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

2024-08-16

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第1篇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反对教条主义和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独立自主。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

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必然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向政治斗争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

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

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

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

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

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象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

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根本性质,即革命对象相同,基本动力相同。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第一枪: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 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 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 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 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 依靠人民群众。

2、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 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 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 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 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 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 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 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 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 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 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3、 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 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 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 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 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任务的变化。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一、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

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要点是:

1、 长期共存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一是历史的,二是现实的。我国仍将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2、 互相监督是极其有必要而且十分有益的。

三、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由周恩来提出的。又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1、 中国共产党是在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在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民族革命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2、 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在长期的、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3、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第2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结构、维度构建审视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述

化学领域对亲和力概念界定为一种原子与另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亲和力, 有学者认为它是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吸引、感召、感染、凝聚的力量, 一种亲近与结合的力量。有学者说它是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彰显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1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吸引、亲近、融合教育对象的倾向或特征, 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2总体分析, 学者们对亲和力概念分析, 体现了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入的过程。笔者认为思政教育亲和力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的亲和、内在育人的外显、系统实践结果的谋划。由“教育者或教育活动”产生一种吸引教育对象的亲近和凝聚的感知觉力量, 属非实体性。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结构、维度审视

学者们对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 有学者把它思政教育亲和力结构分为感性亲和力层次和理性亲和力层次;也有学者将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分为内在亲和力层次和外在亲和力层次, 两者之间辩证统一。3从哲学的角度看, 维度是指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 笔者从亲和力概述、教育主体、教育模式、教育载体等方面进行探索。

教育主体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教育内容。其一, 受教育者, 他们个性变化鲜明, 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视野宽广, 但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价值观不坚固, 情感心理不成熟;信息接收已普及于移动互联终端, 形成碎片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方面, 主要表现为对思政教育的一种高认可度、主动趋近、积极悦纳。从一定程度上讲, “谁赢得互联网, 谁就赢得青年”。其二, 教育者, 在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方面主要表现为自觉自愿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热情与激情, 并作为自身价值去追求、去投入、去亲近、去奉献的动力, 并将其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和使命, 运用新方法、新载体, 寓教于乐, 增强学生愉悦体验, 达到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其三,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提大学生树立道路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和道德正义感, 坚定大学生对实现民族共同理想的责任感、认同感与使命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教育,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他们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对象的特性, 彰显出时代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亲和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各种社会思潮、碎片化的信息、不法分子制造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蜂拥而至, 易使思想未成熟、辨别能力有限的大学生认知产生偏差。重视和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参与性、理解力和接受度。其一, 富有亲和力的思政教育在理路上应该是育人为本、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即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出发,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温度与深度融合、教育方法共享与共鸣融合、教育载体的传统性与时代性融合、教育情景的认知与体验融合等“四融合”教育。其二, 富有亲和力的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应该是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在方法上是民主平等的、开放互动的。在环境、氛围上是和谐自然、良性共存的。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策略思考

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总是借助于卓有成效的模式来兑现, 以生为本, 创新为要, 体验为先, 内容为王, 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 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感召力

大学生思政教育离不开真理本身和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言传身教。离不开广大教育者对真理的笃信以及追求真理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首先,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 提升政治素养。教书育人,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 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政治素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指示和要求, 否则就会出现政治立场上的不正确和理论上的不清醒, 就无法正确传道授惑, 更无从谈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其次,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培养, 提升工作技能。“互联网+”教育的出现, 不仅新增了教育的获取途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4这要求我们教育者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努力做到育人和教书的融合、专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融合、言传身教和道德情操的融合。在言传身教中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感染人, 帮助当代大学生分析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 解除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 走进新时代、走进新生活、走进我们的学生, 引导学生笃信和追求真理。

(二)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力

思政教育是一项精神性活动。在教育实践工作中, 以现实生活为前提、为旨归, 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被教育者所接受所信服, 充分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因此, 要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就必须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明确其日常生活关注对象与焦点, 找准问题切入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亲和力。

(三)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体验化

有学者提出了体验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方法, 如“生命体验”“情境体验”“生态体验”“情感体验”“全息体验”等类型。有学者提出“双主体”能动性的突出作用, 提出了提升亲和力的方法有体验式方法、渗透式方法、同构式方法、网络式方法等方法。也有学者提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体验方式、朋辈方式、心理学方式、文化方式等方面。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通过专题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方法, 善用高新技术手段, 占领网络平台, 掌握虚拟平台话语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 结合专题网站、微文化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时代感, 起到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 拓展思政教育教学内容,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时代化

