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

2024-03-05

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第1篇

【摘 要】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环境绩效审计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此,本文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并且重点分析健全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对策,希望能够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同时给有关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环境保护工作;运用

引言:

近几年,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世界各国政府而言,其任务和责任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活动,联合审计机构实行环境绩效审计操作,将效果性、经济性、效率性和环境性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对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定,基于原有绩效审计之上,将非经济因素环境性增加出来。由此可知,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共同发展趋势就是环境绩效审计。从各国审计实践及实际层面出发,审计延伸方向为绩效审计,与此同时,环境绩效审计也成为环境审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环境绩效审计相关内容

(一)审计环境保护项目成本效益

现实情况是很多单位已经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环境,为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投入环保资金,开展环境保护项目,购买环境保护设施。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其职责就是审计企业环境治理项目,不仅要评价环保资金使用情况,还要评价投资的合理性、效益性和真实性,借助分析成本效益方式,评估环境项目成本效益,为单位应用较少资金投入取得较大效益的环境保护项目提供帮助和支持[1]。

(二)审计环境责任绩效性

针对企业各级管理者环境责任执行情况及结果开展的审计工作就是环保责任绩效审计。企业普遍具有的环保责任包括:清洁产品的生产、噪音污染的减少、安全舒适工作环境的创造、废弃物产品排放量的减少、补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披露产品的环境风险等。但是,企业执行环保责任过程中,经常会对其进行层层拆解。由此看来,为了能够全面执行环境责任,环境审计部门加强监督各个责任人及责任单位履行情况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要向高层管理者送报结果,为考核、评定相关责任人业绩提供便利。

(三)审计环境政策合理性

企业环境政策的目标是防止环境风险产生,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以企业经营目标、经营状态、国家法律设定情况为根据制定而成。然而,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犯两个错误:第一,对法律和市场因素的估量不准确,受到低估或高估影响,造成环境风险的产生。第二,在低估或高估情况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而将商业机会带来。对于公司的盈利和竞争,这两种错误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若对环境风险或威胁过高估计,就导致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对企业造成一定限制,使其无法开展某些盈利经营活动,若对环境风险或威胁过低估计,没有开展必要的环境治理工作,就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是由于后期会产生罚款、成本支出的追加、损害企业形象,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然而,借助环境政策审计,可以向企业高管提出解决环境政策中失误或偏差的建议,从而不断改进,避免发生隐患[2]。

(四)审计企业环境管理系统

环境管理系统包括很多内容,具体是促进环境目标及环境战略实现所进行的组织、规划、监管、控制等活动,并且对组织提出明确要求,将程序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因素、全过程控制建立起来,目的是减轻在生产及服务过程中危害环境的程度,同时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环境审计的重点与核心是环境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高效、经济与否。环境审计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环境管理体系,借助环境管理审查与评估体系,能够将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查找出来,同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当前环境审计实例为依据,通常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通常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例如,是否具有健全的会计账簿和财产物质管理制度等,却很少评价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但是,环境管理控制具有广阔范围,除了包括分工内部、设置管理机构、作出管理决策之外,还包括质量管理、实施工程、筹集环境基础设施资金等。由此看来,想要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不断开阔环境审计视野,使审计范围持续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将更深层次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3]。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健全策略

(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健全

绩效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可以应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以相关文献为根据,可以将绩效审计方法分成两个类别,分别是收集数据信息方法、分析数据信息方法。考虑到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特殊性特点,因此,其应用同样具有特殊性。

(二)环境审计报告的健全

环境审计报告实际是书面文件的一种,这是在结束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以后,审计人员将审计意见发表出来,同时做出审计评价,并且将审计建议提出来的文件,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过程中,此文件至关重要。环境审计报告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并且综合性十分强,在效用上具有较低强制性质的审计结论,更注重建设性,由此看来,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绩效情况、环境管理职责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还需要将必要的改进建议提出来,为被审计单位开展快速有效改善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在未出具或提交正式报告之前,需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增加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和信息量,使审计报告内容更加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进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4]。

(三)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健全

以环境绩效审计原则为根据,将具体规范制定出来就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一方面它具体化了环境绩效审计原则,另一方面它提高和总结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理论化实践经验。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是环境审计实务公告的组成内容,它针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审计实行及审计报告过程中体现了环境绩效审计特点,由此看来,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主要目的是规范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和报告过程。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分别是审计计划、内控评价、环境审计证据和获得、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审计意见和表达。并且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从而促进绩效审计模式框架标准的形成,同时使其具备高度可行性[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与企业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就要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将良好舒适的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来,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蓉. 资源配置的视角下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准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20(4):118-120.

