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

2023-09-24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1篇

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 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压力都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 导致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 同时当今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 要求院校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利用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 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概述并研究了提高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与方法。

二、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概念早期是由美国精神学家Sweeter…W提出的, 表达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举止协调一致, 而且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职业需求的良好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新的发现, 并将生理、心理以及医学进行结合, 创新出一种新的健康模式。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使人们能够在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时都能够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 利用合理、科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障碍, 并及时的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 只有意志坚定、抗压能力强、自控能力强以及富有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式文件, 经过短暂的几年发展,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问题, 导致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因为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 就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保证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应当各种问题, 保持心态的稳定, 保证航空机电维修的可靠、稳定。

三、提高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与方法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等, 因此,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让学生能够从容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 所以, 提高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体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 学生的心理素质涵盖了自身的情绪、意志、兴趣以及性格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三个步骤进行:第一, 要建立在学生伟大的抱负和信念上, 并能够对人生观、世界观有清晰的认识, 接受自身的优点以及缺点;第二,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加强学生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的学习兴趣, 不断创新, 勇往直前, 既使在前进中遇见困难和障碍, 也能够从容应对, 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第三,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种社交团体活动, 拓展自身的生活范围以及知识面, 认识真实的生活状况, 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 同时也要求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然而, 我国的院校普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因此, 必须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宗旨, 意在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增强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其次, 明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是系统性与主体性,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编排进院校的教学体系中, 对教育制度进行体制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创建, 在进行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 要坚持学生为主导, 老师进行引导的主体思路,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保护学生的隐私, 教导学生加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切实感受领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最后, 确定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学习环境,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预防心理疾病为主要教育内容。心理素质教育指的是对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同学间和睦共处的能力等的专业辅导, 使学生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后, 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正确处理心理卫生和交友、学习、生活等的关联, 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 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三) 增加院校实践活动的创建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的院校文化氛围, 院校通过举办多种社交活动, 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同时对于增加学生课外生活的种类,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活动、体育活动、社会调查等项目,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社会以及自身的特征, 提升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能够掌握合理的泄压方式, 保证心理健康。

(四) 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

培养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方式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 知道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杜绝心理问题的出现;其次, 为学生规划好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心理教育内容, 使学生能够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 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焦虑、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 保证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无法预测, 也是无法避免的, 只有学会了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将消极情绪及时的排解掉, 才能长久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五)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

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的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并能够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节, 首先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并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联, 让学生能够理解自身的满足与社会的需求对应关系, 能够正确的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的学生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例如技能考试失利、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恋爱问题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会要学会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等科学方式分散注意力, 进而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四、结语

加强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心理健康教育加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 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自我心理调节的主要因素,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都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后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院不仅能够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的学生, 同时也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于学生适应社会以及工作岗位, 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 因此, 提高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分析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增加院校实践活动的创建、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五个途径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航空,机电维修,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邵毅.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群英语大课程改革与研究——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45) :159-161.

[2] 周志军.基于CCAR-147标准的通用航空专业群建设方案探索——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宜航航空学院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 (04) :80-83.

[3] 段好宁, 童欢欢.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 2016, 34 (15) :155-157.

[4] 冯蓉, 马喜亭.高校“3A”院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构建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尝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06) :42-45.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对小学生开展教育的阶段不仅需要把理论知识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重视其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现阶段,团体沙盘游戏已经在小学教育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通过为小学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不仅可以使其情绪得到更好的宣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团体沙盘游戏在培育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做出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表达能力还未发育完全,无法精准的阐述自身的想法以及情绪。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要低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无法通过语言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若只是运用语言的方式进行教育是无法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的。然而,团体沙盘游戏就可以针对这一缺陷有效改善,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沟通,学生在其中就可以充分的打开自身的心理枷锁,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团体沙盘游戏的意义

(一)改善现实的人际互动

在实际为小学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这就和我们平时生活是一样的,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当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怎样去面对和解决。通过为小学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活动,可以逐渐改善其自我意识,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随着团体沙盘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1]。

(二)沟通和协调多样化的资源和观点

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肯定会和其他人进行接触沟通,从而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和他人进行交流与怎样解决自身和他人观念的协调性,是现阶段社会化生活的关键问题。在为小学生开展团体沙盘活动时,虽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沟通,但是学生在其中通过对沙具的运用就可以获取到充分的知识内涵。在游戏结束之后,学生之间根据互相交流的方式,沟通自身的想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感悟,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增强[2]。

