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思想范文

2023-09-22

社会管理思想范文第1篇

1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取向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宝库,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以道家为辅, 它影响着东方乃至整个世界, 其主要取向表现如下。

1.1 重视人才培养

在诸子百家中, 墨子的尚贤式人事管理,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 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 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选人标准:择人任势, 知人善任;还有清朝颜元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教育目的, 都对当今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2 重视和谐稳定

在我国封建社会, 政治、伦理和教育三位一体, 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德性, 因而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色彩, 统治者追求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修己”与“安人”, 就是强调通过教育管理者道德威望的感召和示范, 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 达到最佳的教育管理绩效, 强调自然而然的伦理, 促使学校稳定发展, 儒家认为处理这种关系的最高原则就是保持和谐。

2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取向

关于西方教育管理理论,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吴志宏等从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结构主义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方教育管理理论。黄葳从古典组织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等几个方面对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了探讨。西方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取向:

2.1 追求教育管理的效率、理性和技术化

校长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衡量教师的工作效率, 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的差距, 制定相应准则培训教育工作者。虽然不少教育界人士批评科学管理理论, 但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管理促进了教育管理科学化和理论化, 为教育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是功不可没的。如在科学管理盛行时, 引进学校统计技术、量表等, 促进了定量、定性分析的趋势及有关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 反过来, 又推动了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2 关注教育管理中人的价值、伦理问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看到了科学管理所忽视的一面, 即从人的心理需要和交往方面来看待问题, 认为教师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外, 还有精神的、生理的需要。于是行为科学理论家开始研究人的需要,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教育管理人员在此影响下开始研究如何用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说的这种优越性在今天的学校管理中仍然体现得非常广泛。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 而且要把学校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3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差异

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条件、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笔者看来,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3.1 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经世治国之道, 还是道家的水式管理都有明显政治性, 即安邦定国。我们主张“天人合一”, 重视人的情感、价值观, 追求和谐发展。在学校管理中, 提倡以德服人, 培养政府需要的人才维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重视非理性因素。而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是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渊源, 它的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方法为西方管理思想指明了方向, 在近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式的教育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学校组织结构功能等具体研究,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挥, 关注教师的个人效率意识, 强调实验分析与定量公式来研究学校管理问题, 提高学校组织运行效率, 更崇尚理性。

3.2 哲学基础不同

在西方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 最重要的一个驱动力就是教育管理的哲学基础, 每一次教育管理研究的转向都与哲学基础有关。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促成了教育管理“理论运动”, 以科恩的范式哲学为基础产生了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与西方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方式相比,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经验成分十分浓厚, 教育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经验产物, 他的创立者是一些本身没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哲学家、思想家, 理论层面仍集中于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引介和一般教育管理理论的迁移, 没有成熟的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

3.3 人性认识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是以儒家人性为主导, 包括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国传统人性论置于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都较为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在学校管理中, 培养有德行的学生, 重组织、重群体, 维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而西方较为流行的三种人性假设, 有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 更多地强调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 强调人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引导满足教师的各种需求, 注重教师的效益, 注重个人奋斗, 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要求以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3.4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交融

无论是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 还是西方教育管理思想, 每一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都是针对自身条件提出的理论主张。前者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注重整体观和道德教育, 追求和谐;而后者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有重物不重人的倾向, 重经济利益不重道德教育, 重教师个人劳动能力和技术的最大发挥, 不重视群体之间的协调和心理状态的适应。在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随着各国相互合作的不断加强, 也使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汇合与互补。

21世纪是中国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碰撞的结合, 并获得发扬的时代, 两者缺一都将跋脚难行。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融合, 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 需要在古今结合、中方与西方综合的基础上, 走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未来的教育管理既要向西方学习, 又要融合我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精华, 博采众长, 做到融合中有差异、差异中有融合。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现代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在以往教育管理思想研究成果基础上, 总结了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取向及其差异, 阐述了两者融合的趋势。探讨两者差异, 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和交融双方教育管理思想, 促进教育管理理论及实践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思想范文第2篇

(一) 魏卫两国对商鞅管理思想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诸国变法当中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 其变法中主要条例延续至秦二世时期, 如此影响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的变法, 值得我们去探求他的管理思想, 因此, 我们欲探求商鞅的管理思想, 就一定要探究其思想形成的渊源, 商鞅出生于卫国, 在卫国成长, 成年之后在魏国担任中庶子、于秦国担任左庶长, 后升为丞相两国, 其管理思想形成于卫, 成熟于魏, 落实于秦。

卫国, 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 周室讲刑罚政策较为详尽, 受殷文化的影响, 殷法崇尚德刑兼用, 刑治多于德治。商鞅在法制严苛的社会环境下长大, 也深知法律对于一个国家壮大的重要意义。

