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本文所提到的城市空间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凋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建筑设计和规划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完成的,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1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原则。

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①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②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③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I生,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2 基于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的设计

1)广场的作用。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人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对高层建筑主体的设计。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比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人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人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一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一些简单巧妙的处理方法。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3 结束语

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如何让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的风景,这是我们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的任务。我相信,随着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建筑设计水平逐步认识和提高,只要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使得高层建筑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本文从二者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四类建筑设计的关系,并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个人的浅见,旨在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未来展望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居点,它包括居民住宅、学校、商店、医院、广场、公园等设施。而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一个个部件,也可以说城市是由一个个建筑组成的。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内涵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欲深知二者的统一关系,必先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内涵。

1.城市规划设计

一般来说,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建成环境特征,使得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若以整体城市规划设计为依据,可以将城市规划设计进一步分为专项设计和局部设计,但建筑设计在每一个分类中都占有一定分量。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规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规划设计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确定出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的布局,科学确定车站、铁路枢纽、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位置与规模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中都隐含着各类建筑的设计与规划。

2.建筑设计

如上所说,建筑设计属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一项,它主要是指设计单项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群要做的所有工作。由随着科学技术的与日创新,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也越来越被广泛深入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比如常涉及的建筑结构学、各种管线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建筑声光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工程估算等方面的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一般通指“建筑学”范围之内的工作。它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的和谐统一,达到内外俱美的艺术效果,综合协调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科学运用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同时以最低消耗去的最大效益,达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的综合效果。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四类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主要项目,而建筑设计又包括不同种类的建筑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标志建筑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魅力,有时也会成为城市的代名词,从而使得家喻户晓。有些城市标志性建筑是传承历史留下来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整体变迁,在旧城新建时又发挥了其历史传承功能,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有些标志性建筑是在后来的规划中新增的,极富现代气息,又能成为经典,例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诞生于争议中,却最终成为巴黎的标志。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其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彰显度,以及要規划在交通便利处,以方便人们游览、观赏。

2.历史建筑

城市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建筑是无声的记录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保存与维护。古建筑凝聚了勤劳的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有些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些可观民风民俗,有些可赏古典建筑风貌。而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更能代表现代建筑事业的“兼容并包”之心。因此,妥善处理历史建筑或特色建筑是促进城市规划设计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3.居住建筑

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居住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我们所说的居住建筑一般是指小区,其需要配建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各个方面的协调度也是比较高的。

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包括一要方便,生活设施齐全;二要居住舒适,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觉得舒适;三要卫生,保证充足的室外绿地,活动场地要具备良好的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四要安全, 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居住建筑的设计还要遵循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同时优化城市规划设计。

4.商业建筑

城市规划设计中最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就是商业建筑,故而首要解决出行问题,商业建筑设计一般会拟建在交通便利处,形成一定的商业圈。由于人口密集度比较高,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等的紧急救援措施以及要随时保持交通顺畅。同时,商业建筑往往是工作休闲区,也通常是中高层建筑,乃至超高层,所以要保证其良好的日照条件、通风条件。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影响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绿色因素,二是人文因素。绿色环保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人文关怀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1.绿色因素

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设计还是各类建筑的规划设计,向往绿色、亲近自然一直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从光照条件来说,建筑的布局朝向、建筑物形体本身、房间高度和进深、门窗尺度和形式、屋檐遮阳等,都需要考虑引入自然光。从温度与湿度上说,利用自然通风的环境更舒适宜人,所以空调的普遍使用加重了对城市区域气候的不利影响,未来建筑的设计会更充分考虑自然通风设计。况且空调系统能耗巨大,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的节能措施要求也比较高,绿色建筑理念就是充分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所讲求的绿色理念主要内容包括常规能源的优化,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的广泛应用;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水环境系统的集成;自然通风条件的优化,新鲜空气品质的保证;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的高品质的实现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建立;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和透水性地面铺装的集成;有效设置废弃物管理与处理系统;广泛使用可再生资源作建筑材料,同时坚决不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

