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理论范文

2023-12-11

预防医学理论范文第1篇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

 教学要求

1.了解噪声干扰的来源及噪声的耦合方式。 2.掌握噪声的干扰模式。

3.掌握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教学重点

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 教学课时

3学时  教学内容: 7.1 噪声干扰的形成 干扰与噪声:

在非电量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总是有一些无用的背景信号与被测信号叠加在一起,这称为干扰,有时也采用噪声这一习惯用语。

噪声对检测装置的影响必须与有用信号共同分析才有意义。

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提高信噪比,以减少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7.1.1噪声源

1.机械干扰

机械干扰是指机械振动或冲击使电子检测装置中的元件发生振动,改变了系统的电气参数,造成可逆或不可逆的影响。对机械干扰,可选用专用减振弹簧-橡胶垫脚或吸振橡胶海绵垫来降低系统的谐振频率,吸收振动的能量, 从而减小系统的振幅。

2.湿度及化学干扰

当环境相对湿度增加时,物体表面就会附着一层水膜,并渗入材料内部,降低了绝缘强度,造成了漏电、击穿和短路现象;潮湿还会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并产生原电池电化学干扰电压;在较高的温度下,潮湿还会促使霉菌的生长,并引起有机材料的霉烂。

某些化学物品如酸、碱、盐、各种腐蚀性气体以及沿海地区由海风带到岸上的盐雾也会造成与潮湿类似的漏电腐蚀现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保护:浸漆、密封、定期通电加热驱潮等。

3.热干扰

热量,特别是温度波动以及不均匀的温度场对检测装置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元件参数的变化(温漂)、接触热电势干扰、元器件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时,引起寿命和耐压等级降低等。

克服热干扰的防护措施有:

选用低温漂元件,采取软、硬件温度补偿措施,选用低功耗、低发热元件,提高元器件规格余量,仪器的前置输入级远离发热元件,加强散热、采用热屏蔽等。

4.固有噪声干扰

在电路中,电子元件本身产生的、具有随机性、宽频带的噪声称为固有噪声。最重要的固有噪声源是电阻热噪声、半导体散粒噪声和接触噪声等。固有噪声可以从喇叭或耳机中反映出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反映在输出电压的无规律跳变上。

5.电、磁噪声干扰

电磁干扰源分为两大类:自然界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后者是检测系统的主要干扰源。

(1)自然界干扰源包括地球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电噪声、太阳耀斑辐射噪声以及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后者的能量频谱主要集中在30MHz以下,对检测系统的影响较大。 (2)人为干扰源又可分为有意发射干扰源和无意发射干扰源。 7.1.2噪声的耦合方式

噪声要引起干扰必须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或传输途径才能对检测装置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常见的干扰耦合方式主要有静电耦合、电磁耦合、共阻抗耦合和漏电流耦合。 1.静电耦合 2.电磁耦合

3.阻抗耦合 4.漏电流耦合 7.1.3噪声的干扰模式

1.差模干扰 2.共模干扰 7.2 硬件抗干扰技术 7.2.1接地技术

接地起源于强电技术,它的本意是接大地,主要着眼于安全。这种地线也称为“保安地线” 。它的接地电阻值必须小于规定的数值。

对于仪器、通讯、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来说,“地线”多是指电信号的基准电位,也称为“公共参考端”,它除了作为各级电路的电流通道之外,还是保证电路工作稳定、抑制干扰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接大地,也可以与大地隔绝。

检测系统中地线的种类:

(1)信号地:指传感器本身的零电位基准线。 (2)模拟地:模拟信号的参考点。 (3)数字地:数字信号的参考点。

(4)负载地:指大功率负载或感生负载的地线。

(5)系统地:整个系统的统一参考电位,该点称为系统地。 以上5种类型的地线,接地方式有两种:

单点接地:有串联接地和并联接地两种,主要用于低频系统。

多点接地:高频系统中,通常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各个电路或元件的地线以最短的距离就近连到地线汇流排上。 7.2.2屏蔽技术