(三)团体沙盘游戏中带来的强大吸引力

在为小学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中,使其可以更为充分地了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不但可以使其更为充分的融入团队协作中,同时还可以使其责任感得到极为高效的提升,从而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品质。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们下意识的行为抑或是有意识的行为均会使其真善美得到极为高效的激发。同时还可以使其在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尊重他人,并且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去。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但是学习能力极强,好奇心极为丰富,因此,团体沙盘游戏极为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能够使其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同时还可以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3]。

二、团体沙盘游戏在培育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矫治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可以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宣泄以及疏导情绪的空间,从而使其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位于正常的情况下来讲的话,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自身性格较为冲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若只是运用常规的方式进行教育是无法起到效果的。老师和家长即使可以通过自身的权威压制住这部分学生冲动行为,避免冲动行为的出现,可是在这部分学生又一次面对相同的情况时,依旧会运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位于心理學的角度来看,防止攻击性行为的方式较为丰富,在其中情绪宣泄就是效果最为显著的方式之一。导致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基本是由于遭到他人的言语挑拨或者是学习以及生活中种种问题,这部分情绪不断进行累积,积累到一定顶点的时候就是爆发出来,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在某一次团体沙盘游戏过程中,有一位学生每一局游戏都会选择持有兵器的沙具,并且还将其放置在同学沙具的对立面,导致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严重的不满情绪。通过对这位学生地调研,发现这位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和学生们出现冲突,通过几轮沙盘游戏之后,这名学生的沙具不再带有兵器,而是转变为家园方面的构建。通过这一现象就可以充分的表明出,根据沙盘游戏的不断开展。为这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宣泄空间,使其可以充分地将自身心中的不良情绪表达出来,让他们内心的烦恼、挫折、愤怒通过沙盘游戏找到了流动的出口,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4]。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沟通的情境,从而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以往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老师基本是运用谈话以及说教的方式处理学生们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话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含义,导致在接下来面对同一问题时,依旧不知怎样处理,从而导致老师的教育效率以及教育质量受到极为严重地影响。然而,团体沙盘游戏就可以将这部分问题充分处理,可以在潜意识中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小学班级中,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基本不会受到欢迎,导致学习以及生活受到极大的困扰。所以,在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投入到自身所构建的沙盘世界中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自己和沙盘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色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去重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使自身的沟通经验逐渐丰富起来,进而使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5]。

比如,在笔者曾经任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名学生,该学生由于常常和同学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自身也十分烦闷。在处理的阶段中,老师通过团体沙盘游戏为其进行心理层面的干预,将其与班级的同学们组织到一起,共同开展团队协作类的沙盘游戏,在经过几次之后,他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好。班主任老师也反映该生在进行沙盘游戏治疗后,情绪明显缓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三)有利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通过为学生们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可以反映出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为心理咨询中最为关键的方式之一,团体沙盘游戏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学生们表达不畅的时候,能够通过沙盘游戏将自身内心中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而使老师可以更为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处境,为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沙盘游戏能让儿童的生活经验从游戏中迁移到学习生活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达到了游戏即疗愈的效果[6]。比如,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到校园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反映他特别容易哭泣,教师与家长对其进行劝慰,但收效甚微。在面对这一现象时就可以为指导学生们一点点的开展团体沙盘游戏,通过这样的方式还不仅可以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多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降低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同时还可以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个坚强心理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对小学生开展教育的阶段不仅需要把理论知识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重视其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能力发育的不够完全,若只是运用单一的言语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将会微乎其微,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就需要通过团体沙盘的方式为其开展教育,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可以良好宣泄的情绪的沙盘世界,从而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使其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晓玲.例谈沙盘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5):109-110.

[2]王丽文.沙盘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实践与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25):137-137.

[3]李志欣.沙盘游戏进课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全新尝试与探索[J].学苑教育,2019(16):29-29.

[4]张甜甜.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J].好家长,2019(33):206-206.

[5]陈军.团体沙盘游戏改善医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效果研究[J].科技风,2019,(23):254-255.