2.人文因素

优秀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有益于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例如人对自然光的需求是先天的生理要求,大脑和视觉神经系统都需要自然光的照射,如果终年工作和生活在人工照明的室内环境里,人的健康将受到极大威胁,能源也会过度消耗。所以看似以节约能源为目的,实际受益的还是人本身,所以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才真正算是绿色建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二者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资源的是否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决定着人类栖居地球家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高度。深入贯彻绿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统一起来的科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2]刘煜.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3(5)

[3]宋晔皓.结合自然整体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

[4]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对于城市的交通规划设计中,立交的作用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人们方便日常通行以及对于交通压力具有缓解作用,是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虽然立交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但在其应用当中,难免对于周边的建筑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提高设计效率,对路网进行完善,成为城市规划设计新的难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发展立交,才能促進城市各界的和谐相处,为工程提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计划,并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立交;环境;建筑

一、立交总体规划和设计思路

由于立交的工程较为系统化,对于城市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常直观,所以针对立交的设计应当考虑更加全面,无论是对于道路层级的分布,还是对于景观的合理搭配,都应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立交的建设当中,有关工程选址的管线布置以及拆迁项目,都应当以人为本,合理化安排工作,防止由于设计中的纰漏导致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一)车道分布

在立交的方案设计当中,应当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分离工作,保障机动车的快速安全运行,也为非机动车提供良好的行驶空间。由于立交的项目是对于所有交通而进行服务,所以应当布置更加妥善,针对不同种类的交通方式进行合理配置,对于行人通行也应当设置辅路建设,满足全互动的功能基础。一些具有城市风貌的地标性建筑或是商圈附近,经常由于车流量过大导致堵车等情况发生,一旦出现安全隐患,还要对市民进行疏导和分离,所以在立交的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对高密度的车流和人流提前做出安置工作,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也能够及时应对,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基础保障。

(二)与自然环境相映衬

作为城市的布局规划战略,应当以城市的更加良好的文明风貌作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的同时,保障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得到满足,为城市增添色彩。在立交的建设当中,首先应当对城市的周边环境进行考察,通过查阅古籍或是通过专家团队的分析,将设计工作的美学感受增加城市特色,立交项目的周边环境当中,为城市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风貌,并且通过设计人员优秀的专业素养,为立交的建设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规模控制,防止由于立交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文明的破坏,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生态建设的方针。

(三)减少交通干扰

在立交的项目进行建设过程中,势必受到工程的阻碍,导致交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当对于工程的质量把控的同时,对工期进行缩短,将工程量进行控制,防止对群众的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针对立交的设计工作,应当提前做好勘察工作,对当地的情况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方案的图纸进行绘制,通过直观反映,对方案的可行性做出分析,通过提出不同的方案和计划,对图纸进行改善,以便于施工期间的工程效率提高。

(四)与周围建筑合理布局

由于立交工程会提高交通的高度,对于周边的建筑造成一定的采光影响或是噪音影响,所以在设计工作当中,应当提前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帮助周边群众获得便利的同时,保障生活质量。在立交项目当中,应当对于建筑之间的空隙做出计划,防止由于立交的高度对一层或是二层居民的采光受到阻碍,并且应当对立交项目加设隔音装置,保护周边建筑不受到噪音的侵袭,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立交的高度尽量的降低,不仅是对于工程质量的保障,也是对于人民群众的维护。

二、立交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关系的处理

(一)桥墩设计

立交的工程量庞大,对于桥墩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在设计当中,由于桥面的重量都由桥墩进行承载,所以桥墩的体积占据大部分空间,所以应当对设计规划与周边设施进行布局,防止桥墩妨碍周边的环境发展。桥墩虽然是支撑桥体的作用,但如果通过审美的设计,依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环境作用,比如周边建筑颜色向匹配,能够增加呼应的感觉,为环境增添色彩的同时,也能够美化桥墩,提供新的活力,在桥墩的设计当中,保障桥墩的稳定性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以先进的技术能够为桥墩的形状增加新的可能性,成为城市的一项科技特色成果。

