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4-01-01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教学;艺术素养

G633.955

现代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美术教育正是这项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从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存在着美术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问题,学生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和审美能力缺少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较少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对“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融合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是强化艺术与生活联系的必要途径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当中,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但生活是艺术的产生根源,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割裂的。然而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由于美术并非作为高中的主要教学科目,往往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如其他学科高,同时,很多学生虽然对美术有着较高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刻板枯燥,也很难在意识上将美术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将“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的结合能够将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引入到美术课堂教育当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使学生发现平凡生活中美的元素,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在课堂内能够接触到与生活相关的美术知识,在课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索,发现更多潜藏于生活中的美,这对于学生未来的美术创作,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都能够发挥出十分积极的额作用。

2.是提高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影响,高中美术教育所受到的重视始终不足,美术教育的开展水平也相对不高,主要体现在素材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方面。通过将“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资源来补充美术教育的素材,将生活元素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无疑能够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美术发现与鉴赏天地,这也能够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摆脱教材有限内容的束缚,无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丰富的生活素材也能够为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教学活动不再枯燥、刻板,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将得到增强,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育活动中来,美术教育的水平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利用“生活教育”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策略

1.以“生活教育”的理念,优化高中美术教材编制

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审美需求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够有效满足高中生的实际审美需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必须要及时对高中美术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对此,可以“生活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制环节中,精选适当的生活化元素融入到美术教材当中,当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元素时,往往能够第一时间产生好奇,想要了解其与美术学科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开始美术教学,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活化元素的选择上,必须要注意常见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几点要求,所选取的生活元素应当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陈旧而老套的生活元素是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利用这样的教材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逻辑思维,实现美术课教育的真正目标。

2.借助生活实践活动,扩展高中美术教育空间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对待学校教育方面深入强调的一点。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说要积极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运用课堂教学成果,让其对我们的生活作有益的指导和改变。比如,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教材中《各异的风土人情》一章节的学习,就可以将自己所学到民间美术知识与元素应用到生活当中,如在节庆活动中自己尝试一下剪纸,或是到市场中搜集一些民族服饰的元素,作为自己新衣的点缀,使自己穿着与众不同,亦或是自己动手仿照传统民间风筝的图案,加上自己喜欢的元素画自己的风筝,再或是学着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布老虎,可以在生活中尝试的实践多种多样,在这些实践当中,不仅学生对民间风土人情中蕴含的美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使他们的美术知识和技巧在生活中得到了运用,美术教育的空间也将得到极大的扩展。

3.紧密结合生活元素,强化学生美术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是高中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美术创作也是学生对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巧进行应用的主要途径,高中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开拓自由创作的思路,将美术创作与生活元素结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生活素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元素自由发挥进行美术创作,或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体现其所蕴含的美,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的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展现和创造生活之美的能力,而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还能够对生活中的美做出新的诠释,美术的魅力与价值也将得到更好体现。

总结:本文首先对“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随后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了利用“生活教育”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水平的策略,美术教育对于素质型人才培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当前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些许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程静,易铁林,胡宝银.以生活教育模式为中心,高中美术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重庆陶研文史,2016(2):83-87.

[2]沙江华.让“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J].当代教育论坛,2011(18):119-120.

[3]倪智林.“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25):47-47.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论”理论对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含义、特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四个策略:教育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评价情景化和教学成果市场化。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拉开了我国各学科教育生活化的浪潮,各个学科走出“学校教育”的狭义范畴,强调教育回归生活,到真实世界中去开展教与学已是大势所趋。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加强调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加上专业技术的变化和更新日新月异,美术新方法、新技能、新工艺层出不穷,美术教育的人文特征注重的是体验发现、情感审美、创造创新等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开始紧跟时代脉搏,顺应市场潮流,融入社会生活,走进企业车间,适应生产要求,走上了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之路。

一、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主要有三层含义:

1.中职美术教育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衍生出大量的新兴专业,如建筑、装潢、服装、平面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里面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新专业涉及的美术技能、技法以及审美的要求对比传统的美术已产生了质的飞跃,必然要求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强化对这些生产、生活元素的学习。

2.中职美术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职美术作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知识水平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决定了中职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即服务社会生产的能力。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中确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以及个人人生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开展中职美术教育

中职美术教育在全封闭的课堂教育中开展将严重脱离生产实践,使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企业要求脱节,只有随时掌握市场动态,获悉专业发展前沿技术,与企业生产实践实时结合,才能充分保证中职生学到新鲜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实现毕业生到合格劳动者的无缝对接,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要求。

二、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1.实践性

中职美术由于与职业和专业的紧密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中职美术已突破传统的美术画图和作品欣赏的基本能力要求,往往涉及生产设计、实践制作、创造创新等具有相当能动性的高要求环节,这就必然要求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教学活动延伸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

2.开放性

实践技能产生于生产实践而不是书本或课堂,中职美术教育走出学校教育的狭义范畴,投身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教育氛围。学生充分接触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体验自然和生活激发灵感,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交流新思想,发现新事物。

3.自主性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淡化了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地位,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接触社会生活,自主参与生产实践,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自主创造与创新的能力。

三、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成果市场化、教学评价情景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职美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中小学美术当中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锻炼,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美术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兴专业对美术的技能、技法要求,一般中职学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中小学美术通用教材。学校要适时开发结合市场需求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校本美术教材,重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广大的社会生活和企业车间中去寻找切合的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情境化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强化生活、生产与中职美术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到野外、制作车间、展览馆等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生产的全过程,在真实的创作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要有助于唤起学生对美的体验。

3.教学评价情景化

情景化评价就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之中,通过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智能倾向和水平作出评估。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场景,把评价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开放性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和发挥。情景化评价要求记录学生艺术表现或创作的历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作品中的流露,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成果市场化

学以致用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的作品或成果如果仅仅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资料,无疑会大大扼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要紧密联系企业、市场,将一些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学生作品或成果及时投放到生产应用过程中去。比如可以设立画展开展义卖,组织学生参与广告制作与设计,与动漫公司合作制作动画等,当学生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取得应有的社会价值和认可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会大大提高。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给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学生在生活化的大环境中激发了兴趣、掌握了知识和实践技能、拓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创造创新能力,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舞台上必将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勇.美术教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国枢.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杭州教育出版社,1991.

[4]杜威.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美术教学更是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生活世界”与“美术课程”的本质“链接”出发,澄明“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实践样态,倡导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当下美术教学,切实从“生活世界”角度出发,改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状态,促成学生完善与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世界  美术教学  教学观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回归生活世界: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实践研究+GYJ2021064。

从美术产生的根源来看,它源于生活,经过创作主体个人生活经验的融合,从而高于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美术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美术学习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力图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并逐渐培养其生活意识与审美意识。

一、“生活世界”教学观的缘起

(一)“生活世界”为何。“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文中最早进行研究,其“生活世界”包含“日常生活世界”“周围世界”“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以及“经验直观的世界”,即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两部分。“日常生活世界”即我们接触的活生生的“生活”;“原始生活世界”是先验的、直观给予我们的先验世界。[1]这种“生活”是概念化的,针对的是人的纯粹意识,是被人们直观感觉到和经验到的一切,而不是人的现实存在。

杜威也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属性,是真实的、活在当下的,包含了文化、藝术、科学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同时,认为“生活”与“经验”具有相同意义,代表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经验源于生活,并通过人的行为及反思在“生活”中进行检验,并得以充实。

(二)“生活世界”教学观为何。长期以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学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胡塞尔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观,是针对教育陷入了科学主义的困境,造成视域的狭隘,倡导重新通过“经验”去超越这种局限,达到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基本原则。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教学活动应该在生活中进行,以“教育即生活”为出发点,认为当前的教育远离了原本的“生活世界”,提倡“做中学”的“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倡导教育回归日常社会生活,遵循教育的实践性。