魏国, 商鞅在变法时, 对农业和军事极为重视。魏国对商鞅影响较深的当属李悝、吴起二人。经过李悝变革后的魏国, 在法制上十分的健全。李悝所处时期虽早于商鞅, 两人在时间空间并没有机会有所接触, 但商鞅早年曾在魏相公叔挫府上担任中庶子, 因此亲眼见证过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的繁荣。也正是在变法余风未散的情况之下, 对商鞅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商鞅根据李悝的法学管理理念, 在秦国根据秦国之政策, 设计出了一套变法措施, 并在秦国实行变法改革, 商鞅同样也是实行奖励农战等政策, 且在深度和广度之上已经大大超越了李悝, 并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吴起曾在魏楚两个国做过官, 其生活年代同样也早于商鞅, 他的主要功劳绩在于发展军事。对吴起曾在魏国推行新的征兵制度, 他通过严格的筛选士兵并进行严格的培训, 培养出了被称作是“武卒”的步兵, 另外在楚国任职时, 吴起同样也在出国实行关于强军的变法, 吴起认为国家大强大, 需要从削弱贵族, 极强兵力入手, 另外, 他还建议楚淖王“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以此方法, 不仅能够削弱贵族实力

(二) 秦国社会现状对商鞅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们从上面的可以看到, 对于早期商鞅思想产生影响的, 多出自与于李悝, 吴起等学者, 他们虽属兵家、法家。但其思想大多都是带有仁和的色彩, 然而观察商鞅的变法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 商鞅的思想之中几乎没有前面学者所具有的仁和。石磊在译注《商君书》第二章垦令序言的时候提到:“商鞅的举措在今天看来还是十分激进的, 一些措施, 对于中国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为何商鞅早期仁和的管理思想, 在秦国发展之后就变得如此激进, 蔑视人性呢?这要从秦国的国情探求线索。

其一, 秦人民风粗野尚武, 秦人虽与周室有接触, 但远离周文化, 且与戎狄相近, 因此要治理这种蛮夷之风, 必须以武治武, 这也是商鞅极端的管理思想的一大要素;其二, 旧秦人法律原本严苛, 且法律中带有连坐之策, 因此商鞅变法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旧秦法影响的。

二、商鞅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在封建时代的管理学, 冷眼静观社会发展的态度, 以静默的心态去严格计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且它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最为明显, 这也就构成了法家冷峻的特点。法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地方在于他对现实管理有着合乎历史性的选择, 并且倾向以冰冷的法律制度去规范管理、而弱化了人情。

(一) 商鞅管理思想中的内在逻辑

1. 人性论

商鞅认为忠厚老实没有知识学问的百姓最容易管理, 而富有学问者则是奸诈狡猾的人, 商鞅认为, 在面对利时, 人性是毫无善的可言的, 人本性是自私的, 遇见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就会想要占有, 这就像腹饥则食, 乏则息一样平常, 这些是不会随着教化而改变的, 唯有通过制度的约束才能不使其作乱。

商鞅在其管理思想中, 并没有彻底否定人性的恶, 反而做了进一步论述“人性好爵禄而恶刑法, 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 故赏罚可用”, 因此商鞅根据“人性好爵禄, 恶刑法”来制定法规, 提倡根据人性恶的一面, 通过赏罚制度来管理, 而不能使用德行教化。商鞅把人性好恶与管理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赏赐刑法等方法, 推行“重农”“抑商”“奖战”“奖耕”等政策。

那么面对人性的恶, 商鞅认为光是法律的约束也还是不够的, 此时在商鞅的管理条例中带有及其严重的“愚民思想”, 在《垦令篇中》写道:“心躁欲之民壹意, 则农民必静。农静, 诛愚乱农之民欲农, 则草必垦矣。”愚商鞅认为人民变得愚昧无知便只知道专心务农, 便没有其它心思作乱了。基于当时秦国高层管理者迫切想要解决温饱的心态, 发展农业, 提高战斗力。因此在现代社会及不看好的“愚民思想”, 在短时间内的确能够快速的使民心归一, 发展经济。

2. 历史观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 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乃至文武, 各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 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 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 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 循礼者未足是也。君无疑矣。”商鞅认为面临复杂社会环境的同时也面临复杂的法律制度遗产, 如果不以实际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仅仅固守旧法, 只能带来对法治的无所适从, 进一步就是与整个社会发展脱节。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更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商鞅反对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商鞅认为“时移事变, 因时制宜”,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母系社会, 从原始部落到一个具体的都城, 从人人平等, 到尊贤尚贤。类历史是不断的变化, 且有迹可循, 人类的发展应当顺从历史发展, 同样, 管理制度的设立也要遵从社会历史的发展。

华夏中原的文化传统一直存在于继承的传统是观点之上, 认为先祖之思得以成功, 必然有其精髓在其中, 因此便终日抱着一本经典史记或君王语录, 不去结合实际来探究与当下的条件是否相符, 因此商鞅的历史观, 在当时还是十分前卫的。

(二) 商鞅管理思想外彰显

1. 立法思想

立法要“以时而定”这一点便是符合了商鞅辩证的历史观, “古法则后于时代, 修今则塞于势”, 商鞅认为人类的管理文化不是静止不前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持续向前的, 管理的制度、规则、管理者的思想都是应该紧跟着时代的规则的, “上世亲亲而爱私, 中世尚贤而说仁, 下世贵贵而尊官。”因此商鞅认为, 要对当下的环境进行分析, 便得出“今世强国事兼并, 弱国务力受”。在大变革时代下, 各国国君倘若想壮大自己国家的实力, 就必学通过加强自身的实力来壮大统治管理的权利实行以“势”取信, 以法分权的局面, 因此便有了下文增强王权, 强调“力”的决策局面。

