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论文范文

2023-09-16

公共危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2006-2015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2 698篇国内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文献增长规律、来源分布、主题内容和前沿热点等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国内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整体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初步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研究内容主题结构趋于明显,并挖掘出该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5个方面的前沿热点。

在现实中,危机事件演变迅速,无论是产生的原因、事态发展的结果,还是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危机管理者往往面对各种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准确或是信息不及时的情况[1]。实践表明,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信息与信息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基础要素和支撑结构,在公共危机预防与应对的整个过程,任何情况下对公共危机信息失察或信息疏漏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共危机信息管理(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PCIM)是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交叉而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前沿领域,主要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2]。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近年来PCIM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已成为社会和学界所关注的研究热点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PCIM领域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围绕PCIM领域所涉及的研究主题,设定检索表达式:“(TI=‘信息’ OR TI=‘舆情’ OR TI=‘新闻’) AND (TI=‘危机管理’ OR TI=‘应急管理’ OR TI=‘灾害管理’ OR TI=‘减灾’ OR TI=‘防灾’ OR TI=‘公共危机’ OR TI=‘突发事件’ OR TI=‘公共事件’ OR TI=‘自然灾害’ OR TI=‘事故灾难’ OR TI=‘公共卫生事件’ OR TI=‘安全事件’ OR TI=‘群体性事件’)”,检索时间范围: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匹配方式为“精确”。此次检索共得到样本2 800篇,经查验,剔除重复和低关联度样本,最终确定有效样本2 698篇。于是,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文献增长规律、文献来源、主题内容和前沿热点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

2文献年代分布

科学知识量的增长及其规律与科学文献的增长及其规律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3]。根据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科学文献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学科发展的初期,文献数量呈不稳定增长趋势,而进入发展期,文献数将呈指数型增长[4]。因此,如图1所示,从近十年PCIM研究论文发表的各年数量分布和增幅趋势(图1)可以得出:(1)国内该领域论文增长较为符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自2008年以来我国PCIM研究领域整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08-2014年(7年),年均增长量为40篇,2014年达到峰值404篇;(2)虽然因分析该领域主题前沿需要,对2015年样本只做即时3个季度的数据统计,数据只有215篇,但从趋势上看,该领域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2各载体文献年代分布

如图2所示,经统计,国内PCIM文献载体主要为期刊,发文量为2 086篇,约占总发文量7732%,其次为博硕学位论文(490篇)和会议论文(122篇)。其中,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2009-2014年,年均发文量约为68篇,2014年达到峰值88篇,这表明国内高校研究生群体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论文整体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文献来源规律分析

3来源期刊分析

分析来源期刊有助于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情报源,为该领域信息采集提供依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该领域的横向研究程度、相关主题的性质等[5]。据统计,近十年国内发表该领域论文6篇以上的50种期刊,其发文量之和约占期刊总发文量的1/3,根据布拉德福定律,这些期刊处于PICM研究论文的核心区,属于该领域的重要情报源。其中,在前20种期刊中,有50%以上期刊为图书情报和新闻传播领域和的核心期刊或CSSCI收录期刊(见表1),它们刊载的论文学术质量较高、辐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论文对该领域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推动作用。

序号期刊篇数序号期刊篇数1情报杂志5411情报理论与实践172新闻传播4612东南传播173中国减灾3013中国传媒科技164新闻爱好者2914西部广播电视145图书情报工作2815当代传播146青年记者2616现代情报137新闻导刊2417中国报业138新闻知识2018经营管理者129今传媒1919新闻与写作1210情报科学1920新闻记者9注:“”表示为核心期刊或CSSCI收录期刊。 2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对发文单位的统计,可得出我国在PCIM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和地域分布。统计显示,(1)高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其中,发文前10名的单位依次为: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吉林大学等;(2)发文前40名单位的合计发文量为829篇(如表2所示),约占总发文量的1/3,于是可知,这些高校为我国PCIM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但也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只是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缺少科研院所及其它专业机构的加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3)从机构地域分布来看,国内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在前40名单位中,西部机构仅占主要研究机构数量的125%,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方面东、西部发展十分不均衡。