[6]魏佩云.浅谈\"沙盘游戏疗法\"在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9,(17):33-33.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网络已十分普及,人们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网络信息,所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观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所以国家也十分重视网络对于小学生的影响,通过有关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网络清理工作来帮助小学生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之所以会这样重视小学生的上网环境,是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自主意识较差,容易受到网络中消极能量的影响。下面本文就将开展在网络环境下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 网络环境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引言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小学生接触到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学校都利用电脑留家庭作业,孩子从小就会接触网络,很多家长也不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甚至还会帮助孩子在网上学习知识或者游戏。但是在学生上网过程中,经常会弹出一些不良网站或者黄色信息,学生会出于好奇心打开网页或视频,这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我国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家长和学校、老师要共同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上网意识,引导孩子心理健康的正确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与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百度一下便可以知道,还有些教师留一些要在电脑上完成的家庭作业,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不仅是利用网络来学习,还有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科幻小说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意义以及价值

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由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青少年网瘾现象愈演愈烈,近期网络中频繁出现小学生利用爸妈手机看网络直播打赏直播博主的现象,这使很多家庭都深感绝望与痛苦。所以国家和社会要抵制网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禁止小学生接触黄、赌、毒,因为小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也要给学生全面贯彻正确的思想意识,弘扬社会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人才发展,为国家的壮大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目标

(1)通过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教师应为家长说明网络的双面性,让家长在生活中对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有所抑制,避免出现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现象。

(2)通过对小学生的定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并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多与学生沟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3)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查找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受到正、反面影响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4)使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小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起良好的上网习惯,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方法

(1)教师要通过加强与家长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及利用情况,教师要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包括上网人数、动机、时间等等,再进行对个别网瘾学生的思想教育,确定其产生网瘾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走出网络虚拟世界。

(2)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及微信平台,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上网情况,还要与其他学校一起分析和研究怎样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3)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一起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上网环境,不要仅通过教师来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目的及上网习惯。国家应设立相关部门加强对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遏制不良网站的出现,为小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经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正确上网,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教师应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畅谈,倾听学生的心理想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健康的生活。还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多接触世界,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多组织户外郊游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环境。

(5)国家要设立起有关部门,与国外加强交流合作,通过信息沟通,学习国外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良好方法,吸取其经验教训,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正确思想意识,所以很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家长及学校一定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广阔信息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树立良好的三观意识。家长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引导孩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形态,避免孩子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侵害。

【参考文献】

[1]刘帮芬.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6.

[2]张学洪.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5,(22):29.

[3]杜淑珍.浅议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5,(10):133.

[4]张莹.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甘肃教育,2013,(19):24.

【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 GS[2017]GHB0931. 】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4篇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忽视日益增多的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难教育、难管理已是摆在农村职高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事实,分析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的青春和谐地绽放,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下面就从农村职高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何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职高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在农村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跳出农门的影响下,不顾实际,对孩子期望过高,产生了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现象,一旦学生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焦虑情绪,并形成人格障碍。这一点在农村职高学生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总认为自己不如普高学生,自卑心太重,缺乏上进心,有的甚至抱着“我反正是学不上去的,就在职高混三年吧!”的想法,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没有前进的目标。

(2)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影响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如有的学生家长过分满足孩子欲望,要啥买啥,放纵、溺爱子女,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的职高学生家庭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孩子小小年纪就养成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有的家长在外打工,顾不上管教孩子。

(3)大众传播媒介中不健康的内容对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职高学生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导致全盘吸收,对一些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和网上不健康内容缺乏防御抵抗能力,容易被腐蚀,从而误入歧途。

二、目前农村职高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生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焦虑与疲劳。无论成绩好坏,少数职高生中存在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的现象。成绩较差的学生自然有学习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期望、同学的竞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他们在不断督促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担心成绩不佳,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样存在心理负担,由此产生学习焦虑。

(2)成就动机不强,厌学。一部分职高学生只想在校学习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也有一些职高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是一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由于学习成绩差,所以导致厌学,缺乏进取心。

(3)自信心不足,自卑与散漫。由于自身成绩较差,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誤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在职业高中学习低人一等,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表现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整天无精打采,在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校无论开展任何活动,他们都不感兴趣,没有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4)有自立愿望,但依赖性强,人际关系紧张。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初中时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逆反心理较严重。如果教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5)热衷于上网,早恋,容易冲动或偏激。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迷恋网络游戏,老想去网吧。有些职高生明知早恋对人、对自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冲动。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甚至完全不计后果,但事后往往又表现的十分后悔。在学习上缺乏“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喜欢在生活上不顾条件的攀比,比吃比穿。

三、解决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学校政教处主要负责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教处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开设“树立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和审美观”、“人际交往面面观”、“理想与现实”、“勤劳与懒惰”、“青春期悄悄话”等讲座。对那些学生平时想但不敢讲也羞于讲的问题进行疏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进行“怎样对待不公正”、“社会与我”、“与父母、教师、同学换位思考”等专题的讲座。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庆“五·一”、“五·四”校园文艺汇演和秋季田径运动会活动。针对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和各专业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宣泄不良情绪,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社会、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据调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家长和老师地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教育研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细心观察,充分了解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

