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2024-06-23

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2、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

5、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及思想体系

6、论诉讼抵销在中国法上的实现路径

7、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品格

8、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

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10、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中国实践

11、精准扶贫经验分析与价值总结

12、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社会性别、贫困与全球化

14、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15、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

16、中国扶贫之路的内生逻辑、历史进程及未来展望

17、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18、.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现实启示

19、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精准扶贫理论在设计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1、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依据、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

22、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3、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

24、案主自决与优势视角理论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实践与反思

25、积极语用:提升我国学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6、辽宁省相对贫困现状与治理体系研究

27、江西省脱贫攻坚立法研究综述

28、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实践逻辑、理论结晶与分享策略研究

30、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西部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调查研究

31、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美国贫困原因剖析

32、多元化扶贫开发与扶贫文化理论构建

33、新疆“民工荒”现象解析

34、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

35、《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

36、解释贫困的多样化视角浅探

37、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38、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分析

39、对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几点思考

40、构建议题式教学“真”课堂

41、法宝: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42、国内外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述评

43、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44、贫困地区分类分批扶贫的实现路径研究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46、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47、农民合作社发展与相对贫困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48、相对贫困治理研究的一个方向:农户生计资本分形研究

49、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内在价值

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体育系 发布时间:2009-05-20

宿州学院体育系《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

“田径教学训练一体化” 体系 《田径》理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二、判断题 ------------1

三、选择题 ------------5

四、填空题 ------------9

五、问答题 -----------13 《田径》理论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7

二、判断题 -----------20

三、选择题 -----------21

四、填空题 -----------21

五、问答题 -----------25

田径理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田径运动 2 、田赛 3 、径赛 4 、实效性 5 、经济性 6 、运动能力 7 、周期性运动 8 、技术质量 9 、内力 10 、外力 11 、步长 12 、步频 13 、后蹬角 14 、重心波动差 15 、补尝作用 16 、腾起角 17 、腾起初速度 18 、出手角度 19 、超越器械 20 、工作距离 21 、地斜角 22 、冲击角 23 、最后用力 24 、身体训练 25 、一般身体训练 26 、专项身体训练 27 、训练程 28 、心理训练 29 、恢复训练 30 、内外突沿 31 、计算线 32 、 直、曲段分界线 33 、切入差 34 、起跑线前伸数 35 、赛次 36 、轮次 37 、附加赛 38 、免跳 39 、“极点”现象 40 、“腾空步” 41 、支撑时期 42 、腾空时期 43 、后摆阶段 44 、前摆阶段 45 、着地阶段 46 、后阶段段 47 、周期48 、“退让” 49 、纵轴 50 、中心点 51 、轨迹角 52 、倾斜角 53 、直段 54 、直道55 、跑道宽 56 、分道宽 57 、分道线 58 、背越式跳高 59 、俯卧式跳高 60 、三级跳远 61 、撑杆跳高 62 、适量性身体锻炼原则 63 、正弦丈量法 64 、余弦丈量法 . 65 、讲解法 66 、示范法 67 、完整练习法 68 、分解练习法 69 、游戏法和比赛法 70 、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 71 、间歇跑 72 、直接指示法 73 、诱导法 74 、身体锻炼 75 、田径运动锻炼 76 、推铅球

二、判断题

1 、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的竞赛项目。( ) 2 、田径比赛是奥运会奖牌最多的项目。( ) 3 、男子成年组的铅球重量为 7.27 公斤。( ) 4 、用时间计算成绩的项目称为径赛。( ) 5 、用远度计算成绩的项目称为田赛。( ) 6 、竞走是一项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的周期性运动。( ) 7 、竞走时身体重心的最高点是在单脚支撑阶段。( ) 8 、跑时,着地缓冲动作一般不能为人体移动提供动力。( ) 9 、跑时,重力既是阻力是动力。( )

10 、跑时,摩擦力虽是阻力,但可使人体间接地获得运动的动力。 11 、跑时,脚着地时的前撑冲力,对人体向前运动起动力作用。( ) 12 、人体起跳时的腾起角与起跳角是相同的。( )

13 、因为起跳是改变人体运动的方向的动作,所以它是跳跃中的主要技术动作。( ) 14 、起跳时的放脚动作,应为制动式着地。( )

15 、起跳时,摆动腿及两臂快速的摆所产生的动量,向下传递到支撑点,从而增大对地面的作用力,提高起跳效果。( )

16 、人体起跳腾空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其身体重心运动轨迹是可以改变的。( ) 17 、投掷项目助跑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在器械出手前获得一个良好的姿势。( ) 18 、投掷中的超越器械是由于上体主动后仰而形成的。( )

19 、在旋转投掷中,当角速度一定时,旋转半径越长,其线速度越大。( ) 20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顺风时投掷角度应加大,逆风时投掷角度应减少。( ) 21 、在运用完整法进行教学时,要多做专门辅助性练习。( )

22 、田径运动训练是在田径运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训练中仍有教学因素。( ) 23 、运动训练的内容,通常指的是身体训练。( )

24 、田径运动的优异成绩,是通过系统的、不间断的多年训练获得的。( ) 25 、发展爆发力,可多采用一些小重量,多次数的力量练习方法。( ) 26 、长跑训练一般不进行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练习。( ) 27 、径赛分组时,同一单位运动员应尽量排在同一组里。( )

28 、全能运动的 110 米 栏项目的比赛分组时,每组以三个人为宜。( ) 29 、不同组别的同一径赛项目比赛,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不要衔接进行。( ) 30 、编排竞赛秩序时,要把决赛项目和比较精彩的项目安排在最后集中进行。( ) 31 、总裁判长,可根据规则精神解决比赛中发生的一切问题。( ) 32 、总裁判长认为有必要时可以修改规则。( )

33 、径赛项目检录时,凡点名不到者应取消其比赛资格。( ) 34 、径赛运动员犯规时,检查长有权取消其比赛资格。( )

35 、各项接力比赛是否在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应以接力棒的位置为准。( )

36 、运动员完成传棒后退出跑道时,阻碍了邻道运动员的跑进,但裁判员认为是无意的,可以不作任何处理。( )

37 、在跨栏比赛中,运动员无意用手推栏架,应判为犯规。( ) 38 、运动员如跑出自己左侧分道线,均应取消其比赛资格。( ) 39 、发令员对几名运动员同时抢跑时,应分别提出警告。( )

40 、计时员见烟开表,至运动员躯干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瞬间停表。( ) 41 、终点裁判员与计时员的判定不一致时,终点裁判应服从计时裁判。( ) 42 、跳远运动员单脚落入沙坑,其成绩有效。( )

43 、跳高运动员请求免跳后,该运动员又要求恢复试跳,裁判员应允许。( )

44 、某跳高运动员试跳时触及横竿,当迅速离开垫子后,横杆落下,裁判员应判试跳成功。( ) 45 、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且使撑杆插入穴斗,但两脚未离地面,裁判员也应判其试跳失败。( ) 46 、铅球比赛中,器械落地后,只要身体完全平衡,可以从圈的前半部走出。( ) 47 、标枪出手后,在空中折断,应判为一次试掷失败。( ) 48 、全能投掷项目,所有运动员均有六次试掷机会。( ) 49 、田赛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可以接受教练员的指导。( ) 50 、所有投掷项目,场地的落地区均为 40 角。( )

51 、半圆式田径场,只要分道宽和道数一样,其起跑前伸数一样。( ) 52 、标准半圆式田径场内突沿的周长为 400 米 。( ) 53 、半圆式田径场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直道长。( )

54 、国际上标准半圆式田径场的半径除 36 米 外,还有 36.5 米 、 37.898 米 。( ) 55 、 100 米 和 200 米 跑,起跑器的安装方法是一样的。( ) 56 、加速跑时,要求步幅大、步频快、重心低。( ) 57 、途中跑时,要求上体前倾大,步幅小、步频快。( ) 58 、跑时摆动腿应为全脚掌着地。( )

59 、跑时两臂摆动动作,肘关节角度始终没有变化。( ) 60 、弯道跑时人体向圆心方向倾斜是为了克服离心力的作用。( )

61 、在短跑技术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强调自然放松、有弹性的大步幅跑的技术。( ) 62 、“下压式”传接棒技术的优点是“接棒人能握住棒的一端,便于下一次传接。( ) 63 、“上跳式”传接棒技术特点是:动作自然,传接棒时都能握住棒的一端,便于快跑。( ) 64 、当前中长跑技术正向着适当步长,高频率跑法的趋势发展。( ) 65 、为快速攻栏,摆动腿可以伸直膝关节做攻栏动作。( ) 66 、过栏时起跨腿膝关节应大幅度屈膝外展。( ) 67 、弯道跨栏跑时,最好用左腿起跨。( )

68 、为获得下栏后第一步的步长,摆动腿下栏着地后,起跨腿仍应保持较高的位置。( )

69 、跳高起跳时,摆动腿的迅速向上摆动,不仅增大了起跳蹬伸的反作用力,而且提高了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 )

70 、背越式跳高,有利于自然地降低身体重心和快速地起跳。( ) 71 、俯卧式跳高起跳速度慢,但起跳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较大。( ) 72 、俯卧式跳高的杆上翻转动作是靠扭腰动作而获得的。( )

73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至起跳结束时身体形成背对横杆,其间身体是沿纵轴转的。( ) 74 、背越式跳高起跳时放脚位置应与横杆平行。( )

75 、背越式跳高,在上体越过横杆时,做“仰头”动作能使背弓做得更充分。( ) 76 、跳远起跳时的着地动作,应以全脚掌积极着地。( )

77 、跳远助跑步点不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加速不均匀,节奏和步长不稳。( ) 78 、三级跳远第一跳的换步动作,做的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第二跳的远度。( ) 79 、三级跳远的三跳节奏不好,主要是第一跳过高或过远造成的。( ) 80 、撑杆跳高的举竿动作应在助跑最后一步开始进行。( ) 81 、推铅球滑步时,摆动腿(左腿)应积极向低趾板方向摆动。( ) 82 、滑步结束时,铅球投影点应远离右脚支撑点( )

83 、在推铅球滑步过程中,右腿蹬地后快速收小腿和左腿摆动后的积极下压是完成“超越器械”动作的关键。( )

84 、掷标枪时做“交叉步”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 ) 85 、掷标枪最后用力的一步,左腿前迈时,大腿不宜抬得过高。( ) 86 、掷标枪的“满弓”动作,是由投掷臂的主动动作形成的。( )

87 、旋转掷铁饼的下肢动作过程是双腿支撑——单脚支撑——腾空——单脚支撑——双脚支撑。( ) 88 、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循环练习”法是一种可以采用和推广的教学手段。( ) 89 、游戏比赛教学法,虽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但不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 90 、把用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赛项目称之为径赛 ( ) 91 、把用高度或远度计算成绩的竞赛项目称之为田赛 ( ) 92 、田径运动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功能 ( ) 93 、我国女子运动员郑凤荣在 1966 年曾以 1.77 米 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 ( ) 94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时身体素质这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 ) 95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人们从事田径运动的理论依据 ( ) 96 、人体的身高也是决定跳跃项目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 ) 97 、在投掷器械时 , 空气阻力对长投项目影响很大 , 对短投项目影响不大 ( ) 98 、中学体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快乐 ,” 三基 ” 不是太重要 ( ) 99 、通常把终点线处设置为第四直曲段分界线 ( ) 100 、栏间跑主要就是速度 , 栏间节奏并不重要 ( ) 101 、跳远落地过程中触及沙坑以外的地面 , 沙坑外触点较沙坑内最近触点离起跳点近, 既为犯规( )

