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

2024-07-15

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英语;课程类型;教学模式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医疗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纲要明确了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大量的既精通外语又精通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应大力提升中医药教育中语言课程的地位。目前,虽然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英语课程,对中医英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学科建设、理念方法、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仅仅是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中医英语课程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大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英语课程设置,探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课程的转型升级,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促进中医药国际推广,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一、中医英语课程本质观

不同学者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是迥异的。有的从知识的维度,有的从学生的维度,有的从社会的维度来界定课程的性质;另一方面,有的从存在性即个人视角,有的从目的性即方法手段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开发,选择教学内容。但不管基于何种认识,课程体系所涵盖的社会属性是显然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中指出: 课程的本质在于文化传递和社会改造两方面。因此课程应反映各种社会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以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中医英语课程符合当前国家对推广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的需要,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社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输出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门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科内容的确立、学习者的经验到体验学习目标、计划的设计;从学习过程的构思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的整合;从学校课程的规划到校外课程、自主学习的把握,这些内涵因素与课程实质的关系密不可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医英语课程的建设和规划应符合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所指出的方向,即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中医药院校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效利用外语语言和媒介推广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逐渐成为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的主导方向。因此中医课程承担着语言、中医及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任,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课程体系、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其基本框架。鉴于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我们在把握中医英语课程的本质方面,尤其要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整合,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才能较好地基于本课程实质意义来深化和发展。

二、中医英语课程的设置类型

建设中医英语课程体系就是要按照学科建设的准则和要求进行,即完成其在教育学或人文学科的任务,或提升其所在范围内的价值,因此首先要规范好课程形式和内容。根据潘洪建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所阐述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将中医英语课程类型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结,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显性课程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形式存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活动。根据中医学基础内容,把中医英语类课程提到日程上来,可以为中医英语课程设置几门经过很好规划的课程形式,以针对不同专业,如中医基础英语、药学英语、针灸英语等。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建立课程规章制度,注重师生交流,发挥学生本专业特长进而强调中医英语的传播,注重使用英语语言来渲染校园和中医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医专业老师的合作及互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英语类课程的兴趣,为显性课程打伏笔,搭桥铺路,形成内外结合的课程设置和取向。

在全面设置中医基础英语课程的前提下,采取分科课程的小规模形式。如药学院开设中药学英语;针推学院开设针灸英语等,做到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很好地体现当前形势下以学生为主的特色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必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我们根据目前的实践经验和调查,认为诸如中医术语翻译、典籍英译课程、翻译技巧、中医药文化英译课程等课型非常适合中医药院校的选修课程形式,尤其在当前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潮流下,对培养学生恰当运用英语思维,进行中医药信息交流和输出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中医英语课程建设实施的影响因素

课程设计犹如描绘课程蓝图,只有课程实施才能将之变成现实。“课程实施”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对此不同的学者和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首先,一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内涵就是教学,“教学过程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虽然教学过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课程实施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其次,有些学者认为,课程方案的设计对课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有些学者特别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文化构建与输出等等。总之,某一项课程的实施系统是复杂的,整体的,如课程的价值取向,教师的素质和支持,学校和当局的保障措施,新课程方案与原有方案的协调等。课程实施就是要在这些复杂性的因素中取得平衡,博采众长,产生最大的能效。

中医英语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跨学科课程,影响它体系建构和实施的因素很多。实践研究证明,当前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英语课程的对象一般为3~4 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学生大部分通过了四六级考试,英语基础比较好,接受中医英语教学的意愿较强。在此前提下,中医英语课程建设的因素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专业教材的完善等,其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是根本。除了包含上文提到的确定课程类型外,还有各课程性质、大纲及课时的规范,应分别制定中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各专业中医英语类教学大纲,使得不同专业可根据大纲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教学,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手段,我们应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倡促进中医翻译教学包括对中医文献、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的学习与翻译,大力倡导对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输出传播,为此而培养高水平的具有专业知识又能担当文化传播的复合人才。中医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规范性的工程,可以采用长短结合的办法,如鼓励年轻教师攻读二学位或利用本校资源旁听相关课程,最好能建立校级范围内的联合教师队伍,接纳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师联合组建中医英语课程团队,这样对保证师资教学水平是有益处的。中医药英语教材目前看来是个薄弱环节,国内还没有特别权威的统编教材供学生统一使用,所以制定中医英语词汇标准继而出版统编教材是当务之急。

中医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建设者和教师很好地处理其内在关系,优化课程内涵及整合相关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完善其体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全面梳理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承担起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及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瑞典)胡森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7.

[2] 潘洪建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40.