序号研究机构地区篇数序号研究机构地区篇数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5821南昌大学江西17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4622湖南大学湖南173湘潭大学湖南3723西南交通大学四川164武汉大学湖北3224南京大学江苏165北京邮电大学北京3025江西师范大学江西166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826河南大学河南167复旦大学上海2727重庆大学重庆158兰州大学甘肃2628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5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2529郑州大学河南1510吉林大学吉林2530长安大学陕西151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243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151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223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1513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2133安徽大学安徽1514苏州大学江苏203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415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35四川大学四川1416河南理工大学河南1936南京师范大学江苏1417山西大学山西1837河海大学江苏1418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1838南京政治学院江苏1319暨南大学广东1839湖南师范大学湖南1320厦门大学福建1740黑龙江大学黑龙江13

3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基金论文数量能够反映研究群体科研能力与水平,基金论文率的大小可体现出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6]。在一定程度上,学科领域文献获得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也能够反映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该领域的关注与重视程度。经统计,近十年国内PCIM领域受基金资助的论文共涉39项基金,合计发文461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709%。其中,有6项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论文311篇,占基金论文总量的6746%;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来源基金合计发文361篇,占基金论文总量的近80%(见表3)。数据表明,该领域中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整体上比例偏少,主要集中在近五年;受基金资助的论文主要以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为主,各省科研基金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随着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深度发展,多元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给该领域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更为有效推进该领域的整体发展。

序号基金资助来源数量序号基金资助来源数量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7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68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9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6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4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210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5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11其他基金1006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10

4研究主题内容与热点分析

1研究主题分析

文献关键词能够准确有效反映该领域主题思想,对某一领域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主题内容和关注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内PCIM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关键词进行主题聚类(如表4所示),得出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大体涉及4个方面:(1)基于对象信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从不同类型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形成机理、演化规律,以及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监测与预警、信息响应与处置、信息制度机制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2)基于利益相关主体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对危机信息管理中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职责、关系状态和能力建设方面进行研究;(3)基于传播过程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对不同类型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特征与传播渠道、信息公开与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等方面进行研究;(4)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从信息技术角度探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与应急平台建设研究。

2研究热点分析

绘制某一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可以揭示该领域知识演进、内容结构关联与前沿热点。以此,本文运用CiteSpacev38R1可视化软件,将网络节点选定“keyword”,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数据抽取阈值C,CC,CCV设定为(3,2,15)、(3,3,20)、(4,3,20),绘制国内PCIM领域的知识图谱,为使该领域图谱前沿主题更加突出,隐去关键词排名前1位的“突发事件”(所图3所示)。其中,CiteSpace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其关键词词频出现的高低,节点间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如图3可知,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A区);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B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C区);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E区)。其具体内容如下:

2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危机信息管理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信息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对危机信息进行各方面的处理,为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方案的支持。有效的危机信息管理要求合理地规划、组织、控制及充足的可及时获取的人力、物资与信息资源[7]。其理论热点主要涉及:(1)关于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如学者沙勇忠等人认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并从问题域的角度,提出了由要素论、过程论、功能论、方法论、系统论所构成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进而阐述了该领域领域的主要知识范畴和基本分析框架[2]。(2)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其主要从服务政府决策的角度,分析信息管理中收集、处理、沟通和反馈等工作机制,来探讨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和恢复等不同阶段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建构问题[8]。

2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

其热点主要涉及:(1)关于新媒体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研究。其主要是从网络信源地位关系[9]、门户网站信息转载与用户参与[10]、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信任度[11]等方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特征及其规律,以提出管理危机信息传播的策略。(2)关于媒介融合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的影响与作用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新媒体下信息传播环境、模式和机制等对突发事件性质、应急管理过程、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媒介事件传播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12]。学者陈平原认为媒介融合时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成为突发事件新闻实时发布的第一媒介,媒介融合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日渐凸显,媒介融合具有新闻话题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指出媒介融合视阈下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会产生复合性的社会影响[13]。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其热点主要涉及:(1)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网络组织[14]、议题流变[15]、网络衍生舆情演化[16]等方面,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2)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该主题主要探讨了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应对问题[17]、新媒介环境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应对问题[18]等。(3)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学界从网络化治理、云治理[19]、智慧治理[20]等视角,针对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缺少宏观规划、机构协调困难、配套措施缺乏等现实问题,提出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4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其热点主要涉及:(1)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理论界主要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化,提出依法公开、准确发布、及时传播和适时反馈的原则[21],并从法律体系建设、日常制度建设、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氛围建设等方面进行应急信息公开机制研究。(2)政府、媒体、公众等在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中的利益博弈研究。信息公开在危机管理中具有提供决策支持、稳定社会情绪、进行社会动员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媒体、公众等基于不同利益诉求,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利益博弈,只有整合利益、达成共识、发挥信息公开作用,才能实现有效公共危机治理[22]。

