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范文

2023-09-20

大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 创业教育 经验 启示

1.前言

现阶段美国、日本以及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均具有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事业,其主要体现在上述几个国家的毕业生创业率最高可以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3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仅能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5%左右,这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应引导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向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并不是将国外一些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照搬回国内,而是要结合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来对其进行本土化和创新实践,确保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可以迈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层次。

2.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

2.1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创业教育体系总体发展十分完善的国际有美国、日本以及瑞典等国,其主要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基本贯穿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作为一个创业氛围十分浓郁的发达国家,正因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才使很多国民都具备极强的自主创业意识。美国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将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其主要教育对象,在初级教育阶段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开始施行了较为正规的创业教育,以美国高级商学院联盟为主导的一些院校均建立了高度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瑞典创业教育已经覆盖除小学以外的所有国民教育体系中,学生自初级教育阶段便要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日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将创业教育引入国内,其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借鉴、吸收国外创业教育,使其形成了当前国际上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体系。

2.2创业教育组织

对于我国教育系统来说是创业教育工作中培养潜在创业者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其教育系统不仅是最大的创业教育机构,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衍生出了大量专职、兼职的创业教育机构,并且其在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建设也十分完善。例如,当前美国由不同层次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来组成了其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这些创业组织不仅为国民创业教育提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担负着创业教学信息交流、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样化的相关研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来指导和推动国内创业教育组织的发展;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均创立了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创业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均具有先进性、系统性这一特征。

2.3创业教育课程

我国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论等,均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直接引入或套用的,这些创业教育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很难满足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而国外已经走入成熟阶段的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了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国外创业教育课程不仅重视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态度、创业知识等息息相关内容的培养,并且其比国内创业教育课程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例如,美国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创业教育课程总数已经超过了2000门,在课程体系上涵盖了创业构思、创业融资以及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英国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多种形式来给予参与自主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其还为参与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提供与创业者直接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在该种模式可以有效推动英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4创业教育支持

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十分完善,可以包括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政策、服务、舆论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例如,美国科尔曼基金是全美第一个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而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英国主要采用提供发展债券的方式来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通过启动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等方式,来推动各大高校内部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日本国会通过颁布《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以法律法规形式来推动日本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为各大教育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给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3.1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以各大院校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KAB、SIYB、YBC等创业教育项目,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之前的创业教育依旧处于真空状态,所以对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来说要进一步推动其教育体系的完善,要将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贯穿于大学阶段之前、大学阶段以及大学毕业以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拉近我国创业教育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3.2建设多级创业教育组织

现阶段我国各级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整体分布方面过于分散,在整体发展水平方面也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很多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过于依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没有形成规模化,这种过于分散的创业教育组织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要扶持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快速发展,使这些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可以形成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并要成立创业教育管理协会的方式来对各级创业教育组织进行审核、监督以及管理。

3.3研发适合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

虽然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先进性等特征,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均适合我国国情要求,再加上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创业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严重忽略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创业教育组织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汲取国外相关领域成熟经验进行创新。各大高校要结合创业教育需求来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在教训内容设置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模拟创业实训教学等,只有推动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层次。

3.4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政策支持

我国当前国情下很难有国外基金会一样的组织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充足资金,所以就创业教育资金支持方面政府依旧要扮演主要角色,政府财政不仅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通过宏观政策来为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并要主动引导社会力量来支持各级高等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只有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确保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未来发展中可以上升至国际一流的水平层次。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业教育支持等方面十分落后,国外发达国家的整体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均对我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很多发展经验与启示意义,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应注重国外成熟经验体系的引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2]王青山.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3]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4)

作者简介:

陈霞(1962.9-),女,汉族,湖南湘潭市人,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干事,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等。

大学教育范文第2篇

规划纲要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思路,呈现了诸多的亮点。主要体现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国家需求观。创新人才必须首先服务于我国国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并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紧迫需求。二是国际视野观。要把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国际化环境中,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加强与国际一流教育、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的合作。三是系统工程观。把创新人才培养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四是创新发展观。适应社会变革、国际竞争和教育发展潮流,我国的教育方针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促进教育更加紧密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扩大办学自主权为核心完善我国大学制度。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保障,在大学外部,要对大学的组织属性和社会功能形成共识,厘清政府和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在法治性要求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大学条条框框的约束;在大学内部,可以建立理事会制度,颁发大学章

程,自主推举、全球遴选领导层,形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营造真正的大学创新文化氛围。