102 、接力跑比赛时应由检查员准备接力棒。( )

三、选择题

1 、田径运动的分类是_______ 。 A 、竞走、跑、跳、投及全能项目。 B 、跑、跳、投、全能项目 C 、竞走、跑、跳、投

2 、合理的竞走技术应使身体重心轨迹呈_______ 形状。 A 、曲线 B 、直线 C 、接近直线

3 、人体跑时,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 A 、重心 B 、支撑反作用力 C 、摩擦力 4 、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 A 、速度 B 、爆发力 C 、步频和步长

5 、根据公式: 可以看出:在腾起初速 Vo 一定时,腾起角 a 越接近 90 o ,其身体重心腾空的高度值_______ 。

A 、越小 B 、不变 C 、越大

6 、人体腾空后,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身体重心运动的轨迹 _______。 A 、不能改变 B 、可以改变 C 、随意改变

7 、在跳跃项目中,起跳脚着板时,应以_______ 先触地。 A 、脚前掌 B 、全脚掌 C 、脚跟

8 、在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和时间与出手初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 。 A 、增加工作距离,缩短用力时间,能增大出手初速度 B 、缩短工作距离,用力时间不变,也能增大出手初速度 C 、工作距离不变,增加用力时间,也能增大出手初速度。 9 、投掷项目的用力顺序是_______ 。

A 、自上而下 B 、自下而上 C 、由中间的两端

10 、技术教学时,对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是 _______。 A 、鼓励、启发、提高信心 B 、加强练习,提高身体素质 C 、通过示范,进一步讲清动作要领

11 、对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一般是_______ 。

A 、加大运动量 B 、减小运动量提高强度 C 、减小运动量和强度 12 、发展速度主要是指_______ 。 A 、动作速度 B 、反应速度 C 、位移速度

13 、在编排比赛程序时,应首先安排_______ 项目。 A 、田赛 B 、径赛 C 、全能

14 、按名次录取分组时,应把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分编在_______ 。 A 、一组里 B 、各组里 C 、任意一组里

15 、长距离跑的计圈工作应由_______ 直接负责。 A 、径赛裁判长 B 、终点裁判长 C 、计时裁判长

16 、计时小组三块表计取的成绩各不相同时,应以_______ 成绩为准。 A 、平均 B 、较差 C 、中间

17 、径赛项目比赛, _______有权取消犯规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A 、检查长 B 、检查员 C 、径赛裁判长

18 、跳高比赛丈量高度时,应由地面垂直丈量至横杆_______ 最低处。 A 、上沿 B 、下沿 C 、中间

19 、田赛各项比赛的检录工作应由_______ 完成。 A 、田赛各裁判组记录员 B 、径赛检录员 C 、田赛裁判长 20 、标枪比赛时,每次掷出的标枪应由_______ 起掷处。 A 、裁判员扔回 B 、运动员自取 C 、裁判员送回

21 、规则规定铅球运动员使用镁粉的部位仅限于_______ 。 A 、双手 B 、双手和脚 C 、投掷圈内地面 22 、全能裁判员在_______ 领导下进行裁判工作。 A 、全能裁判长 B 、田赛裁判长 C 、径赛裁判长 23 、与计算起跑前伸数有关的因素有_______ 。

A 、内突沿半径大小 B 、分道数、分道宽 C 、弯道数、弯道长 24 、规则规定,径赛跑道的分道宽为_______ 。

A 、 1.12 米 或 1.15 米 B 、 1.22 米 或 1.25 米 C 、 1.21 米 或 1.23 米 。 25 、丈量径赛项目距离的方法是_______ 。 A 、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后沿 B 、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前沿 C 、从起点线的前沿,量至终点线的前沿 26 、短跑途中跑的上体动作应该是_______ 。 A 、稍前倾 B 、较大前倾 C 、正直

27 、短跑的脚掌着地动作应用_______ 落地。 A 、全脚掌 B 、脚跟 C 、脚前掌

28 、短跑技术教学应把 放在主要地位_______。 A 、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B 、直道途中跑 C 、弯道跑和终点跑

29 、 110 米 栏,起跑至跨第一栏跑八步时,应把 _______放在前起跑器上。 A 、摆动腿 B 、起跨腿 C 、任意一腿

30 、女子 100 米 ,栏间跑三步,其三步的比例为_______ 。 A 、中、小、大 B 、小、中、大 C 、小、大、中 31 、摆动腿下栏着地时,只有 _______关节可以缓冲。 A 、髋关节 B 、膝关节 C 、踝关节 32 、传接棒时最适宜的位置是_______ 处。 A 、离接力区前沿 4 - 5 米 B 、在接力区中线

C 、离接力区后沿 4 - 5 米

33 、传棒人向接棒人发出“接”的信号时,应在距接棒人_______ 处。 A 、约 1.5 米 处 B 、约 2 米 C 、约 2.5 米

34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点,距离横杆垂直面的距离为_______ 厘米。 A 、 50 - 60 B 、 60 - 80 C 、 60 - 100 35 、俯卧式跳高起跳时,身体重心应 _______。

A 、垂直向上 B 、向横杆方向倾斜 C 、向助跑反方向倾斜 36 、跳远起跳时的腾起角一般为_______ 。 A 、 18 o -24 o B 、 45 o C 、 70 o - 76 o 37 、挺身式跳远空中动作教学时,应以掌握 动作为主_______。 A 、头和躯干 B 、上肢 C 、下肢

38 、撑杆跳高左脚起跳时,双手握竿的位置是_______ 。 A 、左手在上 B 、右手在上 C 、双手齐平

39 、撑竿跳高,用金属竿试跳举竿时,握在下方的手向上滑动至上方手_______ 厘米处。 A 、 5 - 10 B 、 10 - 20 C 、 15 - 20 40 、推铅球滑步结束时,右脚落在圈的中心附近与投掷方向的构成角度约为_______ 。 A 、 45 o B 、 60 o C 、 90 o 41 、推铅球滑步结束时,两脚着地的顺序是 _______。 A 、先右后左 B 、先左后右 C 、两脚同时

42 、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在完成推动作过程时,躯干应做_______ 动作。 A 、挺胸 B 、制动 C 、前倾

43 、背向滑步推铅球比侧向滑步推铅球在技术上的优越性是_______ 。 A 、提高了予先速度,便于发挥力量 B 、提高了出手速度

C 、加长了球在出手前的运行距离

44 、掷标枪时,应在投掷步的_______ 就开始做引枪动作。 A 、第一步 B 、第二步 C 、第三步

45 、投掷步完成引枪后,应使枪尖靠近_______ 处。 A 、头顶 B 、右眉 C 、下腭

46 、掷标枪最后用力动作,应在_______ 时开始。 A 、右脚刚着地 B 、左脚着地后 C 、左脚即将着地 47 、掷铁饼最后用力时,左脚的落地点为_______ 。 A 、在投掷方向的左侧 15 - 20 厘米处 B 、与投掷方向一致

C 、在投掷方向的右侧 10 - 20 厘米 48 、掷铁饼旋转的第一圈的核心是_______ 。 A 、速度快 B 、大幅度 C 、平稳

49 、奥运会(夏季)每隔_______ 年举行一次。 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50 、蹲踞式跳远腾空后容易产生前旋,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 A 、摆动腿的大腿抬的不高

B 、下肢靠近身体重心,旋转半径较短 C 、摆动动作没有做“突停”

51 、跑、跳、投教材在中学各类体育教材中所占的比重_______ 。 A 、最大 B 、最小 C 、一般

52 、通过走跑的交替练习、定时跑、越野跑等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_______ 。 A 、一般耐力 B 、专项耐心 C 、速度耐力

53 、在初中的跳高技术教学中,应先教_______ 技术。 A 、起跳 B 、助跑起跳 C 、过杆落地 54 、决定投掷项目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 ____ A 、出手角度 B 、出手初速度 C 、用力时间 55 、步长是指 --------------________ A 、后蹬距离 B 、腾空距离 C 、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56 、跳跃技术的关键部分是 ______ A 、助跑阶段 B 、起跳阶段 C 、助跑和起跳阶段 57 、在逆风情况下投掷标枪时,出手角和倾斜角应 _______ A 、出手角大些,倾斜角大些 B 、出手角小些,倾斜角大些 C 、出手角小些,倾斜角小些

58 、运动员在径赛项目比赛中犯规,有权决定取消其比赛资格的是 _______ A 、径赛裁判长 B 、总裁判长 C 、检查主裁判

四、填空题

1、第十一届亚运会于 ______ 年在 ______ 举行。

2 、公元前 ______ 年在 ______ 举行了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 ______ 年在 ______ 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4 、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成立于 ______ 年,随后拟定了国际统一的田径 和 ______ 。 5 、中国运动员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曾先后打破过 ______ 项目的世界记录。 6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是 ______ 和 ______ 。

7 、合理的田径运动技术,在动作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符合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的基本规律。

8 、走的一个周期包括 ______ 支撑 ______ 支撑。 9 、跑的一个周期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 10 、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 和 ______ 。

11 、影响后蹬效果的因素有后蹬力量 ______ 、 ______ 后蹬角度和 ______ 。 12 、影响人体跑动的外力主要有重力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13 、根据个人特点,合理调整 ______ 和 ______ 的比例关系是提高跑速的有效途径。 14 、摆臂对跑的动作不仅起 作用,而且还能加强 的效果。

15 、跑的全过程可分为起跑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四个部分。 16 、短跑技术教学的顺序是 ______ 、 ______ 起跑后的加速跑 ______ 和弯道跑。 17 、接力跑传接棒的方法有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 18 、中长跑一般是跑 ______ 一呼气,跑 ______ 一吸气。

19 、跨栏步技术动作是从 至 为止,它包括 ______ 、 ______ 和下栏着地三个动作阶段。 20 、 110 米 跨栏适宜的起跨蹬地角度约为 ______ 度,跨栏步的长度一般约 ______ 米。 21 、人体腾起的初速度是由 ______ 速度和 ______ 速度合成的。 22 、抛射运动的远度公式是 ______ ;高度公式是 ______ 。

23 、腾起角的大小反映了起跳动作中 ______ 与 ______ 的对比关系。 24 、完整的跳高技术可分为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三部分。 25 、背越式跳高助跑路线,一般前段跑 ______ 、后段跑 ______ 。

26 、用走步丈量法,丈量背越式跳高几步助跑路线时,走的步数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步。 27 、在跳高教学中,要把 ______ 与 ______ 相结合的技术做为主要教学环节。 28 、跳远助跑一般设两个标志,第一标志在 ______ 处,第二标志在 ______ 处。 29 、跳远的空中动作一般有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三种。

30 、三级跳远第一跳是用左脚起跳,其三跳的落地脚分别是 ______ 脚、 ______ 脚和 ______ 脚。 31 、撑竿跳高的起跳点一般在 ______ 的投影点下面。 32 、投掷项目的助跑形式可分为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 33 、在抛射公式 中, s 为器械飞行距离, Vo 为 ______ ,a 为 ______ , g 为 ______ 。