5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收集、整合、研判和传递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整体信息和决策依据的综合性、动态的信息系统/平台,它是整个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基础。国内学者关于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平台研究经历了从“分类管理的专门信息系统”到“综合性信息系统”、从“单一环节信息系统”到“全过程信息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其热点主要涉及:(1)面向不同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其主要是运用GI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传感、卫星定位等信息与智能技术,来整体构建自然灾害[23]、事故灾难[24]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2)关于综合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如学者许振宇等人分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用户满意的视角,应用SERVQUAL评价模型、软件质量模型等理论,从性能、技术、效益、成本、功能、操作6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用户满意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了评价模型[25]。

5结语

信息管理贯穿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始终,及时、准确地掌握危机信息是危机管理中监测预警、有效决策和科学应对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我国PCIM研究领域论文的文献增长规律、文献来源、主题内容与热点分析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国内关于PCIM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十年我国PCIM研究进入稳步发展期,文献累积增长符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该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文献来源主要以期刊为主,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核心期刊群;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从基金论文看,国家及部分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给予较高的重视,基金来源相对广泛,但基金论文比例较低。

(2)在研究主题方面,近十年国内在PCIM领域研究大体涉及:基于对象信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主体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基于传播过程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等4个方面。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主题相对分散,但内容上趋于结构化。在前沿热点分布上,目前国内PCIM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

(3)就发展趋势而言,随着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实践不断深入,该领域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将呈现概念规范化、内容多元化、理论体系化的明显趋势;在危机管理信息制度和体制机制方面,将更为关注危机管理信息制度的效用、制度执行与问责,以及信息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和创新等问题。于此,也必然引发了一系列的较为具体的现实议题,如:“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应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媒介融合环境下公共危机舆论场博弈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研究”,“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制体系建设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务微媒体的信息公开策略研究”,等等。而这些将有助于PCIM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不断融合和与时俱进,更有助于PCIM核心知识框架的成熟和该领域学科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5-56.

[2]沙勇忠,李文娟.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J].图书与情报,2012,(6):81-90.(下转第157页)2016年5月第36卷第5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

公共危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政府不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唯一主体。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具有贴近民众、灵活快捷等独有的优势,在参与应对公共危机中应该且也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认识公共危机和非政府组织开始,指出目前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非政府组织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一些探索,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公共危机管理 作用 对策思路

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的优势,在应对公共危机中有其显著特点,在历次公共危机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和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大大影响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需要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深入推进法制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危机管理需要更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公共危机则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如飞机失事、海啸、恐怖活动、地震、恶性疾病流行等,其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可控制性、重大性和广泛性。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第二类,是事故灾害,主要是指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这种事故;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第四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非政府组织,英文全称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NGO,即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目前,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的,泛指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随着各种危机的不断爆发,各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5年的伦敦连环爆炸袭击中,英国红十字会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派出急救志愿者和救护车,协助政府做好现场应急救护工作。爆炸后,社区安全基金参与负责伦敦各社区安全,各种援助中心也开始全天候运转,皇家志愿服务等机构也纷纷向受害者及其亲人提供最大限度的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尽管事态严重,英国政府仍然处变不惊,这跟非政府组织在其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非政府组织几乎不存在。在应对危机中,我国政府承担了各种繁琐的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而各种社会组织只是在政府组织下才被动地运转起来,与国外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类非政府组织迅速到位并立即开展相应工作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

1.贴近民众的优势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组织,更多的彰显出的是公益性和社会性。它的组成人员来自基层社区,能更好地表达人民的各种诉求,从而为政府和民众构架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危机发生时,非政府组织的本质决定了它能够迅速广泛地进行社会动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民间力量,筹集一切可以利用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投入到应对公共危机中去,同时其志愿性特征也可以迅速吸收大批量的志愿者参与到整个危机管理中,做好群众疏导和保障工作,弥补政府在人力资源上的不足。

2.维护社会公平的优势

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在公共事务处理中更多的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必然有一小部分没有利益表达渠道的弱势群体,其利益可能会被政府所忽略。而很多非政府组织则以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作为其服务对象,维护了社会公平的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福利。