[2]陈志芳,李晴. 基于PSR模型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以滇池治理项目为例[J]. 科技与经济,2019,32(1):106-110.

[3]于连超,张卫国,毕茜,等. 政府环境审计会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吗?[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35(1):41-50.

[4]黄贝.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经营者,2020,34(2):223.

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环境;舞弊审计;挑战

一、对舞弊及舞弊审计的理论概述

1.相关定义

(1)舞弊的定义

舞弊是个比较广泛的法律概念,企业经营中的舞弊行为不仅能使财务报告出现信息失真问题,还会导致企业战略和制度执行发生偏差等危害,进而损害企业经营效益。但舞弊与差错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差错所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行为是无意的,而舞弊则是有意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差错。我国发布的关于审计的准则中有明确说明:“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是员工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不当或是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关注财务报表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

(2)舞弊审计的定义

舞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坚守职业的谨慎原则,是在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之后,确定舞弊行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从而进行的以揭露为目标的审计。这种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因此,舞弊审计不仅是对舞弊行为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防范和监管活动。与常规审计相比,舞弊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具有重要性、随机性、广泛性和风险性。

2.舞弊审计的目标及方法

(1)舞弊审计目标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调查与揭露那些故意歪曲的记录以及非法占有资产的舞弊行为,确定舞弊损失的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以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的实施,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经营管理能够按照规范科学的制度来实施。

(2)舞弊审计方法

舞弊审计是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各层次员工开展座谈讨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问询等审计程序对存在舞弊可能性及时发现并对舞弊是否给财务报表造成重大错报进行清查,力求在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方面有所作为,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风险分析、评估与应对的审计程序,体现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审计人员必须对可能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保持警惕,对于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审计人员应予以严格审查,包括:对这些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已有的控制和监督、以及对全面的控制环境进行评估。

二、审计环境的新变化

1.审计责任的变化

根据受托责任理论,审计是随着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在受托责任明确之后,从客观上就存在着委托人需要对受托人进行监督。为了减少受托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财务报表进行伪造、降低管理层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委托人更多地依赖于审计。

2.审计手段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在处理相关信息时的手段更加多样、灵活,同时使审计能够触及更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手工会计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大大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风险,因此就需要加大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审计和监督。

3.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作用不断增加,信息使用者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否足够先进、对企业发展是否十分重要等会十分关注,而且信息使用者出于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考虑要求更了解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因此审计开始涉及到更广领域,而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活动方面。

三、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舞弊审计要想应对审计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就要时刻保持警醒和怀疑的态度。那么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就值得我们去研究。

1.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1)审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舞弊审计是一个不受任何组织影响的独立性工作。这样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巨大作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舞弊审计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审计工作中的舞弊行为采取具体的分析。从而预防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但由于审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加大,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此时,审计人员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料就需要到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去获得资料,这样,舞弊审计的独立性就由此被破坏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大程度上要依赖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使舞弊审计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目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初舞弊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来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内容逐渐增多,并且更加复杂,导致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最初的舞弊审计目标已经无法适应舞弊审计发展的需要,舞弊审计目标不仅局限于保障财务信息准确和杜绝管理层舞弊,还要将目标扩展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舞弊问题产生,完善企业各项经营制度以最大化的降低舞弊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3)环境的变化对舞弊审计对象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发展快,审计环境不断的变化,要进行舞弊审计的单位也是逐年上升,审计对象也由原来的简单化发展到复杂化,在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舞弊审计的对象也越来越不清晰。技术的不断改进,使财务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财务信息的载体多数为磁质媒介。这样一来,舞弊审计人员想要获得财务信息载体就变得难以捉摸。

(4)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素质更高

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舞弊审计工作也引进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舞弊审计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多种审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严格把控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能够独立评估财务报告并做到精准的分析。不仅如此,舞弊审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并且拥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审计环境变化中更快更好的适应,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作用。

