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

2024-09-19

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很大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共性。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整体素质偏低而就业期望并不低, 加之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共识, 人们对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岗位都缺乏全面的认识, 使他们比一般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心理压力。

1.1 自卑

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中的中下层次学生, 往往觉得低人一等或者有失败感, 觉得自卑.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 胆小怕事, 说话做事没有自信, 缺乏勇气和毅力等。

1.2 逆反

部分高职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倾向于把原因更多地归结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 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用仇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当然, 这种逆反心理也与高职院校学生当前的年龄阶段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1.3 攀比

如今消费市场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追逐潮流, 例如:名牌服装、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等, 使得许多大学生形成攀比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这给很多家长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4 焦虑

高职学生刚人校时, 很多都心怀憧憬, 希望在三年的学习中, 扎实地学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取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 获取学习优秀奖学金。最终, 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才, 考取专升本或在社会上谋求到一个理想职位。然而, 在学习的过程中, 部分高职学生逐渐感到, 由于以前基础差, 学习比较吃力, 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此外, 高职学生对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也有所耳闻,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 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与就业的焦虑及恐惧感。

1.5 困惑

谈恋爱在大学校园已不在少见, 情感话题已成了高职学生学习之余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心理的不完全成熟, 很多高职学生开始与异性交往。这种寂寞期恋爱、痛苦期恋爱、攀比性恋爱, 一般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1.6 过度沉迷网络

很多高职学生对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 没有学习的目标。特别是一些遭受挫折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 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功、获得尊重、找回自我”, 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

2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

使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2.1 客观因素

当代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 社会结构变化, 得益分配调整, 信息急剧膨胀, 竞争日益加剧, 生活、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生群体中来。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 独立性较差, 因此最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另外, 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但是,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种种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 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 他们在很多场合下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2.2 主观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 生理已基本成熟, 他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 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因缺乏各方面的阅历, 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模糊, 自我评价不恰当;学生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应对, 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一旦学习压力增大, 就丧失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放松自我要求, 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3.1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有一流的基础科学水平, 更要有先进的技术科学和工艺技术。而高职教育正是适应这一需求, 为社会培养应用性、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开始实行“双证制”, 通过学习, 高职学生将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这必将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其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3.2 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建设

我国的心理学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 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来检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加强心理教育老师的师资队伍, 进行专业化的训练, 当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 学校的老师可以担当心理辅导的工作, 让学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客观事实, 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的对策, 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和误区。

3.3 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 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咨询、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和心理健康网站。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困惑, 开发身心潜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有效消除心理困惑, 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4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进行跟踪教育

将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 家庭的重大事件等详细情况制作成学生心理档案, 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并且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长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动态的监测, 使得教育人员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 防患于未然, 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摘要:近年来, 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迅速壮大。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 但是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各种因素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 2011.23.

[2] 徐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5.

[3] 吕薇.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校园颜色的选择

1、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颜色能够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情绪, 这一点早己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也就是色彩的情绪表达。以下就简要介绍一下几种色彩对情绪的影响:

1) 白色:白色是能量色, 包含了所有阳光的颜色, 可以唤醒人们的创造性;

2) 黑色:黑色是一种遮盖混乱的颜色。过多使用黑色会引起沮丧, 强化消极情绪和思想;

3) 红色:红色温暖、主动, 能够唤醒我们身体的生命力。但是过多使用红色导致过分刺激;

4) 橘黄:橘黄色是快乐和智慧色。它激发人的社会性, 心情沮丧的人可以用它自愈;

5) 黄色:黄色能刺激人的大脑能力, 可以治疗沮丧, 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 唤醒人的自信与乐观;

6) 绿色:绿色增加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可以促进友情、增加希望、提高信任、增加和平;

7) 蓝色:蓝色可以唤醒知觉缓解孤独, 还可以激发艺术灵感和表达方法。

当然色彩并不仅仅只有这些, 列举的只是其中常见的色, 也是校园建设时候的基础色。

2、适合高校大学生的色彩

青春和活力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而适合这个主题的颜色主要为橙色和绿色。橙色能够刺激学生们保持激情, 对生活和学习有足够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减少沮丧和失意的消极情绪的产生;而绿色作为保护色, 能够保护学生的温和情绪, 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相处, 缓冲学生的过激情绪, 保持学校的和谐氛围。