3.专业性优势帮助发现危机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救助

非政府其组织成员虽来自基层,但也决定了其可以也能够吸纳各行各业人才的优势,因此往往可以先于政府发现工作需求的信息,发现社会动态,了解民意动向。他们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基于自身知识开展的救援行动,也能帮助政府更好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以汶川地震为例,陈光标先生率领中国首支自发抗震救灾队伍,由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展开了大规模救灾行动。

4.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灵活性优势

公共危机事件是一种非常规下的突发性事件。危机发生时,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破坏,民众心理处于恐慌期。而对于出现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的科层体制或某些政治原因、价值因素等使得他们反应出现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美国的“9·11”事件以及美加大停电等诸多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事件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许多非政府组织的身影,他们依据自身不同的特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除政府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经历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中,尽管国内非政府组织都参与了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政府忙碌的身影,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热情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甚理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非政府组织无法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呢?

1.非政府组织数量不多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偏少的状态。数据表明,每万人拥有的非政府组织数量,法国是110个,日本是97个,美国52个,巴西13个,而我国只有2.4个。现代公共危机具有发生频率高且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等特点,数量上的不足必然导致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政府从始至终“独自挑大梁”的局面很难改变。

2.制度的不完善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设置了门槛

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实行双重管理原则。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成立,不仅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民政部门的许可,还必须找到一个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些管理条例和规定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虽然加强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但也为很多非政府组织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使得大批活跃在民间的非政府组织被拒之于合法登记的门槛之外,很难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3.资源的缺失使非政府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度

非政府组织其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对政府有着加强的依赖性,许多非政府组织的基金来源也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在国内有很大一部分非政府组织是挂靠在政府部门下的,甚至其本身就是政府部门转化而来的。因此,很难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独立性的缺失导致非政府组织带有较强的官僚化和商业化,甚者背离非营利的宗旨,开展商业活动谋取利益,这些都使社会民众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产生了质疑。

4.活动资金的缺乏影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富裕的人,但民众对于富裕之后如何回馈社会的意识显然还没有明显提高。所以,国内大部分非政府组织仍然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募集到的资金远远达不到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资金。

四、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的对策思路

现代危机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危机管理必然是一个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发挥各自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促进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一,政府要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扶持。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身上的压力和负担,是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帮手。所以,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为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政府应在政策上,尤其在税收上,应给予非政府组织大力的扶持和帮助。通过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愿奉献精神,积极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例如,国内比较知名的“壹基金”,正是由于依托中国红十字会的帮助,才能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发展起来,完善自身组织体系的同时也让社会大众从最初认识到慢慢熟知再到后来主动参加其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壹基金”社会公信度的提高,帮助其在几次国内公共危机事件中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第二,推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法律的支持是一个组织有效开展活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应但尽快以立法的形式确定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地位,并制定规范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基本法律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行为方式、活动范围和监管方式等,准确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权责关系,规范两者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程序和办法,及时化解两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矛盾,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解除非政府组织的后顾之忧。

第三,非政府组织应加强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水平,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组织自筹资金能力。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捐赠,保证有足够的运作资金。

(2)努力吸引各方面专业人才,为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做好人才储备。

(3)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非政府组织应当在日常管理中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包括组织内部管理流程、公共危机发生后的工作流程以及人员招募的规章制度和监督体制等。

参考文献:

[1]张晓军,齐海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1):35.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

[3]王名,贡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8):32.

[4]李军鹏.发展非政府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3).

[5]于奋立.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2):109.

公共危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突发性较强,其中绝大多数均属公共性,问题多样复杂,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发展,危害着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内危机管理工作发展滞后,其起步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中更是存在诸多缺陷,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

关键词:公共卫生 危机管理 应对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加深,使得人类社会逐渐发展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均是密切相关。公共社会危机事件危害范围更是逐年扩大,这也成为全局性国际危机事件。比如20世纪的鼠疫危害范围持续扩大,21世纪的SARS及禽流感等公共危机事件影响广泛,这关乎着人民健康问题,更影响着社会和谐。所以,分析国内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对国内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特征

公共卫生危机主要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其均是突然发生,而导致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或者是某种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与重大食物中毒等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此而引发的重大危机。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非预期性、诱因多样、危害直接、发生隐蔽、影响大、危害严重等。