在中国,陶行知则是提出“生活教育”的第一人,倡导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手脑并用的教育观,以及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解决当今学生强调书面学习,缺乏动手实践的教育现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又有一批现代教育学者站出来,认同“教学回归生活”说,认为这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必经道路。教师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情境创设者,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生活之中。[2]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上体现出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世界相连,使学生自觉地关注并参与到生活之中。强调教育、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推进教育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学生所学习的课堂知识只有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也有学者提出,需理性对待“教育回归生活”,厘清教学、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感性生活,进而构建教学生活世界。[3]

二、“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价值意蕴

走向“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不仅注重美术学科与生活本身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以此达到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义。

(一)实现美术教学“双主体”。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研究方法,将“美”的本质和现象看作是一元的,付诸一切现象之中。利用现象学“回到艺术作品本身”去理解作品的思路,“消除了横亘在主客体之间的障碍,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融合,消弭了二元对立的传统美学思维模式。[4]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从个人“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解读作品,消融了主客体的对立与距离,则从根本上表明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现美术教学的双主体。

事实上,不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说,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论,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还是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都对“主客二分思维”采取了一种拒绝的态度。“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在价值上强调了以真实的“人”的需求来审视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合乎逻辑的现实的选择,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人本化的价值追求。

(二)增强美术教学“生活性”。从“美术”本身来看,它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经过创造者的主观创造,赋予“个人经验”,进而高于“生活”并展现“生活”。因此,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以“生活”作为“桥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学习“对称”相关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发现蝴蝶、桥梁等事物的对称关系,进而观察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此种“对称”还可以应用到生活哪些方面。

从“生活”入手,将课堂所学与周遭生活世界进行链接,通过引导、观察、分析,进而发挥想象,不仅可以更好地讲解学科知识,同时容易与学生的“经验”进行链接,产生共鸣,学生获得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而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美术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创建美术教学“氛围性”。美术课堂教学倡导情境性与氛围性,依据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以“生活世界”为抓手,能够较快地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与事物,创设具有情感性的美术情境与美术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多重感官,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有学习内容。

同时,接近“生活”的教学氛围,在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增加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例如,进行名画鉴赏时,从创作者的生活着手,解读作者的生活状态、创作背景,以此与“现在”进行对比,不仅能够降低鉴赏环节学习的难度,增加鉴赏趣味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深意。

三、“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优化路径

美术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保障美术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路径。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不是将该课程简单地放置于“生活”的学科氛围,而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切实提高美术学科素养。

(一)尊重学生“生活世界”,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生活世界”观消解了主客二分思维,这种“回归到事物”本身的研究方法,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依据个人经验对“对象”进行解读,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重新审视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方式契合该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另外,同班级、同地域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会出现交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共性”入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

在尊重学生个人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还需关注不同学生主体“生活经验”的差异。纵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同一个校园或社区,但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体验却千差万别。教师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差异性”的反馈,再次调整教学方案,或以此“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将更具有教育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保障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自主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更多的以學生的“生活经验”去看待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也能够共同进步与发展,既提升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也为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关注“此在”,拓展学生“生活世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也需要连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性,也是美术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教师,首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了解美术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敏锐地观察当前艺术前沿的热点问题,从艺术前沿中找到教学契合点,挖掘当前生活世界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教学价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当前所学知识,预判艺术带给未来生活的改变,例如,新型智能的家装设计等。其次,可带领学生多观察生活的周遭世界,在生活的环境周围寻找与美术或艺术切实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提升切身体验,真正明白艺术如何改变生活,或是生活如何影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再次,可依据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的拓展,以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问题为例,通过掌握的学科技能共同探索和解决该问题。在处理和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生之间彼此“生活经验”的交流,同时也是对生活未知事物的探索,在互相交换“经验”的过程中,彼此“生活世界”的边界得到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未知的探索也拓展了自身的“生活世界”。