2.舞弊审计遇到的挑战

(1)审计角色定位亟待转变

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主要是满足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经济监督,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注重的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开始有了“看门人”的角色。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因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层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中,仅对既成事实和审计中发现的已经发生的问题出具审计意见,而不是从舞弊行为的源头来作为审计工作入手点,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的需要,引起了其的不满,因此审计角色要重新定位,向优化财务报表信息,降低信息风险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做出决策的方向发展。

(2)审计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舞弊事件也不断的出现,企业和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审计工作,受此影响,舞弊审计就不能仅对已经发生的舞弊问题即事后问题进行审计,而应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事前问题,更加侧重于预防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不仅仅局限于对既成事实(包括财务信息的准确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规范程度、被审计对象的已发生舞弊案件等等)发表意见,而是要对企业内部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审计,以发表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见,以达到预防性审计作用。

(3)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舞弊的手段更加高明、隐蔽,审计人员如果不精通计算机技术,就会带来风险。同时大量使用抽样方法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过于依赖抽样审计,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事项,这给审计人员出具不正确审计意见带来了隐患。此外审计范围的增加也带来了审计风险,很多新出现审计领域审计人员未曾接触过,这些领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

四、舞弊审计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的对策

1.创新审计目标

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审计目标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新的审计环境中不仅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出具审计意见外,还需要对审计客体的风险性(例如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治理是否规范、内部控制是否科学规范、风险管理是否规范等)、可持续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无形资产的效益性等大量的非会计信息以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2.转变审计方法、手段及视野

在审计方法上从传统的监督审计转向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处理审计问题时更加迅速、准确。同时加速新型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人员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而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以此来开展审计工作。

3.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舞弊审计对于审计实施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更高,不仅仅要具备财务和审计知识,还要懂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背景、业务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好从源头上防范舞弊问题出现的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业务水平,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以此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只要审计报告能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帮助,使其免受损失,那么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将给予审计人员更多的回馈,同时也会给审计职业创造一个良性互动的环境。

4.加强舞弊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审计环境的变化,使舞弊审计工作的内容日渐增长,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难度。针对现有情况,如果想控制好舞弊行为,就要加大审计的力度,并把舞弊审的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好舞弊的审计行为,对舞弊的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按章办事,并且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对舞弊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其独立性,注重社会监管力度。

五、结论

舞弊审计人员面对审计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舞弊审计人员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就要在日常的舞弊审计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对任何事物或人物的质疑态度,对发现舞弊所产生的原因要认真仔细的分析,对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察,只有这样才能对舞弊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如此,社会也要对舞弊审计进行监管,提高审计人员的社会公信力,这样,才能让审计部门在社会和民众心中有好的形象。对审计人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舞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推动舞弊审计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出版社,2011.

[2]刘开城.浅谈内部舞弊审计[J].审计视角,2013.

[3]林晓萍.浅谈审计环境[J].管理观察,2013.

[4]王海燕.论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财会通讯(学术版),2014.

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第3篇

一、大数据对我国各级政府审计机构的影响

传统政府各级机关常常受限于审计时间、地点以及力量, 审计范围非常有限, 不仅收集的内外部数据有限, 而且在数据的分析上也只是简单分析, 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审计机关通常以抽样审计替代全量审计, 以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抽样审计模式存在样本数据量少和样本数据不具代表性的局限, 因此抽样审计模式并不能充分分析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存在审计质量低下的问题。传统政府审计技术通常以现场手工审计技术和“一对一”审计技术为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数据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一些传统的审计技术难以实施且效率低下, 难以满足审计目标。大数据时代下, 数据总量多, 对相关审计项目的数据进行关联对比和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工审计的运算能力, 政府各级有心无力, 难以实行省、市、县三级交叉审计, 大大提高了政府审计成本。

二、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政府的审计模式的转变

(一) 我国传统政府审计模式固有的局限性

首先, 各级政府审计机构需要独立建立自己分局的审计系统, 这会产生高额的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次, 政府各级审计机关相对独立, 沟通交流较少且资源难以共享, 在无形中加大了政府间交叉审计的难度, 使得政府审计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完成党下达的“审计全覆盖”的任务。最后, 我国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只负责出审计结果, 而其本身并没有执法权, 无法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强制性要求, 这使得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直接导致审计结果运用受限, 政府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国家治理监督和改善功能。

