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变化范文

2023-09-19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第1篇

一、市场变化

当前企业营销环境的市场状况有三个最主要的变化特征:

(一) 卖方市场演变成买方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代, 物质亟大匮乏, 市场完全由卖方决定。在市场经济时代, 物质极大丰富, 市场演变成由买方决定 (除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外) 。以纺织品为例:客户购买的商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还要满足健康需求, 更要满足美观要求。企业的营销目的必须将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客户需求最大化整合在一起。

(二) 节状市场演变成条状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的产品是节状产品, 只生产产业链中的某一段产品。企业关注的是同类产品间的竞争, 而且这种竞争往往是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 根本没有考虑客户需求。在市场经济时代, 随着竞争的加剧, 企业开始整合产业链形成条状市场。当然条状市场不光指的是产品, 还包括与产品相关的储运、检验、售服 (全程) 等。

(三) 分散市场演变成集中市场。

改革开放前, 国门没有打开、信息没有流通、网络没有建立, 客户面对的是分散的、单向的、封闭的市场。市场经济时代, 随着信息的高速流通, 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 客户可以在最短时间, 以最快的速度, 最低的成本, 选择心仪的产品。客户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各个产地各种产品高度集中行成一个市场——互联网交易平台。企业的营销不再依赖“跑”, 而在于策划形成重复购买力的客户队伍。

二、客户资本

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 催生了企业对客户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客户资本被发掘并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内部智力资本。

(一) 客户资本的定义。

瑞典斯堪的亚公司的智力资本主管列夫·埃得文森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休伯特·圣翁奇给客户资本的定义是: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 是客户与企业保持业务往来关系的可能性。客户资本的定义为我们揭示了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关系是有价值的, 是十分重要的。

(二) 客户资本的特点。

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等传统智力资本相比, 客户资本存在三大特点:1、学习性:客户资本是企业和客户共同形成的学习性资产, 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资产。客户可以形成产品的使用知识促进企业进步, 企业可以形成产品的创新知识促进客户发展。2、不确定性:由于客户资本随客户价值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人员队伍的变化、产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3、无形性:客户资本是一种关系, 不象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那样可以通过有形的手段形成权益性资本, 客户资本无法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

三、客户资本的培育和维户

客户资本的三大特点决定了客户资本的培育和维护是企业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其培育和维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客户挡案, 培养忠诚客户。

1、客户挡案是客户资本的基础。客户档案不光要记录客户购买力的变化, 还要跟踪客户的企业发展规划、组织机构变化、资金流向。2、忠诚客户是客户资本的重要来源。企业要善于发现潜在客户、积极培养满意客户, 并通过双赢的营销策略、新增的服务功能和优异的企业文化等手段培养忠诚客户队伍。

(二) 分析流失客户, 稳定客户队伍。

客户流失是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损失, 他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客户资本, 而且增加了竞争对手的客户资本。企业要从思想上重视每一个流失的客户。要从营销策略、市场变化、售后服务和产业调整等各个方面查找每一个客户流失的原因, 并制定防范客户流失的技术措施, 稳定客户队伍, 不允许同样的原因再流失第二个客户。

(三) 推进企业进步, 提升客户关系。

企业进步是提升客户关系的重要措施, 是维护客户资本的重要手段。企业进步要全方位的体现:包括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将低产品生产成本/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增加产品服务功能/优异的企业文化/良好的营销理念/快捷的信息通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理念。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 营销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客户价值日益提升, 客户资本的培育和维护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营销市场的三大主流变化 (买方市场、条状市场、集中市场) , 详细分析了客户资本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探讨了维护和培育客户资本的方法。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第2篇

1.1 实施发展战略的需要

华锐国贸作为华锐重工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窗口企业, 承担着开拓国际市场, 承揽国际业务的重要任务, 是拉动集团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近几年, 受国内经济趋势下滑的影响, 国内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不振, 给集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 必须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华锐国贸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营销管理体系, 延伸海外营销渠道和网络, 锻造核心竞争力。

1.2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 华锐国贸必须对装卸、港口、起重、冶金等装备制造市场进行细分, 提升全球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 国贸公司的市场开拓活动, 要与数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同台竞争, 如何提升企业营销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软实力,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成为国贸公司急需解决的管理课题。