(二)桥体设计

立交的设计当中,对于桥面的设计首先应当保障的是汽车的通行是否受到影响,在汽车的制造当中,对于三十度角的坡度能够良好的适应并通行,所以桥体的弧度应当符合标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感。桥体的设计应当在符合车辆通行的标准之上,加强弧度坡度建设,对桥体的通行做出间接的影响,并且防止由于长期的单一风景驾驶导致的疲倦感,或是根据城市的地标建筑形态,对桥体进行美化工作,以科技手段检验桥体是否能够保障使用寿命和耐久度后,将桥体的弧度设计更加优美,与周边的设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感,为人们提供反差的美感,并且在桥体的弧度当中,采光能够得到良好的实现。

(三)水环境的融合

立交的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工程设计当中存在水环境的干扰,并且不可避免,更加能够提高桥体的流畅美感。设计人员对于水文景观的利用应当更加完善,不仅保障在涨水或是雨季的阶段不会影响桥上的正常通行,还应当保障对于水中所建设的桥墩质量,防止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导致的桥墩受到侵蚀,工程也应当选用更加防水的材料进行工作。

三、结语

立交是现代人们进行通行的日常手段,也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必要措施,所以在建设当中,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对于周边环境和建筑的影响应当降低到最小,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扩大社会幸福感的增加。

参考文献:

[1]王炜,徐吉谦,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化步伐加速,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綠地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建设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故基于对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生态美学视角探究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策略,以促进现代城市绿地建设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生态美学;现代城市;绿地设计

我国的城镇化率早在2011年已经超过50%,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脚步更是在不断加速。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城市绿地设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地都很重视城市绿地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易破坏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包括生物、生境、水资源、大气、土壤、地质、地貌及环境污染等生态范畴的所有内容,主要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者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的地区。现代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已然成为短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态平衡,甚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生态敏感区是否被保护得当。然而现阶段很多城市只关注绿地建设的短期效益,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够重视,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导致一些城市居民活动用地占用生态保护空间,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不够重视绿地生态作用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城市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城市经济建设中,而对城市绿地建设不够重视。当代城市绿地建设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不少的发展,但在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下,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也稍显浮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绿地建设人工痕迹重,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不能充分考量当地的生态现状就地取材设计绿地,反而大量地使用人造景观,过分关注景观的美观,甚至可以为了某些具有可观赏性的设计牺牲生态环境。例如我国城市公园中大都会有雕塑元素,但有些没有特殊意义的雕塑事实上不仅装饰作用不强,反而破坏公园的植被。

(三)缺少人文关怀

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设计时非常重视其美观度,甚至将装饰作用放在第一位,不关注建设成果的实用性。现代城市绿地受众数量大,本应讲求实用第一、美观第二的设计原则,但在城市现代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常常出现二者倒置的情况,只关注外观,忽略实用性,造成绿地设计缺少人文关怀。例如很多公园草地的道路设计,只考虑美观度,不考虑行人路过的便捷性需求,蜿蜒曲折,导致有些行人践踏草地走捷径,长此以往最终形成“人工路”。还有一些公园的踏步石路,两石之间的距离设计不合理,也没能考虑到行人多样性的问题,同样给行人带来了不便,造成行人践踏草坪的现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绿地。

(四)设计模式无新意

我国现阶段对城市绿地建设工程的评价还缺少一套完善的考量方法。城市绿化的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因此要保障绿地建设质量。对此,首先在设计环节就要加强评估工作。有些设计师不重视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多套用已有的设计模式,甚至直接照搬其他地方的成功绿地设计方案,完全忽视当地可适用性。现阶段国内很多绿地设计方案都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进行设计呈现,因此不少设计师为追求构图形式的完美,忽略了对立体设计空间的细节打造,使得设计方案的实际建设效果不佳。

二、现代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在一些绿地建设工程当中,由于相关管理机制的缺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造成一系列的建设问题。例如一些暗箱操作导致投标工作缺少公平性,这将直接导致绿地建设的工程质量不高。另外,在绿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机制也比较缺失,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