(二) 大数据环境下协同审计模式的构建

1. 构建大数据网络支撑平台

大数据不仅体现在数据本身, 也体现在各数据之间的对比和分析, 因此推进大数据环境下云审计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 审计行业应该加强对云审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协同审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的交叉审计模式, 大力削弱地方审计保护主义色彩, 深入贯彻党的“审计全覆盖”指导思以及“大审计”格局观。

2. 政府协同审计模式的构建

(1) 组织协同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执行各审计业务, 因此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是实现高质量政府协同审计的关键因素。省一级的政府审计机关要做好统一领导的整体规划和战略布局, 要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 组织市、县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和配合, 做到战略协同、人力资源协同以及项目协同, 使政府审计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和质量最高化。其中战略协同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监督机制、年度审计计划以及审计决策机制协同, 人力资源协同包括职能分工、审计专家组以及项目工作组协同, 项目协同包括协同实施、资源调度、项目计划以及任务分配协同。

(2) 业务协同

以强大的云审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依托, 审计人员只需在各自的审计机关登录统一的大数据处理平台, 网络后端会自动依据省级审计机关统一领导的战略布局, 使对应的审计人员进入相同的协同审计项目组, 再由大数据平台统一进行数据的采集、储存、对比和分析, 得出审计疑点, 各协同小组在针对这些审计疑点进行分散查证, 从而得出审计结果。业务协同的流程共4个步骤为:协同数据采集 (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转换) →协同数据存储 (包括集中管理和分级储存) →协同数据分析 (包括数据挖掘与筛选、关联分析、异常检测和疑点汇总) →分散查证。

结语

本文就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对政府审计提出的“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以及传统政府审计存在的局限性, 浅谈了现代政府审计应该如何展开工作, 应大力加强云审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 以大数据环境下省、市、县三级政府审计机关协同审计模式为突破口, 来提高政府审计的效率。网络在促进审计发展的时候也存在审计数据安全隐患问题, 如何确保审计数据安全, 是大数据环境下, 是政府审计面临的有一个重要难题, 因此, 推动大数据环境下政府审计务必高度重视数据安全, 把潜在的数据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本文主要研究了大数据环境下政府怎么利用资源转换审计模式, 但在数据安全性方面还有可探讨空间, 希望能为我国大数据审计环境下政府审计模式革新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 传统的政府审计模式不在适用, 现代审计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审计在大数据环境下紧跟时代步伐, 对政府审计模式进行革新, 提高审计效率。本文首先从审计范围和审计技术两个角度阐述了大数据对传统的政府审计模式的影响, 再以传统的政府审计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为过渡, 最后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政府省、市、县三级省级机关“协同”审计模式的构建方法, 来推动审计“全覆盖”的进程。希望能为我国大数据审计环境下政府审计模式革新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模式革新,协同审计

参考文献

[1] 韩强.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科技, 2015.

[2] 王欢, 许暖, 沈波.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审计平台研究[J].2017.

[3] 魏祥健.云平台架构下的协同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 2016.

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节能减排工作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环境审计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理解环境审计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现阶段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政策建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审计主体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到2010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战略目标,这两大目标反映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情况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贯彻的重要指标,而环境审计工作恰恰是检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做的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环境审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组织按照相应的法规和准则,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审查,以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对节能减排工作内容的具体审计,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审计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环境审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做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左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安全生存。所以,我们要在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作用,做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二、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缺乏立法规范

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内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本属于事后审计,具体有環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涉及到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工程项目主体同时建设的问题;还有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计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专款专用。以上规定对专门的节能减排企业的具体环境审计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缺乏立法的规范性,不利于环境审计工作的全面进展。

环境审计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涉及到一些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事项,审计的重点是合规性审计,即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对保证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当时人力、财力所限,尚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进行具体审计。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明确了环境审计职能,标志着我国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开始了有意识地从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了多项环境审计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是以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的,环境审计工作经历了兼顾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阶段,吸收了国际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既往环境审计工作中有效实践经验。

(二)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会计制度不健全

在进行节能减排审计时,要求被审计的企业如实的记录和反映其节能减排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节能减排企业会计信息资料。但我国现阶段,还未能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环境信息的确认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会计报告准则,规范节能减排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报告形式,才能为节能减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性严重

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主体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审计工作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保工作的力度。而民间审计机构具有独立、客观、公正、专业性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民间审计主体的作用,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还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有效地鼓励、扶植和培育独立自主的民间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力量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监督标准