2 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外贸企业国际营销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华锐国贸以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建立具有国际拓展能力的营销网络为指导思想, 以向创新型、国际化的综合型国际工程公司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适应国际市场的组营销组织架构, 强化具体市场研究, 建立紧跟市场的营销策略和定价机制, 细分客户, 实行差别化营销, 构建前、中、后台体系, 管控经营风险,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锻炼国际营销人才队伍, 使承揽合同总量不断提高, 提升了国际品牌影响力, 实现快速发展。主要做法是:

2.1 制定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国际营销战略

(1) 确立客户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华锐国贸依托集团的散料、港口、冶金、起重机械的设计和生产能力, 通过市场进入、培育, 并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 完善国际化网络布局, 进入世界煤、矿、电、核等重要能源市场, 进入主要企业的国际采购渠道。

散料、港口、冶金、起重机械设备产品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只有对客户实施差异化营销才能显现出战略定位的差异。差异化营销的实现主要通过优化网络结构进行客户甄别和筛选, 使客户和公司定位相符合。用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综合服务来吸引目标客户, 用精细化的营销手段来稳固已合作客户, 延伸合作领域。通过实施差异化营销, 客户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往有所增加, 重点客户常年保持有效合作。

(2) 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华锐国贸非常注意培育产品的品牌美誉度。依托集团的全面的产品种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确立“华锐国贸”代表“中国蒂森”的品牌形象, 为产品进入世界高端市场奠定品牌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 品牌影响力扩张到89个国家和地区, 延伸和拓展了以散料输送、钢厂冶金、港口物流、起重四大类传统产品为中心的上下游工程、产业链条, 实现了品牌增值。

华锐国贸对品牌推广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和规划, 树立和培育统一的国际市场高端品牌形象。通过了解不同区域市场的文化和习惯, 因地制宜地针对性开展营销推介。一是利用搜索引擎网络进行推广, 加强产品的有效推介;二是利用全面的商务服务, 增强产品美誉度;三是营销渠道下沉, 做实区域市场开拓, 点对点宣传, 加强产品曝光率。公司的散料、港口机械产品均先后进入淡水河谷等世界主要能源企业的采购链条。

2.2 建立紧跟市场的营销策略和定价机制

(1) 成立价格管理委员会, 规范定价管理决策程序。委员会主任由执行公示和总经理担任, 委员会由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组成。一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区域市场的变化趋势、竞争对手状况、了解重点项目跟进情况, 收集不同区域和客户的价格预期;二是根据市场变化综合测算产品报价;三是如果出现特殊情况, 委员会及时做出调整, 使报价管理规范有序。

(2) 通过多种手段, 降低汇率和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较大, 华锐国贸利用远期汇率结算等方式, 降低汇率风险。同时, 因国际政治因素对报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需要针对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报价策略。

3 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外贸企业国际营销管理效果

3.1 提高了订货增长率

华锐国贸利用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较好的服务,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其2007~2012年间, 年订货总额平均增长率达到31.93%, 持续稳步提升。

3.2 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华锐国贸通过多年的营销网络建设, 产品推介, 已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成功跻身主要矿业巨头等世界级企业的全球采购渠道。随着营销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把握市场机会, 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

4 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外贸企业国际营销管理的计划

华锐国贸仍将继续完善适合自己特色的国际营销管理体系, 重点专注在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制定、风险分析与防控、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 逐步将体系进行固化, 提升体系运行效力。

摘要:近几年, 受国内经济趋势下滑的影响, 国内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不振, 给集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 外贸企业必须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营销管理体系, 延伸海外营销渠道和网络, 锻造核心竞争力。对此, 笔者对如何提升企业营销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软实力,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场拓展,营销策略,报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爱玲.“中国营销”急需推进[J].中国对外贸易, 2012 (12) .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第3篇

摘 要:金融监管旨在减轻或者消除市场失灵,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基于此,通过比较金融市场效率的改善可以检验和评判金融监管改革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世界范围内最具典型意义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效率优先和90年代后安全与效率并重的两个监管时期,通过对两个阶段股票收益率指数的R/S分析和Hurst指数计算,以价格信号检验金融市场效率,进而衡量不同阶段美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实证结果显示,第二阶段的金融市场效率明显高于第一阶段,然而该时期却正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前期,这说明金融市场效率仍需进一步改善,监管有效性有待加强。这一研究结果为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市场效率;R/S分析