34 、影响投、掷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空气阻力。

35 、投掷时要求力作用于器械的路程要长,这个路程主要指 ______ 到 ______ 的这一段距离。 36 、投掷项目器械出手的角度分别为:标枪 ______ ,铁饼 ______ ,铅球 ______ ,链球 ______ 。 37 、超越器械是由 ______ 迅速 ______ 运动,使 ______ 轴超越 ______ 轴而形成的。 38 、投掷器械时,手指拨动器械有助于提高 ______ 和 ______ 。 39 、背向滑步推铅球的预备姿势有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 40 、推铅球技术教学应以 ______ 为重点。

41 、掷标枪最后用力时,应使力量通过 ______ 和 ______ 作用于标枪 上。 42 、投掷步是从 ______ 开始到 ______ 为止。

43 、掷铁饼技术可分为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44 、作用到铁饼上的力应是通过饼的 ,并使铁饼沿 ______ 方向自转。 45 、田径技术教学一般分为 ______ 阶段、 ______ 阶段、 ______ 阶段。 46 、田径教学中典型的直观方法是 ______ 。

47 、投掷项目的教学顺序为:推铅球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48 、田径教学中常用方法有 ______ 法、 ______ 法、 ______ 法和分解法等。

49 、田径运动训练内容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方面。

50 、田径运动训练是全面发展运动员的 ,提高 ______ 等进行的专门教育过程。 51 、身体素质包括: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52 、间歇训练法是要求在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 ______ 的间歇时间。 53 、单周期训练全年分为 ______ 期、 ______ 期和 ______ 期。

54 、规则规定,径赛各项目各赛次之间最少时间间隔为: 200 米 及 200 米 以下各项目 ______ 分钟, 200 米 以上至 1000 米 各项为 ______ 分钟, 1000 米 以上的项目 ______ 。 55 、全能项目各项之间的间隔不少于 ______ 。

56 、编排竞赛日程的方法一般是先 ______ 后 ______ ,先 ______ 后 ______ ,先预赛后决赛。 57 、径赛的距离是从起点线的 ______ 沿至终点线的 ______ 沿。

58 、起跑时,运动员在单项比赛中抢跑 ______ 次,全能比赛中抢跑 ______ 次,即取消比赛资格。 59 、 110 米 跨栏的栏高为 ______ 米,起跑线至第一栏的距离为 ______ 米,栏间距离为 ______ 米,最后一个栏至终点线 ______ 米。

60 、 100 米 跨栏的栏高为 ______ 米,起跑线至第一栏的距离为 ______ 米,栏间距离为 ______ 米,最后一个栏至终点线 ______ 米。 61 、 3000 米 障碍跑全程应越过 ______ 次栏架, ______ 次水池。 62 、分道跑的径赛项目,一般采用按 ______ 计时的方法。

63 、计时员 开表,至运动员 ______ 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 ______ 垂直面瞬间停表。 64 、终点裁判长在与发令员联系之前,应先与 ______ 和 ______ 取得联系。

65 、单项比赛顺风跑风速超过每秒 ______ ,全能项目超过每秒 ______ ,所破纪录不予承认。 66 、远度项目每人按 ______试跳 ______ 为一个轮次;高度项目以 ______ 为一个轮次。 67 、跳高运动员可在 ______ 一高度上请求免跳。

68 、远度项目成绩相同时,应以 ______ 成绩判定名次,如仍相同则应以 ______ 成绩判定名次,余以类推。

69 、铅球比赛中,器械必须 ______ 落在角度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

70 、丈量成绩时,铅球以 ______ 厘米,铁饼和链球以 ______ 厘米,标枪以 ______ 厘米,为最小单。 71 、田赛项目破纪录时,必须经 ______ 复查核实后方能承认。 72 、全能比赛,如有一项弃权则 ______ 总成绩。

73 、团体总分相同时,应以 ______ 多者名次列前,如仍相同则以 ______ 多者名次列前,余以类推。 74 、径赛跑道的分道线宽为 ______ 厘米,分道线计算在 ______ 跑道的宽度以内。

75 、铅球、铁饼投掷圈外两侧延长线的长为 ______ 厘米,线宽 ______ 厘米,线的 ______ 应通过园心,并与落地区中心线垂直。

76 、跑道内、外突沿的高度为 ______ 厘米,其宽度都 ______ 跑道宽度之内。 77 、弯道上各道的起跑线、接力区线等,应使它们的 ______ 线,通过弯道的 。 78 、标枪场地落地区两侧的限制线宽应为 ______ 厘米,该线 在 29 o 角之内。

79 、规则规定,第一条分道计算线应距离跑道内突沿的外沿 ______ 厘米,第二条以外的分道的计算线应距内侧分道线外沿 ______ 厘米。

80 、铅球投掷圈直径 ______ 米。铁饼投掷圈内沿直径 ______ 米。

81 、中学田径教学中,跑的教材包括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内容。 82 、中学田径教材中,跳跃教材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内容。 83 、中学田径教材中,投掷教材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内容。 84 、田径教学中的三基是 ______ 、基本技术和 _______ 。

85 、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 ______ 在 1970 年以 _______ 米的成绩创造了世界记录。

86 、成人女子七项全能比赛顺序是 : 第一天 100 米 栏、 ______ 、推铅球、 _______ 第二天跳远、 _______ 、 800 米 。

87 、 1896 年法国教育家 ______ 倡议召开以田径运动竞赛为主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88 、接力跑的接力区为 _______ 米 , 预跑区为 _______ 米。 89 、步长是由 ________ 、 _________ 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 90 、仲裁委员会一般由 _______ 或 ________ 、 ________ 人组成。 91 、径赛的赛次通常叫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

92 、铅球抵趾板内沿为 _______ 厘米 , 宽为 _______ 厘米 , 高为 ________ 厘米。

93 、成年男子组铅球承认记录的重量 _____ 千克 , 成年女子组铅球承认记录的重量 _____ 千克。 94 、起跑线前伸数与跑道分道的宽度由关系 , 分道越宽 , 前伸数 ______ 。

95 、掷标枪助跑道宽 ______ 米 , 起掷弧半径 ______ 米 , 有效落地区为约 _______ 角的扇形面。 96 、跳远、三级跳远的沙坑 , 宽至少 _______ 米 , 长一般 _______ 米。 97 、竞走是 _____ 支撑和 _______ 支撑交替进行的周期性运动。 98 、常见的安装起跑器的方法有 ______ 式和 _______ 式。 99 、中跑一般是从 ________ 米至 ________ 米之间距离的跑。

100 、提高栏间跑的速度主要是通过 ________ 和改进 ______ 来实现的。 101 、田径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 部分和 部分。 102 、跑是人体 位移的一种基本 形式。

103 、跳跃运动的腾起角,是由 与 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104 、投掷器械时 , 最后用力将力量集中到器械上,铅球是通过 ______ ,标枪是通过 _____ 。 105 、常用的纠正错误动作方法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五种。 106 、当两只秒表所计时间不同时 , 应以较 ______ 的时间为准。

107 、听到“预备”口令后,运动员的 ______ 仍须与地面接触, 不得离开起跑器。 108 、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必须用 ______ 脚起跳。

109 、标枪成绩的测量是从枪尖的______ 触地点取 ______ 量至投掷弧______ 沿,测量应通过投掷弧的 。

五、问答题

1 、田径运动有何特点? 2 、开展田径运动有何意义?

3 、何为运动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两者有何联系? 4 、跑的周期是如何划分的?一个周期中包括哪几个阶段? 5 、重力对人体跑速有何影响? 6 、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跑速有何影响?

7 、蹬摆结合技术对跑(途中跑)的意义是什么? 8 、影响后蹬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 、决定人体跳跃高度和远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 、各项跳跃运动均可分成哪几个紧密相连的运动阶段? 11 、简述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2 、跳跃运动助跑的任务是什么?要求如何? 13 、决定投掷远度的因素有哪些? 14 、影响投掷出手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15 、简述投掷中超越器械的重要意义?如何完成超越器械动作? 16 、在投掷技术中,对最后用力运用有哪些要求?

17 、投掷运动最后用力过程中,要求左脚主动快落的意义是什么? 18 、在田径教学中,如何贯彻直观性原则? 19 、简述田径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20 、田径教学中,预防产生错误动作的方法有哪些? 21 、在田径教学中,纠正错误动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22 、田径技术课产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 、身体训练的意义和要求是什么? 24 、田径运动如何进行战术训练?

25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什么? 26 、准备期的训练任务是什么?有何特点? 27 、竞赛期的训练任务是什么?有何特点? 28 、周训练计划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29 、田径竞赛规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0 、编排记录公告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1 、检录组的任务是什么?

32 、起跑时遇到哪些情况应判为犯规? 33 、终点裁判员怎样才能准确的判定名次? 34 、长距离比赛采用人盯人的记圈方法是怎样进行的? 35 、计时组的工作步骤是什么? 36 、检查组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37 、接力项目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38 、跳部裁判组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39 、高度项目,成绩相等时怎样判定名次? 40 、跳远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41 、跳跃项目应如何丈量成绩?

42 、投掷裁判组一般几名裁判员?其分工如何? 43 、投掷项目应如何丈量成绩? 44 、铅球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45 、简述 5000 米 起点线的画法? 46 、简述标枪场地的画法?

47 、简述就地设计半圆式田径的方法和步骤?

48 、丈量田径场跑道的基准点一般有几个?分别设在何处?有何作用?

49 、在内突沿半径为 36 米 的标准 400 米 田径场上进行 200 米 比赛,求第四道的起跑前伸数是多少?

50 、在内突沿半径为 36 米 的标准 400 米 田径场上进行 800 米 比赛,求第三道的切入差是多少? 51 、通过初步计算,空地的半径 26 米 ,一直段长 71.36 米 ,可设计一个周长为多少米实用半圆式田径场?

52 、简述设计不标准半圆式田径场的步骤和方法?

53 、有一接棒运动员在接力区后 10 米 预跑线起跑,到接力区末端 27 米 处传接棒,传接棒时两运动员相距 1.5 米 ,传棒运动员最后 30 米 的平均速度为 9 米 /秒,接棒运动员从起跑点 27 米 处所需时间为 3.5 秒,求接棒运动员的预跑距离是多少? 54 、起跑后加速跑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55 、简述直道途中跑的教学方法?

56 、简述短跑“坐着跑”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57 、如何克服中长跑的“极点”现象? 58 、合理的过栏技术应符合哪些要求?

59 、 100 米 跨栏跑正确的起跨技术的标志是什么? 60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有什么意义?

61 、简述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62 、背越式跳高形成“坐着过杆”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63 、跳远助跑最后几步的要求是什么? 64 、简述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

65 、跳远助跑步点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6 、简述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滑步技术?

67 、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68 、铅球教学中产生“滑步距离过短”的原因是什么?其纠正方法如何? 69 、简述掷标枪最后用力时,怎样才能形成“满弓”动作?