总之,农村职高学生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学校教师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个角色,正确、及时地解决、疏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帮助他们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为了解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采用《职业探索问卷》对88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的年级、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对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十分显著。为此,女大学生自身要明确职业目标,高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引导,国家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职业探索;女大学生;环境探索;自我探索

【作者简介】1.万蓓,江苏理工学院(常州,213001)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2.胡维芳,江苏理工学院(常州,213001)教育学院教授。

一、问题提出

职业探索是个体进行有效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萨帕提出,职业探索是个体认识自己并获得自己与工作之间关系的认定过程,即个体对人格特征、职业内涵以及各类资源与信息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取向。职业探索的认知过程分为两个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萨帕又将这两个过程展开分为三个方面:对职业选择的信心、职业选择的确定性与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探索不仅有助于增强个体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促进个体建立自我概念。叶宝娟等人的研究发现,职业探索不仅能直接促进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还能通过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地促进大学生的求职行为。[1]目前,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较为广泛,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的职业探索的研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总体就业工作的最主要部分,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亟须关注和改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有些单位会在招聘时强调只招男性,或者分开招聘男性、女性。这说明在职场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这十分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市场导向。除此之外,女大学生自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等。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从多方位、对角度帮助女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增加个人竞争优势,促进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改善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现状。本研究旨在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进行调查,探究人口学变量对其的影响,以期为女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重庆、陕西、青海、山东等地区的高校女大学生进行施测,共回收文件121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889份,有效回收率73.41%。

(二)研究工具

许存对Stumpf等人的《职业探索问卷》进行了修订,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职业探索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环境探索是指个体进行职业探索(包括职位、行业、公司)的程度;自我探索是指个体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程度;目的—系统探索是指个体收集自我信息和环境信息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程度;信息数量是指个体获得的关于职位、行业、单位、自我的信息数量。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到5分代表从“非常少”到“非常多”,分数越高说明相应的探索积极性越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总体状况分析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及其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职业探索总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维度的平均分都超过了3分,说明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注重探索自我和信息搜集。但其中环境探索和目的—系统探索维度的平均分较低,没有超过3分,说明女大学生缺乏对具体的工作相关信息的探索,目的性和系统性不足。

(二)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差异比较分析

1.年级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女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2.生源地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生源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

3.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和自我探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女大学生。

4.专業类型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目的—系统探索得分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工学类和艺术类女大学生的目的—系统探索得分显著高于理学类女大学生。

5.是否找到工作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

四、分析与讨论

(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现在的女大学生有一定的职业探索意识,能够比较主动地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具体而言,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方式以自我探索为主,即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的探索比较多。根据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可知,女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过渡阶段,寻求自我的实现,调整已有的职业期望,补充對自我概念的看法。[3]正因如此,女大学生会更加注重对自我的深入思考,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女大学生缺乏对相关职业环境的关注和探索,也没有明晰的探索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大多还没有直接面临求职的压力,所以依然处于职业偏好特定化的过程中,对相关职业的具体工作单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关注。

(二)人口学变量对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

1.年级因素的影响。

大四女生的职业探索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女大学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四女生即将面临就业,比其他三个年级的女大学生都更有找工作的紧迫感,因此急需通过职业探索发现自己喜欢且适合的职业,并尽快就业;而其他年级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她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上,不会过多地进行职业探索行为。

2.生源地因素的影响。

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水平比较高,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水平比较高。Seibert、Kraimer和Liden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个体的家庭经济地位有关。[4]一般来说,城镇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要高于农村女大学生,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因此有更多的途径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也更关注自我,发现自我的职业兴趣。除此以外,不同地区的人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可能更加务实,因此也更加注重对于职业环境信息的探索。

3.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和自我探索水平比较高,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环境探索水平比较高。田丰和刘雨龙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关注更多,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拥有的资源也比非独生子女多[5],因此独生子女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也拥有更多职业探索的条件。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可能由于与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竞争,因此在生活中会表现得更加关注具体的环境信息,相较于独生子女有更多务实的需求。

4.是否找到工作的影响。

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在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水平上显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职业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积极实现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都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引导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建议。

首先,女大学生要认清自我,积极思考未来,明确职业目标。一方面,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探索时一定要先进行自我探索,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以此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高执行力。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注重知识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其次,高校应积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必须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让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的过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促进其更好地就业。同时,高校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干预,如女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时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情绪问题,此时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帮助女大学生调整心态,以更积极地心态投入就业,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

最后,国家应该健全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高校、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等可以通力合作、相互补充,为女大学生提供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同时,要保证平台信息的公正性和安全性,建立统一的管理准则,避免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待遇或上当受骗。另外,用人单位也要摆脱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更关注应聘者的能力和素养高低,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叶宝娟,郑清,刘林林,等.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6):691-697.