A Study of Effectiveness of U.S. Financial Regulation Ba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Markets

AN Hui, ZHONG Hong-yun

(School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Key words:U.S. financial regulation;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market; R/S analysis

1 引言

长期以来,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主张自由主义的市场论和主张政府干预的监管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之争。此次金融危机普遍引发了全球对当前滞后于金融创新及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的诟病,而危机前美国所奉行的金融安全与效率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却一直被视为监管改革的模板。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治理,学者及政界更偏重于对金融业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那么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是否有效?如何衡量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美国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监管应该如何调整和改革?人们亟待寻求问题的答案和根源。

美国金融监管经历了从注重金融安全到金融效率优先,再到安全与效率并重,直至现在开始寻求新型监管理念的发展历程。(1)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属于自律型金融监管,即较少管制的自由竞争时代。几乎没有联邦法律或类相关公共政策来规范金融业,监管制度和联邦储备体系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金融监管职能。(2)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进入安全优先的严格监管,即管制型金融监管阶段。由于上阶段金融监管职能缺失引发30年代美国大萧条,美国政府通过颁布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法律,对存款利率上限实行管制,形成了美国独特的证券和银行分业经营的体系,并构建了双线多头监管体制,由联邦级和州级政府分别设立监管机构,互不干涉。(3)20世纪 80年代,是美国金融业以效率优先的监管放松时期,即效率性监管。由于上述严格的金融监管,美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益下降,金融机构的效益要求逐渐凸现出来,并开始进行金融创新规避金融监管。为此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美国银行竞争力,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法案,放开了存款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包括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1982年《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等一系列放松金融监管的法律。(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又进入安全与效率并重金融监管,即审慎金融管制回归。美国金融业80年代放松管制浪潮一方面给金融业带来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动荡和银行危机。由于利率上限的放开,美国另一重要的金融机构即以房地产信贷为主的储贷协会(S & Ls)难以承受当时双位数的高利率,迫于盈利的压力开始了投资垃圾债券的冒险,最终美国经历了贯穿80年代的储贷协会危机。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实施金融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审慎监管,在监管理念、重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监管法案。其中,1999年《美国金融现代服务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鼓励金融市场竞争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寻求竞争与稳定、安全与效率的结合,标志美国分业经营历史的结束。美国90年代金融监管改革后的10年间创造了经济史上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的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好景不长,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已暴露出其中的问题,而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又使金融监管当局倍受诟病。