2. 赏罚原则

前文有提到过秦国变法前的主要矛盾有二:其一, 在于地多人少, 土地得不到开垦, 另外秦人常年与戎狄作战而荒废了农业。因此为了壮大国家, 商鞅认为必须要采取能够富国强兵的方略——发展农耕, 在《商君书——垦令》这一篇中, 几乎每一段落的结尾都会带上“则草必垦矣”, 由此可见商鞅对于开垦荒地这一问题的重视。其二, 在于爵位大多数是由贵族之人担任, 百姓之军功不能得到普遍奖赏, 民众普遍认为贵族“农战可避, 而官爵可得也”, 而战斗力又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 “国之所以兴者, 农战也”因此在发展农耕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军事。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商鞅通过“刑法”这一手段去改善, 《商君书》中曾多次提“民之性, 饥而求食, 劳而求逸, 苦而求乐, 辱则求荣”那么面对人性此恶的一面, 不是消极待命, 君王在管理百姓时应当先避百姓之智慧,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愚民政策”, “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再利用“人性好爵禄而恶刑法这一特点”去制定法律。商鞅是历史上第一个较为详细的以人性论区制定详细的管理条例者。虽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 虽然其“愚民”政策不可取, 然这种“好利恶害”的管理行为正是体现了一个法家学派, 主张“法制”的管理思想:并且从这种管理思想出发, 欲治理好一个国家, 必须实行以赏罚为后盾的法律, 那么在国家治理时, 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现状先制定合理的法律, 且法律重心要偏向农战政策, 利用赏罚的办法将其推行并加以实施, 以此来“垂法而治”“缘法而定”。为了能够实施奖励农战的法律, 便有了下面的“壹赏”“壹刑”“壹教”。

“商鞅:圣人之为国也, 壹赏、壹刑、壹教。”所谓“壹赏”, 从人性好恶的角度出发, 若果没有明确公开的赏赐条例, 那么就会有奸邪之人侵夺有功之人的利, 因此所有的与利相关的俸禄、官职、爵位, 都必须严格按照战事中所取得的功绩下发, 有了明确的赏罚条例, 臣民们会明确行为目标为国效力。所谓“壹刑”,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所谓“壹教”, 所说的统一教化, 是指那些见闻广博, 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 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 不能因为这个而富贵, 不能因这个本事而评论法令刑罚, 不能因为这个独自创立私人的学说, 并用私人学说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思想。“壹赏”“壹刑”“壹教”作为具体法项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秦时旧法, 商鞅立法主张建立在人性恶的条件下, 结合国家当前国政, 予以升华, 这里再次强调, 商鞅立法, 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本性, 而是严格按照辩证的历史观发展的, 在《商君书》中我们看到, 商鞅在论证自己刑法观点时, 多选取历史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由此达到国家无赏、无刑、无教的状态。

三、商鞅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一) 富贵下的富强

商鞅变法时期, 处于小农经济的冷兵器时代, 一个国家的兴衰是由国家的实力、财富所决定的, 因此国家的财富是以保证国家壮大的必要手段, 保证国家富强的必要手段的方法就是发展农业, 提高年产量;壮大国家军队实力, 增强每个士兵是战斗力。

现如今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下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快速进程, 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就等于间接拥有了竞争优势在科技竞争的时代, 此时的人才变成了最抢手的资源, 劳动者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 是雇佣者生产的机械工具, 而是在各企业竞争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掌握科学技术,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 保证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工具。

(二) 制度的完善对于管理活动的积极影响

商鞅的法制, 建立在性恶的人性论上, 因此, 他认为, 人的生活、思想、经济发展, 都是需要严格的法律条文来制约。“故圣人之为国也, 不法古, 不修今, 因世而为之治”

而现代社的法制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了, 可依然有“亲亲相连”“有发不依”的现象, 为此我们应当借鉴商鞅的法学思想中的内容。

首先是“信赏必罚”。管理活动中, 无论是君王还是企业的管理者, 都应当注重“信”, 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在信上, 一个组织里, 管理者是否能够按照制度来进行赏罚, 是管理活动中管理精神的确立, 如果不能, 那一切的制度都也只是摆设, 久而久之, 组织中的人员的行为必然会越发的脱离这个制度, 那么这个组织也会变成一团散沙。

其次是“任法去私”, 商鞅的管理思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深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 在满足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同时, 毫无顾忌的撕去在管理制度下看不见的温情的模糊的人际面纱, 而赤裸裸的揭示出其利害关系。那么在现代高效的恶管理活动中, 如何科学高效的完成工作, 就是严格遵守管理制度, 管理阶层的人际关系透明化, 相互监督,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有法不依, 徇私枉法, 为己谋私的有害企业发展的举动。

摘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诸国变法当中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 其变法中主要条例、及变法精神延续至秦二世时期。本文第一章以商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探究他的思想形成轨迹, 在从其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出发, 到管理思想的外在彰显, 分析商鞅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分析商鞅的法家管理思想, 去探究法学管理思想在大变革中的作用, 以及法家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启示。

关键词:商鞅,管理思想,变法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魏世家[O].中华书局, 1959.