(二)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目前很多城市为了追求城市外在形象的现代感,大量借鉴一些西方设计风格,盲目兴建大广场、大公园,出现了一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很多设计师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但实际上现代化气息太过浓重,毫无特色,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

(三)生态与经济建设的不平衡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入的影响,现代很多城市绿地建设也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一些绿地商品化。有些绿地设计公司甚至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一味追求建设工程的效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不进行全面把握,只追求外在形象的美观。

三、生态美学视角下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策略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城市绿地建设

要提高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的质量,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绿地建设方针中,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城市绿地设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原有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生态敏感区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绿地建设。绿地规划要科学合理,首先要讲求整体性,城市一块绿地的规划,首先是整个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要将该区域的绿化与城市整体环境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大环境绿化,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在进行规划时,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考虑到土壤、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破坏情况,要提前设计好预案以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活动的破坏性,或通过建立一些人工水系、绿色走廊去弥补对生态的破坏。此外,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城市的一些生态敏感区,应该尽量避开。同时,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设计多个备选方案,以便在绿地建设过程中可以灵活考虑。

(二)建设城市绿地设计人才隊伍,创新绿地规划模式

绿地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城市绿地建设质量,首先要保障城市绿地设计人才队伍的质量。有关部门在进行绿地规划时,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参考专家的意见,可以采用竞标的方式确定绿地设计方案,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有能力者积极参与。对已经选定的设计师也要加强考核,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并且鼓励其进行绿地规划模式的创新。此外,城市绿地建设还应当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可以在一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见收集,筛选出质量较高的意见纳入绿地设计方案。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一些古典园林非常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现代城市绿地设计也可以与古典园林设计优秀理念相结合,借鉴其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师也应当充分遵守这一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并且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尽量减少自然绿地的改变,尤其要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这就要求在绿地设计与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对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根据其原本形态的不同形成一些平原景观、水文景观和植物景观。这既能够体现地方自然环境的特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四)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相关人文资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天人合一的社会发展理想,因此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绿地建设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其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建设,因此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此外,城市绿地除了具有生态价值以外,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把握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融入绿地建设中去,使绿地建设成果能够凸显人文特色,符合当地的文化气质。城市绿地的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要以生态美学为导向,在保持绿地生态的基础上追求绿地的美观。在进行绿地规划时,要充分将当地人的合理意见纳入规划方案,寻找合适的方法,更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五)加强绿地管理,保护城市绿地建设成果

很多城市绿地虽然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在后期管理上存在问题,建设成果无法得到维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在绿地建设中没有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当地生态的因素,提高了建设难度,也使得维护成本增加。要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在进行规划时就要考虑到绿地的管理工作与后期维护工作,对绿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城市绿地原本就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建设工程,高质量的绿地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够帮助城市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城市绿地建设的改善是一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可以发挥美化城市景观、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城市社会竞争力等多重作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这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城市绿地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对城市绿地的建设要充分彰显当地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因地制宜,不能一味贪大求洋,以免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而得不偿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贯彻到城市绿地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推进绿地规划模式的创新,加强绿地建设成果的保护,从而推动城市绿地建设科学合理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乐.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示范型生态景观的探讨[J].现代园林,2005(8):21-23.

[2]吴弋,陈小卉.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以宜兴市宜城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0(3):62-64.

[3]陆振强,王国明.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193-194.

[4]谢桂青,陈爱玲,蔡瞬娜.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园林地被景观使用[J].科园月刊,2008(5):50-53.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色彩设计 数字化色彩设计 色彩个性

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是建筑装饰的手段,也是建筑个性和建筑性质的体现。中国古建筑正是因为有明显的色彩个性,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则不然,城市建筑过于追求“个性”而忽略城市环境的和谐,我们面对色彩斑斓的城市,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概括城市特征。这种看似“丰富”的背后,却是一种无序。造成这种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缺乏完善的城市色彩规划。

一、关于城市色彩

色彩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色相、艳度、明度”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在现实中,存在两种色彩:一种是自然物整体的部分,或者说具有物质属性的色彩,他们不会改变;另一种则是人工色彩,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外观。城市色彩,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色彩的总和。