从创新理念、优化内容等出发, 构建具有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包容性等重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时代化。一方面要在互联网“+”背景下, 努力破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困境,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 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上, 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 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另一方面, 注重话语体系构建。努力实现由政治、学术话语体系向课堂、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变, 巧用文学作品朗读技巧, 使用抒情性的语言, 让理论有意义变得有意思, 打造“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精神大餐。

(五)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提高育人环境的大众化

线下, 激活校内党组织各支部、党小组以及团组织、团总支、团支部, 广泛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用优秀的校园文化陶冶人、影响人和塑造人。线上, 通过专题网站、QQ群、微博、微信、微课、慕课、spoc、moor、直播等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阵地, 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 加强与大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在多元中树立主导地位, 在多变中寻求共识, 多样中去引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面覆盖, 提高育人环境的大众化, 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总之, 积极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 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近年来,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高校学生接收信息已习惯于移动互联终端, 形成碎片化。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话语权, 笔者从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结构、维度审视, 探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形成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小满, 张泽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 (3) .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第3篇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观念落后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 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 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毕业后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要, 就是一些简单理论而已, 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正式由于这种情况, 很难大会出实际效果, 更多的是简单走走形式, 没有对学生产生真正的触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简单, 只需要向学生传递中心思想就可以。但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 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投入进来, 对于内容理解只停留在文字表面, 没有感受到深层次的含义, 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才能确保学生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

(二) 方法单一

在应试教育体制环境下, 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法, 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理论, 认为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主要原因是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聊, 导致积极性普遍较低, 根本没有心思投入进去学习, 更多的是抱着应付态度。辅导员采用一刀切方法, 这显然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每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异, 只能对少数人起到效果, 无法满足整体需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比较模糊, 觉得传授理论完就可以了, 没有检验接受情况。因此要树立起创新意识, 采用多样化手段, 这样才能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 缺乏师生互动

通常情况下, 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 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相互之间基本不交流, 导致彼此不是很了解。在讲完之后辅导员觉得他们肯定全面掌握, 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只有少部分人理解而已。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距离, 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 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合作。辅导员处理事务比较多, 包括日常教学和管理等, 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多少会存在欠缺。在提出问题之后, 得不到预想的回应, 上课热情会大大降低, 只希望早点结束, 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 没有和实际联系在一起

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没有和实际结合在一起, 收获的效果会差强人意。例如在讲如何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时候, 告诉要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 学生会有一个初步了解, 但是具体还不知道怎样去做, 处于比较茫然地状态。经常会出现即使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但自己行为规范却没有发生改变, 身上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好习惯。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 才能提高思想认识境界, 用理性思维去看待事物。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 制定出一份合理学习计划, 在进步中实现突破, 变得更加优秀。

二、“微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 提高重视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以, 号召学生不断学习先进思想理论,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现在的大学生自己有很多空余时间, 大部分人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基本都是在睡觉、打游戏、谈恋爱中度过, 浪费了大好的年华。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具备专业理论和技能之外, 人品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具备高尚道德情操, 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制定出完善教学方案, 过程中要善于总结丰富经验, 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从而不断优化教育效果。

(二) 多元化教学手段

每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采用因材施教方法, 可以体现出针对性, 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分成不同小组, 保证每组水平基本在相同层次, 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提出问题让他们去讨论, 过程中可以锻炼信息收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 促进自身健全人格形成。同时发挥出多媒体优势, 其具有声音、图片、视频等强大功能, 可以将内容生动形象呈现出来, 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积极开发出巨大潜力,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三) 增强师生互动

辅导员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 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 可以营造出轻松和谐氛围。过程中对他们学习情况会更加了解, 以此作为基础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调整, 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组织学生参加三服务三提升社会实践活动, 在行动中锻炼精神品质, 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人格魅力, 用严格标准来要求自己, 慢慢的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 提高彼此之间默契配合度, 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让互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辅导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行动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拥有高尚精神品质。要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 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一言一行中践行, 发扬我国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做义工、为社区居民做义诊等等一些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人。帮助他人的时候, 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快乐, 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慢慢就会体现出个人魅力, 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发挥出优秀榜样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规范,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微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提升整体道德素质。要采用多元化手段, 将具体效果落实下去, 培养出新一代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责任。在新时期内, 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自身精神品质, 树立起正确人生价值观。文章先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出解决策略, 在不断完善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人生理想。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游然.“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 续瑞强.“微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8 (03) :38-39.