[2]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O].中华书局, 1959.

[3] 商鞅, 等.中华经典藏书《商君书》[M].石磊, 译注.中华书局.

[4] 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

[5] 刘云柏.中国管理思想通史.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6] 吴保平, 林存光.商鞅之“法”的政治哲学反思——兼论法治的功能、价值和精神[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68 (03) :86-91.

[7] 王华.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之和谐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9.

[8] 陈立雄.商鞅“法治”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社会管理思想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敢想敢创,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应对新挑战。要不断加强调研,时刻关注员工思想变化状态,实现工作指导经常化、规范化。同时要以基层群众和营销人员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抓不懈才能解决营销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有效举措营销人员思想稳定了,激发了一线员工工作热情,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助力了营销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一线;思政创新精神;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说明了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企業在市场竞争中做好营销工作,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发挥强着而有力的引导作用,引领企业打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增强职工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为企业搏击市场提供思想基础。那么,就如何在市场营销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提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今社会,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更替很快。市场竞争尤其激烈,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也就是说新时代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立足于当时的背景,顺应发展大势,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走创新发展之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发扬创新精神,敢想敢创,提前做好风险识别和防控,并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提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精神。什么是创新精神?那就是别人没发现,而我们发现了就是创新;别人起了个头,而我们有新的发展进步就是创新;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整合、总结完善就是创新。要做好市场营销中营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养成创新习惯。将创新精神固化为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到一个高度,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用事实的本质看问题,当然了自己有这种从事营销工作的经历更好,没有就需要用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观点来引导员工,转变员工桎梏的思想,让大家活起来,让大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二是顺应市场发展。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背离市场发展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回顾我们企业发展史,每一次大的变革创新、跨越发展无不是顺应市场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三是拿出勇敢气魄。创新工作是别人不曾做过的,要开创一条新路并加以推广,不仅需要机遇和舞台,更加需要胆量和气魄,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度,敢于动真碰硬,最终统一思想,为市场营销发展注入思想动力。例如,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很多同志思想没有打开,只是停留在几个规定的动作,没有新思想,工作没有亮点。那么,通过讲一些创新案例和成果,激发员工的斗志,使大家从中汲取到新的思想,在做好规定的标准动作后,运用一些事件营销手段加以配合,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撬动市场;或者说由于火候不到时挫败了信心,在这个关键时间,我们需要给予员工做好思想工作和专业的知识的支持,给予其信心的支持,让他拿出勇气和气魄,为他鼓与呼,支持他们继续发扬创新精神,推动营销工作进一步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调研才能有的放矢

在市场营销中,做好一线营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自觉站在公司党建和营销工作的高度谋划思路、部署工作,转变工作方式,加强调研,搭建平台,实现工作指导经常化、规范化。一要转变工作方式。对之前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工作方式,要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体现新的工作特点,不能满足和拘泥于过去的工作方式。这就要求营销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仅要认真抓好公司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也要密切跟踪宏观形势、行业政策和市场变化情况,加强调研分析,敏感捕捉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深入分析一线营销人员面临的突出困难和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要加强调研指导。党建工作越往基层延伸,特别是到了市场一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多。因为每一位营销人员的思想是不一样的需要潜心研究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研指导,深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建立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积极思考某些思想是否普遍存在,针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提出措施建议,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三要搭建交流平台。营销单位的党建工作,面对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些相通之处,要充分利用公司《简报》、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交流平台,全方位反映和宣传营销区域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和工作部署,注重典型和先进事迹宣传,以点带面,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营销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

三、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才能解决问题

遵循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营销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为基层群众和营销人员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常态化、精益化常抓不懈才能解决营销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首先,抓学习。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改变思想模式。因此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包括具体的活动载体,都要持续不断、常抓不懈。我们在开展工作中坚持“方向不变,突出重点”,运用大家容易理解、消化和吸收的学习模式,比如以“三会一课”为核心的固定学习模式,辅之以“工作交流群”\"为依托的互动交流学习模式和以“公司直播平台讲座”为载体的网络学习模式,结合使用,增强学习效果。号召营销人员积极参与得分学习模式,例如“学习强国”、“三晋先锋”、“智慧党建”、改变以往用试卷考试的形式,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自查。组织营销人员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比如近年来公司组织赴朔州学习“右玉精神”、“赴陕西延安革命根据地”学习、“长治武乡八路军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学习等等。录制与建党100周年、党的十九大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优良传统等相关的教育音频和视屏,鼓励营销人员运用软件分享最美学习照、工作照,实现思想政治“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其次,抓服务。做好营销一线“服务员”,用真心真意真情来感动一线的营销人员。“人的心志是最大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转变人的心志,用新思想触动心志,思想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可以这样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只有用心用情用力去工作,就能让员工“拧成一股劲”。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坚持营销一线员工利益无小事,通过打造五星服务基层党组织,“急难愁盼我来办”等工作方法,调动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积极性,通过“我是党员我帮您”、志愿者服务先锋队、红马甲小队等志愿服务,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用组织的温暖来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