利用金属材料制成容器,将需要防护的电路包围在其中,可以防止电场或磁场耦合干扰的方法称为屏蔽。

屏蔽可分为静电屏蔽、低频磁屏蔽、驱动屏蔽和电磁屏蔽等几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屏蔽方式。

1.静电屏蔽:能防止静电场的影响,可以消除或削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

2.电磁屏蔽: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层,利用高频干扰电磁场在屏蔽体内产生涡流,再利用涡流消耗高频干扰磁场的能量,从而削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

3.低频磁屏蔽:电磁屏蔽对低频磁场干扰的屏蔽效果很差,对低频磁场的屏蔽,要用导磁材料做屏蔽层,将干扰磁通限制在磁阻很小的磁屏蔽体内部,防止其干扰。

4.驱动屏蔽:就是使被屏蔽导体的电位与屏蔽导体的电位相等,能有效抑制通过寄生电容的耦合干扰。 7.2.3滤波技术

滤波器是一种允许某一频带信号通过,而阻止另一些频带通过的电子电路。滤波就是保持需要的频率成分的振幅不变,尽量减小不必要的频率成分振幅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

一 滤波器分为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1.低通滤波器 2.高通滤波器 7.3 软件抗干扰技术 7.3.1 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由软件算法实现,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只要在程序进入控制算法之前,附加一段数字滤波程序。

1.中位值法 2.平均值法 3.限幅滤波 7.3.2 软件冗余技术

进行软件设计时要考虑到万一程序“跑飞”,应让其自动恢复到正常状态下运行,冗余技术是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冗余技术主要有指令冗余技术、数据和程序冗余技术。 7.3.3 软件陷阱技术

当乱飞程序进入非程序区或表格区时,采用冗余指令使程序入轨条件便不满足,此时可设定软件陷阱。

软件陷阱,就是用引导指令强行将捕获到的乱飞程序引向复位入口地址0000H,在此处将程序转向专门对程序出错进行处理的程序,使程序纳入正轨。 7.3.4 “看门狗”技术

计算机受到干扰而失控,引起程序乱飞,也可能使程序陷入“死循环”。当指令冗余技术、软件陷阱技术不能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的困境时,通常采用程序监视技术,又称“看门狗”技术,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

“看门狗”技术既可由硬件实现,也可由软件实现,还可由两者结合实现。

预防医学理论范文第2篇

摘要:临床血常规的检验是在医生诊断时对可能发生的血液病进行判断的依据,临床的血常规检验还可以在系统疾病的检查与诊断相应的进行提供可参考的信息,血常规检验也是临床医学在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基本内容。临床的血常规检验还可以对病理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前言:伴随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应用,应用显微镜来对血细胞进行手工分析早已不能满足医学研究的要求,所以血液细胞分析仪来进行临床血常规的检验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医学中。现在的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血常规的检验工作逐渐向着标准化和规范化靠近,但是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仍存在着检验结果和临床的资料不符合的现象。临床血常规的化验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检验过程中要对血液的标本采集的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进而达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些因素

1.1 人本身的生理因素:

在临床检测血常规时,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很可能与患者实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当时的活动情况和本身的精神状况都有很大的关系,外界因素还可能涉及到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采集季节等因素影响。譬如我们正常人在一天内自身的白细胞数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等数值都存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的波动。根据临床患者本身不同的生理状态,导致患者的血细胞内各参数也存在不同。例如孕妇在妊娠5个月或五个月以上,还有新生儿的WBC总数都会出现和正常人比较数值上的明显升高,还有在人处于严寒或者是在暴热的天气下都会常常出现WBC的总数高于正常状况下,还有在患者进食或者喝水之后进行检测,水和食物就会对血液产生生理性的稀释,进而导致在临床血常规检测的时候RBC和Hb的检测结果就会发生明显的下降,并且在患者剧烈运动后患者的血液就会发生浓缩,如果这时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检测就会使检测结果的RBC和Hb值偏高。所以在临床血常规检查时为了达到减少由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同,在不是急诊状况下的患者最好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检查,这样就可以尽量的减由于生理状态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