我国现在已公布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很难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作出准确的决断,造成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导致环境审计缺乏客观性,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在节能减排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方面,也未指定国际或其他组织的环境审计规定作为我国环境审计应遵守的规则,这使我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受到严重的制约。

以上是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提出的建议。

三、我国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标准的基本原则

环境审计准则是指环境审计人员为了达到审计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我国现在有国家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等,但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而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必须有科学完善的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统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原则的制定应以ISO14000系列标准为依据,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具体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做到科学界定三个实施主体的职责范围,分别对国家节能减排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规定各自的审计责任和范围,审计程序和方法等。

(二)组织和培养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人员

节能减排审计涉及到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向,因此环境审计的工作难度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高,而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审计专门人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其他高校经济类毕业人才,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因此,针对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引进熟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人才。

(三)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国际合作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问题。全球气候的恶化,臭氧层的破坏等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世界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学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期待和努力争取的目标。很多环境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已经不能解决,所以,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共同合作,一致行动,才能使保护环境工作做的更多、更好。

(四)加强节能减排立法工作,设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

当前在不断完善环境审计立法工作,使环境审计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应使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明确化,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使环境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我国政府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严格环境准人,根据国家环总局的要求,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提,新上建设项目如果突破总量控制标准,严格把关不予审批,这要求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纺织、汽车、电力等十大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准人条件。

(五)设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鼓励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环境绩效审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把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国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环境绩效审计部门,设定节能减排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专门审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标审计、是否属于节能减排企业进行审计。当然,这一工作要有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例如,对污染物排放的测定部门的配合。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做的好的企业,国家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 张宇霞

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新时期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急需强化深度和广度,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旧为单一的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首先评述了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主要观点,然后又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尝试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的新结构,明确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职责。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 审计主体 审计职责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审计变得日益重要。国家审计署在今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了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进行全方位覆盖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者,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贯穿于资源环境审计活动中,是第一要素,对资源环境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观点综述

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审计范畴内的一个分支,其主体形式同普通审计一样包三个类别: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关于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主要的争议在于哪一个审计主体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国家审计为主。刘箐婉(2009)认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对象多为政府开展或管理的重大资源环境项目,所涉及的资金也多数由国家财政拨付,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与行业跨度大,涉及面广,必须依托于国家审计的强大权威性。这种观点在目前是一种主流观点,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资源环境审计均采取国家审计为主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观点二: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社会审计为主。王凤等(2006)认为以社会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他认为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委托政府进行管理,若以政府再对其进行审计,效果和效率难以保证。政府应该对于资源环境审计进行回避,将其交与社会审计,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效率与效果。观点三: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内部审计为主。岳世忠(2009)认为单位内部的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作为资源环境管理活动的中心,通过培养单位自身的环保意识,将资源环境审计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实施。这种观点下存在着一个客观问题,单位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单位开展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的成本相矛盾,单位内部依靠环保意识和政策法规的要求能否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应该局限于关注哪类审计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三种审计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要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多元化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新结构。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已经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二、国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状况分析

发达国家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时间较早,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类型一:国家审计和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作为主体。这一类型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靠美国审计总署和环境保护总局。美国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司,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同时美国环境保护总局作为国家级权力机构,有权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资源环境审计,而且该部门每年还提供资源环境审计报告。类型二: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作为主体。该类型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机构和经济审计协会。德国联邦审计院和地方审计院分别对各自本级预算安排的资源环境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状况。经济审计协会作为社会中介机构,从微观层面对企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等指标进行审计。德国的两大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在微观与宏观上相互配合,弥补各自不足之处。类型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共为主体。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为日本。日本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时间和欧美国家相比较晚,但其发展相当迅速。日本环境审计由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且均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对财政预算内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审计。同时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依据日本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订了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准则。且由于日本政府严格规范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境报告书的要求,日本社会审计机构大力开展企业环境审计,提供第三方资源环境鉴证报告。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为了不违反资源环境政策,积极在企业内部依靠内部审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以上几种典型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类型中,日本的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类型最值得我国借鉴。它从国家宏观到企业微观深入,从外部监督到内部监督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为单一的国家审计。我国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上,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状况还未能有效实施审计。企业由于仅需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在资源环境内部审计方面也没有做到自查。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应该由单一国家审计主体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多元一体的结构转变。在这种主体结构下,各个审计主体通力协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对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监督审查。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职责如下:

1.国家审计机构的职责。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应该包括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国际环境援助资金与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资源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等。某些涉及到行政执法或者行政管理的部门,只有国家审计机构的高度权威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审计。同时,国家审计机构还应该尽快制订各级国家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并且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对其丰富完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根据准则实施,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国家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要淡化以为实施者的角色,更多扮演起管理者的角色。

2.社会审计机构的职责。社会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在于企业,而其中中小企业更是重点。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审计监督,显然社会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社会审计作为第三方,更多的是提供一种鉴证服务,更具独立性。社会审计对企业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重点在于企业资源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合规性。同时社会审计常规的咨询业务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也应该开展,可以对企业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绩效水平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面对日益深入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胜任能力会越来越强。

3.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企业内部资源环境审计提供的不是鉴证服务,而是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一種自我监督和评价。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应该努力发挥事中监督与评价的功能,在企业运行时对其资源环境会计核算情况、资源环保合规性、绩效性进行审计。内部资源环境审计要从根源上减少或防范企业资源环境风险,并根据审计信息提出建议,起到控制作用。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是长期的、持续性的。

参考文献 :

[1]刘菁婉.关于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128-130.

[2]王凤,屈咏梅.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再认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2):27-30.

[3]岳世忠. 新时期强化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J].会计实务,2009(35):36-37.

作者简介:白恩泽(1993.12—)男,汉族,山西省山阴县,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局软环境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浓雾重锁,环境污染状况很严峻,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并进行信息鉴证也就成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环境审计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内涵对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国际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以及环境成本信息鉴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企业案例探讨了环境成本审计在事后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方面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审计; 内部审计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浓雾重锁,空陆交通严重受阻,陷入“十面霾伏”的境地。1月12日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污染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城市排名中,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名列前茅”,达到重度污染;1月13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检测结果显示,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在2013年3月我国举行的“两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负责人指出,自从我国近两年设置雾霾监测以来,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累计雾霾天气都超过了100天。驱之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企业伦理学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环境友好产品,追求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同达到最优。

追本溯源,治理环境必须从经济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要改变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使企业的行为符合企业伦理,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并进行信息鉴证也就成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举措。

一、环境审计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内涵

(一)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最初是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发挥作用,它在健全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并提高其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1年英国的当地政府管理委员会(LGMB)发布了详细的环境审计指南,这也鼓励了环境审计框架在欧盟“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中的应用,进而促使北美、欧洲的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都把环境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列入审计计划。

环境审计又称为绿色审计,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10《环境审计指南——一般原则》指出,环境审计就是审计主体运用一定的程序方法,通过检查核对被审单位的相关环境资料和信息,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单位的环境行为、环境事件、环境条件以及环境管理系统遵守环境准则的情况,并将审计结果向环境事件的委托人披露。环境审计的内涵也比较丰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指出,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场地污染评估、项目投资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负债审计、环境成本审计、企业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企业主体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审计。

目前环境审计作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手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中应用。例如,壳牌(Shell)石油公司为了保证公司的经济行为达到环境许可的要求并遵守环境法规,每五年就开展一次针对公司所有环境事项的内部环境审计,对于企业特殊项目的审计和场地审计则每年开展两次内部环境审计。此外公司还执行外部环境审计。企业外部的会计师、环境管理人员和财务分析师检查企业的运营场地以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并发表外部环境审计的鉴证报告,促使企业改进其经济行为。针对环境审计意见,企业财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提出改进措施,环保部负责具体实施。

(二)环境成本审计

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指由外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出具对企业环境成本确认、分类、计量、会计处理与环境成本报告等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致性的审计意见,即对企业在报告年度内的经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是否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其反映的环境成本是否恰当发表意见。

二、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基础及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审计执业规范。

(一)环境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为了贯彻和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内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如《刑法》(2011年修订)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事故等行为进行了量刑与罚款规范。其他如2004年修订的《宪法》、2012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颁布)、《森林法》(1998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颁布)、《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除了完善我国国内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还积极参加各种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协定和议定书,主要包括:《防止船舶污染公约》(1973年)、《濒临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巴塞尔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2002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年)等,履行中国的环保责任。

这些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防范和制止环境污染,而且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成本审计的法律依据。

(二)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从范围上分类,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从内容上分类,可分为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技术标准。环境管理标准较多采用的是ISO14000同等转化标准,即GB/T标准。环境技术标准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在实施环境成本审计时,审计人员多依据环境技术标准。