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建立营销人员动态档案,随时掌握员工思想、家庭、工作等各方面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关心身体不好的同志,对家庭条件不好的营销人员申请困难补助,对他们进行慰问和探望,并安排专人负责联系,帮助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具体困难;组织刚加入营销队伍的青年员工进行座谈交流,邀请营销精英分享工作经验,经常性的关怀、鼓励、帮助他们成长;对于性格内向的员工,组织团建活动为其创造更多锻炼机会。

第三,抓落实。就是要抓具体工作,把每一件事情落实好,未雨绸缪。对于营销单位来说“抓企业管理就是要抓营销龙头。”抓营销要从抓思想入手,这是一项必须做好的重要任务。

矛盾问题,积极面對。营销人员长期在外工作,面对营销任务偶尔会有畏难情绪,一时无法排解,思想压力也随之增大,此时就特别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时间节点,比如任务下达时、指标未达成时、任务完成奖励时,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营销人员积极面对、理清头绪、坚定信心、戒骄戒躁、勇往直前。

热点问题,考虑周到。涉及到一线营销人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热点问题,比如目标任务、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股权激励等,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挫伤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他们干工作的热情。因此对待发展党员、岗位调整、临时任务、评优奖励、绩效分配等工作,要提前认真思考,统筹协调处理,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实际问题,努力解决。营销人员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就是他们的实际问题,他们的思想问题也是由小到大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提高科学研判能力,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随时了解营销人员的困难和诉求,畅通沟通渠道,广泛收集营销人员意见建议,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提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大家的情绪,营销单位可以首先从提高薪酬方面入手,让大家觉得辛苦是有回报的,辛苦与业绩是匹配的;第二,对于一些有经验、有业绩、有思想的营销人员,不断提高待遇,让大家有一种政治地位;第三,营销人员在外多年,对家庭照顾的比较少,公司多渠道了解营销人员的家庭情况,对营销人员密切关注,通过对营销人员的关注,大家思想稳定了,也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业绩更高了。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特别是销售一线的员工长期在外地奔波,为了解决探亲难的问题,除了自己可以回家探亲以外,公司还可以给家属一定的名额到区域去看望自己的亲人,公司为家属报销往返的飞机票,不仅是探亲,更是让家属了解员工工作情况和环境;还有,一线员工在外地长时间营销作战对身体有影响,对此公司专门给业务人员每年度做一次全方位的体检,时刻关注员工身体健康状况;通过一些具体的举措,虽然还有些个别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但员工整体的思想稳定了,青年员工选择营销业务工作的意愿增强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了。

综上所述,做好营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精神,加强调研,耐心细致,把握政策、原则和方式方法。我们要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与公司营销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迷失正确的方向,并且取得实际效果,助力营销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毕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6期

【2】柳迎斌 《浅谈党建引领企业提质增效》   国企管理,2021年3月

【3】李秀宝 《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威力》   解放军报,2014(11)

【4】王映丽 《国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课程教育研究.法学教法研究,2018第12期

【5】赵映雪  钟星华《用好党政考核指挥棒   激活企业发展正能量》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9年29期

作者简介:宋涛,男,汉族,山西汾阳市,197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政工师,现任山西杏花村汾酒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职能二支部书记、综合管理部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管理思想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比较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需要充分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开拓创新。中国的管理思想的研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究对象模糊、缺乏史料的考证、不注重时代背景、对各种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缺乏梳理等。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技、人才支撑。

关键词:中国管理思想史;传统文化;管理方式;研究对象

中国的管理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历代管理活动的一般原则的思想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文化典籍涉及多个方面,如治理国家、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有些思想在当今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

从时间维度来看管理学,中国管理思想史包括了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其中出现的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管理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都为现代管理思想打下深深地烙印。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逐步确立,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管理和改革实践不仅需要管理理论支持,更需要具体管理思想的指导。在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我国的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开发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与总结新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管理路子。

1984年,前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管理思想研究及其现代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12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该专业学术团体主要从事发掘和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管理现代化服务。1984年,杨先举、覃家瑞合作编写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一书是由中国大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探讨中国文化遗产在现代经营管理方面应用的著作,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路独特,方法卓越,有关《孙子兵法》中诸如“庙算”、“七计”、“以正合,以奇胜”等的一些研究成果,其运筹和决策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开拓创新,在面对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时,我们才能使用新的管理战略与决策,在管理和实践中熟练运用,促使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进步。

(二)建立在企业管理研究思想上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封建制度瓦解没落,外国列强主义入侵,社会团体不断迭起的内外交困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于特殊的环境中诞生的中国近代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就是不断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来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所以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基础集中表现在洋务运动,及之后的企业管理思想研究上。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下,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官办军用工业工业,但是清政府由于财政问题不得不放松对于工业的要求,致使民间资本参加的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管督商办”的形式使很多商人失去了积极性。晚清洋务派“官商合作”的经济思想逐渐取代了“管督商办”,这种经济管理思想是近现代企业创始初期的开拓之举。其形式弊端也很明显,由于管理权仍在官府,官商矛盾不可避免。企业缺乏生命力使得这种管理思想的实践最终陷入困境。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问题,不得不转变经营方针,更多的官员和商人被发动起来,成立了具有更多民营性质的商办企业。