1.2 人为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

在临床的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主要是两种办法: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其中末梢采血法存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比较较差的缺点,所以在临床的血常规检验时采血者主要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方法。临床血常规的采血部位主要分为两种办法,末梢毛细血管部位采集法以及静脉部位采集法,其中人们的手指部位的采血就是属于末梢毛细血管部位的血样,这个部位的采血样品与人体的静脉中的静脉血组分差别比较小,并且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血液样品。但是在手指部位进行采血时发现这部分血液的血白细胞树木明显比较高,但是血小板的数目却存在明显比较少的现象,手指部位采血和静脉血进行相对比本身的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比较差,在临床的血常规检测中血液样本的选择不同严重的影响着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在使用止血带进行结扎时,所用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 min以内,否则就会发生静脉的回流发生受阻进而导致人体的毛细血管的内压明显的增高,毛细血管的血管内液和人体的组织液进行交流,导致发生分子质量小于五千的物质进入组织液内部,或者是因为缺氧而导致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进而使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发生明显的增高或减低现象。在临床血常规检验时采血要对采血部位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皮肤是否完整,没有烧伤及冻疮现象等,还需要对样品的抗凝稀释溶血等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外部服用药物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许多的药物因为本身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干扰,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就会使人体的生理现象及生化和病理等方面发生复杂难以理解的变化,最终就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样的差异不仅降低了检验的准确性,而且还会对检测师的临床检测的诊断结果进行误导,所以在临床采血前最好不要进行服药。如果在需要采血的时候患者又恰巧在输液,这时应在身体输液的对侧来进行采血检验,采用对策采血可以避免药液的交叉感染,同时又可以避免血液样本被稀释的可能。人体的血细胞的内外的组成成分存在梯度差,所以在采集运输以及保管和分离血细胞的时候需要坚决避免溶血发生,这样会使红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细胞的比积甚至更多的指标的检验结果不准确,这样就不能对原始的采血标本的实际含量进行实际真实的反映。

在采血的样本的保存及运送过程中都要对每个血液样本的确切测定时间进行准确的标注,同时还要和诊断医师申请单的内容互相符合,血液样本在运送时要相应的进行专人专送,在血液样本采集到后需要立即的送到准确位置进行检验,尽量保证较少的运送和保存时间。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同时正确按照采血的操作步骤进行采血,采集的血样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这时的检测结果可以保证准确度,所以说一旦在血液运输过程中操作不慎,就会对血样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在保障采血的标本样品比较好的情况下,就要保证采集方式和血样运输及贮存等多方面做好保证,只有对这些因素系统全面的认识,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加强责任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

1.3 仪器因素:

目前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已将广泛的在临床医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因为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以及较快的检测速度并且可以对检测结果发生的异常现象进行提示等,正式由于以上的种种优势而使得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了。当医院拥有很多台血常规分析仪时,就要先对其中一台进行校准后,在用新鲜的全血对其他台进行校准。至少半年校准一次,这就导致在校准不准确及仪器不及时校准都会造成血样检测准确性不合格。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顯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准确合理的稀释

倍数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

1.4 使用试剂因素: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血液经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

生变化,它的改变与其浓度和时间相关。EDTA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若血样较少,EDTA浓度将会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血小板崩解,肿胀,产生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都将使血细胞计数和血常规检验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总结:在临床上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样本的选择及采集和检验过程还有仪器和试剂的因素等等,所以说要想得到的临床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达到准确的目的,医院的人员除了在工作中要做到严格的质控,同时在实验室内进行血液样本检验的时侯,要达到充分的考虑到血常规检验时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因素,并进行严格加的控制。在临床的血常规检验中需要做到保证采血的操作过程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8): 483-487.

[2] 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49-150.