(三)重视“生活”运用,体现育人价值。在美术教育趋向生活化的今天,美术学科肩负平衡学生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重要职责,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立德树人、审美育人的根本价值。 以“生活”为契机的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美术实践性的运用。在当今“美育”大环境下,美术课程育人价值不单单是对名家画作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美的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加强“生活化”的运用,是提升美术教学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生活化”除了体现在学科与生活的链接外,还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贯穿。例如,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生活标配”,其特殊形式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众多便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便捷性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欣赏到他国艺术珍品,了解课本之外的艺术动态,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纷繁的网络资源,也逐步让学生明确何为真正的“艺术”与“美”,不仅拓展了视野,也提升了审美判断力。在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对自我“生活经验”的肯定,对生活周围的美化和改变,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5-19.

[2]柴新,朱成科.“学会共同生活”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导刊,2013(7):11-14.

[3]张广君,张建鲲,徐文彬.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68-72.

[4]李彬彬.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生活美学转向[J].教育研究,2018,39(5):116-122+147.

作者简介:

李彬彬,女,安徽蚌埠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美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意识的提升,美术教育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美术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创新;民族文化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辅助学科,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艺术修养主要手段。但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再加上教育者对于美育意义认识欠缺,在专业学习的环境下也备受排挤。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全面性的提高和追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更多的功能和实用性价值。因此,对于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备受关注,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实际美育改革创新过程中的难题必定能够得到解决[1]。

一、美术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的难点,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术教学方式落后

美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落后,缺少趣味性。以教师讲述知识为主要授课方式,辅助以粉笔+黑板+讲授的单线知识传输模式[2]。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大量知识,但并不适用于美术教学工作。如果美术教学工作中学生并没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亲自动手的机会,就会降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能力,增加学生听讲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兴趣[3]。

(二)评价方式不准确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和灵感,只依赖自己的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会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严重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评价方式不应该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作品的评价中都能够听到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创作灵感。评价内容也不应限于学生绘画水平的高低和构图、色彩的选择。让学生讲述绘画意义和原因,以及自己找出缺点,对自己作品进行评价,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或错误性[4]。

(三)学生差异性的忽视

在美术认识和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审美评价以及知识感悟能力都会有较大差异。在实际绘画教学中,从学生绘画里可以发现学生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巨大的差异。有些同学的绘画技巧较好,而有些同学的感知能力较强,还有的同学结构色彩选择十分奇特。基于此种原因,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观察每个同学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和创新能力[5]。

美术教育的受众少。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只有小学和中学生开设相关的美术课程,除去相关美术工作者外,其他人很难学习到相关的美术知识。美术教育作为影响人一生的素质和情操教育,不应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和学生,它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所有人,涵盖所有年龄段。

(四)民族文化影响力弱

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过程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美术教学大多以西方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为主,只注重对油画、素描等实用性强或考试内容进行讲解[6]。而我国经过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却鲜有人提及,民族文化包含的美术知识没有广泛普及,水墨、木版画等传统的绘画技巧和工艺正在慢慢流失。如果我们能够将民族文化中相关美术教育和绘画技巧的观念和方法提取出来进行总结和广泛的普及,这样必将使美术教育焕发生机。

二、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学是选拔知识型人才的方法,导致学生仅限于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活动。民族文化是历史的宝贵财富,注重素质化的教育观念和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为了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当前教育工作中,可以以民族文化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造性思维和增强信心等。

(一)激发美育学习的动力

美术是追求美的学科,而美术教育工作不仅要将美术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更要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自主欣赏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族文化时,潜移默化间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才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职责,也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立足点。