以加强分类指导为原则重塑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一般地方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是知识传播和技能培养系统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是教学实习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兼顾人民满意和国家战略的双重需求,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保证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那些处于高等教育分类体系顶端的教育机构,就应真正按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办学模式”来办学。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要求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以培养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创新性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和具有教育功能的国立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本着“服务国家、协同发展、自主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合作。

大学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OBE教育理念,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确立了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了课程支撑体系,提出了课程评价和持续改进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承担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任务。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一、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机遇结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創业基础”必修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

2015年,国务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支撑点[2,3]。为此,如何构建全程化、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双创”背景下,各高等学校根据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一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对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纵观这些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5,6,7,8]。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有待加强

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并与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融合,但还是没有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整个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为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体现为学生的毕业要求,创业教育课程仅仅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呈现“两张皮”现象,有时候甚至呈现出对立。在专业教育中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不重视创新创业理念在专业教育中的融入,远没有形成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教育,更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完成课堂理论教授和参加几项赛事上面,没有形成具有梯度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更没有形成具有维度的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缺乏信心、缺乏指导的情况仍然存在,尚未构建起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科学合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目标不明确,与专业结合和实践带动的逻辑关系不明确,且不能满足不用年级、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创业的需要。

(五)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导力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优秀师资的教育和引导。当前,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在教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单纯用考试分数不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而创新创业实践由于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评价的有效性信度较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改进措施。

二、OBE的基本理念及要素

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4]。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OBE强调如下五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我们如何保障学生有效地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

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OBE应用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有三个基本要素,“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它是依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来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支撑强度及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形成性评价度量学生的学习结果。

三、基于OBE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意义和构建原则

基于OBE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理念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是以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对教育模式的重构。OBE理念所涉及的一切教育活动、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预期的学习效果来开展的。与传统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相比,OBE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的是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OBE的基础,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需要得到利益相关方,比如学生、政府、社会的认可,并可以通过政府或第三方的评估认证,以确认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同度和绩效评价。

基于OBE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

OBE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进行设计,而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内容,即了解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解决创新创业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备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育教学反向设计而不是教师主导课程

OBE理念下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以确定达成最终学习成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契合度,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三)聚焦核心目标成果而不是面面俱到

OBE理念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充实、迭代部分课程,改进教学方法,课程难度可随核心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梯度递增的趋势,实际是一种精益教育理念,更好地體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四、基于OBE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支撑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确立的,这又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科学合理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五年后所能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而毕业要求是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学生毕业时达到的标准要求。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要与此相匹配,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质,从时间维度来讲可以划分为在校期间、毕业时和毕业后五年,从能力构成梯度可以划分为掌握基础知识、融入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具备能力成功创业。由于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系,要使学生根据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具有层次性,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科学合理。

确定基于OBE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图,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构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四类课程:一是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必须列入必修环节,主要是创新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环境分析、新创企业的流程等基本课程;二是专业类融入课程,必须列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主要是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创新创业元素,这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专业课教师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三是实践类课程,亦称隐性课程,必须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各部门齐心协力完成,包括创新创业专题报告、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营造等;四是创新创业提升课程,这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可以替代部分专业课程,也就是作为成功开创新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和危机分析等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的发展与转型等,这类课程的融入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最高目标,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选择[2,3,7,8,9,10,11,12]。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确定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后,就要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落实,首先就要确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主要由以下八个方面构成,如图3所示。

五、基于OBE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

OBE理念在落实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编写和运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材,并对专业课程和教材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进而达成与培养目标的契合。通过第三方调查进行验证,在下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予以改进,形成逻辑上的精益闭环,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

[3]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00-103

[4]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5]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张留湛,宛新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04):55-57

[6]胡剑锋,江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4):107-109

[7]林晓玲.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J]大学教育,2017,(01):1-5

[8]刘卫东,雷轶.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8):8-14

[9]孙婷,赵晏鹤.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7,(08):82-86

[10]丁波,郗婷婷.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3):39-41

[11]高志刚,战燕,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3):93-95

[12]林雪治.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6,3(01):65-70[2017-09-27]

[13]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83-87

[14]林雪治.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5):52-54+59

大学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价值,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结合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使他们形成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学为主要依托,借助于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结合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根据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高校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区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高校的科学育人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倾向于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掌握高校科学育人活动的全局,为高校育人活动确立完整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在明确目标时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更实际和更突出的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能够更直接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高校培養的青年人才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社会预想的成效。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反映当代高校学生所应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人才的心理素质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这一要求,构建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品质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区别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原则体系。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对高校学生思想导向的作用,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意识的方向性塑造,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社会要求来展开相应的活动。政治方向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原则就是坚持了政治方向性原则。