[3]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预防医学理论范文第3篇

摘 要:CBI是一种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又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赢效果,完全适合用CBI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医学专业英语

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和内容结合教授经历了相当长一个时期。早在20世纪60年代,Widdowson就提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可以将语言和内容完全结合起来进行教授,Mohan也指出将语言和内容结合教授的方法的优点是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能教授学生怎样使用语言去学习专业知识,这就是CBI教学理念。

1 CBI教学理念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内容教学法,是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的一种理念。是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外语界都十分推崇的一种教学理论,是被目前所认为的有利于新形势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英语教学模式。CBI:简单说来就是“一种用目的语言教授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从而确保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言,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CBI抛弃了人为地将外语教学与专业学习隔离起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它认为只有同时给予语言系统和内容相同的重视,而不是将二者分离开来,才能促进两方面的同时发展。

2 CBI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水平比较落后,这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法有直接的关系,那就是过多的以老师为中心和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忽略了学科知识与语言知识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CBI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语言学习转变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为趣味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CBI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从而为学生学习英语、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运用以内容为中心的CBI教学模式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学到实际的专业词汇、结构、语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是很有帮助的。CBI教学理念强调把教学的重点从教授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的能力,这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一种本质上的改革,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3 CBI教学模式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3.1 师资

CBI能否在医学专业英语中成功地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水平。师资是CBI教学的瓶颈。医学专业英语教师要精通所教授专业的专业英语,能做到清楚流利的用英语讲授语言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而目前我国这种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寥寥无几,这就对CBI的实施成效打了一个折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各个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的大学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种复合型教师,可以采用对外语教师培训医学专业知识,或者对于医学专业教师训练语言技能,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医学专业英语教师创造一些出国机会,或者是把外国教授此门专业课的专家请到学校为本校教师开设讲座,通过学习外国的成功范例及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提高自己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

3.2 学生

教学的成功实施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CBI更是如此。即使配备了高水平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师,如果学生的英语能力跟不上,那就会影响CBI的实施效果。大学生经过了初高中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英语语法功底,但是听说能力会稍差一些,而CBI的成功实施对于学生的听力水平和专业英语词汇量的要求较高,课堂上老师用英语讲授医学专业知识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开设一些与医学专业英语课同步的汉语课程,并且多给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为CBI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3.3 教材

一本好的医学专业英语教材也是CBI成功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语言和内容是CBI模式和专业英语的两大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材的编制和选择中应注意学生语言水平与内容难度的平衡、语言的准确、地道以及内容的趣味性、文化性等。因此教材的选择应注意:(1)语言水平与教材难易度的平衡。相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而言,过于简单的材料缺乏挑战性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过于高深的材料容易让学生产生感到焦虑,产生挫折感。因此所选择的教材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这样既使得语言学习具有挑战性,又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2)教材语言的准确性。准确、地道的语言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在用目标语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正确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

4 CBI模式在我校实施的可行性

4.1 师资方面

我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已接触一定医学知识,且在课余严格根据学校要求定期听相关医学课程的授课,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专业教师有的曾出国留学,有的参加过涉外机构培训,能在自己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补互助,为CBI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师资平台。

4.2 学生方面

我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医学职业教育,直接为其毕业后的工作服务。培养目标是医学应用型人才。我校学生入校前至少已有6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入校后前两年接受英语基础课程教育,第3年开始进行医学专业英语学习。进入高年级后完全有能力接受与自身学科相结合的医学专业英语教育。

4.3 教材方面

在有些专业由我校专业教师提供素材,英语教师参照教学大纲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校本教材。

总之,CBI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能尝试成功,对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可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医学职业生涯中。

参考文献

[1] 黄娟.CBI模式及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7(4).