70 、试分析掷标枪时“超越器械”不充分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71 、田径运动的两种不同属性区别有哪些 ? 72 、田径运动的基础功能 73 、起跑后加速跑的任务 74 、短跑摆腿动作的作用和要求

75 、不同跳跃项目对起跳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76 、中学 田径运动成绩考核评价应考虑哪些内容? 77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时,如可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 78 、中学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为什么要以完整练习法为主 ? 79 、简述田赛远度项目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80 、简述全能项目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81 、简述团体总分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82 、接力跑项目的比赛哪些属于犯规情况 83 、如何处理田径比赛中的受阻问题? 84 、编排竞赛日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85 、 试述现代中长跑训练的主要特点 86 、试述对起跨攻栏技术的要求

一、名词解释

1 、是田赛和径赛的合称。是比高度、比远度、比速度的项目。 2 、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 3 、用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叫田赛。

4 、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发挥人体的最大能力,从而产生最大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5 、运动技术的经济性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使用人体的能量。

6 、指的是人们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表现的本领。

7 、它是人体的运动的一种形式,是指多次循环或重复做某一相同的动作,每循环或重复一次为一个周期。

8 、指的是所完成的动作接近技术的好坏的程度。

9 、人体的内力指的是人体运动时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 10 、外力是指人体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物体对人体作用的力。 11 、是指跑时两脚着地点间的距离。 12 、是单位时间内两腿交换的次数。

13 、后蹬腿的力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和地面之间构成的夹角叫后蹬角。

14 、在走、跑过程中,身体重心轨迹有上下、左右的波动,其上下波动的差数称重心波动差。 15 、人体做空中动作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身体其它一些环节所做的一些相应的补偿动作,这种补充动作所起的作用称为补偿作用。

16 、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17 、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腾起离地瞬间的速度。 18 、投掷器械出手后飞行的方向线与同侧水平面的夹角。

19 、在投掷运动最后用力前,人体支撑点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远远地落在后面的身体姿势。

20 、最后用力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出手点之间的距离叫工作距离。

21 、投掷运动中,器械出手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称地斜角。

《田径》试题答案 22 、是指器械的纵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23 、是指在投掷运动技术中,当助跑(包括滑步和旋转)结束后,按由下肢到上肢的正确用力顺序,通过投掷臂和手的动作,以最大的作用力和最快的速度将器械抛射出去这一动作过程。 24 、是指发展力量、耐久力、速度素质以及灵敏、协调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25 、也称全面身体训练,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对于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有重要作用的身体训练。

26 、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叫专项身体训练。 27 、指的是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的影响下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程度。

28 、是指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承受力的练习。

29 、在训练过程中和训练比赛结束时消除身体疲劳的练习叫恢复训练。 30 、是指跑道的内外边的突起边沿。

31 、用来计算各条分道周长的线叫计算线。也就是运动员实际跑的线。

32 、将跑道的直段和曲段分开,并且与纵轴线垂直相交于园心的两条线称直、曲段分界线。 33 、在部分分道跑的径赛项目中,当跑过规定的弯道路程之后,第一分道以外的各分道运动员在往里道切入时多跑的路程叫切入差。

34 、为使运动员在分道比赛中跑的路程相等必须把第一分道以外的各分道多跑的路程从第一分道起点处向前伸出去,各分道前伸的长度就叫该分道的起跑线前伸数。

35 、径赛项目的“赛次”是指预赛、次赛、复赛和决赛。即竞赛过程的顺序,也是径赛项目比赛阶段。 36 、是就田赛项目而言,高度项目以一个高度为一轮次,一个高度有三次试跳机会;远度项目,以所有运动员按顺序试跳或试掷完一次为一轮次。

37 、在径赛的各赛次中,按成绩录取最后名次时,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成绩相等,对下一赛次人数有影响,总裁判长指定成绩相等者重新比赛,这种比赛通常称为附加赛。

38 、在高度项目比赛时,运动员在某一轮次或该轮次的某次试跳机会中申请不跳为免跳,运动员申请“免跳”后可参加下一轮次比赛。

39 、跑时,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胸闷吸吸困难,跑速降低而难于继续坚持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即通常所说的“极点状态”。

40 、跳远腾空时,保持蹬离地面瞬间的身体姿势。即腾空初期,身体保持“跨步”姿势。 41 、指从脚着地起至脚离地止。 42 、指从脚离地起至另一脚着地止。

43 、指自后蹬脚离开地面起至膝摆到髋臼垂直下方止。 44 、指自膝和髋臼成垂直起摆至脚着地止。

45 、指自脚着地(成本撑)到身体重心与地面成垂直止。 46 、指自脚和身体重心成垂直到后蹬离地止。 47 、是指从一个姿势开始又回到这个姿势的循环动作。

48 、是指脚着地后为了减少阻力,所做的屈膝、屈踝等相对的放松缓冲。

49 、 也叫中线,它把田径场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绘图和修建场地时必须以这条线为基线。 50 、是指线的中点,即场地的中心。

51 、指投掷物飞行的轨迹与地面形成的角度。 52 、是指投掷物与地面成的角度。

53 、指的是连结两个弯道的那部分直道,一个直段长等于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 54 、是指完整的直跑道,半圆式田径场有两个直道,供直道比赛项目使用。 55 、是内突沿的外缘与外突沿的内缘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 56 、两条分道线之间一个跑道的宽度。 57 、两条相邻跑道的分界线宽 5 厘米。

58 、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叫背越式跳高。 59 、人体通过助跑、起跳后在杆上成俯卧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叫俯卧式跳高。

60 、是在助跑以后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其中第一跳为单足跳、第二跳为跨步跳、第三跳用双脚落入沙坑内。

61 、撑杆跳高是通过持竿助跑获得动能,然后借助撑竿将动能转换为撑杆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力,把人体送上高空腾起过杆、落地的一项运动。

62 、适量性身体锻炼原则 , 就是身体锻炼要有适宜生理负荷的原则 . 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 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对增强体质要起良好的作用。

63 、正弦丈量法也叫直弦丈量法 . 它是一种已知弧长 , 然后用正弦定理计算其弦长 , 再以弦量弧进行丈量弯道上长度的方法。

64 、余弦丈量法是根据任意三角形中 ,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 , 应用余弦定理计算角的对边长度来丈量弯道上长度的方法。

65 、讲解法是指教师用语言来表达田径运动技术动作 , 与示范法结合 , 可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田径运动项目的正确技术概念以及教师用语言来表达动作的方法、要领 , 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练习。 66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的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 , 与讲解法结合 ,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 了解动作的方法、要领 , 以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练习。 67 、完整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全过程 , 以完整的形式进行练习。

68 、分解练习法是把完整的田径运动技术过程 , 分解为几个部分 , 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进行练习 , 最后再把各部分动作联系、完整起来。

69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70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指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 , 针对学生可能或已经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 采取有效的措施 , 防止错误动作产生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71 、间歇跑是由跑的距离、速度、次数间歇时间、间歇方式等五个因素组成的一种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 72 、直接指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动作 , 在学生进行练习错误动作产生之前 , 向学生发出语言提示和信号 , 引起学生的注意 , 从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73 、诱导法是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 , 采用诱导性练习、模仿性练习或专门性练习 , 使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提高相应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 , 从而纠正错误动作。 74 、身体锻炼是指用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

75 、田径运动锻炼是指用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手段 , 进行身体锻炼 , 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目的的过程。

76 、推铅球是单手持球置于锁骨窝处 , 站立在投掷圈的后部 , 经过滑步 , 用全身的力量和最快的出手速度 , 把铅球推出可能获得远度的投掷项目。

二、 判断题

1 、( t ) 2 、( t ) 3 、( f ) 4 、( t ) 5 、( f ) 6 、( f ) 7 、( f ) 8 、( t ) 9 、( t ) 10 、( t ) 11 、( f ) 12 、( f ) 13 、( t )14 、( f ) 15 、( t ) 16 、( f ) 17 、( f ) 18 、( f ) 19 、( t ) 20 、( t ) 21 、( t ) 22 、( t ) 23 、( f ) 24 、( t ) 25 、( f )26 、( f ) 27 、( f ) 28 、( t ) 29 、( f ) 30 、( f )

31 、( t ) 32 、( f ) 33 、( t ) 34 、( f ) 35 、( t ) 36 、( f )37 、( t ) 38 、( f ) 39 、( t ) 40 、( t ) 41 、( f ) 42 、( t ) 43 、( f )44 、( f ) 45 、( f ) 46 、( f ) 47 、( f )48 、( f ) 49 、( f ) 50 、( f ) 51 、( t ) 52 、( f )53 、( f ) 54 、( t ) 55 、( f )56 、( f )57 、( f ) 58 、( f ) 59 、( f )60 、( t ) 61 、( t ) 62 、( t ) 63 、( f )64 、( t ) 65 、( f ) 66 、( t ) 67 、( f ) 68 、( t ) 69 、( t ) 70 、( t ) 71 、( t ) 72 、( f ) 73 、( f )74 、( f ) 75 、( t ) 76 、( f ) 77 、( t ) 78 、( f ) 79 、( t ) 80 、( f ) 81 、( t )82 、( t )83 、( t )84 、( t ) 85 、( t ) 86 、( f ) 87 、( t ) 88 、( t ) 89 、( f ) 90 、( f ) 91 、( f )92 、( t )93 、( f )94 、( f )95 、( t )96 、( t )97 、( f )98 、( f ) 99 、( f ) 100 、( f ) 101 、( f ) 102 、( t )

三、选择题

1 、 A 2 、 C 3 、 B 4 、 C 5 、 C 6 、 A 7 、 C 8 、 A 9 、 B 10 、 C 11 、 B 12 、 C 13 、 C 14 、 B 15 、 B 16 、 C 17 、 C 18 、 A 19 、 A 20 、 C 21 、 A 22 、 B 23 、 B 24 、 B 25 、 A 26 、 A 27 、31 、 C 32 、 A 33 、 A 34 、 C 35 、 B 36 、 A 37 、40 、 C 41 、 A 42 、 B 43 、 C 44 、 A 45 、 B 46 、49 、 B 50 、 B 51 、 A 52 、 A 53 、 A 54 . b 55.c 56.b 57.c 58.a

四、填空题

1 、 1990 、中国北京 2 、 776 、希腊 3 、 1886 、希腊

4 、 1912 、竞赛项目、竞赛规则 5 、郑风荣、倪志钦、朱建华、跳高 6 、经济性、实效性

7 、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 8 、两次单脚支撑、两次双脚支撑 9 、两次单脚支撑、两次腾空 10 、步频、步长

11 、后蹬速度、后蹬方向、后蹬的蹬伸程度。 12 、空气阻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 13 、步长、步频 14 、放松协调、蹬地

15 、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 16 、途中跑、起跑、冲刺跑 17 、下压式、上挑式 18 、两三步、两三步

19 、起跨腿着地攻栏、摆动腿下栏着地、攻栏、栏上动作 20 、 68 o -70 o 3.5 - 3.6 米 21 、水平、垂直 22 、 、

23 、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24 、助跑、起跳、过杆落地 25 、直线、弧线 26 、 5 、 6 、 7 27 、助跑、起跳

28 、起点、倒数 6 - 8 步 29 、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 30 、左、右、双

、 B 29 、 B 30 、 C 、 B 39 、 C 、 A 48 、 B

C 28 C 38 C 47 31 、握竿点 32 、直线、旋转

33 、出手时的初速度、出手角度、重力加速度 34 、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 35 、助跑结束、器械出手

36 、 28 o -33 o 、 30 o -36 o 、 38 o -42 o 、 42 o -44 o 37 、下肢、向前、髋、肩 38 、出手速度、器械的稳定性 39 、高姿、低姿 40 、最后用力