二、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

色彩是我们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色彩和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密切相关, 我们吃穿住行都通过对色彩心理学习和探索, 会发现生活中的情趣。并且通过用色彩性格分析达到大学生的心理治疗。

我所从教的学校在色彩的搭配上就有不错的设计感。在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学校的环境, 学校的主要生源在高考的时候成绩并不拔尖, 在同批的学生中, 主要表现为沉默内向、缺少自信心、被动性的去接受外界的知识和信息。

学校针对学生的这种特性, 首先在学校外墙粉刷的时候就大量的使用了橙色, 旨在让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色为激进色, 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更加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主张, 说出自己的话;其次在橙色为主的前提下, 中间使用白色的间隔作为分层色, 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视觉疲劳, 使色彩不会单调, 取中庸温和的意向;再次在政教楼的设计涂刷上使用了红色, 红色作为中国色, 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当学生在政教楼学习的时候, 十分容易感受先辈的热血情怀, 对祖国产生更深厚的情感;最后在校园的装饰上, 应用大量的绿植和长叶灌木, 在橙白色调的教学楼之间点缀大量的绿色细景作为缓冲和调整, 是校园的色彩的很好补充。

三、色彩潜意识强化

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柯尔[2]十分注重个人心理潜意识的开发: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强的力量在内心, 而最好的教育者需要懂得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

潜意识是指人们原本具备却没有使用的能力, 类似于潜能, 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当能够有意识的去激发这些能力的时候, 人们就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潜意识包罗万象、深厚神奇, 主要包括三部分:我们尚未发掘的能量;过去生活中积淀下来的经验、挫折与创伤;最后是欲望、冲突与追求。

作为老师, 需要有意识的去引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潜意识欲望。如果校园的设计已经做到了良好的色彩搭配, 那么怎样去强调这些色彩让学生们去主动接受这些外界色彩刺激就成了一个需要去研究的课题, 而经过了几年的观察和思考, 我认为主要可以有如下的几个加强方法:

1) 建立校园色彩机制, 让师生同时参与。把学校的色彩设计交给师生, 学生就会在平时更加注重校园的色彩, 同时会去主动的考纠色彩的意义和用法。刺激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同时, 学生其实已经主动的吸纳了这些色彩的涵义, 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内向含蓄的学生可能就会主动的表达出自己的主张。

2) 设计理念增强, 增加色彩的设计课程。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询问, 大多数的学生对色彩的艺术都十分的感兴趣。增加色彩课程, 提高他们的色彩判断和鉴赏能力, 其实就是对他们的色彩敏感度的加强, 对他们的色彩潜意识的发掘, 而且这种发掘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持续发展的不断更新的, 主动学习与潜意思学习的结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3) 持续性维护和更新校园色彩。变化的事物总是会比静止的事物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涂料等色彩也会因为日晒雨淋等天气因素而褪色。按时的更新和维护, 不仅会让学校保持良好的外貌, 也会让学生们经常的见证学校的色彩变化, 从而加强色彩对他们潜意识的影响。

因为当前环境下就业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高校都充斥着一些灰色的消极色彩,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负面的, 让我们更多的注意校园的色彩, 使学生潜意识里充满各种色彩, 让他们有关于学校的记忆充满着激情与活力, 蓬勃和青春, 为他们更好的成长而尽自己所能。

摘要:色彩是一种感性认识, 它会通过视觉刺激来影响人的心理感觉, 潜意识的调节人的情感状态。同时这种心理暗示又会反作用到人的行为、情感、甚至于健康。高校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 无时无刻的在对他们的色感潜意识产生着影响, 高校建筑的色彩搭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装饰粉刷学校的时候, 无论是校园的室外空间、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还是学生寝室的室内空间, 都要注重不同色彩对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关键词:色彩情绪,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1] 滕飞.色彩在空间中的心理暗示[J].艺海, 2015 (11) :045-047.