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第4篇

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

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

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 一

一一

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

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

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

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

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年10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

历史条件。[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

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

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

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

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 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

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

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

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

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

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

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

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

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

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

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

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

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

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

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

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

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

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

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

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

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

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

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

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

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

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

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

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

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

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

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

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

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

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

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

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

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

国发展的实践经验。 三

三三

三、

、、

、结束语

结束语结束语

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

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 四

四四

四、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 作者 罗尚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第5篇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草案表示, 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施行。个人所得税最早是英国最先开征, 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况且人们并没有这个概念, 所以在当时, 个人所得税形同虚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个人所得税法经过六次的修改, 也在逐步的完善, 但是仍然有很多漏洞。譬如很多人偷税漏税, 或者很多人并不清楚纳税申报的具体流程, 和自己本人的应纳税额。新个税改革, 也就是第七次修改, 个人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 有效降低中低收入家庭负担, 缩小各阶层贫富差距,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对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次个税改革给广大劳动职工带来了福音, 同样也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

一、新背景下个税改革的优点

(一) 个税改革有利于优化税率结构, 减轻个人的税收负担

我国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将纳税起征点由35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 按照这个标准纳税的纳税人的总体的税收负担都有所下降, 尤其是中等收入以下的人群。同时, 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者人等项目, 最终实际扣除的已经远远大于基本扣除的费用, 进一步降低了个人所得的纳税负担。

(二) 个税改革促进了税收公平和社会稳定

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除了减税和降负外。在公平方面也很受人们的关注, 因为在全球, 大部分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都采用综合稳制法, 这类税制可以很好地维持国家税收的公平。而我同的分类税制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这一缺点。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把工资、劳务报酶所得、薪金所得、稿酬所得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纳入综合所得, 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同时保留部分税目分类征收方式, 综合和分类课征相结合的征收方式实现不同收入类型之间的税收公平。有利于降低家庭负担, 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三) 个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

这些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改革的进行,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 消费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而促进消费者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的收入增加, 这对刺激我国的消费市场十分重要。当下, 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为扩大消费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新个人所得税法把起征点由35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 还有税率结构的优化和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增加, 人们的收入也将增加。这些对于我国的中低等收入人群是一件无比高兴的事情。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个人所得税改革减轻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税负压力

2018年的第七次个人所得税改革使中国的税收制度从分类课征方式, 转变为分类课征和综合课征相结合的征税方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增长与扩大, 居民收入分配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中主要对6项专项附加扣除进行了详细说明, 主要对教育、住房、医疗、赡养老人等与普通民众的刚性需求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税前加计扣除。个税改革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也对缩小中国各阶层贫富差距、让社会更加公平产生积极作用。

(二)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推行需要纳税人和会计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参与

随着综合课征、专项附加扣除等改革措施的实行, 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将进行独立的纳税申报, 在申报享受专项附加扣除时, 纳税人所填写的信息必须要保证其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诚信申报。纳税人在填写附加扣除资料时, 需保留与纳税有关的备查资料并如实填写, 这对纳税人的诚信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尚未具备与其相适应的征管体系和群众纳税意识基础, 应当提高个人的纳税意识, 不破坏纳税的法制基础。而很多个人纳税人并不清楚纳税申报的具体流程及自己综合所得的应纳税额, 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应进行独立申报的讲解与指导, 普及税收相关知识, 使个人纳税人具有参与感, 确保税收程序的平稳有序推进。