[3] 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7.

[4] 林智中等.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9.

[5] 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6] 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编辑:王春兰)

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中医护理是以传统医学文化为依托,以中医整体观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护为中心,着力在临床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能体现“以人为本,天人相应,”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专业队伍。在护理岗位上能否发挥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每一个中医护理人员深思的问题,就我院脾胃科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现状,谈如下体会:

[关键词] 脾胃科;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03

1 中医护理工作现状

1.1 中医护理编制不够,《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评估细则》要求:病区实有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脾胃病区实际床位45张,护理人员12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给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住院人数大大超过了实际床位,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脾胃病人疗效慢,病情易反复,住院周期长,护士群体又具有特殊性,生育假长,县级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来自农村,季节性患者增多,医院没有机动护理人员补充,造成某一时期,科室护士严重不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内容,如电脑处理医嘱、计费、打印、发放一日清单、取药、催款、陪同患者完成各种检查等大量非专业护理工。护理人员时常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工作使她们体力下降,情绪不满,造成护理质量的下降。加上社会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使一些已成为护理骨干的护士调出和调离护理岗位,挫伤了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极坏的影响。

1.2 护理人员中医药基础知识缺乏 中医护理是以整体护理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色,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素养,护理人员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时间大于等于100学时,由于本科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护理学校,使中医护理管理体系西化,培训学时虽然达标,但大多流于形式,脾胃科低年资护士调整较快,缺乏专科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水平。实施中医护理特色尚有一定的难度。

1.3 中医特色护理实施较差 ①科内有些疾病还未制定中医护理常规,已制定的疾病护理常规无中医内容,有些疾病仍为西医名称,如上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等。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未认真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考核层面,未与临床结合,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使用率低。③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尚未形成氛围,医院虽然有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和考核制度,科内奖金与科室收入挂钩,却无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的鼓励措施。加上中医药人员对辩证使用中医护理技术项目的中医药知识缺乏,致使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较少或无医嘱,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

2 对 策

2.1 加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训 加强科内护士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杜绝中医护理西化,另一方面落实好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制度,结合临床系统的进行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我科护士除了参加全院组织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护理学学习外,护士长每月进行中医理论培训两次,每次两学时,主要采用在干中学,边干边学的方法。如经常请本科医生结合具体病例讲辨证论治,护士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进行辩证施护,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启示我们通过全面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舌苔脉象的变化,了解病人肺腑的虚实和机体气血的盛衰,确定疾病属何种病症然后确定施护原则。请高年质、高学历的中医讲课,传授中医理论知识及诊治经验。有计划的选派科室骨干到省中医院脾胃科轮流进修学习,派护士长到柳州中医院脾胃专科考察,不断的提高中医护理管理,理论和操作水平。定期进行中医理论和技术操作的考核,并与科室的考核挂钩。多途径多方位开展中医护理工作,如通过电视广播、电子显示、黑板报、科普宣教,邀请上级医院知名教授坐诊等方式,来开展脾胃病的冬病夏治,开具中医护理相关医嘱,为临床中医护理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2.2 从病房设施方面突出中医特点

2.2.1 设有中医专柜。备有临床常用的丸、散、膏、丹、中药针剂、粉剂等,还有数种汤剂,以供急需。

2.2.2 设有中医治疗室。备有针灸用品,梅花花针、火罐、中药药物导入仪,推拿按摩仪,超生红外线等。针灸、火罐、按摩、耳针应用较多,针刺或指针按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能调理脾胃,改善腹胀,不思饮食等症状。艾灸、火罐用于腹部上、下、中脘、神阙、背部肝、胆、脾、肾、三焦等穴能改善脾胃患者的饮食状况。

2.2.3 备有煎药,热药的用物。

2.2.4 病区设有脾胃病宣传栏,讲解脾胃病预防、治疗、饮食调养,情志护理,中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2.3 加大中医护理项目在临床的开展

2.3.1 不但完善和落实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我们通过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病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内容有病人的一般情况,发病节气、简要病情,辩证分析,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气象护理,护理技术预防措施。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48小时完成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

2.3.2 对脾胃病人进行症型分析,开展辩证施护,脾胃病人需三分治,七分养,防重于治,为此我科实现责任制护理,从病人入院望、闻、问、切开始到续写,修改护理措施,直至出院,由同一名护士完成。

