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

2023-09-19

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的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种角度上讲,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中国画这些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我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应该感到自豪,但在骄傲的同时更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应很好地学习中国画,牢固的掌握它。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也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但是,其他的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美术欣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与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进而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例如《我心中的未来》这一课中,让四年级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自己心中的美好未来,再通过老师放一些高科技在生活中运用的资料录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从小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各门功课,将来去回报祖国,建设自己美丽家园。

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变废为宝》这一课,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平时我们以为没用的废旧物品,其实还可以再次利用,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别致的手工作品。在课堂上渗透环保理念,告诉大家,乱扔垃圾的后果,塑料袋的危害,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对人类都带来巨大的危害。呼吁大家齐做地球小卫士,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

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工作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不可不予重视。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在关键时刻,老师要进行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如果,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难题,正束手无策,开始感到“我不行”时,老师要及时到学生的身边。一方面帮他出个好点子,让难题迎刃而解;一方面是鼓励他别泄气。眼看着正要扁下去的气球,又鼓了起来。老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合理使用材料、工作要有条理、制作时要全神贯注;保持安静、要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在《做年历》这一课中,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制作,要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聪明才智,团结合作下的那一组做得又快又好,没有一起制作的那一组相对要慢些。使我想起:“众人划浆开大船”这首歌,我引导学生一起唱完这支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很多筷子凑在一起不易断,并引用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过的“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句话,让学生知道集体的力量在于一切个人行为,立志团结互助,共创美好的明天。

五、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风景画教学中,结合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和感受,对儿童描叙祖国的秀丽风光和大好河山,在写生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染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理解这一切要每个人,特别是自己共同来维持,来建设。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第2篇

1 在教学中,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1.1 将学习英语目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给新生上第一次英语课, 我总要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英语?”同学们自然是各抒己见。其中有不少答道:英语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都说的是英语以及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必须要懂英语等等。我进而又问: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汉语有如此殊荣?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 但汉语为什么没像英语那样具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学生们哑然。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嚣张;讲述“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大清帝国的软弱;讲述北美殖民地的独立等。我告诉学生:英语之所以运用广泛影响深远主要因为早期英国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的。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 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堂英语课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思想课。我觉得很有必要, 且非常值得。我们学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目的性, 各科任老师都可根据所教专业的特殊性加强目的性教育。将它与祖国的关系联结起来,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算是一种教学尝试。

1.2 树立为祖国做贡献, 为社会增光的远大理想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要让学生了解知道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被世人所瞩目。正由于中国强大了, 奥运会才会在中国召开, 这是得来不易的。到那时, 五湖四海的朋友将会聚集北京, 中国会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所以, 现在要让学生们努力学习英语, 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到了2008年奥运会时为祖国添光彩。培养他们要为祖国争光、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1.3 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在学习“H o w d o y o u d o?”“H o w are you?”“Excuse me.”“Can you help m e?”“S o r r y.”“T h a n ky o uv e r y much.”“You’re welcome.”等等一些礼貌用语时,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礼仪之邦, 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外国人都这样有礼貌, 我们就更应该发扬。在教学这些礼貌常用语时, 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 什么时候使用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课堂中可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表演。情境 (1) :下课的时候, Mike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Sarah, 他们该怎么做, 怎么说呢?情境 (2) :Zoom和Zip早晨在校园碰到, Zoom该说什么呢?情景 (3) :接受别人的帮助, 接受别人的赞美, 接受别人的礼物时, 要说什么……学生们争相扮演角色, 并进行极为生动的表演。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 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 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同样也要谢谢不离口, 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1.4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尊师的道德风尚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只有“爱使世界运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自我意识较强, 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 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 (教师节愉快!) 让学生知道老师非常辛苦, 为了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在讲到“Mother’sDay”;“Woman’sDay”时, 提倡为母亲献爱心, 帮妈妈做好事, 向妈妈问声节日快乐等;帮妈妈、奶奶、姥姥等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进行情境表演, 排演剧目等。如此种种,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 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 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 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 世界才会运转。

1.5 培养学生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德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感动, 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如在学习祈使句时可请学生们看这样几个片段, 请他们判断正误:

(1) Be quiet in the library. (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 (2) 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 room. (在电脑室里吃东西。) (3) Walk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 (在花园的草坪上走路。) (4) Don’t spit on the floor. (不要随地吐痰。) (5) Waste food in the canteen. (浪费食物。) 答案是很明显的: (1) 、 (4) 是良好的习惯, 而 (2) 、 (3) 、 (5) 是不良习惯。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祈使句的用法, 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 要爱护我们这个大的家, 从我做起, 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德, 做一名合格公民。