二、城市色彩设计的意义

1、城市色彩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协调的城市色彩,透射出城市的和谐幽雅,使居住其中的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反之,躁动而不和谐的色彩则会使人心情烦躁,产生不安和暴力倾向。

2、城市色彩设计,是体现城市个性的重要手段。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能够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建筑风格趋同、城市缺乏特点是当前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地域性是色彩的一个天然属性,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运用到城市色彩设计中,可使建筑色彩和地域特征浑然天成,充分展现城市个性。

3、城市色彩设计,是弥补城市规划不足的巧妙方法。我国是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国家,城市规划持久性差,城市建设冒进现象明显比较常见,所以城市规划常出现新老脱节现象。在完全改变这种现状之前,色彩设计不失为弥补城市规划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对那些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相对混乱但在短期内又无法重新规划和改造的地区,进行色彩改造。

三、城市色彩设计,从规划做起

城市色彩由人为要素和自然要素两大部分构成。所谓自然要素是指城市中裸露的天然环境要素,如岩石、土壤、水体和自然植被等;人为要素是经人工创造或改造的事物,如建筑物、道路、城市广场、人工绿化景观等;广义上说,它还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相关活动,比如灯光、广告、交通、衣着等。对城市而言,诸多要素中,唯有建筑、城市道路和人工绿化景观所占面积最广,对城市色彩影响最大,且最不容易改造。只有这些要素之间和谐发挥作用,城市才能产生美感。

虽说建筑色彩设计从某个角度上说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创作过程,但它绝不等同于单纯的艺术创作。建筑色彩不只取决于建筑师对建筑形象的把握以及业主的偏好,它更是城市色彩的组成要素,除了具有体现建筑个性的作用,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构成城市景观,为大众营造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因此,城市规划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因素制订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计划,让单体建筑都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展现个性,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可以这样理解,城市规划就是为建筑单体创作划定合理的自由度,使建筑在符合城市大环境的同时,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

城市色彩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对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控制一样,建筑色彩的控制对城市建设而言同样重要。成功的城市色彩规划,应该继承传统建筑色彩要素,体现地域色彩特征,合理划定城市色彩范围,充分预见未来色彩发展趋势,严格控制躁色出现,为营造和谐城市色彩环境提供指导性和控制性的文件依据。

四、城市色彩设计的一般方法

1、进行色彩调查,广泛收集“自然色”。在做具体色彩设计前,首先应该到实地进行色彩调查,获得第一手色彩数据,为今后进行深入色彩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建筑色彩应该来源于自然,任何一种在自然界中无法找到的色彩运用在建筑上,都将使人产生不舒适的视觉感受。由于色彩具有地域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色。

2、调查研究当地传统色彩。建筑色彩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本土化”建筑色彩。城市色彩设计必须继承传统,从传统服饰、建筑装饰、饮食文化等方面去提取“本土色”,并在城市色彩设计中优先选用这些具有“优越感”且不容易造成观众反感的传统色彩。

3、了解当地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色彩的载体。同一色彩的不同材质会使人产生不同色彩感受。建筑材料本身具有地方性。建筑材料,往往取材于当地自然环境。比如黏土砖、天然石材、木料等。这些材料往往包含当地特征色,给人一种与环境相融的协调感。另外,建筑材料是影响城市色彩的重要因素。

4、编制城市色彩规划文件。在获得充足的色彩基础数据之后,由专门的色彩设计师借助相关专业设备和软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前期收集的色彩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协助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文件的编制。由于过于严格的色彩控制势必会削弱城市活力和建筑创作的多样性,因此色彩规划应因地制宜,分区分级限定色彩范围,即在规划区内,结合实际情况,将用色灵活度分为不同等级。

(1)严控区:指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以及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城中心区等。这些区域应以传统色彩为依据制定区域主导色,严格控制装饰色的使用,以使区域色彩保持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