基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观念,美术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课本的专业性美术知识,将专用名词和绘画技巧全部进行照本宣科并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美育工作者应该基于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采取相对灵活多变、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只有推进老师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说出个人的想法,例如通过讲述背景故事、画家小故事等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了解状况等,才能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摩擦出灵感与艺术的火花。美育工作者是美术的启蒙人和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美术学习和欣赏中去,才能提高美育学习的动力,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非传统学科注重的学习结果。在美术教育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灵感和启发,这些灵感和启发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学习的结果,更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美术教育相比于传统知识型学科,具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美术是主观和客观性相结合的学科。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导向的美术教育,更能够发挥美术特有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良好审美观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美术专业知识的培养和美学观念的建立。在对美术作品评价时,人们受评价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因此,老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对作品和学生的评价具有包容性和理解性。不是画工和技巧高超就一定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还应综合考量作品的寓意感情以及创新性,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新。

(三)增强自信心

当前的美术教育中,评价和作品难免过于急功近利。虽然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刻苦努力,但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作品往往存在创新性不足、手法技巧不成熟等问题,因此老师应当从这些角度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不足之处多加指导和帮助。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应本着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原则,进行美术知识与教学的双向互动讨论,这样更能够拉近彼此间距离,促进教学与学习相长。在这样的交流互动的美术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发揮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美术的教育和学习。

三、美術教育改革与创新方法

在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面对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方法有:一是对教材进行完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三是多种教学方式并重,因材施教,采用创新的评价和考查方式等。

(一)完善教材内容,满足新时代要求

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完善美术教材。在现阶段的美术教材中,并没有绝对权威性的美术教材,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基于学生状况和专业状况编纂相关性更高的教材。根据当前的发展要求,应根据专业性的不同来进行美术教育的细化分类,通过适当删减老旧思想技巧、增加人们新兴的理念,满足时代要求,做到教与学的与时俱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推进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工作的进展。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培养

美术的学习过程往往需要极高的主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观念,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感受和欣赏进而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通常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

(三)创新教学,创新评价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对于美术来说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只是临摹,就达不到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

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成绩评价模式进行作品评价,根据学生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进步。

四、结语

当今美术教学改革仍然不够完善和成熟,需要我们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努力和探索,努力争取创造更好的美术教育体系。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下,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必能克服诸多问题,不断发展,并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金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美术大观, 2018(4):138-139.

[2]王婷.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 2018(20):183.

[3]徐蕾.多模式教学改革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18(27):170-171.

[4]周婕.从自由到限制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的改革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8(4):163.

[5]黄南男.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美术学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8(3):41-42.

[6]郝兵.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改革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8(7):150.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中,小学教育已经由以语数外为重点的基础教育逐渐转化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小学美术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与家长的关注与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从传统的课本教学、描摹转向注重美术与实际相联的教学方式。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了思维,提高活跃性。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道路中,也产生许多问题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钻研、不懈的努力来克服、解决。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解决,问题

中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就是教育。”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贯彻这一教学方式,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美术的魅力。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不仅仅需要临摹范品,更要学会创作、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美、发现美术的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与色彩表现美术的美、创造美术的美。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现学生的情感变化,表达自身的愿望与要求。这才是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所在。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以广阔的生活经验为素材,开阔学生视野,给予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可见,生活化美术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美术教學的生活化,需要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普遍出现的问题

1、美术授课形式单一

小学阶段中,学生思维处于发展时期,对美术的思想认识还不充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美术课堂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缺少与生活相关联的素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没有充分的思想交融与情感交流。在这种枯燥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给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

2、学生缺少创作灵感

小学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在现阶段,大多数的美术课堂都是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无法接触更多的美术作品,也无法充分接触到自然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画作品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界限性,但是美术教学侧重的是观察力、创造力与动手能力。

3、教学内容枯燥

美术课中,教师普遍都是单纯讲解某个作品的画法、技巧、用色等,无法提起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些美术手工课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作材料,学生只能靠多媒体技术观看视频的方式学习,无法展现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内容机械性,枯燥乏味,无法在美术课堂中学到知识。

4、教学难度不合理

教师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当,过难过易都会阻碍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过难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无法描绘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体会挫败感,过易则会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乐趣,无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质与审美能力。

5、美术教学素材偏离生活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太丰富,但是这个年龄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一些动作或行为,对周围的事物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忆与表达。在实际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素材与生活实际偏离,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学生无法很好的了解教师选择素材的意义,对美术的学习也无法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时候甚至降低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6、学生美术技巧不足