[2]许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与焦虑、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胡维芳, 顾卫东, 方翰青.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3.

[4] Seibert S E ,  Kraimer M L ,  Liden R C . A Social Capital Theory of Career Suc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2):219-237.

[5]田丰,刘雨龙.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5):51-61.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第6篇

一、引言

随着青少年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十分复杂突出的问题,因而前人根据青少年犯罪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在近几年的研究当中,前人的研究总方向主要是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犯罪现状和特点以及治理措施这方面来写,也有针对某一个方面来写,例如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征,心理结构,暴力犯罪以及团伙犯罪等的研究。其中在前人的研究当中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理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在本文当中,在提到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以及犯罪现状特点的同时,将主要归纳前人的研究,总结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以及造成其犯罪心理的原因,并对前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撰写本文时存在的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在前人的研究当中,很少有提到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以及相关界定,如果是研究需要才稍微提及一下,但并不是十分地规范化。在马慧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团伙现象的研究中,由于研究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别提出,并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范围与青少年人的年龄范围的比较提出宽泛地讲,青少年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是基本相似的。可见,如此的界定还是很不严谨的。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而言之,青少年犯罪是以主体的年龄特征为尺度归纳出来的一个犯罪类型,它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因为青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中“犯罪”的范围界定问题尚无定论,因此,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主体不仅包括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包括某些儿童。

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己满14周岁至不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这个概念有两个突出的含义:其一,犯罪行为的主体为青少年;其二,青少年中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受到刑事处罚的人。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

3.1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女性犯罪比例增加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到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为少年犯。未成年人的犯罪比例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另外,据山东省关于女性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统计,2003年收押的女性青少年有125人,占本年度收押总数的18.9%;2004收押的女性青少年有119人,占本年度收押总数的20.7%。2005年收押的女性青少年有183人,占本年度收押总数的27.7%。呈逐年递增趋势。其增长速度是少见的。

3.2 犯罪低龄化,作案成人化

首先犯罪低龄化体现在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犯罪率卒年增长的同时,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突出。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8岁这个年龄段达到犯罪的高峰,而20—25岁犯罪人数却呈逐渐下降。这一特点明显的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人群中。

其次,团伙犯罪案件增多。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除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外,还在犯罪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集团化趋势。这些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少则3-5人,多则20余人。相关统计资料表明,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团伙现象已然成为当今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

再次,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和调查获取的比例显示未成年人主要以财产犯罪为主,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抢劫、强奸、盗窃、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杀人。在调查中还发现未成年罪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似乎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自认为经验丰富,在犯罪过程中,目的性、预谋性更加明确。

第四,犯罪实施趋于智能化。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分子能够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各种电子设备、化学材料等先进手段作案,使得青少年犯罪犯案率增大,造成的危害严重。随着犯罪分子作案技能的提高,设计型犯罪作案大大增多,青少年犯罪分子运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逃避司法机关的打击,达到违法犯罪的目的。

3.2 犯罪主体复杂化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仅以北京为例,随着“农民工”等来京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的增加,外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在北京犯罪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组成人员中,打工子弟的数量占据了青少年犯罪人数的七成。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与以往的社会闲杂人员犯罪多发的情况不同,如今在校学生的犯罪有抬头的迹象。在校杀人、强奸、故意伤害的等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显示出了更加恶劣的社会危害性。此外,随着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不断涌入京城,农民工的下一代在校犯罪率也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

四、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表现

本文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表现归纳为三个方面:认知特点、动机、情绪控制、人格特点。

4.1认知特点

在认知方面,由于青少年犯罪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对事物的判断也不够准确,往往瑕瑜不分,良莠不辨,极易受到暗示和影响,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现象及其影响难以做出客观的比较和正确的选择。此外,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求知欲十分强烈,对任何问题,不论是理论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强大的求知欲对他们知识的增长非常有利,但是由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十分有限,造成他们的选择、判断和识别能力不高,有时会急于求成地学习、吸收或模仿,而对问题的解决却存在着各方面的缺陷,使他们遇到问题往往采取非理智手段。同时,逆反心理也是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是他们渴望独立、摆脱他人束缚的集中体现。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求知欲强烈,问题解决能力低下,因而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