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不仅是通过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调研,反思了新式企业实践中诸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还要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从多方面进行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改革和提升。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现代管理思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企业制度发展完成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但是由于国家商业体制目前的局限性,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始终没有摆脱官办和管督商办的模式,使得我国近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之路复杂而曲折,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遏制且没有明确合适的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期,国内开始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国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求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欠发达,企业管理经验匮乏,管理技术缺乏系统性指导,所以便积极引进了前苏联的管理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企业逐步贯彻落实新的管理理念,经济发展管理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基于以人性假设为主线索的西方管理思想理论渗透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演变,以学习、引进、发展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新一轮管理思想改革开始了。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和转变,科学性管理的指向不断向人文主义倾斜。组织文化管理模式不断应用,并影响着企业内部软实力,围绕服务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最基本的文化要素进行经营管理,以共產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为主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思想导向,鼓舞调动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民族之间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差异、技术水平参差、社会制度区别,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管理思维模式、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蕴含强烈的地方特色。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思维模式不同。中西方的管理思维模式有着很大不同,西方管理注重“精准”、“细致”等理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唯理哲学。它们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用实证检查、观察,通过数据来验证假设,将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贯彻科学的原则。从理性角度出发认知事物,排除情感的因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构成因素的分解,找出规律,整理和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知。西方的管理思想是理性和明确的,以条文、规章等条条框框规范个人行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入世”,具有广泛的的涵盖性,即“劳心者治人”。在管理实践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以道德伦理为辅助来对人进行约束,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倡导个人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管理思想由人情贯穿,重“义”轻“利”,属于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有着双重的影响,既有促进其发展的利好因素,也有阻碍其发展的障碍成分。传统的管理思想必须经过不管的改进发展,去粗取精后才能更好的与市场经济相容。

(二)中西方的管理思想方式不同。西方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关注于科学性。西方管理科学崇尚,“个人中心主义”,其强调单方面个人的私人利益,提倡竞争精神,包括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所以,平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因为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刚性管理为西方管理科学的主线,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分析,避免滥用权力,最大程度提高管理效率。以工作为中心,以合同及规定原则所认定的契约关系进一步明确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与西方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是,中国的管理方式更具艺术性,以人伦关系和情感法则为中心,受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的制约。人伦结构分匹配了行为角色,赋予个人应尽的等同行为角色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其权利和义务因对应的人伦关系不同而不同,因此展现不同的行为习惯。中国管理方式多以较为柔和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思想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更注重是人情管理和感情舒畅。中国追求社会稳定与和谐,通过提升修养,知行合一,管理方式效法自然,这种柔性管理注重人的情感,以人为本,更多采用以思想教育和政治熏陶为主的管理方式,甚少使用强制手段。刚柔管理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刚柔并济,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科学作用与艺术之美。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目标不同。由于中西方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价值体系的不同,其所引申出的价值管理对象和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起来,交易贸易促使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以利益为重心的主流意识的形成。西方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注重过程和细节。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西方管理的核心问题,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整个管理过程都受“利”的支配,不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西方的管理着重于细节的微观管理,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运转,而相对忽略社会的宏观管理。

中国管理思想的理想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各有所安、其乐融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都着重“大家”和奉献精神,不提倡“小家”和个人私利,核心集中在对“人”的个体修养的研究。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团队合作,虽然要求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以身作则,但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循环状态则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主要方式。

三、中国的管理思想史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的思维惯性,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管理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革新,管理方式层出不穷,但是也存在某些问题。

(一)研究对象模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仁”和“礼”的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解释和阐述。古代思想管理家的理论基础多借鉴文化史料,其阐释的主要是一国君王的封建制度管理,即“治国安邦”。古代管理思想的目标是社会的安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而近代管理思想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贸易活动。古代管理的管理背景环境是可以预期的,而现在管理则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因素及国家政策变动。古代管理对象的侧重点是人,如何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本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虽然人也是近代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其本质是追求人所带来的效益和最终结果,通过管理人把过程做好,对于管理者自身的修养标准并没有作以界定。由于管理学各个阶段的内涵和主体的差异性,相应的管理思想也不同。所以中国思想管理史的研究是从古代治国安邦的不断过渡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的,这两种管理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何种思想,或者该不该去明确的划分对象主体,如何划分,划分后的结果预期等,这些都尚未得到解决。

(二)缺乏史料的考证。中国的管理思想史于古代就初具雏形,到进入实践和发展的阶段不断融入西方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的转折点。与西方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科学的管理理论不同,中国的管理思想大多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的副产品,这些理论的提出缺乏假设检验和模型运算,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我国在管理思想方面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迄今还没有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三)不注重时代背景,缺乏管理领域间的关联思想研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管理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管理等各方面,但是主要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伦理规范和国家管理两方面。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中国现代管理实践的研究只注意两者之间的演变联系,忽略了它们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和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通过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高产生影响力,使被管理者从主观认可服从,从而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成为辅助力量。而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往往忽略历史条件和背景,站在古代的视角对当代的管理思想做出牵强的解释。如果以当下的经验来对历史进行研究,会脱离思想史本身的含义,得到武断的结论。

四、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展望

商业全球化和信息化带给管理思想新的血液和影响,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的层面,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它。