41 、手臂、手指、纵轴 42 、第二标志、最后用力结束

43 、握法、预摆、旋转、最后用力、维持身体平衡 44 、几何中心、顺时针 45 、学习、掌握、提高 46 、示范法

47 、标枪、铁饼、链球 48 、讲解、示范、完整

49 、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理论教育 50 、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成绩 51 、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 52 、严格规定

53 、准备、竞赛、过渡

54 、 45 ¢ 、 90 ¢ ,不在同一天举行。 55 、 30 分钟

56 、径赛、田赛、全能、单项 57 、后、后 58 、 2 、 3 59 、 1 . 067 、 13 . 72 、 9 . 14 、 14 . 02 60 、 0.84 、 13 、 8.50 、 10.50 61 、 28 个、 7 次 62 、道次

63 、见枪烟或火光、躯干、后沿 64 、检查长、计时长 65 、 2 米 、 4 米 66 、顺序、一次、一个高度 67 、任何

68 、次优、第三优 69 、完全、内沿 70 、 1 、 2 、 2 71 、总裁判长 72 、不予计算

73 、破纪录、获第一名 74 、 5 、内侧 75 、 75 、 5 、后沿 76 、 5 、不计入 77 、延长、圆心 78 、 5 、不计算 79 、 30 、 20 80 、 2 . 135 、 2.50 81 、发展跑的能力、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和障碍跑 82 、发展弹跳能力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急行跳高、急行跳远 83 、发展力量和投掷能力的练习,投铅球和投手榴弹。 84 、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85 、倪志钦、 2.29 米 86 、跳高、 200 米 、掷标枪 87 、皮埃尔德 . 顾拜旦 88 、 20 、 10 89 、后蹬距离、着地缓冲距离 90 、 3 、 5 、 7 91 、预、次、复、决赛

92 、 121—122, 11.2—11.6, 9.8—10.2 93 、 7.26, 4 94 、越大

95 、 4, 8, 29 度 96 、 2.75, 6—9 97 、单脚 , 双脚 98 、普通式 , 拉长式 99 、 800 至 3000 100 、步频 , 跑的节奏 101 、理论、实践 102 、水平 运动 103 、垂直速度 水平速度 104 、重心 纵轴

105 、直接指示法,直接帮助法,降低练习条件法,练习条件限制法,诱导法 106 、差 107 、双手 两脚 108 、单

109 、首次 直线 内 圆心

五、问答题

1 、答: 1 )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的项目。

2 )它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速度和力量,或是在较长时间内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工作。 3 )运动强度大、比赛紧张激烈、竞争性强。

4 )项目多、锻炼形式多样;不受场地、人数、年龄、性别、季节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便于广泛开展。 2 、答:经常系统科学地参加田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器官的机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与工作能力。

通过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可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与运动成绩,能够全面发展人体素质是发展各项运动的基础。 通过田径运动的教学和训练,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3 、答: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发挥人体最大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运动技术的经济性是指动作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的使用人体的能量。

为了提高技术动作的实效性,在技术动作过程中,须消除多余动作,并在预备动作和次要动作阶段尽量节省力量,以便在技术的主要阶段增大用力程度,充分发挥身体素质的作用,以达到表现出更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 、答:跑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复步。在一个动作周期中包括两次单腿支撑和两次腾空。单腿支撑阶段又可划分为前支撑阶段(即着地缓冲阶段)和后支掌阶段(即后蹬阶段)。前后支撑阶段是以身体重心移至支撑点垂直上方为分界线;腾空时期可划分为后摆阶段和前摆阶段。后摆与前摆动腿的膝关节处于支撑点的垂直面为分界线的。

5 、答:在前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处在支撑点的后面,重力起阻力作用,即对跑速起减速作用;在垂直部位时,身体重心在支撑点垂直上方,支撑力与重力相平衡,对跑速无影响;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在支撑点前面,重力起动力作用,即对跑速有加速作用;弯道跑时,人体向内倾斜,利用重力获得向心力,使人体顺利地沿着弯道跑进。

6 、答:人体跑动时支撑腿作用于地面,因此产生了支撑反作用力,它于支撑腿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跑时,支撑反作用力与运动方向一致时,便成为人体前进的动力。反之则成为向前跑进的阻力。当人体处于垂直支撑部位时,支撑反作用力与重力平衡,即不起动力作用,也不起阻力作用。 7 、答: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加快摆动腿的前摆幅度和速度,对于增大支撑反作用力、减小支撑腿的后蹬角度,增大水平速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运动轨迹的上下波动,为加快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8 、答;后蹬的力量,从公式 F = ma 中看出,作用力越大,其加速速度也越大。 后蹬的速度:后蹬的速度越快,后蹬时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就越大,其加速度就越大。

后蹬的方面:后蹬的方向应力求与人体跑进的方向一致,如果偏左或偏右,都会产生分力,影响后蹬的效果。

后蹬的角度:是由人体结构的特点及身体素质水平决定的,一般短跑后蹬角度为 47 o -50 o 左右。 9 、答:腾起初速度:根据斜抛运动的规律,跳跃的高度和远度与腾起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腾起角:根据斜抛运动的原理,跳跃的高度和远度与腾起角有密切有关系,即在初速不变的情况下,腾起角大小不同,跳跃的高度和远度也不相同。在腾起角适宜的条件下,初速度越大跳的会越高或越远。 10 、答;各项跳跃运动可以分成三个紧密相联的动作阶段:人体向前水平移动阶段,技术上叫助跑;从向前水平移动转变为向前上运动队伍,技术上叫腾空与落地。

11 、答:起跳时,通过摆动腿及两臂的迅速向上摆动所产生的动量,增加对支撑点的压力,从而能获得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摆动动作合理的配合蹬伸动作,能提高起跳的效果,提高身体重心的位置和加快末稍关节的蹬伸速度,起跳腿蹬离地面的瞬间,摆动动作的突然制动可利用惯性力的作用,保持较高的腾速度。

12 、答:助跑任务是,人体通过向前跑进,产生必要的水平速度,为预定的方向跳得更高更远创造条件。 助跑要求:

1 )助跑速度应以能顺利地完成改变运动方向的任务来原则进行控制。

2 )助跑最后能准确地跳上起跳点。要求跑的步幅和节奏稳定,从开始起跑注意步幅稳定,上体适当前倾,摆臂有力。最后几步时,上体正直,适当降低身体重心,加速的节奏更加明显。

13 、答:出手的初速度:根据斜抛运动原理,当出手角一定时,出手速度越大,器械飞进的距离越远。 适宜的出手角度:由于地斜角和空气阻力的影响,适宜的出手角是 45 o - b 。 出手高度:在初速度一定和出手角度适宜的情况下,增大出手高度时对增大投掷距离有一定影响。 空气阻力:器械在飞进中所受空气阻力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器械飞进的远度。

14 、答:作用于器械上有效力量的大小。作用于器械上的有效力越大,器械获得的初速度越大;作用于器械的路程和时间。在一定的路程中作用的时间越短越好;在一定时间内,作用的路程越长越好;正确而熟练的技术动作;良好而全面的身体素质。

15 、答:超越器械:是为了形成最后用力时的良好姿势,使最后用力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出手点有较长的工作距离;正确的超越器械动作,应在均匀加速的助跑中完成。在助跑的后阶段,身体的下肢要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赶超到器械的前面,并更加扭紧(或伸展),使器械落在身体的后面,形成身体下肢在前,上肢在后的倾斜姿势。

16 、答:助跑结束时左脚 要主动快落(以右手投掷为例)做稳固而有力的制动支撑,最后用力和助跑动作要紧密衔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要有正确的用力顺序,即从右腿的蹬转开始,送髋、抬体、转体,最后通过手臂动作快速将器械掷出;要有最大的有效工作距离;要有正确的出手动作,以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和适宜的出手角度,器械出后后能维持身体平衡。

17 、答:左脚主动快落要以缩短两脚着地的时间间隔,更快地形成两脚稳固的支撑,使助跑与最后用力紧密衔接,有利于及时进行投掷,两脚稳固的支撑能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从而达到理想的用力效果,能更好形成“超越器械”姿势,并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18 、答: 1 )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选取示范动作及教具,尤其是对那些动作较为复杂的技术。 2 )示范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和位置,使学生既能看清示范动作又保证安全。

3 )正误对比也是运用直观性原则的方法之一,通过正误对比的示范,可使学生互相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动作。

19 、答: 1 )对技术动作概念不清。对初学者来说,概念不清楚,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的。 2 )身体素质较差。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即使概念清楚,动作仍然会出现某些错误。

3 )思想过度紧张或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种是在做动作之前,认为某一动作可以会发生滑、碰、摔等情况,因而存有戒心,不按要领做,以致出现错误动作;另一种是突然变化的开始阶段能做出正确动作,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后,也会出现错误动作。

20 、答: 1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技术、理解能力、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等),仔细分析可能产生概念不清或错误动作,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讲解要简明具体、通俗易懂,恰到好处。 3 )示范动作要正确、清楚、轻松、自然。

4 )课的组织要严密,要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学生要有安全措施和规定。

5 )对学生要亲切、关心和耐心,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技术动作,多肯定其成绩,增强其信心。 6 )要多注意理解能力较差、身体素质较差以及热衷于追求运动成绩和学生的动作,防止错误动作的形成 . 21 、答; 1 )要尽可能做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要就错误动作现象找原因,采取治本的方法。 2 )同时出现较多错误动作时,要分清哪是主要的错误动作。

3 )对学生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一般不宜立即指出,应强调该动作应样做,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得到纠正。

4 )纠正错误动作,不单纯是分析原因和选择手段问题,其中还有教法问题。

5 )对某些原地、有支撑、能分解和能停顿的动作有错误时,可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对有腾空的,不能分解的动作有错误时,可采用诱导性的方法;对某些超过或达不到应有程序的错误动作,可采取限制或诱导的方法纠正。

22 、答: 1 )在练习中因滑、摔、绊、碰、撞及拉、扭自我产生的伤害,多是因准备活动内容不当或做的不充分,练习时用力过猛,对技术动作理解有误;课的组织不严密,要求不严,场地器材的检查不细,布置不合理;注意力不集中,随意做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身体过于疲劳以及服装不当等。 2 )在练习中自己伤了他人或他人伤了自己,多是由于身体过于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时随意走动,不按规定的方向、动作、口令和场地进行练习。

23 、答: 1 )增进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型态等。

2 )①身体训练要全面;②身体训练要在全年和多年训练中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③身体训练在全年中的比重,要因时间、任务、项目和人民而异。

24 、答: 1 )平时训练时,要严格要求运动员合理使用自己的力量; 2 )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如风、雨、炎热、寒冷和不同场地等)进行战术训练; 3 )在同强手比赛中培养运动员不畏强手,正确运用战术的能力; 4 )赛前要分析主要对手的能力和特点,客观估价自己的能力; 5 )周密研究比赛条件,确定自己的战术和成绩指标及战术方案。

25 、答:田径比赛不仅消耗体力,而且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通过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机能和个人心理特征都得到良好的发挥。

为使运动员精力旺盛,充满斗志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为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和优异的成绩进行适宜的心理准备和调节。

26 、答: 1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改进技术,培养意志品质,为竞赛时期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打好基础。