[2] 刘慧莉.CBI教学理念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 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

预防医学理论范文第4篇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在国内相关法律文件中, 对“青少年”的概念相对模糊, 未予以明确的界定, 但针对其词义来看, “青少年”是指青年与少年的统称, “青年”一般是指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人群, “少年”一般是指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人群。“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十四周岁 ( 含) 到二十五周岁 ( 不含) 的人群。

青少年犯罪实际是以生理年龄作依据进行划分的犯罪类别, 理论界给予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概念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下的定义, 指十四到二十五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 青少年犯罪是指六到二十五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青少年再犯罪, 一般是指二十五周岁以下的行为人因犯罪受到刑事制裁者再次犯罪, 因轻微犯罪和一般违法被劳动教养或已解除劳动教养的人员再次犯罪, 以及虽未被揭露和受到刑事制裁, 但却多次犯罪的犯罪人的犯罪。

( 二) 青少年再犯罪的特征

一是青少年再犯罪主体以青年为主。刑满解教中的青年是青少年再犯罪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再犯罪中的青年群体一般思维都较成熟, 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经历且精力充沛, 相较而言会更容易走上重新犯罪的老路。

二是青少年再犯罪主体大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再犯罪青少年, 在初犯时是初中或高中在读, 由于案发后被开除学籍, 无法继续坚持学业, 导致再犯时学历程度与初犯时相同, 而且大部分再犯罪青少年正是由于很小就受到非正常社会化进程的处罚, 缺少较完整的素质教育, 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受到主流文化教育的指导, 其行为方式也未得到及时的矫正与约束, 因此, 会容易出现重复犯罪的情况。

三是青少年再犯罪类型多属于侵财犯罪。侵犯财产权或以财产为主要犯罪目标的行为占较大比例, 抢劫、盗劫也是青少年再犯罪的主要犯罪类型, 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经济原因是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主要诱因, 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由于缺乏经济来源, 青少年会迫于生计而再次误入歧途实施犯罪。

( 三) 青少年再犯罪预防的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对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工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自上而下、一一以贯之的工作模式和格局, 形成由政府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推动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治、就业安排、关爱帮扶等一系列工作。

二是法制建设与政策保障相结合原则。通过完善法制建设, 制定相应的政策性文件, 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同时, 以政策、制度作为依托, 为开展青少年再犯罪预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是思想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原则。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学校教育全过程, 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 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青少年的法制宣传。

二、相关理论

(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罗伯特·B·丹哈特夫妇提出公共行政人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政策时应着重强调他们服务于公民和授权于公民的职责, 由此, 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主要包括: 民主公民权、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 或模型) 、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等四个方面理论内容。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内容, 在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过程中, 政府可以逐步建立并加强集体和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及意识, 加大力度关注法制建设、社区价值观以及公民利益, 在开展预防工作中, 积极利用好基于共同价值的各方组织来满足公民的利益需求。

( 二)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 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理论主要包括: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交往等五个方面内容。结合社会互动理论内容, 在对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问题上, 政府与社会各组织、团体之间积极互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可以作为顺利推动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工作的重要保障, 同时在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以及社会各机构组织之间互相作用时应寻找出适合的方式和规律, 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达到最佳协作状态, 从而维持社会的有序状态, 改善各种社会关系,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 三) 犯罪社会学理论

犯罪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因素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又称社会犯罪学或刑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 现实犯罪状况、类型、地区分布、造成犯罪的主客观因素、犯罪的社会预测、防范、控制以及各种惩治对策等内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各国刑法和刑事政策的制定、对监狱和狱政管理的改良有直接影响, 对于防止和减少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起着积极的作用。结合犯罪社会学理论, 在对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问题上, 可以根据犯罪情况, 通过对犯罪类型、犯罪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调研, 帮助政府从社会、经济、教育等犯罪因素更加透彻的分析出造成青少年再犯罪的主客观因素, 有针对性的研究预防对策。