(2)一般控制区:包括城市居住区、办公区、工厂区、校园区以及城市公园等。这些区域可适当放宽用色自由度,允许一定数量和一定色彩范围的点缀色作为城市的辅色出现,以起到增加亮点和提升城市活力的作用。

(3)低(非)控区: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娱乐中心,会展中心等。这些区域相对集中,面积不大,且主要服务对象为年轻人,因此色彩设计应以突出色彩个性和装饰性为主,起到营造商业气氛、凝聚人气的作用。

结语

这个时代是追求个性的时代,但是建筑色彩设计毕竟不是人们穿衣戴帽那样纯粹的个人行为,它在体现使用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建筑是城市形象的名片,是城市品位的标志,更是衡量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尺。

相信不远的将来,国际城市色彩设计舞台上就将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参考文献

①《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

②《城市规划常用规范选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城市规划处编印,1997年10月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发布,2004

④《城市规划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市政规划设计室)

责编:程世来

城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正阳街东西巷是桂林市遗存的百年老街,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民居和历史文化特色,也是桂林市的符号文化。随着商业和旅游业的开发,政府对东西巷进行改造与升级,并致力于打造桂林城市的优质名片。文章以东西巷的保护为视角、改造为背景,以东西巷的位置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文化、人文特色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既保留着桂林本土传统民居民俗特色,又彰显融入新时代商业气息。通过对正阳街东西巷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东西巷改造和保护中的设计理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正阳街东西巷的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改造中如何深入挖掘提炼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东西巷改造并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区域文化 正阳街东西巷 传承 创新 骑楼

旧城改造对于改善当地百姓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但近年来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不重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事件,忽略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当前国内旧城改造普遍存在开发模式的单一化、强度高、改造的项目不科学对当地历史文化认识浅显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本文通过以桂林东西巷改造为例,分析了在改造过程中以文化传承为基准,以创新为手段等改革策略,以期对今后的旧城改造提供更好的思路,避免改造中的单一性、经济性,失去地域历史文化特征。

一.正阳街东西巷现状

正阳街东西巷是桂林市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且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巷和旧民居聚居地,位于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区中心和桂林古城保护区,以靖江王府为核心,西邻中山路十字街,东依漓江,南接正阳路步行街、与解放东路相邻,是名人聚居、百年老字号、抗战文化和靖江王府等桂林文化集聚地,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延续和见证。东西巷的历史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间,建筑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道路泥泞,洼地积水,下水道堵塞不流通,电线电缆错综复杂等一些问题较为严重,不但影响了桂林城市的容貌和城市发展的节奏,更给居住区市民和旅游参观的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二.东西巷改造中的区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面貌、街道的景观,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世代人民的刻画有了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1]。桂林作为世界旅游名城及靖江王府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潘王府城是历史文化的有力验证和延续。以600年的王城文化和明清历史文化作为文化背景。对东西巷改造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定位是实现古都风韵和现代化商业完美结合。

1.传承商住一体布局,凸显桂林本土文化元素。

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特色则是一座城市的个性、特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积淀的外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脉如果得不到延续,特色不再,也就会渐渐失去其魅力和吸引力[2]。正阳街东西巷自唐代武德年以来就是桂林商业文化繁华的中心,曾经很多桂林“老字号”都是从这里兴起的,如“张永发”的染布、“熊同和”药店、“又益轩”米粉、“鸿庆隆”月饼、“车馨兰”生切烟等等,当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著名品牌,对于现代桂林人来说这些名词离得越来越遥远都以消失匿迹。恢复老字号,延续本地历史文脉,传承传统文化,是东西古巷保护与改造的一大亮点[3]。在规划保护的修缮过程中要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态度,对名人府第、老字号旧址、特定文化符号进行如实考证,原地保护或重建或纪念,以传承与延续东巷文化中积淀下来的生命活力。