2.3.3 脾胃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舌苔脉象的变化进行辩证施护,病人常因中阳不振,出现纳差、脘胀、嗳气、吞酸、乏力等症状,产生悲观情绪,多疑善虑,护士应多与患者谈心,告知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热、软、烂、香、辛、甘为主,少食多餐,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听音乐,下棋、打扑克、唱歌、做气功等,保持心情舒畅,对病人进行中药护理指导,情志护理指导,饮食调养指导,康复护理指导,运动保健护理指导,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

2.3.4 開展一些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包括:中药灌肠、中药汤饮、中药熏蒸、中药热敷、中药外敷、中药喷雾、穴位注射、放血疗法、艾灸、推拿按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褥疮护理等。

3 体 会

要在脾胃病房开展中医护理工作,只有深入学习脾胃病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严格遵守脾胃病饮食护理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辩证施护,将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落实到位,才能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不断地总结经验,推动中医护理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兰,王玉香.中国实用综合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58-959.

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和广东省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

关键词:行业特色;中医药;继续教育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在院校接受扎实的基础性专业教育,更需要在执业过程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因此,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平台,不断充实教育内涵,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成制度,完善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使继续教育不仅是制度的规定,也是个人提升能力的自觉需要。

近几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和广东省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科学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法制化、管理规范化

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出台《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等文件,提出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与执业相关的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并规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继续教育证书,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制度,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情况,规范管理,建设和完善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体制。

1998年我校出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等文件。同年我校成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加强协调沟通,发挥各个相关单位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整合资源,多形式、多途径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继续教育内涵

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应有明显的行业特色,结合行业实际、突出行业特点。构建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其内涵既是针对不同的培养需要,实施不同的培养途径。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一)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1 开展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001~2006年,我校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6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3项,涵盖了包括中医药理论、临床、护理、管理等各级人才的培养。2006年12月举办的第六期“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参加学员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280多位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医师和教师等。

2 开展针灸班、推拿班、中医美容班等短期培训班,满足了各类社会人员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需求。

3 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与队伍建设。2005年广州市卫生局委托我校分两期举办广州市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我校承担广东省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的理论培训任务。

4 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修班。不拘一格地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项战略目标。我校积极开展对广东省地市(县)级中医院西医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各级中医院西医人员的中医诊疗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医院服务病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5 校企联合,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的优势,积极和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班。

6 承担全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统考工作。我校根据省中医药局的要求精心组织每年度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考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监管。

7 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工作。从2001年开始,我校第二附属医院率先请进全国的中医名师,开展“名师带徒”活动。这一活动至2007年6月已开展三批,先后共有79名优秀骨干医生拜师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唐由之等39位全国名老中医。

8 2005年,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建设中医中药强省的需要,开展我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我校承担了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遴选“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由省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省内有关高校为依托,培养100名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并列入“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今年,我校进行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经典理论培训工作。这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多途径、重特色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

1 教学方式方面。采取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与专家送教上门的方式;专题讲座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方便、有效的学习。

2 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对象中住院医师、优秀临床人才、专科专病人才、实用适宜技术人才以及乡镇基层骨干医生等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 多层次教育方面。在省中医药局指导下,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依托,充分利用我校及各教学、实习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地市、县卫生局和乡镇卫生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市、县、镇三个层次医院辐射,构建广东省中医药行业在职从业人员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立体网络。

4 突出中医药特色方面。培养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检验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

三、今后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思考和展望

(一)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基地建设是当前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织建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中医继续教育基地,逐步形成由多层次、多类别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组成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实施网络。

一是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以中医药院校和省会大型医院为依托的中医药学科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中医药优势科学研究。

二是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面向县乡镇村三级医院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农民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全面提高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中的能力。

三是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人员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

基地的建设,要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托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定期组织基地评估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三)发挥中医院校学术优势和大中城市中医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辐射作用,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平台。开展中医药远程教育,使相当多的在职在岗人员因种种原因无法离职离岗学习共享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许多优秀教学资源,特别是基层医生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医药工作者能够与大城市的医师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从而使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四)实施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是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医适宜技术,充分显示了中医特色和优势,特别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有广阔的前景。应不断完善中医适宜技术遴选标准,扩大适宜技术推广数量,探讨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效益评价制度,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全面推广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五)开展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等方面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中医药人员进行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理论的系统理论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养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主力军,但目前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与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相匹配的现象。从供给侧角度看,职业教育要服务需求、精准办学,精准招生、协同育人,提质扩容、精准就业,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同时,职业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养老服务职业尊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氛围。