安辉,等: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Vol.30, No.6 预测 2011年第6期一部金融危机的历史同时就演绎着金融监管变革的历史。2010年7月,美国出台了危机后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又开始重建美国金融监管。一般认为,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保持金融稳定。这种“稳定高于一切”的监管目标始终是大多数国家主要目标和理念。然而这一理念下的金融监管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之间的矛盾,出现过度管制“压抑”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情况,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和金融监管的失灵;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拓展潜在的利润空间,往往会采取规避监管,冒险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积累新的风险,反过来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金融动荡甚至危机。这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即最优的金融监管是在纠正金融市场失灵所造成的金融效率损失的同时,自身没有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也是衡量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基础。从90年代美国金融模式及监管方式发生重大调整,美国金融业监管在整个金融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选取80年代以金融效率为主要监管目标的放松金融监管阶段和90年代初直至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以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并重为目标的监管阶段,分析这两个阶段的金融市场效率的差异以证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于金融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否得到改进,以期待对新型监管理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文献综述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展开。金融监管有效性理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成熟的体系,这一极具争议的问题在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金融脆弱说、公共利益说、管制失灵说和管制成本说四种主要假说:1982年Minsky首次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说,支持金融监管的有效性[1]。该理论从企业角度出发解释金融系统存在内在不稳定性,进一步阐明金融监管的必要性。Stigler提出的 “公共利益说”同样支持监管的正效应,认为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外部性、传染性和脆弱性等失灵现象具有纠正效应[2]。另一方面管制失灵假说则对监管有效性提出反对意见:Stigler提出管制供求理论,从供求两方面分析政府管制的相关因素,认为政府部门与产业集团分别为监管供给方和需求方,二者达到监管供求均衡的关系[2]。Kane 在监管辩证理论中对于金融监管供求关系也有研究,认为监管是由于利益集团自身要求而产生需求,该需求进一步激励并导致政府官员创造监管供给[3];Stigler还提出了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认为经济管制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监管中的得利方和损失方、政府监管的形式以及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Shleifer和Vishny在过桥收费理论的研究中指出,政治家和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规管,而非公共利益[4]。监管成本说是于1971年也是由Stigler提出,该假说是介于前二者之间的较为中立的观点[2],它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金融监管,而是从监管成本和监管预期收益两方面考虑,判断金融监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对于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从监管成本与收益、金融市场效率、微观金融机构效率、宏观金融效率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从监管成本收益的理论角度,Herring和Santomero论述最佳金融监管模式和最优监管效率[5];Sherwin在2006年的研究中指出,金融监管成本和收益的量化对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作用[6]。从金融市场效率角度,Robert等人以英国股票市场为例研究市场弱式有效性,验证了绝大部分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为弱势有效,金融监管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起到稳定和促进作用[7];Peters于1994年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MH),对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实证检验,通过R/S分析得出Hurst指数=0.39,得出美国金融市场没有显著地达到有效的结论,金融监管对市场作用还有待加强[8]。此外,从微观金融机构效率和宏观金融效率角度,Yeh等人[9]在2010年的研究中运用DEA分析和Tobit回归模型衡量金融机构效率,Levine在2004年研究金融系统运行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0],上述研究均为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提供方法和途径。

国内对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起步较晚,一般在国外成熟理论基础上进行梳理,并对金融监管在实践运用中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1]在2002年对于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秦婉顺等人对监管成本—收益分析模型进行详细阐述,研究认为金融监管当局由于存在自身价值追求,使得实际监管均衡强度一般会高于理想监管均衡强度[12]。鲁明易从金融机构效率角度分析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对金融市场的弱影响,认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监管条例颁布对金融业产生并不如预期那样强烈的积极影响[13]。运用有效市场假说,吴世农对我国证券市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监管政策出台后市场波动性没有显著变化,因此说明市场效率较高,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作用是有效的[14]。运用分形市场假说,傅德伟运用统计分析和混沌理论分析了市场监管制度对深圳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认为监管对市场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15]。

在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现有的文献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注重理论分析,由于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取中存在较大难度而影响定量分析,不能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金融监管有效性评价,缺乏说服力。其次,研究视角单一。现有文献较少从金融市场效率角度研究监管有效性;同时美国在世界金融发展中具有领先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借鉴其金融发展和监管方式,对于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从金融市场效率角度切入,运用分形市场假说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R/S分析和Hurst指数计算,检验美国证券市场是否为有效的市场,进而揭示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得出美国金融危机前监管有效性的相关结论,对上述文献研究局限有所突破。

3 实证分析

3.1 理论前提

政府监管是基于市场失灵的现象,由此金融市场是否失灵或者市场是否达到一定效率,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供了出发点和合理性解释。也就是说,由于金融监管最终目的之一是保障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因而本文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改善角度来检验和评判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3.2 检验方法选择

本文从金融市场效率角度研究金融监管有效性,通过分形市场假说的R/S分析及Hurst指数计算,对美国金融市场效率进行实证检验。运用R/S分析方法探讨美国证券市场收益率指数的自相关性,检验其是否符合分数布朗运动;并回归分析Hurst指数,衡量美国证券市场整体的有效性程度,进而检验美国不同监管阶段的金融监管有效性。

R/S分析与Hurst指数检验计算过程如下,对于给定时间序列{Xt},有n个连续的观测值X1,X2,…,Xn,则有均值

根据Hurst指数定义,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为0~1之间,以0.5为分界,在不同范围之内表示不同特征和涵义:当H为0.5时,表明被检验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为标准布朗运动,市场中事件过去发生不影响未来;当0<H<0.5时,说明证券市场价格变动具有反持续性,即如果过去是增长的,则下一时刻下降的可能性更大,反之若过去是下降的,则下一时刻上升的可能性更大;当0.5<H<1时,说明证券市场价格变动具有持久性效应,表明过去一直增长意味着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而且对任意大的时间T都如此,证券市场不是分数布朗运动状态;当H=1时则说明证券市场时间序列是一条直线,未来趋势完全可以通过现行市场数据进行预测。