( 四) 罪后预防理论

犯罪预防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 也是犯罪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更是解决犯罪的治本之策。无论是对犯罪现象还是对犯罪原因的分析研究, 最终都是为了寻求预防犯罪的措施与对策, 防止犯罪发生, 而罪后预防则是犯罪预防在广义上延伸扩展后所涵盖的其中一个概念, 即国家和社会为消除或者减少犯罪产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 防止、阻遏犯罪行为发生, 减少乃至根治犯罪现象, 在犯罪发生后所采取一系列的惩罚与改造方法。结合罪后预防理论内容, 政府在面对预防青少年再犯罪问题上, 可以通过对青少年再犯罪现象及原因的研究, 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或减少青少年再犯罪产生的条件, 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增强公民的安全感。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 青少年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这当中再犯罪青少年所占比例突出。由于青少年再犯罪现象呈现出的复杂多样性特征, 不仅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 也影响着社会稳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 因此, 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出发, 以公共服务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罪后预防理论为理论基础, 提出了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青少年再犯罪,政府预防

参考文献

[1] 丛梅.初犯与重犯犯罪特征比较研究[J].犯罪研究, 2014, 3:9-16.

[2] 缪伟君.重新犯罪成因实证调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2012, 3:141.

[3] 赵文婧.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2, 34:289.

[4] 项振升.再犯罪问题研究[J].法制时空, 2010, 4:171-172.

[5] 郑祥.防治重新犯罪与构建和谐社会——重新犯罪现状与对策的实证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6:76-81.

[6] 段峰.重新犯罪归因分析与预防[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2 (1) :20.

[7] 邓明辉.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9:21-24.

预防医学理论范文第5篇

1、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缓解医患关系

近几年, 医患关系十分紧张。据调查, 因医疗设施欠缺、医疗差错甚至事故引起的纠纷仅占较少比例, 而大部分则是因为部分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人文修养造成的。医患纠纷最初是由于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未尽到对患者应尽的义务, 从而引发患者和家属的不满, 引发争端。还有很大一部分纠纷是因为医生缺乏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 未能以合适的沟通方式让家属理解到疾病的复杂性、病情发展的无法预测性以及医学的局限性, 造成家属无法接受不好的结果, 引发矛盾。因此, 必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真正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才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减少医患纠纷。

2、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帮助医学生改变就业困境

如今, 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医学院校还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 导致医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了摆脱这一困境, 他们必须要扩大自己的择业渠道和范围, 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新兴产业去尝试。但是, 很多新兴行业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 并不仅限于医学专业知识。因此, 培养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将其从原来专才的培养模式转为通才的培养理念, 才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大潮中获得竞争优势, 也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

3、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帮助培养创新型的医学人才

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以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1]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医学专业课程几乎占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 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极为薄弱的问题, 很多学生读死书、死读书, 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难以达到新世纪对高层次、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 我国正面临着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时期, 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改变医疗卫生行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关键。因此, 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结构和内容

早在二十世纪初, 研究者们就先后从心理、社会、生物、认知等不同角度对其定义进行了探索。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另辟蹊径, 采用一种独特的“主观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探索人类智能的奥妙。他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 智力并不是一种能力而应该是一组能力, 而且这种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 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 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2]

经过加德纳的严格论证筛选, 他最终确定了八种普遍的智能, 分别是: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2]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启示

1、树立正确的智能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人与人的不同, 主要是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3]因此, 必须树立正确的智能观, 对学生的智能组合差异有科学的认识。我们必须把教育的焦点从学生分数的高低转移到智能的差异上, 关注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医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普遍缺乏多种智能的训练和培养, 难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尤其面对就业难的形势,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陷入困境。另外, 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因此, 必须关注其个体智能差异,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 并加以发掘,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能力, 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

2、建立正确合理的评价体系

首先, 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评价来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对自我有更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以便对以后的职业发展领域做出选择。其次, 评估应强调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 抽象地考虑学生的智能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 必须将评估对象置于相当复杂的环境中, 激发其多种智能潜力, 才能对评价对象的智能状况给出有效科学的评估结果。最后, 必须具有多元化评价主体, 从多个角度, 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同时, 被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能够对自身的反应行为进行反思和自省, 从而有效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

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

首先, 应该根据精心策划的一系列评估方式对医学生有科学合理的评价,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确定医学生这一群体的整体智能分布情况, 针对弱项进行相应课程的增设, 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后, 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 根据医学生整体评价结果, 开展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同时, 学生在经过一系列智能评估之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结果来进行科学的选择, 在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的同时, 弥补不足, 以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摘要:近年来, 医患关系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缺乏创新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等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缺乏高素质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一系列参考解决途径和策略, 对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

参考文献

[1] 季芳.对高校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4) :299-300.