关键词:供给侧 职业教育 养老服务人才

一、引言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人口结构变老将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时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并强调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2.54亿,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在国外,养老服务业是在“先富后老”的基础上发展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比较成熟和规范,培养模式各具特色。美国注重学历教育,澳大利亚重视服务人员专业程度和个性化方面的培养;日本则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来确保人才的培养。在国内,2014年民政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随即,各大职业院校开始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二、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1999年,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2000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会成立。2030年,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少年人口。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亿并长期保持这一规模,每3个人中将有1个老人。[1]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近两成。[2]按照护理员与老人1:3的养护比计算,仅护理服务的岗位需求将需要1300万人。早在1993年民政部就提出了“养老服务”概念,2005年明确“养老服务”为产业业态,2013年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涵盖多领域、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业发展。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表述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2018年,取消养老机构审批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2019年,建立国家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我国老年人口不仅世界最多,而且也是老的最快的国家。谁来养老、如何养老、在哪里养老,将是老龄化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养老服务人才是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养老服务人才是指为老年人直接或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指养老事业和养老行业中从业的管理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养老技能人才。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先进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养老服务人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医药卫生类毕业生41.8万人,公共服务和管理类毕业生4.4万人。在护理养老服务和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医学营养、临床医学等专业方面共新增了10家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并建设了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教育老年服务和管理专业的教学数据库。1999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在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我国养老服务专业建设已有20年的历史。2018年,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2019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增补智能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专业。

目前,我国对养老服务专业资质人才的培养以职业教育为主,主要培养服务于一线的从业者。当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中高职院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家政服务(老年服务方向)和社区康复(老年康复方向)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深和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就职业教育而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出既懂基础护理技能,又懂老年人心理、身理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4年《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養规模,随即,各地支持中高职等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职业院校纷纷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成了近年来新兴的专业,但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依旧存在着供需失衡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与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2015年全国共有86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2018年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两倍多,达到186所。[3]虽然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迅速增加,但是招生情况却不甚理想。例如2019年福建省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招生呈现出两重天:有的专业录取线超过本科线,有的线上生源无人报考,其中,该校“家政服务管理”文史类录取线为478分(超过福建省文史类本二线14分),然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却面临着“线上无生源”的尴尬境地。仅仅与“家政服务管理”差了两个字,呈现完全不同局面,而实际上,从招生介绍看,该校家政专业毕业生今后将主要从事家政教育和培训、儿童早教、家庭教育指导、消费者指导、家庭保健护理、家庭私人助理、家政传媒、涉外家政服务、儿童托管、家庭服务公司管理、以及养老院管理等工作。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然而,与我国现有10340所中职、1423所高职业院校数量相较,[4]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所占比例依旧很小。现实情况是学校热考生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虽叫好却不叫座。类似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线上无生源”的招生窘境却并非个例,有的院校尽管有学生报考,但个位数的招生规模很难成班,个别院校因为招生不理想和学科结构调整等因素,已停止招生或者停办了专业,即使是在北京,每年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也不到300人,[3]与当前庞大的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相比,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养老服务业,不论是老龄事业管理人才、养老机构经营人才,还是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都与当前的旺盛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面临着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断层”与旺盛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壕沟”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2019年末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园专场招聘会上,参会的养老机构或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超过了该校当年老年服务与管理毕业生的数量。实际上,1994年厦门就已经步入老龄化城市。到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3%左右。[5]然而,整个福建地区却仅有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厦门医学院)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据厦门市技能鉴定中心数据,2014-2017年,厦门市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者仅1310人,作为闽西南地区重要区域中心,厦门当地养老机构和企业用人需求旺盛。然而,厦门高校中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仅有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和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每年毕业生不到200,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区域养老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的原因

尽管职业院校已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一边是就业好另一边却又招生难,供需失衡的问题折射出社会养老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现实。养老服务专业为何不受考生和家长青睐?

1.毕业生待遇偏低,职业尊重感不强。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业尽管发展较快,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但养老机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机构仅局限于让老人吃饱睡好的“保姆式”照料,养老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面临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不上的尴尬境地。另外,养老服务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短时期内很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较高的薪水,甚至有时工资还比不上医院的护工和家政公司的保姆。加上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养老服务专业和养老服务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养老服务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得到有效承认。人们容易把养老服务的工作简单地等同于伺候老人,家长认为伺候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没地位没面子,不受人尊重,职业尊重感不强,没有什么职业发展前途。例如,养老护理员与护士学习的技能、工作内容都很相似,但是,社会大众往往觉得护士的工作更加体面,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而同样在服务行业从业的空姐,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只不过是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罢了。