4.2 动机

在动机方面,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一,为满足一己私欲、贪图物质享受而引起违法犯罪。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讲,若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与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青少年追求我行我素的生活,他们渴望拥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如果有人闯入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打破了他们的生活秩序,干涉了他们的自由生活,他们就会产生敌对情绪,采取行动进行反击,甚至运用犯罪手段进行反抗报复。

4.3 情绪控制

青少年脱离儿童期的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杂、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强烈,很容易动感情。同时,其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易失衡、易冲动的特点,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无法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缺乏情绪调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往往容易使他们过于冲动行事,容易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4.4 人格特点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是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据研究,犯罪青少年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较常人偏高。犯罪青少年容易产生孤独感,敏感,淡漠,好挑衅,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等。青少年的这些人格特点往往容易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五、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受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5.1主观因素

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容易使其产生犯罪行为。青少年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不同步,产生的各种矛盾容易使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首先,青少年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其容易产生叛逆,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向同类寻求依靠。其次,青少年的闭锁性和封闭性矛盾使其既渴望交往又觉得无处倾诉,从而产生孤独感,一旦得到不良分子的“理解”,便会跟随着做出一些不受理智控制的行为。

5.2 客观因素

5.2.1 社会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网络游戏所带来的网络暴力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网瘾的产生也极易使他们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上网欲。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慢慢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甚至分别拥有了为数众多的拥护者与信奉者,而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更是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而一旦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低级的物质需求上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很有可能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过重的竞争压力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发生变化,甚至产生犯罪心理。

5.2.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思想行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片面理解为以智育为中心,管教不管导,教书不教人,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度重视中、高考的升学率,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把思想政治课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经常把道德教育课占为他用。对德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轻视,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另外,具有一定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必要保障。而在全国的初等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课尚未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因此,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5.2.3 家庭因素

首先,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家庭中离婚、分居或外出而产生的破碎家庭或单亲家庭的现象在现今社会屡见不鲜,进而对青少年犯罪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活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由于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关心,缺少家庭温暖,会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孤僻、冷漠、粗暴、自卑、报复心强。

另外,在我国的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较高,却不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打骂方式要求子女服从,却未能很好的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却未能给予信任与支持;只懂施行权威式命令,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等。这种既溺爱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六、存在的问题

尽管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人们一直都在关注,对其的研究也十分地多,然而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在现有的研究中,描述性的研究多,具体调查研究的少,思辨的多,实证的少。研究所得多是人所共见的常识性问题的归纳和总结、套式化的原因分析,不能揭示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深层原因。

第二,我国现有的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甚至是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对于一些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存在较大的人为的主观猜测性,其信效度有待检验,因而其实际参考研究意义有待衡量。

第三,对青少年犯罪以及犯罪心理研究的模式大部分相同,尽管有的是针对不同的被试或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最后得出的犯罪心理及成因基本一致,很少有因为研究群体的不同而体现了该群体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的不同的特点。如果每个研究都是一成不变或变化不大,那么这样的研究其实际研究意义并不大。总的来说,尽管是要参考前人的而研究,但照搬前人研究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第四,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虽然对前人的研究做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归纳,但仍免不了有些内容是未经过验证便直接采用。另外,由于看的文章较少,研究年限的范围较窄,因而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还是不能更好地发现。

参考文献

【1】马慧.透析未成年人犯罪中团伙现象的成因.前沿,2010(9).

【2】江琴,郑星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龙岩学院学报,2010,2.

【3】陈润龙.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影响因素探讨.法制与社会,2010,5.

【4】张岩,林琳.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法制与社会,2009,10.

【5】牛兰英.青少年犯罪的临界心理及心理干预.法制建设,2009,12.

【6】熊宗鹏.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法制与社会,2009,11.

【7】张扬.犯罪青少年心理结构分析.科技信息,2008(30).

【8】郭婧.谈女性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及预防.法制与社会,2008,11.

【9】李如响,唐永,侯袆. 由青少年严重刑事犯罪的现场透视其犯罪心理.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10】孟庆铂,刘萍.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的研究. 法学研究,2009(10).

【11】杨荷泉,季文静.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不当家庭教育.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2】罗莉娅.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法学研究,2009(24).

【13】王国芳,李丽芳.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 枣庄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食堂安全生产履职报告范文下一篇:高一辅导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