(三) 个人所得税改革需要倒逼税收相关法律更加严谨完善

如果新的个税改革要做的切实可行, 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新的税收征管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税务部门对纳税程序进行系统、有序的规划。新的政策的实施需要内外部制度和条件共同的努力和支持。从制度方面,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政策, 简化纳税申报程序, 切实保证新政的可行性和进一步的落实落地;通过立法保障税务机关的工作, 保证标准化与合法化, 严肃杜绝偷税漏税现象;从条件方面, 应当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 建立网络申报纳税系统, 不断研发更加简单便捷的纳税方式并切实保证居民信息的健全与安全。另外, 新政的落实需要全体税务人员、代扣代缴人和纳税人的配合, 当地各政府部门更应积极配合新政的实施, 进行深入实地的了解和调查, 开展新政宣传和讲解工作。只有内外部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更完善的新个税改革系统。

三、结语

个人所得税与我国的每一个公民密切相关, 切实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 导致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 以及社会改革所引发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针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完善。新时代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不仅仅是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还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下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是惠及民生, 影响面广, 关注度高的改革。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不是说是哪一个人的事情, 同样也不是某一个政府机构或者部门的事情, 税率改革不仅涉及许多监管部门, 同样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监督管理。首先,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必须要建立科学并且合理的税率编码政策, 使每个号码对应每一个纳税人, 一号一人, 这样更加方便对于个税的监督管理。其次, 实行个人财产实名制度, 实名制的管理, 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避税。第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网上信息纳税平台, 对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劳动职工进行联网,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查询每个劳动职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变得更加方便, 同时也加强了对每个劳动职工缴纳个税的监督。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 逐步建立起成熟完善的现代化个人所得税制。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个人所得税的第七次修订拉开了帷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 我国针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因此, 我们将会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探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 制度原理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时代,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静, 张媛.个税改革利好效应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 (06) :104-105.

[2] 严思齐.2018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 (06) :135.

[3] 孙文娟.个人所得税改革需统筹推进[N].西藏日报 (汉) , 2019-01-18 (006) .

新时代思想形成的背景范文第6篇

一、律学

律学又称“十二律”或“律吕”。音乐中我们选用一些音将其构成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音有高低之分, 这种高低是有发音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人们必须确定每个音的准确音高 (即确定频率的多少) , 只有确定其准确的音高频率才能在歌唱或奏乐时统一、和谐, 制造乐器定音才有根据;而且, 我们还必须确定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频率比) , 只有如此由各音构成的序列才能有序、和谐。人们经过研究和实践, 确定了各音的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例如:确定国际标准音A的频率为440Hz/s, 其次确定其他各个音与它高八度的音的频率比为1:2。这种被确定的各音的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就叫“律学”, 又叫“十二律”或“律吕”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 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 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 奇数各律称“律”, 偶数各律称“吕”, 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1、长度比

不同的律制是由不同的生律方法决定的, 而生律法则与所选择的音程及其计算方法相关。比如古代人是通过发音体 (管、弦) 的长度比例关系来计算音程。这个比例可以用整数比的形式来表示。例如, 相距纯五度的两个音发音体的长度, 较低者的长度:较高者的长度=3∶2;也可使用假分数写出其比值, 例如把3∶2写成3/2。相距纯四度的, 其长度比是4:3=4/3。相距是纯正协和的大三度的, 其长度比是5∶4=5/4。这些数, 在古代 (中国、印度、希腊等古国) 都被作为长度比用以计算音程的关系。

2、频率比与周期比

到了近代, 人们发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音高, 这个方法便是计算音在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 (频率) 。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频率比来计算和理解音程关系。比如, 纯五度距离的两个音, 较高者的频率与较低者的频率比为3∶2也就是3/2。由于频率与长度成反比, 建立比例式时只要高低音在前后项的位置颠倒过来, 所得的比例数就能完全相同, 所以古代所用的比例数在近代仍然是可行的, 只是对于数字所代表的两音的高低作了相反的解释。经过重新解释之后, 同样这些数字就成为频率比了。进入现代, 人们的方法又更进了一步开始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 从频率的研究延伸进步到对运动周期的研究。例如振动频率为每秒钟440次, 振动周期则是每次1/440秒, 这也就是时间中的波长。从周期的长度来看比例关系, 就重新回到了低者较长而高者较短的对应关系, 这样, 便与古代所用的长度比完全吻合了。这样, 上述那些比例数就又可以作为周期比来用了。

二、度量衡

度量衡是度量物体轻重, 长短, 体积的标准。“度”计量长短的器具用“度”:“量”计算测定容积的器皿用量, 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用衡。人的衣食住行, 方方面面都需要度量衡, 度量衡反映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物有度然后知长短, 量然后知大小, 衡然后知轻重也。