[2] 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预防医学理论范文第6篇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化, 医学院校体育理论课得到相应加强。然而,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教法单调,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按教科书中的结构、段落系统逐一单向宣讲, 填鸭式的灌输知识, 生搬硬套, 教与学脱节, 学与用分家, 虽然教师尽心宣讲却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 加深大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 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诱发学生思维, 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目的。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热门话题, 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然而, 对于大部分体育教师来说, 由于掌握多媒体技术相对滞后等原因, 在体育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滞后, 对多媒体教学理论和方法、课件制作理论与方法、体育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2 转变医学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 充实自己, 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把握时代脉搏,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 关键在于体育教师, 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 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正确、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的资源, 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改“素材”为教材, 教法多样性与实践相结合, 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原理、掌握技术、体验乐趣和健身的新型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体育课堂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有利条件。

3 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

信息素质:指电脑素质和网络素质。电脑素质指系统操作、文件处理、安装软件等技能与在工作中应用的能力。网络素质指电子邮件、浏览WWW、网络搜寻、下载软件、浏览BBS等技能与在工作中应用的能力。体育教师由于客观原因往往对电脑接触不多, 在上课的时候都不太愿意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因为多媒体授课与他们平时所用的教学手段还是有一段距离, 他们总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还是靠室外课来完成。具有这种错误观点的体育教师是大有人在的, 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因此, 体育教师必需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

4 多媒体教学体现在理论课上

医疗院校体育大纲中要求每学期必须要上四节理论课, 这些内容涉及了许多体育竞赛知识和生理、心理、卫生知识, 这些内容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里上。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排除了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 这使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 从各项体育竞赛的起源到比赛规则, 从长跑时出现的极点到运动后的肌肉酸痛, 从如何应对比赛失利时的心理状态到青春期运动生理的特点, 都能一一找到很好的答案。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课程,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也符合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质。

5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授课质量

在每教授一种体育技能的时候, 应该划出一定的课时利用网络和相关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 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例如, 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 摆臂动作一直是一个授课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只能利用教师反复的示范和学生反复的练习进行学习, 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们往往由于平时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 从而影响了整个短跑技术的学习质量。但是, 假如让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使他们了解到高级运动员的正确跑姿, 通过相关的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 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 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体育运动是最讲究体位感觉的运动项目, 当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时在上技能课时, 他们就能够自觉地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体位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6 医学院校应用多媒体的注意点

6.1 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 但能大大优化课堂结构。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并不能完全把教师化为仪器的操作者、课件的讲解者。教师仍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点拨者。在运用过程中, 教师仍需对学生各种反应作出必需的反馈。针对体育课以学生练习为主的特点, 实际练习中, 往往有多种多样变形的动作。因此, 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能动性, 它只能展示几种典型的错误动作, 仍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6.2 多媒体在辅助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辅助体育教学中虽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不能牵强附会, 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实施, 并在实施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只有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这体现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上, 理论课与技术课的合理结合上。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但是它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们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 才能正确地应用它。

摘要: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 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冲击着传统的数字模式、教学观念, 引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网络教育、资料检索、成为“学习”的特色。文章重点论述了网络条件下医学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应充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教与学的技术平台, 提高学术探索、协作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院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司友萍.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问题及其遵循的原则[J].学校体育, 2001 (1) .

[2] 许广宇.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信息素质[J].教育导刊, 2002 (1) .

上一篇:演讲比赛点评范文下一篇:云技术云计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