2.传承本土建筑特色,凸显时代气息

桂林作为拥有“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的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城市风景优勢和渊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桂林城市特色属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而建筑多为民国时期传承明清建筑式风格以青砖低矮建筑居多。东西巷目前属桂林城市唯一原生态老城区,其源可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间,是桂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地带,明朝藩王靖江王府是桂林遗存完整具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且城外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其传统建筑汲取了历史文脉发展之精髓,使其传统建筑的风格、造型、体量、色调在国内独树一帜,其建筑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坐落于山水之中,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东西巷的改造中建筑形式是改造的核心。对该旧区的规划,必须浓缩桂林城的千年历史,要做到古朴大方而且雄厚,发扬老桂林本土的建筑特色,让人们延续对老桂林建筑文化的传承。因此,在东西巷改造保护中需要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改造中需要将古代建筑工艺与现代建筑工艺传承与创新[4]。根据桂林本地建筑文化和气候因素,东西巷的建筑形式采用岭南骑楼形式。通过骑楼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去分析比对一般建筑形式,有如下优点:

(1)能严格区分交通分流线提高交通的流畅性与安全性,有效的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又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运用马路空间。(2)桂林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潮湿,可以很好地做到遮阳避雨的作用。(3)打破了商家单门独户的束缚,有效的形成灰空间,增加了消费者的共享空间,在建筑立面外观的设计中运用强烈的虚实对比,整个空间层次变化多,可以很好地丰富沿街景致。(4)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扩大居住或商业空间面积。二楼建在人行道之上,不但有效地满足商业活动的需要,还可很好地弥补室内空间的不足等弊端。骑楼建筑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建筑优势,体现与彰显出商、住建筑的个性与特点,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桂林本地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等。

在这次东西巷的改造和创新中。在街区设计和布局中可以以历史年代为轴线,选用时代划分的形式,比如桂林经历了唐、宋、明、清以及至今。每个街区都凸显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展现和文化氛围。街道是表现城市文化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廊道,因此在街道设计中注意以人为本,注入自然条件,这样才能营造出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在小巷街景的设计中要与艺术相结合,以艺术中形式美法则为依据,注重色彩、线条、凹凸、和谐等几个元素方面,达到新改造的小巷街景能很好的体现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5]。

3.注重景观设计,凸显历史文化名城

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因历史名人名事而“名”。因而,东西巷要想充分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能忽视名人名事的城市雕塑的作用,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点睛之笔。在每个街区都有一些雕塑的呈现,动态和行式不一,主要以唐宋明清以及现代人生活的场景,可以让游客更好的参与其中并融入其中。在这些场景中还原老桂林特色的人物场景,比如有挑着担子卖米粉的,磨菜刀和磨剪刀吆喝的人,小孩子的嬉戏场景,在街头闹事看书的举人,在路旁或树荫下简单工具理发的场景等等。建筑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坚固的,冰冷的,若是有雕塑人物或动物的融合,以及雕塑展现当时生活的场景会更形象的让初次来桂林的游客更能深刻的了解桂林,熟知桂林和留念桂林。

三.结语

正阳街东西巷改造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现存有的危房、残破的道路和错综交叉的电线都存在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亦影响市容。这次的改造会整体改变现存有问题,同时又会增加其亮点。对于目前各个城市日益趋于雷同化,要使城市具有自己的特点、个性与可识别性,最经得起考验与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延续城市的历史遗产与历史文脉。在一个城市中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6]。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贯穿的灵魂与城市发展的血脉,又是城市发展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和构成城市形象的关键。故在城市改造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增添城市活力的重要因子。树立文脉延续意识,在旧城改造中借鉴其他城市对旧城改造的经验和措施,将现代与历史的元素充分融合,打造成桂林市对外展示形象的又一张新名片,同时也给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桂林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并给社会和当地居民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

参考文献

[1]丁静蕾,邓冰.以人为本,传承文化—谈武汉户部巷的保护和更新[J].华中建筑,2005,(04):116-117

[2]江增光,郭文.旅游地居民空间权能感知、旅游影响感知及开发态度的关系----以江南古镇同里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01):188-191.

[3]黄伟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4]耿彦波.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J].文化纵横,2013,08):36-45.

[5]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以桂林山水城市为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6]余斌,杨超等.景观生态视野下景德镇生态文化及产业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2):208-209.

(作者單位:广西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绿色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