第二,坚持疏通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发扬积极向上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对其不正确和消极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疏导,而不是仅仅消极的禁止。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该原则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和坚持引导他们的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提升思想认识和观念。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就要求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就是具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实际需要和特殊要求,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必须遵循系统性、全体性、活动性和差异性等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该系统性就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主体的活动心理的有机联系,对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做全面考察和系统的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

第二,全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的高校学生,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组织活动以及设施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第三,差异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展开形式多样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四,活动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动态分析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也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教育工作者分析教育对象常常会用到的方法。

2.典型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利用先行的事或者人进行示范,通过这些典型的展示,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事或人。

3.激励法。激励法就是刺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激励法如果运用得科学正确,就能够调动高校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4.交谈法。这种方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实践中非常普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采取谈话的途径,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当正确地运用交谈法,在合适的时间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首先,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获取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向高校学生宣传普及介绍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普及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判断,学会健康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不可缺性。再次,情景设计与情绪干预法。这种方法是人为的,有意识地去创设一定的情景,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干预和控制。用动态的体验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从而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些都要求高校必须以加强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或者很能解决的思想行为问题,也可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完善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激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补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相补充,相互借鉴的。高校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经过不断熏陶和培养,有了很大提高,從而对其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着积极影响,而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稳定,使其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改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显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高校德育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可以看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两者都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两种教育同样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变迁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引导和灌输,促进学生树立高尚的品格,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可以清除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思想阻碍,两个教育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基,牛正兰,何继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晓洪,袁国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1).

[5]周秀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和实践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6).

大学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应试教育的理念在老师和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人们总是过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导致音乐等艺术教育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使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力等综合能力难以得到直接有效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影响,素质教育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限制,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背景下,大学音乐逐渐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大学音乐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将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拓展

引言

生活中到处都有艺术的存在,艺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气质的主要途径,而音乐不仅是艺术教育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知识和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加快进度,我国各方面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起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需要更多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大学音乐具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等教育意义,而专业教育又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技能知识、启迪智慧的必经之路,所以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和拓展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国大学音乐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创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大学音乐教育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究,再加上枯燥陈旧的教学手段,大学生根本无法激发自身的艺术兴趣。这种现状下的大学音乐,不仅打消了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也抑制了大学音乐本身的教育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就需要老师既要教导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技能,又要在音乐教育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大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各个院校中也普遍存在音乐课被语数英等学科强行占据的现象,学生的音乐时间被无情剥夺。除此之外,大学音乐教育中师资力量也是相对薄弱的,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甚至还有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教学视频向学生传授知识。老师对音乐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院校一定要给予音乐教学高度的重视,逐步健全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标准,使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处在同一高度上。

(三)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教育改革中要求,将大学生培养成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大学教育中,音乐体系却相对单一,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严重阻碍。因此必须要改变大学生死记硬背、被动训练的音乐学习模式,加强与专业教育的整合,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社会逐渐对新时期中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现代国际化技能。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中不仅要利用专业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利用音乐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水平,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的同时突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教育中,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就像是左右手,必须相互配合,紧密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共同发力,让大学生在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学习更多的艺术知识,提升音乐水平和素养,这不仅是素质教育中对大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保障大學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可以认为,在大学教育中将音乐和专业进行融合和拓展,是提高大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将大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和丰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在新形势下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大学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都被当成缓解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所积累的学习压力的辅助学科,从而没能充分发挥音乐真正的价值。学业上的各种压力让老师和家长一致认为,一些艺术类学科简直就是学生升学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抑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音乐学科,但是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层面,无法与其他专业学科产生交集,因此也就不存在拓展一说。因此,老师必须要创新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丰富自身因音乐养成的综合品质和个人涵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优化音乐学科建设

受到素质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开设了不少与音乐有关的课程及活动。如一些音乐选修课、音乐社团、“校园之星”音乐大赛等,使大学音乐教育逐渐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有了更多的比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了确保大学音乐和专业教育的完美融合拓展,仍需完善学科建设,主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将大学音乐从选修课转变成必修课。选修课毕竟面对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是专业教育必修课中的冰山一角,所以大学老师必须要将音乐设立成公共必修课中的一门学科,加大音乐教学的学分占比,最大程度上实现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合理分配,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其次,音乐教育内容多元化。因为艺术选修课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学生只能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中选择其中的一门进行学习拓展。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满足自身的综合艺术需求,对音乐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因此需要老师将音乐教学内容多元化,在学生享受音乐的同时,将其他专业知识技能融入其中,打造多才多艺的大学人才。