(一)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由于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还集中在对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停留在资料收集阶段,缺乏进一步的考证和验证,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应该系统分析各时期管理思想的来龙去脉。中国企业的管理尚在“思想”层面,缺乏管理科学的实践性理论,缺乏针对系统的理论支撑。我国还没有中国管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设置,导致中国管理思想史不能形成自己专业的队伍。中国管理思想史是一门管理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只有赋予中国管理思想史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正确的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必须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的发展现实出发,只有借鉴现实管理工作发展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研究和开拓工作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中国须在自身社会主义发展的现有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学科理论,调整和吸收,使其变成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经济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不仅同经济、技术、文化相关联,而且和民族特色有着密切联系,这在管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除了探究历史的真相,更是通过历史来揭示未来。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研究管理思想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理清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窺[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12( 1): 4~ 7.

[2] 李孝迁. 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 安徽史学,2009( 3): 22~ 29.

社会管理思想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走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次新旧教育管理体制的碰撞,也是一种在促进学校管理理念与实际工作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特色与趋势为基础的有机转型。因此,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有效优化学校机能要素、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以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有序的管理措施,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达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与育人目标的目的。本文就以中小学学校管理方式为基础,探讨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与有利有益之处。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 校园管理策略 重要性与优势

“以人为本”,旨在强调人的本性特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合理化需求为目标,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利用有效的人本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首先,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竞争积极性,使学校管理者不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和各种强硬措施来进行学校的行政管理与人员管理,而是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其次,忠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用其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管理政策及措施,为教师创建一个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育人环境,激励学生乐意、愿意、有意、得意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中小学的育人之责和管理之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上发挥最佳的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建构实质性校园管理

笔者认为,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泛性,它是以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管理形式存在的,教师与学生每天似乎都在相同的校园活动中度过。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严肃、谨慎的校园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以达到约束教师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的目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超前共享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很难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轨,这对学校吸取时代特色,从而对增进校园内部教育与管理机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小学为更有效地改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校园管理理念,以建构实质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基础,并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为校园管理文化“改头换面”。那么,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现代化的推进让我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主体功能作用,而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基础性教育的开端,掌控着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校园中以群体形式生存,其普遍性特征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方向,而更要认清的是,每个学生也都是以单个个体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异同性,这才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之处。

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就是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以个体特性存在的主体功能,在日常校园管理中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教育与管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泛概念式的管理。

以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为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否吸收了课堂上教师对素质道德知识的传授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完善学生思想情操的目的。

而新课改下,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也应注入“以人为本”的新鲜血液,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能动性为主,运用合理、创新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身体与思维都“动起来”,有利于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完善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教师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学生课堂高效学习效率的实质性管理。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创建有针对性的校园管理

传统的中小学管理组织模式呈“金字塔”状,管理者处于塔尖,学生处于塔底。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责任主体明确,进行层级管理将使得各项任务得到有效分解与落实。但是,在如此的校园管理方式之中,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支配的被动管理方,学校的管理是以学生普遍性特点为支撑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内在潜质、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因此,中小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接受能力,灵活使用管理手段,以最大、最优的程度发挥校园管理的积极作用。其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主体功能作用得到了重视,有助于学校管理效率的提升,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强有力的针对性管理,以多层面、多角度的方式看待不同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显现学生自身的突出本质与独特技能,为中小学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个性化铺垫。

例如,张三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却是一个善于沟通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孩子。如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教师一般喜欢学习好而乖巧的学生,所以张三同学可能不会得到教师的“青睐”与“重用”。但是,当学校管理认真贯彻并落实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思想,针对张三同学的优势与特性,给予他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让他的才能得以发挥的同时,也将促进他努力奋进的学习积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营造全员出动的校园管理

传统的中小学校园管理中一般施行“硬着陆”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管理者(校长等)对被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直接进行上下级之间指令式的要求与约束,这种管理方法是所有学校管理惯用的管理手段。然而,学校是育人之地,过于武断而强硬的管理措施将会产生不良效果,结合现实实例来看,近年来学生不服学校管理,进而以违反校园规章制度为乐趣的现象很多,还有学生家长与学校矛盾激化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因此,校园管理必须进行有效的整改与调节,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策略的优势,放低学校管理者的姿态,尊重与学校持有关系的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人群,合理聚集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营造全员出动的校园管理模式。

首先,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或要求都应清楚地让学生、学生家长知晓,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学校内部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协作建造和谐的氛围。

其次,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学校即将开展的活动或构思,充分汲取师生的想法与观念,以人本思想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型综合组织的能力。

再者,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中来,也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主观思考能力与敢于表达能力,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是有利有益的。

例如,学校领导为有针对性地紧跟时代步伐,增加了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力度,学校领导将此提案或以会议形式或以校内公示形式告知学生与教师,耐心接受师生的意见、建议或批评,并根据这些想法改进课程设计、科目安排等等,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到学校管理的各个角落。

四、结语

21世纪,无时无刻不挥发着“以人为本”、“科学教育”的时代气息,中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打破了陈旧的管理理念,开拓了新型教育思路,是倡导更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措施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体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之路,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了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能力,推动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因此,中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有利于迎合时代教育发展特色与教育发展趋向,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逐步追求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凝聚教师向心力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彰显新形势下和谐共融、互尊互爱、科学决策的教育理念,有效充实人本管理思想,有助于将校园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作为教育未来发展的风向标;有利于为学校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令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中蓬勃上进,让教师在温暖、人性的工作氛围中创新教学,以达到不断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提高与管理方法进步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D].内蒙古大学,2012(05).