危害性主要是危机出现时严重威胁社会基本价值及目标,威胁程度取决于危机发生程度及决策者认知等。公共卫生危机并不是针对个人,其所针对的是不确定性社会群体,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损害程度可达到相应阈值且诱发社会性恐慌及混乱,这些问题直接关乎着社会发展及其稳定性;突发性则是因环境不确定及人类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并没有固定时间及方式,其危机出现及发展与造成的影响极难预测。通常事件突发性使得事件应对时间有限,给决策者带来极大压力;多样性是指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法定传染病暴发及新发现传染病进入和核物质、放射性污染事故,再者是农药及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和事物中毒与食源性疾患,或者是饮用水污染事故及职业性中毒与自然灾害等;复杂性则是指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可于正常公共场所中活动,通过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其间饮食为主要载体而于正常工作中无意识的受到侵害,这些问题不易引起人民的注意,常规方式亦不容易检查清楚,具备极大的隐蔽性及不确定性。

二、我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其间法律滞后且没有科学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危机处理方式均是临时组织的指挥部或是领导小组。并且,国内危机管理人员流动性极大,其队伍不稳定且专业化程度较低,若监督机制缺失则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时,没有应急机制及措施;并且,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级疾病控制部门信息基础建设滞后于业务需求,同时其业务覆盖不全面,信息机构多属于各级政府,其间没有科学合理的外部信息交流机制,人才建设较为薄弱,且信息化建设未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再者是公众参与机制并未形成,其间红十字会及民众和自愿者组织,加上社会性服务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并未形成规模。

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应不断强化政府危机管理意识,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应积极承担风险,注重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应基于负责人的态度树立公共危机意识,把公众安危牢记于心,从而做好公共危机应对。并且,加强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意识,可采用大众媒体及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宣传各种危机事件及其应对策略,从而将危机管理及防病减灾和危机教育知识充分普及。

2.完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法制体系。科学有效的法制体系可有效确保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其高效及规范化运转极为关键,可充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于宪法中严格明确规定对应紧急状态制度,从而确定应急机制宪法基础,这样亦可为危机法制建设提供科学的宪法保障。同时健全公共应急法律规范,完善危机管理监督机制,编制整套突发事件应急规章,且给予相应危机事件管理部门紧急处置权利,以便确保其处理效果。基于宪法而对现行应急法律施以清理及修改,尽量缓解其中存在的冲突。

3.构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协调机制。政府应对危机管理进行统一领导,这也是危机管理综合协调的关键,其主要内容是展开分类管理及分级负责。应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于危机管理中的宏观综合协调职能,从而展开综合协调,使得各类资源配置最优化,健全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使其统一指挥且功能齐全,可快速反应各方面危机。

4.健全公共卫生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着眼于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构建,健全疾病监测及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利用及共享服务,增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同时加强信息专业化人才培养。政府应注重公共信息的及时公开,使得公众及时掌握危机发生及发展和处理情况,政府了采用各类有效措施,尽可能规避公众利用非正式途径获得虚假信息,这时政府则极易陷进被动。加强增幅及公众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制度化信息公开及发布机制,政府应及时编制公共信息公开法规,这样信息公开亦是有法可依。

5.构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危机管理属于专门性工作,其应具备对应这时及技术与经验,因此,应不断加强人类资源保障机制,这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内容。应构建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确保专家作用的发挥。同时应健全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机制,尽快培养出高素质危机管理队伍,增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注重新型技术及管理策略的引进及运用,构建公共卫生和对应专业人才数据库。

四、结语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可按照检测及预警状况,对可能会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给予预防性控制及防范,从而防止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或缓解公共卫生危机出现之后的危害。本文分析了共卫生危机管理及其特征,着眼于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以期提升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构建水平。

参考文献:

[1]祁志伟.我国公共危机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5).

[2]郎佩娟, 王传宏.论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3]王欢.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公共危机论文范文第4篇

2、“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3、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4、公共危机知识系统的构建

5、从环保议题看政府公共关系

6、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7、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公民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政务新媒体回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9、论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人员伦理缺失及救治

10、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与媒体关系探讨

11、试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

12、略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

13、论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与政府互动时的角色定位

14、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

15、面对突发事件政府与媒体协调机制的完善

16、论政府公共警告的立法构造

17、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地方政治沟通与互信机制探析

18、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塑

19、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流程型政府

20、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法治化研究

21、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价值困境与路径选择

22、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与问题探析

23、新冠肺炎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存问题的揭示与对策研究

24、分权与族群分离运动:基于印尼的分析

25、公共危机管理问责机制中的归责原则分析

26、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探析

27、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回顾与思考

28、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心理应急研究

29、我国政府会计的改进:一个公共危机背景

30、试析良好政府形象的建构

31、抗争事件的政府治理转型:从应对到回应

32、南宁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33、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34、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