2 )运动量相对较大,强度适宜。训练期长,注重身体训练,完整技术占一定比例。注意训练节奏的安排。

27 、答: 1 )强化专项素质和提高专项能力,巩固与提高专项技术;提高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争取优异的成绩,丰富比赛经验。

2 )保持身体训练的能力,加强专项训练;注意训练质量;提高专项训练的强度;注意恢复训练。 28 、答: 1 )确定本周的训练任务,各项训练内容的比重、训练次数和时间。 2 )各次训练课的任务和具体安排。 3 )主要训练手段、运动量和强度的节奏。 4 )在确定本周计划时应根据阶段任务、上周计划完成情况及本周实际情况来确定。

29 、答: 1 )根据组织方案拟定运动会的名称、目的要求、比赛日期及地点,参加单位及组别。 2 )比赛项目。 3 )参加比赛办法。包括每单位可参加多少人,每人可报几项,每项可报几人及参加者的资格问题。 4 )报名办法。规定报名截止日期,报名条件及身体体检规定等。 5 )计分及奖励办法。说明各项录取的名额,单项、集体项目、全能和破纪录、团体总分的计算与奖励办法等。 6 )比赛规则。 7 )参加单位应注意事项及各队报到日期等内容。

30 、答:在竞赛开始前编排竞赛秩序册,准备比赛所需用的各种表格;竞赛中及时公布比赛成绩,排出次、复、决赛的秩序和名次;竞赛结束后统计和整理成绩纪录,编印大会成绩册。

31 、答: 1 )赛前布置好检录处,准备好所需用品,拟定运动员须知、编印径赛检录及入场时间表,校对运动员卡片和检录表,了解各项径赛项目起点和接力区。

2 )准时点名,凡点名不到者均应取消其比赛资格,处理请假问题,检查运动员的服装、号码、钉鞋等是否符合要求。

3 )组织运动员抽签决定道次,抽签后不得更改。

4 )引导各项参赛运动员到达比赛起点处,并向助理发令员说明缺席情况。

5 ) 接力项目比赛,应将运动员分别带到接力区,并将检查录单交给各接力区的检查员。 32 、答; 1 )“各就位”或“预备”口令发出后,运动员迟迟不做预备姿势,故意延时间者。 2 )鸣枪前,运动员的手或脚离开原来的位置者。 3 )在鸣枪的同时起跑者。

4 )“预备”口令发出后,用声音或动作干扰或影响其他运动员起跑者。

33 、答:终点裁判员要在运动员上道时认真看清各道运动员的服装、体形等特点,做到心中有数。鸣枪后,要全神贯注地观察运动员跑进的情况变化。当运动员进入距终点 30 米 时,裁判员应初步观察出运动员的前后差距。当距终点 20 米 时,裁判员要预找出自己判定的名次的位置,并看清特点及所在道次。当距终点 10 米 时,裁判员用主光观察运动员的位置有何变化,余光看着终点线。当进入 5 米 线时,裁判员主光盯着终点线,余光看着运动员。在运动员撞线后,要看清道次,仍要盯随并记住该运动员所在的道次和号码。判定运动员到达终点的标准,是以运动员的躯干任何部位触及终点线后沿垂直面为标准。

34 、答:当裁判员和运动员人数差不多时一般均用此法。每一名裁判员负责记一至三名运动员,比赛前,将所记运动员的号码填在记圈表上,鸣枪后,当所记运动员跑到每圈结束处,即画法印在记圈表上的所跑过的圈数。并告诉该运动员的剩余圈数。当运动员跑至最后一圈距终点约四五 十米 时,应把所到运动员的号码告诉裁判长,以便及时用手势和口令示意该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如与计时组配合,记录运动员每圈累计成绩、效果更佳。

35 、答: 1 )每组比赛开始前,计时长将卡片发给每个计时小组长,计时员应熟悉比赛项目。本跑道运动员号码和特点。

2 )当计时长通知“运动员上道”号令时,计时员要注意起点区,作好按表的准备,当听到“各就位”口令时要注意发令号的动作;待发令员举枪时计时员应按下第一道簧;见到枪烟(光)的同时,开动跑表。并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如发生故障,应报告计时长。

3 )当运动员跑至终点线 20 米 时,计时员要注意所记运动员,并按下第一道簧,当距终点线 10 米 时,主光看终点线,余光看运动员,当其躯干一触及终点线后沿垂直面时立即停表。并盯计时运动员看请所计取的成绩,并填写“计时报告表”和卡片。

4 )如遇破记录时,计时长应审查并请径赛裁判长和总裁判长验表并签字。

5 )计时长应在比赛结束后,迅速收回成绩卡片,经审查、核对、修正准确无误后再下达“回表”的口令,否则记时员不得私自回表。

36 、答: 1 )掌握竞赛日程中径赛项目的顺序,熟记各项径赛规则。

2 )比赛中检查运动员有无犯规情况。如遇运动员犯规,应立即报告检查长,待检查长提出处理意见后,填写“检查报告表”交径赛裁判长。

37 、答: 1 )未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的。 2 )脱手掉棒后,不是由原掉棒人捡起的。 3 )通过推动跑出或接受其他方式助力者。 4 )用抛、掷的方式传接棒者。

5 )传棒后,离开跑道时阻碍他人跑进者。 6 )未持棒到终点者。 7 )一人跑两段距离者。

38 、答: 1 )在赛前严格检查场地、器材、用具和设备,使其符合规则要求。

2 )各项比赛开始前 20 分钟到检录处点名,并检查运动员号码、服装、钉鞋和自备竿,然后带领运动员到比赛场地。

3 )向运动员宣布试跳顺序、起跳高度和升高计划及注意事项,并组织运动员试跳。

4 )裁判员检查各项有效成绩的丈量,复核最后成绩。遇破纪录时必须核实场地、器材和成绩等。报告田赛裁判长,并请总裁判长到现场审核。

5 )裁判员应判定运动员的试跳是否有效。并丈量和记录每次试跳的有效成绩,高度项目,每次升高时均应精确丈量,并向运动员宣布。丈量成绩时,须有一名裁判员在起跳点检查丈量,以资核对、记录成绩至少要有两名裁判员负责,在每轮结束时,要核对记录。 6 )掌握运动员的试跳顺序,维持好起跳区的秩序。

39 、答; 1 )在出现成绩相等的高度中,试跳次较少者名次列前。

2 ) 如成绩仍相等,在包括最后跳过的高度在内的全赛中,试跳失败次数少者名次列前。

30 如成绩仍相等,如涉及第一名时,则令成绩相等的运动员在其造成成绩相等的失败高度中的最低高度上,每人再试跳一次,如仍不能判定,则横杆应提升或降低,跳高为 2 厘米,撑竿跳高 5 厘米,他们应在每个高度上试跳一次,直到决出名次为止。决定名次的试跳,关运动员必须参加,如涉及其他名次时,成绩相等的运动员名次并列。

40 、答: 1 )助跑或起跳时,身体任何部分触及起跳线前的地面或在橡皮泥显示板(沙台)上留有痕迹。

2 )从起跳板两端之外,不论是在起跳线延长线的前面或后面起跳者。

3 )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以外的地面,而水坑外的触及点比沙坑内的最近触点离起跳线近者。 5 )采用任何空翻姿势者。

41 、答: 1 )高度项目:丈量成绩时,须用木尺或高度测量器与地面垂直,由地面量至横杆上沿的最底部位计算成绩。

2 )远度项目:丈量成绩时,须从运动员身体任何部分着地的最近点于起跳线或起跳线的处长线成直角丈量。

高度和远度成绩,均以 一厘米 为最小单位,不足 一厘米 不记。

42 、答:一般运动会投掷裁判组需 7 名裁判员。其中 1 人为小组长;内场裁判员 4 人,其中 1 人为主裁判,主管旗示、判定运动员试掷是否有效,宣布运动员有效试掷成绩;记录员 2 名,负责检录,通知运动员准备试掷,记录每次试掷成绩与情况。另 1 人负责操纵电动显示牌和时限器,检查校对记录员的记录是否准确; 1 人为内场丈量员并协助主裁判工作。外场裁判员 3 人,其中 1 人为外场主裁判,主管旗示,判定器械落点是否有效, 1 人专看器械落点,并指挥服务员将器械送回内场。 1 人为外场丈量员,负责有效成绩的丈量。标枪裁判组内外场可各加 1 名裁判员,内场 1 名协助丈量成绩,外场 1 人专判标枪落地是否有效。服务员 2 名。

43 、答: 1 )丈量铅球、铁饼、链球的成绩时,应从器械落地的最近点,取直线通过投掷圈至圈心,以最近点至投掷圈内沿之间的距离为准。

2 )丈量标枪成绩时,应从标枪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通过起掷孤至圆心,以最近点至起掷孤内沿之间距离为之准。计量成绩时,铅球以 1 厘米为最小单位,不足 1 厘米不计。铁饼、链球、标枪应以 2 厘米为最小单位,不足 2 厘米不计。

44 、答; 1 )投掷过程中,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分触及圈外的地面,或触及抵趾板上面或投掷圈的上沿。

2 )将铅球移至肩下,或从肩后抛掷者。

3 )试掷过程中,铅球脱手掉在圈内或落地区外者。 4 )铅球落在角度线上或线外区域者。 5 )器械掷出后尚未落地即走出投掷圈者。

6 )投掷结束后,走出时最先接触铁圈或圈外面的第一脚,必须完成落在圈外白线直径的后面。 7 )无故延误时间者。

45 、答:在第三直、曲段分界线上,从内突沿的外沿向外丈量 0.30 米 得一点;然后从该点向前在弯道计算线上丈量 30 米 ,以该点为圆心,向外画一个逐渐展开的弧线,直到与弯道第八道外边相接,该弧线为起跑线的后沿。用同样方法以 33 米 为半径,在起跑线后画集合线。

46 、答: 1 )向投掷方向确定一纵横线,向纵轴线两边各画一条 5 厘米宽的直线,两线平行,相距 4 米 ,为助跑道。

2 )在助跑道的两边线上适当的位置上取两点,分别以两点为圆心,以 8 米 为半径,向后在助跑道的中间画孤相交于一点,该点为起掷弧的圆心。并以该点为圆心以 8 米 为半径,画弧确定起掷弧。 3 )把起掷弧的圆心与起弧两端连接并向外延长,即构成标枪落地区,落地区的角度约 29 度,起掷弧线宽为 7 厘米,以起掷弧两端外各画长 0.75 米 ,宽 7 厘米的直线。 47 、答: 1 )丈量空地可利用面积的长度和宽度。 2 )根据空地的长和宽,先设跑道分道数和余地。 3 )根据空地长和宽,初步计算弯道的半径,弯道长、直道长及跑道第一分道线周长并高整为整数。 4 )设计确定后,可绘制相应比例的场地平面图。 5 )根据平面图在现场进行测绘,画出场地平面图。

48 、答: 1 )丈量田径场跑道的固定基准点一般有六个。其中四个基准点分别设在四个直、曲段分界线与内突沿外交点处。另外两基准点在纵轴线与两个弯道内突沿外沿的交点处。

2 ) 基准点的设置,缩短了丈量的量程,为提高丈量的精确度和提高效率带来极大方便。 49 、答:已知:半径 36 米 ,分道宽 1.22 米 。 解:第四道的起跑前伸数 = a[ ( n-1 ) D-0.1] = 3.1416 × 3.56 = 11.18 (米)