3.3 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基于现实情况我们从不同监管目标下的监管时期中,选取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时间段内的金融市场效率表现。从1990年开始美国金融监管进入审慎监管的回归时期,所以数据选取从1990年1月开始;又鉴于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还未消除,而且金融危机期间的样本数据波动较大,所以2007年至今的数据不宜考虑,故本文选取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即样本数据范围选取从1990年1月到2006年12月。考虑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和综合性,本文采用美国证券市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05051)、标准普尔500指数(105091)。具体实证分析数据主要采用日收益率,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3.4 R/S分析与Hurst指数检验

在重标极差分析和Hurst指数检验中,本文采用标准普尔500指数(S & P 500 Index)、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选取其收益率指数Rt作为样本指标进行Hurst指数计算和分析。

(1)第一阶段分析。1980年初~1989年底时间段,样本容量N为2700个,对于样本容量N均分为n=27组5,10,12,15,20,25,30,36,45,50,54,60,75,90,100,108,135,180,225,270,300,450,540, 675, 900,1350,2700;然后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R/S值,并采用EVIEWS 5.0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分析获得H值。

1980至1989年是美国效率优先的金融监管时期,根据标准普尔500指数与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R/S分析结果,可以得出R/S值与H指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为

P值为0,Hurst指数回归结果显著。因此在80年代美国放松金融监管时期,美国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指数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别为0.9857与0.9759,均处于在0.5~1之间且接近1,存在明显持久性效应,历史信息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且为正向效应,即未来市场价格与过去价格存在极大的正向相关性,这说明金融市场效率很低。

(2)第二阶段分析。对1990年初至2006年底样本数据进行处理,样本容量N为4200个。对于样本容量N均分为n=27组5,10,14,20,30,40,42,50,60,70,84,100,105,140,150,200,210,300,420,525,600,700,840,1050,1400,2100,4200;与上一阶段相同,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R/S值,并采用EVIEWS 5.0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分析获得H值。

在1990至2006年美国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审慎监管期间,根据标准普尔500指数与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R/S分析结果,继续回归H指数,可得两个样本指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其中R2为0.9999,调整后的R2也为0.9999,P值为0,回归结果显著。因此在1990年后美国实施审慎监管时期,美国证券市场上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别为0.5468与0.5480,均处于在0.5~1之间且接近0.5,美国金融市场股票收益率序列同样存在一定持久性的正向效应。尽管该阶段的指数仍与0.5的分数布朗运动状态存在一定偏差,但整体来说,该阶段相对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有效性明显提高,这说明90年代后期的金融监管改革是有效的,但Hurst值也表明金融市场有效性仍需提高。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美国两个不同金融监管阶段,即1980~1989年金融效率优先的放松监管时期与1990~2006年底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审慎监管时期,对美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率指数进行R/S分析和Hurst指数计算,实证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结论:

第一,90年代后美国金融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监管目标下的金融市场效率明显高于80年代效率优先时期,金融监管的加强对金融市场效率起到促进作用。80年代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Hurst值分别为0.9857与0.9759,距离0.5的分数布朗运动状态差距较大,收益率序列自相关性强,金融市场有效性较弱;而90年代后的Hurst值分别达到0.5468与0.5480,与0.5较为接近。这一实证结果有力地说明审慎监管时期的监管有效性相比此前放松监管时期有较大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也在不断加强。