最后,加快音乐与其他专业的融合进度。要想做到这一步,就需要老师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保证音乐课程的足够课时,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将音乐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高效完成音乐与其他专业融合和拓展的教育目标。

(三)优化音乐教育中的师资配置

老师和学生都是大学音乐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老师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直接途径,也就是说,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师资力量的优劣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和水平。如果老师自身都没有创新的理念和对音乐足够的重视,无疑是很难教出优秀学生的。因此就需要在实施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中,不断选拔更优秀的老师,打造一支高能力高素养的师资队伍。

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为大学音乐教育配置更多的专业设备,以增强音乐与专业学科的趣味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增加学生亲自实践练习的几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正是将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主要目的。

(四)完善教材编制和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的教材都不是统编的,因此很难满足师生的共同需求,学生无法掌握到最新的音乐知识。因此需要在大學音乐教材的编制上尽量完善,对传统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最新的音乐知识,编制成最新的统编教材,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标准。

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音乐教育的考核制度,否则会有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无关紧要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增加音乐在大学教育考核中的学分占比,就能很好地促使学生重视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对音乐艺术持之以恒的良好心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内涵,以及审美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教育中将音乐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和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将大学生打造成既具备高强的知识文化和技能水平,又饱含丰富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大学生向着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琛.试论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J].音乐时空,2015(06):147.

[2]陈放.论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04):158-160.

[3]刘彬.论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276.

[4]李春晓.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分析[J]. 青年时代,2015(14):179.

[5]曹英.论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J]. 音乐时空,2016(04):116-117.

大学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大学的德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工作,本文深入的分析了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大学德育工作的建设要求,对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执行策略进行了完整的制定。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大学;德育教育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重视程度的提高,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是当前很多大学德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的德育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开展,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当中形成较高水平的经验积累[1]。但是,很多大学虽然不比根据单一的业绩考核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活动的推进,却依然受到很多经验不足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的大学教育机构无法在各项经验的有效累积过程中形成同新时期德育教育活动要求的适应,最终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模式的建设要求。除此之外,要结合当前的德育工作执行要求,对后续的环境特点实施分析,并保证相关德育工作能够在功能的影响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使得很多大学教育机构迫切需要通过高效教学细节的转变适应高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要求,并使后续的教育机制能够在德育工作的有效促进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完善。

三、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新生活的适应

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必须对大学生活拥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中,这就需要大学生将新生活的适应作为这一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要任务[2]。在此期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要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要求,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适应新生活的方案,并保证全部的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以便大学生可以充分结合德育教育推进过程中的要求进行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推进,保证全部的德育工作能够完整的适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学生接受德育工作过程中实际特点的关注,并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可操作性因素的有效影响之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德育教育活动在新时期的执行质量,以便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在新生活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形成对生活的适应[3]。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活动还必须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多种渠道共同进行交流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可以在不同教学模式的共同影响之下尽快适应新生活,提升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二)提升未来规划的科学性

大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是影响大学生前途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大学德育工作质量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在设计具体工作内容的过程中,对未来规划活动实施研究分析,确保所有的规划活动能够在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广之下得到高质量的推行[4]。另外,高校的德育教育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身份转变情况的关注,并且为大学生安排较为有利的接受教育活动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指导性因素的构建,并保证所有的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在相关教育活动得到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实现同社会活动的有效对接。在应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活动开展方法多样性的关注,保证全部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小报告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处置,以便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参观机制和实习机制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实现同学习环境的对接,增强各类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德育工作执行科学性。

(三)进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大学生提前具备应对社会考验的能力。一些高校目前存在一定的德育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造成很多的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单纯的凭借内部机制的改革实现同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适应,最终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无法在运行机制的层面实现同社会各项要求的适应。还有一些高校在应对德育教育要求的过程中,仅仅可以保证相关要求能够在内部得到贯彻,并不能在社会机制改变较快的情况下迅速的适应新时期的客观环境变化特点,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难以在相关理论的有效影响之下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部价值。因此,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执行策略,能够有效保证大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更加有效的推行。社会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执行必须保证在德育教育的有效推进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后续的德育工作能够在已经完成基础性策略设计之后得到更加有效的推进。

四、结论

大学德育工作的推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工作,深入的分析大学德育工作的执行要求,并对相关德育教育的方案加以分析,能够有效保证所有的德育工作得到完整的推行。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玉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渗透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65-66.

[2]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冉红芳.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罗小霞.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德育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半年工作总结格式范文下一篇:护长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