35、数字治理趋势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路径优化

36、网络时代危机治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37、应急管理中政府—社会联动的路径研究

38、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探析

39、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40、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研究

41、从国有企业边界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2、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43、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的国家治理政策

44、公共危机管理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46、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

47、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讨

48、风险社会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49、网媒环境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与应对措施

公共危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已具雏形,但仍处于“粗放”状态,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混沌理论视角,探讨了混沌理论及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背景,分析了基于混沌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以及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尝试性提出了公共危机模式的创新路径,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前景。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危机模式;契合性;混沌理论

一、“混沌理论”与“公共危机”

1.混沌理论的概念提出

“混沌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提出者是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该理论一问世便得到了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媲美的待遇,并称“三大科学革命”。现今,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其影响力已波及几乎社科的各方各面。

顾名思义,混沌理论中的中心词汇“混沌”,本意是指混乱而没有秩序的状态,在哲学中,混沌指虚空,或者没有结构的均匀状态。而在爱德华·洛伦兹理解中,这个词汇被赋予了另一种全新的意义:即指它们看似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而当今很多学者们又认为,混沌产生于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貌似随机却又暗含规律,是无序中的有序。

综上所述,该理论也可以成为非平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事物或系统中有序和无序相互转变的理论,表现为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混沌理论总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混沌系统的运行并非无迹可寻,重点在于其初始条件的设定,也就是说,其对初始条件有着相当的敏感、依赖性;初始再为简单的系统,经过一系列演变之后也会复杂无比,反之,复杂的背后可能是一个简单无比的系统;混沌状态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渐进的转化。

以上几点,就是混沌理论研究的核心。

2.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

(1)无序性和有序性的辩证统一。混沌理论宏观上具有无序性,这主要体现在混沌现象具有内在随机性和局部不稳定性。混沌现象敏感地依赖其初始状态,这种对初始状态极度的敏感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混沌理论还具有微观上的有序性则体现在它的普适性上。

(2)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混沌,本身就是一个介乎于稳定或不稳定之间。该系统在全局上非常稳定,但在局部却混乱非常,这也是区别于有序系统的最大特征。局部的不稳定,就决定了整个系统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这也就是在混沌理论中最为有名的一个名词:“蝴蝶效应”。初始条件极其细微的改变就会引起系统运行结果的千差万别。

(3)随机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无序中寻找有序,复杂中总结简单,这就是混沌理论的方法论。两者之间是对立而统一的。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多现象表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事件本质和发生也存在一些必然的确定性因素。

3.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混沌理论

⑴混沌理论的非线性体现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开放性中。在混沌理论中,无论是什么系统,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即:简单——复杂——混沌。而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也一样在这个范畴之内。一个政府,和政府所处的环境,本身就处在一个相互平衡的状态,无论哪一方面发生过大的变动而超过平衡所能承载的极限,就会使得整体产生巨大的波动,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调、混乱等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危机。就像混沌理论中所描述的,公共危机具有突变、多变、失控等特性。

⑵所谓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在混沌理论中相对应的就是无序中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于政府而言,也存在着作用相同的机制。假设当前满足一定前提下,公共危机在隐蔽的情况下积累,从而扩散性地爆发诸多公共危机事件,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造成威胁。

⑶混沌现象内在随机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不仅是恒定存在的,也是内在不可确定的。它们内生于政府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信息获取不完整,进行决策时,政府管理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自行判断作出的是最佳选择而非最优选择。

二、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现实应用

1.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应用背景

(1)理论背景。混沌理论的应用和推广是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系统理论演进的必然要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角度对公共危机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系统管理理论传统模式以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在此思维定势下产生的系统管理理论已不太适用。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促使危机管理实践不再将公共危机当做一种混乱无序现象,而是将公共危机视为走向秩序的前奏,更加强调把握危机中的转机,而混沌理论为更好地把握危机以及转换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2)时代背景。混沌理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情况。对于处在大力建设、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这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阶段,因此,相对的各种公共危机多发也就成了必然。对于整个管理系统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此一来,对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强化、完善和革新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2.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现状