第二,90年代至金融危机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并未达到完全有效,金融监管有效性仍需改进。90年代后的Hurst值分别达到0.5468与0.5480,大于0.5且与分数布朗运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尽管其监管有效性相比此前放松监管时期有较大提高,但美国金融市场在此时期仍未达到有效市场状态。这也证明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具体表现为1999年《美国金融现代服务法》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即分业经营结束允许混业经营。为此,美国确立了“伞式”功能监管(Umbrella Supervision),虽然强化了以美联储对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监管人的地位,但其子公司仍按原规定依据业务种类确定具体监管人,即美联储监管银行部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证券部分、保险监督署(SIC)监管保险部分。其实质仍然是一种分业监管的模式,存在监督管理机构设置重复、重复检查和监管,增大了监管机构之间协调的难度,形成了监管的空白地带,这为系统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同时该监管模式放任了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CDO和CDS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盲目扩张,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酿成了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

(1) 美国金融监管需要在监管体系和内容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调整与改革

2010年7月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正是迎合了这一需求。新法案在监管体制方面,强化了统一协调机制,注重对系统风险的监管。根据新出台的法案,现有各金融监管部门官员将组成新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实现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监管。委员会有权认定哪些金融机构可能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从而在资本金和流动性方面对这些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同时,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美联储也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

从内容上看,该法案主要强调四个方面,即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严格金融监管标准、扩大监管覆盖范围以及强调跨机构协调监管。法案着重强调了把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纳入到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之下。对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法案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和风险集中度要求。法案还对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纳入监管视野。

该法案被称为自大萧条时期以来规模最大、严厉程度也最高的银行业改革法案,厚达2300页,新法案的监管效力及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正被人们所瞩目。

(2) 中国金融监管需要“在借鉴中走自己的路”

中国金融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没有成型完善的监管体系,目前的监管体系主要以借鉴美国为主,采取的也是与分业经营相匹配的分业监管模式。然而,现阶段一些边界型的金融业务的存在将导致多头监管和重复监管,由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侧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对同一业务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别;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渐进开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更多的监管空白地带,同时对消费者的保护就更加弱化。美国新的金融监管法案的出台必将对世界金融监管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应注重宏观金融监管目标导向和监管模式选择。美国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主义、金融安全优先、金融效率优先、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审慎监管几个阶段,都是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与其适应的金融监管目标主导和金融监管模式选择,这对于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都是适用的。因此没有永远有效的监管,必须讲求因地制宜,讲求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同步性,才能朝着市场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目标靠拢,实现真正有效的金融监管。本文研究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其目的是引发对自身金融体制的思考,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Minsky H P.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M]. Pierre Laffargu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38.

[2]Stigler G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971, 2: 3-21.

[3]Kane E J. Impact of regulation on economic behavior: accelerating inf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1, 36(2): 355-367.

[4]Shleifer A, Vishny R W. Corrup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 599-617.

[5]Herring R J, Santomero A M. What is optimal financial regulation[R]. Working Paper,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1999. 0-34.

[6]Sherwin E.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lessons from the SEC ’s stalled mutual fund reform effort[J]. Stanford Journal of Law,Business & Finance, 2006, 12(1): 76-125.

[7]Robert H, Michael D, Kevin K. A note on the weak form efficiency of capital markets: the application of simple technical trading rules to UK stock prices-1935 to 1994[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6, 20(6): 1121-1132.

[8]Peters E E. Fractal market analysis: applying chaos theory to investment and economic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ss, 1994.

[9]Yeh C P, Wanga K M, Chai K C.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securities companies by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 financial holding and non-financial holding system[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37: 4671-4679.

[10]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R]. Working Paper, 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d the NBER, Minneapolis, 2004. 0-116.

[11]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监管约束及其创新金融监管绩效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1):107-116.

[12]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金融监管的收益成本分析[J].金融研究,1999,(1):50-56.

[13]鲁明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弱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5,(3):29-35.

[14]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研究分析[J].经济研究,1996,(4):13-19.