1.6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 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学习污染这一课时,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污染, 有哪几种污染, 使学生对污染有个总体印象, 然后, 结合课文, 挖掘教材中渗透着的德育因素, 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地球在哭泣。先展现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澈的小河, 茂密的森林, 碧绿的山坡, 蔚蓝的天空;鸟儿在唱歌, 鱼儿在跳舞;到处开满了鲜花……一转眼刚刚还是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 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浓液, 鸟儿的歌声不再有, 鱼儿也不见了踪影, 还有一幅幅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的图片。我请同学用英语简单的说一说两幅图片之间的不同, 并提问:What can you do as a student to protect our earth mother? (为保护地球妈妈作为一名学生你能做什么?)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严重的, 而且环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高素质、高品德的精神风貌, 以此教育学生,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 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地球, 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摒弃陋习, 提高修养, 自觉抵制污染, 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

1.7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因为学习英语不是一日之功, 它需要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学好, 因此, 教育学生敢于面对困难, 积极解决困难。学习如行舟, 不进则退。

2 外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提高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 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礼记》中说:“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 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 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 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 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 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 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技能。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 这三者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 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3 外语教师要关心学生, 使课内课外教学密切配合起来, 把教书育人的工作长期做下去

要提高教学效果, 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 教学相长。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 更有师生间的情谊, 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 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 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 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 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4 结语

实践证明,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道德素质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学生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作为肩负重任的教师, 不但要教书, 更要育人, 这是民族进步的需要, 这更是一种责任。

摘要:论述了道德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着重探讨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的过程。

关键词:道德教育,培养,渗透

参考文献

[1] 黎安林.试论科技革命对德育的影响[M].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7.

[2] 康俊民.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J].英语辅导报 (初中老师版) , 2001~2002 (24) .

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第3篇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第4篇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第5篇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第6篇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知识学科, 同时还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文学学科。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教育内容, 这些对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转化的特殊时期, 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德育因素, 在引导学生在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 唤起学生的喜悦、憎恨、求知欲、爱国心、正义感等情感共鸣, 促进学生良好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要在教英语中培养人, 在培养人中教英语, 使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手段, 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发展。

1 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自信心

“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长远的目标, 持久地动机去学习。例如:在讲授外研版必修二第四模块《F i n e A r t s》一课时, 我通过一幅影响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一生的艺术作品《无畏的希望》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分析画中盲女的性格品质, 让学生懂得:无论生活多么艰难, 都要充满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决不放弃。

2 拓展国际视野,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强调要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外研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题材多样;语言运用地道鲜活;涉及地理、文化、风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套教材的学习, 学生能够扩展语言知识, 提高英语素养。

随着国际间交流越来越频繁, 文化入侵现象越来越明显。在中国,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西方的节日, 例如:圣诞节、母亲节等。文化的交融本来是件好事, 但是同时也冲淡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此在讲授必修五第四模块《Carnival》一课时, 我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及其文化背景, 同时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学生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 对中华文化加深了解和热爱, 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 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使命感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 首先要教师感动。”作为教师要保持一种能够被感动的情感状态, 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事务, 以此去感动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随着当今世界气候变暖、森林被乱砍滥伐等问题的严重, 作为英语教师, 在讲授与环境相关内容时, 应该通过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污染现象、分析原因并讨论其影响来明确:环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 提高修养, 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再比如讲《World around us》一课时,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出保护生命这一话题。同时播放一段貂皮制作过程的视频和图片“你肩膀的冻不及它的痛”引出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这一话题。

4 利用伟人、名人榜样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 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具有内在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德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需要教师善于发挥激励功能, 运用兴趣、情感、榜样等手段激励学生。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名人传记和伟人的成长经历。我通过提出:“Is he (she) a successful person?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her) ?What do you think can make a person successful?”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林肯、马丁·路德·金和甘地传来了解政治家们伟大的襟怀、崇高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 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通过阅读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优秀科学家传记, 了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过程, 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虽然教育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伟人, 但是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前人的精神和方法, 并让这种精神和方法伴随其终身, 在未来社会中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5 学会欣赏, 培养学生美感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学生还可以通过英语课堂学会欣赏美。外研版高一英语必修二第二模块《Fine Arts》是关于艺术的话题。在教学中, 我通过毕加索, 齐白石, 徐悲鸿, 郑板桥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作品给学生创设话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Do you know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painting?”“What is the painting famous for?Who drew it?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painter?What other paintings do you know from him?”......这样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艺术知识和欣赏艺术作品, 也懂得珍爱生活, 欣赏生活中的美, 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李岚清曾说过:“一个人学业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 而道德人格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辈子。”因此教师要把育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用慧眼, 巧用“花招”, 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才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树理想, 树信心, 树人格, 做新世纪新社会的新人。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师既要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 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 注重德育渗透, 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发展。

上一篇:经侦民警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函授大专教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