传统美术教学无法远离学校与课堂,学生在课堂与课本中接触的仅仅是简单的美术知识与图形绘画,与实际操作脱离,致使学生午安具备更全面的绘画技巧与手工艺技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美术的生活化教学是需要美术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解决问题的对策

美术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产生生命力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不能进行“无土栽培”的。美术教育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发现、进行,并且回归于生活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之所在,理解美术对生活的贡献,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提高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发现美,淡化传统教育方法,使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丰富教学,激发创作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理解、发现、表达的方式都不同,联想、创造出的作品形象也会不同。把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表现出来,是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之一。小学美术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能力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愿意尝试自己学习、创作,在课堂中自我发挥。教师应指导学生先模仿后创作。

2、营造生活化情境教学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情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也处于熟悉的生活化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潜意识,拉近学生与美术课本的距离。小学美术教师要根据美术课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美术创造中提高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同时感受也会更加深刻。这样,就会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拓展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

3、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与活力。现在网络的普及给教师的学习带来了方便。通过网络,可以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观摩其他教师的示范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方向,提高知识技能,为教学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4、剖析教材,认真创新

教育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任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活教材,秉承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特色,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教学前做好备课,深入剖析教材,设计好教学方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堂知当堂完成,教学后,认真批改学生作品,反思课堂教学,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在批改学生作品时,要掌握好批改用语,多多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委婉提出需要修改之处,使学生对美术保持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与素养。

5、发现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对小学生开展美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只要发现美,才会欣赏美,只有欣赏美,才能感知美,只有感知美,才能创造美。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美术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心,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美术学习与创作。

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了极大作用。在学习青铜艺术时,学生在生活中无法更加接近青铜作品,这时,多媒体就引领我们进入青铜时期的生活。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展示青铜作品,从不同角度观察青铜器的造型、特点,研究其花纹、用途。在学习动漫作品时,多媒体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熟悉的动漫人物形象,如机器貓、白雪公主、海绵宝宝、蜘蛛侠、孙悟空、魔童哪吒等,播放动漫精彩片段,展示动漫人物的特点与精髓,丰富我们的绘画素材。

6、合作小组讨论,提高效果

大多数教师依靠课本教材大纲进行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还要与学生多多进行交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小组形式,丰富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使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与发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第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兴趣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方式学习美术。第二,将小组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开展,安排小组成员积极思考,然后通过组内讨论,促使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最后总结讨论结果,进而创作。

7、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理解生活美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接触生活美、体验社会的美,扩展自我的视野,为创造美奠定素材基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自然美,可以多利用踏青、郊游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的美好事物,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在课间活动中,多多观察学生在操场的活动情境。在比赛中,激烈的情境、玩耍的学生、成功与失败的不同表现形态......这些都是美术作品中的生活素材。

生活的美无处不在,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是关键所在。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连,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对生活的向往。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6课《喜怒哀乐》,主要是通过人的五官表情来表达人的情感变化,反映内情情绪。笑有大笑、微笑,嘴角上翘眼睛弯弯,哭有痛哭流涕,有微微抽泣,眉眼下搭,滴滴落泪。不同的表情通过眉毛、眼睛、嘴巴的变化来展现。还可以搭配动作来展现,可以是捧腹大笑,可以是掩面垂泪......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想象,完成一幅幅表情画像。

8、走进自然,进行创造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室内教学。美术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走出教师,走进自然,开展开放式教学。利用学校的资源、社会自然的资源,开发综合性美术课堂教学课程。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室外写生等,激发学生内心需求,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优化美术教学效果,利用教室黑板报、展览角或者校园网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艺的机会,为美术艺术的宣传开辟空间,提供舞台。美术教学生活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生活情境与生活素材,使学生提升创新能力与绘画水平。美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所以,美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创造的空间,为学生建造个性化、艺术化的学习环境,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室外美术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自然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写意动物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动物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现自己的美。马的奔腾、熊猫的憨厚、兔子的可爱、猴子的俏皮。在大自然中仔细观察动物的特点,抓住神韵进行描绘。但是在写意静物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形状与色彩,通过不同的画法、丰富的色彩与形状特点进行写生或者临摹。