2.培养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师资。当前养老服务人才招生窘境也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招生策略、专业建设等因素有关。当前职业院校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这使得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老年学基本理论,没有扎实的养老服务职业技能,许多相关的课程只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比如请教育学教师讲老年教育,请医生讲老年康复保健,请厨师讲老年营养与膳食……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师资成了一个“大拼盘”,容易使老年服务与管理失去专业独特的视角与优势。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一对年轻夫妇照顾多位老人将成为常态。老年照护师已进入当前国家首批“1+X”技能证书试点,然而,养老服务业并不只是老年照护工作,养老机构和有老人的家庭更希望他们能提供全方位甚至个性化服务,例如老年教育、健康管理、营养膳食、康复保健、养老理财等,这并非易事,难以通过短时间的培训速成,只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老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

3.岗位要求较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养老服务业是集多层次、多领域为一体的服务,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健康管理、心理疏导、精神文化、酒店管理、休闲和康养、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养老服务既需要爱心、热心、耐心,更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这就决定了养老服务专业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多,是融多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养老服务行业既需要在一线服务的技术技能型养老护理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小问题,却时刻体现着大学问,从日常的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延伸到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服务、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都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综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满足老龄人口的多元化需求。近年养老行業人才招聘会上,迅速发展的养老服务行业对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愿望更加强烈。例如作为全国最适合养老的城市,随着老人养老需求的升级,近三年来,厦门及周边区域的养老企业和机构等用人单位,对健康管理、客服专员、养老管家、养老社工、项目运营助理、文案策划、社区养老项目运营、养老市场开发专员等岗位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岗位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广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许多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提升专业能力上,忽略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如果说专业的一线护理人员是百里挑一,那么,具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像是大海捞针,这使得用人单位招聘中往往很难招到能够与需求岗位相匹配的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失衡现状。

四、供给侧视角下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需要以跑步姿态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升级版,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蓬勃发展的养老服务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养老服务人才。从供给侧的角度看,依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养老服务人才,既有利于促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又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可谓是一举两得。对此,作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主力军的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养老事业需求,在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等领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产学研用相结合,精准办学、精准招生、精准育人、精准就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同时,职业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养老服务职业尊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氛围。本文将主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当前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一)服务需求,精准办学

地方职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主动对接区域养老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办学,衔接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联动机制;以学校的优势或者特色专业为核心,整合或新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养老事业相关专业,例如厦门作为全国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职业院校要服务区域高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建设老年教育、健康管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既契合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需求,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群。[6]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信念,对接区域养老服务业对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对需求,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面向海西地区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于2015年正式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都100%完成招生计划。

(二)拓宽生源,精准招生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为了支持养老服务、托育托幼等社会服务事业发展,2019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增补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及应用、智能养老服务、幼儿保育、社会工作等专业。对此,各地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高职考试招生办法,采取“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在职业院校进行护理、康复治疗等老年服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积极调整招生思路,增加老年服务与管理招生计划,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招生渠道,吸引中职学生报考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首届30人增加到近年的100人,且历年学生报到率都在92%以上。另外,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进一步拓宽生源,充分利用国家高职教育扩招政策,2019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招收了100名退役军人学员。

职业院校应拓宽生源渠道,放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地区限制,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例如:充分利用当前国家高职扩招的政策,结合学校自身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优势资源,针对不同生源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吸引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报考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开展“3+4”(中職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同时,可以通过学费减免、提供助学金等方法增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吸引力。政府可以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及养老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给予学习补贴或入职补贴,在具体的实践中,厦门通过奖励、补助等方式,扩大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对职业院校定向培养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补助,对引进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则由市财政给予奖励补助。

(三)加强劳动教育,塑造职业尊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龄事业产业早已是过去所谓的敬老院,不再是干脏活和累活,养老服务更强调职业素养、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养老服务人才应该是了解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熟悉国家养老产业政策法规,掌握健康促进、老年项目设计开发、老年教育、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懂专业、会管理、能经营、善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并非普通护工和保姆所能胜任的。

因此,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要加强宣传,加强劳动教育,改变世俗观念的偏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塑造养老服务业职业尊严和社会价值;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资格认证、提高待遇、从业规范、职称评定、评估管理等方面入手,运用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业的就业吸引力,才能破解“老人需求热从业人员冷”的窘境。同时,针对养老服务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和就业岗位类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找准职业定位,精准就业,为有目标、有抱负的年轻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四)区域合作,协同育人

整合行业资源,共建共享养老人才、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多地协同合作,发挥行业规模优势和组合效应,建立行业间职业教育沟通交流机制,构建院校-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例如:闽西南可以组建包括社区养老机构、职业院校、养老行业、养老企业、养老公益组织等养老事业相关利益方在内的区域养老服务职教联盟,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协调有序发展,构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一体化养老人才培养模式。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上,闽西南地区职业院校可以抓住闽台教育合作交流先行区的政策优势,通过当前已经较为成熟的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闽台合作开办养老服务专业,共同培养区域亟需的养老服务人才。[7]

在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健康理念下,当前正大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职业教育更要呼应养老服务业最新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医养护结合型复合式养老服务人才。为此,2019年国家特意建立了由民政部牵头,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卫健委、医保局等21个中央单位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可见,如果没有一个充分协调的工作机制,可能会降低养老事业效率。因此,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涉及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老年产业将爆发[EB/OL].(2016-11-14)[2020-10-20].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16/177571.html.