一方面,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混沌理论在加强对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及其诱因,探索公共危机管理规律,探寻公共危机演化的主导因素和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研究基础。

另一方面,混沌理论对公共危机应对、危机形成机理与公共危机演化规律还缺乏更高理论层次的深刻认知,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混沌理论的应用还需不断探索和深入。

三、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与混沌理论的契合性探析

1.对初始环境和条件的敏感度的契合

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状态的非系统运动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或者初始环境,初始环境经过时间演化很可能造成不同结果,而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系统也同样具备这种混沌特性,公共危机的爆发都有一个临界点,当临界点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灾难性后果。

2008年,我国南方爆发特大雪灾,灾情的严峻形势和突发性,对我们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天气预报的误差导致对未来估计不足,就直接使得了准备严重的不充分,而在恶劣天气的持续肆虐下,更大的灾情发生了。连续的恶劣天气加上初始估计错误,所产生的实际损失已经远远比不上对社会地影响了,于是各种各样的间接负面效应随之而生。因此,对初始条件具有较强的敏感度,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2.随机演进过程中的契合

⑴从演进过程角度看,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究。而公共危机的本质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演化过程,由于混沌现象的普适性使得混沌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更为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系统研究视角。

(2)从内在随机性角度看,混沌理论认为,即使没有外部随机作用,混沌系统自身也会产生随机性,这是混沌理论固有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简单个体遵循简单规律,随机相互作用就能产生难以准确预测的复杂行为。公共危机的演进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微小差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其管理模式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危机管理系统的随机性所诱发,这都是二者内在契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基于混沌理论的视角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1.借鉴混沌理论和创新视野改进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⑴借鉴混沌理论,以创新开放的视野把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就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在推进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最终真正实现由危机管理模式学习到模式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⑵强化全局性观念,针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弊端加以改进,建构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三位一体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混沌理论强调系统和整体特征不能还原为单个要素,在研究局部时要将其放在整体中。因此,公共危机管理要在全局性的宏观决策观念指导下,从战略高度意识到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跨国性、危机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复合型社会危机事件增多等显著特点,充分考虑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

⑶构建灵活的公共危机管理框架,改进完善过分依赖理性思维的传统危机管理模式。对当今存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综合因素复杂的公共危机事件,理性决策模式在短时间内可以准确预测危机产生,但长时间则无法准确预测,危机管理模式应该加强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非理性因素的有效应用,能够从多个层面对预测产生影响,可以跳跃和创造性地瞬间把握危机本质,在最佳时机选择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最佳应对方案。

2.创新构建动态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公共危机的混沌特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要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应对模式。首先,应急机制要在常态下用力。在危机未发生之前,应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物资及知识储备等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经常化、制度化。这种知识和能力需要通过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来进行培训、教育和演练,也需要部门相互协调,并将更多的人力和财务资源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中。

3.创新建构知识需求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由于政府公共管理系统具有混沌特性,为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和质量,这就需要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学习机制,并能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识,构建知识需求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具体框架如前图所示:

在知识需求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框架下,政府在指定了管理目标之后,就要有相应危机管理系统来支持运作。经过初步筛选后将其中有价值的留下,并入库,在并行的管理系统之间流动共享,从而形成一个由管理的模式、流程、各主体系统之间的多层危机管理系统。

4.创新构建回应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脚步,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密切相关,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系统等,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混沌理论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来,重新审视原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

总而言之,混沌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深厚背景,这将成为今后时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未来研究和改革的新方向。将混沌理论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来,为推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带来诸多启发: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的危机管理系统同其他运作的系统一样,都有着混沌理论中的性质;其次是危机管理系统的混沌性是可控可调的,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规律;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危机管理机制也要进步发展,要跟上社会的脚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完善和创新,为未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傅毓维,刘拓,朱发根.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背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2): 7-9.

[2]王东民,吴积亲.基于混沌理论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6).

[3]姜仁良.混沌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和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10 (3).

