企业在各自领域内利润摊薄的背景下, 一个拓展业务增长利润的绝佳机会。

5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鉴于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金融监管体制也应该是混业协同监管模式。加之, 我国现行分业监管体制存在诸多矛盾和缺陷,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既能考虑到未来的挑战, 又尊重传统和现实的状况。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的趋势, 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 即功能性监管, 统一、综合的监管模式必将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最终的选择。同时,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 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还是证券业, 独立的金融机构占绝大多数, 银证合作、银行代销基金等还仅仅是表层的业务合作, 完全突破分业界限的分属不同金融行业的业务交叉、股权交叉等才刚刚开始。加之, 法律还没有为混业经营提供畅通的途径。这些都决定了金融统一监管短期内在我国还缺乏紧迫性、缺乏稳固的基础。因此,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金融发展阶段, 当前可选择的路径就是:在现有监管体制框架基础上, 做好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监管工作, 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 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逐步将金融监管体制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从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 然后再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框架。

我们应该相信, 经过一段摸索和实践我国银行混业经营, 必将成为金融业经营的主要模式。而银行业从混业经营过度到更加完善的综合经营阶段, 也许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摘要:银行混业经营的内涵及当前的国际趋势;中国混业经营的现状、发展必要性、可行性;我国银行及金融业开展混业经营的法律障碍与金融改革配套的法律需求。

金融混业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金融\"一词也越来越被广为人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会涉及到金融,也正是因为它涉及面非常大,所以金融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就主要分析了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并探究了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的具体应用以及它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金融管理;具体应用;意义

引言:

金融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是一种交易活动,金融的本身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但通过金融的手段可以获得巨大的现实价值,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过在企业的金融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金融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要想法设法采取积极地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完善金融管理在企业的应用,才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一、关于企业经营管理和金融管理的含义

(1)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营获最大利润而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够顺利的实施,并有效的调整所进行的各系列的运行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而管理是把事情做对,所以企业的经营是指涉及市场、顾客、行业、环境、投资等问题,而管理指的是涉及制度、人才、激励等等问题。简单地说,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

(2)金融管理

金融管理是指对货币流通活动与信誉活动跟它相联系的的发行、结算、兑换等经济活动的,并为了实现货币供求平衡、稳定货币值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實行的管理活动。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金融管理是企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企业要想进行经营或者生产活动,首先要做的就是筹集准备将要运行的经营资金,而运营资金的筹备就属于金融管理的范畴。关于企业的运营资金来源于几个途径,包括资金、银行借款和向市场负债这几个方面,股票也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资金筹集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哪种方法,它们都是通过进行金融的活动来进行管理的。企业进行金融管理,以确保消耗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一步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必须要考虑的,金融管理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金融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个体的发展依赖于整体的协调与稳定,只有整体稳定了个体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促进整体更好的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只有企业整体稳定了,各部门才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但企业要想整体的协调与稳定依赖于企业资金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企业资金越能够有效顺利的管理和流动,企业就越协调稳定,金融管理又是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重要内容,金融管理越有效,企业的稳定性就越强,发展就会加快。所以说金融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使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更加规范

预算是指企业或者是个人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它将各种经济活动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它包括的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包括计划性地处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预算机制能否在企业的发展中运行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预算工作在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金融管理能够使预算更加具有计划性,预算结果也更准确,所以金融管理能够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

(2)使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信息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所以及时有效的信息在金融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越先发现商机越有利于企业找到新的突破点,就越能加速企业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来预判经济危机,在其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准备。通过金融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运用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加高效。

(3)使金融管理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很多企业都出现过资金不明流失的情况,到底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还是被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放入到了自己的腰包,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都是监督监管制度存在漏洞,不够完善的表现。通过金融管理可以使企业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更加明晰化,提供资金动向和金融风向的资讯和信息,这样才能加大金融的管理监督机制,使金融管理监督机制更加完善,以此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四、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运行的意义

金融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企业的各方面发展都息息相关。适当的加强和发展金融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能够使企业向着高效率,高收益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金融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金融管理可以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相应的金融管理政策和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贷款政策,这样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业务操作流程,使企业能够尽快得到信贷。可以为企业提供不间断的资金链,支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发展下去。

(2)加强金融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享受更多更优惠的社会资源,使企业可以比其他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好本企业的金融管理可以有效的管理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与资金,以最少的资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成本降低以后在同类企业中的社会竞争力就会相对的提高,会比其他企业更有发现空间,同时也就能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长足发展

企业进行发展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金融管理能够使企业发展更加稳定,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为企业提供适应社会变化的资金管理,开发创新产品,所以只有加强金融管理,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总结:

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或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深入的了解与学习金融管理是必须的,金融管理理论的素质是否达到要求也应成为企业招聘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之一。总的来说,只有将金融管理充分、合理、有效地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才能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金融管理使企业对市场能够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调整合适的企业经济战略计划,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孔飞.浅谈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新经济,2015,11:82-83.

[2]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14:116.

[3]王雍.浅析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新经济,2014,12:93.

[4]谢志琴.财务杠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7,13:80-82.

[5]吴冬才.互联网金融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会计,2015,10:4-6.

上一篇:经济转轨关系论文范文下一篇:边区社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