[2] 章浩.高中教师管理中践行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04).

[3] 卜志国,李文芹,崔兴凯.坚持“以人文本”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06).

社会管理思想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STP”理论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和基本方法等,探讨“STP”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相关性;能否将其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分析可知,“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可取之处,文章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STP”理论 市场细分 市场定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理论——“STP”理论,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使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获得较高收益。“STP”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思想与方法。我们可否将“STP”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与做法。

一、“STP”理论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和基本方法

“STP”理论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最后把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目标市场中的确定位置上。“STP”理论中的S、T、P分别是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的概念是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d Smith)在1956年最早提出的,此后,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温德尔•史密斯的理论,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STP”理论。

“STP”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选择确定目标消费者或客户,因此也可称之为市场定位理论。具体而言,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目标市场是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也是对企业最有利的市场组成部分;市场定位(Market Positio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阿尔•赖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营销学概念,所谓市场定位就是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让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STP”理论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整体把握,局部分解”、“综合分析,选择进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整体把握,局部分解”是指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的整体把握,了解消费者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市场调研,找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购买习惯、购买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即若干个细分市场;“综合分析,选择进入”是指企业将各个细分市场逐一分析,结合企业自身条件以及目前市场状况,选择性地进入某些细分市场即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是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包括同类产品的现有竞争者以及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的竞争者、购买者、供应商等,针对消费者对同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避开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劣势,塑造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二、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迅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现实,使得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显得有些不足,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育方法不够灵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等。在这一背景下,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或尝试。

“STP”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无相关性?“STP”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确定目标市场,其三个核心要素是细分、目标和定位,其研究对象是市场和消费者,这意味着“STP”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关的或者说是通用的。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即大学生群体;也有一个目标问题,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问题;也有一个定位问题,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选择问题和教育定位问题。此外,“STP”理论的基本方法即“整体把握,局部分解”、“综合分析,选择进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能否被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STP”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任何一种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可移植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新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STP”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和思维方法,使我们能够认清大学生的不同群体类型,了解其不同特征。通过利用“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可以帮忙我们掌握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思想动态,进而针对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与其针对性是相互关联的。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制定符合不同“教育受众”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与偏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其更好地认清自我,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个人所长,增强个人信心,激发提升愿望,让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三)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其针对性、互动性是相关的。针对性的增强能够带来互动性的提高和有效性的增强,互动性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养。

(四)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

本文所说的延展性,主要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使得高校思政教师为了满足大学生中不同群体类型的不同需求,积极扩展其教育内容,主动创新其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

三、如何运用“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针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尝试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借鉴“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根据“教育受众”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学习情况、能力情况等,将其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针对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情况,发现并分析大学生中同一群体类型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群体类型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策,并对每个“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结合“教育受众”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的目前状况和未来潜力、教育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育主体所在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针等,尽可能地挖掘和开发“教育受众”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的竞争优势和个人特色,树立并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核心竞争力,提高其在未来就业中的人力资本优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造就出知识性与思想性、素质与能力于一身的“教育受众”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

第一,“整体把握,局部分解”,通过调查分析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大学生中不同群体类型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整体把握”的含义有三个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要有整体把握;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有整体认识和掌握;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的整体发展要负责任。“局部分解”的含义有两个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分解,揭示教学系统及教学过程的内部规律,促进每个大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协调促进、方法和情感的和谐发展;高校思政教师要依据一定的变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大学生中不同群体类型的不同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同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也需要对“教育受众”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进行细分。我们可以根据对大学生的性格、学习、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得出调查数据和调查结论,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如可以主要根据人格这一变量进行细分,分为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智慧型、忠诚型、开朗型、领袖型和平型等九种类型;可以主要依据思想状况这一变量进行细分,分为积极进步型、中间过渡型、消极落后型等;可以主要根据性格这一变量进行细分,分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等;此外,还可以主要依据心理素质、学习情况、能力特长等变量进行细分。

第二,“综合分析,选择进入”,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市场”,争取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结合。通过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市场细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致有哪几种群体类型,进而分析每一群体类型的不同特征,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同时,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市场细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确定几个主要的“目标市场”,着重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突出、效果鲜明。

第三,“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帮助不同的“细分市场”确定各自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着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各自的竞争优势。不同群体类型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所长、思想特点等,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不同群体类型的大学生的知识、思想、能力、素质等都有所提高并有所区别,从而打造出各自的竞争优势,提高其未来就业的综合实力。

第四,全程开展跟踪调查,不断收集反馈信息,适时检验教育效果,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在将“STP”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的跟踪调查,针对不同群体类型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素质状况、能力情况等开展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收集尽可能准确详尽的反馈信息,适时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确定更为可靠、可行的细分依据,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制定和探寻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方法。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艾尔•强森.跨位[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

2、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国土局双拥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