50 、答:已知:半径 36 米 ,一直段长为 85.96 米 ,分道宽为 1.22 米 。 解:第六道切入差应为: 85.96 - = 85.96 - = 0.21 米

51 、答:已知:半径 26 米 ,一直段为 71.36 米 解:半圆式跑道周长: =两个弯道长+两个直道长

= 2 × 3.1416 × 26.30 + 2 × 71.36 = 165.24+142.72 = 307.96 (米)

52 、答: 1 )丈量空地长和宽 2 )初步计算跑道内突沿的半径 r; r= 地宽- 2 (余地+跑道宽)/ 2 3 )计算两个弯道第一分道计算线长 C : c= 2a (r+0.30) 4 )计算直段长:

一直段长=空地长- 2 (余地+跑道+ r ) 5 )计算跑道全长:

跑道全长=两个直段长+两个弯道长

6 )确定跑道长:如计算的跑道周长不足整数,需变更周长,一般是改变直段长,而半径不变。 53 、答;已知①接棒运动员跑 27 米 处所需时间为 3.5 秒 ②传棒运动员最后 30 米 的平均速度为 9 米 /秒 ③传接时两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 解:接棒运动员的预跑距离为: 9 米 × 3.5 -( 27 米 -1.5 ) = 31.5 - 25.6 = 6 米

54 、答:①加速跑的特点是上体前倾较大,随跑速的加快逐渐抬起。②加速阶段的步频较快而步长是逐渐加大至进入途中跑才稳定下来。③加速跑的距离与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有关,一般 20 米 后已达到发挥速度进入途中跑。 55 、答:①学习摆臂技术。

②学习用前脚掌着地的富有弹性的慢跑。 ③学习中等速度的反复跑 60 - 100 米 ④学习加速跑 60 - 100 米 ⑤学习行进间跑 30 - 60 米

56 、答:产生原因:①后蹬动作概念不清 ②上体过于前倾、含胸、塌腰

③腰腹肌松驰,髋关节柔韧性差,后蹬时髋部前送不充分 ④后蹬不充分,支撑腿力量差 纠正方法:

①讲清后蹬腿在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的用力顺序,注意以脚趾“扒地”离开地面。 ②多做跑的专门练习,并过渡到加速跑 ③加强腰背腹肌力量的训练

57 、答:在跑进中运动员有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疲劳不适的“极点”现象,当“极点”出现时,一定要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跑下来,并注意加深呼吸,适当调整跑的速度和节奏,坚持跑一段距离后,“极点”现象会慢慢消逝。

58 、答:①起跨前应保持已达到的水平速度

②过栏后水平速度下降不大,使过栏与栏间跑衔接起来

③起跨时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将垂直速度减少低到最小程度,身体重心腾起角不超过 15 度 ④起跨与下栏保持较高的身体支撑姿势,减少过栏与栏间跑身体重心的波动差。

⑤过栏各阶段的动作力求积极、协调、平衡、衔接、连贯,既有一定的动作幅度,又能发挥较高的动作速度。

59 、①起跨前要获得一个较高身体重心位置 ②适宜的起跨距离,一般起跨点距栏约 2 - 2.2 米

③起跨离地前身体重心积极前移,保持适宜的起跨角度,约 70 o 为宜 ④充分高摆摆动腿,加大两腿夹角 ⑤全身各部分动作连贯,配合协调

60 、答:①采用弧线助跑,由于身体向园心方向倾斜,使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线不相重合,这样有利于起跳前自然的降低身体重心,为使速有利的起跳动作创造有利条件

②起跳时人体由侧倾转变为垂直,使起跳的垂直冲量尽可能通过身体重心,有利于提高起跳的效果 ③起跳时,身体由侧倾变为垂直,能使人体产生向横杆方向运动的角速度,有利于过杆

61 、答:①由于弧线助跑使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起跳脚的着地点应在助跑弧线的切点上,用脚跑外侧先着地并声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

②起跳脚着地时,身体仍保持一定的内倾姿势,有利于加快起跳动作和加大过杆时的旋转角速度 ③当身体由内倾变为垂直时,摆动腿以髋带动大腿迅速向前上方摆动 ④同时积极快速的蹬伸起跳腿,充分伸展髋、膝、踝三关节。 ⑤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积极向上提肩摆臂完成起跳动作 62 、答:产生原因:①起跳后髋挺的不充分。 ②初学者怕肩着地而不敢做反弓动作 ③起跳后急于收腿 ④起跳蹬伸不充分

⑤腾空后没有及时做仰头引肩,倒肩展胸动作 63 、答:①保持跑的动作结构和高速度 ②保持稳定的步长和跑的节奏

③身体重心平稳的向前运动,整个动作要保持放松协调

64 、答①起跳完成腾空步后,摆动腿做向前、向下、向后划摆至起跳腿并拢,同时伸展髋关节。 ②两臂向下、向后、再向上外展摆动

③在挺身展髋的同时,两臂摆至后上方,使身体成完全伸展并稍有反弓 ④然后收腹举腿,两臂向前,准备落地 65 、答:产生原因:①开始助跑时姿势不固定 ②助跑加速不均匀,节奏和步长不稳定 ③气侯、场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纠正方法:①固定助跑的开始姿势,正确的使用助跑标记 ②反复跑步点,在快跑中固定助跑的动作幅度,步频和节奏 ③在不同的气候和场地条件下进行练习,培养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66 、答:①当预摆结束,左腿回收接近右腿时,臀部后移,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时,右腿积极蹬伸,左腿快速向抵趾板方向摆出,蹬摆动作协调配合,推动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

②蹬摆动作结束后,迅速收拉右腿小腿,并使脚尖内转,在圈中心附近用前脚掌着地并与投掷方向约成 90 度角。

③左腿后摆后积极下落,脚尖稍向外转,带动髋部向左转动,用前脚掌内侧落在圈内投掷方向线左侧,约与投掷方向成 45 度角。上体保持适度前倾,形成良好的最后用力姿势。 67 、答:①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关键是最后用力技术。

②因为最后用力技术关系到能否发挥人体的力量和速度,使铅球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适宜的出手角度和应有的高度,而这些对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68 、答:产生原因:①蹬摆前重心未后移或后移不够。 ②蹬地力量不足。③蹬摆不协调或拉收小腿不积极。

纠正方法:①加强“移摆蹬”的协调配合练习和积极的“拉收扣”练习。 ②臂部后移时上体前探,切勿后仰。 ③作滑距标志,要求滑到标志上。

69 、答:①投掷步第四步左脚着地后,随着右腿继续蹬地,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加速运动,使髋轴超过肩轴。

②同时髋部牵引着肩轴向投掷方向转动。

③随后投掷臂向上转动,带动前臂、手腕向上翻转。 ④当上体转为正对投掷方向时,形成“满弓”姿势。 ⑤此时投掷臂处于身后,约与肩同高,与躯干几乎成直角。 70 、答:产生原因:①引枪时上体转动不够并前倾。 ②第三步(交叉步)步幅太小。 ③第四步右脚离地过高,着地不积极。 ④下肢动作速度慢,上体跟进快。

纠正方法:①反复练习交叉步,要求动作幅度大,强调下肢动作快。 ②多做投掷步练习,强调第四步主动快落。

71 、答 : 田径运动有竞技属性和锻炼身体手段属性。 竞技属性 锻炼身体手段属性

(1) 面向运动员 , 以提高运动成绩 , (1) 面向广大群众 , 以锻炼身体 , 促进健康 , 参加竞赛 , 获得优胜为目的。 增强体质为目的。

(2) 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和 (2) 掌握基本技术 , 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 快、高、远的运动成绩。 (3) 有专门的健身原理、原则和方法。

(3) 有专门的训练原理、原则和方法。 (4) 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 确定不同的 (4) 有固定的比赛项目、形式和方法 。 内容、形式的方法。 (5) 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要求 。 (5) 要服从教育上的要求。 (6) 对运动场地、器材有严格的规定 。 (6) 对运动场地、器材没有严格的要求 , 但要保证安全 , 注意卫生。

72 、答 : 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命质量,很多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是其它项目的基础,能有效和全面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促进各项运动技术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73 、答 : 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发挥出较高的速度,迅速过渡到途中跑。

74 、答 : 摆动腿正确的前摆能为后蹬动作的完成创造良好条件,摆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后蹬效果。摆动的方向要正、速度快,力量和幅度要大,与后蹬动作密切配合。

75 、答 : 放脚着地动作要积极、快速,以脚跟接触地面后应迅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是踏跳腿肌肉完成退让性收缩,为用力蹬伸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这时,膝关节的弯屈要适度,身体重心要快速移动,以缩短缓冲时间,,蹬伸动作要快速、有力、充分,要使蹬伸动作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地通过身体重心;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要积极、迅速、有力,并与蹬伸动作密切配合。

76 、答 : ( 1 )学生的出勤率 ( 2 )学生的学习态度 ( 3 )考核的项目应有选择余地,以发挥学生的长处 ( 4 )要防止只看技术技能或运动素质成绩的片面性 ( 5 )要包括学生锻炼的意识,锻炼的积极性等方面内容。

77 、答 ; ( 1 )使学生明确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教育学生树立为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锻炼身体的思想。

( 2 )根据田径运动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心理品质培养因素,认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工作。

( 3 )要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积极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对学生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

( 4 )要抓住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5 )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要求上进、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地采取生动活泼、循循善诱的方法,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8 、答 : ( 1 )由于中学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 2 )由于中学体育课课时限制以及不过分强调掌握技术细节所决定的。 ( 3 )是由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决定的。

79 、答 : (1) 以全部试跳(掷)的最好一次成绩来判定名次。 (2) 如成绩相等,应以其次优成绩判定名次;如仍相等,则以第三优成绩判定,以此类推。如仍相等,并涉及第一名者,则令成绩相等的运动员按原比赛顺序进行新的一次试跳(掷),直到决出名次为止。 80 、全能项目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 (1) 以运动员全部单项得分的总和排定名次,总积分多者名次列前 .(2) 如总积分相等,应以单项得分多的项目较多者名次列前;如仍不能判定,则以任何一个项目单项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再次成绩相等,则以第二得分高的单项分数较高者列前,依此类推。 81 、团体总分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 (1) 总积分较多者列 .(2) 如总积分相等,应以破纪录项或次数多者列前;若再相等,则以第一名多者列前;若仍相等,则以第二名多者列前,依此类推。

82 、运动员必须手持接力棒跑完全程。如发生掉棒,必须由掉棒运动员捡起。允许掉棒运动员离开自己的分道捡棒,但不得因此缩短比赛距离。如遵守上述程序,并未侵犯其他运动员,则不因掉棒而被取消比赛资格。在所有接力赛跑中,必须在接力区内传递接力棒。在接力区外传接棒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83 、径赛运动员挤撞或阻挡别人而妨碍别人走或跑时,应取消其比赛资格。在比赛中如发生此类情况,有关裁判长有权命令除被取消资格以外的运动员重赛。如发生在预赛,可允许任何由于受推或阻挡而受到严重影响的运动员参加下一赛次的比赛。在田赛的某一次试跳、试掷中,因故受阻的运动员,有关裁判长有权给予其重新试跳、试掷的机会。(不管是否存在取消比赛资格的情况,在特殊情况下,裁判长如认为重新比赛是公正和有理由的,可下令重赛。) 84 、 (1) 正确估算各项比赛所须时间,核实与运动会比赛时间是否相符。