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第3篇

1 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

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脑功能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 他们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 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 加上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特征, 他们会很喜欢做游戏, 与同学的交往更多在游戏中发展, 这就导致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 老师在教学时就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尽量将学习控制在20~30分钟内, 其余时间以游戏或其他轻松愉悦的方式穿插。不仅如此, 该学龄段的学生也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 在训练写字时, 注意其动作的规范性。因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他们总会拼命地讲自己想说的话, 却不大关心对方所讲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很散, 回答问题常会答非所问, 或者说许多不相关的话,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情况会逐渐好转, 并从口头语言渐渐向书面语言过渡。此时, 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恋和信任感,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让他们学会倾听和与人沟通交流, 这是适应社会的要求, 也是消除可能出现的逆反心理的关键, 让学生学会用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一些事情, 努力改善自我, 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时期老师的影响力会远远大于家长, 因此, 建立平等深厚的师生情会有助于教育培养学生, 当然, 教师本身一定要恪尽职守, 随时随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做到言传身教。

2 小学中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各项生理、心理指标都比低段学生有所提高,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更趋稳定, 上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但还是会伴有说话不明的情况, 逻辑思维能力逐步体现, 大脑对主次、对错、好坏、是非等原则性的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 并渐渐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判断, 他们不再不加思索地听老师的话,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他们会做出摆脱父母、教师约束的尝试, 开始有一点叛逆, 不喜欢大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这时会表现出不听话, 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针对学生心理上的这种变化, 老师必须了解这只是情感方面的波动,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 要重点关注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不能企图通过教师的权威来镇压, 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另外, 此时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把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告知家长, 并提醒他们千万不能使用暴力来改变, 只能以柔克刚, 循序渐进, 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个人意见, 对他人不同观点保持正确心态, 甚至乐于接受别人不同意见。而对学生正确合理的见解应予以肯定, 并鼓励其继续努力, 扩散自己的思维, 有更多创造性的建议。在与这一阶段学生相处过程中, 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 这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 唯有如此才能将班级管理得更好。

3 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

高段学生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 各项生理特征趋于成熟。他们对知识技能有了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带着开放、探究的心态显示出他们广泛的爱好。在心理方面, 除智力有了很大发展, 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 创造思维也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 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缺陷也渐渐表现了出来, 比如敏感、叛逆、自卑、失落、嫉妒、孤独等等, 反应在生活学习中就是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责倾向和易产生挫折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 老师一定要分析原因, 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譬如学生感到自卑和孤独, 究竟是因为生理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 还是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对此类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长处, 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高段学生由于开始步入青春期, 多了许多来自性别意识上的困惑, 比如他们更关注个人形象, 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 对来自社会林林总总的诱惑, 他们会模棱两可, 甚至误入歧途, 比如错把脱离实际的幻想当作将来的人生目标, 盲目追星等等。对这类学生, 因其思想意识有着极强的可塑性, 教师必须在他们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加以引导和纠正, 使他们的双脚踏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从而完成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时期, 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可多给他们一些做事的机会, 以此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 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学校是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因而学校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教育, 这其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它是健全学生个体人格的保证, 也是使学生展现智慧的根本。良好的心理状态比高分数高技能更为重要。所以, 对小学不同学龄段的学生, 我们教师要根据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给予适时地引导和纠正, 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拥有优秀的心理品质, 为其人生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地基。为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应在固定时间设立心理健康课, 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提供帮助, 并不定期地邀请心理专家开讲座, 举案例, 教给学生一些缓解个人情绪的方式方法, 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受到高度重视。

摘要:长期以来,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 让成绩成了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而忽视了对塑造人格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的敏感时期。本文就小学低、中、高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探索如何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 易慧娟, 马学刚.浅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数年的辅导员工作,我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群体成分分为两部分:学生会干部心理问题和一般学生心理问题,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1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的管理必须包括心理问题管理