[15]傅德伟.监管制度变迁对深圳证券市场效率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5,(8):18-21.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第4篇

一、供应链环境下采购资金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企业在对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控制的基础上从采购原材料方面逐渐形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企业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和分销商及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在供应链机制下企业采购并不仅仅由采购人员进行操作[1]。供应链环境下采购资金管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其本身和生产、销售及财务运输等部门紧密关联,在加强采购资金管理的基础上,推动企业能够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有利影响。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工作具体实施时需要能够做到采购数量适当、采购时间资金保证和支付方式选择等,其中采购资金管理仍然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在供应链中采购属于对下游需求和上游物资供应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节点,在和供应商实施有效采购合作的基础上,使得供应链上游由于成本降低创造的价值能够使得实施采购的核心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在供应链价值传递的过程中,也会使得最终端客户受到更多的益处,让企业增值更好地实现,而如果采购成本过高也就容易造成最终产品价格上升,这也就会造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减少,这就需要加强企业采购资金的管理,推动企业之间实施更好的协作,更好的执行采购作业,在这一基础上满足用户的需要,有效降低企业库存积压的成本[2]。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增强采购资金管理能够推动采购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对产品质量稳定具有有利影响,也能够提升企业诚信度。

二、市场变化下采购资金管理问题

(一)财务部员工专业素质的影响

当前企业在进行纸张采购的时候,采购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部门管理人员缺少财务数据量化控制理念及素养,在对供应商不了解的情况下也就无法得到更加理想的合作供应商。但是在对产品采购的时候,对产品成本预算控制方面重视不足,也容易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现象明显。这些现象都表明在降低采购成本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始终是关键因素。

(二)采购价格和数量及资金矛盾突出

当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控股国有资本因调整集团发展方向撤资等影响,很多企业日常经营的资金压力增加,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数量和价格与资金紧张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原国资控股时期,企业拥有集团统一采购的议价能力及集团前期低息垫资铺底的优势,并且根据季度或年度采购的数量享受供应商相应的季度和年度返利优惠,供应商给予企业的付款账期也会适当延长,资金面较为宽松。为享受返利,采购部门在执行按经济批量采购的同时往往会根据以往经验而进行上浮采购处理,争取享受数量返利优惠[3]。导致库存品种比较齐全,且存在着库存量保持高位的现象,但随着国资撤出,这些企业资金压力增大,导致在采购的时候必须强化采购资金管理,从而既能满足市场销售需要、又能获得适合的采购价格,避免资金短缺出现逾期产生罚息。

(三)采购价格变化比较快,对资金管理要求提高

在2016年下半年的时候,各个纸厂在受到国际浆价上涨和国家环保整治产能减少等相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都相继提升纸张的价格,每月的纸张价格涨幅始终保持在3-5%,这一情况始终持续到2017年二季度价格才逐渐趋于平稳,各纸厂也推出预付款锁定价格政策,在这一情况下其所出现的最主要矛盾就是消化提前付款的压力,而在进行纸张采购的时候,采购量的增加及资金占用方面的压力比较突出[4]。

三、市场变化下采购资金管理措施

(一)深化供应链管理理念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业务水平提升的时候,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有效树立全员参与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使得供应链管理相关思想和措施在培训及学习等方式的基础上深刻贯彻到员工管理的过程中,促使员工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意识及协作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将原本只有的只有少数人参与的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渐变化为全员参与的管理。其次在重点培养和培训等方式培养人才的时候,有效引入高素质专业管理人员,在这些方式的基础上促使采购队伍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减少采购过程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对采购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构建奖惩机制,在这一情况下更好的激励员工对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促使企业采购成本能够有效降低。

(二)积极调整企业采购管理计划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国资撤出使得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增加,企业对采购资金管理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这就需要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能够融合在一起,有效提供准确的采购需求,从而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增强清理滞库品和残破品力度。财务部门在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的销售回款和采购付款计划等基础上确定当月资金收支计划,对资金缺口更好的处理,积极调整销售采购计划,使得采购资金管理更加有效。企业尽可能做出准确的资金计划,使得管理人员在对利润及资金压力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是否享受预付款优惠的决定,同时销售部门相对应的引导客户是否享受预付款等方面也需要更加明确,从而降低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5]。

(三)预判趋势,现金为王

在企业采购计划设计的时候,需要首先将消化库存作为主要目标,有效缩短客户授信,明确加速货款回笼。比如春节期间,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处于春节放假阶段的时候,各个印刷厂的开工率不高,采购数量仅仅以补充必须库存为主,在二季度出版招标旺季中,纸价跌幅缩短也会不断稳定。再如,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上游原材料国际浆价走势已呈下跌趋势,且在国民经济下滑影响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也没有较大变化,传统纸厂库存压力大,即使各纸厂延长授信期限,仍存在着低价频出的现象。在2018年由于具备应对跌价的经验,下半年库存也尽可能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在四季度末期的时候,企业的存货已降至最低,同时企业的应收款也降至最低,虽然利润出现负增长,但企业现金流比较高,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获取有效的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6]。