( 2) 径赛每一赛次的最后一组赛完至下一赛次的第一组或决赛开始前的最短休息时间: 200m 及 200m 以下各项为 45min. 200m 以上至 1000m 各项为 90min. 1000m 以上的项目不在同一天进行 . 全能项目各单项比赛的间隔时间至少 30min. ( 3 )按兼项的一般规律 , 把性质相近的项目分开编排 , 以减少兼项冲突。

如: 100m 和 200m 800m 和 1500m 100m 和跳远 400m 和 400m 栏 100m 和 4 × 100m 接力 400m 和 4 × 400m 接力 跳远和三级跳远 铅球和铁饼 ( 4 )性质相近的项目 , 应注意其比赛的先后顺序 . ( 5 )径赛项目中 , 不同组别和性别的同一项目比赛 , 要衔接编排 ; 田赛项目中 , 不同组别的同一项目比赛 , 不要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 . ( 6 )不得安排两个长投项目同时进行 . ( 7 )跨栏跑项目一般安排在单元的第一项 , 也可安排在长距离跑比赛之后 . ( 8 ) 200m 以下 ( 包括 100m 栏 ) 的径赛项目 , 最好一天内结束 . ( 9 )决赛和较精彩的项目尽量分开编排 , 接力跑比赛应安排在单元的最后 . ( 10 )运动会最后一项可编排长距离跑或不计团体总分的表演项目 . ( 11 )每单元的比赛 , 应尽可能使径赛和田赛同时结束 . 85 、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训练内容的全面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整体能力结构的全面性;训练实施过程的个人针对性;训练适应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训练过程和结构的系统性;训练过程的可计划性和计划的可变更性;承担运动负荷的超极限性。

86 、 (1) 现代过栏技术随着运动员身高增加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远起跨、近下栏的技术特点。( 2.10 -2.20 米 , 支撑时: 0.11-0.13 秒)

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近年来,无论是在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关于人文管理的讨论和探索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几乎成了管理界的一股备受青睐的旋风。这股人文管理旋风同样刮进了中小学,强劲地刮起了校长们的热情。但透过旋风,我们不无忧虑,感到热情与误区同在,如不加以理性批判并正明视听恐不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一、 中小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常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主义管理”、“人本管理”、“人文主义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科学走向唯科学和科学主义且明显强势于后者,相反人文则走向批判和反对科学的极端人文主义以及对人性中非理性因素过度强调的人本主义)——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萨顿甚至在强调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控制与改造的基础上倡导“新人文主义”。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也可说是人本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当然,出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而在一般意义上使用“人本管理”概念也可以)。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探险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肯定谋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立论”反映的是科学主义管理与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的观点分歧,必须警惕它们对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之间关系的迁移性影响。

二、 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偏狭与定位

为完成一项有关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课题研究[1],笔者曾调查走访了江西省数十所省级重点中学。不少校长在谈及人文管理及其实际做法时,大都持这种看法并如是实践:自己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做到了尊重和依靠教师、关注和服务教师、激励和引领教师,并营造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与此同时,笔者在阅读刊物上校长们写的文章时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与调查走访的情况很是相似。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于学书校长认为人文管理就应该是校长“展现人格魅力、身正令行,表扬为主、以情暖心,优化氛围、活动融情” [2],福建省某小学余穗玉校长总结的做法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3] ,贵州省某中学朱正贵校长对人文管理的感悟是“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 [4] ,四川省优秀校长王定华认为“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5]等等,甚至有时还能看到或听到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即认为人文管理意味着宽松和自由、关心人和重视人,而制度管理则意味着严格和限制、压抑人和忽视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管理者或领导者的立场从领导行为的维度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依靠人、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且不说这些主张由于太依赖于校长个人修养和水平而容易落空成为标语或口号);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认识或操作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学校管理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盲点或研究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如何定位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磨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占部都美的《现代管理论》、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有待完善的管理逻辑框架:人员是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管理的导向,组织是管理的平台,科学与人文是管理的二维价值,理论与研究和实践是管理的三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管理的四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员、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理论(即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及构建)、研究(即管理研究的定性及方法论)、实践(即管理操作的过程及绩效)等三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而且每个层面又有其内在发展过程。那么四个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四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开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特点、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定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有助于塑造新的文化,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管理的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依笔者看来,要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一观点还必须明确一个认识逻辑:即管理的四个层面都应有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只是具体表现为科学强或科学弱(用线条可表示为“科学强←→科学弱”)、人文强或人文弱(即“人文强←→人文弱”),而非科学与人文各执一端且对立排斥(即“科学←→人文”)。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也是学校实施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 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

可以说,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是实实在在地走过了一个鲜明的科学管理甚至是科学主义管理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量运动、广为盛行的学校调查运动、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 [6],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传统从未被放弃和消弱。如此看来,科学管理尽管一直是西方学校管理的主旋律,但从未放弃对人文管理的实践追求,并致力于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这种趋势还将一直延续下去。相形之下,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人文管理?人文化的科学管理?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

1.科学管理异化与不足并存。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等不理想状况。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 [7]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不容乐观。因此,消除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异化现象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还任重道远。

2.人文管理因传统负累而独力难支。所谓人文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禁欲主义为目标、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并以小农观念、宗法观念、愚昧观念、人治观念为具体内容 [8]。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实践中甚至有人曲解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将其与我们所熟悉“人情关系”相等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

3.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才是应然选择。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首先,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要实现的是科学管理。反观实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学校规模的巨型化、班级容量的超大化、管理内容的复杂化,如果学校不能真正实现规范、有序的科学管理,恐怕连正常的运行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什么改革和创新,因此强调科学管理在学校中运用势在必行。其次,现代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求在管理的各个层面上真正尊重人、认识人、培养人、发展人并实现人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同时鉴于学校管理实践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学校及其管理者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也即实现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的人性化和人文化。再次,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精神的理解学习和贯彻落实,我国学校管理的模式也应当实现更新。以此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我们以为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从而克服单一的科学管理弊病和人文管理不足,以实现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统一和有机融合。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状况而言的,但就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锦明等.江西省重点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3(8).

[2] 于学书.浅谈人文管理与教师发展,见刘洪涛主编.名优校长谈治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福建论坛,2006(10).

[4] 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中小学管理,2006(10).

[5] 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四川教育,2006(10).

[6] 陈如平.效率与民主——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http://www.54mt.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23,2006/7/29

[8] 冯军.管理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付一静)

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填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全面推进(

)。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与(

)的过程同时成为(

)和(

)的过程。

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和(

)。

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

)和(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以及(

)和(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和(

)。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

)、(

)的现状,倡导学生(

)、(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与(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

)和(

)的功能。

8.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

)、(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

)、密切联系学生(

)和(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

)与(

)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

)、(

)、(

)、(

)、(

)。

11.国家课程标准是(

)、(

)、(

)和(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

)、(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

)、(

)、(

)、(

)等部分。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

)。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

)、(

)、(

)、

(

)、(

)。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

)和学生(

)。教师遵循(

)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

)和(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

)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

)而不是(

)。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

)以及实施课程的(

)。

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2.体系

结构

内容

3.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价值观

4.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5.“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学生生活

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

学习兴趣

经验

基础知识

技能。

6.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7.甄别

选拔

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改进教学实践

8.国家

地方

学校

9.直接经验

自身生活

社会生活

经验

生活

10.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1.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基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12.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和开发者

开放教师

13.尊重、赞赏

帮助、引导

反思

合作

14.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15.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16.教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 学生发展

关注点

备课的方式

教学能力

“用教材”

业成长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

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各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但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中小学充足而配置合理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学和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需的物质基础。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对各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

标。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5)新教材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9.本次教学改革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本次课程改革要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本次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习方式转变被看作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1.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环境。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3.在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教师有哪几方面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14.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5.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6.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

(6)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7.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18.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20.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

(3)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

(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

(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

(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

(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

(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

(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2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22.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是什么?

(1)反思性教学积极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它首先关注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是否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对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积极思考与批判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要求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有三种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

(3)反思性教学需要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从多个方面听取意见,有挑战自己的偏见和缺点的勇气)、责任心和全心全意的执着精神。

(4)反思性教学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显然信赖于教师的专业判断。

(5)反思性教学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专业学习和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水平是相互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反思活动的价值会更大。

23.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

(1)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24.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第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第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5.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哪几方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26.本次课程改革在考试改革上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

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27.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是,他们学得最好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7)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28.教师的教学采用哪些策略,将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1)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4)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10)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11)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29.新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1、 数学在提高人的( )、( )、( )和( )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 《标准》倡导( )、( )、( )的数学学习方式。

3、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和( )基础之上。

4、 数学教学是( )的教学,是( ),(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 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 )、( )、( )和( )四个方面。

6、 ( )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

7、 《标准》提出在( )学段引入计算器。

8、 《标准》提倡采取( )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 )的学习需求。

二、 单选题:

1、 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 《标准》安排了(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准”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程理论测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创造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6、数与代数

7、第二

8、开放、多样化

二、 单选题:

1、B

2、B

3、D

三、 简答题:

1、(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3、(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课程理论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首先来看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的论述,由此我们已经可以提取出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1、 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

2、 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的美学评价;

3、 比较文学研究是跨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

4、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5、 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做的《序言》中对梵·第根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更为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正如韦勒克所言:“文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是互相包容的,正如民族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学的整体研究一样。”也就是说,伽列将比较文学归属于文学研究中的文学史的一支上,而基亚在《比较文学》的第二章《对象与方法》中将比较文学进一步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了。

再看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韦勒克于1958年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指出:“我认为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提出的纲领声明还没有解决这个基本任务。他们把陈旧的方法论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吧比较文学置放于19世纪唯事实主意、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相对论的死亡之手。”这篇文章以精深的论战性表现了美国学者第一次直面法国学派的挑战。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在196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一书中对比较文学下了一个定义:雷马克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但与法国学派不同,他认为比较文学应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层面上,而不是文学史。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不能只限定在文学史中而把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排除在外”。他和法国学派相似,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完成的。雷马克的定义对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性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它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我们可以从韦勒克1970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提取出其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1、 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从国际学术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

2、 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

3、 比较文学研究应该自觉地把文学创作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4、 比较文学研究不局限于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应该从美学与批评的角度对毫无历史关系的文学现象进行类型的平行比较研究,追问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关系;

5、 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献与考据方法之外,具体给出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描写、重点陈述、转述、叙述、解释与评价等。

如果我们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进行双向的汇通行透析,不难发现两者把比较文学定位在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两点上,是达成共识的。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一理论特征,是比较文学在国际学术界被公认且不可撼动的内质之一。

我们发现在对比较文学下这样一个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那么,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区别又是怎么样的呢?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科的成立是在于研究主体定位,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双项度的、二元的。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在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上寻找双方或三方以上共同的文学关系。但是,总体文学研究虽然涉及三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共同现象,但仅限于作为一种理论化的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是几十或十几年短期美发生的文学现象。

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并且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有历史的纵深感,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研究不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三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关系,只把它们作为一种共同现象研究,不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因此总体文学的成立仍在于客体定位,并且总体文学在研究的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的限制,仅是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其研究的层面又局限于诗学。

上一篇:建筑识图大赛总结范文下一篇:兼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