学生会干部素质相对较高, 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问题主要出现在处理学生会内部人际矛盾和如何提升学生会干部素养方面。通常教师希望通过学生会工作制度来管理学生会,利用规则约束学生。比如每月工作计划和总结,这些成果在期末总结时可以明显体现,表面上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深入他们的心理时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会干部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会工作容易产生倦怠,人际关系上存在“官僚”、假公济私、甚至遭遇威胁等问题。有些问题通过制度和校纪校规也许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实质上属于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的简单模仿,如勉强用纪律解决,将对学生人际关系造成较大冲击,进而又会导致学生会干部从心理上对学生会工作避而远之,使学生会工作陷入僵局。如果不解决,又会让一般学生对学生会工作安排产生抵制心理,不利于校园内学生自主管理。只有加强对学生会干部从心理上引导,合理利用心理学方法制定工作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学生会的管理应从对学生会干部的深入心理辅导入手,采取以人为本的心理辅导方式,多使用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强化学生会干部人际交往与信任合作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会干部的环境探索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促进团队凝聚力,使学生会干部从内心感受团队力量,加深工作责任感,学会“助人自助”,从而能够完善学生会管理工作,并使学生会干部在这个团队中真正得到个人综合素质培养。

2对一般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辅导

仅以我带过的一个班级为例,有维吾尔族女生突发呼吸障碍,紧急救治,医院检查却未发现任何生理病症,过几个小时学生身体状况就会恢复,而且据医生反映很多少数民族女孩都有这个情况出现;有曾因抑郁症休学一年返校的女生,病情较之前好很多,但是仍会发短信以自杀要挟老师从而达到违反校规离校逛街的目的,在宿舍也经常情绪不稳定,舍友反映时常哭泣;另外厌学的男生较多,不仅自己不学还会在课堂上影响他人上课,屡教不改。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处理,我认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包括性格特征、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既往病史,只有了解后才能对症下药。如上述第一位女生,经了解其父母亲曾有两个孩子夭折,这个孩子生育较晚,得来不易,父母宠爱有加,造成其贪玩成性的不良习惯,加上维吾尔族民族性格热情奔放,性情豪爽,容易激动,因此该女生出现的呼吸障碍实乃心因性。对她的心理引导,我始终保持缓和的谈话氛围,以平等的身份讲道理,使她明白学习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她本就乖巧,能够听进老师话语。对于第二位女生,出现宿舍矛盾时,我和她进行过深入谈话,谈话时语气平和,她也表示跟我谈话后能够理解舍友,能够自我反省,见她心情舒畅我也放心。通过她本人及其家长了解到,她的抑郁症主要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诱发,但她比较能够理解家长的苦心,是个懂事的孩子,每每出现她要自杀的短信,我都会积极联系领导和她的家长,并主动与其进行深入谈话,请她身边的同学多多帮助她,给予她更多关怀和鼓励,使她心情平和。总体来看,在校期间她的心理、行为波动逐渐减少,心理辅导产生良好效果。

二是要能够摆正对学生的心理期望, 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学习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大多成绩不是很好,对学习普遍没有自信心,怀疑学习课堂知识的必要性,甚至自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宁愿在宿舍睡觉也不愿坐在教室上课。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不要一味指责学生的缺点, 使其不仅没有学习动力,还产生对校园的厌倦感,加剧心理问题。教师对待这类学生应该尊重、有爱心,特别是要信任学生、要有信心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厌学除了自身原因,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要扭转现状,首先应该调查了解,搞清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对学生的奖惩要适度,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将失败归因重心放在内因,而不要过于强调一些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对于我班厌学的男生,我更多关注他们的优势。预科班一个男生学习成绩很不好,但班会时愿意积极发言,汉语水平较好,我就推荐他参加双语大赛,比赛虽然没有取得优异成绩,但是通过这次展示,他增强了自信心, 时常找我表达他想好好学习有个美好未来的愿望。

三是心理辅导员应主要采用以人为本的辅导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作为辅助方法。通过认真倾听,对学生的谈话内容有重点地突出和重复, 对尚未意识到或仅有模糊意识的内心感受进行深层挖掘,用平等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探索的机会,使其学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思考、行动。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理性情绪疗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用行为矫正法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