[2]王亦君.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近两成[N].中国青年报,2016-10-10(04).

[3]赵喜斌.养老护理员需求1300万从业人员却不到30万[N].北京晚报,2018-7-9.

[4]蒲晓磊.王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歧视仍存修法能否改变现状[N].法制日报,2019-08-13.

[5]厦门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EB/OL].(2018-12-7)[2020-10-20].http://www.xm.gov.cn/zwgk/flfg/sfwj/201812/t20181219_2191290.htm.

[6]肖来付.地方院校服务于区域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1).

[7]肖来付.区域合作视角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8(01).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厦门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38。〕

(肖来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育与民生学院)

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医学类院校却多偏重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未能发挥其重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不仅影响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而且使得英语失去其人文特色。本文试图探讨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推进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关键词】医学院校  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  人文

一、背景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基础英语被视为医学专业英语的进阶必经之路,二者相辅相成,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师资多缺乏医学背景(马雁,2009;蔡郁等,2010)二者最终都沦为语言技能培养课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人文性则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作为医学院校的重要的人文学科,英语课程必须承担起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责任,不仅使他们在学习、社会交往及未来工作能够有效使用英语,更以健全的思想人格去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英语教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未有定论,此处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入相关概念,以便更好地阐释英语教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关联。在英语中,人文(humanism)概念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体现在对人的重视、爱护和尊重,包括对生命价值、头脑价值和灵魂价值的尊重。人文教育是相对于科技教育而言,它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为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選择和人生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和审美基础。蔡志刚认为医学人文教育是在一般人文教育基础上,将人文与医学科学及实践结合,把医学生培育成人格和谐、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吴雪松等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及人文精神解读,提升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的素质,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在观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张威,孙宏亮,2017)。这些定义都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指明医学人文教育与一般人文教育的融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笔者认为,英语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承担一般人文教育的同时也可承担医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是有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意义的。

三、推进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对策

目前医学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英语与医学专业课程脱节、课时偏少、无系统教材、教学模式单一等(蔡郁等,2010;胡丽萍,2016;张燕,2006)。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英语教学缺乏人文性,笔者将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统一英语课程体系

各医学类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研发系统的英语大纲和课程体系,着重加强基础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及医学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课的课程衔接。目前,国内多数的医学类院校机械地割裂基础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期待学生在低年级通过基础英语课程积累语言技能,并将之直接应用到医学专业英语学习中,这种机械的跳跃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侧重语言技能,无法深入探讨医学知识及医学人文。因此,各院校有必要建立起符合自己学生需求的完整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指定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指导英语教师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就逐渐引入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英语。如吕桂(2008)、吕桂和梁平(2009)介绍的东京医科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一到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是必修课,一、二年级主要内容是医学英语词汇学和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医学术语, 能够向病人进行阐释……纵观一到四年级的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课程, 其内容都和学生的医学课程紧密关联”。胡丽萍(2016)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样本中有效问卷调查了1567位学生,结果表明,70.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具备中医药特色,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并不能满足其要求;在“我认为应该增加医学英语学时”调查中,73.1%的同学都认为应该增加医学英语学时。

由此,各医学类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校本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完善整个英语教学阶段的有序性和关联性,增强基础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相互间的关联和融合,以便借此引入医学人文教育。

(二)研发人文导向的校本英语课程

同样地,国内的医学类院校没有统一的标准英语教材,总体呈现各行其是,“凑米下锅”的局面(蔡郁等,2010;胡丽萍,2016;梁敏,李晔,2016;吕桂,2008)。这就导致医学类院校公共基础英语阶段的教材和医学专业英语教材不衔接、不对等的困境。在基础英语阶段,教师强调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探讨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的通识性人文教育,浅尝辄止甚至绝口不提基本的医学或者医学人文知识;而在有限的医学英语课时内,只匆匆带过书本内容,且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在帮助学生清除医学词汇障碍和阅读任务,根本无暇提及医学人文知识,这既是教师自身教育背景的局限更是教学内容的局限所致。