三、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

1997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2年4月IAPC被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取代)发布了第65号披露草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关注环境事项》,这份草案的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正确处理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环境事件。Adamson和Shailer(2001)指出审计人员和企业的审计计划应重点关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有较大影响的四个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环境损害的价值评估、或有环境事件和没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事件。例如石油和水源的污染事件、危险材料和废弃物的管理事件等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应该引起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警觉,因为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企业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使小企业破产倒闭。

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合规性审计

1.环境成本合规性审计

审计主体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的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如果合法,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环境成本支出才能合规。审计主体要按照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企业合法经济活动的清单,对照清单要求检查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是否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标准。审计主体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被审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是否合法并在法律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排放等等,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对此发表审计意见。

2.环境成本内部控制审计

被审计单位在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应遵守企业内部制定的有关环境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审计主体对此进行审计并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如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本数据是否真实公允、被审计单位的较大环保事项涉及的金额是否专项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保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等)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审计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2000年修订)、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1998年发布)和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1998年发布)都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作出规定。其中IAS36号《资产减值》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因素引起的资产减值;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因素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里披露或有环境负债,以便向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风险;企业应在报表附注披露企业经营面临的所有环境问题,以便维持企业良好的形象;企业应在损益表中单列环境成本账户披露环境成本。IAS38《无形资产》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偶发事件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值,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欧盟委员会(EC)于2001年5月发布了一份《推荐书》,内容涉及在年报中确认、计量和披露相关的环境事项。《推荐书》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当期环境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如果某项环境支出是为了防止未来的环境被破坏并能带来经济效益,应该将其资本化,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资产,否则将其确认为费用;第二,环境负债的确认,企业有法定或契约规定的义务去防止、减少或补救对环境的破坏,一旦这部分成本能够可靠的估计,应确认为环境负债,如果这部分成本不能可靠的估计,应确认为或有环境负债;第三,企业应披露的环境事项:环境保护政策、详细披露重大的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在会计年度披露环境支出资本化的金额、环保的成效等是企业应该披露的主要内容。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发布《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作出相关规定,组织因为交易和事项引发的环境成本和负债,并且这些环境成本和负债能对组织的经济和财务效益产生影响,组织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对其披露。美国的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以下相关内容:特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公司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陈述;公司的污染控制设备和作业流程;公司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情况;公司在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方案中为控制或减弱环境污染所发生的资本支出;公司在过去和现在为控制或减弱环境污染所发生的成本。

2.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是因为被审计单位外部会计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中披露;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Manuela Sarmento(2005)调查了葡萄牙的520个污染型企业(大型企业占22%,中型企业占31%,小型企业占47%;这些企业分别属于石油、印刷和油漆、塑料、造纸、制革、水泥和畜牧行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企业按照IAS36、IAS37和IAS38标准在会计报表和管理层报告中披露所有环境事项。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企业向利益相关者表明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审计的内容

首先是环境成本数据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环境成本数据是否客观真实,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是否真实合法等。其次是重大环保事件信息披露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重大环保事件进行了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保罚款、排污费以及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是否真实合法;政府针对企业环保措施所给予的鼓励政策;被审计单位因为经营行为影响本地环境和公众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等。

(三)能源和废弃物审计

能源和废弃物审计主要集中在追踪和记录能源流动和识别鉴定废弃物等方面,审计主体要揭示能源在流动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识别废弃物的种类并鉴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Geoffrey R.Frost和Trevor D.Wilmshurst(2000)调查了42个环境意识比较强的企业执行环境审计的情况,其中38个企业执行了合规性审计,14个企业执行了废弃物审计,20个企业执行了能源审计。环境审计的推行为企业在事后控制环境成本发挥了巨大 作用。

四、环境成本信息鉴证

环境成本审计结束,由国家审计机关或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进行鉴证。

(一)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注重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在环保投资、排污费、污染治理费等环境审计工作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国家审计署曾对我国20个城市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国家审计的推行为保证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以及防控环境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审计