心理健康辅导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并付诸实践的, 而高职院校辅导员更应该自觉运用专业心理辅导和咨询技能,为学生真诚服务,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在校三年能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全校教师学习心理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将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实质性地帮助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逐渐学会正确接受心理健康辅导,使自己敢于面对困难,改善心理环境, 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懂得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自我发展才得以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个案例证,提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辅导员,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提高和完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第5篇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 是祖国的未来, 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当今随着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学生、学校家庭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中学生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 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 课业负担重等, 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1 学校因素

当前不少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 这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 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 如加班加点, 搞题海战术等, 使得学生负担过重, 睡眠不足, 使大脑过度疲劳, 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 学生个体课程负担重, 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带来的压力。学生其他考级、评优评奖均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 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 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1.2 自身因素

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计划生育的实施, 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开始普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在生活上事事多由父母包办, 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另外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缺乏应有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 出现不适应, 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3 社会、家庭因素

对学生身心健康来说, 家庭的影响很大。第一, 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情感气氛冷漠, 矛盾冲突频繁等;第二,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 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 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 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里行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 各种社会传媒愈来愈广泛, 特别网络电视的普及, 生活紧张事件增多, 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中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都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心灵。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 影响身心健康。

2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 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 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 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 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 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 提高认知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 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 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和想象能力, 从而为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2.2 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 学生在参加锻炼时, 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以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协作精神。因而, 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 由于抗争激烈, 集体配合性强, 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 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 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 默切配合, 相互理解,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 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的培养人在竞争中与人协作和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3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 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在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 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 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繁,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为双方增强友谊、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 从而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另外,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 精神饱满, 对什么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 很舒畅。人际关系差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又必须服从裁判、尊敬观众、团结同伴、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 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2.4 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众所周知, 现代的青少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 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快感, 使人获得愉悦情绪, 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 缓解紧张的肌肉和学习、生活。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可以降低个体应激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因此, 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特别是学生在从事繁重的学习后, 如能参加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 (如舞蹈、韵律操) , 欢快的情绪会油然而生, 达到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效果。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2.5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身体体格、增加自信力

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 完善自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体格强健, 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身体体格、增加自信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 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学生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 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 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 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 或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 或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 获得自我满足, 提高自信心, 从而不断进行自我个性的完善。

2.6 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 抑制抑郁焦虑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 而抑郁和焦虑是两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这两种情绪反应。而经常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让个体获得不同程度的自信或心理的愉悦, 降低个体抑郁和焦虑症状, 消除心理疾病。体育锻炼中个体与集体或个人的不同程度的交流, 也可以减少一定的消极心理导向, 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起着积极作用。所以, 在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及其他学生群体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 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摘要:体育运动作为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学生心理失常, 使他们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 在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 从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2] 编写委员会.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2.1.

[3] 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 1997.3.

[4] 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90.

[5] 陆国昌.孙克成.体育活动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中国学校体育.

学生心理浅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将两者有效的结合, 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抓的较紧, 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了人生价值观,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与此同时, 高校也逐渐的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在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可是, 在现有的工作中, 并没有很好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二者的工作并没有整合在一起, 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受思想影响的, 同时思想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一种体现, 可见, 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独的分开来进行, 要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才能促进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同步发展, 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目标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 促进积极向上, 全面发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反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 促进思想政治的提高。只有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才能够充分的进行自我定位,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善于和他人交往,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着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影响,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

(一) 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关心祖国的政治发展, 在教学中要不断的用共产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去引导教育学生, 而且要重点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 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引导,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当中。这样一方面会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也会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 将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在内容上相似,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学会从心理健康教学方法中获取新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更好的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真正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习与研究, 通过思想教育方法来充实心理教育的教学手段, 使思想教育更有说服力, 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使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系较少, 显现相脱离的局面, 政治教育偏重于学生思想的教育工作, 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这两者相结合的较少, 都是单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现象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 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没能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水平, 二者不应该被分隔开来, 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统一起来进行教学。

四、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范畴, 都立足于培养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又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因此,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显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 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罗丽琳, 臧建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从激发社会责任感角度[J].法制与社会, 2010 (27) .

[2] 杜丹, 车雪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校园心理, 2010 (01) .

[3] 王炳林, 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5) .

[4] 郑显辉.如何在职业道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

上一篇:汉书成语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创业教育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