“谢遐均撰文指出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在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重复交叉。事实上, 某些高校有95%的学生认为大学普通英语重复了中学内容, 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吕桂,2008),而杨波等(2017)在昆明医科大学作的一项1259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4.57%的同学表示比较希望学习医学专业英语,而91.99%认为专业英语对于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受访者都表示公共基础英语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些研究证实了医学类院校整合英语教学内容、形成有机体系的必要性,也为校本教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证支持。

首先,各医学类院校应清楚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建立基础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教学内容。例如研发院系或者校本课程,自行设计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话题内容,以内容教学法(content?鄄based teaching)为依托的教学资源,在渗透实质医学知识、医学人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如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编制的2003年5月出版的《医学英语沟通》。其次,各医学类院校应联合共事,借助互联网资源,将涵盖医学人文教育知识的英语音视频、论文集、教学日志、各国医学类院校医学精品教学课程资源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手机或者电脑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微信、QQ、论坛等媒介为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共享。再者,医学类院校应鼓励医学教师与英语教师的联合授课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医学行业动态,自行设计灵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以病人为本的情境教学模式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大班制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为主,学生学习无积极性,教学收益性低(胡丽萍,2016;杨波等,2017)。这使得学生对干枯的书本理论知识无动于衷,无论对于一般的人文教育还是涉及医学的人文教育都只停留在概念背诵和解析,无触及心灵的感受。

这个困境的核心在于学生没有直接接触有关医学人文的真实案例或场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而英语教师恰恰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来帮助学生创造情境感受(situational emotions)。例如,日本的东京医科大学英语学院的Ashida和Nakamura女士以及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教师, 开发了众多EMP学习资料,启发医学生对医学的情感和伦理层面而非技术层面进行思考。同时,该校采用了由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教学材料采用英国医学杂志封底的简短摘要, 根据学生水平决定是否附词汇表。学生三人为一组, 每人一篇资料。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并在资料背面做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摘要一,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B再向C转述摘要一, 由学生C判断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吕桂,2008)。再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http://litmed.med.nyu.edu)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王恬,2014)”。

首先,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因材施教教学手段,摆脱课本的限制,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提前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共享,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多组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实参与课堂教学,加深课堂体验。其次,教师应将想要传达的人文教育或者医学人文教育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呈现出来,增强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新闻案例“某医生为谋私利为病人私自加药物”、影视资源“急症室的故事”、一线医生的工作日志“查房记录”等。

四、总结

英语教学作为国内医学类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功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就是融合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各医学类院校应认真思索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统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发挥英语教学的双重功能,推动医学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5(5):7-9.

[2]张会萍.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1A):56-58.

[3]全國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J].医学与哲学,2003(7A):1-7.

[4]杜治政.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文医学教学[J].医学与哲学,2015(6A):1-6.

[5]谢遐均.医学院校中持续性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模式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10-11.

[6]吕桂.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8(8):742-745.

[7]王恬.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继续医学教育,2014(7):100-103.

[8]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医科大学医学英语教学析评[J].中国外语,2009(3):73-78.

[9]杨波等.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医学英语语言需求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2):136-140.

[10]胡丽萍.中医高等院校公共英语、医学英语及双语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6(22):123-125.

[11]梁敏,李晔.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2016(17):120-122.

[12]张威,孙宏亮.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走向——近十年医学人文教育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2017(7A):52-54.

[13]蔡郁,汪媛,庞炜.一项基于调查的医学英语教学探讨[J].安徽医学,2010(12):1527-1528.

[14]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29):60-63.

中医教育对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医药产业链涵纳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紧密契合中医药产业链,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链;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已进入由创新为导向的技术及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而中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科技产业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1]。中医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为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医药产业链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涉及到中药的种植、加工、销售。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要抓住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契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立足于中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抓住中医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吻合对接。

(一)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目前,中医药发展已逐渐摆脱传统模式,进入大中医药产业时代,中医药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中药农业是产业链的源头环节,是中药原材料的种植生产。中药工业是产业链的中游环节,是由中药原材料向中药产品转化的必须环节,包括中药产品业、中药辅料业和中药包装业。中药商业是中医药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中医药产业化必不可分的拓展和延伸,包括中医药销售、中医药文化业、保健康复治疗业和中药知识业等。中医药产业链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规范建设问题,产业规模问题,应用市场开拓问题”[1]。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要立足于此,找准问题,准确切入,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长期以来,中药原材料种植仍是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不少偏远地区的药农难以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种出的草药卖不出去,市场需要的草药供给不足。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向中药原材料种植方面倾斜,努力促进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中医养生,但中医药的销售和市场推广普及尚显不足,高职院校也要注意这些变化并作出积极调整。