[4]薛澜,张强.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尚士雄,王煊.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政府环境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 2011(8): 107-10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危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优势的有力手段。本文试从公共关系理论角度,对企业形象塑造问题加以探究。首先,对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的概念加以界定;其次,明确公共关系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再次,讨论企业公关塑造形象的基本原则;然后,分析企业公关塑造形象的常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探究相关策略。

关键词:公共关系;企业;形象

一、概念界定

(一)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某种媒体和方式,与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807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说。其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关系”,有时候又称“公众关系、机构传讯”,简称PR或公关。

(二)企业形象。所谓的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风格等)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可以说,它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

二、企业公关塑造形象的常见问题

(一)公关理念不完善。公共关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实践性。有很多企业往往只主张使用公关的方法与手段,而忽视了公关理念的构建与完善。在公关活动表现出过强的功利性,最终引起了公众对企业公关活动的反感,从而降低了社会各界对企业形象的信任程度。而一旦企业形象在公众的心中受到损害,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与利益。

(二)公关意识较淡薄。现在很多企业未能有效地充分利用自身的公关渠道,将全体员工纳入到企业的公关体系中来。可以说,培养全员公关意识,就是使每一位员工都具备强烈的为企业效力的认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对外则代表企业的形象。那种认为公共关系对企业生存可有可无的领导与员工,势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三)公关形式较陈旧。在当前国内企业界,一提到“公关”二字,许多人便将其与“物质公关”联系起来,把公关活动等同于陪吃请喝、馈赠礼物等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企业在公关形式上不思改善,将“物质公关”做到极致,不惜走上违背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甚至违反国家法制法规的道路。殊不知,除“物质公关”外,“精神公关”、“人性公关”在某些时候更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应该指出,现实中单一的物质公关不仅让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感到厌倦,从长远看,更损害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公关塑造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公关理念,塑造符合公众心理的企业形象。企业公关是一种艺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公关活动中,一些企业意识到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运用了常规的公关方法与手段,但往往忽略了公关理念的提升与完善。可以说,企业的公关的对象是当下的社会公众,因此,企业本身具有与当下时代相符合的先进的价值观念、进步的社会意识与高尚的行为准则十分重要。每一种企业公关活动都必然的处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中,因而在考虑公众偏好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当下社会的规范与习惯。

(二)加强公关意识,形成企业内部全员公关的氛围。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拓展公关渠道,在公关意识的培养上,做到全体员工总动员。这就要求企业的全体成员都要注意树立公共关系观念、关注并参与公共关系工作,最终为公共关系工作做出贡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只有全员公关,才能建立和维持企业良好的公关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形象不是靠什么特殊的手段树立起来的,而是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集体行为表现出来的,是企业内个人形象的总和。每一个员工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其个人形象直接体现企业的整体形象和风貌。第二,对组织负责和对公众负责这是每个员工的神圣职责。公共关系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基准点,每个企业的成员在对本企业负责的同时,要对公众和社会负责。这一点对企业的全体成员,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概莫能外。决不能认为企业公共关系状态如何只是公关人员的事。没有组织各位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关宣传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强烈的公关意识必须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思想之中。

(三)创新公关形式,树立新颖独特的企业外部形象。公关形式的陈旧,不但容易给公众带来审美疲劳,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有损企业的良好形象。唯有创新公关形式,才能使消费者形成对企业独有的认识,从而促进企业发展。那么,公关形式创新有哪些具体有哪些思路呢?首先,要大胆设计,敢于开创前人没有发现的新形式。例如1993年,香港奥美广告公司为杭州西泠冰箱厂设计的公关广告,买下了上海文汇报第一版的整个版面,创造了新中国报刊史和广告史的第一次,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次,可以将移植与再造相结合。从事公关工作的人员,在教科书上,报刊杂志上,或道听途说其它公司的先进经验,只要本地区尚无人使用,就可以大胆借鉴,移植使用。再次,可以转换角度,逆向思维,寻求突破。许多常规的公关活动样式立意虽好,但因多次被采用而失去了新意。比如一般的厂庆、店庆活动都是盛大集会,但安徽的合肥百货公司却在40周年庆典之际,开展了百日监督活动,请顾客监督服务质量,多提宝贵意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另外,也可以排列组合,以旧翻新。其他企业或企业本身曾经搞过的活动形式,经过转换顺序,变换形式的方法,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河南的奥克啤酒厂,借鉴外国某公司的经验,在1995年6月的某个星期日。在郑州两条穿越繁华市区的公共汽车线路上搞免费乘车活动,并在沿路车站进行宣传,产生了良好的公关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玲玲.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问题分析[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3:45-47+50.

[2]胡淑芳,周健. 中小企业公共关系的运用及对策[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2:51-53.

[3]白佳铃.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4,20:34+44.

[4]李舒曼.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探研[J]. 中国外资,2013,14:135.

上一篇:行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职教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