四、结束语

供应链方向下,市场环境变化比较多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在发展的时候需要深刻认识到采购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当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从而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撑,在之后发展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发展。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信息技术也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采购资金管理也成为在供应链环境下需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供应链方向的基础上明确企业顺应市场变化所采取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在分析企业采购资金管理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企业的采购资金管理方式。

关键词:供应链,市场变化,采购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杜正海.供应链金融体系在物资集采供应中的应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9,14(06):42-43.

[2] 田佳佳.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OL].品牌研究,2018(S2):57+77.

[3] 沙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A公司采购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4] 光潇.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J].中国商论,2018(23):89-90.

[5] 黄迦.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第5篇

【摘 要】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总结分析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安全,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监管是一项关系到企业、公民切身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监管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内部监管;国际化程度

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和金融监督的复合称谓。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法定的监管机关为了保障金融业稳健发展而对金融机构及其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等。 根据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主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及措施稍作阐述。

一、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系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辅助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其他有关金融的法律有《证券法》、《保险法》、《储蓄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而有些亟待的法律尚未出台,造成法律的缺位,依法监管难以实现。有些法律在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出台,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的地方。由于法律的滞后性,部分法律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部分法律的规定过于宽泛,操作性不强,没有全国统一的可行的具体量化标准,难以执行,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快金融监管立法的进程,充分考虑金融监管的新形势新情况,最大限度的消除法律的空缺和不适宜。从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来看,根据金融市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贯彻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公开监管及公正监管的原则,其中依法监管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核心与基础。 因此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权限职责,真正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二、金融监管中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色彩较浓

金融监管方面的部分立法忽视了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色彩。比如《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其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过高,比如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是美国国立银行的6倍。 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对于在一个少于6000人口的镇设立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5万美元,对于在一个超过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设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不超过20万美元。美国立法考虑到市场需求,而我国并没有将市场需求作为银行准入的条件。过高的要求忽视了我国具体国情,无视市场需求忽视经济规律,不利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不利于金融业的长远经营发展。

掌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是新形势下所必须的。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的审批程序复杂,效率比较低下,缺乏透明度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一种体现。银行审批和监管应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完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增强。

三、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有待加强

前文中已说明金融监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了法定机关的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等。从我国的金融监管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以外部监管为主要监管对象,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有限。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金融监管是世界普遍采用的形式,如香港银行公会、美国的基金联合会、台湾证券投资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等均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我国金融公会组织尚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工会在行业内的自律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在金融监督与矫正方面的成本。

结合我国监管现状来看,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随着金融环境变化性的不断增强,金融机构仅仅依靠外部的金融监管难以在满足金融市场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金融机构自身的自律监管的加强也影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内容之一。充分利用行业自律和社会中介力量形成合力金融监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法定机关的监管和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好比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其一。为保证金融业稳健前进,必须切实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和内管监管的作用。

四、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监管人员素质教低

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背景下我国加入了WTO,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市场将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日趋活跃。开放市场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借鉴它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通过消化吸收转化,将大大缩短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监管向国际化靠拢, 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协作。随着市场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更多的进人,投融资条件及金融服务的改善,将有助于优化中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更好吸引外资。我们要改变以往较单一的内向管理策略,向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转变。

由于种种限制,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我国大多数监管人会员的金融理论和工作经验还满足不了监管工作的需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整体水平有待增强。否则将非常不利于在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工作。

现代金融监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现代金融监管理论、专业的法律知识等,才能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为此,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派遣金融监管人员到发达国家接受现代金融监管理论教育,掌握金融监管的国际通行做法,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金融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将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突破和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随着入世以来面对挑战和风险能力的增强、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监管经验的丰富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向着健康有序稳健的方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充分。

参考文献:

[1]刘定华.金融法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48.

[2]张珂佼.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5-78

[3]周辉斌.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56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第6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上一篇:婆媳关系范文下一篇:安全资产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