9、于生活中发掘人性美

美术教育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精神思想,提高学生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与情感,推动学生高尚行为发展。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解读美术课程,净化思想,提高精神素质,发掘自身的人性美。利用生活形式设计美术实践活动,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审美能力。日常生活的生活性、普遍性,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使学生通过美术解读生活,体验快乐,培养交流与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10、学以致用,提高美术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不等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的延伸等同于生活的延伸。走出课堂,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目的所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将美术与其他课程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行制作、表演、策划、展示等,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学科文化的关系,利用美术知识丰富学科文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其中的乐趣。

例如,在语文的学习中,可以运用诗配画的形式来展现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作诗时的心情。还可以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制作。塑料袋、包装纸、泡沫板、废旧衣服等等,都可以再制作成手工艺品。生活废弃物的增多,无疑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增加负担。垃圾分类就是为了使可回收物再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活,减少污染。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小学美术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术教学充满着色彩与趣味。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在课堂中临摹范品,更加能真实描绘自己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创造美的愿望,丰富和满足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所以,美术教学生活化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美术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基础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美术教师要正视在美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探索、反复研究,积极解决,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慧.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10

[2]  朱立斌.浅谈如何利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9

[3]  胡璐颖.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尝试[J].神州,2019,7

[4]  徐芸蔚.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5

[5]  陈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8,6

[6]  李魏.小学美术中生活化教学策略运行的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

[7]  肖晨诗.试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6

[8]  骆远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教育界,2015,12

[9]  戴静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理论[J].基础教育研究,2017,7

[10]  杨松海.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论丛,2019,5

[11]  叶松錤.小学美术教材生活化处理方法研究[J].教师,2014,12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美术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美术教育成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特别是美术教育独特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美术教育也成为了最具有活力的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美术教育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分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美术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了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形式。在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的美术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绘画的联系过程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区分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结合实践,从美术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艺术创造力方面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美术教育能够在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素质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人只有对生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感受美的存在,才可以进行更好的开展艺术创作,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因而对学生来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审美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施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塑造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对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进行陶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创造这些美术作品时候的审美情感和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提升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审美能力开展艺术创作,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造型以及空间等美术知识技能的感受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对于绘画创作的想象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审美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美术教育具有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完善学生的伦理结构,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讲解,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分辨善恶美丑,能够向学生积极宣传社会上的正面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美术教育相对的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刚性教育来讲,是一种柔性教育,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伦理结构的完善,通过美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内在感化,提升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以美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媒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抽象形式,而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美术作品形象开展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对美丑善恶形成一种很好的鉴别能力,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有利于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培养,增强学生自身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应当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 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科学研究发信,人自身的情感会对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痛苦和愤怒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而愉快高兴的情绪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们创造力的发挥。美术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形象性的感性体验,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日常的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发现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美感,使得美感能够成为学生开展艺术创造力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美术教育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性,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教育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形式。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在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人的左脑主要是负责语言和计算机逻辑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开发,而人的右脑则主要是负责图形和空间等一些鉴定工作,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则主要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一种培养。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的右脑进行开发,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美术教育还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美术教育通过美术作品作为教学的媒介,十分生动的将人类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自身艺术文化水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够在的发展成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重要形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融合的多种教育元素,在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实践,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杰,张光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2] 李勇.美术鉴赏课引入地方高校公共课程理论分析的可行性[J].青年文学家,2012(06).

[3] 金业明.试论高中美术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4] 桑林.新时期艺术鉴赏教育在大学生美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2(04).

作者简介: 徐何军(1991—),男,江苏无锡人,丽水学院在读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上一篇:设计方法与设计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美高校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