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人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介入并监督企业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可以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成本审计,鉴证企业环境成本信息。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其中某些严格的条款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或有环境负债,这也是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情况进行鉴证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能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在环境成本鉴证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鉴证的主要依据除了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6年修订)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对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内容分别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该审计准则指出:“对环境事项的恰当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中国证监会2006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发行人应披露的风险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引致的风险;发行人存在高危险、重污染情况的,应披露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因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原因受到处罚的情况、近三年相关费用成本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鉴证的内容主要针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公允发表意见。我国可以考虑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和审计提供统一的标准。

五、案例分析:河南华润电力环境成本内部审计

由于国内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环境成本必须经过国家和社会审计,因此笔者只能以某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审计为例来说明问题。

河南华润电力古城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华润电力)是香港上市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负责电力建设、生产、销售及电力生产相关的燃料粉煤灰等的附属经营及综合利用。公司新建2×300MW(兆瓦)燃煤发电机组,同时安装烟气脱硫装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财会部门提供的本烟气脱硫工程的投资额以及设备年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进行经济性分析,指出项目投资单位造价低于限额设计指标,本工程投资合理可行,符合国家对火力发电厂一些特殊的环保要求。

(一)烟气脱硫工程的投资额

公司采取EPC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的静态投资见表1。

(二)脱硫设备年运行成本分析

脱硫设备年运行成本见表2。

(三)企业内部审计意见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脱硫工程和装置审计后,其审计意见指出:

第一,本项目2×300MW(兆瓦)机组脱硫装置静态投资为18 273万元,单位造价305元/KW;建设期贷款利息为421万元,工程动态投资为18 694(18 273 +421)万元,单位造价312元/KW。火电送电变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中,2×300MW机组烟气脱硫的指标为343元/KW,本项目投资单位造价低于限额设计指标,本工程的投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合理可行。

第二,安装脱硫装置后,大大降低了SO2排放量,对本地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有利的,并且减少每年缴纳的排污费用(本评价未考虑每年减少缴纳的排污费金额),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电价加价0.015元/kWh(含税),则每kWh的售电可产生0.0032元的脱硫电价效益。

第三,本脱硫装置的投资少、效率高、设计精准优化,且在后续设计中可进一步优化,进一步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第四,本期安装脱硫装置后,为后期新建发电机组提供更大的排放空间提供了保障。

(四)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批复要求

1.原则同意河南省环境保护局初审意见

该项目建设2×300兆瓦亚临界抽凝式机组,同步建设高效静电除尘器和烟气脱硫设施,该项目为热电联产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土地、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企业落实环境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污染物可以达标排放并符合地方总量控制要求。

2.以后的工作重点

第一,燃用设计煤种。采取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安装气气热交换器(GGH),建设高效静电除尘器;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预留烟气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锅炉烟气污染物须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第3时段标准要求;采取工程措施防止煤场扬尘,认真落实原辅料储运、破碎等环节及煤场等地的扬尘控制措施。

第二,优化厂区平面布置,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I标准。

第三,采取灰渣分除、干除灰系统。做好灰场防渗,其建设和使用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进一步做好灰、渣以及石膏的综合利用。

第四,进一步优化全厂给排水方案,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应回用。

第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规范的污染物排放口、贮存(处置)场,安装烟气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线连续监测装置。

(五)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检查与控制

该企业设立了总经理负责的环保领导小组,在技术支持部设置环保专工负责日常环境管理工作,制定了环境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按规章制度贯彻执行。针对国家环境保护部对该项目的批复要求,企业相关人员现场逐条进行了检查,严格按照批复要求把各项改进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各项环保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治理效果,确保各项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保证了下一经营周期企业的环境成本最低。●

【参考文献】

[1] L. Lewis. Environmental audits in local government:a useful means to progres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Accounting Forum,Vol 24 NO.3 September 2000:297-314.

[2] A. H. Verschoor, L. Reijnders.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How and what is monitored and wh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9 (2001):43-55.

[3] M. Lightbody.Environmental auditing:the audit theory gap[J]. Accounting Forum,Vol 24 NO.2 June 2000:153.

[4] F . Bell , G . Lehman . Recent trends in environment accounting : how green are your accounts ?[J] . Accounting Forum, Vol 23 NO.2 June 1999:176-191.

[5] M.Sarmento, D. Durao, M. duarte. Study of enviro-

mental sustainability:The case of Portuguese polluting industries [J]. Energy,30 (2005)1247-1257.

[6] 张杰,李玉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J].财会月刊,2005(10):16-17.

上一篇:暑假生活感悟作文范文下一篇:设计素描成绩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