(二)课程设置兼顾深度和广度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要拓宽课程广度,为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供支持。课程设置可采用“平台+模块”方式,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基础课平台。模块分为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保证各专业互相打通,成为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同时要加大中医药产业链同步规划建设实训基地,将各专业实训室按照“基础平台、专业群公共平台、专业专用平台”[2]的方式加以整合。

课程设置要在主修专业方面深化,确保每个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在面临工作机会时做到“你需要的就是我所学的,你遇到的困难恰是我能解决的”。因此,在主修专业方面,要从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实训室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但也要兼顾广度,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拓展式教育。有些学生富有探索研究精神,适合做学术型和临床型人才;有些学生精通计算机网络,适合进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新兴电子音像传媒的开发;有些学生善于经营,适合从事医药加工和管理等工作;还有学生深谙人际交往之道,有商业头脑,善言辞,懂营销,适合从事医药销售业。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各类丰富的课程,满足学生们多样需求。

二、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与否的关键。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就要立足于中医药产业链,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一)树立综合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目标,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产业链的特点,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灵活应对挑战。中医药产业链正处在发展初期,各个环节都存在发展机会,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中医药教育观念,做专业医生是目标,从事中草药种植和中医药品销售同样也是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每一门课程,认真备课和教学,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们学得好、用得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和教师更应从学生的就业实际考虑,树立综合发展的教育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的交织联合孕育了无限的创新创业可能性,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创新创新教育的意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中医药产业链的教学中,这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专业知识的单调性和单线结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实现从所学向所用的转化。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教师要尊重學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安排课程进度和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有些内容可以实行“学生讲、同学评、教师总结”的模式;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互联网+中医药”带来了中医药产业的突破发展,中医药产业链也因此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基于中医药产业链的高职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变化,在互联网上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教师在互联网上教授,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信息在互联网上互动,线下的活动将成为互联网教学活动的重要拓展和补充”[4]。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新学生对教学和中医药产业的观念,锻炼学生对“互联网+中医药”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医药产业链背景下,高职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要打破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5]。有针对性地邀请社会专业人才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讲授中草药种植课程时,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药农授课;讲授中药产品加工课程时,可以邀请中医药加工厂高级技术员或企业主讲课;讲授中医药产品销售推广课程时,可以邀请有丰富销售经验的销售员教学。

三、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

(一)加强实践教育,提供多样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对中医药产业链缺乏认识,认为学习中医药就是要当中医或者进医药厂工作,对中药种植、中医药产品销售存在偏见;三是就业观念落后,就业一定要到大城市,选择好的单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固守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差”[6]。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要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对有验证性实验的课程,如中药鉴定技术、有机化学等,要在一体化教室实行“理实一体”教学;对于中药药剂实用技术、中药栽培技术等,要在真实生产环境下教学。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与企业技术和管理同步的校内实训车间,保证校内实训车间的设备先进、环境真实,“对于顶岗实训环节教学采用教学过程和生产合一的产教融合模式,真正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对接”[7]。

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与有丰富中草药栽培种植经验的药农合作,选派学生到其中药栽培种植基地见习或进行跟踪式学习;与中医药产品的金牌销售合作,选派对销售工作有兴趣的学生当学徒,了解中医药市场现状和销售工作的具体流程。

(二)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指明工作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拓宽学生就业思路,改变传统落后的“铁饭碗”思想。邀请本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青年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指导。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模式不成熟、体系不明确、师资匮乏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加上“学校没办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创业经验均缺乏”[9],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受到了阻碍。因此,学校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十分必要,首先,在校内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学生想建立一间中草药栽培实验基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场地,聘请技术人员提供相关指导。其次,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中医药产品加工厂、中药栽培基地、中医药产品销售公司,学校要在资金和人脉上予以充分支持。最后,定期开设创新创业讲座,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亲自授课,并邀请中医药产业方面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进行宣讲。通过一系列基于中医药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医药产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立春,于今,冷静.对基于地方高校建构中医药产业智库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116-118.

[2]赵宝林,赵波,朱晓玲,等.基于产業链的中药类专业群构建研究——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2):87-88.

[3]安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16(36):34-37.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1-5.

[5]占卫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0-15.

[6]王志学,廖俊杰,李桂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74

-78.

[7]沈伟,何方正,张钦德.中医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4):154-156

[8]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2-56.

上一篇:广播广告媒介论文范文下一篇:机关党建原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