古代度量衡的标准即由此产生。

度的标准。每粒黍子的长度为一分, 十分为一寸, 十寸为一尺, 十尺为一丈, 十丈为一引。 (分之下尚有更小的尺度:一分为十厘, 一厘为十毫, 一毫为十丝, 一丝为十忽。后面将用到这些单位, 特此注明。)

量的标准。以井水注满黄钟管。井水的容量为一龠, 两龠为一合, 十合为一升, 十升为一斗, 十斗为一斛。

衡的标准。一千二百粒黍子, 其重量规定为十二铢, 二十四铢为一两, 十六两为一斤, 三十斤为一钧, 四钧为一石。

三、律学与度量衡

乐律与度量衡和合的思想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但

黄钟律吕作为度量衡标准器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就相当于西方以声波的波长定义基准长度。刘歆的《钟律书》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基本物理量作为计量标准。黄钟宫音一旦确定, 它不随人的使用方法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 黄钟律吕的使用作为人类科学进步的标志, 同时也是以声波波长作为计量标准的现代的思想发端。朱载堉是明代著名的自汉代以来用心去实践标准量黄钟律吕的第一个学者。他为了获得“中式之黍”和长节均匀之竹, 多次到山西上党 (今山西省长治市) 羊头山去采集黍粒, 甚至自己种黍、种竹, 以致在其藩国 (今河南沁阳市) 黍成顷, 竹成林。

四、度量衡与法律

“法”与“度量衡”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直至今天, 世界上很多国家仍然以“天平”作为“法”的标志性图案,

早在先周时期, 中央集权, 却并无成文的律法可依, 仅以统治者的言论或行为为标准, 任何人都无法或无力违抗或违反, 夏商两朝初具规模;行至西周年间已发展为高度成熟的奴隶社会, 礼仪等级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建树。尽管不够全面, 不够系统, 但毕竟成文成册, 在许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时的度量衡法已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为准了, 而是制度。综上所述, 度量衡起源与律学, 而法律又与度量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律学对中国法律意识的形成一直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摘要:在中国古代, 乐律、度量衡被看作是彼此结合的学科。其中, 前者是决定后者的根本。因为这两种学科具有某种数字对应的关系, 度量衡的基本数据可以用乐律的数据作为参考, 同时, 这些数字又与哲学、天地和自然中的某些数字又能够神秘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观念流传了几千年, 这种文化现象曾分别对这二个学科在古代的进步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 在对此历史初步探讨的基础上阐明了度量衡起于乐律的渊源所在, 同时度量衡与“法”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今日, 世界上很多国家仍以\"天平\"作为\"法\"的标志。

关键词:乐律,度量衡,法律

参考文献

[1] 戴念祖.秦简《律书》的乐律与占卜[J].文物, 2002, (1) :79~83.

[2]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J].文物, 1989, (2) :23~31.

[3] 戴念祖.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283~290.

[4] 陈美乐.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24~126.

[5] 朱载堉.律历融通·序[M]//戴念祖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5.556, 558.

[6] 梅文鼎.历学答问[M].艺海珠尘本, 19.

[7] 王肃.孔子家语·王言解[M]//四部丛刊初编·子部.上海:上海书店, 1989.

[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61.

[9] 杰拉德, 麦克奈尔.科学单位词典[M].赵民初, 何高明,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94, 117, 137, 208.

[10] 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4~9.

[11] 丘光明.中国物理学史大系·计量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256~258.

[12] 戴震, 考工记图[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5.54~55.

[13] 王光祈.东西乐制之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1926.自序第3页.

[14] 马大猷.中国声学三十年[J].声学学报, 1979 (4) :241~242.

[15] 邱隆, 丘光明, 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82~83.

[16] 朱载堉.律吕正论[M].卷1, 311.//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7] 朱载堉.律学新说[M].卷4.嘉量篇第三//戴念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第2册.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5.74.

[18] 清高宗,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M].卷113.度量衡考//故宫珍本集刊.第03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202.

[19] 吴承洛在《度量衡同志》刊物中发表的论著|本文原刊发于《中国计量》杂志.

上一篇:学生防火主题班会教案范文下一篇:学生跟岗实习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